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
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
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
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
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
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
教学目标:1、会认读《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两首诗中的生字。
2、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发现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奥妙,并能仿写一两句诗。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说明

乡村四月 &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说明一、课程背景在中学语文课程中,我们通常会学习到中国文化中的诗歌,而唐诗宋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明清时期的田园诗则因为其质朴自然的特点,也成为了很多学生心中的经典。
田园诗具有大自然的气息和丰富的情感,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安排田园诗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田园诗的作者、时代背景和诗歌特点。
2.掌握《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两首田园诗的基本情节和感受。
3.培养学生的聆听和观察力,提高其田园文学欣赏水平。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2.能够发现和欣赏自然之美,感受大自然对人的启示。
3.能够通过自己的线索和组织结构完成一篇完整的文艺作品分析。
3.情感目标1.提高孩子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促使他们树立珍惜自然的思想观念。
3.提高孩子们的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内容1.教学步骤第1步:导入活动(15分钟)1.展示一些美丽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2.引入课文,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歌的背景。
3.让学生听诵两首田园诗。
第2步:主体活动(30分钟)1.分组学习,讨论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2.分组汇报,轮流介绍各个角度的理解。
3.老师点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优点的能力。
第3步:归纳总结(10分钟)1.让学生回忆两首诗中表达的情感。
2.与学生分析两首诗的意境,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
3.老师复盘,点明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
2.丰富活动1.唱歌学诗法。
学生们可以结合吟诗、吟歌等方式学习。
2.田园风光拍照。
组织学生到田园里去观察、拍照,以此为启示完成一次写生。
3.评比学诗。
选择两个班级,交换学生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理解乡村四月的韵味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和生活美好的感知和感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文是一篇诗歌,题材为乡村景色。
文中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田园生活的闲适和宁静。
三、教学方法1.教师通过朗读和解释,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意义。
2.结合图片和录音,增强学生的感受与理解。
3.分组讨论,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流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本文的音频和图片。
2.选出一些诗歌,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3.整理好学生的座位和讨论小组。
教学过程第一步:尝试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1.教师以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整个诗歌的情感和语言特点。
2.让学生自由发表感受和理解。
第二步: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5-6人。
2.每个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感受?2.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有哪些自然景观?3.诗中有哪些高度概括的词句?4.你认为作者写这篇诗的目的是什么?第三步:回顾和总结1.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丰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针对学生的表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点评。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我意识到教学设计要结合实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自然美景和生活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学生自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教学设计的每一步,我们都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增强他们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欲望。
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表格备课)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
一、
课题导入
1、同学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乡村迷人的世界里,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出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学生朗读)
2、你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什么? 生汇报
3、导入:是啊,美丽的田园风光在各位诗人的笔下都展现出不同的画卷。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欣赏乡村的美景,来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生汇报
师小结:是啊,劳动最光荣。你们想的和作者的一样,他在诗中也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带着你们的赞美读读这两句诗——“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8)背诵《乡村四月》
2、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学生依据以上的学习环节和要求自学《四时田园杂兴》读悟结合
自学自悟法
让学生入景悟情,去感受、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放手让学生自学《四时田园杂兴》,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能力目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会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7)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a)读到这儿,乡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哪些诗句表现了乡村的美丽、繁忙?
(b)学生汇报,随机点拨
师:第一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从“绿遍”一词体会到什么?“白满川”是怎样的画面?“雨如烟是怎样的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23.乡村四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
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
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设计理念】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学文,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
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教学目标】1.欣赏画面,理解诗意。
2.背诵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释题1、同学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心中的乡村是怎么样的呢?2、板书课题、释题:乡村四月(江南农村四月时节)3、简介诗人及背景。
二、反复品读、弄懂诗意1、学生自由读,整体感知诗句的画面,试在书本划出节奏。
2、指名朗读、评一评,纠正读音,强调注意“蚕”“桑”“了”的读音。
3、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听节奏。
4、学生组内轮读、男女读、分组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三、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感知诗意。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永川区三官殿小学唐玲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结合画面、诵读、想象情境,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思路:指导学生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说出从诗句中想象到的景象,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他们用自己最优美的语言进行景象描述,最后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课件出示相对应的诗句画面,拉近诗歌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仿佛走进连绵不断的画卷中,在画面中感悟诗意,入情入境地去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读为主线,引导想象,设境激趣,小组合作,链接资料,拓展全诗,深化主题。
教学设计:一、回忆导入,走进乡村1.作家陈醉云在《乡下人家》中这样写道:“乡下人家,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乡村生活又是怎样的呢?2.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3课的两首古诗,去欣赏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乡村生活画卷。
〔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1.学习古诗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而读诗有四个层次: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现在请自由地诵读古诗,先做到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句读,生自行评议,正音。
相机指导读准“了”“蚕”“桑”三个字,并了解多音字“了”的读音,应根据它的意思判断,读liǎo的时候,表示结束。
师范写“蚕”“桑”,生在练习本上红写。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等。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好是学习古诗的前提,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来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表达了读的层次性,让学生初步感受诗韵美,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冯玲玲教学目标:1.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理解诗的基本意思。
2.比较阅读中诵读品味,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领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热爱之情。
3.迁移“才了……又”或“昼出……夜”创编一句,感悟乡村人们的辛劳。
教学重难点:1.在诗句中想象画面,领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热爱之情。
2、迁移“才……又”或“昼出……夜”创编一句,感悟乡村人们的辛劳。
教学流程:一、走近田园,了解诗题1.孩子们,咱们尤溪有着“美丽乡镇”的美誉。
你瞧!油菜地里赛黄金,百花园里香气飘,田间秧苗绿油油,山间竹林翠荫荫,房前鸡觅食,屋后鸭成群,溪边人们忙捣衣。
秀丽的乡村风光,多彩的田园生活,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历代的文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翁卷的《乡村四月》和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2.孩子们,读了诗题,你发现这两首诗分别是写哪里的?——乡村、田园。
哦!两首诗写了乡村风光,田园生活。
3.那分别是什么时候的?四月——这里的四月指的是农历四月初夏时节四时——这里的四时指的是(四季)诗人范成大在一年四季里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60首诗歌,总的题目就是——四时田园杂兴。
请看——出示资料范成大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以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划分五组,每组各12首。
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
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其中的一首。
写的也是夏日所见。
4.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读诗题。
二.多重诵读,读通诗句1.孩子们,请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第一首,正音了,书写蚕桑。
师评:读得字正腔圆,这里一个多音字,一个生字都念准了。
了(liao),了在这什么意思?(结束)就如同老舍先生说母鸡的叫声没完——没了。
了也是结束的意思。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句。
3.指名读第二首,正音昼、耘、供第一行诗带有两个生字,一个翘舌音,一个前鼻音,他念准了,咱们一起读。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说明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说明四年级下册第六组是“田园生活篇”,司空见惯的生活小景、生活小情我们平日都熟视无睹,怎样让孩子们能从中体会到有情有趣呢?最关键的是怎样让田园绿野、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牧童短笛、蛙鸣阵阵、鸟啼声声,能从字面上升到画面然后再到学生的言面呢?从下面的教学回想中,您应该能看到我的设计思路。
沉睡了几千年的诗歌,沉淀了几千年的情感,要想一下子打开闸门,活生生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唯有唤醒他、亲吻他。
一、唤起生活的记忆。
(一)节气歌中寻找生活的记忆。
师:还记得节气歌吗?我们一起来背背。
(节气歌背完后,师生对说二十四节气。
边说边出示二十四节气)师: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和农事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板书:农事师:知道什么叫农事吗?生 1:就是农村里做的事。
生2:就是农活。
师:到了一定的节气,农民都知道该做什么农活。
点击四月的两个节气“清明”“谷雨”,你知道关于这两个节气的谚语吗?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师:每到这个时候,在空旷的田野,我们总能听到一种鸟的叫声,知道是什么鸟吗?生:布谷鸟。
师:它是怎么叫的?生模拟。
师也模拟: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原来是布谷鸟提醒大家要割麦子插秧苗了。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的思绪引向田园,奠定学习田园诗的知识与情感基础。
(二)语言的描述实化生活记忆。
师:那这个时候,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在家做什么呢?生 1:给柑桔树剪枝。
师:这个时候,走到桔园里,会有什么感觉?生 1:闻到香味。
生 2:看到大片大片绿油油的叶子。
生 3:站在柑桔园里,你会感觉好像漂浮在绿色的大海上,点点白帆似的小花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清香,你怎么也拒绝不了诱人的花仙子的邀请,不得不和她一起穿行其中。
师:原来在柑桔园劳动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生 2:我爷爷在种玉米。
生 3:我爸爸在施肥。
生 4:我奶奶在种菜。
生5:我爷爷奶奶在采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冯玲玲教学目标:1.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理解诗的基本意思。
2.比较阅读中诵读品味,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领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热爱之情。
3.迁移“才了……又”或“昼出……夜”创编一句,感悟乡村人们的辛劳。
教学重难点:1.在诗句中想象画面,领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热爱之情。
2、迁移“才……又”或“昼出……夜”创编一句,感悟乡村人们的辛劳。
教学流程:一、走近田园,了解诗题1.孩子们,咱们尤溪有着“美丽乡镇”的美誉。
你瞧!油菜地里赛黄金,百花园里香气飘,田间秧苗绿油油,山间竹林翠荫荫,房前鸡觅食,屋后鸭成群,溪边人们忙捣衣。
秀丽的乡村风光,多彩的田园生活,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历代的文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翁卷的《乡村四月》和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2.孩子们,读了诗题,你发现这两首诗分别是写哪里的?——乡村、田园。
哦!两首诗写了乡村风光,田园生活。
3.那分别是什么时候的?四月——这里的四月指的是农历四月初夏时节四时——这里的四时指的是(四季)诗人范成大在一年四季里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60首诗歌,总的题目就是——四时田园杂兴。
请看——出示资料范成大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以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划分五组,每组各12首。
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
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其中的一首。
写的也是夏日所见。
4.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读诗题。
二.多重诵读,读通诗句1.孩子们,请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第一首,正音了,书写蚕桑。
师评:读得字正腔圆,这里一个多音字,一个生字都念准了。
了(liao),了在这什么意思?(结束)就如同老舍先生说母鸡的叫声没完——没了。
了也是结束的意思。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句。
3.指名读第二首,正音昼、耘、供第一行诗带有两个生字,一个翘舌音,一个前鼻音,他念准了,咱们一起读。
在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多音字,请看,供在字典里有两个读音,当它做从事之意念gong;当它做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念gong。
那你认为这里应该念——为什么?一起来读读带生字和多音字的两行。
4.孩子们,读诗读准它还不够,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
读七言古诗一般就是四三停顿;另外,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押的什么韵?(an a)。
5.听老师读,你也能像老师一样注意节奏停顿,句尾词音读到位,这样就更有诗的味道了。
孩子们自由试一试。
分组读:我们来赛一赛,1、2组读第一首;3、4组读第二首。
看看哪两组读出了诗的节奏与韵味。
三.比较阅读,找大同1.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两首诗在内容上都写了什么?都写人们忙碌的劳作(板书:人忙)2.请你默读两首诗,哪里写出了人忙,请你用横线划出诗句来。
(出示)逐首交流。
3.参与广:孩子们,再去读读这几句诗,有哪些人在忙呢?请圈出人物来。
交流:村庄儿女童孙。
村庄儿女就是——童孙就是——村庄的男女老少都在忙,这么多人参与,这正是乡村四月——闲人少。
(板书)4. 农活多:那他们在忙些什么农活呢?读读诗句,圈出农活来。
交流:蚕桑、插田、耘田绩麻耕织种瓜。
一起来读读这些农活。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农活。
图片帮助理解:蚕桑就是——采摘桑叶喂蚕;插田呢?——插秧;那耘田就是——用草耙子除去田里的杂草,(耘田的工具搜索不对)那除去地里的杂草叫——锄禾;除去豆地里的杂草叫——锄豆,这与耘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来看看绩麻,谁知道?——把麻搓成线,所以绩是绞丝旁。
耕织就是——耕地织布,男耕女织。
谁不懂耕织?(小孩),哪句诗告诉你了?——童孙未解供耕织。
那他会干什么?(在桑树下学种瓜)。
你从哪儿知道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按常理,像这么天真烂漫的孩子应该有很高的玩兴。
你看——到小池偷莲蓬,那多刺激呀!——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放放风筝也蛮好玩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到河边钓钓鱼,多开心啊——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座莓苔草映身。
追追蝴蝶那也是不错的选择。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范成大的村庄儿童却很懂事,很乖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孩子们,村里的男女老少干了这么多农活,各忙各的,各司其职。
难怪诗句中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村庄儿女——各当家。
5. 强度大:他们是怎么做这些农活的?再去读读这两句诗,你从哪里读出了人忙?继续圈词。
交流:才了……又,刚刚采摘桑叶喂蚕后马不停蹄地去插田,一点空闲也没有。
朗读:你来读,读出他们马不停蹄的感觉;不够忙,继续。
昼……夜:白天出去除田里的杂草,晚上还要把麻搓成线。
昼就是—日头升高一尺,就是白天了。
夜就是—。
从早忙到晚,时间真长。
你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他们忙碌的生活吗?夜以继日、早出晚归、披星戴月。
——一件接一件,从早忙到晚。
这不正是乡村四月——闲人少吗?6.想象写话:孩子们,这些勤劳的人们还会干些什么农活?我们一起来看看:采茶、点豆、锄禾、砍树、劈柴、纳鞋、补衣、打枷(敲打稻谷、大豆除去它的壳);你能用“才了______又_____”或者“昼出夜”来写一句吗?老师把你改一下,昼出夜可以吗?为什么?评:你看,你们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了。
7. 扣住“乡村四月闲人少”,对比诵读。
不管是《乡村四月》还是《四时田园杂兴》,都向我们展示了初夏人们紧张、忙碌的劳动场景。
这可真是——生接读:乡村四月闲人少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才了蚕桑又插田”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昼出耘田夜绩麻”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村庄儿女各当家”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虽然,他们生活忙碌,但是心情却——为什么?还有怎样的心情?——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你也来读读。
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读读。
四.比较阅读,寻小异1.刚刚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忙碌而快乐的生活。
其实,两首古诗在“大同”中也有些许的“小异”,请你再仔细读读,这两首诗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之处?(板书:景美)2.聚焦景美自由读两这一句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绿遍山原——走进这绿色的山陵和平原,你都见到了什么绿了?这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绿绿在那婀娜柔软的柳枝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绿在那山林掩映的村庄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在那如蓝的江水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绿在那春风拂过的江南两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绿色世界,齐读——过:那什么白了?白满川——(师出示图片)一块块水田里的水都满了,一片白茫茫的,这就是“白满川”水田里的水映着天空的光辉。
水光天光交相辉映。
这就是“白满川”。
这可是江南稻米之乡独特的风景,它告诉人们可以赶快——插田了。
这景也预示着人们忙碌的劳作。
谁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指名2人)——把“绿”和“白”读重一点,绿就更绿了,水光就更亮了;一个“绿”、一个“白”,呈现乡村的清新明丽。
——女生读一个“遍”、一个“满”,呈现乡村的广阔无垠。
——男生读过:那听到了什么?子规——子规就是(杜鹃),还叫(布谷鸟),每当春夏之交,江南乡村便到处可听到它的叫声,你听,它仿佛在催促人们干哪些农活呢?它仿佛提醒人们赶快——它仿佛在告诉人们——它好像规劝人们——雨如烟——子规不歇,梅雨不停。
这雨大吗?那是怎样的雨?(蒙蒙细雨、毛毛细雨)正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到: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这画面用诗中的词来说就是——雨如烟烟雨蒙蒙,鸟鸣声声——齐读如诗如画,大自然的交响乐——齐读孩子们,你们觉得这景怎么样?(板书:美,怎一个美字了得)让我们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农村风光——五.整体诵读,热爱田园1.孩子们,学完了两首诗,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来完整地读一读。
2.你能选择一首背下来吗?试一试,看谁是最强大脑?会背第一首的起立,会背第二首的起立,你能选择一首默写下来吗?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你默写的古诗就是一张精美的书法作品,可以把它张贴在我们的教室里。
六、拓展延伸,丰富田园这如诗如画、宁静祥和的田园美景,我们可以到乡下去找寻,也可以到古人们留下的大量的田园诗中去找寻,(出示)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范成大的60首田园诗,孟浩然、王维、陶渊明、其中这一句最为有名,当然还有很多。
课后,带上老师的链接资料让我们在这些田园诗里去感受不同时期的诗人共同的田园情怀!板书: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宋翁卷宋范成大景美人忙闲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