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一点,没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随意评价

清醒一点,没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随意评价
清醒一点,没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随意评价

清醒一点,没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随

意评价

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去评价。

《道德经》:清醒一点,没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随意评价

人生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成长的过程,当一个人经历了时间,经历了蹉跎之后。到了所谓的“人到中年”时,身上的一种稳重,成熟的气质,更加的吸引人。原因就是当一个人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让自己逐步完善,达到了一个理想的状态,这一个状态是一种“待人温和”。

真正的成熟,并不是老练和世故,更不是圆滑,而是一种能够存心淡薄,内心有着淡然之气的一个“和气”。

真正成熟的人,在做事的时候,显露的是一种体贴和温润,褪去了年轻时的那一份偏激,抛开了那一份戾气。

《道德经》:清醒一点,没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随意评价

在人性中有这样一个弱点,就是“总喜欢听一面之词”,或者“只站在自己个人的角度对于一个主观的事情作出评价”,这就是一种个性偏激。

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这会对某一件事情造成误解,给当事人也带来更多的痛苦。

而真正成熟温和的人,他们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会只站在单方面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会通过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也会站在当事人的一个角度,去分析一件事情。

在《道德经》之中,一直阐述的是“清静无为”的智慧,无为则无不为,内

心清静的无为智慧,胜过所有的偏激和和主观的推断。

《道德经》:清醒一点,没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随意评价

《道德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的事物,不能凭着主观的意愿施为而去改变,凭着主观意愿施为,必定失败。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客观的真相,而很多人却偏偏忽略了客观的真相。

因为个性中的弱点,或者因为个人的情感因素,只顾着从主观的角度去考虑,无形之中造成的一个错误和过失,给当事人产生了痛苦,这就是一种愚昧。《道德经》:清醒一点,没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随意评价

古代有一个人叫陆光祖,他在一个地方任县令,当时县里有一个很富有的人,含冤入狱长达数10年。

因为他有富有,那些狱官为了避嫌,不敢帮他洗刷冤屈,后来陆光祖上任之后,当天就查出事实,放他出狱,然后呈报御史。

御史就对他说:“这个人很富有呀”。

陆光祖就说:“应当问这个人冤不冤枉,而不是问他富不富有,如果没有被冤枉,即便生活贫困也不能苟且偷生,如果确实是冤枉,即便富甲一方,也不能降罪。”

御史听了,非常器重他。

《道德经》:清醒一点,没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随意评价

后来有一次,陆光祖身为吏部官职,断案的时候,凭着自己的见解,不经过御史台批阅。

而宰相孙丕扬以独断专权的罪名弹劾他,陆光祖被罢官之后,遇见了孙丕扬,就对他说:“承蒙您的教训,把我的官职罢去,但是吏部人情关说不断,如果不采取独断专权,不能伸张正义,您上书弹劾我,实在是误解我了呀。”孙丕扬听了,考虑了很久才说:“你说的对,是我的过失。”

说完之后孙丕扬就起草上奏,说明了自己的过失,然后极力的推荐陆光祖,陆光祖后来又被重新的启用。

对于陆光祖来说,认理不认人,指的是一种正义,但是孙丕扬却误解了自己的意思。虽然说他后来承认了错误,但是也对于陆光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道德经》:清醒一点,没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随意评价

反观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孙丕扬”,他们只顾站在主观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事情。

误解了当事人之后,却从来没有想过为当事人平反和解释,最终也没有还当事人一个清白。

所以看一件事情或者对待一个人的时候,要弄清楚真相在说话,否则就会伤害别人,让事情更加的糟糕。

在很多时候,你所了解的事情,都是听到的片面的信息,未必是真实的,也未必是客观的。

如果你拿自己听到的一些信息,就去评价一个人和一件事情,你不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愚昧吗?

《道德经》:清醒一点,没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随意评价

所以说清醒一点,抛开你内心的评价,去除那一份偏激和戾气,用一份温润柔和,去对待一件事情和一个人,这样才不会有失偏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