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1节《地球的演化》教案1

合集下载

九年级科学(下)浙教版地球的演化和起源课堂教案

九年级科学(下)浙教版地球的演化和起源课堂教案

19世纪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著名的“肉汤实验” 推翻了这一学说。巴斯德把煮沸灭菌的肉汤密封起来, 发现细菌不能在肉汤里自我再生。这个实验证明,细 菌等微生物的繁衍需要有母体细菌的存在,新的生命 不可能自发地从非生命物质中产生。
那么,最原始的细菌又来自什么地方?巴斯的并没 有解决生命的起源问题。
宇宙胚种说
25亿年前至今的演化
大量的地层学和古生物研究成果 使我们对地球25亿年前到现在的 演化历史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 识。
25亿~5.7亿年前的元古代, 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的陆地和山脉, 海洋中等藻类释放出氧气, 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
5.7亿~2.5亿年前的古生代, 地球上的陆地大面积增加, 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 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
宇宙胚种说则认为,地球 上生命的种子来自宇宙, 还有人推断,是同地球碰 撞的彗星之一带着一个生 命的胚胎,穿过宇宙,将 其留在了刚刚诞生的地球 之上,从而地球上才有了 生命。
但是,一些科学家却对此类假 说持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认 为,彗星是带来了某些物质, 但那不是决定性的,产生生命 所必需的物质在地球上本来就 已经存在。
右图是记录地球历史的“金钉子”。 现代
你知道下列现象或生物分别出现在
A B
“金钉子”的哪段时间区域:
C
距今0.7亿年 距今2.5亿年
原始海洋形成于 F
距今6亿年
D

从原始生命形式到藻类的进化 E
球 距今25亿年 的
哺乳动物的出现 A
E

恐龙生活的时期 B
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距今38亿年
大气中氧气的出现和增多 D
F 距今46亿年

地球的演化 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地球的演化 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华师大版九下科学§2.1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课题 2.1地球的演化单元二学科科学年级九下教材分析本节选自华师大版九下第二章第1节,本节内容涉及到巨大空间范围和漫长时间跨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外,非常重视学生树立自然界不断演化发展的基本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地球几十亿年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变化发展还将按自然规律持续下去。

同时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拟用1课时完成。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地球的年龄,及地质年代的划分;知道化石的成因及作用;科学思维:领悟自然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了解科学假说的时代局限性;探究实践:利用图片、媒体等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态度责任:感悟科学家探索自然的历程与精神。

重点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伴随着生物的进化难点地球的演化的历史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这虽然是一个神话,但是却说明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思索地球是怎样起源和演化的。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活动:说一说: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点。

阅读: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新知讲解:一、对地球起源的推测1、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太阳以及太阳系中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来自宇宙中同一星云,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化而逐渐形成的。

(1)太阳和行星的形成:星云不停地旋转,使中心部分聚集收缩,成为原始太阳。

星云周围的气体尘埃物质逐渐聚集成为太阳系中的大大小小的行星。

(2)地球初步形态的形成: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发生蜕变等原因,温度逐渐增高,使较重的物质沉到中心形成地核,较轻的物质形成地幔,更轻一些的物质形成地壳。

当时地球上的火山频繁爆发,喷发出大量的气体,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其中的水蒸气冷却后降落在地面,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3)地球现在格局的形成: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就诞生在海洋之中。

以后随着地壳的不断运动,渐渐形成了陆地。

新湘教版地球演化教案

新湘教版地球演化教案

新湘教版地球演化教案教案标题:新湘教版地球演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球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地球演化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3. 理解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演化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地球演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你知道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吗?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演化的呢?探究活动: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质时期或重要事件,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该时期或事件在地球演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择的地质时期或事件,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5.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补充,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和重要事件。

拓展活动:6.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参观地质博物馆、地质公园等,亲身感受地球演化的证据和迹象。

7. 课堂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模拟地球演化的过程,如模拟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加深对地球演化的理解。

8. 学生自主研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质时期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报告、海报或其他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总结活动:9. 小结复习:通过问答、游戏等方式进行地球演化知识的复习,巩固学生对地球演化的理解。

10. 提出问题: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11. 学生讨论:学生自由讨论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2.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强调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性。

评估活动:13. 小组作业: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展板或海报,展示地球演化的过程和重要事件,并解释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14. 个人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地球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并谈谈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地球的演化教案

地球的演化教案

地球的演化教案
《地球的演化教案》
同学们,大家好呀!今天咱们要来一起探索超级神奇的地球演化之旅哦!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舞台(就像咱们学校的舞台一样),在漫长的时间里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戏!
一开始,地球可不像现在这样哦!那时候啊,它可热啦,滚烫滚烫的,就像刚出炉的烤红薯一样(你们吃过烤红薯吧,烫得很呢)!然后呢,随着时间慢慢流逝,地球上开始出现了各种变化。

比如说,地壳的运动!你们看那些高山、峡谷,像不像是地球这个大舞台上不同的布景呀?(就像咱们表演节目要布置场景一样)。

还有啊,大气的形成也很重要呢!没有大气层,我们可怎么生活呀,对吧?这就好比我们在户外没有遮阳伞,那不就要被晒惨啦(哎呀,那可不行)!
地球的演化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哦,中间经历了好多好多的困难和挑战!这不就跟我们学习一样嘛,有时候也会遇到难题,但我们不能退缩呀,就像地球一直勇往直前一样!
同学们,你们说地球的演化神奇不神奇呀?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的地球呀?
好啦,今天的地球演化就讲到这里啦,希望你们都能记住这些有趣的知识哦!。

高中地理 地球演化史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 地球演化史 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本节“地球的演化”,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编订的新教材新加入的内容,之前的旧教材中都没有这部分的内容。

通过学习本节课程,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从而在宏观上把握地球环境的大背景,更好的理解接下来的地质演化、岩石的形成等其他相关内容。

教材采用图片、表格、数字、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直观的分析出地球演化过程和其他各个地质年代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地质考古的兴趣。

以及更好的思考地球的生物是如何演化而来。

从而进一步思考如果改造其他星球,从而使其成为第二个地球。

地球的演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原始大气、海洋陆地的演变、地质年代表、地球的演化史。

教材中介绍到了地层和化石的作用,以及地质年代表的使用方法。

本节课课标中要求学生利用“地质年代表”等相关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这就需要让学生会利用地质年代表建立地表自然景观和不同地质年代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宏观下的时空组合。

学情分析对于高一新生的地理学情,将从现实状况、初高中教学衔接、学生学习方法三个方面逐一讨论。

首先,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历史状况和现实原因,初三中考科目并无地理,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地理学科并不重视。

其次,在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初中的地理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也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

但在高中阶段,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加深,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联系性也非常的强。

所以但对于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初三一年没有地理学科学习,在地理教学衔接上存在一定的脱节。

最后,新入学的大部分学生仍然采用初中甚至小学的学习方法去学习高中的内容,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考前不去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对于教材内容不理解和不掌握就去急急忙忙的做作业,机械的死记硬背,不重视地图,不少学生表现很用功却又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往往取得的成绩与他们付出的精力不成正比,于是这部分学生也很容易对地理学习失去信心。

地球演化教学设计

地球演化教学设计

地球演化教学设计地球演化是指地球自形成至今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地壳构造、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等方面。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境意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地球形成的历史及地球的物质组成;b. 掌握地球演化的主要阶段和特征;c. 理解地球演化与生物演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b.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c.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演化和生态环境的尊重和热爱;b.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地球演化的主要阶段和特征;b. 地球演化与生物演化的关系。

2. 教学难点:a. 如何理解和分析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b.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地球表面的明显特征,如大陆、海洋、山脉、河流等;b. 提问:这些地貌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地球是如何发展演化的?c.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2. 探究地球演化的主要阶段(30分钟):a. 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根据已学知识提出地球演化的主要阶段;b. 小组展示并讨论各自的观点,探究地球形成和演化的主要过程。

3. 实验探究地球演化(40分钟):a.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演化相关的实验,如模拟地质作用、地壳运动等;b. 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c.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地球演化的关系。

4. 地球演化与生物演化(30分钟):a. 介绍地球演化与生物演化的关系,探究生物的进化适应和地球环境的变迁;b. 分组讨论并展示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影响;c.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对人类的启示。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a.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并进行知识总结;b. 鼓励学生提出对地球演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3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公开课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1.3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公开课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新知讲解
一、地球的演化
1.地球的形成 地球的年龄约为46 亿年
太阳系在大约50 亿年前 诞生后,大约经过了5 亿年,地球开始形成。
2.原始地球 (1)地球在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
(2)地球初期的演化
①原始地壳的形成:
岩浆的收缩冷却凝固
固态地壳
②原始大气的形成
高温岩浆不断喷发而释 放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A.原始大气 B.有机小分子 C.有机大分子 D.原始细胞
3.下列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中,错误的是( B )
A.原始生命有可能来自于宇宙
B.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自发产生的
C.地球刚形成时,地球上没有生命 D.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4.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B )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陆地上 D.大气层中
新知讲解
二、生命的起源
1.自然发生说
原始生命的诞生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只能通过模拟、实 验和推测等研究方法,提出各种假说来解释生命的诞生。
生物是由非生命 物质自然产生的
腐草为萤
腐肉生蛆
新知讲解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 过实验否定了自然发生论:
曲颈瓶实验
肉汤在开口烧 瓶中加热沸腾
几天后 肉汤腐败
将瓶颈烧软 拉成鹅颈形状
原始大气
③原始海洋的形成:
岩浆不断喷发而释放的水蒸气降温 凝结成水滴降到地表,汇流成海洋
原始海洋
岩浆喷发形成的熔岩流 岩浆的冷却、凝固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氧气是绿色植 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原始地球上 没有绿色植物。原始原始海洋的形成 与火山喷发有关。
3.地壳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
看书本图片及文字
距今约38 亿年前(太古代),在海 洋中诞生了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体

高中地理《地球的演化史》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地球的演化史》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地球的演化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地质历史的年代划分,结合地质年代表,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2.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各个地质年代的海陆演化和生物演化,认识到生物演化和海陆演化的规律性,树立人地协调观。

3.通过对各个年代特点的描述,认识其对人类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的演化。

难点:结合地质年代简表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教师讲解: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准确地指出化石来源的人,他通过对岩石中图案的描述,推测出这些图案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之后留下来的生物遗迹,虽然当时这种观点的离经叛道的,但是后来的科学家展开了对化石的深入研究,那么这些科学家为什么研究化石,地球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地球历史的划分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思考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历史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划分?(2)什么是地质年代?师生总结:(1)地球历史的划分依据是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

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在宙之下,又分出代;在代之下,再分出纪。

(2)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称为地质年代。

2.前寒武纪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1-25《澳大利亚沙克湾的现代叠石》,学生结合自主阅读课本并思考:(1)前寒武纪的时间是如何划分的?(2)前寒武纪海陆演化和生物演化有什么特点?师生总结:(1)前寒武纪指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历了40亿年的时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2)海陆演化: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地壳运动剧烈,出现若干大片陆地;生物演化: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标志着地壳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

教师活动:硬体生物的大量出现时寒武纪的开始,代表着地球上有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新时期,因此寒武纪为显生宙的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演化》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猜想地球形成初期的形态特点。

2.了解25亿年前至今地壳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现象。

3.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和其他假说。

4.培养学生建立假说并修正与完善假说的能力。

5.树立自然界是在不断演化发展的基本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书本,了解地球的演化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演化。

二、教学重点
地球及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程。

三、教学难点
地球及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程。

四、教学准备
课本插图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地球是怎样起源和演化的。

新课讲解:
探究地球的演化
(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
1.引导:推测地球的起源。

2.阅读:书本第29页,看图2.1.1的图片。

3.小资料: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二)地球的年龄
1.视窗:科罗拉多大峡谷。

2.小资料:中国的国家地质公园。

(三)化石中的信息,地球的历史
1.资料:地质年代表。

2.看书:书本第34页。

3.视窗:人类诞生在新生代第四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