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大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大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所创⽴。

精神分析学说⼤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类的⼼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意识两⼤层次,⼆者之间为前意识。

⽆意识是⼈的⼼理活动的深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法直接得到满⾜,被压抑在⽆意识中。

⽆意识⾥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意识之间的⼀部分,是由⼀些可以经由回忆⽽进⼊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意识则是⼼理结构的表层,它⾯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代表追求⽣物本能欲望的⼈格结构部分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称为本我,是⼈格的基本结构,是⼈格中的⼀个永存的成分,在⼈⼀⽣的精神⽣活中起着重要的作⽤。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体快感,以满⾜基本的⽣物需要。

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

根据现实原则⽽起作⽤的⼈格结构部分称为⾃我。

⾃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

⾃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对外界的调节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并将经验消化、储存;对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或道德⼒量的⼈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

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于原始⼈,这是⼈类所特有的。

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程度上依赖于⽗母的影响。

⼀旦超我形成以后,⾃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本我、超我和现实三⽅⾯的要求。

也就是说,在使本我(即本能冲动和欲望)要求获得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1.引言1.1 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他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和分析为后世的心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他的人格结构观是他重要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心智过程,探讨了人类内心中的不同力量和冲突对个体行为以及人格形成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中,他将人类内心的结构划分为三个要素: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首先是本我,它是个体生命力的源泉,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是个体最原始、最基本的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追求满足和快乐,驱使着个体寻求满足欲望的方式。

本我不受道德和理性的限制,通过冲动和本能的表达来满足个体的欲望。

其次是自我,自我是个体的中心,是个体与外部世界和他人进行交互的媒介。

自我负责平衡个体的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受到现实的考虑和道德法则的限制,通过思考、判断和决策来调节并满足个体的欲望。

最后是超我,超我是个体内心中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它内化了社会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超我代表内化的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对个体的行为和欲望进行监督和制约。

超我内部的道德标准可能来自个体所处的文化、宗教、家庭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所决定的。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力量和冲突,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个性发展。

个体在满足本我欲望和符合超我要求之间需要寻找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也会随着个体成长和经历变化。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是一种解释个体内心结构与行为形成的理论框架。

通过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析,他揭示了个体内心中的冲突和力量之间的关系,并为理解人类个性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视角。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对于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和个体心理疾病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梦是‘皇家路德斯’的门,我们通过这扇门移民到人类精神的土地上。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当代心理学领域最著名的研究者之一。

他是精神分析领域的奠基人,他对梦、情感、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和方法,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包括他的精神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性格分析理论等内容。

一、精神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其中,意识层是人们可以自觉和理性体验到的部分,包括个体的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潜意识层是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中不易控制、没有意识的一部分,黑暗的心理区域,包含着经验、欲望等力量,不断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无意识层则是在潜意识之下的最深层次,包括思想、冲动、欲望等,是个体感到不舒服的潜在原因,通常出现于睡眠、意外等特殊情况下。

弗洛伊德通过对精神结构理论的探讨,深入挖掘了个体内深层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力量,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

二、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口腔、肛门、生殖器”三个阶段的人格发展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人们的人格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口腔阶段、肛门阶段、生殖器阶段。

每个阶段有自己的重点和问题,如口腔阶段注重嘴唇、舌头和口腔等部位,表现为口红、口香糖等;肛门阶段注重大便和肛门控制,表现为报复和控制等;而生殖器阶段则是成熟和稳定的阶段,其中爱和性是优势。

三、性格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格是由三个要素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一部分能量,它是个体特有的,同时它也包括了个体存在的本能需求、冲动等;自我是一个判断、规划和指导的部分,是本我与外界互动时,提供制约和调整的功能;超我则主要由个体内部的道德、规范等构成,它是个体的道德监管者,对于个体的言行行为具有约束力。

最后,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很多有关性格的理论。

他认为人类有两种本能:爱和死亡,人的性格和行为是通过这两个本能的相互作用来塑造的,即求生残留和性的冲动。

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

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

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说摘要: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的主要内容,从二部人格结构说到三部人格结构说的发展系统的解释了人来的精神世界,其结构理论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关键词: 人格结构 潜意识 前意识 意识 本我 自我 超我 和谐统一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一种内部控制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控制着在在一切给定情景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

(一)关于二部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格结构属于以无意识为主的二部结构,无意识、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结构(无意识又包括潜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是指我们平时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对人的行为支配是最无力的。

潜意识是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极其代替物。

主要由本能的欲望,尤其是性的本能欲望为主,是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到的。

而前意识是阻止潜意识中那些不为人们接受的观念、想法混入意识层面。

潜意识虽然被阻止,但它仍然是人思想活动的内驱力,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和谐。

弗洛伊德由此提出著名的冰山模型理论。

即潜意识在冰山之下,意识是露出水面的部分,之间就是前意识。

从本质上来说这不只是一种人格结构模型,更是一种人格动力学模型。

(二)关于三部人格结构理论后期弗洛伊德重新修正了人格结构理论,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三部结构”模型,用本我,自我,超我取代了前面三个概念。

本我与潜意识相对应,是一种杂乱的不稳定的被压抑的本能的欲望,里面包含了不为法律的规范和人们的社会道德所接受的本能冲动。

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是人格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又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自我本能指的是有助于个体自我保存的原始性冲动,而性本能则指与性欲与种族繁衍。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不管什么道德原则价值,它只专注于自己的内部需要。

超我是指人格中最道德的一部分,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

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2、荣格的人格理论第一,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A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

特点,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际,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一、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的方法
1.基本原理: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 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 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 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 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2.辅导目标: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 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 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帮助来访者 克服潜意识冲突。
精神分析的方法
“梦的工作”包括以下六种规律: (1)象征化:用一种中性事物来象征、 替代一种所忌讳的事物,以减少或引起 梦中自我的痛苦或创伤。 (2)移置:在梦中将对某个对象的情 感转移和投身于另一个对象方面去。 (3)凝缩:在梦中将内心所爱或恨的 几个对象凝缩成一个形象表现出来。
精神分析的方法
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领域的探索, 是20世纪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之一。
主要理论
1.心理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把认得整个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 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3.性欲学说
即性心理的5个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 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
一、心理结构理论
1.意识
就是可以觉察到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 分
“意识是心理结构的外表;就是说, 我们已把它作为一种能划归在空间上 最靠近外部世界的系统了。”
一、心理结构理论
2.前意识
前意识是意识和无意识站的边缘部分, 它虽然暂时是无意识的,但是比较容 易转化转化为意识。
“指当需要时就能变为意识的那种心 理材料。它不像无意识材料那样处于 被压抑的状态。它只不过是在一个人 心理的背后。”
(4)投射:在梦中将自己某些不好的 愿望或意念投射于他人,以减轻对自我 的谴责。 (5)变形: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或 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 (6)二次加工

第三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85

第三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85

第三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8.自由联想法在使用时应注意些什么。

它与催眠疗法有何不同。

9.什么是过失,为什么会产生过失。

10.什么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总目标。

通常使用的治疗技术有哪几种。

第一节人格结构理论个体在其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经由成熟与学习的发展历程,逐渐建立起来的包括多种特质的统合性人格整体,称为人格结构(personalitystructure)。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是其学说的核心,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提出心理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由潜意识(深层)、前意识(中层)、意识(表层)三个层次所构成;直至1923年才在《自我与本我》中正式提出人格结构说,认为整个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

这是对早期提出的心理结构说的修正与发展。

人格结构说既融入了心理结构说的思想,又强调了人格结构说的心理动力。

本节从介绍人格结构的组成入手,兼述人格的动力状态,说明心理能量在本我、自我与超我中的分配与流动。

本节最后再简要地回顾弗洛伊德早期提出的心理结构说。

人格结构的组成有关人格结构的论述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一个基本方面。

他在晚年明确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节对人格结构各组成部分的性质、起源、作用以及进行活动时所遵循的原则,分别进行说明。

(一)本我本我(id)是人格系统中最原始、最隐私的部分,它处于潜意识的深层,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组成,如饥、渴、性,它包括来自对基本生理需要满足的知觉与记忆的所有欲望。

弗洛伊德曾说过,本我是我们人格中最黑暗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贮存心理能量的地方,与肉体联系着,肉体是其能量的源泉;蕴贮着人性中最原始、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冲动,此等冲动一旦发生即要求立即得到需求的满足,不受个体意识的支配,也不受外在社会规范的约束。

我们叫它一团混沌,一口充满沸腾、激动的大锅。

本我沸腾着、喧嚣着,毫无掩饰与约束地寻求生理的满足,它不受理智和逻辑法则的约束,也不知道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好、是坏;什么是道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11级汉语3班11100319 吴越滢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即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

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

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

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美学理论等多门人文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关键字】意识与潜意识俄狄普斯情结失言
【正文】
心理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在人的意识之外还可能有一种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在遇到阻碍的场合下就转化为神经病的病理症候。

弗洛伊德在1895年与布鲁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中提出了“潜意识”概念。

书中认为在我们觉察到的意识性观念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观念。

并强调:“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潜意识的观念,并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以觉察到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观念和感觉。

因为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它受到的限制也就更多。

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潜意识又被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

前意识“指当需要时就能
变为意识的那种心理材料。

”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
个边缘部分。

它虽然暂时是无意识的,但是比较容易转化为
意识。

而无意识作为心理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
是“包括所有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的心理材料”。

无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是人们难于察觉和认识的部
分。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其核心要素是性冲动、性本能、
性欲望,它通过人们不够注意的玩笑、失言、梦等方式表现出来。

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占据了最大一部分。

在表现上多为盲目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

倘若用冰山来比喻的话,意识只是浮于水面上的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藏于水面之下的那大部分。

弗洛伊德早期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

这一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首先,它“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

其次,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
广义来说,人们都只能称之为性的本能冲动,它在神经的和心理的疾病成因中,起着一种极不寻常的巨大作用,而那些冲动还是一种从未充分肯定的成因。

”由此可见,依据弗氏的理论,无意识对于人的行为可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案例分析:
《哈姆雷特》之俄狄普斯情结:对于哈姆雷特对于复仇的延宕一直有众多学者尝试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去解释,而弗氏理论认为,他犹豫不决是因为他意识里面的崇高的价值观念与他无意识里面的俄狄浦斯情结与发生了严重的矛盾与冲突。

哈姆雷特视克劳狄斯为毒蛇,杀死自己的哥哥取而代之篡夺皇位,更娶了自己的嫂子。

在哈姆雷特的意识层面,他原有的道德价值判断认为克劳狄斯的这种行为应得到严厉的惩罚。

然而,在哈姆雷特的无意识里面却潜藏着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指出,所有的男孩都有恋母嫉父、弑父娶母的心理倾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体现。

一般男孩会在5岁左右产生这种情结,但随着心理的成熟和外部社会道德伦理的教化和规范,这种心理会逐渐消失,倘若这种心理没有得到恰当的引导,那么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按着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在哈姆雷特的无意识里面,在他的幼年时期就爱恋着母后,仇视父王,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去除掉父亲,成为站在母后身边的那个人。

然而克劳狄斯谋杀国王而篡位娶嫂,与他自己无意识的弑父娶母的心理倾向一致,使他从这一丑恶的罪行中觉察到自己也有同样的罪恶心理,因此变得惶惑迟疑,难以下手复仇。

他自己也难以确定自己的报仇动机。

他不知道所谓的报仇,是因为克劳狄斯杀死了他的父亲,为父亲报仇,还是因为克劳狄斯娶了他的母亲,为自己报仇?“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对杀死他父亲,篡夺王位并娶了他母亲的人进行报复,这个人向他展示了他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愿望的实现。

这样,在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

它们告诉他,他实在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犯好多少。

”可见,哈姆雷特的“本我”有着仇恨和屠杀父亲的愿望,有着对母亲的性冲动,当他意识到这种愿望和冲动时,他又被充满道德伦理的“超我”所束缚,而产生罪恶感,因而限制了他的行动。

相对于俄狄普斯情结,女孩也会产生恋父情结,即厄勒克特拉情结。

这一点在现代作家张爱玲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也许正是因为童年失去了母亲的陪伴,一直在父亲张志沂的悉心关怀下成长的张爱玲对父亲有着特别的依恋。

张爱玲自幼天资聪颖,颇得张志沂喜爱,时常亲自教她读书,为她的作文写上眉批和总批。

即使是出入咖啡厅、舞厅等消遣场所也带着张爱玲。

父亲是她童年最温暖的一抹暖色,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她笔下《心经》的女主角许小寒才会对父亲有这样的纠缠和依恋,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才会一次又一次地恋上足够做
她父亲年龄的男子。

鲁迅《肥皂》:小说基本情节围绕“肥皂”展开,人物的心理活动又大都与“肥皂”紧密关联,而“肥皂”就是人物心理活动的“触媒”,具有一定的深层象征意蕴。

四铭在街上见到那位十八九岁的女乞丐,并不是马上产生肉欲的邪念的。

当时在场围观的一个光棍说,“阿发,你不要看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

”这才刺激了四铭,引起欲念。

肥皂马上成了四铭“性幻想”的触媒。

由于四铭是有身份的人,受家庭、道德等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其对女乞丐的欲念不可能如同“光棍”那样在意识层次上肆无忌惮地表露出来,而只能深藏于潜意识层次里。

但欲念一经引动,总要顽强地试图冲破压抑寻求出路,对女乞丐的“性幻想”,就是一种表现,连四铭自己对这种“性幻想”也并不觉察,他很难加以控制。

在“性幻想”中,女乞丐身上的“脏”,是一种阻隔,这“脏”与诸如身份、家庭、道德等条件的限制一样,都对四铭的欲念宣泄起着障碍作用,那么可用以洗去脏物的肥皂,也就代表了消除“性幻想”障碍的一种反抑制的力量。

而在四铭的,“性幻想”中,肥皂又“咯支咯支”地直接接触“性对象”的肉体,于是这“肥皂”本身很自然又与女乞丐肉体相联系,并转成女乞丐的象征。

四铭受到光棍的“启发”后,就买了一块肥皂。

然后不断地重复“咯支咯支”这一猥亵的话,都是受“性幻想”的支配。

有双重象征含义的“肥皂”就这样引动并左右着四铭的全部潜在“性心理”活动。

人的意识是受社会的道德伦理等外在因素所影响的,而人的无意识往往暴露出人最本能的欲望,当这两种意识发生冲突时,人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反常的举动。

例如,文中当四铭回忆起学生对他的嘲笑,邵分地意识到自己感情上的“出轨”之后,可能多少产生一种罪恶感,甚至为此觉得丧气。

但他并不能在潜意识支配下,也不可能面对自己真正的感觉。

所以他就不自觉地“外射”这些“罪恶感”,把自己所要面对的事实伪装成是别人的罪过,让别人去做“替罪羔羊”,自己以此得到一些安慰。

四铭大骂“学生”、“剪发女子”与“新文化”如何“不道德”,潜意识中是要把自己真正的“不道德”掩盖起来,他用这种格外激烈的态度去伪装自己,使自己相信他的外在意识行为才是自我的真实的道德表现。

有人把四铭“无名火”看作是一种明确的阶级意识的表露,或明确的两面派手段,但从弗氏理论来看,这是一种受下意识支配的失态,一种貌似正常其实不正常的人格分裂与精神分裂。

此外,四铭的无意识中的性心理还表现在失言上。

对于肥皂接触女乞丐的胴体而发出“咯支咯支”声,仿佛已成为四铭心中一个性的符号,他在听到那个光棍所说的污言秽语后鬼使神差地买了肥皂,并在回家后反复回忆起和提起这件事,以及在何道统与薇园的到来后又向他们讲述了这件
事,并情不自禁地提起“咯支咯支”。

但当何道统高声喊出同样的“咯支咯支”时,四铭便“债愤的”喝止,生怕引动家庭干戈。

这种矛盾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无意识对人的行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在社会道德伦理的束缚下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

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无意识理论为解释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而俄狄普斯情结的提出更是对整个文学批评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不可否认地,弗洛伊德在解释文学作品上有一定的“泛性论”倾向,在解释人的精神痛苦的问题上本末倒置地认为是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冲动被压抑导致的,而不是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和文化风俗给人们的精神套上了枷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