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篇1一元二次方程1、定义:形如:ax2+bx+c=0(a≠0)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①是整式方程;②未知数的次数是二次;③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④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2、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按降幂排列,二次项系数通常为正,右端为零。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代入使方程成立。

4、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①配方法:移项→二次项系数化为一→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配方→开方→写出方程的解。

②公式法:x=(-b±√b2-4ac)/2a,③因式分解法:右端为零,左端分解为两个因式的乘积。

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①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注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a≠0.6、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_x2=c/a.注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a≠0,△≥0.7、列方程解应用题:审题设元→列代数式、列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解方程→检验作答。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篇2一、锐角三角函数1.正弦: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a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a的对边/斜边=a/c;2.余弦: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b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a的邻边/斜边=b/c;3.正切: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a的对边/∠a的邻边=a/b。

①ta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②tan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③tana不表示“tan”乘以“a”;④ta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越大;∠a越大,梯子越陡,tana的值越大。

4.余切: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的余切,记作cota,即cota=∠a的邻边/∠a的对边=b/a;5.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余切、正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篇1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

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

例如:()+8=14,90-()〉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本课教材中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第一个场景让学生借助天平理解方程;第二个场景完成从数量关系到平等关系的转变;第三个场景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多种等价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寻找简单情况下的等价关系,会用方程表示。

(3)体验从生活场景到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

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

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4篇

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4篇

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4篇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因为它是三角形的重要概念之一.难点:①难点是“接”与“切”的含义,学生容易混淆;②画三角形内切圆,学生不易画好.2、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图、类比、分析、深刻理解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2)在教学中,类比“三角形外接圆的画图、概念、性质”,开展活动式教学.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尺规作的方法,理解三角形和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三角形和圆的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内心的概念;2、应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内切圆,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3、激发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重点: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教学难点: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教学活动设计(一)提出问题1、提出问题:如图,你能否在△ABC中画出一个圆?画出一个的圆?想一想,怎样画?2、分析、研究问题: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使学生认识作三角形内切圆的实际意义.3、解决问题:例1 作圆,使它和已知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引导学生结合图,写出已知、求作,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寻找作法.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①作圆的关键是什么?②假设⊙I是所求作的圆,⊙I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圆心I应满足什么条件?③这样的点I应在什么位置?④圆心I确定后半径如何找.A层学生自己用直尺圆规准确作图,并叙述作法;B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完成这个题目后,启发学生得出如下结论:和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可以作一个且只可以作出一个.(二)类比联想,学习新知识.1、概念: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2、类比:名称确定方法图形性质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三角形三边中垂线的交点(1)OA=OB=OC;(2)外心不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内心(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1)到三边的距离相等;(2)OA、OB、OC分别平分∠BAC、∠ABC、∠ACB;(3)内心在三角形内部.3、概念推广:和多边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多边形的内切圆,这个多边形叫做圆的外切多边形.4、概念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及圆的外切三角形的概念,并与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圆的内接三角形概念相比较,以加深对这四个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弄清“内”与“外”、“接”与“切”的含义.“接”与“切”是说明三角形的顶点和边与圆的关系:三角形的顶点都在圆上,叫做“接”;三角形的边都与圆相切叫做“切”.(三)应用与反思例2 如图,在△ABC中,∠ABC=50°,∠ACB=75°,点O是三角形的内心.求∠BOC的度数分析:要求∠BOC的度数,只要求出∠OBC和∠0CB的度数之和就可,即求∠l十∠3的度数.因为O是△ABC的内心,所以OB和OC分别为∠ABC和∠BCA 的平分线,于是有∠1十∠3= (∠ABC十∠ACB),再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求出∠BOC的度数.解:(引导学生分析,写出解题过程)例3 如图,△ABC中,E是内心,∠A的平分线和△ABC的外接圆相交于点D 求证:DE=DB分析:从条件想,E是内心,则E在∠A的平分线上,同时也在∠ABC的平分线上,考虑连结BE,得出∠3=∠4.从结论想,要证DE=DB,只要证明BDE为等腰三角形,同样考虑到连结BE.于是得到下述法.证明:连结BE.E是△ABC的内心又∵∠1=∠2∠1=∠2∴∠1+∠3=∠4+∠5∴∠BED=∠EBD∴DE=DB练习分析作出已知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并说明三角形的内心是否都在三角形内.(四)小结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概念?怎样作已知?学习时互该注意哪些问题?2.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1)学习了三角形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心、圆的外切三角形、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多边形的概念.(2)利用作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任意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内切圆的圆心,交点到任意一边的距离是圆的半径.(3)在学习有关概念时,应注意区别“内”与“外”,“接”与“切”;还应注意“连结内心和三角形顶点”这一辅助线的添加和应用.(五)作业教材P115习题中,A组1(3),10,11,12题;A层学生多做B组3题.探究活动问题:如图1,有一张四边形ABCD纸片,且AB=AD=6cm,CB=CD=8cm,∠B=90°.(1)要把该四边形裁剪成一个面积的圆形纸片,你能否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若能请你度量出圆的半径(精确到0.1cm);(2)计算出的圆形纸片的半径(要求精确值).提示:(1)由条件可得AC为四边形似的对称轴,存在内切圆,能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如图2,①以AC为轴对折;②对折∠ABC,折线交AC于O;③使折线过O,且EB与EA边重合.则点O为所求圆的圆心,OE为半径.(2)如图3,设内切圆的半径为r,则通过面积可得:6r+8r=48,∴r=.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2函数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024年新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章节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及其证明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反思总结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重点概念:本章节的核心概念及其性质。

重点定理:定理的表述、证明及其应用。

重点题型: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难点: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定理证明:复杂定理的推理和证明过程。

综合应用:多知识点综合应用的题目解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前一章节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新知识点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实验、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性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通过例题演示,解析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应用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

4. 课堂练习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点。

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

5. 回顾与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总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和应用实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讲解。

结合实际案例和生活应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用性。

九年级数学下册投影与视图全章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投影与视图全章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投影与视图》全章教案第一节:投影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投影的概念,掌握投影的分类。

2. 能够运用投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投影的概念,投影的分类。

教学难点:投影的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投影的概念。

2. 新课:介绍投影的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投影特点。

3. 练习:让学生运用投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1. 复习投影的概念与分类。

2. 运用投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视图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视图的概念,掌握视图的分类。

2. 能够运用视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视图的概念,视图的分类。

教学难点:视图的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视图的概念。

2. 新课:介绍视图的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视图特点。

3. 练习:让学生运用视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1. 复习视图的概念与分类。

2. 运用视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节:三视图教学目标:1. 了解三视图的概念,掌握三视图的画法。

2. 能够运用三视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三视图的概念,三视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三视图的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三视图的概念。

2. 新课:介绍三视图的画法,讲解不同类型的三视图特点。

3. 练习:让学生运用三视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1. 复习三视图的概念与画法。

2. 运用三视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节:投影与视图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投影与视图在实际中的应用,掌握投影与视图的转换方法。

2. 能够运用投影与视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投影与视图的应用,投影与视图的转换方法。

教学难点:投影与视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投影与视图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新课:介绍投影与视图的转换方法,讲解不同类型的投影与视图应用。

3. 练习:让学生运用投影与视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分析:因为 y 是 x 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先设 y k ,再把 x=2 和 y=6 代入上式求出 x
常数 k,即利用了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例 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 y x (2) y 2 (3)xy=21 (4) y 5 (5) y 3
3
3. 已知反比例函数 y (a 2) x a2 6 ,当 x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求函数关系式
答案:3. a 5, y 5 2 x
17.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 2.能灵活运用函数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 3.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值范围
分析:因为 A 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可先求出反比例函数
的解析式 y 2 ,又 B 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代入即可求出 n x
的值,最后再由 A、B 两点坐标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 y=-x-1,第(2)
问根据图象可得 x 的取值范围 x<-2 或 0<x<1,这是因为比较两个不同函数的值的大小
时,就是看这两个函数图象哪个在上方,哪个在下方。
六、随堂练习
1.若直线 y=kx+b 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函数 y kb 的图象在(

x
(A)第一、三象限
(B)第二、四象限
(C)第三、四象限
(D)第一、二象限
2.已知点(-1,y1)、(2,y2)、(π,y3)在双曲线
y


k
2 1
上,则下列关
x
系式正确的是(

(A)y1>y2>y3 (C)y2>y1>y3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探究新知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3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出示例1、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_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_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情况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著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地位。

2.学习内容分析本期教学进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总复习教学两大阶段。

新课教学共分四章。

第一章《反比例函数》、《相似》、《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

总复习是本期教学的一个重点。

通过系统的总复习使学生全面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娴熟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学期就将开始进入专题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

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

因此在总复习阶段,必须牢牢抓住基础不放,对一些常见题解题中的通性通法须掌握。

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2)解题时自己画几何图形不会画或有偏差,从而给解题带来障碍;(3)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够;(4)几何依然对部分同学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几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

(5)阅读理解能力偏差,见到字数比较多的解答题先产生畏惧心理。

(6)不能对知识灵活应用。

二、学习目标师生共同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训练,顾及多数人的水平和接受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26.1 反比例函数26.1.1 反比例函数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重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重点)一、情境导入1.京广高铁全程为2298km ,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 (单位:km/h)与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 (单位:h)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2.冷冻一个物体,使它的温度从20℃下降到零下100℃,每分钟平均变化的温度T (单位:℃)与冷冻时间t (单位:min)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问题:这些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类型一】 反比例函数的识别下列函数中:①y =32x ;②3xy =1;③y =1-2x ;④y =x2.反比例函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析:①y =32x 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②3xy =1可化为y =13x,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③y =1-2x 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④y =x2是正比例函数,错误.故选C.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首先要看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去判断,其形式为y =kx (k 为常数,k ≠0),y =kx -1(k 为常数,k ≠0)或xy =k (k 为常数,k ≠0).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字母的值已知函数y =(2m 2+m -1)x 2m 2+3m -3是反比例函数,求m 的值.解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 2m 2+3m -3=-1,2m 2+m -1≠0,然后求解即可.解:∵y =(2m 2+m -1)x 2m 2+3m -3是反比例函数,∴⎩⎪⎨⎪⎧2m 2+3m -3=-1,2m 2+m -1≠0,解得m =-2.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也可以写成y =kx -1(k ≠0)的形式,注意x 的次数为-1,系数不等于0.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探究点二: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类型一】 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已知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且当x =2时,y =-6.求: (1)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当y =2时,x 的值.解析:(1)由题意中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设出函数的解析式,利用待定系数法进行求解.(2)代入求得的函数解析式,解得x 的值即可.解:(1)∵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设y =kx (k ≠0),∵当x =2时,y =-6,∴k =2×(-6)=-12,∴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是y =-12x;(2)当y =2时,y =-12x=2,解得x =-6.方法总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时要注意:①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 =k x (k 为常数,k ≠0);②将已知条件(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代入解析式,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③解方程,求出待定系数;④写出解析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 【类型二】 解决与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有关的问题已知y =y 1+y 2,y 1与(x -1)成正比例,y 2与(x +1)成反比例,当x =0时,y =-3;当x =1时,y =-1.求:(1)y 关于x 的关系式;(2)当x =-12时,y 的值.解析:根据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得到y 1,y 2的关系式,进而得到y 的关系式,把所给两组数据代入即可求出相应的比例系数,也就求得了所要求的关系式.解:(1)∵y 1与(x -1)成正比例,y 2与(x +1)成反比例,∴设y 1=k 1(x -1)(k 1≠0),y 2=k 2x +1(k 2≠0),∵y =y 1+y 2,∴y =k 1(x -1)+k 2x +1.当x =0时,y =-3;当x =1时,y =-1,∴⎩⎪⎨⎪⎧-3=-k 1+k 2,-1=12k 2,∴k 1=1,k 2=-2,∴y =x -1-2x +1; (2)把x =-12代入(1)中函数关系式得y =-112.方法总结:能根据题意设出y 1,y 2的函数关系式并用待定系数法求得等量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探究点三: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及其相关问题写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判断其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1)底边为3cm 的三角形的面积y cm 2随底边上的高x cm 的变化而变化;(2)一艘轮船从相距s km 的甲地驶往乙地,轮船的速度v km/h 与航行时间t h 的关系; (3)在检修100m 长的管道时,每天能完成10m ,剩下的未检修的管道长y m 随检修天数x 的变化而变化.解析:根据题意先对每一问题列出函数关系式,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判断其是否为反比例函数.解:(1)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 =32x ,不是反比例函数;(2)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v =st,是反比例函数;(3)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 =100-10x ,不是反比例函数.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然后根据解析式的特点判断是什么函数.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 三、板书设计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如y =kx (k 为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2.反比例函数的形式:(1)y =kx (k 为常数,k ≠0);(2)xy =k (k 为常数,k ≠0);(3)y =kx -1(k 为常数,k ≠0).3.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4.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现实背景.因为反比例函数这一部分内容与正比例函数相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会用描点的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重点) 2.理解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已知某面粉厂加工出了4000吨面粉,厂方决定把这些面粉全部运往B 市.则所需要的时间t (天)和每天运出的面粉总重量m (吨)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你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个图形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类型一】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作函数y =4x的图象.解析:根据函数图象的画法,进行列表、描点、连线即可. 解:列表:x -4 -2 -1 1 2 4 y-1-2-4421描点、连线:方法总结:作图的一般步骤为:①列表;②描点;③连线;④注明函数解析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4题 【类型二】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位置的确定在同一坐标系中(水平方向是x 轴),函数y =kx和y =kx +3的图象大致是( )解析:A.由函数y =kx 的图象可知k >0与y =kx +3的图象中k >0且过点(0,3)一致,故A 选项正确;B.由函数y =kx 的图象可知k >0与y =kx +3的图象中k >0且过点(0,3)矛盾,故B 选项错误;C.由函数y =kx 的图象可知k <0与y =kx +3的图象中k <0且过点(0,3)矛盾,故C 选项错误;D.由函数y =kx 的图象可知k >0与y =kx +3的图象中k <0且过点(0,3)矛盾,故D 选项错误.故选A.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时,通常先根据双曲线图象所在的象限确定k 的符号,再确定一次函数的系数及经过的点是否也符合图案,如果符合,可能正确;如果不符合,一定错误.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 第2题【类型三】 实际问题中函数图象的确定若按x L/min 的速度向容积为20L 的水池中注水,注满水池需y min.则所需时间y min与注水速度x L/min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大致可表示为( )解析:∵水池的容积为20L ,∴xy =20,∴y =20x(x >0),故选B.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要先根据题意列出反比例函数关系式,然后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从而确定函数图象.【类型四】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若正比例函数y =-2x 与反比例函数y =kx图象的一个交点坐标为(-1,2),则另一个交点坐标为( )A .(2,-1)B .(1,-2)C .(-2,-1)D .(-2,1)解析:∵正比例函数y =-2x 与反比例函数y =kx的图象均关于原点对称,∴两函数的交点也关于原点对称.∵一个交点的坐标是(-1,2),∴另一个交点的坐标是(1,-2).故选B.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y =kx (k ≠0)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一、三(或二、四)象限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对称中心是坐标原点.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 探究点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类型一】 根据解析式判定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已知反比例函数y =-2x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图象必经过点(-1,2)B .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C .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D .若x >1,则-2<y <0解析:A.(-1,2)满足函数解析式,则图象必经过点(-1,2),命题正确;B.在第二、四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忽略了x 的取值范围,命题错误;C.命题正确;D.根据y =-2x的图象可知,在第四象限内命题正确.故选B.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要熟记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题 【类型二】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判定系数的取值范围在反比例函数y =1-kx的每一条曲线上,y 都随x 的增大而减小,则k 的值可以是( )A .-1B .3C .1D .2解析:∵反比例函数y =1-kx 的图象在每一条曲线上,y 都随x 的增大而减小,∴1-k >0,解得k <1.故选A.方法总结:对于函数y =kx ,当k >0时,其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 <0时,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熟记这些性质在解题时能事半功倍.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4题 三、板书设计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双曲线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1)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2)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全班学生都能主动地观察与讨论,实现了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目的.同时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在每个象限内”这句话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的严谨性.第2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综合运用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重点)2.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重点)3.探索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几何图形以及图形面积的综合应用.(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对于反比例函数y =kx (k >0),在其图象上任取一点P ,过P 点作PQ ⊥x轴于Q 点,并连接OP .试着猜想△OPQ 的面积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并探讨反比例函数y =kx (k ≠0)中k值的几何意义.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k 的几何意义如图所示,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kx的图象上,AC 垂直x 轴于点C ,且△AOC 的面积为2,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解析:先设点A 的坐标,然后用点A 的坐标表示△AOC 的面积,进而求出k 的值.解:∵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k x 的图象上,∴x A ·y A =k ,∴S △AOC =12·k =2,∴k =4,∴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4x.方法总结: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与坐标轴和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k |的一半.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探究点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综合运用 【类型一】 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若M (-4,y 1)、N (-2,y 2)、P (2,y 3)三点都在函数y =kx(k <0)的图象上,则y 1,y 2,y 3的大小关系为( )A .y 2>y 3>y 1B .y 2>y 1>y 3C .y 3>y 1>y 2D .y 3>y 2>y 1解析:∵k <0,故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在第二、四象限,且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M (-4,y 1)、N (-2,y 2)是双曲线y =kx (k <0)上的两点,∴y 2>y 1>0.∵2>0,P (2,y 3)在第四象限,∴y 3<0.故y 1,y 2,y 3的大小关系为y 2>y 1>y 3.故选B.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y =kx (k ≠0),当k <0时,图象在第二、四象限,且在每个现象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k >0,图象在第一、三象限,且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8题 【类型二】 利用反比例函数计算图形的面积如图,直线l 和双曲线y =kx(k >0)交于A 、B 两点,P 是线段AB 上的点(不与A 、B重合),过点A 、B 、P 分别向x 轴作垂线,垂足分别是C 、D 、E ,连接OA 、OB 、OP ,设△AOC 的面积是S 1,△BOD 的面积是S 2,△POE 的面积是S 3,则( )A .S 1<S 2<S 3B .S 1>S 2>S 3C .S 1=S 2>S 3D .S 1=S 2<S 3解析:如图,∵点A 与点B 在双曲线y =k x 上,∴S 1=12k ,S 2=12k ,S 1=S 2.∵点P 在双曲线的上方,∴S 3>12k ,∴S 1=S 2<S 3.故选D.方法总结: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任选一点向坐标轴作垂线,这一点和垂足以及坐标原点所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k |2,且保持不变.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 第2题 【类型三】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函数y =1-kx 的图象与直线y =-x 没有交点,那么k 的取值范围是( )A .k >1B .k <1C .k >-1D .k <-1解析:直线y =-x 经过第二、四象限,要使两个函数没有交点,那么函数y =1-kx 的图象必须位于第一、三象限,则1-k >0,即k <1.故选B.方法总结:判断正比例函数y =k 1x 和反比例函数y =k 2x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交点个数可总结为:①当k 1与k 2同号时,正比例函数y =k 1x 与反比例函数y =k 2x 有2个交点;②当k 1与k 2异号时,正比例函数y =k 1x 与反比例函数y =k 2x没有交点.【类型四】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问题如图,已知A (-4,12),B (-1,2)是一次函数y =kx +b 与反比例函数y =mx(m <0)图象的两个交点,AC ⊥x 轴于点C ,BD ⊥y 轴于点D .(1)根据图象直接回答:在第二象限内,当x 取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2)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及m 的值;(3)P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连接PC ,PD ,若△PCA 和△PDB 的面积相等,求点P 的坐标.解析:(1)观察函数图象得到当-4<x <-1时,一次函数图象都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2)先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然后把A 点或B 点坐标代入y =m x可计算出m 的值;(3)设出P 点坐标,利用△PCA 与△PDB 的面积相等列方程求解,从而可确定P 点坐标.解:(1)当-4<x <-1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2)把A (-4,12),B (-1,2)代入y =kx +b 中得⎩⎪⎨⎪⎧-4k +b =12,-k +b =2,解得⎩⎨⎧k =12,b =52,所以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 =12x +52,把B (-1,2)代入y =mx中得m =-1×2=-2;(3)设P 点坐标为(t ,12t +52),∵△PCA 和△PDB 的面积相等,∴12×12×(t +4)=12×1×(2-12t -52),即得t =-52,∴P 点坐标为(-52,54).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所包含的信息.本题也考查了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以及观察函数图象的能力.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 三、板书设计1.反比例函数中系数k 的几何意义; 2.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3.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本节课主要是要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突破口.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提升基本技能,提高数学解题能力.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 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重点)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一、情境导入小明和小华相约早晨一起骑自行车从A 镇出发前往相距20km 的B 镇游玩,在返回时,小明依旧以原来的速度骑自行车,小华则乘坐公交车返回A 镇.假设两人经过的路程一样,自行车和公交车的速度保持不变,且自行车速度小于公交车速度.你能找出两人返回时间与所乘交通工具速度间的关系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类型一】 反比例函数在路程问题中的应用王强家离工作单位的距离为3600米,他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时的速度为v 米/分,所需时间为t 分钟.(1)速度v 与时间t 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若王强到单位用15分钟,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如果王强骑车的速度最快为300米/分,那他至少需要几分钟到达单位?解析:(1)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即可写出函数的关系式;(2)把t =15代入函数的解析式,即可求得速度;(3)把v =300代入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得时间.解:(1)速度v 与时间t 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由题意可得v =3600t; (2)把t =15代入函数解析式,得v =360015=240.故他骑车的平均速度是240米/分; (3)把v =300代入函数解析式得3600t=300,解得t =12.故他至少需要12分钟到达单位. 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掌握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5题【类型二】 反比例函数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在某河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某工程队接受一项开挖水渠的工程,所需天数y (天)与每天完成的工程量x (m/天)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所示.(1)请根据题意,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2)若该工程队有2台挖掘机,每台挖掘机每天能够开挖水渠15米,问该工程队需用多少天才能完成此项任务?(3)如果为了防汛工作的紧急需要,必须在一个月内(按30天计算)完成任务,那么每天至少要完成多少米?解析:(1)将点(24,50)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得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用工作效率乘以工作时间即可得到工作量,然后除以工作效率即可得到工作时间;(3)工作量除以工作时间即可得到工作效率.解:(1)设y =k x.∵点(24,50)在其图象上,∴k =24×50=1200,所求函数表达式为y =1200x; (2)由图象可知共需开挖水渠24×50=1200(m),2台挖掘机需要工作1200÷(2×15)=40(天);(3)1200÷30=40(m),故每天至少要完成40m.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4题【类型三】 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利润问题某商场出售一批进价为2元的贺卡,在销售中发现此商品的日售价x (元)与销售量y (张)之间有如下关系: x (元)3 4 5 6 y (张) 20 15 12 10(1)猜测并确定y 与x (2)当日销售单价为10元时,贺卡的日销售量是多少张?(3)设此卡的利润为W 元,试求出W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若物价部门规定此卡的销售单价不能超过10元,试求出当日销售单价为多少元时,每天获得的利润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解析:(1)要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通过观察表中数据,可以发现x 与y 的乘积是相同的,都是60,所以可知y 与x 成反比例,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即可;(2)代入x =10求得y 的值即可;(3)首先要知道纯利润=(日销售单价x -2)×日销售数量y ,这样就可以确定W 与x 的函数关系式,然后根据销售单价最高不超过10元,就可以求出获得最大日销售利润时的日销售单价x .解:(1)从表中数据可知y 与x 成反比例函数关系,设y =k x(k 为常数,k ≠0),把点(3,20)代入得k =60,∴y =60x; (2)当x =10时,y =6010=6,∴日销售单价为10元时,贺卡的日销售量是6张; (3)∵W =(x -2)y =60-120x ,又∵x ≤10,∴当x =10时,W 取最大值,W 最大=60-12010=48(元).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根据实际问题列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及求最大值,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 【类型四】 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制作某种食品的同时需将原材料加热,设该材料温度为y ℃,从加热开始计算的时间为x 分钟.据了解,该材料在加热过程中温度y 与时间x 成一次函数关系.已知该材料在加热前的温度为4℃,加热一段时间使材料温度达到28℃时停止加热,停止加热后,材料温度逐渐下降,这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已知第12分钟时,材料温度是14℃.(1)分别求出该材料加热和停止加热过程中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写出x 的取值范围);(2)根据该食品制作要求,在材料温度不低于12℃的这段时间内,需要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那么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的时间为多少分钟?解析:(1)首先根据题意,材料加热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一次函数关系;停止加热进行操作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将题中数据代入可求得两个函数的关系式;(2)把y =12代入y =4x +4得x =2,代入y =168x得x =14,则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所用的时间为14-2=12(分钟).解:(1)设加热停止后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y =k 1x ,∵y =k 1x过(12,14),得k 1=12×14=168,则y =168x ;当y =28时,28=168x,解得x =6.设加热过程中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 =k 2x +b ,由图象知y =k 2x +b 过点(0,4)与(6,28),∴⎩⎪⎨⎪⎧b =4,6k 2+b =28,解得⎩⎪⎨⎪⎧k 2=4,b =4,∴y =⎩⎪⎨⎪⎧4+4x (0≤x ≤6),168x(x >6); (2)当y =12时,y =4x +4,解得x =2.由y =168x,解得x =14,所以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所用的时间为14-2=12(分钟).方法总结: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成反比例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它们的关系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4题三、板书设计1.反比例函数在路程问题中的应用;2.反比例函数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利润问题;4.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使学生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第2课时其他学科中的反比例函数1.能够从物理等其他学科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重点)2.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等其他学科的问题,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问题: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任务.问题思考:(1)请你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2)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 (Pa)将如何变化?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反比例函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类型一】反比例函数与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综合已知某电路的电压U(V),电流I(A)和电阻R(Ω)三者之间有关系式为U=IR,且电路的电压U恒为6V.(1)求出电流I关于电阻R的函数表达式;(2)如果接入该电路的电阻为25Ω,则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少?(3)如图,怎样调整电阻箱R的阻值,可以使电路中的电流I增大?若电流I=0.4A,求电阻R 的值.解析:(1)根据电流I (A)是电阻R (Ω)的反比例函数,设出I =U R (R ≠0)后把U =6V 代入求得表达式即可;(2)将R =25Ω代入上题求得的函数关系式即可得电流的值;(3)根据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函数关系确定答案,然后代入0.4A 求得R 的值即可.解:(1)∵某电路的电压U (V),电流I (A)和电阻R (Ω)三者之间有关系式U =IR ,∴I =U R,代入U =6V 得I =6R ,∴电流I 关于电阻R 的函数表达式是I =6R; (2)∵当R =25Ω时,I =625=0.24A ,∴电路的电阻为25Ω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24A ; (3)∵I =6R,∴电流与电阻成反比例函数关系,∴要使电路中的电流I 增大可以减小电阻.当I =0.4A 时,0.4=6R,解得R =15Ω. 方法总结:明确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5题【类型二】 反比例函数与气体压强的综合某容器内充满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容器内气体的气压p (kPa)是气体体积V (m 3)的反比例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1)求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2)当容器内的气体体积是0.6m 3时,此时容器内的气压是多少千帕?(3)当容器内的气压大于240kPa 时,容器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容器内气体体积应不小于多少m 3?解析:(1)设出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根据图象给出的点确定关系式;(2)把V =0.6m 3代入函数关系式,求出p 的值即可;(3)因为当容器内的气压大于240kPa 时,容器将爆炸,可列出不等式求解.解:(1)设这个函数的表达式为p =k V .根据图象可知其经过点(2,60),得60=k 2,解得k =120.则p =120V; (2)当V =0.6m 3时,p =1200.6=200(kPa);(3)当p ≤240kPa 时,得120V ≤240,解得V ≥12.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容器的体积应不小于12m 3. 方法总结: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确定函数关系式以及知道变量的值求函数值或知道函数值的范围求自变量的范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 第5题【类型三】 反比例函数与杠杆知识的综合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原理”,小明利用此原理,要制作一个杠杆撬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为1200N 和0.5m.(1)动力F 与动力臂l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m 时,撬动石头至少要多大的力?(2)若想使动力F 不超过(1)题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解析:(1)根据“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可得出F 与l 的函数关系式,将l =1.5m 代入可求出F ;(2)根据(1)的答案,可得F ≤200,解出l 的最小值,即可得出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解:(1)Fl =1200×0.5=600N ·m ,则F =600l .当l =1.5m 时,F =6001.5=400N ; (2)由题意得,F =600l≤200,解得l ≥3m ,故至少要加长1.5m. 方法总结:明确“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是解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类型四】 反比例函数与功率知识的综合某汽车的输出功率P 为一定值,汽车行驶时的速度v (m/s)与它所受的牵引力F (N)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下图所示:(1)这辆汽车的功率是多少?请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2)当它所受牵引力为2400N 时,汽车的速度为多少?(3)如果限定汽车的速度不超过30m/s ,则F 在什么范围内?解析:(1)设v 与F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v =P F,把(3000,20)代入即可;(2)当F =1200N 时,求出v 即可;(3)计算出v =30m/s 时的F 值,F 不小于这个值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