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理论
本能论

本能论
09应用心理1班 胡洁韵 赵金凤 曾宛雯
本能论的一般概念:
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 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 的原动力.
此理论是解释了动机的产生原因。来自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
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与 动物一样的生物本能外,还有社会本能,如 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麦独孤系统地提出了 动机的本能理论。
本能观认为,当智力随高等动物的进化而发 展时,并没有导致本能的退化。
本能论在动机心理学中曾一度占统治地位,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本能论开始受到人 们的怀疑与批评。
因为本能论对人的行为解释是一种循环论证 的过程。
下面我们举几个生活中的具体例子
印刻现象 印刻现象(imprinting)是在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时发
现的,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 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印刻现象首先由英国自然主义者斯波尔丁 (D.A.Spalding,1873)在刚孵出的鸡雏身上发现,并 且还观察到这种反应不管所追逐的能活动的生物是 否自己的同类。澳大利亚动物学家劳伦兹 (K.Z.Lorenz,1937)把动物的这种行为称作印刻,并 曾用鸭子做实验,验证了这一事实。劳伦兹发现在 刚孵化出的小鸭面前,象鸭子那样摆动自己的双臂, 摇摇摆摆地走路,小鸭子象爱母鸭那样地爱他,在 幼小时跟在他身后走,到了性成熟期,则向人类而 不是自己的同类求爱。
蜘蛛织网、鸟类迁徙、海狸筑坝、刚孵化出 来的小鸭会游泳、刚出生的小孩会吃奶等。 都属于本能。
动机理论概述

动机理论概述一、本能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
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
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
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二、驱力理论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
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内的行为。
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
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
这种理论观点认定: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
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
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
在这一层次中,最基础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接着出现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
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
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失消失。
本能论

《本能论》蒋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应是序言,恰似檄文,实乃檄文也。
)近十余年来,我拜访了300多位文化大家,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
所见文化大家,因年事已高,交谈的话题,大多是以回忆往事为主。
对未来要做的事情,绝大多数是对自我的一生总结以及做好尚未完成工作的扫尾,以求达到圆满地划上一个句号。
令我吃惊的是,今年84岁的郭生白先生,我们在一起所谈话题,却与众不同,他基本上不关心昨天所做事情,而是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今天和明天正在做或准备大干一场的中医文化事业上。
他似乎忘记了年龄,真的是不知老之将至、老之已至。
可以说,他比年轻人还年轻,他比雄心勃勃的人还雄心勃勃。
他说话时,那种自信的神情; 他听你说话时,那种反应之迅捷、抓你说话的关键词之准确,你会突然有一种感觉,眼前的这位老人家,是不是隐瞒了年龄,他根本不像84岁。
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复杂事物的判断速度以及对未来要大展宏图的憧憬,和年轻人完全一样,怪不得他的众多弟子们,在和我谈起郭老的干劲时,无人不大加佩服。
所以,我说:郭老不是84,郭老刚刚48。
写到这里,我猛地想到三国时期的曹操所写的一首诗《龟虽寿》,诗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郭老是当代歌以咏志、壮心不已的中医文化大家,谈到中医的当下处境,谈到他的在天之师——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时,他会落下热泪,有时竟然会泣不能语。
他在即将出版的《生命本能系统论》这部扛鼎之作中写到:“父亲把儿女从医院里背出来,因负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而含泪回家等待死亡。
儿女因无力支付高昂的费用,而带父母走出医院!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要说什么?一个高血压病,从吃降压药直到心脑血管病,然后搭桥,作支架,而后是等待下一次的抢救……一例糖尿病,从吃降糖药到注射胰岛素到尿毒症透析,钱用完之时,便是生命的结束。
一个癌症的发生,意味着无钱治疗等死的悲剧上演,或是家破人亡的落幕……我们的亲人被无辜地夺去了生命!写到这里,我在流泪……我愿同天下患者同声一哭!”不见生白老,不知中医好。
本能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本能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根据这一理论,人类主要受两大本能的支配一一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而攻击即是一种死的本能,它是一种对内的自我毁灭倾向。
人必须及时将体内积聚的攻击冲动释放和表达出来,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该理论主要针对的是临床上的心理障碍患者,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社会学习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是研宄攻击性的主要理论基础,该理论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攻击行为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的。
观察者对榜样的认可度越高,习得的或表现出来的模仿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为本研宄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认知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攻击者对于社会信息的错误理解导致攻击行为,攻击性产生的基础是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情境的认知过程。
攻击性的一般模式等人基于社会学习和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一个解释一般情绪攻击的理论模型(。
可以说是代表了攻击性的认知研究的最新进展。
更为关注情境中的人的行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包括人的因素,还包括情境的因素。
其中人的因素又分为人格特征和生理素质。
人格特征又包括特质、信念、态度、价值观、长期目标等内容,而生理素质则是指激素、基因等。
而情境因素一般包括攻击性线索、挑衅、疼痛与不适、挫折、酒精和药物以及诱因等内容。
这两大因素通过个体当时的内部状态,进入决策和评价过程,最后决定个体是否产生攻击性行为。
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影响攻击性因素的模型,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比以前任何一个理论或模型都更为全面,更具指导意义。
攻击性的相关研究概述目前关于攻击性差异表现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年龄和性别等方面。
攻击性的年龄差异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攻击性也随之发生变化。
攻击性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表现主要包括从身体攻击到言语攻击变化,以及由食物和空间争夺向游戏规则等社会问题转化。
但还没有研究能够证明攻击性强度与年龄的关系。
攻击性的性别差异大多实验都表明,攻击性的开始、方式及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性的性别差异。
普通心理学考试部分资料整理

动机理论◆本能论首先,本能论由詹姆斯和麦独孤提出。
该理论认为:①人类的本能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②所有的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③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种成分;④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的。
支持该理论的还有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的生本能与死本能。
①“生的本能”: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例如,饥饿的本能、生殖本能、害怕危险的本能等。
②“死的本能”:当死的本能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一种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它是愤恨的动机,侵犯的倾向,它在仇恨和侵犯中充分地表现出来。
当对外界有所破坏的时候,死的本能没有必要来毁伤自我。
但是,当向外侵犯受到挫折时,死的本能往往退回到自我内部,成为一种自杀倾向。
人的每一种动机都是无意识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混合物。
还有马斯洛需要层次模型,认为人类行为是由生来就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所决定的。
劳伦兹印刻效应可以很好的解释本能论,所谓印刻效应指的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驱力减少理论该理论由赫尔提出。
其主要内容为:(1)赫尔假定个体生存就会有需要,需要会产生一定的驱力,给有机体提供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所以寻求驱力降低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动机。
(2)赫尔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从经验中习得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即是由习惯来支配的。
因此,他强调经验、学习,认为学习对个体成功适应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3)赫尔认为,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驱力可以来自内部刺激,称为原始驱力;也可以来自外部刺激,通过学习得到,称为获得性驱力。
(4)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P=D*H。
◆唤醒理论该理论主要是由赫布和柏林提出的。
弗洛伊德两个本能的例子

弗洛伊德两个本能的例子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的理论和概念。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关于本能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维都受到两种本能的影响: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
这两种本能在人类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通过两个例子来详细解释这些本能。
一、生命本能生命本能是指一个人对生存和繁殖的需求和欲望。
它是一个基础性的、自然而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人都有生命本能,这种本能驱使着我们去追求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比如食物、水、住所、爱情等等。
1. 饥饿驱动饥饿是我们最基础的需求之一,也是我们最原始的驱动力之一。
当我们感到饥饿时,我们会寻找食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种需求不仅存在于人类身上,在动物世界中也同样存在。
例如,在野外观察狮子时,我们会发现它们通常都是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度过大部分时间。
它们会在草地上漫步,闻着气味,寻找猎物。
这种行为是出于它们的生命本能驱动,因为只有通过进食才能维持生命。
2. 繁殖欲望繁殖欲望也是生命本能的一部分。
人类和动物都有繁殖欲望,这种欲望驱使着我们去交配和繁衍后代。
这种需求同样也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生命本能。
例如,在某些动物中,雄性会为了吸引雌性而展示自己的美丽羽毛、强壮肌肉或者美妙歌声。
这些行为都是出于繁殖欲望的驱使。
二、死亡本能除了生命本能之外,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另一种本能:死亡本能。
这种本能与生命相对立,它代表着一个人对自我毁灭和自我消失的渴求和冲动。
虽然死亡本能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但它在人类行为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自我伤害自我伤害是死亡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一个人感到内心痛苦、绝望或者无助时,他可能会采取一些自我毁灭的行为来缓解这种痛苦。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自残、药物滥用或者酗酒等。
例如,在某些精神疾病患者中,他们会采取自残的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这种行为是出于死亡本能的驱使,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自我毁灭来消失掉自己的存在。
心理学本能理论

心理学本能理论一、早期的本能理论现代心理学中的本能概念是随着心理学家对行为动机的研究而出现的。
这一概念本身又来源于达尔文的生物学。
该理论认为,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先天的生物力量,它预先确定了动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活动,它使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一种可以预见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桑代克、巴甫洛夫为代表的动物心理学家们运用了本能的概念。
他们根据动物的生物本能来研究动物行为的心理倾向。
其后,这种理论和方法进一步被引入心理学对人类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过程之中。
本世纪初,弗洛伊德首先采用了一个以本能为基础的动机理论。
他将本能定义为人的生理需要在心理上的表现。
他认为人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本能,本能推动并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消除人体的需要状态。
不过,弗洛伊德并未详细考察人究竟有多少种本能,他认为该问题应当由生物学来研究。
他将人的本能简单地概括为两类,即与生命保存有关的生本能和为死亡服务的死本能。
其中生本能包括饥饿、性欲、口渴等。
他认为,这些生物本能在人的生命早期得到满足的情况将决定一个人成年之后的行为模式。
死本能则是暗中起作用的,它派生出破坏本能和攻击本能等等。
当死本能指向内部时,会导致人的自责甚至自杀,而指向外部时,则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视和战争。
本能论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他在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概论》中力图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阐明,人和其他高等动物一样,都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人和动物在其生物发展史上具有一种延续性,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夭然鸿沟。
因此,既然动物的一切活动都受本能所支配,那么,在决定人的行为和心理作用上本能也占有主要地位。
麦独孤将本能定义为:“由遗传而来,或是本有的一种生理兼心理的倾向。
它使其主体对于某一类客体有知觉而注意;当知觉时,主体感受到一种特殊质的情绪冲动,并且对这个客体亦有一特殊的动作,至少也感受要做出这种动作的冲动。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1、本能概念:个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
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
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1、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驱力概念。
1、赫尔: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2.1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2.2继发性内驱力,指情景而言,后天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驱力。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ERE 对本能论的三个阶段
全盘接受传统心理学的观点 产生动摇和怀疑 断然否定本能理论
1
[ 评价 ]
优点
他反对詹姆斯、桑代克,买独孤等人过分夸大本能 的作用,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缺点
但是他完全否认遗传和本能,主张环境决定论和 教育万能论则是错误的。
2015 \ 11 \ 9
HERE
华生本能理论
本能
本能是指一个生物体趋向于某一特定行为的内在倾向。其固 定的行为模式非学习得来,也不是继承而来。固定行为模式的实 例可从动物的行为观察得到。它们进行各种活动(有时非常复杂) 不是基于此前的经验,例如繁殖行为。
海龟会自己朝海的方向前进。蜜蜂通过舞蹈来交流信息。其 他的例子还有:动物之间的战斗、求偶行为、逃生、筑巢。
instinct
本
能
滥用本能概念也混淆了描述和解释的界限,导致循环论证。例 如:他常格斗,为什么?因为他有强烈的攻击本能。你怎么知道他 有这种本能?因为他常格斗。这样,本能用来解释一切,但又解释 不了一切。
本能论最强烈的反对者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华生认
为,“人类行为中所有那些似乎象本能行为的方面, 实际上都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应。” 因此,决定
华生在否认遗传的本能行为后,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
于环境造成的。他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 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里教养, 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 便拿出一个,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 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 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把他训练成为 一个医生,或律师,或艺术家,或商界领袖, 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