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第四纪含水层划分与对比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质疑

作者: 陈淦
作者机构: 《新疆石油地质》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 石油科技论坛
页码: 30-31页
主题词: 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质;层序划分;储集层
摘要:'分辨'含有区分、明晰、辨别、分辨的意思,'分辨率'则通常指对事物区分与辨别的程度,如果对事物能够较精细地进行区分和辨别,当然就可以称之为'分辨率'高了.一般情况下,'分辨率'是用来表征仪器、仪表等测量装置区分与分辨观察对象的能力的;再广义一些理解,也可以认为是用来表征某种工艺技术或某种技术方法,对于人们的研究对象进行区分与分辨的能力的.。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一、前言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地层中不同岩性的分布规律和特征。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则是在传统层序地层学基础上,通过使用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技术和先进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地质结构进行更加精细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简介1. 高分辨率数据采集技术高分辨率数据采集技术主要包括测井、岩心、露头等多种方法。
其中,测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向井眼内发送一定频率的电磁波或声波,并记录反射回来的信号来获取井壁周围岩石性质和含油气性质等信息。
岩心则是通过从钻孔中取出样品进行实验室测试来获取岩石性质信息。
露头则是在露天矿山或山区等自然裸露出来的断面上进行观察和采样。
2. 数据处理方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数据解释、统计分析、图像处理等。
其中,数据解释是指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解释,包括去除噪声、修正误差、提取特征等。
统计分析则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获取更加精确和可靠的结论。
图像处理则是将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像,以便于人类观察和理解。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1. 优化油藏模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准确地了解油藏中不同岩性和含油气性质的分布规律和特征。
通过将这些信息输入到数值模拟软件中,可以生成更加真实和准确的油藏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用于预测油藏产量、评估开发效果等。
2. 模拟流体运移过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可以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岩石性质信息,包括孔隙度、渗透率等。
这些信息可以被用来构建数值模拟模型,模拟流体在岩石中的运移过程。
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可以预测油藏中不同阶段的产量和开采效果。
3. 优化开发方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可以提供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油藏结构信息,包括岩性、构造等。
这些信息可以被用来优化开发方案,包括确定井位、井距、注水量等。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在辫状河沉积相中的应用——以北京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剖面为例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在辫状河沉积相中的应用——以北京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剖面为例吴鹏;樊太亮;王红亮【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6(030)003【摘要】通过对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剖面的观察实测、剖面精细解剖及沉积观察描述,识别出了辫状河道、决口扇、泛滥平原三种辫状河沉积的微相类型,并分析了其沉积特征.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在所测剖面中划分出了两个完整的中期旋回和多个构成中期旋回的短期旋回,在研究区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辫状河野外露头基准面旋回转换面的两类识别标志:洪泛面及层序界面.洪泛面,包括河间潮湿泛滥平原泥岩发育段(需要具有一定厚度和分布范围),河道之间叠置的决口扇(厚度较大处)及孤立的辫状河道层段.层序界面,包括泛滥平原泥岩段较少或不发育段,冲刷面之上具有相互叠置特征的河道沉积位置及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对比性且规模较大河道的位置.在低A/S比值条件下产生的横向上叠加成片、纵向上相互叠置的辫状河道砂体,其连通性相对较好,砂岩的厚度较大,泥质含量少,均质性较强,具有较强的可对比性.而在高A/S比值条件下产生的较少叠置或孤立河道砂岩,厚度较薄,横向上延伸范围有限,泥质含量高,可对比性较差.由此,初步形成了露头辫状河沉积相中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的方法,为辫状河沉积体系内高精度等时对比格架的建立、储层的识别与预测提供了依据.【总页数】8页(P635-642)【作者】吴鹏;樊太亮;王红亮【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P618.130【相关文献】1.融入百里山水画廊感受亿年地质文化——记北京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J], 郭剑峰2.小型断陷盆地辫状河砂体沉积特征——以千家店盆地硅化木公园露头为例 [J], 季春辉;邓宏文;郭佳;田园圆;王启明3.北京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J],4.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景观特征与旅游开发探讨——以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J], 郝淑波;谢小平5.硅化木保护保育方法探讨与实践——以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J], 席书娜;朱衍宾;杨雪虹;邓春涛;柏十卉;王永栋;谢小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YB油区长6地层划分对比

YB油区长6地层划分对比摘要:地层精细划分对比是油田地质的基础,通过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可以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许多地质问题,为了解决YB油区含水率较高、自然递减率较快、后期注水等问题,充分利用各阶段的分析资料,对目的层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为下一步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综合治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关键字:YB油区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YB油区地处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东部,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中段。
研究区属陕北黄土塬区,地表被第四纪黄土层所覆盖,地形起伏不平,为沟、梁、峁地貌,地面海拔1050~1300m。
YB油区最早勘探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研究区探井均钻达长6底部,主要含油层位为长61、长62、长63。
75%探井试油达到工业油流,初周月平均单井日产油0.8t,含水率85%。
区域上延长组厚度一般为1000-1400m,是一套以河-湖相为主的陆源碎屑岩系。
在延长组地层划分对比工作中,从张家滩页岩(包括张家滩页岩)及其之上的延长组中识别出了9个标志层,自下而上一次为K1-K9,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遵循“先寻找区域标志层,再寻找辅助标志层,先对大段,再对小段,沉积旋回控制,参考厚度,多井对比,全区闭合”的原则。
延长组自下而上依次为T3y1- T3y5五段,同时根据油层纵向分布规律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10个油层组,依据K1、K2、K3、K9等标志层划分大层并结合地层岩性、电性组合及沉积旋回特征,将目的层长6地层进行亚层、小层不同级别的划分。
根据上述原则逐井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达到全区圈闭,为了精细研究区的油层发育特点,选择大致顺物源方向和垂直物源方向,根据标志层、结合沉积旋回、地层厚度、岩电特征等对研究区分别做纵、横向油层对比剖面各3条。
完成研究区地层层序格架的建立,并建立了研究区主要目的层段的分层数据库。
YB油区ZB1208-1井-L203井长6-长4+5地层对比横剖面图根据研究区内58口井探井的测井、录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基础上,以岩石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为指导,完成了研究区内58口探井小层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小层分层数据库。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研究探区的层序地层结构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研究探区的层序地层结构Chowd.,A;王世星
【期刊名称】《石油物探译丛》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生物地层学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相互综合后,为应用层序地层学详细研究油气勘探区的构造和地质相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
本文讨论了一个实例,在10—60Hz地震资料绘制的构造上钻了若干口井,结果钻遇产层砂岩厚度变化不均的不连续砂体,然后用一个较密的测网采集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10—100Hz).揭示了过去曾一度认为是浊积砂的地层体的存在。
但是该区复杂的地质问题只有在层序地层技术绘制的成果图上才得到详尽的解决。
【总页数】5页(P15-19)
【作者】Chowd.,A;王世星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4
【相关文献】
1.春光探区排10井区地震资料提高分辨率方法研究 [J], 赵平;陈从希;胡小波;杨路娜;王芸
2.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川西地震资料反演中的应用 [J], 雷雪;李忠;巫芙蓉;林刚;邓雁
3.应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前景展望 [J], Chow.,A;付志方
4.利用地层空间的相对稳定性、井资料、地震资料模拟高分辨率波阻抗资料 [J], 宋维琪;刘仕友
5.使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格架中远景圈闭的开发 [J], Chow.,AN;吕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邓宏文4

处理、 处理、解释一体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技术
• 地震目标处理(叠前/叠后,时间域/深度域,分辨率) 地震目标处理(叠前/叠后,时间域/深度域,分辨率) •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精细地震解释的基础)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精细地震解释的基础)
– 全三维可视化解释(点、线、面、体解释) 全三维可视化解释( 体解释) – 多参数、多信息、多属性、多学科综合/动静态结合 多参数、多信息、多属性、多学科综合/
5、基准面旋回变化的综合判断
层序地层分析手段(技术) 层序地层分析手段(技术)
层序地层分析的地质基础: 区域地层 沉积、 地层、 层序地层分析的地质基础: 区域地层、沉积、构造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地球物理技术
测井数据时频分析(米氐旋回曲线制作) 测井数据时频分析(米氐旋回曲线制作) 地震数据‘三高’ 地震数据‘三高’处理技术 地震数据时频分析(振幅谱、相位谱的应用) 地震数据时频分析(振幅谱、相位谱的应用) 模型正演模拟技术 零和非零炮检距反演技术 谱分解簿层调谐厚度分析技术 地震数据属性分析技术(相干数据体技术) 地震数据属性分析技术(相干数据体技术) 三维可视化处理解释技术
构造解释思路
构造立体显示
断裂组合
相干体切片
谱分解
水平切片
高分辨率剖面
精细构造解释
储层解释思路
目标评价
谱分解 AVO振幅属性 振幅属性
频率属性
高分辨率反演
沉积相
高精度层序地层的识别
1、不同沉积环境砂/泥比变化与基准面升降的关系 不同沉积环境砂/
水深变化旋回并非粗细旋回
2、反射系数密集度与基准面升降的关系
储层分布精细预测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第三节沉积物体积分配作用
31
3、沉积物体积分配结果
(1) 旋回层序对称性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冲积平原
海岸平原
滨面 浅海 大陆架
第一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
第三节沉积物体积分配作用
32
(2) 地层叠加样式发生有规律变化;
长周期基准面上升期间: 地层呈退积叠加样式; 冲积及海岸平原相:厚度向上变厚,旋回对称性向上变好; 临滨和陆架相:厚度向上变薄,对称性变差,以下降半旋回为主;
13
四、基准面旋回层序及特征:
1、旋回层序定义
质点运动轨迹
低 时 间 高
旋回层序界面
在一个基准面旋 回中沉积的地层。
(1)基准面上升,有
下降半旋回
二分时间界限
浅
效可容空间增加,沉积 上升半旋回;
(2)基准面下降,有
深
上升半旋回
旋回;
(3)基准面上升到下
基准面旋回运动是地表各种地质作用(海平面、构造运动、气候变迁、沉积负 荷、地貌地形、沉积物压实等)的综合结果。
第一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
三、地层基准面原理
第一节基准面与基准面旋回
11
1、基准面与地表的相对位置——决定地表地质作用。
基准面旋回运动控制着地表可容空间变化,从而决定着地表的各种地质 作用方式:侵蚀、沉积物路过冲刷、沉积、欠补偿非沉积作用。
基准面下降:有效可容空间向海迁移,向海一侧可容空间较大, 滨海砂岩沉积体增大,海岸平原沉积体积减小。 基准面上升:有效可容空间向陆迁移,向陆一侧可容空间较大, 因而海岸平原沉积体积增大,滨海砂岩沉积体减小。
基准面
中国第四纪地层

1、国际第四纪下限
(1)、0.70~0.80Ma BP
第一节 第四纪下限及其划分方案
一、 第四纪下限 二、 第四纪划分方案
国际第四系划分:更新统Q1、全新统Q2
中国第四系划分:下Q1、中Q2、上更新统Q3、全新统Q4 建议(中国第四纪委员会秘书长):更新统QP 、全新统Qh
下QP1、中QP2、上更新统QP3、全新统Qh
Pleistocene
Holocene
1972年方案:
时代 海相
陆相
Q 卡拉布里阶
上、 中维拉坊组(冷维拉坊)
~~~~ ~~~~~~~~~ ~~ 180万年 ~~~~~~~~~~~~~~~~~~~
N 阿斯蒂阶
下维拉坊组(暖维拉坊)
1972 年的方案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将180万年作为第四纪下限称为“长 更新世年表”。
1982年,国际第四纪联合会的N/Q界限小组委员会根据对意大利地中海沿 岸另一地点海相地层弗利卡剖面的研究,建议以喜冷底栖有孔虫波罗地饰 带透明虫、浮游有孔虫厚壁新方抱球虫(左旋)与可可石类的大洋桥石等 的大量涌现和超微钙质化石盘星藻类的大量绝灭层位作为N/Q分界,此分界 位于古地磁极性的奥都维亚时附近,为1.7~1.8Ma BP。 从上述资料来看, 1982年的方案与1972年的方案无实质性的改变,只是海相地层弗利卡剖面 研究可能更为详细而已。
第一节 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2、气候地层学
•第四纪全球性气候波动的重要特征是冷与暖、潮湿与干旱的 多次节奏性的波动变化。这种气候的波动可以引起植物群的迁 徙和古地理沉积环境的巨大变化。环境的改变和自然界一系列 环境因素的连锁反映,在第四纪地层中留下诸多气候因素的烙 印,因此,利用气候标志划分第四纪地层可行又可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第四纪含水层划分与对比中的应用
含水层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是目前困扰水文地质学家的核心问题之一,其根源在于对含水砂层的沉积相变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的不足,以及缺乏高精度的地层格架作为基础。
本文以河北省滹沱河山前平原为例,将沉积学理论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平原区第四纪河流相含水层的划分与对比研究中。
以钻孔岩芯、粒度分析、释光年龄等资料为基础,在详细划分单孔沉积相、识别各钻孔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基础上,进行孔间多级次地层旋回等时对比,
建立了滹沱河山前平原沿河剖面第四系层序地层格架,理清了第四纪冲洪积-河
流相砂体的分布规律,并对研究区含(隔)水层进行合理划分。
通过开展不同空间尺度河流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探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平原区第四纪含(隔)水层划分的适用性。
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含水层(组)的进一步科学划分提供依据,也为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等提供工作基础。
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地层岩性、年龄数据、孢粉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滹沱河山前平原重点钻孔ZD08-1第四纪年代地层格架。
全新统底界埋深5.49m,上更新统底界埋深32.68m,中更新统底界埋深
66.08m,下更新统(第四系)底界埋深157.04m。
明确该孔第四纪以来主要包括冲
洪积扇和辫状河流两种沉积相类型。
(2)通过岩芯剖面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建立了ZD08-1孔第四纪地层层序。
该孔第四系共识别出20个超短期旋回、6个短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
其中,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底部层序界面为钻孔第四系底界,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之间的层序界面为中更新统底界。
长期基准面旋回由上升到下降的相转换面处于冲积扇相向辫状河流相转变的位置。
(3)基于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孔间地层对比,建立了滹沱河山前平原沿河剖面(正定-藁城)第四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整个第四纪时期,研究区处于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控制之下,旋回总体厚度呈现从山前到平原由薄变厚的趋势。
受太行山构造抬升及NNE向活动断裂的影响,研究区在第四纪时期长期基准面以上升为主,覆盖了约210万年的沉积地层,中更新世中期之后,长期基准面开始下降并延续至今。
在长期基准面旋回框架内,沿河剖面的各钻孔在中期、短期基准面旋回级次上均可进行逐一对比。
(4)在沿河剖面的第四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探讨了第四纪以来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
各短期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附近,砂体发育程度及透水性能相对较好。
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砂体发育程度好,下降半旋回则相对较差。
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控制下的砂体沉积环境沿剖面从西向东发生如下演变过程:MSC1由冲洪积扇相转变为辫状河道;MSC2早期由冲洪积扇转变为辫状河道再转变为曲流河道,晚期则由辫状河道转变为曲流河道。
(5)滹沱河山前平原在第四系深度范围内,可划分为5个含水层。
由上到下依次为第Ⅰ含水层、第Ⅱ含水层、第Ⅲ含水层、第Ⅳ含水层、第Ⅴ含水层。
其中,第Ⅰ、Ⅱ含水层对应于前人划分的第Ⅰ含水层组,第Ⅲ含水层对应于前人划分的第Ⅱ含水层组,第Ⅳ、Ⅴ含水层对应于前人划分的第Ⅲ含水层组,而前人
确定的第Ⅳ含水层组在时限上应属于上新世。
造成划分差异的原因,一是对短期基准面旋回SSC1下降期泛滥平原细粒沉积的连续性认识不同,二是与以往山前平原缺乏第四纪标准钻孔导致第四系底界划分偏深有关。
(6)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平原区第四纪含(隔)水层划分中的适用性。
通过识别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及层序界面,可进行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层对比和含水层结构分析。
场地尺度可进行超短期旋回级次的高精度地层研究;次级构造单元内同一沉积体系的区域,可在中期基准面旋回构建的地层格架内进行短期基准面旋回级次的研究;对整个盆地或平原这样的大区域,则可在长期基准面旋回的控制之下,尝试进行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