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沧市民族工作

合集下载

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摘要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

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性欠缺。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临沧民族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临沧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保护旅游资源导言: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在面对强烈的现代性趋势下,捍卫民族文化价值已经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元素成为必然,这表明民族文化的价值在现代性的巨大背景下得到了再度确认。

由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价值的驱动下将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知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构成文化现代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特征。

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人类文明,繁荣人类社会。

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只有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一、临沧简介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魂缘于水清,水灵缘于山绿,悠悠风情飘荡于山水之间,这构成了临沧独特的风景韵味。

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

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思茅,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

全市辖临翔、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8县。

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6.5万人,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6%。

临沧四季如春,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年平均气温17.2℃。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市现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神奇美丽的阿佤山有闻名海内外距今3500多年历史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集建筑、雕刻、绘画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保留较完整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现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发舞享誉中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宗教事务局关于民族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民族宗教事务局关于民族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民族宗教事务局关于民族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中共××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县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方案》的通知(××学组〔2016〕3号)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以及《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临发〔2016〕9号)精神,切实加强民族乡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详实德依据。

我局结合部门工作实际,组成由局长为组长德专题调研组,于4月7日至10日对我县栗树、后箐、忙怀等3个民族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民族乡基本情况民族乡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的乡级行政区域。

我县现有民族乡3个,即:栗树彝族傣族乡、后箐彝族乡和忙怀彝族布朗族乡。

3个民族乡位于××县的东南部澜沧江沿岸,属于大朝山电站库区,地形走势呈东高西低,最高海拔2669米,最低海拔899米,立体气候明显,属典型的集山区、贫困、边远为一体的欠发达农业乡。

截止2016年底,3个民族乡共有38个行政村398个村民小组15154户,民族乡总人口61422人,占民族乡总人口的%,占全县总人口的%。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6241人,占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二、“四通五有三达到情况”1、通路由县城到忙怀乡政府驻地因国道214线经过已通油路,目前栗树、后箐两个乡政府驻地的通油路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

3个民族乡38个行政村有343个村民小组通简易的机耕路,还有55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通路率达%。

基本通路的村路面由于是由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自发投工投劳修建的,路面等级达不到等级标准,交通难以保障,大型车辆无法通行,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临沧市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临沧市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临沧市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董华明;严兴勇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22()9
【摘要】近年来,临沧市发挥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新测评指标的“指挥棒”作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创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创新路径方法,从组织领导、全域创建、精准施策、示范引领等环节入手,努力推动临沧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董华明;严兴勇
【作者单位】临沧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共筑伟大中国梦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2.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大巴山上——宣汉县强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3.凉山州盐源县深入推进基层统战工作示范创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4.昆明市召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推进会5.育团结之花结幸福之果--普洱市全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沧市民族文化发展问题探究

临沧市民族文化发展问题探究

才 、 化产 业经 营管 理人 才 、 文 农村 文 化人 才 、 间艺人 民 队伍 的建 设 , 成立 了 l 市 音 乐 家 协会 、 术 家 协会 沧 美 和摄 影家 协会 , 建 了文学 艺术 创 作平 台 ; 用 “ 搭 运 知识 就是 竞争 力 ”大讲 坛 、学 经验 ・ 差距 ”等讲 座 和 活 “ 找 动 , 民族 文 化人 才进 行 了集 中培 训 ; 对 采取 “ 出去 ” 送 、 “ 进 来 ” 方式 , 点 培养 了布 朗族 、 族 等 一 批 少 请 等 重 佤 数 民族和本 土 作家 。 5 文化体 制 改革深 入推进 。 照“ 、 按 区别对 待 、 分类 指导 , 循序渐进 、 步推开” 逐 的要求 , 切实推进文化体 制 改革 , 有力激 发 了文化 发展 活力 。 过实施 内部 “ 通 三 项 制度 ” 革 , 改 完善 竞争 激励 机 制 , 面推行 聘 用 制 和 全 岗位管 理制 , 实现 了公共 文 化服 务 的最优化 。 6 民族 文化 产 业 昂首起 步 。充分利 用 临沧 丰 富的 、 以佤文化 、 茶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 , 注重特 色 , 织 实施 了一 批 “ 、 、 、 ” 组 小 特 精 新 的文化 产 业 项 目。 “ 十一 五 ” , 末 临沧 市 文化及 相 关产 业 增加 值 为 6亿 多 元, 占当年 G P的 比重 为 29 文 化及 相关 产业 单 位 D . %; 达 69 户 ; 4 3 从业 人 员 1 8 人 。建立 了《 . 万 5 临沧 市 文化 产业发展项 目库》 储备项 目 8 个 , , 6 投资估算 8 .亿 5 3 元 。启 动 实 施 了 沧源 翁 丁 佤 族 文 化旅 游 村 、世 外 沧 “
余场 次 ; 以沧源 佤 族 自治 县 中 国佤 族 司 岗里 “ 摸你 黑 ” 狂 欢 节 、 马 傣族 佤 族 县水 文 化 旅 游 节 、 德 县 芒 果 耿 永

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

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

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一、乌木龙乡的彝族俐侎人概况(一)乌木龙彝族俐侎人所处的县情、乡情永德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西北部,地处云南西南边陲。

县城距云南省省会昆明约682.9公里,距临沧市市府约196.93公里。

永德县四周与耿马县、镇康县、凤庆县以及云县相邻,同时与保山市的龙陵县、昌宁县以及施甸县接壤。

永德县县城坐落于德党镇,平均海拔1580米。

总人口为38万,永德县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县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2.21%,其中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傣族、布朗族、白族、佤族、傈僳族、拉祜族、德昂族等。

县内民族特色较为浓厚且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彝族俐侎人,而彝族俐侎人主要分布在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

乌木龙彝族乡是永德县两镇七乡之一,其位于永德县城的东北部,距永德县县城97公里,乌木龙彝族乡东和北分别与云县和凤庆县相连,南与大雪山乡相连,西与亚练乡毗邻,乌木龙彝族乡海拔较永德其他地方都高,境内海拔在1524米至3483米之间,乌木龙彝族乡的海拔决定了当地的气候是寒冷潮湿的,这就决定当地的经济作物是核桃和茶。

(二)彝族俐侎人的民族情况俐侎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居住在大山深处。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以及节日。

俐侎人这个支系由于脱离其他支系的时间比较早,整个族群只有2.6万人,现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境内,分布在乌木龙彝族乡、亚练乡、大雪山乡等地,现主要居住与乌木龙彝族乡。

彝族俐侎人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族群。

有史书记载,彝族俐侎人脱离其支系的时间久远,俐侎文化与其他彝族支系的文化并没有完全融合。

相传彝族俐侎人是从景谷县、景东县迁徙过来的,迁徙到乌木龙彝族乡等地,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潮湿且为了躲避野兽,所以俐侎人所建造的房子大约离地三尺五寸,所以俐侎人还被称为“离地人”。

彝族俐侎人长期居住在高寒山区,造就了温婉含蓄、热情好客、团结邻里、勤劳勇敢、活泼可爱的性格。

彝族俐侎人传承和保存着完整的婚姻、丧葬、衣着、饮食、居住以及节日习俗。

云南临沧历史发展中的民族交融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云南临沧历史发展中的民族交融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云南临沧历史发展中的民族交融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布时间:2022-10-17T16:56:03.304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9月下作者:普光荣[导读] 临沧是多民族的边疆地区,临沧的先民们在临沧大地上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各民族的长期交融发展使临沧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各类民族文化在临沧交汇,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奠定了临沧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

临沧各民族人民保卫祖国,英勇抗击各类侵略者,为维护国家安宁和领土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长期融合中所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今天临沧边民富裕,边疆稳定的历史渊源和基础。

普光荣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 677099【内容摘要】临沧是多民族的边疆地区,临沧的先民们在临沧大地上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各民族的长期交融发展使临沧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各类民族文化在临沧交汇,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奠定了临沧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

临沧各民族人民保卫祖国,英勇抗击各类侵略者,为维护国家安宁和领土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长期融合中所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今天临沧边民富裕,边疆稳定的历史渊源和基础。

【关键字】临沧历史文化;民族交融;多元一体;繁荣稳定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9-201-04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肯定了云南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鼓励临沧各族人民“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唱响新时代阿瓦人民的幸福之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临沧各族儿女艰苦奋斗,创造了“边民富”“边疆稳”的历史壮举,这一壮举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临沧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也是临沧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动力。

临沧是一个多民族的边陲之地,临沧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迁移、交融、兄弟一家亲的历史。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大课题下,研究临沧历史发展的民族交融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历程,有利于我们充分认清临沧民族文化特有的优势,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精准定位临沧历史文化的地位,有利于贯彻落实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并讲好临沧的故事,有利于我们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临沧民族乡建设与“兴边富民工程”进展调研

临沧民族乡建设与“兴边富民工程”进展调研
年提高 。 二 是 民 族 乡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得 到 加 强 , 民
要 求 , 又 有 风 庆 的 永 新 彝 族 乡 、德 思 里 彝 族
佤 族 乡 、云 县 的糯 洒 彝 族 傣 族 乡 、永 德 的 勐 族 产 业 发 展 加 怏 。 第 一 ,交 通 基 础 设 施 明 显 汞 佤 族 乡 、耿 马 自治 县 的福 荣 拉 枯 族 傈 僳 族 改 善 。 “ 一 五 ” 各级 政 府 用 于 民 族 乡 的 村 十 乡 等 5 民 族 乡 撤 乡 并 镇 。 目 前 , 临 沧 市 有 民 个
族 乡工 作 条 例》 的规 定 。 为贯彻落实好
优 势 劲 。 在 巩 固 提 升 蔗 糖 、茶 叶 、 橡 胶 、
《 南 省 民 族 乡 工 作 条 紫 胶 等 传 统 产 业 基 础 上 ,一 批 优 势 强 劲 的 后 云
例 》, 临 沧 市 委 、市 政 府 制 定 了 临沧 市 少 数 续 产 业 如 核 桃 、 木 瓜 、 烟 沧 市 共 建 立 族 乡 2 3个 。 l 9 年 4 , 服 从 家 重 点 项 目 澜 沧 江 小 湾 水 93 月 电 站 建 没 需 要 , l, 县 马 街 彝 族 乡 改 为 小 湾 x庆 t 镇 。 2 o  ̄ 3月 , 随 着 经 济 社 会 的 发 展 , 经 省 o2
政 府 批 准 , 云 县 的 茂 兰 彝 族 乡 、涌 宝 彝 族 乡 、 幸 福 彝 族 傣 族 乡 、 风 庆 县 的 洛 党 彝 族 乡 撤 乡
改 镇 。 2 0 g、 2 0 年 , 根 据 全 省 撤 乡 并 镇 0 4 ̄ 05
比 2 0 年 增 9 9 ; 人 均 占 有 粮 3 4公 斤 , 比 05 0元 7 20 年 增 3/ 斤 。 少 数 民 族 群 众 生 活 水 平 逐 05 7z }

临沧民族工作“十一五”走笔

临沧民族工作“十一五”走笔


“ 语 ” 教 师 培 训 的 同 时 , 先 后 向 教 育 部 和 省 双
逐 年 递 增 。 通 过 实 施 “ 边 富 民 工 程 ”,2 0 兴 01 教 育 厅 争 取 培 训 经 费 , X'0 多 名 少 数 民 族 教  ̄2 0 r ] 年 末 沧 源 、镇 康 、耿 马 边 境 三 县 农 民 人 均 纯 师 进 行 了 “ 语 ” 培 训 ,积 极 引 导 少 数 民族 双 收 入 达 33 0 6元 , 比 2 0 0 5年 的 1 2 2 5元 增 加 了 地 区教 师 在 低 年级 教 学 中采 用 “ 语 ”教 学 。 双
着 力 加
工 程 、 新 建 水 电 站 、架 设 输 电 线 路 等 建 设 , 先 后 投 入 资 金 86 有 效 改 善 了 群 众 用 电 质 量 。 目前 , 镇 康 县 全 .亿
县 通 电 户 4 1 0户 , 通 电 5 92 ; 双 江 自治 10 -  ̄9 I%
缺 乏 , 自我 发 展 能 力 弱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滞 后 ,城 镇 化 、 水 利 化 程 度 不 高 , 交 通
瓶 颈制 约 比较 突 出 。基 础教 育 滞 后 ,各
民 族 群 众 接 受 教 育 程 度 较 低 。 社 会 事 业 欠 账 条
较 多 ,地 方 配 套 资 金 难 以 落 实 。
民 族 和 民 族 地 区 经 济 不 断 加 快 发 展 ,基 础 设 施 础 设 施 项 目 ,双 江 南 等 、镇 康 四 楞 坝 水 库 已
建 设 得 到 明 显 改 善 ,城 乡 居 民 收 入 持 续 增 长 ,
教 科 文卫 等社 会 各项 事业 蓬 勃发 展 。
相 继 建 成 投 入 使 用 。在 国 家 和 省 级 各 相 关 部 门 的 大 力 扶 持 下 , 共 投 入 资 金 13 L元 , 建 成 .4 集 中 供 水 5 程 1 6 @z ] 2 9 7 1,建 成 集 雨 水 窖 1 5 8 5口 , 累 计 解 决 了 5 .7 人 、 7 万 头 大 牲 畜 的 饮 水 05 万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临沧市民族工作为确保国家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联系当前的民族宗教工作前后开展的《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执法检查、“兴边富民”工程实施情况调研。

谈谈做好我市民族工作的一些看法:一、基本情况全市有彝、佤、傣、拉祜、布朗、白、傈僳、回、苗、德昂、景颇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佤、傣、拉祜、布朗、傈僳、回、苗、德昂、景颇9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

自治县和民族乡国土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4.62%。

2009年末全市少数民族人口91.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0.5%。

临沧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居住分散,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1976年,中共云南省委批准临沧享受其他民族自治州的优惠待遇。

二、贯彻落实好《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一)民族乡的建立、变更情况。

1983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我市共建立民族乡23个。

1993年4月,服从国家重点项目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建设需要,凤庆县马街彝族乡首家改为小湾镇。

2002年3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省政府批准,云县的茂兰彝族乡、涌宝彝族乡、幸福彝族傣族乡、凤庆的洛党彝族乡撤乡改镇。

2004年、2005年,根据全省撤乡并镇要求,又有凤庆的永新彝族乡、德思里彝族佤族乡、云县的糯洒彝族傣族乡、永德的勐汞佤族乡、耿马自治县的福荣拉祜族傈僳族乡等5个民族乡撤乡并镇。

目前,我市有民族乡13个,国土面积为298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3%,有113个村委会,总人口为20923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5508人,占民族乡总人口的69%。

(二)、民族乡政权建设情况。

全市13个民族乡都由主体民族公民担任政府乡长,143名科级干部中,少数民族有90名,占64%,482名公务员中,少数民族公务员有290人,占61%。

民族乡的政权建设,基本实现《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的规定。

(三)、学习宣传《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将《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例入“五五”普法学习内容;二是各乡(镇)中小学校均设有司法副校长,定期向师生讲授民族法律政策课;三是利用民族团结节日,宣传媒体,宣传民族法律政策;四是把民族政策、法律法规例入党委会议、政府全会、人民代表大会重要内容进行宣传贯彻;五是制定《临沧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六是市委、市政府作出规定,每4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表彰大会;七是制定出台了《中共临沧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八是草拟《临沧市贯彻执行<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广泛的学习宣传提高了干部职工对民族法律政策的认识,维护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主要实绩。

一是民族乡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近年来,国家、省、市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民族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2005年以来,13个民族乡得到国家、省、市的扶持资金达2713.9万元。

2008年,13个民族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6992万元,比2005年增133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01元,比2005年增909元;人均占有粮374斤,比2005年增37公斤。

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二是民族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民族产业发展加快。

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一五”以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用于民族乡的村级道路建设总投入达28210万元,民族乡公路通达总里程878.3公里,其中,通乡油路334.6公里,通达工程406.7公里,村组硬板路137公里。

交通的改善解决了民族乡过去人背马驮的难题,便捷了民族群众农特产品的贸易与交流。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各部门合力攻坚,整合资金,投资8891.74万元,解决了民族群众的农业灌溉、人畜饮水等难题;投资856.74万元,完成民房改造1798户,改善了民族群众的居住条件;投资1510.7万元,建成22861口沼气池,基本解决了民族乡农村群众生活照明用电难题。

民族乡后续产业优势强劲。

在巩固提升蔗糖、茶叶、橡胶、紫胶等传统产业基础上,一批优势强劲的后续产业如核桃、木瓜、木暑等产业基地在民族乡初具规模。

民族企业健康发展。

全市13个民族乡共有各类企业2530个,从业人员5624人。

村容村貌得到有效的整治。

各级政府在抓民族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着力对落后的生产方式,脏、乱、差的生活环境进行有效整治。

采取政府补贴,群众自筹的方法,修建厕所,建垃圾坑,村寨的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三是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民族教育健康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政府不断加大对民族乡教育的投入,民族教育平稳发展,劳动者的技能素质逐年提高。

13个民族乡如期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文盲率控制在5%以下,民族乡人均受教育年限已上升到6.3年;市、县(区)财政、教育、民宗等部门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13个民族乡家庭经济困难的14885名中小学生给予生活补,总补助额达836.25万元,实现了控辍保学目的。

乡村医疗卫生逐步加强。

13个民族乡都建有卫生院,医务人员103个,113个村委会都设有卫生室,配齐医务人员。

113个村委会,有182818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89.55%,民族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

文化、广播电视发展较好。

13个民族乡都设有文化站,多数村建有文化室,文化事业得到较好发展。

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得到挖掘和提升,成为民族文化精品。

广播电视履盖率达90%以上;移动通讯履盖率达100%。

三、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取得成效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的决定》,我市沧源自治县、耿马自治县、镇康县被列为全省“兴边富民”工程建设范围,从2005年至2010年实施的“兴边富民”工程,是我市边境地区发展最快的时期,是边境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边境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主要表现在:(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项目管理。

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以来,市、县政府高度重视,分别成立了领导机制和办事机构,领导小组均由市、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发改委,设有专门的主任,负责具体工作。

工程办公室围绕“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宗旨,紧扣6大工程30件实事,科学编制行动计划;市、县办事机构积极主动与“3+1”对口帮扶部门的衔接汇报,积极争取“3+1”帮扶部门的支持,确保计划的落实。

(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市、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省的政策导向和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到2009年,共实施县际公路、边防公路、县乡公路、通村公路109条,1506·77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0座,架设人畜饮水管道3204·4公里,建成水窖924个19764立方米,解决14·13万人及5·6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国际界河得到有效的治理,实施内河道治理17·16公里,小流域治理1574·63公里,恢复保护农田地3·54万亩;口岸建设投入加大。

随着一批交通、水利、能源、边境城镇设施建设的完成,边境三县的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高度重视民生,社会各项事业明显进步。

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边境贫困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边民政策的贯彻落实造富了边境各族群众。

茅草房、杈杈房改造、危旧房的重建加固、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以工代赈开发建设项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建设等,大大地改变了边境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落实,满足了贫困学生的求学欲望,有10·8万名学生享受补助,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6·74万平方米;所有村委会都建有卫生室,实行财政补贴,配有1—2名卫生员,新农合参合率达97%以上,边境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村级文化、广电事业健康发展,农村低保得到贯彻落实。

目前,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边民安居乐业。

(四)特色产业发展明显加快,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边境三县结合各自优势,在巩固和提升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大力扶持泡核桃、烤烟、澳洲坚果、橡胶、桑蚕、香蕉、膏桐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五)加大汇报衔接力度,“3+1”对口帮扶扎实有效。

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是一项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开发建设实践活动。

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市协调建立对口支援“3+1”帮扶机制。

前后有红云红河烟草集团等13个省直部门对边境三县进行帮扶援助。

这些单位和部门以务实的作风“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

载止2009年底,共安排援助建设项目达45项,累计投入资金3661·6万元。

(六)党群关系更加密切,民族团结边疆稳定。

“兴边富民”工程符合省情、市情,顺应民意,深得民心,受到边境地区干部群众的广泛欢迎,增进了边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和团结,使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在边疆地区得到落实。

通过实施“兴边富民”工程,进一步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和边防巩固。

四、当前民族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学习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认识上还有差距。

少部分县、乡干部对民族乡工作条例了解不够,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政策向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争取更大的支持。

(二)政策的不完善性,使致民族工作有所削弱。

2004年至2005年的撤乡并镇,民族乡撤乡并镇比例高,在撤乡改镇、撤乡并镇的16个乡中,民族乡就达10个,非民族乡仅6个。

加之撤并后的政策不配套,致使民族乡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工作有所削弱,民族乡的各种补助和政策待遇被取消,直接影响着民族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三)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有关规定不到位。

《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规定“县级财政对民族乡计算一般性转移支付时,所用的系数应比非民族乡高5个百分点,县级财政不能自供的,由上级财政在财政转移支付中予以补助”普遍没有落实;关于“民族乡人民代表大会设常务主席、副主席”和“民族乡根据法定程序撤乡建镇的,按照本条例继续享受民族乡待遇”的规定没有落实到位。

(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形势严峻。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涉及的部门多,没有统一的规划,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条件差,依存于言传身教为载体传承下来的各种民族技艺,民间习俗文化逐渐消失;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投入不足,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五)边境民族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