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元素对焊接性能的影响

合集下载

合金元素对钢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钢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钢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强度和硬度:合金元素如锰、硅、铬等,能有效增加钢的强度和硬度,使其更具耐磨性和耐久性。

这些元素在钢中以固溶体的形式存在,能提高钢的屈服点和抗拉强度。

2. 改善韧性:某些合金元素如钒、钛等,能细化钢的组织结构,从而提升其韧性。

它们在钢中形成碳化物,这些碳化物能有效地阻止裂纹扩展,从而增加钢的断裂抗力。

3. 改善工艺性能:合金元素可以改变钢的加工性能,例如改善铸造性能、焊接性能和切削性能等。

例如,磷可以提高钢的流动性,但过高的磷含量会导致钢的冷脆性增加。

4. 抗腐蚀性:合金元素如铬、镍等可以增加钢的抗腐蚀性。

它们在钢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能有效阻止进一步的氧化腐蚀。

5. 热处理性能:合金元素可以改变钢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反应速度和效果。

例如,硅、锰等元素可以加速奥氏体化和冷却速度,而钛、钒等元素则可以减缓奥氏体化和冷却速度。

6. 改善磁性:一些合金元素如钴、铁等可以改变钢的磁性。

这些元素在钢中能影响铁磁畴的取向,从而改变其磁性能。

7. 降低导电性:合金元素如铜、镍等可以增加钢的导电性。

它们在钢中形成电子散射中心,增加电子的散射几率,降低电导率。

综上所述,合金元素对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添加合适的合金元素来优化钢的性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添加合金元素时需控制适当的比例,否则可能会产生反效果。

焊缝金属的合金化及过渡系数

焊缝金属的合金化及过渡系数

焊接材料(焊条、焊丝、焊剂)的成分对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组织与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使焊缝金属具有所要求的成分与性能,必须保证焊接材料中有益的合金元素含量和严格控制有害杂质的含量。

1 焊缝金属的合金化(1)焊缝金属的合金化就是把所需的合金元素通过焊接材料过渡到焊缝金属(或堆焊金属)中去。

焊接中合金化的目的是补偿焊接过程中由于蒸发、氧化等原因造成的合金元素的损失,消除焊接缺陷(裂纹、气孔等)和改善焊缝金属的组织和力学性能,或者是获得具有特殊性能的堆焊金属。

对金属焊接性影响较大的合金元素主要有C、Mn、Si、Cr、Ni、Mo、Ti、V、Nb、Cu、B等;低合金钢焊接中提高热影响区淬硬倾向的元素有C、Mn、Cr、Mo、V、W、Si等;降低淬硬倾向的元素有Ti、Nb、Ta等。

还应特别注意一些微量元素的作用,如B、N、RE等。

焊接中常用的合金化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应用合金焊丝或带极把所需要的合金元素加入焊丝、带极或板极内,配合碱性药皮或低氧、无氧焊剂进行焊接或堆焊,把合金元素过渡到焊缝或堆焊层中去。

这种合金化方式的优点是可靠,焊缝成分均匀、稳定,合金损失少;缺点是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

对于脆性材料,如硬质合金不能轧制、拔丝,故不能采用这种方式。

②应用合金药皮或非熔炼焊剂把所需要的合金元素以铁合金或纯金属的形式加入药皮或非熔炼焊剂中,配合普通焊丝使用。

这种合金化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方便,制造容易,成本低;缺点是由于氧化损失较大,并有一部分合金元素残留在渣中,故合金利用率较低,合金成分不够稳定、均匀。

③应用药芯焊丝或药芯焊条药芯焊丝的截面形状是各式各样的,最简单的是具有圆形断面的,外皮可用低碳钢其他合金钢卷制而成,里面填满需要的铁合金及铁粉等物质。

用这种药芯焊丝可进行埋弧焊、气体保护焊和自保护焊,也可以在药芯焊丝表面涂上碱性药皮,制成药芯焊条。

这种合金过渡方式的优点是药芯中合金成分的配比可以任意调整,因此可行到任意成分的堆焊金属,合金的损失较少;缺点是不易制造,成本较高。

合金钢中各元素对其性能的影响

合金钢中各元素对其性能的影响

合金钢中各元素对其性能的影响1、碳(C):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性和冲击性降低,当碳量0.23%超过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0.20%。

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2、硅(Si):在炼钢过程中加硅作为还原剂和脱氧剂,所以镇静钢含有0.15-0.30%的硅。

如果钢中含硅量超过0.50-0.60%,硅就算合金元素。

硅能显著提高钢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抗拉强度,故广泛用于作弹簧钢。

在调质结构钢中加入 1.0-1.2%的硅,强度可提高15-20%。

硅和钼、钨、铬等结合,有提高抗腐蚀性和抗氧化的作用,可制造耐热钢。

含硅1-4%的低碳钢,具有极高的导磁率,用于电器工业做矽钢片。

硅量增加,会降低钢的焊接性能。

3、锰(Mn):在炼钢过程中,锰是良好的脱氧剂和脱硫剂,一般钢中含锰0.30-0.50%。

在碳素钢中加入0.70%以上时就算“锰钢”,较一般钢量的钢不但有足够的韧性,且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提高钢的淬性,改善钢的热加工性能,如16Mn钢比A3屈服点高40%。

含锰11-14%的钢有极高的耐磨性,用于挖土机铲斗,球磨机衬板等。

锰量增高,减弱钢的抗腐蚀能力,降低焊接性能。

4、磷(P):在一般情况下,磷是钢中有害元素,增加钢的冷脆性,使焊接性能变坏,降低塑性,使冷弯性能变坏。

因此通常要求钢中含磷量小于0.045%,优质钢要求更低些。

5、硫(S):硫在通常情况下也是有害元素。

使钢产生热脆性,降低钢的延展性和韧性,在锻造和轧制时造成裂纹。

硫对焊接性能也不利,降低耐腐蚀性。

所以通常要求硫含量小于0.055%,优质钢要求小于0.040%。

在钢中加入0.08-0.20%的硫,可以改善切削加工性,通常称易切削钢。

6、铬(Cr):在结构钢和工具钢中,铬能显著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但同时降低塑性和韧性。

耐蚀合金钢中添加微量元素对其焊接性能的影响研究

耐蚀合金钢中添加微量元素对其焊接性能的影响研究

耐蚀合金钢中添加微量元素对其焊接性能的影响研究耐蚀合金钢是一种具有优异耐腐蚀性能的金属材料,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

然而,焊接是将多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常见工艺,在合金钢的焊接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因此,研究在耐蚀合金钢中添加微量元素对其焊接性能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提高合金钢的焊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耐蚀合金钢的焊接中,添加不同微量元素可能会对焊接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添加微量元素可以调节焊接过程中的熔池流动性。

熔池流动性的改善可以降低焊接缺陷的产生率,提高焊接强度和质量。

例如,添加微量的铌元素能够有效改善焊接熔池的流动性,减少焊接缺陷的发生。

这是因为铌元素能够形成高熔点物质,增加熔池的黏性,使其更容易控制焊接过程,提高焊缝形成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其次,添加微量元素还可以改变焊接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

耐蚀合金钢的力学性能对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通过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可以调节焊接材料的抗拉强度、硬度和韧性等力学性能。

例如,添加微量的钼元素可以显著提高焊接材料的抗拉强度和硬度,同时保持较好的韧性。

这是由于钼元素能够形成固溶体和强化相,提高焊接材料晶界的强度和边界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

另外,添加微量元素还可以调节焊接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耐蚀合金钢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其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因此,在焊接过程中需要保持焊接区域的耐腐蚀性能。

通过添加特定的微量元素,可以提高焊接材料的抗腐蚀性能,延长其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

例如,添加微量的铬元素能够形成介稳态晶界,提高焊接材料的晶界耐腐蚀性能,减少焊接接头处的腐蚀倾向。

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对于耐蚀合金钢中添加微量元素对其焊接性能的影响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添加元素的类型和含量,不同的元素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添加元素。

其次是焊接参数的调节,焊接过程中的温度、焊接速度等参数也会对焊接性能产生影响,需要进行合理调节。

此外,还需注意研究焊接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相变规律等因素,以全面分析添加微量元素对焊接性能的影响。

各元素对焊接的影响

各元素对焊接的影响

1、碳(C):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性和冲击性降低,当碳量0.23%超过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0.20%。

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2、硅(Si):在炼钢过程中加硅作为还原剂和脱氧剂,所以镇静钢含有0.15-0.30%的硅。

如果钢中含硅量超过0.50-0.60%,硅就算合金元素。

硅能显著提高钢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抗拉强度,故广泛用于作弹簧钢。

在调质结构钢中加入1.0-1.2%的硅,强度可提高15-20%。

硅和钼、钨、铬等结合,有提高抗腐蚀性和抗氧化的作用,可制造耐热钢。

含硅1-4%的低碳钢,具有极高的导磁率,用于电器工业做矽钢片。

硅量增加,会降低钢的焊接性能。

3、锰(Mn):在炼钢过程中,锰是良好的脱氧剂和脱硫剂,一般钢中含锰0.30-0.50%。

在碳素钢中加入0.70%以上时就算“锰钢”,较一般钢量的钢不但有足够的韧性,且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提高钢的淬性,改善钢的热加工性能,如16Mn钢比A3屈服点高40%。

含锰11-14%的钢有极高的耐磨性,用于挖土机铲斗,球磨机衬板等。

锰量增高,减弱钢的抗腐蚀能力,降低焊接性能。

4、磷(P):在一般情况下,磷是钢中有害元素,增加钢的冷脆性,使焊接性能变坏,降低塑性,使冷弯性能变坏。

因此通常要求钢中含磷量小于0.045%,优质钢要求更低些。

5、硫(S):硫在通常情况下也是有害元素。

使钢产生热脆性,降低钢的延展性和韧性,在锻造和轧制时造成裂纹。

硫对焊接性能也不利,降低耐腐蚀性。

所以通常要求硫含量小于0.055%,优质钢要求小于0.040%。

在钢中加入0.08-0.20%的硫,可以改善切削加工性,通常称易切削钢。

6、铬(Cr):在结构钢和工具钢中,铬能显著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但同时降低塑性和韧性。

铬又能提高钢的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因而是不锈钢,耐热钢的重要合金元素。

各种元素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各种元素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1、碳(C):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性和冲击性降低,当碳量0.23%超过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0.20%。

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2、硅(Si):在炼钢过程中加硅作为还原剂和脱氧剂,所以镇静钢含有0.15-0.30%的硅。

如果钢中含硅量超过 0.50-0.60%,硅就算合金元素。

硅能显著提高钢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抗拉强度,故广泛用于作弹簧钢。

在调质结构钢中加入 1.0-1.2%的硅,强度可提高15-20%。

硅和钼、钨、铬等结合,有提高抗腐蚀性和抗氧化的作用,可制造耐热钢。

含硅1- 4%的低碳钢,具有极高的导磁率,用于电器工业做矽钢片。

硅量增加,会降低钢的焊接性能。

3、锰(Mn):在炼钢过程中,锰是良好的脱氧剂和脱硫剂,一般钢中含锰0.30 — 0.50%。

在碳素钢中加入0.70%以上时就算锰钢”较一般钢量的钢不但有足够的韧性,且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提高钢的淬性,改善钢的热加工性能,如16Mn钢比A3屈服点高40%。

含锰11-14%的钢有极高的耐磨性,用于挖土机铲斗,球磨机衬板等。

锰量增高,减弱钢的抗腐蚀能力,降低焊接性能。

4、磷(P):在一般情况下,磷是钢中有害元素,增加钢的冷脆性,使焊接性能变坏,降低塑性,使冷弯性能变坏。

因此通常要求钢中含磷量小于0.045%,优质钢要求更低些。

5、硫(S):硫在通常情况下也是有害元素。

使钢产生热脆性,降低钢的延展性和韧性,在锻造和轧制时造成裂纹。

硫对焊接性能也不利,降低耐腐蚀性。

所以通常要求硫含量小于0.055%,优质钢要求小于 0.040%。

在钢中加入 0.08-0.20%的硫,可以改善切削加工性,通常称易切削钢。

6、铬(Cr ):在结构钢和工具钢中,铬能显著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但同时降低塑性和韧性。

铬又能提高钢的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因而是不锈钢,耐热钢的重要合金元素。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主要作用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主要作用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主要作用合金元素是指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加入到基本金属中,以改变其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的材料。

钢是一种合金,其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碳和其他合金元素。

合金元素在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钢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性。

首先,合金元素可以改变钢的力学性能。

例如,添加镍和铬可以增强钢的抗拉强度和硬度,使其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钴和钨的添加可以增强钢的抗磨性和高温强度,使其适用于高温工作环境。

钛和铌的加入可以改善钢的焊接性能,使其具有更好的可塑性和可加工性。

其次,合金元素可以改变钢的化学性质。

例如,锰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硬化性能,促进碳的溶解和扩散。

磷和硫的加入可以改善钢的冷加工性能,使其具有更好的可塑性和可加工性。

硅的加入可以提高钢的热导率和抗腐蚀性能。

通过调整合金元素的含量和比例,可以满足不同要求的钢的化学性质。

此外,合金元素还可以改变钢的热性能。

例如,添加铝和钛可以提高钢的氧化稳定性,使其在高温环境下具有更好的耐热性。

镍和铜的加入可以改善钢的导热性能,在高温下具有更好的热传导性能。

铍和银的添加可以提高钢的导电性能,使其适用于电气工程。

同时,合金元素还可以改变钢的结构和相变性。

例如,钼和钒的加入可以改善钢的定向结构,提高其强度和塑性。

锑和铅的添加可以促进钢的相变行为,改善其物理性能。

通过对合金元素的选择和控制,可以调节钢的晶粒尺寸、晶界强度和晶界活性,从而改善钢的内部结构和力学性能。

综上所述,合金元素在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调节它们的含量和比例,可以改变钢的力学性能、化学性质、热性能和结构性能,使钢具有更好的性能和适用性。

合理的合金设计和控制是制造高品质钢材的关键。

各种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各种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三、各种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目前在合金钢中常用的合金元素有:铬(Cr),锰(Mn),镍(Ni),硅(Si),硼(B),钨(W),钼(Mo),钒(V),钛(Ti)和稀土元素(Re)等。

五大元素:硅、锰、碳、磷、硫。

五大杂质元素:氧、氮、磷、硫、氢。

1、碳(C):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性和冲击性降低,当碳量0.23%超过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0.20%。

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2、硅(Si):在炼钢过程中加硅作为还原剂和脱氧剂,所以镇静钢含有0.15-0.30%的硅。

如果钢中含硅量超过0.50-0.60%,硅就算合金元素。

硅能显著提高钢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抗拉强度,故广泛用于作弹簧钢。

在调质结构钢中加入1.0-1.2%的硅,强度可提高15-20%。

硅和钼、钨、铬等结合,有提高抗腐蚀性和抗氧化的作用,可制造耐热钢。

含硅1-4%的低碳钢,具有极高的导磁率,用于电器工业做矽钢片。

硅量增加,会降低钢的焊接性能。

硅可提高强度、高温疲劳强度、耐热性及耐H2S等介质的腐蚀性。

硅含量增高会降低钢的塑性和冲击韧性。

3、锰(Mn):在炼钢过程中,锰是良好的脱氧剂和脱硫剂,一般钢中含锰0.30-0.50%。

在碳素钢中加入0.70%以上时就算“锰钢”,较一般钢量的钢不但有足够的韧性,且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提高钢的淬性,改善钢的热加工性能,如16Mn钢比A3屈服点高40%。

含锰11-14%的钢有极高的耐磨性,用于挖土机铲斗,球磨机衬板等。

锰量增高,减弱钢的抗腐蚀能力,降低焊接性能。

锰可提高钢的强度,增加锰含量对提高低温冲击韧性有好处。

4、磷(P):在一般情况下,磷是钢中有害元素,增加钢的冷脆性,使焊接性能变坏,降低塑性,使冷弯性能变坏。

因此通常要求钢中含磷量小于0.045%,优质钢要求更低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金元素对焊接性能的影响
1、碳(C):对焊接性及焊缝金属组织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强度和硬度,但随着强度和硬度的提高,焊缝金属的塑性、韧性下降。

2、锰(Mn):来自生铁与脱氧剂。

Mn有很好的脱氧能力,能清除钢中的FeO,还能与S形成MnS,以消除S的有害作用。

这些反应产物大部分进入炉渣而被去除,小部分残留于钢中成为非金属夹杂物。

因此,Mn能改善钢的品质,降低钢的脆性,提高钢的热加工性能。

Mn除了形成MnO和MnS作为杂质存在于钢中以外,在室温下Mn能溶于铁素体中,对钢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3、硅(Si):来自生铁与脱氧剂。

Si脱氧能力比Mn强,是主要的脱氧剂,能消除FeO夹杂对钢的不良影响。

Si能与FeO作用而形成SiO2,然后进入炉渣而被排除。

Si除了形成SiO2,作为杂质存在于钢中以外,在室温下Si大部分溶于铁素体中,因此Si对钢有强化作用。

4、铬(Cr):是不锈中的主加元素,Cr与氧生成Cr2O3保护膜,防止氧化,但Cr与C能形成Cr23C6,是导致不锈钢晶间腐蚀的主要原因。

在低合金钢中Cr含量小于1.6%,提高钢的淬透性,不降低钢的冲击韧度。

5、镍(Ni):在钢中加入镍,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和冲击韧度,Ni与Cr配合加入效果更佳。

一般增加低合金钢中的Ni含量会提高钢的屈服强度,但钢中Ni含量较高时热裂纹(主要是液化裂纹)倾向明显增加。

6、钛(Ti):与O的亲和力很大,以微小颗粒氧化物的形式弥散分布于焊缝中,可以促进焊缝金属晶粒细化。

Ti 与C形成的TiC粒子对焊缝起弥散强化作用。

Ti与B同时加入对焊缝性能的影响最佳,低合金钢中Ti 、B含量的最佳范围Ti =0.01%~0.02%,B=0.002%~0.006%。

7、钼(Mo):低合金钢焊缝中加入少量的Mo不仅提高强度,同时也能改善韧性。

向焊缝中再加入微量Ti,更能发挥Mo的有益作用,使焊缝金属的组织更加均匀,冲击韧性显著提高。

对于Mo-Ti系焊缝金属,当Mo=0.20%~0.35%,Ti=0.03%~0.05%时,可得到均匀的细晶粒铁素体组织,焊缝具有良好的韧性。

8、钒(V)、铌(Nb):适量的V和Nb可以提高焊缝的冲击韧性。

V=0.05%~0.1%,Nb=0.03%~0.04%可使焊缝金属具有良好的韧性。

但采用V、Nb来韧化焊缝,当焊后不在进行正火处理时,V和Nb的氮化物以微细共格沉淀相存在,焊缝的强度大幅度提高,致使焊缝的韧性下降。

合金元素在钢以及在焊缝中主要以固溶体和化合物两种形态存在。

有害元素及含量控制
杂质对焊缝金属的性能的金属焊接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害元素主要有S、P、N、H、O等。

1、硫(S):是由生铁及燃料带入钢中的杂质。

S在钢中几乎不能溶解,而与铁形成化合物,在钢中以FeS形式存在,FeS与Fe形成熔点较低的共晶体(熔点为9850C)。

当钢在12000C左右进行热加工时,分布于晶界的低熔点共晶体将因熔化而导致开裂,为种现象称为热脆性。

为了消除S的有害作用,必须增加钢中的Mn含量。

Mn与S可优先形成高熔点的MnS(熔点为16200C),而且MnS呈颗粒分布于晶粒内,比钢材热加工温度高,从而避免了热脆性的发生。

2、磷(P):是由生铁带入钢中的。

P比其它元素具有更强的固溶强化能力室温时P在α-Fe中的溶解度大约略小于0.1%。

在一般情况下,钢中的P能全部溶于铁素体中,使钢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则显著降低,尤其是在低温时更为严重,为种现象称为冷脆性。

P在结晶过程中有严重的偏析倾向,从而在局部发生冷脆,并使钢材在热轧后出现带状组织,而且P在γ-Fe及α-Fe中的扩散速度很小,很难用热处理方法消除P的偏析。

3、氮(N):是由炉气进入钢中。

N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较大,而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很小,且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减小,在5900C时溶解度为0.1%,室温时则降至0.001%以下,当钢材由高温较快冷却时,过剩的N由于来不及析出便过饱和地溶解在铁素体中。

随后在2000C~2500C加热(或者钢材在室温下静置,随着时间的延长),将会发生氮化物Fe4N的析出,使钢的强度、硬度上升,而塑性、韧性大大降低,为种现象称为蓝脆(时效脆性)。

在钢液中加入Al、Ti进行脱N处理,使N固定在AlN及TiN中,可以消除钢的时效倾向。

4、氢(H):炼钢炉料和浇注系统带有水分或由于空气潮湿,都会使钢中的H含量增加。

H是钢中的有害元素,钢中含H将使钢材变脆,称为氢脆。

H还会使钢中出现白点等缺陷,这种现象在合金钢中尤为严重。

焊接时H主要来源于焊接材料中的水分、电弧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母材坡口表面的铁锈、油污等。

5、氧(O):在钢中部分溶入铁素体,另一部分以金属氧化物夹杂形式存在于钢中。

O以金属氧化物形式存在于非金属夹杂物中时,对钢的性能有不良的影响。

O含量增加会使钢的强度、塑性降低。

氧化物夹杂对钢的力学性能(尤其是疲劳强度)有严重的影响,钢中的FeO与其它夹杂物形成低熔点的复合化合物聚集在晶界上时,会造成钢的热脆性。

焊缝金属和钢中所含的O几乎全部以氧化物(FeO、SiO2、MnO、Al2O3等)和硅酸盐夹杂物的形式存在。

焊缝含0量一般是指总含O量,它既包括溶
解的O,也包括非金属夹杂物中的O。

焊接低碳及低合金钢时,尽管母材和焊丝的含O量很低,但是由于金属与气相和熔渣作用的结果,焊缝金属的含O量总是增加的。

N、H、O元素对焊缝金属的主要影响是导致脆化、产生气孔和裂纹,降低焊缝金属的塑性和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