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经济学]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经济学]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e93774b0b1c59eef8c7b4e2.png)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
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
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
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
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
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
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
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
儿童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
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弗洛伊德的童年阶段心理理论研究

弗洛伊德的童年阶段心理理论研究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心理理论对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对童年阶段的心理发展理论是其最为重要和经典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而童年是影响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关键时期。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童年阶段被分为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
口腔期是指出生后的最初一年,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婴儿的口腔需求为中心,主要表现为吸吮和咀嚼的欲望。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满足和安全的环境,婴儿会发展出信任感和安全感;相反,如果这个阶段受到了阻碍或冲突,可能会导致口腔性格的形成,例如吸毒等问题。
肛门期是指1岁至3岁,主要以控制排泄为中心。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孩子被过分严厉地教导如何控制排泄,可能会导致强迫症的形成;反之,过分放任可能导致儿童行为随心所欲。
阴茎期是指3岁至6岁,这个阶段是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儿童会开始对生物上的性别差异产生兴趣,同时也会建立起对父母和其他亲密人的依赖和冲突。
如果在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性心理障碍的发生。
潜伏期是指6岁至12岁,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性兴趣的抑制。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逐渐将性兴趣逐渐转向其他领域,例如学习、社交等。
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式对潜伏期的性格形成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殖器期是指12岁以后,这个阶段是性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能够达到性成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会经历性心理的成熟和身体的变化,这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童年阶段心理理论强调了童年对个体整个人生的重要性,强调了童年经历对个体性格和行为特征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童年阶段的心理发展对于理解和帮助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为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当代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实践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对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性本能冲动的影响,并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0-1 岁)在口唇期,婴儿的主要活动集中在口腔部位,如吸吮、吞咽和咬等动作。
这个阶段的婴儿通过口腔的活动获得满足和快感。
如果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口腔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或者受到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其在成年后形成一些特定的人格特征。
比如,口唇期满足不足的人可能会在成年后表现出贪吃、酗酒、咬指甲等行为,甚至在性格上变得悲观、依赖和嫉妒。
二、肛门期(1-3 岁)肛门期的儿童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排泄功能。
这一时期,儿童会从排泄过程中获得快感。
如果父母对于儿童的排便训练过于严格或过于宽松,都可能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过于严格的训练可能会导致儿童长大后变得吝啬、固执、有洁癖;而过于宽松的训练则可能使儿童长大后变得邋遢、无条理和浪费。
三、性器期(3-6 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并意识到性别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
男孩会对母亲产生爱恋,并将父亲视为竞争对手,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则会对父亲产生爱恋,并将母亲视为竞争对手,即“厄勒克特拉情结”。
这种情结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会通过儿童对同性父母的认同而得到解决,从而促进儿童的超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四、潜伏期(6-11 岁)在潜伏期,儿童的性冲动被压抑下来,他们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学习、游戏和其他社交活动上。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性方面的兴趣相对较弱,而是更多地关注外部世界和与同伴的关系。
五、生殖期(11 岁或 13 岁开始)生殖期也被称为青春期,个体的性器官开始成熟,性需求再次觉醒。
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试图建立成熟的两性关系。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人格已经基本形成,如果前几个阶段的发展顺利,个体就能形成正常的人格,能够以成熟的方式处理性需求和人际关系。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4、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5、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关注内在的个人)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Sigmund Freud 1856-
1939)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活动理论—意识和无意识
简评 1、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2、尽管班杜拉也以研究行为为主,但社会学习理 论开始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3、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重要突破。 4、班杜拉尽管注意到了行为的认知因素,但并没 有对此作充分的探讨和实验研究。
心理社会性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3、他提出的每阶段的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引起了人们 的兴趣和注意。 4、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学说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
老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
老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
1、强调生物因素(性本能)1、强调社会、文化因素
2、强调本我的作用 3、到青春期便结束
(四)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性心理发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1、口唇期(oral stage)— (0~1岁) 2、肛门期(anal stage) —(1~3岁) 3、前生殖器期或性器期(phallic stge)-(3~6 岁) 4、潜伏期(la)—(11~13岁)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的生平(1902-1994)
(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八阶段
阶段
年龄
婴儿期
0~2岁
儿童早期 2~4岁
学前期
4~7岁
学龄期 7~12岁
青年期 12~18岁
弗洛伊德及其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简介

弗洛伊德及其性⼼理发展阶段理论简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提出潜意识;主张⼈格结构的三层次;主张性欲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常⽣活的⼼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弗洛伊德认为⼈格发展的基本动⼒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驱动。
与⼀般⼈狭义理解的性有所不同,弗洛伊德所谓的“性”除了与⽣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便、⽪肤触摸等⼀切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活动。
弗洛伊德把性⼼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腔期(the oral stage,0~1 岁),性本能主要靠⼝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
婴⼉的快乐也多来⾃⼝腔活动。
吸吮需求就是⼝腔期(也称⼝欲期)的重要表现,宝宝爱叼奶头、爱吃⼿、爱啃东西、碰到⼩嘴巴的东西下意识就来咬等等就是这种原始欲⼒的⼀种表现。
所以经常说1岁前吃⼿都是正常的需要满⾜的,爱叼着奶头也是正常的,并不代表没吃饱。
若母亲对婴⼉的⼝腔活动不加限制,⼉童长⼤后的性格将倾向于开放、慷慨及乐观;⼝腔需要若受挫,⼉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中有所谓的⼝腔性格,可能就是⼝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性格上的悲观、依赖、退缩、洁癖者,都被认为是⼝腔性格的特征。
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的经验对⼈格的发展会有长期的影响。
(2)肛门期(the anal stage,1~3岁),原始欲⼒的满⾜主要靠⼤⼩便排泄时所产⽣的刺激快感获得满⾜。
随着括约肌的逐渐成熟,婴⼉获得了依照⾃⼰的意愿⼤⼩便的能⼒。
按⾃⼰的意志⼤⼩便是满⾜婴⼉性本能的最主要的⽅式。
但这⼀时期也正是成⼈对婴⼉进⾏⼤⼩便卫⽣习惯训练的时期,要求婴⼉在找到适当的场所之前必须忍住排泄的欲望,这与婴⼉的本能产⽣了冲突。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1]1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1]1](https://img.taocdn.com/s3/m/c48c246ba8956bec0975e39a.png)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本节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
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
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
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
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
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
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第二章发展理论主要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知发展理论习性学理论生态系统论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又译心理分析理论,是西方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理论分为两个时期: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与埃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1、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id),包括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由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ego),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 既要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活动的,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
超我(superego), 人格中良心、理想方面,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力求完美。
超我以至善原则行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本能,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和冲动,这种能量和冲动被称作“力比多”。
力比多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投射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使它依次成为儿童兴奋的中心,这就促成了相应的人格发展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 ~ 3岁)(3)生殖器期(3 ~ 6岁)(4)潜伏期(5、6 ~ 12岁左右)(5)生殖期(12岁~20岁左右)3、简评贡献:儿童早期经验影响后期发展的观点很有价值;把人格发展看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人格发展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足:观点缺乏有力支持;过于强调性本能的满足;研究取样来自少量精神疾病患者。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贯穿终生的过程,并要依次经历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即解决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之间产生的冲突即发展危机。
每阶段发展危机的解决,即获得积极品质,使个体顺利的发展至下一个阶段,否则个体将会遭遇到适应的困难,并进而阻碍到以后各个阶段的发展。
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试图解释人类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阶段以及这些阶段中发生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心理发展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伯纳德的社会认知理论。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最早的心理发展理论之一。
他主张人类的心理发展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并通过情感冲突和解决来实现。
他提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阳具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冲突和满足方式相关,对个体的性格和行为产生长期影响。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人类在认知能力上的发展。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演变。
皮亚杰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认知发展模型: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每个阶段,人类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从而逐渐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3. 伯纳德的社会认知理论伯纳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社会经验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和发展。
他提出人类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社会情境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塑造作用,对理解人类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心理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伯纳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各自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
通过深入理解和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病医生,他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分析了病人的梦、随意的谈论、不其然的联想以及儿时的记忆,认为人类所经历过的激烈冲突都会影响其行为的发展和文化。
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得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他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
在他看来,人格的的发展是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的,个人的性生活并非开始于青春期,儿时开始于婴儿期。
因为性本能虽然是天生的,但它会随着生理的成熟而改变,这也就是说,本能的成熟会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一些特殊的痕迹。
因此,当性本能成熟时,它的能力即欲力就会慢慢的从身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性其他的部位,婴儿就进入了另一个新的人格发展阶段。
他按照年龄顺序,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口腔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6个月),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两性期(12岁以后)五个时期,这五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特征。
如口腔期,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通过口腔活动得到满足,如咀嚼、吸吮或咬东西。
若母亲对婴儿的口腔活动不加限制,儿童长大后的性格将倾向于开放、慷慨及乐观;若其口腔需要受到挫折,则未来性格发展可能偏向悲观、依赖和退缩。
所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发展会有长期影响。
再如性器期时候儿童的依恋情结的发展正常与否会影响到孩子成人后的性格特征和男女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儿童的成长随着性欲的发展由自恋发展到恋他。
他用古希腊两个神话构成的两个情节,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来证明女孩依恋父亲,男孩亲近母亲的结论。
他的这种以泛性论为支撑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的禁欲主义的反抗,同时,他把性的问题大胆的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注意研究心理的自身规律,重视性心理对常人的心理神经的形成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无疑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在他的研究方法上是值得质疑的。
它采用非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喜欢用面谈、自由的联想以及梦的解析等方法来研究少数临床病人的生活史,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大众,如并没有证据说明可以从人的口腔期及肛门期的活动预测其今后的人格,也没有证据说明所有的儿童都经历那五个时期。
另外,他忽视了人的性心理的社会性,夸大了人的性心理的作用,自然性陷入了生物化的境地,他也忽视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夸大了人的性欲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境地。
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作用,我们需要用一个辩证的眼光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