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丁
浅论《汤姆·琼斯》中人物形象分析

浅论《汤姆·琼斯》中人物形象分析发布时间:2021-12-07T05:34:02.776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2月中35期作者:贾越[导读] 菲尔丁是十八世纪英国的“小说之父”,《汤姆·琼斯》是他的巅峰之作。
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两种女性的形象,一种是完美的女性索菲亚,一个屈从于社会标准的女人,而另一个则是“妖妇”,一个敢于反叛传统社会观念的新女性。
其实,在父权制社会文化下,无论是完美的索菲亚还是“妖妇”都歪曲的,都是父权制社会对女性在各个方面歧视的产物。
西安外事学院贾越摘要:菲尔丁是十八世纪英国的“小说之父”,《汤姆·琼斯》是他的巅峰之作。
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两种女性的形象,一种是完美的女性索菲亚,一个屈从于社会标准的女人,而另一个则是“妖妇”,一个敢于反叛传统社会观念的新女性。
其实,在父权制社会文化下,无论是完美的索菲亚还是“妖妇”都歪曲的,都是父权制社会对女性在各个方面歧视的产物。
关键词:《汤姆.琼斯》;人物;歧视引言英国的小说在十八世纪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现代小说在这个时期出现,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代笔性人物如:理查森、菲尔丁、斯摩莱特和斯特恩等,他们是英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大师级人物。
在这四人当中,菲尔丁的赞誉最高,他被称为是英国十八世纪最为杰出的小说家,《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即《汤姆·琼斯》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顶峰,被后世称为一首描写十八世纪英国的散文诗。
一、遗失的母亲形象《汤姆·琼斯》是一副社会全景图,是十八世纪英国的社会百态全书,作者在小说中设置了三个故事,将这个中心思想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许多人认为,《汤姆·琼斯》与《圣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寓意是非常相似的,如小说的第一个场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天堂府”,在这里,上帝就是那位主人阿尔渥西,是父权制社会中权力的象征,他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德高望重的阿尔渥西不仅富有,还是当地的最高官员。
菲尔丁的小说观念与创作。

菲尔丁的小说观念与创作。
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是18世纪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
他对小说观念和创作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菲尔丁的小说观念:1.真实与生活关系:菲尔丁主张小说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以真实的人物和情节为基础。
他反对过于理想化或虚构的情节和角色,倾向于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描写来反映社会和人类的行为。
2.道德教育:菲尔丁相信小说应该具有道德教育性质,可以通过揭示人性和道德问题来启迪读者。
他的作品经常以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批评社会上的各种弊端和道德败坏。
3.反映社会:菲尔丁通过小说来反映当时英国社会的问题和现象。
他对社会贵族阶级、政府腐败和法律不公等现象进行批评,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菲尔丁的创作:1.小说结构:菲尔丁的小说常常具有复杂的情节结构,充满戏剧性和悬疑。
他熟练地运用伏笔、反转和疑问来吸引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
2.角色塑造:菲尔丁的小说以鲜明、多维度的角色塑造而著称。
他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性格和行为,生动地表现了各种社会类型和心理状态。
3.幽默与讽刺:菲尔丁的作品充满幽默和讽刺的色彩。
他以机智的对话和夸张的情节描述,表达对社会弊端和荒谬行为的讽刺。
菲尔丁的小说观念和创作风格使他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如《汤姆·琼斯的历险》(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历险》(The History of the Adventures of Joseph Andrews),以其真实、生动和幽默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他的创作对英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后来的作家奠定了基础。
【英】亨利·菲尔丁

Jonathan Wild the Great
a figure from actual life, an English highwayman
1、satire 2、symbolism
the chapter, “On Hat”—the English political system
hats Newgate prison debtors thieves contest suppression principles England tax-payers greedy politicians election of the Tories and the Whigs change in the ministry
some 40 Analysis characters
good-natured frank and open kind, disinterested(无私的) imprudence(轻率的) Tom Jones
ideal, Blifil Bridget good qualities, Sophia gaiety(快乐), candour(坦率), brave,courage Jack-of-all-trades simple, faithful barbarian(残暴的人) Partridge good-natured, autocrat (专横的人) a little whimsical
3、菲尔丁指出,“散文体滑稽史诗”比起喜剧来 “更加广阔,更加包罗万象;其中事件的范围更 加广大,人物的种类也更加繁多”。——《约 瑟·安德鲁传》序言。他显然与笛福、理查生不 同,更加意识到小说的特点应是反映广阔繁复的 社会生活,而不应仅仅局限在个人的经历、命运 和感受上。他的这种小说被认为是“无所不包的 小说”,正因为如此,菲尔丁才一反18世纪小说 既已形成的风气,不采用第一人称而运用第三人 称来进行叙述,大胆而自信地采取了“全知全在” 的立场和外视角观点。这样,就得以从外在视点 对时空幅度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作大规模的展现。
亨利菲尔丁

作品列表
《一七三六年历史纪事》(1737) 《大伟人乔纳森·菲尔德传》(1743) 《汤姆·琼斯》(1749) 《艾米莉亚》(1751) 《里斯本航海日记》(1754)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1 亨利·菲尔丁 Henry Fielding的全部作品 .豆瓣电影[引用日期2022-03-31] 2 Birth chart of Henry Fielding - Astrology horoscope .astro-seek[引用日期2023-02-09]
小说第二部分是汤姆和苏索亚在路上的活动。本想出海的汤姆迷路去了伦敦,他与苏索亚多次近在咫尺,但 始终没有遇上。他在客店遇见一伙军人,因与人争吵受伤,遇见以前的塾师巴特里奇,二人同行。路上他们遇见 隐士、乞丐、艺人、律师、吉卜赛人、劫盗、税官等人。这部分占了小说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小说中最有趣也是 最有意义的部分,描写了社会各阶层人物,表露了对不幸者的同情。
小说理论
菲 尔 丁 对 小 说 理 论 也 有 很 大 的 贡 献 , 他 首 先 确 定 了 小 说 在 文 学 形 式 中 的 地 位 。 在 《 约 瑟 夫 ·安 德 鲁 传 》 序 言 里,他把自己的小说称为“散文滑稽史诗”,在《汤姆·琼斯》各章绪论中,他阐述了自己的小说理论。他认为小 说最接近史诗,除了没有韵律,有史诗的一切特征:“故事、情节、人物、感想和文体。”他的小说具有滑稽可 笑的特点,但也不同于喜剧,“它的情节所涉及的更宽,包罗的更大,内容包含着的事件范围更广,它所介绍的 人物更是多种多样。”在人物塑造上,他强调“典型”。在情节方面,他强调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他特别注 意小说的结构,认为要详略得当。故事引人入胜,要具有内部的统一性。他在小说中确立起全知全能的叙述形式, 令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区别开来,使英国小说不再是简单的叙述而成为一种有意趣的文体。
作者及作品中文简介

作者简介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英国第一个伟大的小说家,英国小说得以定型的奠基人。
是十八世纪英国四大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也是十八世纪欧洲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
菲尔丁出生于英国西南部格拉斯顿伯里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
父亲是上校军官,母亲是一位大法官的女儿。
少年时代的菲尔丁过着富裕的生活,幼年受教于一个牧师,随后在伊顿公学接受中等教育。
在16岁以前,他已经精通了希腊文和拉丁文,读了许多古典名著。
1728年即21岁时,他赴荷兰的莱顿大学学习语言,兼攻法律。
由于父亲再娶,资助中断,他在莱顿大学只念了一年就不得不退学。
1729年菲尔丁回到英国,他没有走同阶层的其他青年所走的道路--寻找有声望的保护者,而是决定自力更生。
早在他刚满20岁的时候,他的处女作--五幕喜剧《带着各种假面具的爱情》就在伦敦上演了,一共演了28场。
所以,他毅然选择了写剧本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由于他才学渊博、谈吐幽默,立即受到文艺界的欢迎,很快正式踏上伦敦剧坛。
刚开始,他翻译改编了莫里哀的喜剧《屈打成医》和《吝啬鬼》,接着就写出了比较成功的喜剧《生气的丈夫》和《法律公子》,从此与舞台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成为职业剧作家。
从1730年到1737年,他共写了25部剧本。
这些剧本谴责贵族阶级的道德腐化,揭露英国政府的贪污腐败,艺术上广泛地吸收了民间戏剧的手法,把诙谐怪诞的成份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杂糅在一起,创造了社会政治喜剧这一体裁,因此锋芒毕露。
伦敦剧院的老板们怕开罪权势集团,拒绝上演菲尔丁的戏剧。
于是,菲尔丁和一个朋友合伙买下一个剧团,亲自主持小剧场戏剧。
他的社会和政治喜剧触怒了当权的辉格党的首领。
1737年,英国首相沃波尔爵士在议会通过了反民主的“戏剧检查法”,要求一切剧本上演14天送审,违者罚款并吊销执照。
后来,为了进一步镇压,又实行了“扰乱治安法”,使伦敦的市民不敢去看菲尔丁剧团的演出。
[亨利菲尔丁]菲尔丁
![[亨利菲尔丁]菲尔丁](https://img.taocdn.com/s3/m/5eaad07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8.png)
[亨利菲尔丁]菲尔丁菲尔丁一:2022高考作文素材:质量(一)名人名言:1.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列宁2.美好的东西在质不在量。
——伊索3.星星虽多,但不能高攀太阳。
——匈牙利谚语4.质量是维护顾客忠诚的最好保证。
——杰克韦尔奇5.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约瑟夫朱兰6.对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
——松下幸之助7.全世界没一个质量差、光靠价格便宜的产品能够长久地存活下来。
——徐世明8.质量等于利润。
——汤姆彼得斯9.将良品率预定为85%,那么便表示容许15%的错误存在。
——菲利普克劳斯10.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威廉戴明11.所谓的秩序就是想做不让做,不想做的偏让做;为了用一只眼睛看清东西,而将另一只眼睛毁坏。
——罗曼罗兰12.如果无序是你必须遵守的法则,你就会因谋求秩序而受到惩罚。
——瓦莱里13.每件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件东西都应在自己的位置上。
——塞斯迈尔斯14.秩序就是正确的规律和事物永久的合理性。
——菲尔丁15.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席勒16.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中国俗语17.宁养一条龙,不养十个熊。
——中国俗语18.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19.孤独可以毁灭人。
——拉格洛孚20.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泰戈尔21.生命不在乎长短,乃在乎内容。
——林肯22.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莎士比亚23.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英国童谣24.我们要让自杀者知道,这是最糟糕的选择,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副主任陈进说25.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责任。
《汤姆琼斯》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汤姆·琼斯 主人公琼斯是一个热情洋溢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活泼好动,朝气蓬勃,尽管轻率、鲁莽容易 冲动,但是内心诚挚、豪爽、仁慈、胸怀坦荡, 极富同情心,体现了健全、善良、真诚的“人 性”,合乎“自然道德”。忍无可忍时也会不 顾宗教道德而坚决抵抗。
布立菲
是个善于看风使舵、诡计多端的伪君子。 在长辈面前,他总是表现得百般恭顺,彬彬有 礼。表面看来,他的一切举动都是出乎最好的 动机,而实际上却完全是由于自私自利的妒忌。 野心、贪财、追逐名利,表面笃信宗教,实为 披着清教主义外衣的利己主义伪君子。一贯打 击汤姆·琼斯,是地道的小人,伪善道德的典 型。
小说的艺术特色: 1.“人物众多”是《汤姆·琼斯》的一个新的、
极其重要的特征。《汤姆·琼斯》共写了四十 九个人物,菲尔丁对一些主要人物的刻画是极 其深刻的。他通过人物在社会关系、语言、行 动和日常生活细节上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去 表现人物的性格。在菲尔丁所描绘的人物画廊 里,人人性格鲜明,每个人无论从外表方面或 在他们的行为语言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绝 不雷同。他们多是既有高度概括性(共性), 又有自己特征(个性)的典型。
《汤姆·琼斯》在情节的组织方面表现了作者 的高度的艺术技巧。《汤姆·琼斯》虽然情节 复杂,人物众多,但作者布局精巧,层次井然, 有条不紊。在故事的发展中,人物出现越多, 情节越趋紧凑。小说中除了以琼斯和苏菲娅先 后离家出走的情节为中心,描写形形色色的冒 险事件外,也描叙了一些附带的故事和人物。 如教友会教徒的铁石心肠,山中隐士的悲观厌 世,吉卜赛人的生活,菲茨派屈里克夫妇的关 系,本勒夫人的家庭和奈庭盖尔父子的矛盾等 等。这些故事和人物都与主要的情节构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
这部“滑稽史诗”的基本主题是善与恶的斗争。 正面人物琼斯、苏菲娅、奥尔华绥象征着善良 和美德;布力菲、贝娜斯登夫人和各式各样的 市侩象征着罪恶。在这部作品里,菲尔丁通过 汤姆·琼斯和苏菲娅为争取婚姻自由和幸福, 对布力菲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剥削阶级进 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暴露了英国资产阶级 的腐朽、虚伪、唯利是图的本质,讽刺了英国 社会的伪君子、假圣人和市侩们。
菲尔丁

主要人物
乡绅:渥尔维斯 (汤姆的养父)
乡绅的姐姐:布莱格特 布莱格特的丈夫:布利菲尔 男婴:汤姆 (主人公)
乡绅的外甥:小布利菲尔 邻居乡绅的女儿:索菲娅 索菲娅的父亲:魏斯顿
◆ 《阿米莉亚》(1751 )是菲尔丁的第四部也是最后一部小说, 是他最心爱的。作品出版后反应冷淡,菲尔丁就此不作小说。 小说中批判了社会的不平等,特权人物为所欲为,美德被任意 践踏,法律也帮助富人,穷人处处受压迫和凌辱。 ◆ 菲尔丁对小说理论也有很大的贡献,他首先确定了小说在文学 形式中的地位,在《约瑟夫•安德鲁传》序言里,他把自己的小 说称为“散文滑稽史诗”。在《汤姆•琼斯》各章绪论中,他阐 述了自己的小说理论。他认为小说最接近史诗,除了没有韵律, 有史诗的一切特征:“故事、情节、人物、感想和文体。”他 的小说具有滑稽可笑的特点,但也不同于喜剧,“它的情节所 涉及的更宽,包罗的更大,内容包含着的事件范围更广,它所 介绍的人物更是多种多样。”在人物塑造上,他强调“典型”。 在情节方面,他强调必然性与或然性的结合。他特别注意小说 的结构,认为要详略得不。故事引人入胜,要具有内部的统一 性。他在小说中确立起全知全能的叙述形式,钭叙述语言与人 物语言区别开来,使英国小说不再是简单的叙述而成为一种有 意趣的文体。
《汤姆.琼斯》 全名《弃儿汤姆.琼斯的故事》 (1749 ),是菲尔丁的代表作, 也常被看作英国18 世纪小说的 最杰出巨著。 《汤姆.琼斯》因为它出色的结构 备受称赞。小说篇幅宏大,有 乡村、路上、伦敦三部分,描 绘乡村、城市生活的全景、各 色男女肖像,但线索清晰. 故 事连续、引人入胜。汤姆的身 世之谜成为强烈的悬念,直到 结尾才解开。结尾是出人意料 的,但以前的伏笔又是令人信 服的。小说的语言也清晰、灵 活、机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一)内容 (二)人物
(三)艺术特色
(一)内容
包罗了18世纪英国一切方面生活的社会讽刺 小说,规模宏大,共18章。 汤姆·琼斯(弃儿)——索非亚(邻居) 奥尔华绥(乡绅)——布立非(外甥、弟弟) 乡间——路上——城市 主题思想主要是批判贵族社会中的伪善文明, 肯定合乎启蒙学派民主观念的“自然道德”。 通过汤姆和布立非两个形象的对比集中表现 这一思想。 小说道德寓意的核心是“德性”高贵原则。
是菲尔丁的第一部小说。 第一部分,戏拟理查生的《帕美拉》——家庭小说 第二部分,摹仿塞万提斯的风格——路上小说。通 过安德鲁、女友芳妮和牧师亚当斯密的冒险奇遇, 小说描写了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人物:地主、强盗、 小客栈老板、乡绅、牧师、小贩、管家、侍仆等, 勾勒出一幅18世纪英国社会风俗画。亚当斯密是一 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天真淳朴,心地善良,有 正义感,但不谙世态人情,不时闹笑话,惹出许多 麻烦。但他竭尽全力帮助安德鲁和芳妮这一对穷仆 人结成眷属;面对社会上的邪恶绝不屈服,保持了 自己的人格与尊严。这是作家的理想人物。
小说就被送进了文学的大雅之堂,被置于与 神圣的古典体裁并驾齐驱的崇高地位上。仅 就这一点而言,菲尔丁的“散文体喜剧(滑 稽)史诗”理论在小说确立其重要文学地位 的过程中便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2、他反对“传奇”和“传奇作家”,说他 们创造的人物故事全是凭空臆造的,是胡诌。 他把自己的小说称为“真实的历史”,自称 为“历史家”,如他小说的名字。
一、生平及创作
菲尔丁患有严重的痛风,发作频繁,严重折磨着 他的健康,他忍着病痛进行创作。 1740年,发表戏拟理查生的《帕米拉》的小说 《夏美勒》。 1743年出版以强盗头子魏尔德为原型的小说《大 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无论是上等生活还是下 等生活中,“伟人”都被视为楷模。如果窃贼魏 尔德被视为“伟人”,那么首相沃尔浦爵士这样 的“伟人”就无异于“窃贼”了。 1749年,代表作《汤姆·琼斯》出版。 1751年,发表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阿米莉亚》。 1754年因痛风病逝于葡萄牙里斯本,终年47岁。
对布立非也异常宽宏大量。但汤姆的 真诚善良又与他的轻率、卤莽结合在 一起,常常凭着热情冲动行事而犯有 过失,在诱惑面前失去理智而不能控 制自己的情欲,有时行为有失检点。 菲尔丁的创作原则:不写完美的人, 只写在大自然中存在的人。体现了菲 尔丁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B、奥尔华绥
奥尔华绥是个慷慨好施,善良正直的乡绅。 其生活原型是拉尔夫·艾伦。他常常为欺诈 行为所欺瞒而不察真相,被人愚弄而赏罚不 明。但他心地宽厚,乐于助人。他认为爱情 是婚姻幸福的唯一基石,而一切以其他动机 结成的婚姻都是罪恶。奥尔华绥是一切善良 人中最可爱的人,具有理想的光辉。 这个人物被夸张地描写得太好了,因而显得 不太可信。
第二节 亨利·菲尔丁(1707~1754)
一、生平及创作 二、代表作《弃儿汤姆· 琼斯的历史》
三、创作理论
菲尔丁
一、生平及创作
(一)生平
菲尔丁(Henry Fielding, 1707~1754), 18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和笛福 和理查生一道,成为英国近代小说的创始人。 其“散文滑稽史诗”小说是英国近代小说的 奠基作。曾在伦敦以写剧本为生。共撰写了 20余部喜剧或笑剧,主要讥讽时风朝政,并 因此而闻名。
一、生平及创作
最重要的剧本有《咖啡店政客》(1730)、 《大伟人大拇指托姆》(1730)、《堂吉诃德 在英国》(1734)等。 最成功的剧作《巴斯昆》(1736)和最后一部 剧作《1737年历史纪事》(1737)旨在攻击当 时腐败的政治,在引起巨大反响,激怒了当权 者。1737年,议会通过一项戏剧审查法,菲尔 丁不得不关闭剧院,结束了戏剧生涯。 此后,他在法院谋得一职,工作之余创作小说, 完成了第一部小说《约瑟·安德鲁传》(1742) 的创作,针对的是理查生的小说《帕米拉》。
一、生平及创作
菲尔丁出生在一个军官家庭,母亲是一位大 法官的女儿。 1719年,菲尔丁进入伦敦贵族学校伊顿公学 读书,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1728年,在表姐和另一个女演员的帮助下, 他的剧本《带着各种假面具的爱情》在伦敦 上演。同年赴荷兰莱顿大学专攻语言学,后 因父亲再娶、失去资助而辍学回国。 回国后决心以创作戏剧自立谋生。1729-1737 年间,共创作和改编了25个剧本,很快以戏 剧家闻名。
三、菲尔丁的创作理论
(一)“散文滑稽史诗” (二)写实主义原则 (三) 性格类型说
(一)“散文滑稽史诗”
意思是用散文来写普通人的喜剧性故事。这 种小说形式的精髓在于以一种“史诗性”的 宏大规模来描绘广阔的生活,同时以“庄严 崇高”的古典理想世界(人性)来对照和反 讽庸俗堕落的现实世界(人性)。 1、菲尔丁要为小说“正名”,援引荷马写 过悲剧性的和喜剧性的不同史诗,说明“史 诗和戏剧一样,也分为悲剧和喜剧两类”, 又引塞万提斯所说的“史诗既可以写成诗体, 也可以写成散文”。《汤姆琼斯》是对古典 主义史诗的挑战和对史诗英雄角色的喜剧性 再阐释。
他按照荷马与亚里士多德的规则,强调“严 格摹仿自然”,但他又不拘于古典主义对 “自然”的狭隘理解,认为固然应当摹仿经 典作家的成功之作,但更应该重视现实人生。 在《汤姆·琼斯》9卷1章他指出:“我们的 职责在于把事情如实地写出,然后由明智而 渊博的读者拿我们所叙述的去跟自然那本书 核对„„”,并且宣称在自己的小说里“一 切人物都有根有据,其真实可靠不下于大自 然那本登记簿”。
(三)艺术特色
1、“谜”一般的结构设置、流浪汉小说的结构, 以及框架式结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 受戏剧《俄狄浦斯王》与小说《堂· 吉诃德》 结构的影响。(作品除了男女主人公的生活、 命运及种种冒险奇遇外,还穿插了许多次要 人物、事件与逸闻掌故,为男女主人公绘制 了一幅巨大的社会背景。) 2、小说每章之前均有序言,用以发表作者对各 种问题的看法,各章节中还插入许多论说与 旁白,作者在叙事过程中不断进行道德和社 会批判,促使读者进行理性思考,起到了深 化主题的作用。 3、“散文滑稽史诗”。
2、《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1743):魏 尔德的形象体现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疯狂掠 夺财富的一种时代特征。菲尔丁还通过魏尔 德手下匪徒的党派之争,讽刺了英国资产阶 级的议会政治。小说是为反面人物立传。菲 尔丁模仿当时传记作家歌功颂德的笔调,自 始至终几乎都是反笔:“伟人”将所有的危 害带给人类,而“好人”消除这种危害; “伟人”利用社会,“好人”增强社会的吸 引力。 3、《阿米莉亚》(1751),是菲尔丁最后一部 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小说。通过这部小说, 菲尔丁抨击了英国的法律与司法界,提出了 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触从法院到监狱。
菲尔丁共创作5部长篇小说,其代表作 是《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这部小 说在叙述角度、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 都富有创造性,同时继承和发扬了英国 幽默讽刺文学的传统,被视为英国小说 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基于他在小说创作 实践和理论方面对英国小说传统的始创 性建树,他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
《约瑟·安德鲁传》(1742)
也正是他的“散文体喜剧史诗”式的长篇小 说,才首次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了黑格尔所 说的“中产阶级的史诗”,并且开拓了以19 世纪小说为代表的欧洲近代长篇小说的广阔 前景。 4、关于“喜剧”或“滑稽”:他要“写得 小说里满纸滑稽,叫世人读了能学得宽和, 对别人的痴愚只觉得好笑;同时也学得虚心, 对自己的痴愚能够痛恨”。——《汤姆·琼 斯》13卷1章。还要“举起明镜,让千千万万 的人在私市中照见自己的丑相,由羞愧而知 悔改”。——《约瑟·安德鲁传》序言。
C、布立非
虚伪道德的化身。他遵守一切规定的行为准 则,随时随地不忘自己的道德和责任,但所 有的一切都是做给别人看,骨子里他完全被 自私的企图所推动。他是造成汤姆所遭遇的 一切不幸的隐秘或公开的罪人。诡计破产后 又匍匐在汤姆脚下请求宽恕。 布立非是卑鄙无耻、诡计多端、自私冷酷的 家伙,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氓恶棍。 这个人物因被描写得太坏而显得不真实。
3、菲尔丁指出,“散文体滑稽史诗”比起喜 剧来“更加广阔,更加包罗万象;其中事件 的范围更加广大,人物的种类也更加繁 多”。——《约瑟·安德鲁传》序言。他显 然与笛福、理查生不同,更加意识到小说的 特点应是反映广阔繁复的社会生活,而不应 仅仅局限在个人的经历、命运和感受上。他 的这种小说被认为是“无所不包的小说”, 正因为如此,菲尔丁才一反18世纪小说既已 形成的风气,不采用第一人称而运用第三人 称来进行叙述,大胆而自信地采取了“全知 全在”的立场和外视角观点。这样,就得以 从外在视点对时空幅度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 作大规模的展现。
(三) 性格类型说
他在《约瑟·安德鲁传》3卷1章里声明: “我描写的不是某甲某乙,我描写的是性格; 不是某各人,而是类型。”实则,菲尔丁在 这里论述的是“典型”,不仅强调某类人物 的性格,同时也强调人物的个性。他说: “有些特点是各行各业大部分成员所共有的。 优秀作家的才能就在于能保持这些特点而同 时在运用这些特点时又能使之各有不同。其 次,优秀的作家还有这样一种本事,那就是, 同是一种罪恶或愚蠢推动着两个人,而他能 分辨这两个人之间的细微区别。”——《汤 姆·琼斯》10卷1章。
(二)人物
A、汤姆·琼斯
汤姆是个心地善良、性格坦率、活泼好动、
充满朝气的正直青年。他为人诚实、热情、 豪爽侠义、见义勇为。为了保护猎场看守人 乔治不受解雇(打鹁鸪),他宁肯自己受毒 打;为了索非亚的安全,汤姆曾奋不顾身拦 截惊马。赴伦敦途中,他从强盗手中救出山 中隐士,从凶手手中救出华特夫人。在伦敦, 他帮助被抛弃的南瑟姑娘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汤姆对于奥尔华绥始终十分尊敬,从不怀疑 奥尔华绥的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