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亚当斯密

合集下载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就是表示特定 物品的效用。
由于占有某物而 取得对他种货物 的购买力 。
使用价值很大的 东西,往往具有 极小的交换价值, 甚或没有。
交换价值很大的 东西,往往具有 极小的使用价值, 甚或没有。
“钻石与水”的悖论
.
21
斯密是最先区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 值的经济学家,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二 者的关系 。
交换是产生分工的原因,分工是交换的结果,分工是由 人类的交换倾向引起的。他说:“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 是人类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
斯密和马克思的不同在于,马克思认为分工引起交换, 先存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才会出现商品交换;而商品 交换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社会分工。
.
16
斯密还分析了分工要受市场的限制,也就是说,分工的 程度取决于交换的能力或市场的范围。
1764年,他辞去教授职务,担任年青 的贝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陪同公爵 去法国旅行。在旅居巴黎期间,他已 开始着手《国富论》的写作工作。
1765-1776年,斯密在此期间,开始写 作并出版他的经典名著《国富论》。 1790年7月17日病逝。享年67岁。
.
5
斯密的主要著作
生前出版的著作只有《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 逝世后出版的有《哲学问题论集》和《亚当·斯密 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等。
.
12
斯密的基本理论
1、分工理论
分工是斯密全部经济学说的起点,整部《国富论》就是 从分析分工开始的。 分工理论,在他整个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在《国富论》的第一篇、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就说: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 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笔记]从康德哲学的角度看“斯密问题”

[笔记]从康德哲学的角度看“斯密问题”

从康德哲学的角度看“亚当.斯密问题”前言在我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我上了一门西方经济学的课,书上说,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上的,而“经济人”的本质特征是自利,“经济人”根据市场的状态和自身的利益做出判断,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这样的自由行动却能够无意识地增进社会的共同利益,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

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无法接受这样的逻辑,但当我学了康德的哲学之后,发现之前自己没有接受亚当〃斯密的逻辑,正是缘于我对个体主义氛围下的自由、动机、人性等问题的不理解。

本文试图用康德的哲学思想来探讨亚当〃斯密关于人性的斯密问题,并认为,康德对自由与必然的问题的解答可以为斯密问题的解答提供一条路径。

一、什么是斯密问题“斯密问题”并不是亚当〃斯密本人提出来的,而是19世纪中叶由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

斯密在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人是具有同情心的,人性是利他的;但在随后的一本更为著名的书《国富论》中斯密又提出了被后人称为“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性是利己的。

斯密在生前多次修改这两本书,但是并没有改变这两本书的基本观点。

那么,斯密究竟是主张人性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呢?为什么他要提出这样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命题呢?斯密对人性的看法究竟有没有同一性?他是否像康德所说的那样:“前后一致是一个哲学家的最大责任?”这个问题史称斯密问题。

斯密本人并没有提出“经济人”的假设,是后人根据他在《国富论》的思想为他总结的,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的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

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之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后人将其“经济人”的假设总结为三个基本特性:一、利己,经济利益是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二、理性,经济人会运用理性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判断,而使自己的行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三、公共利益,只要政府做好“守夜人”的天职,提供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不积极干预市场经济,那么,市场就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对亚当斯密论不友好的激情的看法

对亚当斯密论不友好的激情的看法

对亚当斯密论不友好的激情的看法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到,人们的激情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利于交往的激情,如同情、仁慈和博爱。

这些激情令人愉悦,即使过度也不会让人感到不快。

- 第二类是不利于交往的激情,如嫉妒、愤怒和恶意。

这些激情令人不快,即使适度也不会让人感到愉悦。

- 第三类激情是处于这二者之间某一中间位置的激情,如喜悦和悲伤。

这些激情不像第一类那么优雅,也不像第二类那么令人厌恶。

斯密认为,人们更乐意同情产生于较不重要原因的那些较小的喜悦,但对于悲伤却会尽力摆脱。

这是因为喜悦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情感,而悲伤是痛苦的,即使是我们自己的不幸,我们的内心也会自然而然地抗拒和排斥它。

总之,斯密认为激情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应该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激情,以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利影响。

亚当斯密的三个理论

亚当斯密的三个理论

亚当. 斯密的三大理论是什么亚当. 斯密的三大理论分别是劳动分工理论、“看不见的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人物简介: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毕业于牛津大学,是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和作家,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早年出版《经济自由主义》,9年完成《国富论》,标志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正式诞生,是古典经济学的“先驱”。

亚当·斯密三大理论之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人类天赋的天然差异,这是由于人类特有的交换和物物交换倾向。

物物交换是自利行为,其利益是由分工决定的。

假设个人愿意专业化和提高生产率,通过剩余产品的交换,会促使个人增加财富。

这些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实现利己与公益的调和。

亚当·斯密三大理论之“看不见的手”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生产者提供合适的产品;为提供不同产品而形成的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

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促成了社会分工和社会财富的增长。

例如,面包师为顾客提供面包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有利可图。

“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亚当·斯密用它来描述这样一个原理,即作为无意的个人行动的结果,一个能够产生良好结果的社会秩序出现了。

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手段。

虽然在这个意义上,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只用了几次“看不见的手”这个词:一次是在《道德情操论》中,一次是在他谈到早期宗教思想时,幽默地写到希腊神话中的木星“看不见的手”。

一次是在《国富论》中,但是这个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渗透到了他所有的社会道德理论中。

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绝对成本的差异。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的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那个国家就拥有该产品的绝对优势,可以出口。

各国要根据自己的绝对优势形成国际分工,各个国家要提供交换产品。

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

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

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1.引言1.1 概述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道德哲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德哲学理论以《道德情操论》为代表,被视为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

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主要基于他的人类本性理论,他认为人类天生具备一种同理心,即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情感。

基于这一理论,亚当斯密认为道德行为应该从同理心出发,而不是从自私或功利的动机中产生。

他追求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基于对他人的同情和关怀,以实现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亚当斯密的道德观点强调道德规范的内在性和客观性。

他主张道德标准不仅仅是个人主观意愿的体现,而是建立在普遍人类感受的基础上。

他认为,道德规范的制定应该以人们的共同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而不是个人的私利。

因此,亚当斯密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普遍的道德准则,而不是以个人的冲动或欲望为依据。

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对后来的伦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基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同理心,这对于社会和谐、道德发展以及人类幸福的推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亚当斯密的理论启发了后来的伦理学者对道德观察和道德哲学的研究,使得道德领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

总而言之,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是一种强调同理心和共同利益的伦理观点,它对人类道德行为的指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

他的道德理论在道德哲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今天我们理解和探索道德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探讨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观点。

2.1 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部分将介绍亚当斯密的核心道德理论,包括他对道德的起源和根源的看法。

2.2 亚当斯密的道德观点部分将探讨亚当斯密对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的观点,包括他的道德感情理论和利己主义伦理观。

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对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进行概括,并对其进行评价。

如何理解”亚当·斯密之谜“

如何理解”亚当·斯密之谜“

如何理解“亚当·斯密之谜”“亚当·斯密之谜”在历史中有两个。

其一是“价值之谜”,或称“价值悖论”。

他注意到,有些东西,比如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对人生存的价值极高,但价格却很低;而另外诸如钻石虽属奢侈品,使用价值并不高,但价格却很高。

对于这个“谜”,后来产生的现代经济学已经破解,答案就是经济学通常所说的“边际效用”。

其二是至今没有得到世所公认的答案的,那就是他在其著作中所涉及的人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利己”与“利他”的矛盾现象。

在名著《国富论》中,他从物质利益出发论述并肯定了利己主义的“经济人”观,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那个“看不见的手”的自由经济的观点,在我的理解中就是人类受到无休止的欲望的推动儿不择手段的追求利益。

但同时他又在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从道德同情心出发,论述并肯定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

一个民主的、自由的、符合人性的社会应该承认人利己行为的合理性,并由此出发来建立自然秩序,这就是《国富论》中论述的由价格调节的市场经济秩序。

但是,人又有同情怜悯之心,这就要求人要适时适当抑制自己的利己本性,即社会应该有道德规范,人应该有利他精神。

“道德情操”就是指人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

《道德情操论》一书正是论述人应该如何在社会中控制自己的私欲和行为,使社会变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

这种利己与利他的不一致,就成了被经济学界称为“亚当·斯密之谜”的悖论。

亚当·斯密认为:人性中既有动物的一面,又有天使的一面。

从前者出发,人是利己的;从后者出发,人是有同情心和利他的。

亚当·斯密这样写道:“无论人们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

我们常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不需要用什么实例来证明。

、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一“亚当·斯密问题”简评

、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一“亚当·斯密问题”简评

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亚当·斯密问题”简评邓太平摘要:“斯密问题”一直是经济学领域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争论问题。

但是,当我们仔细拜读这两本巨著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道德情操》与《国富论》是不矛盾的。

所谓的“斯密问题”是不符合他的本意的。

《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只不过从不同侧面来说明人的两面性。

二者共执同样的人性观,在理论假设上是不矛盾的,而且在斯密看来道德生活和经济生活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即实现“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爱”与“仁爱”的和谐统一。

斯密在著作中并没有将利己和利他截然对立起来——利己或利他都是斯密关于人类本性的追求。

本文试图结合对斯密思想体系的理解, 重新探讨和梳理所谓的“斯密问题”, 力图澄清传统认识中的不足之处, 提出其借鉴意义。

关键词斯密问题同情利己利他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一生只公开发表过两部著作,一部是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另一部就是1776年的《国富沦》。

人们都知道他的传世之作《国富论》,都极少有人谈到他的惊世之作《道德情操论》,但斯密对这两部著作的评价却是:《道德情操沦》远比〈国富论》杰出。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亚当·斯密的这两部著作存在着根本的对立: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同情,但在《国富论》中却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自私,此即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

究竟该如何看待斯密的这两部著作间的关系、下文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加以说明。

从《道德情操沦》的基本思想来看,所渭的“亚当“斯密问题”不过是对斯密思想的误解,并不存在,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证明。

一、《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斯密道德哲学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存在不一致性首先.据1895年首次发现的斯密在掐拉斯哥,大学的讲课笔记证实,这两部著作都是其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亚当斯密人物介绍

亚当斯密人物介绍

主要理论
分工理论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 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 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 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 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 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 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 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 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 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 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 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主要著作

道德情操论
一、《道德情操论》(1759)道德情操论 在亚当斯密生活的那个时代,“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明人 (被设想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 断克制私利的能力。因此,亚当私密竭力要证明的是:具有利己主义 本性的个人﹝主要是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 未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的活动。亚当斯密 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论》 的这些论述为前提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不仅是亚当斯密 进行交替创作、修订再版的两部著作,而且是其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 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情操论》所阐述的主要是伦理 道德问题,《国富论》所阐述的主要是经济发展问题,到21世纪的 观点看来,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前者属于伦理学,后者属于经济学。 亚当斯密把《国富论》看做是自己在《道德情操论》论述的思想的继 续发挥。《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著作,在论述的语气、 论及范围的宽窄、细目的制定和着重点上虽有不同,如对利己主义行 为的控制上,《道德情操论》寄重托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而在《国富 论》中则寄希望于竞争机制;但对自利行为的动机的论述,在本质上 却是一致的。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室把“同情”作为判断 核心的,而其作为行为的动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论的真相
——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和攀比?
我们生活中的价格“诱饵”
比较心理 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
套餐
选择居中
《经济学人》杂志价格: • 电子版:每年59美元 • 印刷版:每年125美元 • 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
每年125美元
16人选择电子版,84人选择订套餐 68人选择电子版,32人选择套餐
所有权的个性:
为什么我们会依恋自己拥有的一切?
为什么卖主的估价总比买主高?
为什么卖主的估价总比买主高?
一旦拥有了某物, 那它在我们心目中 就会更值钱了吗?
为什么卖主的估价总比买主高?
买 啤酒
零食
$170
CD 鞋子
衣服

$2400
大学的美好回忆不能 用价格来衡量!
为什么卖主的估价总比买主高?
第二种怪癖: 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 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
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
第三种怪癖: 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 和我们一样。
宜家效应
• 我们在某种事务上投入的劳动越多、 难度越大对它的感情就越深。
虚拟所有权
• 是我们在实际拥有所有权之前 就对某物产生了拥有的感觉。
供求关系的失衡
——为什么珍珠无价?
锚定(印记,第一印象)效果
持续效应 对当前的价格和对将来的价格都是如此
黑珍珠无人问津 珍珠店里 登广告、钻石、红宝 石、绿宝石摆在一起。
“幼鹅效应”与“锚定”
“羊群效应”打破 锚定
甜甜 圈
星巴 克
城市规划上的应用
城市更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锚定不断的过程
50、60年代 单位的居住小区
电视售价: 36英寸 松下牌 690美元 42英寸 东芝牌 850美元 50英寸 飞利浦牌 1480美元
—商家往往将最想卖的商品 放在中间!
打破相对论的怪圈
25元
1455元
钢笔
18元 +15分钟
7元?
1448元 +15分钟
西装
用自己和他人比较会怎样?
——富人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
你是否羡慕他人丰厚的工资? 你是否会羡慕他人优越的生活? 这与你周围比较的范围有关系么?
90、00年代 商品化住宅小区
第三章 免费的代价
——为什么赠品反而让我们花费更多
免费为什么如此诱人? 为什么人们疯抢自己并不需要但却免费的东西? 打折高档巧克力和免费普通巧克力你选哪个? 购书满30元免配送费业务是怎样促进销售的? 买本田车还是买三年免费换机油的奥迪车? 顾客盈门,增加销售额的秘密何在?
快感数量5
好时
预期快感
之吻
总量5
不快感数
量0
是什么导致结果大相径庭?
如果起作用的力量只是理性的成本—收益分析,人 们选择的模式应该没有变化。但事实上我们试验的 结果与此大相径庭,这就是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 一定还有某种别的因素在起作用,零价格在我们决 策中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
社会规范的成本:
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 干活赚钱反而不高兴?
3、我们选择某一免费的物品不会有显而易见的损失。 但是假如我们选择物品是不免费的,那就会有风险, 可能做出错误决定,可能蒙受损失。于是,如果让 我们选择,我们就尽量朝免费的方向去找。
买书免运费与免费换机油
智力测验
一张10美元的网络书店的礼品券—免费 一张20美元的礼品券—你要付7美元
每人只能选一个,你会选哪个?
好时 之吻
1美分 31%
0美分 69%
免费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什么疯抢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1、免费给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我们误认为免 费物品大大高于它的真正价值。
2、为什么?我们认为是由于人类本能的惧怕损失。 免费的真正诱惑力是与这种惧怕心里联系在一起的。
你认为自己有能力抗拒免费的影响吗? 你能看清楚现实中的非理性行为吗?
是什么导致结果大相径庭?
瑞士莲松 露牛奶巧
克力
快感数量 50
不快感数 量15
预期快感 总量35
快感数量5
好时
预期快感
之吻
总量4
不快感数
量1
是什么导致结果大相径庭?
瑞士莲松 露牛奶巧
克力
快感数量 50
不快感数 量14
预期快感 总量36
过度消费带给我们什么
• 超前消费 • 炫耀消费
拖延症患者报到
• 为什么拖沓 ——为眼前的满足而放弃长远的目标
• 底线是什么 ——对自己的认知
• 自我控制 ——预先干预机制
化繁为简,买套餐吧
强制手段真的可行吗 对拖延症患者来说,还是简单比较有用吧
恼人的信用卡
• 冰杯法
• 散布法
• 拥有“自由控制”功能的智能信 用卡
一组 5美元
159个
二组 50美分
101个
三组
168个
——社会规范
罚款对杜绝迟到有效吗?
这一实验揭露了一个不幸的事实: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 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换言之,社会规范 很难重建。——一但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打败——它很 难发挥任何效力。
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
为什么我们信誓旦旦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到?
“零”的历史与传奇
去领一代免费的咖啡豆? 在自主餐厅一个劲地往自己盘子里放事物?
家里有没有毫无价值的免费物品?
零价格(也就是免费)有无限广阔的用途,它不 仅可以用做价格折扣和促销手段,还可以帮助我 们做出决策,为我们自身和社会造福!
免费的诱惑不可抵挡
瑞士莲松 露牛奶巧
克力
15美分 73%
14美分 27%
• 我们一旦拥有了某物,那它在我们心目中就会更值钱!
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
亚当.斯密: “每个人都以交换为生,或者在 某种程度上成为商人,社会本身 也随之成长为真正的商业社会。”
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
第一种怪癖:
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而 忽略了它的实际价格应该是多少!
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
岳母准备的晚餐你会付费吗? 到饭店用餐你会付费吗?
社会规范
市场规范
社会规范VS.市场规范
• 如果我们让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在各自的 轨道中运行,生活照样可以忙忙碌碌的顺 利向前。
• 但是当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发生碰撞时, 麻烦就来了。
为什么你愿意做义工,给报酬却不愿意做?
在这个试验里,电脑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圆圈,右边有一个方框。参与者的任务是用 鼠标把圆圈拖到方框里去,一但圆圈成功的拖进方框,它立即从屏幕中消失,原来的 起点上又出现一个圆圈。我们让参与者尽快拖圆圈,我们在一边计算5分钟内能拖多 少,用这个方法测量他们在这一任务中付出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