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路网规划(新)

合集下载

荆门交通规划(2013~2030)

荆门交通规划(2013~2030)

荆门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1‐2030)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交通发展战略与策略 (1)第三章交通需求预测 (2)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2)第五章道路网络规划 (3)第六章公共交通规划 (6)第七章停车规划 (9)第八章慢行交通规划 (10)第九章近期行动计划 (12)第十章附则 (12)I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把荆门市建设成新兴工业城市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高效的、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年限规划范围为《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1-2030)》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即三环路以内,建设用地约109.6平方公里。

规划年限近期至2015年,远期至2030年。

第三条规划目标本次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以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为引导,研究适应城市发展的交通发展策略,构筑与土地利用相结合,各种交通方式协调运作的交通系统,以优质、高效、安全的交通服务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规划原则1、为人和物的流动提供经济、安全、有效服务的原则。

2、有效利用城市发展优势,增强城市的活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3、促进城市产业和用地结构优化,集约使用土地和环境资源的原则。

4、保护城市传统和自然风貌,减少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持续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原则。

5、与城市发展的过程相协调,与城市的空间布局紧密结合,与现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

第五条规划内容本次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交通现状分析、交通战略、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停车发展规划、公共交通发展规划、慢行交通规划。

交通战略:在分析荆门城市发展目标、交通面临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支持城市功能定位的交通发展战略。

道路网络规划:在构筑远期控制性干道路网的基础上,明确各规划阶段的网络方案;提出面向近期实施的交通建设与改善方案。

公交规划:提出发展政策;控制公交设施用地;提出近期改善措施。

公路网规划 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

公路网规划 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

第五节 交通分配
公路网交通分配是把预测的各目标年OD矩阵(将预测的 客货运输量OD矩阵转换成客货车辆OD矩阵)分配到具体 的规划公路网上。通过交通分配,可获得规划公路网中各 路段和交叉口的交通量、车速、流向、车型组成等资料, 这些资料是评价路网方案是否合理、建设项目是否可行等 的直接依据。
2、分类
公路交通方式预测: (1)运输方式的分担量
只有公路OD资料而无其他运输方式的资料(借鉴) 当有比较完整资料,建立各种运输方式的预测模型 (2)公路客货运不同车型的分担量
第四节 方式选择预测
2、预测方法
一、分担率曲线法(转移曲线法)
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比例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曲线, 称为转移曲线。影响因素包括交通小区间的距离,行程时 间,或各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差等,利用转移曲线法可以 直接查到各种交通方式在城市交通小区之间出行量中所占 比例,其缺点在于由于该曲线是由现状调查资料得出,无 法反映出在未来情况特别是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各种交通 方式分担率的变化。
第五节 交通分配
第二原理(系统最优)目标
在考虑拥挤对出行时间时空影响的网络中,网络中的交通 量应该按某种方式分配以使网络交通量的总出行时间最小。 如果假定出行者并不了解网络状态,只是凭借经验选择路 径,则形成了随机交通分配模型。它是为交通管理人员提 供了一种决策方法。
五、系统平衡模型 以供求平衡理论为基础,重点考虑交通状况、工 具、基础设施等对交通分布的影响
六、OD矩阵的推算模型 1、意义:节约成本,节省人力物力 2、过程:数据收集—出行路径选择—OD矩阵推算
第四节 方式选择预测
1、简介 让一个出行与一种交通方式相对应,一个地区的全部出行 数中利用该种交通方式的人所占的比例叫做该交通方式的 分担,或简称方式分担(model split),其中每个交通方 式所分担的交通量叫做该交通方式的分担交通量。

新时代物流行业绿色运输解决方案

新时代物流行业绿色运输解决方案

新时代物流行业绿色运输解决方案第一章物流行业绿色运输概述 (2)1.1 绿色运输的定义与意义 (2)1.1.1 绿色运输的定义 (2)1.1.2 绿色运输的意义 (2)1.2 绿色运输的发展趋势 (2)1.2.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2)1.2.2 技术创新推动绿色运输发展 (3)1.2.3 绿色物流成为企业发展战略 (3)1.2.4 跨界融合加速绿色运输发展 (3)1.2.5 社会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3)第二章绿色运输政策与法规 (3)2.1 国家绿色运输政策概述 (3)2.2 地方绿色运输法规与实践 (4)2.3 绿色运输标准与认证 (4)第三章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 (4)3.1 节能技术概述 (4)3.2 减排技术概述 (4)3.3 节能减排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 (5)3.3.1 车辆节能技术的应用 (5)3.3.2 运输组织节能技术的应用 (5)3.3.3 信息化节能技术的应用 (5)第四章绿色包装与包装材料 (6)4.1 绿色包装设计原则 (6)4.2 绿色包装材料概述 (6)4.3 绿色包装案例分析 (6)第五章低碳物流网络规划 (7)5.1 物流网络规划概述 (7)5.2 低碳物流网络规划方法 (7)5.3 低碳物流网络优化策略 (8)第六章绿色运输工具与设备 (8)6.1 绿色运输工具概述 (8)6.2 绿色运输设备概述 (9)6.3 绿色运输工具与设备的应用案例 (9)第七章绿色运输管理与运营 (9)7.1 绿色运输管理理念 (9)7.2 绿色运输运营策略 (10)7.3 绿色运输服务创新 (10)第八章绿色运输信息技术支持 (11)8.1 物流信息技术概述 (11)8.2 绿色运输信息技术应用 (11)8.2.1 物联网技术 (11)8.2.2 大数据技术 (11)8.2.3 云计算技术 (11)8.2.4 人工智能技术 (11)8.3 绿色运输信息平台建设 (11)第九章绿色运输产业链协同 (12)9.1 绿色运输产业链概述 (12)9.2 产业链协同机制 (12)9.3 产业链协同案例分析 (12)第十章绿色运输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13)10.1 绿色运输产业发展现状 (13)10.2 绿色运输产业发展趋势 (14)10.3 绿色运输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14)第一章物流行业绿色运输概述1.1 绿色运输的定义与意义1.1.1 绿色运输的定义绿色运输是指在物流运输过程中,通过采用环保、节能、低碳的技术和手段,降低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运输方式。

《青岛市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含专项规划和部分重要道路详

《青岛市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含专项规划和部分重要道路详

《青岛市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含专项规划和部分重要道路详细规划)》文本主要内容摘选第一章总则1、规划背景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优化、完善青岛市中心城区道路网系统,构建畅通高效的道路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控规对道路交通设施控制用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指导道路设施建设,编制本规划。

2、规划范围和年限(1)规划范围: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一致。

中心城区道路网与即墨、胶州、临空经济区等外围组团的路网及干线公路紧密衔接,故研究范围扩大至这些区域。

(2)规划年限:至2020年,考虑远景需求。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策略1、规划目标结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强道路网络连通性,贯通骨干网络,加密次支路网,构建功能清晰、级配合理、布局均衡、内外衔接的一体化道路网络。

2、规划策略(1)落新政策、行新理念;(2)组团通连、新老融合;(3)结构完整、快慢有序;(4)功能协调、容量匹配;(5)尺度适宜、绿色优先;(6)规划统筹、管控高效。

第三章道路网络系统规划1、中心城区路网整体规划中心城区规划道路网总长度5716km,密度为7.69km/km2,道路面积率为19.39%。

其中规划高快速路总长423km,密度为0.57km/km2,规划形成“区域一体、高快衔接、六横九纵、环湾放射”的高快速路网络。

(1)六横轴:胶州湾西路—嘉陵江路—胶州湾隧道—胶宁高架—银川路;疏港高速—胶州湾第二条机动车隧道—杭鞍高架-辽阳路;青兰高速—胶州湾大桥—大桥接线;胶州湾高速(湾底段)—仙山路;扬州路—正阳路;中心城区北部快速路。

(2)九纵轴:滨海公路快速路;青银高速—青新高速;山东路—重庆路—龙青高速;环湾大道—双元路;胶州湾大桥红岛接线—华中路;青威快速路;机场高速;机场西快速路—胶州湾高速(西岸段)—江山路、昆仑山路;沈海高速。

东岸城区规划道路网总长度2237km,密度为8.84km/km2,道路面积率为19.27%。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教版)5.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案2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教版)5.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案2

5. 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目标要求】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1 .()运输工具与运输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是....管道运输C海底隧道地下铁路运输A 航空运输BD2 .()集装箱的迅速发展体现了交通运输发展的.B.高速化C.专业化D.综合化A 网络化3 .公路运输的特点是()A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B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C .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D .运输效率高,耗能少,成本低4.在各种交通方式中,最灵活和连续性最好的的运输方式分别是( )5A .公路、管道.()交B .公路、航空通C .水运、航空网络D .管道、航空 是由A .线和面组成的C .许多线和点组成的B .点和面组成的D .点和点组成6.南昆铁路的建成对下列资源开发无直接影响的是()A .北部湾的石油B .平果的铝土矿C .桂林的山水旅游资源D .贵州西南的煤矿【重难突破—重拳出击】1.下列关于公路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现代运输方式B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C .最快捷的现代运输方式D .运载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的和连续性好的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2.关于交通运输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交通运辅网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同步的②山东省的公路运输线均属省级运输线③我国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十分发达④地区运输网密度的大小,反映该地区交通运输通达性的强弱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3.京九铁路中段有一些明显的曲折,其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A.与公路、水路的联接B.地形起伏C.有利于帮助沿线更多地区建立对外联系通道 D .依河而建4.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A .地表岖崎,山高路险B.太阳辐射少,气温低C.高寒缺氧,多年冻土D.地震滑坡,积雪冰川5.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近年来A.青藏铁路已全线贯通()B.沿海货运港口均已改造为集装箱码头C.公路的通过能力有了较大提高D.除西藏外,全国省级行政中心均建有航空港6.下列关于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平原地区的地形对公路选线限制相对山区较小②山区修筑公路因就地取材,建设费用较少③要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④沼泽地区对公路建设影响不大A .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7.下列有关交通运输线、点、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京九铁路在选择线路走向时把自然因素列在首位B.上海港能成为中国第一大港,交通位置优越是其重要的区位因素之一C.莫斯科市的放射状铁路,对该地区能提供良好的运输条件D.交通运输网的发展随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完善8.下列铁路线中与南昆铁路相交且属于国际铁路的是()A.昆河线、湘桂线B.湘桂线、焦柳线C.昆河线、成昆线D.昆河线、焦柳线【巩固提高—登峰揽月】1.读“南昆铁路地理位置示意图”及有关资料。

第五章 公路网规划

第五章 公路网规划

二、结点规划方法
公路网结点研究的任务是选择确定公路网必须联结的控制点(地区)。选择结点的规 划方法称为结点规划法。 选择结点的方法:重要度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模拟退火聚类法等。下面重 点介绍重要度法。 重要度是对区域内各结点相对重要性的一种综合量度,用重要度来排定结点的顺序,进 而选择结点的方法称为重要度法。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在公路网规划使用了这种方 法。 根据我国实际,可选择人口(反映区域活动机能)、工业产值(反映区域产业机 能)和社会物资产耗总量(反映社会的运输需求)或商品零售总额(反映区域的商业 功能)等3项指标作为选择运输网络结点的定量分析标准。
第五章 公路网规划
公路网络规划:以一定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为依据,采用适当方法选择规划线路, 将选定的控制结点连接起来,形成区域未来公路网的过程,也称公路网布局规划。 广义的公路网规划:调查、分析、预测、规划、评价、决策等整个工作过程 是狭义的公路网规划:在对区域公路网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区域社会经济及交通 需求进行了预测之后,具体设计产生区域公路网络规划方案的过程和方法。
(Qa − Qb ) Sc ≤ α max (Qa ax=max(∠DOA,∠DOB)。 式(5-3)中未考虑到支线的造价(元·km-1)。如果假设支线的造价为k,按上述 相同的原理,可得使交通费用和造价最小的走向为
α = sin −1
3.目的性 公路网具有特定的功能和一定的目的性,众多的公路正是按此目的性组合而成公路 网。每条公路也只有在特定的路网系统中,才能充分发挥汽车运输的优势,给区域的 整体交通运输创造良好条件。 区域公路网的主要功能: (1)满足区域内外的交通需求,承担区域内外的运输联系; (2)维持区域内交通的通畅及保证交通运输的快速和高效益; (3)确保交通安全和提供优质运输服务; (4)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注意环境保护,方便人民生活; (5)满足国防建设和防灾、抗灾需要等。 4.适应性 任何一个系统总是存在和活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且必须与之相适应。公路网是 区域公路交通运输的基本组成部分,而公路交通运输是区域综合运输的子系统,综合 运输则是为区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总体服务并为其组成部分。公路网必 须适应于区域国土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规划,适应于区域综合运输系统发展规划,适 应于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需要。

公路网规划 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

公路网规划 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

第二节 交通分布预测
按模型的具体算法分 一类是增长系数法 :平均增长系数法、Fratar法、 Furness法、底特律法等 一类是综合方法 :重力模型法、介人机会模型法、 系统平衡模型法
第二节 交通分布预测
增长系数法:完全是基于出行起点与终点小区的 交通增长特性,利用现状的OD分布量推算将来的 OD分布量。它依赖于各节点间的基年分布情况, 并假设区间的出行交通与路网的改变相互独立, 或者在预测年限内交通运输系统没有明显的改变。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地区或区域间出行不受空间阻 挠因素的影响而只受地区间交通发生、吸引特性 影响的出行空间分布形态,且这种方法不限于某 些个别因素的影响,着重总的趋势,适用于交通 量的宏观分布预测,但当基年OD分布稍有偏差时, 对未来影响将会很大。模型不需标定,只需满足 总量平衡即可。
对于交通分配,国内外均进行过较多的研究,数学规划方 法、图论方法及计算机技术为交通分配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上通常把交通分配模型分为平衡 模型与非平衡模型两大类,并以Wardrop第一、第二原理 作为划分依据。 平衡模型:平衡分配法(数学规划模型) 非平衡模型:表5-1
第五节 交通分配
第五章 交通需求预测
第一节 交通需求预测的基本流程 1、基本流程 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刺激区域运输需求的增长 (1)经济角度 (2)社会角度
预测是建立在对区域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分析的 基础上的 流程见图5-1
第一节 交通需求预测的基本流程
2、原则 (1)系统分析原则 (2)政策协调原则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4)弹性原则 (5)历史与未来发展结合原则
第二节 交通分布预测
1、概念 交通分布预测是指根据预测得到的各交通分区的交通发生、 吸引量,确定各交通区之间的交通流量、流向,即确定 OD矩阵。

第五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PPT

第五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PPT

2、城市交通总体发展战略
1)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与目标
坚持协调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处理好区域、城 市与交通的发展关系,以体现城市特色和符合实现城 市发展目标为根本; 坚持将城市交通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树立交 通先导的理念,体现交通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交通建设与环境保护 关系,创造与城市特色相匹配的交通系统,满足城市 发展定位对城市交通的要求;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交通结构,创造人性化城 市交通环境,体现以人为本。
(3)类比法
该方法是参考其它性质、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等较 为相似城市的总体客流量预测值,再根据两城市建成区 人口之比值按正比例近似估算 。
Q1 = P1 Q2 P 2
(5-2)
式中:Pi——城市 i 建成人口(万人),i=1,2; Qi——城市 i 总流量(万人次/d),i=1,2。
2)、城市货流总量的预测方法
总目标
表 5-2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与指标建议表
子目标 (1)满足客货运输能力需求
指标
路网规模、密度、面积率和结构指标、公交线网规 模、站点、车辆指标、各类交通服务水平指标
战略目 标的选择要 体现战略的
(2)满足客货运输效率要求 1.支持和促进经 济与社会发展
(3)满足客货运输成本要求
平均出行时间、旅行速度、服务准点率 交通投资、运价、平均出行成本
第三节 城市中长期交通体系规划
一、中长期交通体系规划的内容、目标与要求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网规划、公共交通规划、 停车规划、物流与货运交通规划等。
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指导,结合城市交通发展趋势, 以解决未来城市交通面临的挑战为导向,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 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交通体系作出中长期的引导性规划, 保证城市交通的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5-1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1 城市道路的功能
功能 城 市 道 路 功 能 城市 功能 道路 城市 的 道路 路 城市 的 道

功能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5-1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2 城市道路分类 (1)按道路在城市中的地位分类 按道路在城市中的地位分类 (2)按交通目的的分类 按交通目的的分类 (3)按道路功能分类 按道路功能分类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 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 其中:道路 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 ~15 m2,其中 道路 其中 用地面积宜为6.0~ 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0.8~ 用地面积宜为 ~13.5 m2/人,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 ~1.0 人 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 m2/人。 人
绕行距离较大; 不规则街坊多; 建筑用地分散。
适用: 适用:山区、丘陵、水系发达地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四)混合式道路网
有多种路网形式组合而成,即在同一个城市同时存在几种 类型的道路网。
特点: 特点 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种形式路网的优点;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划分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 城市用地分界线。 应成为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用地的通道。 道路选线应有利于组织城市景观,并与城市绿地系 统和主体建筑相配合形成城市“景观骨架”
(3)适应城市用地布局的特点,合理引导城市的空间 适应城市用地布局的特点, 适应城市用地布局的特点 (4)结合地形地质的自然条件,减少灾害,节约用地 )结合地形地质的自然条件,减少灾害, (5)满足城市环境与景观的要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满足城市环境与景观的要求, (6)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放射路: 放射路:
加强城市与外界,中心区与郊区间的联 系,减少绕行距离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第五章
(三)自由式路网
自由式路网一般是由于城市地形起 伏,道路结合地形选线而形成。
优点: 优点:
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对自然环境 和景观的破坏较少; 节约道路工程造价。
缺点: 缺点: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城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规定城 市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为8%-15% 市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为
(四)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 四 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
( 城 道 用 总 积 ∑ Li × Bi) 2 市 路 地 面 = 居 拥 道 面 密 () 民 有 路 积 度 λ = ( /人 m ) 城 居民 人 市 总 口 n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5-3 城市道路网布局 2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技术要求(p332) 技术要求(
(1)路网的生长性 路网的生长性
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展开 保证路网的对接功能 便于路网的加密和道路升级 强化城市轴线,形成城市的复合轴
(2)快慢分离,提高路网通达性 快慢分离, 快慢分离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二)放射环式路网
优点: 优点
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 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 的交通联系。
适于: 适于:
交通量较大的平原大城市
缺点: 缺点:
在市中心区容易造成机动车 交通集中 有些地区之间的联系需绕行 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好。 形成不规则街坊
次干路规划: 次干路规划:
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物,并可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 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物,并可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公 共交通站点和出租汽车服务站。 共交通站点和出租汽车服务站。
支路规划: 支路规划
应与次干路和各用地等内部道路相连接; 与次干路和各用地等内部道路相连接; 和各用地等内部道路相连接 与快速路连接,应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跨过或穿过快速路 与快速路连接,应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跨过或穿过快速路 分离式立体交叉 支路应满足公共交通线路行驶的要求; 支路应满足公共交通线路行驶的要求; 满足公共交通线路行驶的要求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5.2城市道路网结构及基本模式 ` 城市道路网结构及基本模式
3 城市道路网的基本模式
图形模式分类 棋盘式、放射环式、方格网加放射、三角式、六角形、 棋盘式、放射环式、方格网加放射、三角式、六角形、自 由式、 由式、综合式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路段分流 路网分流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5-3 城市道路网布局 2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技术要求(p332) 技术要求(
(3)防止干路网上的集束“蜂腰” 防止干路网上的集束“蜂腰” 防止干路网上的集束
老城扩展中的蜂腰 水网城市中的蜂腰
(4)交叉口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的匹配 交叉口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的匹配
平交进出口的展宽,增加车道数 相交道路的条数不宜超过5条 避免错位交叉 高架桥匝道组织先下后上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案例1 :如图为某城市火车站地区局部的道路路网布局方案示意,CC为城市快速路,与主干道5-5交处已建有互通式立交,与火车站相 通的南北轴线B/5-B/7为生活性干道。其他道路为城市主次干道。 请你分析该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5.2城市道路网结构及基本模式 城市道路网结构及基本模式
(一)非直线系数
非 线 数 = 直 系 ρ
2 城市道路网规划技术指标
道 起⋅ 终 间 实 路 长 路 点 的 际 线 度 道 起⋅终 间 实 空 直 距 路 点 的 际 间 线 离
交通干道的非直线系数应尽量控制在1.4之内, 最好在1.1~1.2之间
(1)满足城市交通运输要求 满足城市交通运输要求
道路功能必须同毗邻道路的用地性质相协调 城市道路系统完整,交通均衡分布 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 应与城市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联系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2)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 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 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环路: 环路:
放射环形路网布局注意问题: 放射环形路网布局注意问题:
作用:主要减少直冲交通的汇集;
穿越截流、进出截流、内部疏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城市环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环路的设计车速必须高于环内路,等级不宜低于主 干路。 内环路应设置在老城区或市中心区的外围;外环路 宜设置在城市用地的边界内1~2km处 大城市的外环路应是汽车专用道路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1.城市主次干道不合理(2),部分路网间距不符合规范要求 (2)。 2.E3点多路交*(1)D3、D4、F2、F4交角不符合规范要求 (1)。 3.A-A应该为主干道,B-B降为次干道(3)。 4.F/5-F/6改为次干道,G5-G6改为次干道(3)。 5.道路6-6应降为次干道,道路7-7应提升为主干道(3)。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5.2城市道路网结构及基本模式 城市道路网结构及基本模式
1 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规划原则 (1)远近分离原则 )远近分离原则——不同距离出行者需要 不同距离出行者需要 (2)通达分离原则 )通达分离原则——穿越与到达交通需求 穿越与到达交通需求 (3)快慢分离原则 )快慢分离原则——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 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 (4)容量控制原则 )容量控制原则——减少低效运行的需求 减少低效运行的需求 (5)道路功能划分原则——减少公共空间功能与交 )道路功能划分原则 减少公共空间功能与交 通功能冲突
城市道路与交通
主讲人:罗雅丽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第五章 城市道路网规划
概述 §5-1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5-2 城市道路网结构及基本形式 §5-3 城市道路网布局 §5-4 交通枢纽在城市中的布置 §5-5 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思路与程序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第五章 5.2城市道路网结构及基本模式 城市道路网结构及基本模式
(三)道路面积密度 三 道路面积密度
道 面 密 () 路 积 度 γ = ( 城 道 用 总 积 ∑ Li × Bi) 市 路 地 面 ( ) % = 城 用 总 积 市 地 面 ∑F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路网规划的核心内容: 路网规划的核心内容:
确定道路网结构形式; 干道的性质、走向及红线宽度 确定道路横断面形式 交叉口位置及形式 确定停车场位置 绘制路网图 编写规划说明书
(一)方格网式路网 优点: 优点:
划分的街坊整齐,有利于建筑布 置。 这种路网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它适用于地势平坦地区的城市。
缺点: 缺点:
是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 如果路网密度大,则交叉口多;
改善: 改善:
为解决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 可在方格网上增加对角线道路; 如果方格式路网较均匀,尚可组 织单向交通以缓解道路交通紧张 的状况 方格加环式;
(二)道路网密度 二 道路网密度
δ网=L网/F =L网 km/k m2 δ干 δ路
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