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龙舟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合集下载

端午节了解龙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端午节了解龙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端午节了解龙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备受关注的节日之一。

作为端午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传扬开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一、龙舟起源及历史龙舟是一种古老的船舶形式,起源于中国的古代祭奠活动。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杀,百姓纷纷划船捞救,以防鱼虾触痛他的尸体。

为了纪念他的贡献,端午节便成为了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的传统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成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二、龙舟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龙舟文化在中国久经沧桑,早已深入人心。

每年的端午节,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比赛,吸引着无数的观众和游客前来观看。

这些赛事将龙舟文化与体育竞技相结合,展示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勇敢精神。

此外,龙舟文化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许多学校会在端午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龙舟竞渡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体育意识。

三、龙舟文化的国际传播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龙舟文化开始走向世界,逐渐在国际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龙舟竞渡赛事是中国龙舟文化重要的国际窗口。

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队伍参与中国的龙舟竞渡比赛,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开始举办自己的龙舟竞渡比赛和文化活动,如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和加拿大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和观众,有力地推动了龙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四、龙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龙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日渐受到重视和赞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首先,龙舟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展示了中国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魅力。

通过龙舟文化的传播,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其次,龙舟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国际间的友好互动与文化交流。

为什么苗族人要过龙船节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苗族人要过龙船节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苗族人要过龙船节原因是什么龙船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龙船节与汉族端午节一样都有赛龙舟的特色活动,龙船节是属于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在节日的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穿新衣,在这天也会举行赛龙舟活动,那么苗族为什么会过龙船进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苗族人要过龙船节的原因,希望你会喜欢!苗族人要过龙船节的原因农历五月,汉族的端午节有龙舟竞渡的习俗。

居住在贵州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风俗。

汉族的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而苗族的龙船节却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四天。

龙船节苗语叫“咋瓮”(意即划龙船),又名“娄瓮”(意即吃龙肉)。

龙船节一般在清水江上举行,清水江穿过凯里又名龙头江,每年农历五月,居住于此的苗族人民都要在这里欢度龙船节。

龙船节的习俗:苗家还保存一种独特的、优良的传统习俗。

一是在赛龙船之前,定要把秧插完、搞好农活,不然,参赛时会给人瞧不起;二是平日关系中发生一些矛盾而参加比赛的人,一上龙船必须握手言欢,团结一致;三是比赛的组织者在终点地方放出一只肥大活鸭,让抵达终点的水手追逐捕捉,场面十分有趣。

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龙船,制作精美;还为保护龙船而建船房。

在陡水河畔,往往可以见到一幢幢长长的瓦顶木架房,那就是船房。

龙船下水前请寨老一人位于沙滩下,面对龙船唱念祖先起源的古歌,并杀一只公鸡祭祖先以保佑船只平安。

比赛一结束,龙船进库,以免雨淋日晒。

因此,苗家的龙船可以用得10几年或数10年,甚至上百年。

各村寨在龙船节结束时,必须挑全村最肥大的猪,宰后请全寨聚餐一次,以酬谢全村对龙船节的支持。

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为苗家龙船节的正日,而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就得将龙船洗刷一新。

至二十二、二十三两天,将母船于船系为一体并安上龙头。

二十四日隆重举行开划仪式,在河边或缓口有龙神之位的井边、沟边,置方桌一张,桌脚要绑上去掉树叶和树皮的树枝,绑雨伞一把,绑红布、纸钱和一把青草。

桌上供米一升,去毛白公鸡一只,以扫邪敬神。

龙舟竞渡的历史源流是什么

龙舟竞渡的历史源流是什么

龙舟竞渡的历史源流是什么龙舟竞渡,作为一项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传统水上竞技活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源流久远而复杂。

要探寻龙舟竞渡的历史源流,得先从它的起源说起。

有一种说法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的力量充满敬畏和崇拜,他们认为水中有神灵主宰,通过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来祈求风调雨顺、平安丰收。

而龙舟竞渡,或许就是这种祭祀仪式的一部分,人们用精心打造的龙舟在水面上竞渡,以表达对水神的敬意和祈求。

另一种观点则将龙舟竞渡与古代的图腾崇拜联系起来。

在一些部落中,龙被视为图腾,象征着力量、勇敢和吉祥。

人们模仿龙的形状制作龙舟,并进行竞渡,以此来强化对图腾的崇拜,凝聚部落成员的精神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有了更多的发展。

这个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军事竞争激烈。

水上作战成为一种重要的战斗方式,而龙舟的快速灵活和强大的驱动力,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被运用到军事训练中。

士兵们通过驾驭龙舟,锻炼协作能力和水上作战技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龙舟竞渡技术的提高和形式的多样化。

到了秦汉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龙舟竞渡不再仅仅局限于军事用途,而更多地成为了民间的娱乐活动。

在这个时期,龙舟的制作工艺日益精湛,装饰也更加华丽。

人们在竞渡中不仅追求速度和技巧,还注重展示龙舟的美观和独特性。

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的阶段,龙舟竞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常常出现关于龙舟竞渡的描绘,使得这一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同时,官方对龙舟竞渡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经常组织大规模的竞渡比赛,吸引了众多民众的参与和观看。

明清时期,龙舟竞渡的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不仅在江南水乡等地盛行,还传播到了更广泛的地区。

此时的龙舟竞渡,往往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竞渡形式和传统。

比如在某些地方,竞渡前会有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神灵保佑比赛顺利;在另一些地方,则会有独特的庆祝活动和表演。

赛龙舟的传统与习俗

赛龙舟的传统与习俗

赛龙舟的传统与习俗龙舟赛伴随着中国的历史长河走过了几千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舟赛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更是一个载体,传递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与习俗。

本文将探讨龙舟赛的传统与习俗,并分别从龙舟的起源与发展、龙舟赛的意义以及与龙舟相关的习俗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龙舟的起源与发展龙舟起源于中国古代,与屈原有着密切的关联。

屈原,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爱国主义者,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因忧国忧民,以抱石投江的方式,以示自己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仿照他抱石投江的形象,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举行划船竞赛。

龙舟赛在中国的发展与壮大,得益于这段源远流长的历史。

从最初的简单划船竞赛,到后来的加入仿屈原抛江之舟,再到现如今的以龙头为船首造型的专业龙舟,龙舟的形式和设计不断进化和改变。

龙舟的设计越发巧妙,不仅流线型,更具有艺术感和视觉冲击力,成为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二、龙舟赛的意义龙舟赛作为一项体育竞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龙舟赛是一种传统文化体育活动,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其次,龙舟赛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每支参赛队伍的成员需要高度协调配合,并且要有团队意识,这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此外,龙舟赛还能促进民间交流和文化融合,吸引国内外游客,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与龙舟相关的习俗除了划龙舟的比赛,龙舟节还伴随着一系列与龙舟相关的习俗,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氛围。

例如,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竹叶裹制而成的传统食品,寓意着消灾避邪。

此外,人们还会在龙舟赛前进行舞龙表演,舞动巨龙的身形寓意着驱邪辟邪。

同时,人们还会在比赛前点燃艾草,这是一种驱邪的仪式。

总结起来,赛龙舟是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体育活动,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

龙舟的起源与发展、龙舟赛的意义以及与龙舟相关的习俗都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端午节的龙舟文化

端午节的龙舟文化

端午节的龙舟文化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节日之一。

而在端午节这一天,龙舟竞渡则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本文将从龙舟的起源和历史、龙舟的制作与结构、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以及龙舟文化的现代发展等方面来探讨端午节的龙舟文化。

一、龙舟的起源和历史龙舟作为一种传统的划船器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龙舟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水上祭祀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为了祭祀水神和龙神而划龙舟。

后来,龙舟逐渐发展为一种竞渡的娱乐活动,并与端午节结合在一起。

这源于古人在端午节时将龙舟竞渡作为一种祭祀和驱邪的方式,通过划龙舟来祈求丰收和消灾避祸。

二、龙舟的制作与结构龙舟的制作经过精细的工艺和特殊的设计。

一般而言,龙舟的主体采用木质结构,船身的长度和形状根据不同地方的习俗和需求各异,但一般都有触角状的龙首和龙尾。

船身上会装饰着五彩斑斓的龙鳞图案,既美观又寓意吉祥。

同时,船身内部设有操舵器和船桨,以保证龙舟在比赛中具有良好的操控性和速度。

三、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龙舟竞渡作为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

一般而言,龙舟竞渡的赛道会设置在江河湖海等水域,舟上选手按照统一的指挥和节奏划桨前进,力争以最快速度抵达终点。

赛程中,观众们会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摇动彩绸,为参赛选手加油鼓劲,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

四、龙舟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龙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如今,不仅有传统的龙舟竞渡比赛,还出现了更多的创意赛事,如划龙舟比赛、划独木舟比赛等,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和观众。

此外,龙舟文化还在传统节日活动之外产生了新的应用,比如品牌推广、旅游推广等,为龙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总结:端午节的龙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宝藏之一。

龙舟竞渡作为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民族团结与勇敢精神,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

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

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龙舟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赛艇活动,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龙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不仅是中国民间体育运动的历史沿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承。

本文将从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龙舟文化的意义以及龙舟文化的现代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龙舟起源于中国古代,据《史记》记载,最早的龙舟活动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的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就组织划龙舟和撒粽子来追思他的贡献。

而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写有著名的《九歌》和《离骚》等诗篇。

他爱国情怀和浪漫主义思想给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当地的渔民便划龙船出来打击鱼虾,从而形成了庆典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龙船竞渡。

这些龙舟竞渡比赛被认为是对屈原的最好纪念方式,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庆祝活动。

龙舟赛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因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数千年的演变,龙舟赛不仅成为了庆祝端午节的日常活动,更是承载了国家文化的一种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龙舟赛是体现江南水乡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方式,既有民众参与性和文化表现力,同时在传统节日中有着重要的民俗意义,历经千年而不衰。

二、龙舟文化的意义龙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龙舟赛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传统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龙舟文化是中国水乡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延续和传承。

龙舟文化是民众集体意识的表现,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团队精神。

龙舟文化具有浓厚的竞技性和娱乐性,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龙舟文化是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一种象征,为中国民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祝福,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生动形式。

三、龙舟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龙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龙年发现中国龙舟文化的力

龙年发现中国龙舟文化的力

龙年发现中国龙舟文化的力龙舟文化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

每年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人们会举行龙舟竞赛,这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活动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龙舟竞赛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更是展示中国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龙舟文化逐渐受到了全球的认可和喜爱。

一、龙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据历史记载,龙舟起源于古代中国。

据说最早的龙舟是为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制作的。

屈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者,而他的悲剧性遭遇使得人们对他深感敬仰。

为了避免他的尸体被鱼虾啃食,人们划着龙舟划到江中,扔下饭团以供鱼虾啃食。

这个习俗渐渐演变为了龙舟竞赛。

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舟竞赛逐渐演变成了一项体育竞技活动。

如今,龙舟比赛通常在海滨或河道进行,人们会划着用竹子制作的龙舟比赛,使用划桨的技巧和力量来推动船只前进。

同时,现代龙舟比赛还注重船上团队合作,通过合作与配合来达到最佳效果。

二、龙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1. 传承民族精神龙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勇敢、坚毅、团结的民族精神。

在龙舟竞赛中,参赛队员需要齐心协力,紧密配合,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提高了队员们的凝聚力,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追求共同目标的精神风貌。

2. 弘扬中华文化龙舟竞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比赛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传统文化因此得到了广泛传播。

观众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中国传统氛围,同时也有机会了解到龙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促进体育发展龙舟竞赛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参与其中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通过划龙舟,人们可以锻炼肌肉,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力。

这对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龙舟文化的国际影响中国的龙舟文化不仅在国内受到关注,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喜爱和认可。

首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到中国观看龙舟赛事,体验龙舟文化。

赛龙舟的风俗起源和发展_赛龙舟由来传说

赛龙舟的风俗起源和发展_赛龙舟由来传说

赛龙舟的风俗起源和发展_赛龙舟由来传说龙舟竞渡也就是赛龙舟,这是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全民游乐活动。

这一项体育竞技活动盛行于整个江南的几个省份。

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赛龙舟的风俗起源和发展,希望能帮到你。

▼▼目录▼▼赛龙舟的风俗起源和发展赛龙舟的风俗远早于战国时期。

据文字记载,西周穆王时就有龙船。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端午考》)。

他进而推侧:“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端节的历史教育》)。

“图腾”是原始人所尊奉想象中的保护神。

如果闻先生的推测是事实的话,那么,赛龙舟早已产生于原始社会了。

古代吴越民族赛龙舟的目的,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大概是避蛟龙的害”。

他是这样描绘最早的龙舟竞渡的情景的:“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

一年一度,就是今天(指五日初五,引者注)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吃,一面也自己吃。

完了,还在急鼓声中(那时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

这一切,表面上虽很热闹,骨子里却只是在一副战栗的心情下,吁求着生命的保障,所以从冷眼旁观者看来,实在是很悲的”。

那种“战栗”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欢乐所取代;那种祭祀的虔诚也逐渐转化为竞技的放纵。

隋朝的龙舟竞渡已变为“竞渡之戏,”并有“掉歌乱响,喧振水陆”,岸上“观者如云”,可见是一种竞渡的比赛。

唐以后的端午竞渡由于有官府的支持,规模盛大,官民涌向江边共赏。

南宋王朝尤以赛龙舟为乐事,与竞赛相比似乎更重在演艺,清潜夫《增补武林旧事》上载:“西湖竞渡自二月八日为始,端午尤盛。

是日画舫齐开,游人如蚁。

龙舟六只,俱装十太尉、七圣、二郎神杂剧,饰以彩旗、锦伞、花篮、闹竿、鼓吹之类,帅守往一清堂弹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 ……勾践率中军溯江以转吴 , 如其郭 , 焚其姑 苏 , 徙其大舟 。” 《中华古今注 》同样载曰 , “孙权 , 吴之主也 , 时号为赤龙 … …言如龙 之飞于天 ”等 等 。对于这些花样翻新的战船 , 有人甚至认为是 龙舟的前身和雏形 。 从这个意义讲 , 水战不但促 进了西南地区造船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 而且也为 西南少数民族龙舟文化的产生传播起到推波助澜 作用 。
关 键 词 :龙舟文化 ;西南少数民族 ;产生发展 ;传播 中图分类号 :C9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22(2008)06-0135-04
龙舟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民俗事项之 一 , 也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其产生传播过程中 , 既把各民族生产生活中相 沿相袭的历史文脉传承下来 , 又吸纳接续了其祭 祀崇拜 、文化娱乐中的某些 “精 神 ”元素 , 使之成 为具有特定 地域或民族内 涵的文化共同 体 。 因 此 , 对西南少数民族龙舟文化的起源 、产生的历史 动因及传播过程中的历史演变等问题进行探讨 ,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除上面提到的起源故事外 , 在西南地区诸少 数民族中 , 还流传着其他一些传说故事 , 像 “迎夏 至 ”、“避恶日 ”等等 , 因篇幅所限 , 故不详述 。
(二 )考古挖掘与龙舟文化起源 传说故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龙舟文化起源的
特定历史内涵 , 考古挖掘同样为我们提供了翔实 的佐证资料 。前已述及 , 百越人曾在今西南少数 民族地区生活过 , 为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 , 他 们尝试用石木复合的 “有段石锛 ”来加工制作 “独 木舟 ”和 “木楫 ”, 这为西南少数民族先人日后制 作龙舟 , 并开展竞渡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这里所说的 “有段 石锛 ”, “石 ”指石 锛 , “木 ”指 “鹤嘴锄 ”形的木柄 , “段指平面中起的脊椤 , 有段 则捆绑在鹤嘴锄形的木柄上 。”[ 3] 对此 , 《越绝书 》 卷 8载曰 :“越人水行而山处 , 以船为车 , 以楫为 马 , 往若飘风 , 去则难从 。”据考证 , 百越地区是我 国最早发明舟船的地区 , 距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 历史 , 该地 区考 古发 现 的 “有 段石 锛 ”和 “独 木 舟 ”, 对我们了解当地龙舟文化的起源意义重大 。 当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新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器
(三 )祭祀崇拜层面 图腾崇拜作为一种比较原始的崇拜形式 , 曾 广泛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先民的意识中 。 每每祭 祀期间 , 他们为求得神的赐福和护佑 , 常以竞渡形 式以达到娱神娱人的双重目的 , 由此有了初始的 划舟竞渡活动 。据考证 , 百越人图腾崇拜的对象 较多 , 但尤以蛇 、鸟 崇拜为突出 。 《说文 · 虫部 》 有这样的记载 :“南蛮 , 蛇种 ”或 “闽 , 东南越 , 蛇种 也 。”《淮南子 ·原道训 》同样载曰 :“九疑之南 , 陆 事寡而水事众 。 于是人民被发文身 , 以象磷虫 , 短 绻不裤 , 以便涉游, 知秩攘卷, 以便刺舟, 因之 也 。”当龙成为西南少 数民族先民的图腾 崇拜对 象后 , 划龙舟便成为百越地区重要的民俗事项之 一 。随着鸟 、蛇图腾被龙图腾所取代 , 祭祀的舟船 也制成了龙形 , 龙舟随之出现了 , 龙舟竞渡也开始 添加凭吊伍子胥 、纪念勾践 、悼念屈原等内容 , 并 以对历史人物的祭奠来 代替某些原始崇 拜的内 容。 在对哪个历史人物祭奠问题上 , 目前学界仍 无定论 , 有 “越地说 、吴地说 、楚地说 、苗族说 ”等 几种说法 。 其中 , “越地 说 ”是为纪念越王 勾践 , “吴地说 ”是为纪念伍子胥 , “楚地说 ”是为纪念屈 原 , 湘西苗族是为纪念祖先般木瓠 , 黔东南苗族是 为纪念烧死恶龙的民族英雄保 , 傣 、白 、布依 、水等 民族也都 有各自的说法 。 闻一多先生经 多方考 证 , 认为 “端午是长江下游和珠江流域地区的吴 、 越等以龙为图腾的少数民族的祭祀 日 ” , 龙舟竞 渡则是他们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 。当然 , 不论哪 种说法准确 , 但有一点 , 由祭祀崇拜活动所衍生的 龙舟文化 , 已经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
黑龙江民族丛刊 (双月刊 ) 2008年第 6期 (总第 107期 )
民族学与人类学
西南少数民族龙舟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莫连芳
(广西医科大学 体育部 , 南宁 530021)
摘 要 :龙舟代历史久 远 , 渊 源复杂 , 有口传 文学 、考古发掘以及典籍文献相佐证 , 具有 “多源一体 ”的文化属性 ;随着时间的 推移 , 社 会的进步 及人们思想 意识的提高 , 龙舟文化逐渐走出西南民族地区 , 走向全国和世界 , 成为 集观赏 、娱乐和竞 技为一体的 文化共同 体。
综合西南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 、考古挖掘和 史籍文献资料 , 结合各民族生产生活 、宗教祭祀以 及文化娱乐的生活实际 , 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对 龙舟文化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度分析 :
(一 )生产生活层面 西南少数民族多生活在江河湖泊众多的僻远 地区 , 在生产工具相对原始落后的古代 , 船既是人 们重要的生产工具 , 也是人们获取食物的手段 , 更 是人们日常运输 、走亲访友等的代步工 具之一 。 受此影响 , 人们几乎是 “人人离不开船 , 事事离不 开船 ”, 故有 “南船北马 ”之说 。 对此 , 《淮南子 · 齐俗训 》有 “越人便于舟 ”的记载 , 《吴越春秋 》则 有 “以船为家 , 以楫为马 ”的表述 , 《传球大事表 》 更有 “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 ”等说法 。 即便人 死后 , 都要以船为棺 , 或埋入地下 , 或悬于岩崖洞 穴中 , 以示对船所怀有的特殊情感 。由于船在苗 族 、傣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先人生产生活中所起的 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不但为以蛇 、鸟 、龙等为核心的 图腾崇拜奠定了思想基础 , 也为龙舟文化在西南 地区的产生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二 )政治军事层面 在遥远的古代 , 由于各民族为争夺土地等经 常发生战争 , 船自然成了人们水上之争的重要工 具 。为制作行进速度快 、质量优良的战船 , 西南少 数民族先人 多在改进造船 技术上狠下功 夫 。 于 是 , 以水战为考量的新式船只便应运而生了 。 据 史书记载 , 春秋战国时期 , 吴国曾制造出 “楼船 ”、 “突冒 ”以及 “三翼 ”等多种形制战船 , 越王勾践灭 吴国时 , 所用战船数量高达 300多艘 。对此 , 《墨 子 》载曰 :“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 , 楚人顺流 而进 , 迎流而退 ;见利而进 , 见不利则其退难 。 越 人逆流而进 , 顺流而退 , 见利则进 , 见不利则其退 速 。越人因此若势 , 亟败楚人 。” 《国语 》亦载曰 : “越王勾践乃命范蠡 、舌庸率师沿海溯淮 , 以绝吴
少数民族龙舟竞渡活动 , 四川 、云南等多个省份的 227种方志均作了 详细记载 。 可以说 , 赛龙舟已 成为居住在清水江 、都柳江 、舞阳河等流域少数民 族最为喜爱的民俗活动 。 发源于贵州黔东南州的 苗族独木龙舟 , 已被确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龙舟 , 现收藏于中国体育博物馆 。
二 、西南少数民族龙舟文化产生的动因分析
则有 “龙舟竞渡 ”、“划龙船 ”、“龙船赛会 ”等多种 说法 , 具有 “多源一体 ”的文化属性 。 究其产生传 播的历史轨迹 , 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
(一 )神话传说与龙舟文化起源 由于西南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僻远 、闭塞的边 远山区 , 加之部分民族有语言 、无文字的缘故 , 因 而以神话传说为代表的口头文学十分发达 。在流 传至今的诸多传说中 , 有关于清水江苗族龙舟节 起源的神话故事 。故事大意是 :相传很久以前 , 一 位名叫保公的老人 , 其独生子九保捕鱼时被恶龙 咬死 。 为报 仇雪恨 , 他放火烧死了 害人的恶 龙 。 由于 “烧洞的烟雾弥漫了整个清水江上空 ” , 致使 瓢泼大雨下个不停 , 人们什么活也干不了 。 不知 何时 , 一位妇女领孩子去江边洗衣 , 孩子比画捶衣 棒玩耍的同时 , 无意中说出 “咚咚多 ! 咚咚多 ”等 话语 , 结果奇迹出现了 , 天空顿时云消雾散 , 万道 霞光在东方冉冉升起 , 被烧死的恶龙也随之漂在 江面上 , 大家争抢着吃它的肉 。 最后 , 胜秉寨分得 龙头 , 平寨分得龙颈 , 塘龙寨分得龙身 , 榕山寨分 得龙腰 , 杨家寨分点肠子等等 。 是夜 , 恶龙托梦给 大家说 :“愿你们老少用杉树仿照我的身躯 , 在清 水江上划几天 , 让我像活着一样 , 我便让你们五谷
(三 )典籍文献与龙舟文化起源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 , 我们同样找到了 与龙舟文化起源相关的文献资料 。 中国古籍 《世 本 》始有 “古者观落叶 , 因以为舟 ”的记述 , 《易经 · 系辞 》更有 “黄帝 、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 ……刳 木为舟 , 剡木为楫 ”等内容 。 到战国中期 , 我国史 书方有 “龙舟 ”的记载 , 这为龙舟文化的产生传播 奠定了文字基础 。自此之后 , “龙舟 ”一词频频出 现于各朝代的历史典籍中 。 据考证 , 人们有意识 地开展 “龙舟竞渡 ”活动始于战国时代 , 通过 “竞 渡游戏 ”的形式以娱神娱人 , 大多具有半宗教 、半 娱乐性质 。 虽然该活动开展得较早 , 但直到唐中 期才在 《全唐诗 》的 《竞渡歌 》中有文字表述 , 诗中 描绘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盛况 :“鼓声三下红旗开 , 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瀚波飞万剑 , 歌声劈浪闻千 雷 ……” 与之相比 , 有关西南少数民族赛龙舟的记载 同样散见 于诸多史籍中 。 早在宋朝朱辅 所著的 《溪蛮丛笑 》中 , 就有贵 州少数 民族 赛龙舟 的记 载 。清乾隆 《镇远府志 》更有 “鸣锣急响在船头 , 画桨争行较劣优 。 独有游人听不得 , 翻身直上玉 皇楼 ”的场景描 绘 。 另 外 , 徐家 干的 《苗疆闻 见 录 》, 王嗣鸿的 《台江边胞生活概况 》等都有关于 清水江龙舟节的记录 。 据不完全统计 , 有关西南
一 、西南少数民族龙舟文化的产生
西南地区是指以云贵高原为核心 , 涵盖今云 南 、贵州 、四川 、西藏 、重庆以及广西等地区 。历史 上 , 这里民族众多 , “先秦至元 代的五溪蛮 、都掌 蛮 、武陵蛮 、零陵蛮 、昆明蛮 、贵阳蛮 、巫蛮 、巴蛮 、 百越 、濮人 、叟人 、僚人 、蕃人 、仡佬等 ;明清以降 , 苗众 、仲家 、侗民 、仡佬 、水 家 、瑶人 ”[ 1] 等 都曾在 这里生活过 。这些古老民族经过历史的变迁 , 逐 渐演变成今天的 “哈尼 、傣 、佤 、拉祜 、纳西 、景颇 、 布朗 、羌 、壮 、苗 、土家 ”[ 2] 等多个少数民族 。 龙舟 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的共有文化 , 在内地以 “赛 龙舟 ”名义名扬 大江南北 , 在西南少数民 族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