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科学浅探

合集下载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在跨学科的文化生态学视野中,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是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先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文化生态学指出各种文化现象都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在这样的认识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以理解为少数民族群体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交融涵盖下形成的文化现象。

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发生的。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在发生改变,传统文化教育传承面临着种种困境。

在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方面,多种因素影响其效果。

首先,师资力量匮乏,太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是由家长、长辈等群体自行承担。

这样的模式显得比较脆弱,很难长期运行。

其次,信息技术和大众媒体的发展,使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静态的文化传承逐渐被动态的文化传播所代替。

这个趋势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文化传承的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限制,无论是语言、物质文化还是传统民俗,都难以与现代化的前沿产生融合性。

因此,通过对各类传统文化形式的认真研究,设计更具有现代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也将成为未来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要方式。

同时,整合当今的科技文化元素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有可能带来创新的成果和发展的机会。

最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不仅仅是在教育场合发生,更多是在生产生活、交往互动等日常场合内发生的。

因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文化生态规划,维护当地的文化生态平衡,也能够为文化教育传承注入强大的动力和土壤。

总的来说,在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不只是单纯的教育活动或文化保存,更是对文化生态链的整体推动和优化。

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将成为少数民族群体维护自身文化多元性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

自然生态环境与西南苗族哲学文化

自然生态环境与西南苗族哲学文化
了鬼而受到惩罚。具体解决办法是 , 当小孩生病时, 要拜献石头神 ; 大人生病时, 要杀猪祭水牛神 , 并取“ 灵水” 治病 ; 家
有不幸, 做牛鬼”即“ 要“ , 椎牛还愿”祈求神灵保佑。并相信财神 , 开财门祭” , 有“ 之俗。祭时钉一方尺红布于门上 , 魔
公念咒 , 杀鸡献祭, 以求示财。一般的人不能与鬼神直接打交道 , 以, 所 祭鬼、 赶鬼都得请本 民族的“ 端公” 。凡是能与
33加强贸易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学习充分运用可利用的工具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是要通过专门机构或者行业协会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状况掌握东道国的绿色技术标准与相关信息建立绿色预警机制及时采取相应的积极防御措施降低我国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
维普资讯
江西农 业学报
作者简介: 李和(9z )男, 1 一 , 云南泸西人,  ̄ 助教, 主要从事中国西南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维普资讯
2O l

西




1 8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同的场合掺杂在“ 文明” 的宗教活动中。苗族 的这种 “ 、 神” 鬼”“ 观念的产生是与其所处 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的。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 人们由于对大 自然的变化无法理解 , 便产生了许许 多多 的祭祀活动。并且 , 在新中国成立 前, 大部分苗族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耕作阶段 , 他们认为农作物生长 的好坏完全受龙神的支配 , 而这是可以
来的, 最大的祭祖节 日 是每年秋后的“ 西松节” 。平时, 家人遇到认为不吉利 的事 , 或做噩梦, 要杀鸡祭祖 , 并请魔公念 咒转达子孙对祖先神灵的祈求 。 虽然世界各大宗教已传人部分苗区, 但那些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原始 的鬼魂观念不可能一下消除 , 仍然在不

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作者:阮思彦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11期[摘要:佤族独特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这种天然浑成的环境也创造了佤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长期与自然共处的整个生活过程中形成了既丰富又独特的生态文化。

在佤族的传统文化中蕴含了生态智慧,构建了具有自然是色彩的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智慧,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以及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佤族传统文化;生态智慧]一、佤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中的生态伦理意识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政治经济的反映。

佤族位于云南的西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很少与外界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可以说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局面,这也决定了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其鲜明的民族性和文化的纯正性,同时在各个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他们那里大部分仍然保留着自己最原始的宗教信仰。

因此,原始的宗教在佤族的传统文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简单的相信,世界上的万物都有神灵,而灵魂是永恒的,是不会消失的。

他们有很多自己的信仰和崇拜的东西,比如对于葫芦、猪、狗、牛,甚至是一颗榕树都非常崇拜。

同时,在佤族的观念中,他们十分尊重自然,注重保护自然。

他们认为树木和人类的祖先是一体的,是共同产生和共同生存的。

因此,他们对待树木就如同对待自己的祖先,把树木当神灵一样去供奉,而且当人们砍伐树木时还必须要用石头进行压住。

同时,在佤族的观念中,他们也一样把棉花当做是神灵一样去供奉。

曾经有一句话在佤族中进行流传:“得罪谷魂会伤身,得罪棉魂被砍头”,由此可见棉花在佤族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在他们眼中,棉花和稻谷是他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

因此,他们在各种祭祀时也经常是以各种谷物来进行祭祀,既表达了一年的丰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谷神和棉神的尊重。

二、佤族物质文化中的生态知识在佤族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在其物质文化中也无不体现着一种令人敬畏的生态知识。

浅议德宏傣族的生态文明

浅议德宏傣族的生态文明

摘要:自古以来,德宏傣族一直居住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平坝河谷地带,其生存、发展及文化形成与生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生态意识已经渗透到了傣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而傣族的生态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

因此,傣族的生态文化,铸就了傣家人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心理和文化特征,使傣族能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德宏傣族生态文化和谐相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而德宏的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生态保护、爱护环境、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善的少数民族。

他们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依赖于自然。

他们的这种意识已经内化为本民族的一种共同信仰和个人终身信念并使其能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与自然和谐相处。

1德宏傣族的基本情况1.1人口情况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全州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

截止2012年末,全州总人口为122.94万人(含外来常住人口),五种世居少数民族(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总人口567688人,其中傣族354472人,占全州五种世居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2.44%,占全州总人口的28.83%,全州各县市都有分布。

1.2居住环境据宋蜀华在《百越》一书中的解释:傣族就是“住在坝子上的人”,以此区别于住在山区的民族。

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习俗对生态保护的启示

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习俗对生态保护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滇西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临沧市、文山州等滇西南州市森林覆盖率接近70%,滇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

滇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突出,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生态保护的决策;另一方面是由于滇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保护文化重新觉醒,促进了滇西南地区各民族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

一、滇西南地区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一)哈尼族梯田生态文化在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中,森林、江河、村寨和梯田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江河是水的来源,森林是水的源头,水是梯田的生命,梯田是人的生命,没有森林江河沟渠就会干涸,江河沟渠一旦干涸,梯田也就没了水,没有水的梯田就不能种出滋养族人的稻谷,没有稻谷就没有哈尼族人幸福的生活。

基于对森林、江河沟渠、梯田、村寨的认识,哈尼人一般选择有茂密山林的地方安居,将寨子安在半山腰,村寨下面就是梯田。

茂密的原始森林涵养了大量的水源,成为了江河沟渠的发源地,保证了梯田耕作所需要的水源,森林里大量树叶腐烂后成为水道生长所需要的肥料,同时村寨的人畜粪便等农家肥也可以随着水源流入稻田,保证稻田的生长有充分的养分。

为了充分利用稻田,哈尼人在水稻成活后将鱼苗放入稻田,在稻子成熟的同时,鱼也长大,经过稻花花粉喂养的鱼不仅生态,还有稻花的香味。

哈尼人重视养牛,以牛耕地,以稻草喂牛,以牛粪滋养禾苗,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

每年水稻收割后,稻田进入休耕季节的同时,也成了放牧牛羊的牧场,在稻田放牧不仅将水稻秸秆踩入土中,成为提升土地生长所需的有机肥,更为稻田提供了牛羊粪便作为有机肥,保证了梯田土壤的肥力。

哈尼人通过宗教祭祀将梯田文化上升为信仰,将生态保护作为哈尼人自觉的行为。

以万物有灵为基础,哈尼人形成了既利用自然又保护自然的和谐生态文化。

正如哈尼族谚语中所述:寨头最好的山包,是哈尼人认定的神山;寨头最密最厚的树林,是哈尼人认定的神林。

评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

评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

评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西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本文将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进行评析,探讨其特点和重要性。

西南地区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区之一,包括了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份。

在这个地区,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数量众多,且文化多元。

这些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语言、信仰、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丰富中国的文化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可以追溯到古代。

例如,西南的藏族、彝族、傣族等,他们的历史文化悠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剧以及传统工艺等都是西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之一。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背景。

其次,它们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产业,许多西南地区的传统工艺品、音乐、舞蹈等都成为了吸引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热门产品和表演形式。

同时,这些文化也对于西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维护和传承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扶持,通过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增强公众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同。

此外,学校教育也应该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必修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为其传承发展提供基础。

同时,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相关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学者应该深入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加强对文化传承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可以促进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自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结而言,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和社会应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通过教育、研究和推广等手段,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认知,以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论傣族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区域性

论傣族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区域性

论傣族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区域性摘要:文化特征是通过民族性、区域性特点表现出来的,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有机统一。

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即文化的生成环境中,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都具有地域性特质,使得民族的社会群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因源流和文化特点不同形成的支系差别,也有因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社会形态发展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

傣族文化是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产生的,其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差别,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这种区域性也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其生态文化中尤其如此。

研究傣族生态文化的区域性不仅有助于这个学术命题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关注的生态文化建设也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文化生态;生态文化;区域性在所有民族文化中,傣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最有依赖性。

傣族的水田稻作农耕、村寨聚落建制、勐文化的拓展等等都依赖于环境生态。

这一切决定了傣族文化的生态本质,也决定了在能动的适应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傣族的生态文化是绚烂多彩的。

由于傣族分布广泛,其生态区域的多样性特征及其对文化区域差别的影响,对傣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文化特征是通过民族性、区域性特点表现出来的,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有机统一。

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即文化的生成环境中,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都具有地域性特质,使得民族的社会群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因源流和文化特点不同形成的支系差别,也有因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社会形态发展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

傣族文化是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产生的,其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差别,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这种区域性也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其生态文化中尤其如此。

研究傣族生态文化的区域性不仅有助于这个学术命题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关注的生态文化建设也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把握傣族文化的重要视角人类社会发展、文化创造的基础是生存环境,要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傣族文化,就必须要研究傣族的文化生态,而最能反映傣族文化生态的成果就是傣族的生态文化。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族生态学解析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族生态学解析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族生态学解析
李建钦;龙春林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5(024)001
【摘要】民族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民族群体与其自然环境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
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民族生态学构建了有用的框架来分析与生态保护、资源
可持续管理利用、社区发展等相关的问题,目的在于进一步理解和实践人与环境,民
族与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理念.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建设过程中,民族生态学视野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观照生态网络运行中的经济、文化、社会因素.从实践角度而言,民族生态学理论方法能正确认识西部地区存在的
各种问题并提出建议,有助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6页(P11-16)
【作者】李建钦;龙春林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100081;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2;Q149
【相关文献】
1.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 [J], 郭满女;
程道品;易丰;唐峰陵
2.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析 [J], 王永莉
3.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J], 邢国德;陈江
4.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浅析 [J], 张学军;胡小玲;王敏
5.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J], 黄军;杨玲;刘丽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科学浅探
吴思震(苗族)
在我国西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不少民族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原始宗教信仰活动中,都存在着对自然环境、对森林的无限崇敬爱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生的内容。

从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眼光来考察,这些原始古老的文化内容却具有着先进的和超前的科学意义。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西南各少数民族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文化,为中国西南边疆生态保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的生态文化大多体现在传统文化活动中。

在自然生态普遍受严重破坏的今天,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却大都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生态,有不少郁郁葱葱的森林。

西南各少数民族中几乎每个民族都有一套与现代环保理念有关的习俗、禁忌和习惯法。

尽管他们的生态文化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西方文化,但它的确体现了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伦理智慧。

他们的生态文化内容大都包容在生产、生活方式、图腾和神话之中,并因民族差异各有不同。

认为“万物有灵”、把自然和树林当作一种神秘力量而无限崇敬是各少数民族历代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们对森林树木大都怀有深深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并视之为一个神圣之地。

因而西南许多民族地区都有神林、圣山和神山。

这些都是生态文化在自然宗教信仰中反映的典型模式。

这些神林和神山上的草木严禁砍伐和毁损,每年都要定期举
行祭林拜树仪式,山上的自然生态受到良好的保护。

而人对自然林的“拜寄”,也使得那里各种生物格外繁茂多彩。

因此,少数民族对山林的崇拜,是民族地区形成一个个环境优美的自然生态群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南少数民族对其住居地区的山林都倍加珍惜,并形成了许多保护森林爱护自然生态的习俗文化。

这些习俗文化似乎已完全脱离原始宗教的影子,有的还表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知观。

如驻扎在雷公山麓的苗族就如此。

他们在采伐树木时总要注意蓄好小木,绝不允许给山坡“剃光头”。

而且还将最老、最高大、结籽最多的“母树”保留下来。

他们的传统观念认为,结籽多的母树是保证山坡树木繁茂不绝和苗族子孙后代兴盛的根基,保留了母树的存在,也就保留了山林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自我修复的功能。

因而砍伐母树是要受到公众强烈谴责和严厉惩罚的。

他们的传统知识把人与自然间生命相互支持的辩证关系明确表现了出来。

而德昂族则从树木与水源的紧密关系去认识,认为“缺了树林就断了水源”,因而严格封蓄他们的风水林和水源林,并当着神一般去敬仰和维护。

少数民族不仅保护野生森林,而且还形成积极植树造林的文化习俗。

在湘黔桂侗族地区,普遍流行集体种植“富贵林”“水土林”习惯。

贵州从江岜沙的苗族人去世后不建坟堆,而是在坟上栽树,以其灵与肉来养护森林。

云南傣族则以“还树愿”习俗进行,砍一棵树要栽活十棵树。

有的民族还把植树造林文化节日化了,如白族的插柳节、缀彩节、祭山节等,都是集体植树的民族节日,植好后即封山,禁止
任何人进山采伐、放牧。

这些民族习俗式的生态道德规范,使得民族地区森林资源不断得到培育。

在森林管理统筹方面的绝好典范是哈尼族“分区育林”与“种子孙树”文化。

他们以“立寨植树”为根本,将森林划分为六大功能林区,即寨神、勐神林区,公墓坟山林区,村寨防风防火林区,传统经济植物林区,传统用材林区,边境防火林区。

其传统经济植物林区和用材林区适时封育,定期开放;其他林区则一般不能进入伐木和樵采,违反者将受到严惩。

西南边疆各民族自然生态保护心理的形成,主要源于对自然本能的敬畏,从而形成一整套民族生态伦理观和相关道德规范。

把这些传统民族生态文化从原始宗教中剥离出来看,它属于一种生态文明,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生态伦理观是维护民族地区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

大凡生态环境友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都是民族生态意识牢牢根植于民族集体的地区。

民族生态意识浓厚的地区和时期,生态就能够得到最有效保护。

民族生态意识一旦失范,就会造成生态灾难。

在西南边疆各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和道德规范中,无论是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观念,还是传统知识中人与自然相依存认知,都折射出这样一种生态智慧:即人、自然、动植物是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生命整体。

这种认识实质表现为一种朴素的或者超前的共生意识和敬畏生命思想。

现代伦理学的精神是把道德所规范的行为延伸到人同自然关系中,不仅强调人与人和谐相处,而且也强调人同自然的
和谐相处。

可西南各民族地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存在并运转着这种道德规范。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都符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目标,而且其深层含义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虽然它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但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出发,它应属传统科学范畴。

它以主动的预防建设为特征,而现代生态科学则重在治理建设。

可见,现代科学与传统科学并不矛盾,只不过是解决同一问题的途径不同而已。

但相比之下,前者要富有远见得多,内涵要丰富得多。

生态环境问题是困扰当代人类发展的一个两难问题。

从表层看,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技术问题,但事实上,它却是一个人类文化和生存方式的取向、人类总体行为方式自觉的问题。

西南边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为现代社会的生态治理模式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他们的生存方式给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同时也为我们解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问题提供了无限思想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