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骑楼老街共27页

合集下载

海口骑楼老街区建筑形态及保护改造

海口骑楼老街区建筑形态及保护改造

海口骑楼老街区建筑形态及保护改造黄昆【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骑楼建筑的种类与建筑风格.分析了老城区骑楼保护与改造的现状,最后从老街区的商业定位、建筑改造、街区街景改造等级三个方面来阐述建议.【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6(042)002【总页数】2页(P79-80)【关键词】老城区骑楼建筑;种类风格;保护改造【作者】黄昆【作者单位】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海南海口 5701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7海南省海口市的老城区五条老街是具有欧亚混交文化特征的“南洋风”骑楼建筑,凝聚了千百年来海口的文化精髓,是海口历史文脉所在。

2009年荣获首批中国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在海口今后的城市城市发展中,如何改造保护好这个街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据相关资料记载,海口骑楼街区形成于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兴盛期,始于1910年前后的振东街,并由此拓展形成现有的骑楼街区格局。

老街区的骑楼建筑风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式殖民地风格建筑与海南骑楼建筑的混合体,特别是沿街成片连续、变化丰富的女儿墙构成了海口骑楼的一大特色,被称之为“南洋风格建筑”。

1.1 老街区骑楼建筑的主要形式1)中式传统式:骑楼上面光光的墙上并排开有两个窗户,屋面为挑檐,立面基本没有什么装饰,最多的装饰也只是一些处于檐口下或窗裙墙上的中国传统式线脚。

但目前这种样式的骑楼在老街区中已经很少见(如图1)。

2)仿哥特式:这种形式同后文将要介绍的仿巴洛克式与海口南洋式是构成海口老街特色风格的主要元素,它们与中式骑楼在檐口以下的处理基本相同的,一点小小的区别仅在于檐口以上的女儿墙(如图2)。

3)仿巴洛克式;这种形式也仅是其女儿墙被突出处理成一片片巴洛克式的山墙(如图3)。

4)海口南洋式:是老街欧亚混交式中一种非常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这种骑楼就是在仿哥特式或仿巴洛克式女儿墙上开一个圆形或长圆形的洞口,主要是因为海口经常遭遇台风。

海口骑楼:一寸商魂的追怀

海口骑楼:一寸商魂的追怀

海口多雨,砸出的水雾沿着得胜沙、中山路的街面低低地飘。

层层叠叠的骑楼下,南方女子袅娜的腰身徜徉在浮白的雾气里,步点摇曳,衣衫似羽。

“有骑楼的地方,就有身形苗条的女子。

”中山路的老人如是说,南方闷热多雨的天气淘汰了不耐热的肥胖体形,同时也造就了避雨的骑楼。

骑楼是指楼房前半部分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远远看去,形似湘西吊脚楼。

骑楼给人的亲切,似乎是天然的,它的魅力在哪里呢?中西合璧的南洋风格海口现存的骑楼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大多由归国华侨始建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长堤路等五条老街,时至今日,已经破败不堪。

檐口断损,墙泥剥落得厉害,裸砖上垂直铺下的一条条泛青的水渍,使墙面仿佛一张漏墨的毛边纸。

廊柱的缝隙里,不时窜出一支蕨类植物。

楼顶的山花旁,有的墙泥风化了,就长出几枚晃荡的草棵,或者一株两三岁的灌木。

但海口骑楼的衰败,掩饰不了曾经的奢华,就象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中指上戴着一枚金陵阔少的指环。

当时从东南亚归来的华侨纷纷建铺经商,商人诚信的品质,使他们的铺子沿袭了明清时期的“长廊”风格,是为骑楼,尽量给顾客一个舒适的环境。

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让骑楼在建筑设计的汰选中得到承续,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南方各地流传开来。

同时,骑楼也契合了华侨在南洋见到的重视门廊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但海口骑楼借鉴的多一些的,其实是装饰风格。

比如屋脊的山花,圆拱形窗和穹雕等,一般采用坚挺而华丽的装饰辞藻。

不过具体的形象元素却多数是东方的山水、花鸟或人物,有的几幅还组成连环画,或诉说创业故事,或寄寓吉祥,边框一般采用传统的万字格。

有的柱体使用西式的虫迹饰纹或浮凿毛石,二楼以上的窗户则用链状饰纹予以统一。

据说有的花砖,镂刻一匹竟需要三个月。

一座骑楼如果用五十匹这样的花砖,那需要多少钱呢?骑楼下的空间不高,因为它屏弃了巴洛克风格以宏伟门柱廊挤压与顶楼之间比例的处理方式,再次体现了实用性的商业原则,而不是夸张失重的宗教原则。

骑楼老街,海口曾经繁华的老城记忆

骑楼老街,海口曾经繁华的老城记忆

骑楼老街,海口曾经繁华的老城记忆当古老的街道拂去历史的尘埃,当陈旧的骑楼剥落遥远的印记,留给了后人古老的质朴和清新的时尚,骑楼老街,海口的名片,文化的扉页。

光阴荏苒,也许很多人都不会再去追忆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有过多少往事,今日走在这里,依然可以让人感受到海口最早的城市记忆。

如果说一座城市可以带给外人最初感动的话,那么回忆历史一定会触动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在这片老城区有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可以感受到海口老城的样子,看到海口百姓的市井生活,700多年的时光过去了,这里斑驳的老墙依然散发着南洋的迤逦风情,海口在1924年城市改造拆除了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城墙,整个城市的格局沿着海岸线发展了起来,于是骑楼老街成为了这里曾经繁华喧嚣的标志,走进骑楼老街,随处就可以看到古朴的廊柱、露台、窗楣、浮雕,带给人们优雅的古韵和艺术的美感,如果此时,有一位身着旗袍的优雅女子走在街中,你是否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呢。

怀着对老城的向往,一大早我就乘车来到了海口的老城区,这里曾经有海南岛最时髦的商铺和旅馆,海口在清朝的时候是由外国人掌控的海关,是海上贸易的中转站,曾经先后有13个国家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并在荒凉的土地上陆续的建立了教堂、医院、银行、商会、逐渐繁华起来的贸易也让海口认识了世界,很多海南人汇聚到了海口,从海口出发下南洋开阔了新的生活,他们回来之后又将南洋的生活习俗带回了海口,逐渐成为了海口人日常的生活习惯。

如今,海口的生活节凑并不像我国其它都市那样的匆忙,或者可以用“慢节奏”来形容这里,在老街的茶馆中、咖啡店里,可以看到很多人一坐就是一天,无论什么话题谈的都是津津有味,让外人一点都感觉不到他们的生活压力,也许他们并不富裕,可是过的却很幸福,久居在都市中的我也很羡慕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内心的自由。

海口骑楼老街是我国历史文化名街,因为横跨人行道而得名,骑楼最初是西班牙和英国人在南洋殖民的时候传到了南洋,下南洋回来的华侨又把骑楼的形式带回了我国的华南沿海地带,并逐渐的流行了起来,因为这个地段夏季炎热而且雨水很多,骑楼这样的建筑能防晒和躲雨的作用,而这种墙挨着墙、楼挨着楼的设计也让大家彼此像一个大家庭一样,骑楼的楼层一般只有两三层高,下面是商铺上层是居住的房屋,如今,很多城市都在面临拆迁改造,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海口老街上很多破旧斑驳的骑楼在逐渐消失,很多南洋回国祭祖的老华侨们在回到海口的时候,总是会到古街中转转,给身边的朋友和孩子们讲讲这里当年的故事和华侨们致富的心酸传奇。

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介绍

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介绍

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介绍
海口骑楼老街位于海口市城西路和中山路交界口,全长457米,宽6米,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

海口骑楼老街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它也是海口市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海南近现代城市建设的历史。

骑楼老街形成于宋代,有近千年历史。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南建省后,府城(海口市)即成为琼州府所在地,清代
正式设省为州。

府城自明代起即为海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此,从明至清府城商业极为发达,街道两旁及居民住宅多建有骑楼建筑。

海口骑楼老街建筑风格以南洋风格为主,骑楼的建筑形式与海南本土的传统建筑相结合。

这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它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三种风格。

这些骑楼有三层、五层、六层不等,一般是两层商业楼加二层或三层住宅楼。

从形式上看,这类骑楼可分为“一口式”、“二口式”、“三口式”三种形式;从结构上看,骑楼可分为混合结构、框架结构和砖木结构;从风格上看,则有意大利式、西班牙式、法国巴黎样式等。

—— 1 —1 —。

海南省海口骑楼老街介绍29页文档

海南省海口骑楼老街介绍29页文档
海南省海口骑楼老街介绍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谢谢!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海口骑楼老街商业街的现状与建议

海口骑楼老街商业街的现状与建议

海口骑楼老街商业街的现状与建议海口骑楼老街商业街是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处历史文化街区,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和古老的街巷而闻名。

这片区域保存了大量的民国时期建筑,呈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风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海口骑楼老街商业街的现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权混乱、建筑老化、环境脏乱等。

本文将对海口骑楼老街商业街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改善这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状况。

一、现状分析1. 基础设施老化海口骑楼老街商业街的建筑大多为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式建筑,多数建筑已经超过百年历史,基础设施老化严重。

建筑外立面脱落、排水系统不畅、供电设备老化等问题时有发生,给居民和商家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 产权不明由于历史原因,海口骑楼老街商业街的房屋产权归属混乱,导致了许多房屋的管理和维护难度加大。

产权不明不仅妨碍了相关维修工作的进行,也使得商业街的规划和改造工作难以推进。

3. 环境脏乱受限于老旧基础设施、管理混乱和游客过多等因素,海口骑楼老街商业街的环境脏乱问题较为突出。

垃圾满地、污水横流、路面破损等问题时有发生,给街区文化氛围和旅游体验造成了极大影响。

二、建议改进对于海口骑楼老街商业街的基础设施,应加强维护和修缮工作,确保建筑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开展大规模的维修和改造工程,提升房屋的抗震和安全性,为商业街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解决产权不明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全面梳理房屋的产权,并对所有产权不明的房屋进行调查和清理。

建立完善的产权登记制度,为商业街的规划和改造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改善海口骑楼老街商业街的环境卫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街区的清扫和治理力度,消除垃圾和污水,修复路面和排水系统,提升街区的整体形象。

4. 发展文化旅游5. 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保障海口骑楼老街商业街良好运营的重要手段。

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商业街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监督商家的经营行为,保障商业街的秩序和环境整洁。

名胜海南·海口骑楼老街

名胜海南·海口骑楼老街

名胜海南·海口骑楼老街平坦的石板路,厚实的石拱门,五彩的玻璃,精细的雕刻……走进海南海口骑楼老街,一栋栋富于南洋特色的柱廊式骑楼廊廊相接,一个个散发历史温度的老字号刻印,让人嗅到当年浓厚的商埠气息,依稀感受到往日的熙熙攘攘。

历史建筑不会说话,却见证着时代变迁。

历经百年风雨,饱经岁月沧桑,这些依然矗立的骑楼建筑,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画卷,记录着清末民初海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镇的繁华和荣耀。

修缮后的海南海口骑楼老街中山路海南日报记者侯赛摄骑楼老街商贾络绎1858年,《天津条约》将海口开辟为通商口岸,设立海口海关。

随后,英、法、德等国陆续在海口修建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等建筑,外贸及外国轮船也如潮而至,洋棉纱等洋货源源不断输入海南市场,海口渐渐成为面向南洋的商贸中心。

民国时期,伴随着海南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逐渐由承载琼州历史的府城转向相对年轻的海口,众多的华侨和国内商人开始在此开店铺,办实业,设公司。

于是,以南洋、港澳及沿海地区为主要目的地的贸易往来开始频繁。

当时,海口海运航线可到达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越南海防以及中国香港、厦门、台湾、广州、北海等地。

作为当年出发前往南洋的主要港口之一,回乡的侨胞们在骑楼一带买地建楼,办银行,开商行。

作为海口早期“前店后铺”商业模式的反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海口骑楼老街饱含着浓重的商业气息,代理业、百货业和餐饮业繁荣发展,成为当时海口最繁华的地区。

“商铺林立,商贾络绎”,正是彼时骑楼老街商业兴盛的生动写照。

生意兴隆的“九八行”水巷口街,是烙印在老海口人心灵深处的文化记忆。

1920年代前后的水巷口街,城中有河,河在街中,河岸是房,船在街中行,不仅是海口市最早的码头和航行通道,更是骑楼老街最为特别的风景。

当时,水巷口靠近海甸溪,小船可以自由出入,于是,小本生意的“九八行”就盛行起来了。

“九八行”也称寄卖行,是当时的一种土特产代理行业,即各县客商带货物上岸后,由代理商行提供场地销售和饮食起居等服务,商贩不用出租金,铺面老板也不用出货款,货物成交后,所得款项由货主和代理行按98:2的比例进行分配。

《海口骑楼老街》课件

《海口骑楼老街》课件
• 1924年,随着城墙被 拆毁,几条主要街道 均被拓宽,逐渐形成 现在的骑楼老街。商 业活动逐步达到繁荣 的顶期。 随着城市建 设发展,旧城街区拥
老街历史
•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海南开郡置县, 地属珠崖郡玳瑁县。海口市区亦处于浅 海之中,海口市最初称海口浦,是南渡 江口的一块浦滩之地,因位于南渡江入 海口而得名。
• 随着当时海运和商贸的蓬勃发展,海口 的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 坡、西贡、海防以及香港、厦门、台湾、 广州、北海等。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 海海域的商户和劳工将各地的建筑风格 带到海口,构建了欧亚混交"南洋文化" 特征的城市风貌。
• 这些骑楼建筑数量众多、布局集中、规 模庞大,较完整地记录了城市从古老城 镇发展为沿海繁华商业城市的重要历史 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 清代光绪元年(1875)海口海关设立,白 沙门建港,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骑楼街 区也开始兴起。
• 民国时期,1924年,海口所城城墙被拆 毁。城内主要街道均被拓宽,形成新华、 博爱、新民、中山、得胜沙等5条主要 骑楼街道,商业活动达到繁荣的顶期
老街历史
• 街区价值特色 海口旧城历史街区内骑楼 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 大多由旅居东南亚归国的华人华侨所建 造。
• 南宋淳祜八申年(12 48年),白沙津被飓 风自冲成港,可舶船避风,人以为神, 因名日"神应港"。从此,海运开始发达, 港口逐渐繁荣,成为琼州郡治要津和航 海中枢。
• 宋元时期,海口浦不断扩大,港口码头 移到通津(今三亚街),岸。 北门外至府城出现市内最早的南北往来 大道(今博爱踣)。
• 这些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建筑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 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 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骑楼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的窗楣、 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尤其在外墙 体上浮雕的花纹上有着精美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 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