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与应用(

1、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 2、需要别人照顾; 3、敏感,多疑,不能信任他人; 4、竭力维持不良的感情关系;
缺乏安全感,亲密关系不好: 哈罗心理学实验:幼小猴子对母猴的依恋
• 在哈罗的早期研究中,幼猴在实验室接受精心的人工抚养,研究者用瓶子 小心地喂养它们,精心挑选食物以让它们获得均衡的营养,不受疾病威胁. 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幼猴比由母猴照顾的幼猴更健康.但是,哈罗注意到, 这些幼猴非常依恋盖在笼子地步的棉花垫子.当研究者把垫子拿去清洗时, 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这种依恋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会变得越发强 烈.如果幼猴生活在一个没有软垫覆盖的笼子里,即使拥有非常好的营养 和医疗条件,它也无法茁壮成长.把垫子放进去以后,幼猴会变得更加健康, 看起来也更加满足、快活.因此,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 生理需求外,还有一种触摸柔软物质的需求.
我能自己穿裤子,妈妈,我穿裤子给你看好吗? [孩子行为启示 ]: 避重就轻,面对困难,知难而退,轻易放弃; 不愿意尝试新东西,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很熟悉
的东西;意志力薄弱,缺乏毅力.
• —宝贝,你已经会自己穿裤子了,真是个好孩子,你愿意试 着自己穿鞋吗?
• —愿意!
• —但是,鞋子比裤子难穿,你还愿意吗?
3、心理发展特点
〔1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能说一些连贯的话,比较 清楚地向讲述自己想表达பைடு நூலகம்事情.
〔2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最快时期.想象力极为生动丰富, 富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释周围 的世界;探究欲好奇心最强烈,经常问"为什么";开 始了创造性思维.
〔3行为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做事情有些目标,并为目 标实现而努力,开始了对未来事情的规划.
〔1鼓励主动参加各种活动,不限制,否则缺乏主动性 〔2肯定想象力,不禁止,否定、嘲笑;否则产生内疚感与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比较年龄弗洛伊德的阶段埃里克森的阶段游戏形式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比较年龄弗洛伊德的阶段埃里克森的阶段游戏形式0~1.5岁口唇期信任对不信任亲子游戏1.5~3岁肛门期自主性对羞怯、疑虑练习性游戏3~6岁阴茎期主动性对内疚角色扮演游戏6~11岁潜伏期勤奋对自卑青春期生殖器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年期亲密对孤独成年期繁殖对停滞老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一:0~1.5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
儿童的人格主要表现为本能与社会要求之间交锋的开始,儿童处于一生中最软弱无能的阶段,完全依赖于他人(一般情况是母亲)的养育和保护。
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于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一种基本信任感。
反之,如果父母的信心不足,或育儿方式有缺陷,婴儿便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的定向。
基本的信任或不信任是新的社会成员形成的对社会的最初的态度,它将影响到以后的发展,决定着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倾向。
信任人的孩子变成值得信赖而又信任人的成人,多疑的孩子长大成人时则不信任别人,因为他(她)未能体验到母爱的深厚而又富有意义的缘故。
埃里克森认为,良好的母子关系是产生信任感的基础。
游戏对于母子关系的形成和信任感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阶段母子互相凝视,母亲带着亲善、关爱的表情注视婴儿,婴儿注视着母亲,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儿开始第一次整合自己的经验。
这种注视的眼神不仅传递着爱的信息,也带有游戏性的鼓励。
阶段二:1.5~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
人格主要表现为必须解决生物社会性危机,必须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肉控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一种自主感。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形成羞怯与怀疑的态度。
游戏开始在儿童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它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岛,在自己制定的内心法则的范围内发展自主性,克服羞怯与疑虑。
阶段三:3~6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阴茎期。
儿童想在性欲上占有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即恋母斥父、恋斥母情结。
但从发展中逐渐认识到现实中不可能满足这种愿望,从而产生了内疚感,便通过对同性父母的角色自居,小男孩扮演爸爸、小女孩扮演妈妈,在想象的角色扮演中,逐步发展起新的自我约束的形式。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当我们仔细对比弗洛依德与埃里克森的观点时,发现他的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依德的五个阶段很相似,是因为埃里克森本身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而安娜·弗洛伊德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女儿,埃里克森的理论实质上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研究的是0~20岁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埃里克森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均有定义。
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保留了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但不再强调性本能和性矛盾冲突在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而重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和形成方面的重要性。
认为自我是可以在本能需要满足或挫折的矛盾之间发展起来的,所以每一个阶段有其对应的矛盾和冲突,解决不好就会有对应的发展障碍。
1.婴儿期(0到18个月左右)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此时的信任指的是面对周围环境的信任,当啼哭可以得到周围人的注意,会初步的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信任。
2.儿童早期(18个月到3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这里的自主指的是独立不依靠,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尝试独立做事,如果父母过度保护就会导致儿童羞怯怀疑自己能力,在大人介绍自己时用手捂住自己脸的孩子,就是缺乏自主性的儿童。
3.学前期(3到6、7岁)主动对内疚。
这里的主动指的是积极不消极,这阶段儿童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这时如果成年人过多的干涉,儿童将会缺乏尝试和主动性,随着主动性的发展,儿童会体验到一项任务完成的喜悦,不然,会产生内疚感,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别人。
4.学龄期(6、7岁到12岁)勤奋对自卑。
儿童正处于小学阶段,重心从家庭走向学校,此时的儿童认为自己可以胜任任何事情,就会与其他儿童开始竞争,不可避免的遭受到成功与失败。
由此,很多儿童期望由自己的勤奋使得自己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兴奋感。
5.青年期(12岁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童年时期由于身世原因备受排挤,所以导致他的自我认知不清晰,在他的人生导师安娜·弗洛伊德的带领下,才慢慢走出阴霾。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作为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的高频考点,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两人的理论常常以单选题例题的形式出现在考试中。
那么怎么能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这两个常考的知识点理解和把握到位,并得到分数呢?中公讲师将在此帮您进行释疑解惑。
作为教资笔试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具体如何进行区别呢?第一,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向盛行的人性观提出了挑战,转向了对意识与无意识的研究,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埃里克森作为弗洛伊德的学生,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很大,同时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前者理论的继承。
第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困惑主要来源于早期的童年时期压抑的性冲动,并认为性是最重要的本能。
他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行为都受性本能的冲动所支配,因此,人的一生是由许多性欲阶段组成的,他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存在着可能引起冲突和矛盾的来源,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些矛盾,个体会成功的走向成熟,否则,会对个体的人格造成久远的消极影响。
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如下: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引导着心理学家在人的发展方面的研究,埃里克森就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了继承,但是后者强调儿童是寻求适应环境的、积极的、好奇的探索者,而不是父母塑造的受生物力量驱使的被动的生物,第二个方面埃里克森很少强调性驱力,更侧重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人一生面临八个主要危机或心理社会阶段,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如下:每种危机出现在特定的时期,这个时期是由发展中的个体在生命的特定时间点所经历的生物成熟和社会需求决定的。
每种危机必须顺利解决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危机,这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不同的。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1)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里比多。
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阶段年龄(岁)性敏感区行为特点口唇期 0~1 口、舌、唇里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吸吮、吞咽、咀嚼、咬肛门期 1~3 肛门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前生殖器期 3~6 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潜伏期 6~11 无特定区域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青春期 12~18 生殖器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感情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2分)(2)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内容婴儿期(0~2岁)信任对怀疑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学前期(4~7岁)主动对内疚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混乱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对停滞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成年晚期(50以上)完善对绝望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3)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二者都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只不过埃里克森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横向的角度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关键启迪: 关键启迪:
驱力以不同形式运行 二级驱力也符合这一规律
人格成熟和问题的形成
情绪表达
肌体生理反应 动作表达 言语表达 文学艺术表现(升华) 文学艺术表现(升华)
§埃里克森生命周期发展阶段
继承弗洛伊德阶段线索 哈特曼的“通常期待的环境” 哈特曼的“通常期待的环境”影响 精神分析社会学面临的任务, “精神分析社会学面临的任务,是将人的环境 加以概念化,为世世代代的加入, 加以概念化,为世世代代的加入,提供一个整 体系列的‘通常期待的环境’ 体系列的‘通常期待的环境’的组织力量作出 不懈努力。 不懈努力。” 选择视角:说明“有活力的人格” 选择视角:说明“有活力的人格”的生长 。
5.青春期 青春期
身体和社会要求变化——“我是谁?” 我是谁? 身体和社会要求变化 我是谁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同一性: 同一性: 个人的连续、独特、 个人的连续、独特、综合感和集体认同
两方面: 两方面:延续整合和自我定位
延续整合:追求信仰-责任, 延续整合索-反迂腐, 内在追求- 内在追求-不愿平凡 自我定位:家族、 自我定位:家族、种族的延续
Rationalization 合理化(文饰),将事件的威 合理化(文饰), ),将事件的威 胁性去除后进入意识。 胁性去除后进入意识。包括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 制 Identification 认同(自居), 攀附于他人提高 认同(自居), 价值感,籍他人的光彩荣耀自己。 价值感,籍他人的光彩荣耀自己。 Undoing 抵消,以象征性的举止抵消已经发生的 抵消, 不愉快。 不愉快。 Sublimation 升华,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 升华, 的行为。 的行为。 幽默研究) (幽默研究)
压抑: 压抑:心理而非生理的活动机制 ——自我保护的力量,神经症与一般人 自我保护的力量, 自我保护的力量 都具有的机能 压抑作用、神经症表现及治疗效果—— 压抑作用、神经症表现及治疗效果 潜意识活动,情绪是一种能够变化和转 潜意识活动, 换的量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
其发展顺序按渐成的固定顺序(即有机体的成熟程度)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
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
顺利地度过危机是一种成功的解决,反之是一种不成功的解决。
成功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不成功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对环境的适应。
埃里克森划分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本阶段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环境的舒适,从而感到安全,产生信任感;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婴儿将产生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自主性意味着个人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
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应当掌握好分寸,既要给儿童足够的自主空间,又要在不伤害儿童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其必要的节制。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本阶段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埃里克森认为,顺利度过前两个阶段的儿童已认识到自己是人,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充满想象力,其行为也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
这一时期,超我产生了。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本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为: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在本阶段中,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一方面努力追求着自身的完善,促生了勤奋感;另一方面,儿童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害怕失败的自卑感。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两位重要的心理学家,他们对人格理论有着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在人格理论上的异同。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最为著名的是他的精神结构理论,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由这三个层次相互作用而构成。
此外,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1.1 本我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包含着人类的本能和冲动。
它没有道德、价值观念,只追寻快乐的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冲动的来源,其目标是满足个体的原始欲望。
1.2 自我自我是人格的中介部分,主要对外界现实和内部欲望之间的冲突进行调节。
自我发展于幼童时期,是个体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并遵循现实原则的产物。
1.3 超我超我是人格中道德、伦理的部分,主要受到个体对于父母和社会价值观的内化。
超我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自我进行道德评判,并产生罪恶感或良心。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所经历的心理危机和任务。
他提出了八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相应的心理危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关键任务需要完成。
2.1 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阶段(婴儿期):婴儿需要建立对于主要抚养者的信任,否则会产生不信任感。
2)自主与怀疑阶段(幼儿期):幼儿需要发展自主性和自我肯定感,否则会产生怀疑感。
3)事业与劳动阶段(学龄期):儿童需要通过学习和参与活动来体验所取得的成就,否则会产生无能感。
4)个体认同与角色困惑阶段(青春期):青少年需要建立自我认同和发展独立思考,否则会产生角色困惑。
5)亲密与孤独阶段(早成年期):早成年人需要建立亲密关系和承担负责任,否则会产生孤独感。
6)生产力与停滞阶段(成年期):成年人需要在事业和家庭中感到满足,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否则会产生停滞感。
7)完整与绝望阶段(中年期):中年人需要回顾生活并接受自己的生活经历,否则会产生绝望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1)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里比多。
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年龄(岁)性敏感区行为特点
口唇期0~1 口、舌、唇里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吸吮、吞咽、咀嚼、咬
肛门期1~3 肛门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
前生殖器期3~6 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6~11 无特定区域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
青春期12~18 生殖器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感情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2分)
(2)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
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内容
婴儿期(0~2岁)信任对怀疑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4~7岁)主动对内疚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混乱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对停滞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50以上)完善对绝望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3)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二者都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只不过埃里克森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横向的角度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二者主要区别是:
1)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
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置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艾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8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