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目录

引言 (1)

1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2)

2 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2)

2.1农村经济投资渠道单一 (2)

2.2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形势不相适应 (2)

2.3农村金融产品仍存在单一化现象 (3)

3.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分析 (3)

3.1金融产品创新主体单一,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 (3)

3.2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残缺性 (4)

3.3金融产品创新的配套政策不到位 (5)

4.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可持续之策 (5)

4.1充分发挥涉农金融机构的创新主体作用 (5)

4.2开发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产品 (5)

4.3完善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6)

参考文献: (6)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摘要: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目前在一些不发达地区,涉农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动力,表现为农村金融信用社一枝独秀,使得农村金融产品开发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能较好的调配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金融产品创新是克服交易成本障碍和缓解交易风险约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从金融产品创新的经济学角度探讨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协调配合

引言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是目前金融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中央2004—2013年连续10年的“一号文件”中均涉及“三农问题”,提到农村金融改革问题,也可得知该问题的重要性。而对于农村金融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在于要“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为有效落实该政策,200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银发 [2008]295 号)文件,并选取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部分有基础的县(市),开展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在中央的鼓励支持下,各金融机构展开了包括林权抵押货款、小额信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在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这对于拓宽农村资金来源渠道,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到目前为止,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监测统计,截至2011年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全面推进,全国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金融机构或网点已分别达10239家和6037家。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946万农户直接或间接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业务中受益,受益企业达数万家。但是,这种在中央决策层主导下的激进全面展开式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改革并没有较好地改善我国农村金融问题。据银监会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仍有1696个,在这些乡镇中可以说并不存在有金融机构的影子,更谈不上所谓的金融产品创新。在我国较多农村地区,农村金融产品单一,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故本文以期从金融产品创新的

经济学角度来探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建立,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1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来促进中国农村金融稳定发展。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创新,持续改善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在各项政策措施,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涉农贷款继续增长根据2009年-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09年至2013年,全国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9.1万亿元、11.8万亿元、14.6万亿元、17.6万亿元和20.8万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各项贷款余额的21%、23%、25%、26%、27%,其中2012年农村贷款余额14.6万亿同比增长19.7%, 2013年,涉农贷款余额为20.8万亿元,所占份额增至27%,比2009年末增长128.6%。

然而,在农村地区,农民申请贷款仍很难;比较苛刻的抵押贷款条件,较低的信用贷款额度,资金使用限制等问题还是农民获得贷款中面临的障碍。当出现资金问题时,他们更偏向于私人贷款或私人非正规金融机构,他们的总资金需求从正规金融获得的比例仍然很低,金融风险难以控制。此外,农民的剩余资金出路面临非常有限的投资渠道,基本上没有什么正规投资渠道,其余的大部分资金农民选择的只有银行存款;在一些地区的地下钱庄出现分流了部分农民剩余资金。因此,改善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是理顺农村投融资渠道,发展健康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2 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农村经济投资渠道单一

我国改革开放使得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工汇回资金较大,资本积累在农村地区初步完成等因素,农村投资需求日渐增大。然而,在中国农村,农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撤离,大埔农村地区,只有少数的正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服务机构的存在。与城市居民可以投资于政府债券,股票市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产品不同,绝大多数农民当前的资金只能选择一个单一的银行存款,由于目前银行存款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利率和利率水平低,通过银行存款农户的投资收入往往很难实现保值,使它更难获得更高的回报。因此,农民们倾向于非正规渠道投资,如地下银行,“共同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很高,但其他的渠道,在法律的框架外运行,这些渠道风险高,不规范操作,如果资金链发生问题,往往造成大量的农民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农村金融诈骗犯罪的严重问题。

2.2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形势不相适应

就农业生产领域对农村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可知:

①农村金融满足不了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资金需求。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耕种土地向大户集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的出现,使许多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分离的土地便逐渐向种田能手集中,形成了一大批种植大户,在这些大户中,由于土地集约化的要求,出现了许多工厂化的生产模式,从而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需求,而在很多地方,目前的农村金融现状根本无法予以满足。

②农村金融跟不上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步伐。在国家大力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下,我国广大农村己基本摆脱了以前那种“以粮为纲”的单一化农业生产结构模式。在市场手段的调节下,农业产业的多样化格局己经形成。一种以大户、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结构模式蓬勃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带来了资金集约化的需求。农村金融如何跟上这种形势,在目前却显得十分被动。2.3农村金融产品仍存在单一化现象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了农村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农业产业种类的多样化及农业生产方式的科技化。毫无疑问,这些变化从任何一个方面都对我国农村金融,特别是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需求。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与支持下,各地虽然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农村经济形势的需要,但要真正形成一种持续而强大的推动力还远远不够。过去那种“大一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单一化的农村金融产品服务的观念仍没有完全摒弃。许多地方,农村金融机构仍习惯于按照过去那种“单一化”的理念为农民提供产品服务。一是在时间上,仍然习惯于按农业生产季节来提供信贷服务;二是在对象上,仍然习惯于农药、化肥、种籽等农业生产资料;三是在方法上,仍然习惯于会议要求,表格统计。这种服务产品单一化的现象很难与发展了的形势相适应。

3.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分析

3.1金融产品创新主体单一,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

建国以来,我国金融市场一直以银行市场的间接融资为主,银行部门的金融产品创新相对活跃,构成创新活动的主体,这与银行在融资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称。农村金融市场历经商业银行撤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立,农村金融市场目前主要由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民间金融构成。根据Niehans(1983)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TransactionCostInnovationTheory),支持金融创

新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成本的降低,从而达到金融机构逐利的动机。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幅员广阔、分散,交易成本居高不下,涉农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积极性和力度相对较弱。

首先,从农村金融市场占据垄断地位的农村信用社来看,截至2011年末,农村信用社共有机构网点7.7万个,从业人员76万,提供了全国 77.4%的农户贷款,承担了75%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覆盖任务。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存在创新的惰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农村金融主体缺乏业务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村金融服务与产品开发不足。从现有农村信用社业务品种上可以看出,依然以存贷款为主,基本没有其它的业务,如保险、咨询、代理、结算等金融服务。这种状况既制约了农村金融供给的有效性,又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的多样化要求。其次,从中国农业银行来看,虽然2008年开始设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将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但其业务在农村领域不断萎缩也是一个事实。以农户贷款为例,2010年农户贷款额为1155.8 亿元,占同期个人贷款额的10.1%;2011 年达到1345.4亿元,占同期个人贷款额的9.4%,虽然在总量上农户贷款额上升,但所占比例却在下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金融产品创新动力的缺乏。同时中国农业银行所承担的农村部分政策性贷款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因此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的压力和动力均不足。再次,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看,它承担的是纯粹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和利润来源,也就没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的动力,并且其行为严格受控于中央政府,也不可能创新。而从2006年开始创设的,以村镇银行为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在增量上一定程度弥补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但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其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故也缺乏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最后,从农村民间金融看,其灰色地位决定了它金融产品创新缺少法律支持,不可能公开化,创新金融产品面临极大的风险隐患。

3.2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残缺性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残缺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金融产品创新基本上处于基础产品的层面;二是金融产品创新基本上在以银行业为主的圈子里游晃,并没有有效防范风险的组合产品。具体来说,整个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创新基本处于基础产品的层面,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尚处探索阶段。加之各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产品同质化。同时在抵押物这块,主要表现为贷款担保方式单一导致大量融资需求与贷款抵押担保物不足的矛盾突出,存在信贷产品要素设计与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截至2011年末,各地开展有一定影响的农村金融创新产品约550 个,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达180余项。但这些金融创新产品基本上是围绕抵押贷款方式的不同展开的,也基本上是基础产品,是对现有的金融产品的特征进行的一些改变。如中国农

业银行推出的“惠农卡”与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用贷款,实质上是同一类信贷产品,主要服务对象都是农户,办理流程也基本相同。

其次在证券、保险市场,虽然已经出现一些证券产品和保险理财产品,但所参与的对象基本上是以城市居民为主,对农村居民而言,意义不大。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加之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且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工”,正成为农村金融消费市场的主体,他们对现代金融服务十分青睐,需求丰富,如农村乡镇的ATM、POS机等自助服务需求、创业贷款融资需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需求及购买基金、股票等个人理财需求等。

3.3金融产品创新的配套政策不到位

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但是相对应的配套扶植政策措施迟迟不见出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活动,它涉及到财政、税务、工商、农林等部门的配合。在创新工作开展初期,由于运作成本高、风险大、财政补贴、税费减免、涉农贷款风险补偿等配套政策不到位,加上相关抵押、评估、变现手续复杂,费用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村金融创新手脚。同时县域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都属非法人机构,既无贷款审批权,也无信贷产品创新自主权。这些都严重束缚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急需重视和解决。

4.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可持续之策

4.1充分发挥涉农金融机构的创新主体作用

由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成本高,收益小,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历次主要动力来源于中央政策的鼓动和支持,更多的是外生的激励,而非内生于涉农金融机构的自我动力。而金融产品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内生于涉农金融机构,因此在今后的产品创新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涉农金融机构的主体创新作用。在目前来说,应主要发挥农村信用社贴近乡镇的地缘优势,通过创新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创新主力军的优势;引导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挥网点优势,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农民提供安全快捷的结算服务;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挥其后发优势,进一步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服务。

4.2开发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产品

创新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产品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层次的多元化,即针对农村不同层次的需求者,创新不同的农村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各类农村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经营大户、普通农户的融资需求。同时对于目前尚未有金融机构的乡镇,在金融产品方面应该不

断优化,创设简易便民服务产品,而对于已经实现机构网点和服务覆盖的乡镇,则应继续在金融产品创新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做文章。二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应仅限于银行领域,在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也应该鼓励开发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是整个金融体制更为长远的架构,绝对不是单一的只针对银行一类金融服务机构。银行业市场中涉及比较多的是信贷市场,与信贷市场相比,农村金融在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所占量微乎其微,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以及加快发展农村期货市场。

4.3完善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并不是金融机构独立就可以做好的事情,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故需完善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具体来说,一是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牵头部门,急需建立快速有效的创新产品专项统计制度,及时掌握创新工作动态。二是各部门,如财政、税务、工商、农林等需尽快出台相对应的政策来支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三是要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牵头机构应依托农村信用社加快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建立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经济主体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以此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宗润.金融产品创新的路径分析[D].湖南:中南大学,2004:10.

[2]冉光和等著.农村金融资源开发机理与风险控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00-101.

[3]余波.金融产品创新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74-175.

[4]杨小玲.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新型农村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2):6-10.

[5]杨小玲.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困境[J].西南金融,2011(7):65-67.

[6]陈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创新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6):25.

[7]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9.

[8]陆磊.以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重塑三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J].金融研究,2003 (6): 107.

[9]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46.

[10]李树生.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1]张耀平.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D].华中农业大学,2011.

[12]宋宏谋.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M].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6):23.

[13]黄永华.农村合作金融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7.(8):5-58.

[14]黄长志.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吉林农业大学,2008.

[15]何春明.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探讨[D]. 西南财经大学,2005.

[16]张璠.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和发展探析[J]. 经济问题,2004.(11):33-37.

[17]许崇正.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2008.(10):23-28.

[18]王超.新时期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对策研究[D]. 山东大学,2007.

谈互联网金融模式产品及创新

王晓蕾:谈互联网金融模式产品及创新 新浪财经讯由中国金融学会、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定于2013年7月27日在昆明联合举办第四届中国小额信贷创新论坛暨第二届全国金融办主任圆桌会议。此会议围绕新型民间金融机构的试点与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产品及创新、地方三民金融(民间、民营、民生)的发展战略等议题展开探讨。图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发言。 以下为发言全文: 王晓蕾:首先感谢大会的组织者,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够跟大家交流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我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源于我对中国信贷市场的关注,作为全国集中统一的基础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有一个宏伟目标要把所有的信贷业务全部囊括。这样才有可能出具关于借款人全面的信用报告。刚才张睿介绍的过程中谈到互联网模式,根据我初步的观察,现在互联网金融,我认为有三个模式,第一是传统的金融借助互联网渠道为大家提供服务。这个是大家熟悉的网银。第二种模式,类似阿里金融,由于她具有电商的平台,为他提供信贷服务创造的优于其他放贷人的条件。第三种模式,大家经常谈到的人人贷的模式,P2P,这种模式更多的提供了中介服务。这三种模式,如果抛开形式,我个人认为,第一种互联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应该是渠道的作用。第二种阿里金融的模式,互联网在里边发挥的作用是信息作用。第三种P2P就是一种中介,这种中介把资金出借方需

求方结合在一起。 对于今天的讨论来讲,我相信大家可能更加关注的是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阿里金融模式和人人贷模式,今天早上吴晓灵行长把人人贷模式做了进一步细分,我谈的问题相对更加粗一些。我基本同意吴晓灵行长的分类,在这里,我把各种分类统一称为P2P模式,对于P2P模式,在风险管理过程当中,有可能借用非常传统的手段。这一点从我接触到的一些P2P公司来说,他的贷前调查,贷中、贷后全不在线下,只不过把双方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撮合。也有一些用创新的利用来管理金融风险。 第二点,在进一步探讨互联网金融之前,可能要探讨一下金融的本原,金融到底是什么,是融通资金,是借贷交易,所以我们这里讲的核心的还是融通资金和借贷交易。他最核心的涉及到的信用风险管理,找到合适的借款人,给他钱,经过风险的评估、管理一定时间以后,让他连本带息还回来,不管是在传统借贷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这个本质都不应该是发生变化的。所以,这一点再进一步讨论下去,要明确,不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金融,他离不开风险识别、判断、评估、管理。对于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事物,他对金融的贡献在那里?他帮助解决了信贷市场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我自己有着深刻的体会,我非常相信,互联网在将来他还会继续彻底改变我们现在的社会,概括来讲,他对社会的影响就在于,他把在互联网以前时代不可记录的行为,由于互联网的到来,变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浅析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银行作为高负债经营的行业,能否盈利关键在于能否扩大负债规模尤其是存款负债。在银行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谁能率先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增加存款,扩大经营,谁就能增加盈利,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指的是商业银行向市场提供的,能够满足市场上客户的新的需要的,与资金相关联的服务。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可以实现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转移风险、规避管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利润最大化、提升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创建银行品牌、增强综合竞争力,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差,产品的推出重规模、轻效益。 近年来,我国银行创新产品的品种日益丰富,如目前已推出的理财创新产品有百余种(见下表),但这些创新产品多以吸纳性、移植性为主,即通过模仿国外或同业的创新产品进行产品研发。例如,我国的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等,都是通过国外引进的。其次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一家银行自主研发出来的产品很快会被别的银行仿效。再则产品推出的动机很明显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不是真正从本银行的利益出发,效益观念淡薄。主要的表现有:每年推出的新银行卡中睡眠卡的数量相当大;人民币理财业务的推出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储蓄流向他行。

(二)银行产品创新缺乏整体的规划性。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缺乏长远的设计和规划,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仅从本部门局部利益出发,彼此之间缺少信息的交流,使得产品的

浅谈金融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浅谈金融创新思维的重要性金融危机后,我国银行监管的变革 金融危机后,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在吸取欧美反面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银行监管改革措施的落地工作,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空前加大了对银行资本质量和水平的监管力度。在这个核心指导下,银行监管部门不仅对资本充实率、核心资本充实率有了更高要求,还明确提出了75%的存贷比红线和“3:3:2:2”的放宽进度要求。 银行监管变革的压力触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面临对空前的资本压力,国内各家银行都承受着巨大的存贷比压力和贷款的压力,以贷款论英雄的传统模式和资本管理形成了悖论。商业银行在高压下,迅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学会在资本约束条件下谋求发展,一存一贷的业务模式已经转向“围绕利润,用中间业务收入弥补信贷规模受限的制约”,各种有关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举措相继出台。 目前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银行监管变革的压力触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但目前为止,这些金融创新仍然属于初级阶段,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金融创新目的偏重占领市场就近几年来各家银行的实

际情况看,金融创新的主要动机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而在投行业务、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国际金融工具、中间业务等方面缺乏实际性的、高水平的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品种集中例如在零售业务方面,各家银行的金融创新重点,相对集中在三方业务代办、个人消费信贷、个人理财业务、信用卡推广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 金融创新的量多质低由于金融创新主体素质不高,金融创新的内容显得比较肤浅。同时我国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较小,深度不够。我国金融所依托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还很落后与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务电脑化、专业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还相距甚远。而且,我国网络技术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也限制了我国金融创新水平的提高。 在商业银行的环境下,金融创新属于微观的金融金融创新,它的原始概念为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它是一个由盈利动机推动、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可以具体理解为旨在提高利润的新业务模式或新产品的设计、应用过程和结果。而管理就是对银行行为的计划和控制。 银行管理是金融创新的基础任何金融创新都是集体行为,是团队协作的成果,没有银行管理的银行不可能获得金

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与金融产品创新

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与金融产品创新针对广大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差异大、抵押担保物缺乏等特点,早在2010年7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2010年下发的《指导意见》是对2008年创新试点意见的发展和深化,不仅在农村金融创新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上更全面,而且指向性更明确。 创新工作的突出特点。根据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趋势和当地“三农”金融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注重财税政策、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和农村保险业发展的协调配套。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健全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合理分散金融风险,科学防范法律风险,坚决严控道德风险,有效防控操作风险。 创新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将满足符合“三农”特点的金融需求作为创新重点。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积极推动和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二是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合理运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管理和分散农业风险。有效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充分发挥银行间债券市场在有效分散和管理农业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充分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三是加强政策协调配合,营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创新的配套政策环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拓宽涉农信贷资金来源。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和实施鼓励创新的市场准入政策。发挥财政性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杠杆拉动作用。创新工作的主要成效。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推进,具有各地特色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信贷支持得到扩展,集

大数据时代下的金融产品创新思路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012415654.html, 大数据时代下的金融产品创新思路及对策 作者:桑蕾 来源:《中国经贸》2017年第02期 【摘要】大数据时代下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引起了传统金融产业的变革。作为互联网高 速发展时代的核心特征,大数据提高了金融产品创新和资源配置效率,但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机。本文对大数据时代下金融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高点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分析,最后对大数据时代下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提出一系列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金融产品;创新 一、前言 面对大数据时代下银行手握大数据没有利用好的问题,引人深思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产品创新对于金融未来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当面对社会上不断涌现的多种类金融创新模式,在面对金融服务竞争加剧的形势下,作为在这样时代下的银行从业人员,应当以一个什么样的对策去使得银行产品能够合理、有生命力的衍生下去?这正是目前我们急需破解的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下金融产品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1.在以云技术为代表的技术支持下,原本零散的个人数据、企业数据、政府数据以及互联网数据等,变得容易被利用和加工。大数据时代下,金融产品创新迎来了一篇施展拳脚的新天地,可以深入挖掘大数据技术,实现更加精准的营销,有可能会创造出高于传统产品创新的价值。对个人和企业而言,在网上交易、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不断衍生中,我们不必再花费时间去物理网点等待和处理相关的金融业务,也可以享受到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2.大数据时代下的金融产品创新也有一定的挑战:用户隐私问题,是大数据应用绕不开的问题,交易过程中会出现信息泄露等情况。即使在交易过程中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交易后所造成的一些可能也会带来一定的相关性麻烦(甚至会涉及到触犯到法律法规的问题)。与此同时,金融行业应用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型,急需大量的创新性人才、科技型人才,提升金融行业创新队伍人才的高度。 三、大数据时代下金融产品如何开拓合理创新思路 大数据时代下的金融产品创新,不仅是要提升工作效率,还要提升工作效益。所以,金融产品的创新思路就一定要合理规划。首先,想要合理创新思路,就是要把各个行业和金融产品的联系合理化,甚至能够具体化。其次,数据并不在“大”,而在于“有用”。数据已经渗透到金融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基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要提升数据的加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改革农村金融制度,使广大农村的中低收入者也能够享受到充分的金融服务,就成为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本文研究了普惠金融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国外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时间和经验,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金融;普惠金融;多层次性普惠金融体系 1 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于2005年小额信贷年时提出的概念,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大力推行。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的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实际上就是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务,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普惠金融是一种理念。只有让每个人都拥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才有机会参与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其次,在服务对象方面,贫困和低收入客户是这一金融体系的核心,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决定着金融体系各个方面的行动。最后,普惠金融是以较低的价格而不是免费提供金融服务。本质上,普惠金融是以较低的门槛将那些被排除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

的人纳入金融服务体系之内,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资金的转移,而是要让所有人都享受到实惠的、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2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缺乏资金支持去发展生产,而传统金融体系又把他们排除在外,使他们无法摆脱贫困。通过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向他们提供农村金融服务,能够使贫困者进行生产性投资,这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基本途径。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基本目的就是使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能够获得平等的享有充分的金融服务的权利。除此之外,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还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医疗公平等,从而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3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与正规的金融机构形成完备的体系相比,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上还广泛存在着以自由借贷等为主要形式的民间金融,非正规金融机构也得到迅速发展,这就使我国的金融服务区域实现了广覆盖。但是,我国在2012年末还有1696个乡镇还没有金融机构,事实上,在我国实现每一个区域都有金融机构的目标,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4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金融创新产品

(金融保险)金融创新产品

金融创新产品 身份证一卡通 姓名 学号 摘要 我国的银行借记卡发展现状 身份证一卡通的优势和特点 一卡通所面向的对象 产品的生产与研发 身份证一卡通的发展前景与推广 我国的银行借记卡发展现状 所谓银行借记卡是指:借记卡(DebitCard),Mastercard称之为转帐卡、Visa称之为Visa金融卡,可以在网络或POS消费或者通过ATM转账和提款,不能透支,卡内的金额按活期存

款计付利息。消费或提款时资金直接从储蓄帐户划出。借记卡在使用时一般需要密码(PIN)。借记卡按等级可以分为普通卡、金卡和白金卡;按使用范围可以分为国内卡和国际卡。和信用卡一样,借记卡也是采用ISO7810标准的银行卡。 而我国的借记卡现状为: 1.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银行卡16亿张,其中借记卡15亿张,平均每人1张多,但其中活跃卡、睡眠卡和死卡各占1/3.银行卡的实际使用量与发卡量相去甚远,在日常消费中现金仍是主要结算方式。客户对于借记卡主要功能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作为存款的一种介质的状态。在商业银行的考核中也仅仅将银行卡数量作为一种考核指标。部分商业银行实行存配卡业务,将银行借记卡仅仅作为存折的附带品,而非替代品。 2.银行借记卡品种众多,功能差异较大,不能做到信息共享,功能互用。目前我国发卡银行有200多个,银行借记卡品种有上千种。同一银行发行的银行借记卡就有储蓄卡,淘宝卡,公交卡,电费卡,水费卡,加油卡,校园卡等多种借记卡,这些银行卡有的在部分功能上进行互用,有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卡。例如公交卡可以到银行存现,但不能转帐,取现,例如淘宝卡具有储蓄卡的功能,但储蓄卡就不能在淘宝网上购物等。 而且我过银行卡产业还面临这如下的几种风险: 1、操作风险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与发展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农村发展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金融学 专业年级: 2011级金融双学位 学号:102255003022(162) 学生姓名:陈珠芳 论文题目: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与发展 成绩: 指导教师:游碧蓉 2014年 2 月30 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1) 一、农村金融产品发展现状 (1) 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 (2) 1、涉农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 (2) 2、创新成果难以推广。 (2) 三、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途径 (3) 1、创新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 2、全方位利用农村资源创新。 (3) 4、完善农村金融保障体系建设。 (3) 四、结语 (4) 参考文献 (4) 课程论文评分表 (5)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与发展 陈珠芳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农村发展学院))金融学第二专业2011级 摘要:在央行和银监会的鼓励和支持下,涉农金融机构展开了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小额信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这对于拓宽农村资金来源渠道,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由于受地域、资源、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制约,这种由监管层主导下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并没有很好地改善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在较多农村地区,农村金融产品单一、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产品创新与发展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发布了14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理清和把握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体系、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面临困境,以有效推进农村金融产品深化创新和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近年来,“一行三会”和各涉农金融机构围绕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个目标,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多方面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在我国农村不少地区,目前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仍然突出。 创新和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即:通过金融系统积极不懈的共同努力,在全国努力创新和普及、推广一些真正契合农村与农民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创新和完善涉农金融服务新机制,与时俱进地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在着力缓解农村和农民融资困难的基础上,让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多、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让更多的农村中低收入人群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全面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 一、农村金融产品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随着中央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视,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也取得了一定得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农村金融市场历经商业银行撤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立,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主要由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民间金融构成。根据“交易成本创新理论”,支持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成本的降低,从而达到金融机构逐利的动机。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幅员广阔、较为分散,交易成本居高不下。所以相关的涉农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参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积极性和力度相对较弱。

互联网金融产品有哪些

互联网金融产品有哪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金融相关的互联网产品也不断涌现。那么互联网金融产品有哪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互联网金融模式都有哪些。 目前理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六大互联网金融模式。从互联网金融模式中衍生出的产品有这些: 一、第三方支付中的理财产品: 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 Payment)狭义上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 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 支付宝里的余额宝、非常钱包的单位宝、百度钱包的理财产品、财付通的、理财通等等。 二、P2P网贷产品 P2P(Peer-to-Peer 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P2P网贷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需要借贷的人群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帮助贷款人通过和其他贷款人一起分担一笔借款额度来分散风险,也帮助借款人在充分比较的信息中选择有吸引力的利率条件。 三、大数据金融相关产品 大数据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实时分析,可以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在营销和风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指拥有海量数据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的金融服务。大数据的关键是从大量数据中快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或者是从大数据资产中快速变现的能力。因此,大数据的信息处理往往以云计算为基础。 这个方面的产品主用可以通过大量的金融数据做用户资质信用评估,实现数字信用产品。便于其他金融业务平台做评估。 四、众筹产品 众筹大意为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本意众筹是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让创业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及项目,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众筹平台的运作模式大同小异——需要资金的个人或团队将项目策划交给众筹平台,经过相关审核后,便可以在平台的网站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页面,用来向公众介绍项目情况。

金融产品创新

摘要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途径是:创新的着眼点要立足于市场及客户;创新的方式应以原创型为主;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强创新产品的营销力度;挖掘金融创新的整合力量。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外资银行的业务围开始大量延伸,并且因为其拥有丰富的经验、灵活的机制以及前沿的经营理念,给国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经营形势,国各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排除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障碍,塑造高效完备的产品创新机制,以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更新升级,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作了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问题对策

目录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1) (一)金融产品创新层次较低 (1) (二)金融产品创新结构较单一 (1) (三)金融产品创新目标模糊 (1) (四)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意识较弱 (2) (五)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不强 (2)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2) (一)现代金融制度尚未建立健全,企业创新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不完善 (2) (二)金融创新理念亟待更新,指导思想不明确 (2) (三)宏观环境、金融监管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3) 三、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策建议 (3) (一)建立有效的业务创新机制 (3) (二)把市场营销融入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之中 (5) (三)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 (6) 参考文献 (7)

浅析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

浅析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研究-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金融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加速了新农村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但是我国经济二元化结构依然很显著,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差距。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其原因在于当前农村的发展资金基本上是依靠自身积累提供,这无法满足我国农村高速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现阶段强化对三农事业的支持力度是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就要国家强化对农村金融产业的支持力度,促使其进入健康稳定的状态。 可是因为有着多种因素,在农村金融服务上还有着大量问题。农村金融体制的不足之处已经逐渐显现。其表现在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着大量的资金流出和农民贷款难的特点,这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实施迫在眉睫。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分析 1.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构成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包含政策性农村金融组织、商业性农村金融组织和合作性农村金融组织)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系统不可或缺的一块,而非正规金融虽然在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系统中的份额不大,但是却对于正规农村金融组织职能的发挥有着重大推动力。其中正规金融组织中的中国农业

发展银行承担起了政策性金融职责,而商业性金融的职责则主要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担当。而村镇银行、农信社等构成了我国的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而非正规金融组织是指那些不属于银监会监管范围之内的仍从事存贷款业务的组织机构。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系统中,正规金融组织处于主体地位,而民间金融主要为其提供辅助。它们一起促进了我国三农事业的有序推进。 2.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特征 国有银行在近些年来所实施的战略性重组,农业发展银行对于职能定位的不断调整,农信社对于其自身体制的不断改革,都对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功能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其不可能适应我国三农事业对信贷支持的需求。总体来看,农村金融体系在近些年来在县域提供的信贷支持是略微削弱的,造成了资金供给相对不足的局面。本文将从农村金融体系的信贷总量、信贷覆盖率和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来研究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 (1)我国金融机构涉农信贷供给量情况分析。以2014 年为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信贷供给总量为236002 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国金融信贷总量的28.1%,较2007 年末增加285.8%,平均年增速21.7%,占我国GDP 的24.9%。并且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部分涉农贷款,占全部涉农信贷供给量的93.7%,其中政策性银行所提供的信贷数量低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国有大型商业性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强势地位,其涉农信贷量占全部涉农贷款数量的39.8%,而植根于农村市场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一起提供了近28.3%的涉农贷款,可以看

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的特点和创新

2010年第5期 /金融产品市场营销是金融机构以金融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用各种营销手段,把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满足客户的需求,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对于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拓宽客户类型,增强市场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的特点 金融机构从性质上说是企业,在组织形式上也采用公司制的运营模式,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市场经济原则开展业务。但是,金融机构在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营销转化过程中,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推动,市场营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产品市场营销也不同于其他市场营销,具有以下特点: 1.金融市场营销具有整体性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种整体性的活动。金融机构在进行市场营销中要整体协调、配合,而不能单靠某个员工或某个部门。营销任务不仅要分配到各职能部门,而且还要使这些部门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寻找营销的良机。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内部的所有员 工给予密切的配合、有力的支持。 2.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的客户导向性较强 客户导向性较强表现在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必须基于客户的意愿和需求,既要留住老客户,还要不断创造新客户。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的客户和客户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比如, 金融机构在选择营业网点时,不能为自身操作方便,而应从方便客户的角度考虑。 3.营销对象具有双重性 一般来说,普通企业的营销对象都是单一的买方,但是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营销对象是双重的,即某客户可能是资金的卖方,同时又是信用服务和资金和的买方。这种特殊营销对象的双重性要求金融机构的市场营销策略也要具有双重性。 4.金融机构营销创新的独占性有限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不同,金融机构的信用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具有很大的复制性,同时也缺乏法律保护,其独占性非常有限。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模仿和复制,加剧了金融产品市场的竞争,缩短了服务周期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以对于金 融机构来说,若要长期保持服务优势和产品优势,就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5.营销渠道短而直接 普通企业与中间商的联系较多,一般来说都不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其产品营销渠道的环节较多。但是,金融机构的产品大都直接面向客户,营销渠道短而直接。因此,设立直接的营业网点或经营机构,是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迅速占领市场的有效营销策略。此外, 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不同于制造企业的员工,他们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影响金融机构本身的形象。 6.营销产品相互联动 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而金融机构市场营销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提供增值的金融产品和配套服务。因此, 金融产品的这种联动性特点就使得金融机构的总体协调性更加重要。 金融产品市场营销 存在的问题 1.营销观念滞后 在开展金融产品营销业务活动中,许多金融机构的经营观念还停留在产品的早期推销阶段,以本金融机 ■湖南永州/杨海燕 金融产品 市场营销的特点和创新 管理在线 GUANLIZAIX IAN 阅读改变管理81

浅谈农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完善和创新

浅谈农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完善和创新 浅谈农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完善和创新 产品是企业的命脉。只有不断的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或新的服务项目,企业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求得长盛不衰的发展。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杜拉克所说:“任何企业只有两个基本功能,就是贯彻销售观念和创新。因为,它们能创造顾客”。“创新则发展、壮大,守旧则停滞、萎缩”已成为每一个企业、 每一个组织生死存亡的定律。银行业也是如此,创新频率的快慢、质量的高低,代表着一个银行整体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竞争能力。在金融主体不断增多、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监管日趋严格的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金融产品,才能赢得市场份额。 农业银行自恢复成立年来,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工具不断改进。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导体的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已经彻底结束了昔日算盘加钢笔的手工操作历史。但是,无论是创新步伐还是创新内容,与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国内外同行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不尽快扭转目前金融产品陈旧与滞后的局面,则农业银行的前途将不保。因此,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 一、树立名牌意识,创建名牌产品 创名牌企业,首先要有名牌产品。松下、索尼、海尔等中外名牌企业,无一不是靠名牌产品支撑出来的。这一点,农业银行差距太大,与同行比,已处于劣势。近年来,各商业银行以计算机为媒体,大力研制和开发新产

品,步伐之快,内容之新,使人们始料不及。如招商银行的“一卡通”,集本币、外币、定期、活期存款于一体,兼有通存通兑、自动转帐、电话查询、贷款融资等功能;今年,又面向电子商务,研制成功了“一网通”。交通银行近日也开通了集本外币、定活期于一体的“全国通”。这些名牌产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已经成为这些银行从我们手中抢夺客户的利器。面对同行强大的产品攻势,我们的反应非常迟缓,至今也没有拿出农行的名牌产品来予以对抗。究其原因,是缺乏名牌意识,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因此,各级领导应尽快转变观念,增强名牌意识。首先,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把产品创新工作的责任明确下来。总、省、市行都应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负责名牌产品的开发。其次,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对确需的高科技人材,要不惜重金聘请,国内没有就到国外聘请,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科研环境。第三,广泛收集国内外金融业名牌产品信息并进行解剖,同时,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名牌 产品的研制方案。为了节省时间,应以现有的金穗卡为基础和媒介,在上面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使其在服务功能、服务种类、可靠性、安全性等各个方面都赶上或超过其他银行的名牌产品,成为全国第一卡。 二、不断巩固完善,提高产品质量 对现有的服务项目,应继续进行完善、巩固和提高。近年来,农业银行先后研制了一些服务项目,如全国电子联行、全省通存通兑、卡、小额质押贷款等。但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庇暇,应经常进行维护和改进。 有些产品,质量可靠,运行正常,但需要进一步提高或改进,如全国电子联行系统,经过长时间的运行,证明质量是可靠的,但仍没有达到即时结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调研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调研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及将来一段时间农村工作的主旋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聚合。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加快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一、当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难点 目前,我国农村领域普遍存在着需求型金融抑制、供给型金融抑制和生态型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服务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缺乏周密和强制的金融制度安排,造成农村金融服务战线大幅收缩,支农金融机构主体出现缺位,使得农村出现资金外流、服务退化和经济“贫血”的状态,进而导致农业资金投入上呈现财政无力投入,政策性金融无权投入、商业性金融不愿投入、合作性金融力不从心、民间借贷一片混乱的尴尬局面,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严重,广泛存在的农村金融抑制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所谓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金融运行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互相制肘、双相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一)需求型金融抑制。需求型金融抑制是指农村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金融抑制现象。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农村中。 1、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与农业固有的双重风险导致农村领域自然需求与投资需求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农业受到自然条件与经营风险固有的双重风险的制约,减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 2、长期存在的农村土地制度缺陷与不合理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是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不为农户发放贷款。二是商业性银行--农业银行名不副实。三是支农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比例缺乏刚性约束。四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挤出效应。 3、弱势的农户群体与有限的归还能力难以有效获得金融的支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0%左右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困苦”是当前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形成了收入差距巨大、层次十分明显的社会结构,其中处于最底层的则是我国农村居民中为温饱所困扰的弱势群体。 (二)供给型金融抑制。供给型金融抑制是农村金融贫困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当前农村金融贫困的现象十分普遍和突出,供给体系残缺不全、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供给产品传统单一。

关于农村金融法律问题研究

关于农村金融法律问题研究 农村金融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商行)为主体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体系,但法律制度对农村金融的抑制现象并没有改变。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问题比较复杂,民间金融的不规范、农村资本市场滞后、强垄断性和不足的竞争,严重阻碍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为加强金融的支农功能,必须放宽农村金融组织准入条件,确立民间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完备各种农村金融组织法律,改进对农村金融组织的管制方式。 1我国农村金融概述及其现状 1.1我国农村金融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存在两种――正规金融组织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属于典型的二元制结构。其中,正规农村金融组织以农村信用社(农商行)为主,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次之,邮政储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为辅。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又称为民间金融,主要以民间借贷、高利贷、合会、合作基金、集资以及私人钱庄等形式存在。 现阶段,由于农村建设资金的短缺、正规农村金融组织越来越边缘化,这使得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金融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提速,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和改革新的农村金融供给组织和农村金融供给方式,以破解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难题。 1.2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 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是指有关农村金融组织的地位、职能、权利和责任以及他们彼此间关系的正式安排和行为规则。目前间接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我国农村地区从事金融活动的正规

金融机构有四家,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和邮政储蓄银行。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银行逐步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供给处于大量减少的状态,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投入的资金聚集效应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村信用社(农商行)金融机构由于金融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局限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相反民间金融活跃,一直都没能获得合法地位。由于农村金融制度缺陷,直接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矛盾。 1.3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中,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根本驱动力,适度的金融自由是金融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应当成为金融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在适度自由的价值目标下,金融市场才能形成多层次良性互动的结构,才具有可持续性。一直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以限制竞争、保障安全为指导思想,以直接控制资金价格、业务范围和市场准入为手段,虽然比较好地维护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但是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化与金融创新的发展需要,严重损害了我国农村金融效率,扭曲了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削弱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这种以牺牲效率和竞争力为代价而换取的安全与稳定将是无法持久的。 按照“金融抑制”理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存在“金融抑制—资本短缺—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我国农村的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导致农户与农户间差异很大,对资金也表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不同需求,因而满足不同对象的不同愿望异常困难。这使中国农村金融监管问题不仅相对于发达国家,即便是相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明显表现出资金运行流程更复杂,绩效更不容易显现,缺陷更容易放大,实现监管法制化的任务更艰巨的根本原因。

浅谈金融创新

浅谈金融创新 19世纪7年代出现的金融创新正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而牙买加体系得以确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大背景下的产物,是对新出现的风险和机会的直接反映。 28年金融海啸成为了过去,全球经济也在逐渐的恢复和发展。而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GDP跃居世界第二,我国经济的发展更是整体呈现向好的趋势。而在这其中,金融创新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的产生是这个时代的客观产物,是经济历史长河中的必然产物。新事物的不确定性和不了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风险和缺陷,正因如此,金融创新也在不断累积着风险,这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至今已发生百余次金融货币危机的重要原因。风险存在却没有正确对待和解决,将会带来积少成多从微变大。因而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更要理性的对待金融创新,更加认真的对待金融风险,辩证的去看待金融创新和金融危机的关系。 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这就是金融创新,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金融创新不仅包括金融技术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企业纽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金融服

务业结构上的创新,而且还包括现代银行业产生以来有关银行业务:银行支付和清算体系,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甚至还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金融服务、国际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历次变革。金融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服务实体经济,必须立足于满足市场的真实有效需求。具体而言金融创新要做到“四个结合”,即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创新与能源交易相结合、创新与中小企业相结合、创新与居民财富需求相结合。 市场的规律性和契约精神,使我们意识到任何市场活动都需要约束和监管。现如今,作为市场的产物金融创新如果再缺乏有效监管,那么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金融危机。 伴随着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的加速进行,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自然灾害、社会灾难、经济危机、疾病威胁等给我们带来了巨大伤害。而在这其中,金融风险更是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全球性经济危机而否定金融创新的意义和作用。而如今除去对经济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问题也在日渐清晰,比如金融顺周期性的风险,大型国有控股银行的风险,混业经营风险以及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等等。 《文明的冲突》一书的作者亨廷顿将控制国际银行系统”、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经验交流材料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为适应“三农”资金需求多元化的特点,灵宝市积极贯彻落实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要求,着力推动辖内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开展创新,推出了贴近“三农”的信贷产品,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2010年6月末,灵宝市各项贷款余额为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分别占三门峡市的%和%。其中涉农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较年初增长%。 一、围绕特色产业,创新信贷产品 林果业、黄金及有色金属工业是我市的特色支柱产业。围绕壮大支柱产业,我们成功启动了以“林权抵押贷款”、“仓储质押贷款”、“公司+农户+保险+信贷”、“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专业合作社+烟农+预期收益+信贷”等五类重点创新产品,较好地解决了“三农”融资难题。 (一)突出林果业,大力推广林权抵押贷款。我市地处黄河中游的丘陵山区,全市林业用地220多万亩。为了把丰富的林果业资源转化为可抵押的经济资源, 2010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成功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并邀请郑州惠文会计事务所对拟支持的企业进行检查辅导,使该产品规范可行。截止2010年6月末,灵宝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为亿元,今年新增4000万元,余额和新增额均为全省第一。按照计划,农业发展银行今年还将继续支持8家企业以上,增加授信6亿元以上。

(二)支持黄金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尝试开办矿产抵押贷款。灵宝市是全国第二大产金县,黄金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较快,金融机构根据该特点,对金精粉、铅精粉、铅锭等成品及半成品进行抵押,尝试开办了矿产抵押贷款,并积极引入中储公司进行托管。目前,该信贷产品已发放1100余万元,满足了5家企业的流资需求。 (三)紧紧围绕特色农业,丰富农户贷款品种。灵宝市农业资源丰富,苹果、大枣、木耳、烟叶等土特产优势明显,种植业和养殖业近年来飞速发展,贷款需求多元化。对此,各金融机构推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信贷产品。农业银行大力推行小额贷款和惠农卡业务,新发卡近5000张,增加贷款1300多万元;并推出了“公司+农户+保险+信贷”信贷产品,为寺河苹果、焦村食用菌、川口蔬菜等专业村发放贷款230多万元。农村信用社推出了“中储抵押(动产)+保险+信贷”、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巾帼创业、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等20个信贷产品,目前已开办了11个新产品业务,增加农业贷款亿元。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农户(商户)联保贷款”、“农户(商户)保证贷款”、“小企业主贷款”、“专业合作社+农户+预期收益+信贷”等产品,截止目前共发放贷款630多笔,金额2800多万元。 二、围绕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方式 (一)开展财务辅导,实现银企“一对一”对接。为了进一步推动金融部门对企业的财务辅导工作,我们实行目标管理,把辅导成功率纳入到了政府目标管理,目前金融机构已成功辅导企业40家。同时编印了《中小企业融资指引》、《信贷产品介绍》,举办多层次的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