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差异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

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

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

中国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自然条件多样的国家。

其地理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将从地形地貌、气候、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地理差异进行总结。

一、地形地貌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西濒帕米尔高原,南临南海,北界蒙古、俄罗斯、朝鲜。

其地形地貌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平原、西部高原与盆地和南部丘陵、山地等。

具体来说,中国的地形地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 东部沿海平原东部沿海平原主要位于中国东部,包括华北平原、长江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

这些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其中,华北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2. 西部高原与盆地中国的西部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巴蜀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险峻,气候寒冷,是中国的水源保护区。

巴蜀盆地地势低洼,盛产水稻、茶叶等农产品。

塔克拉玛干沙漠则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景观壮丽。

3. 南部丘陵、山地中国南部地区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华南丘陵、云贵高原等。

这些地区地势多为丘陵、山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产品。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包括珠穆朗玛峰等多座世界最高峰。

以上所述,中国的地形地貌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对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分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气候中国的气候差异主要表现在纬度、地形地貌和季风等方面。

具体来说,中国的气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热带季风气候中国的南部地区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相对干燥。

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

2. 温带季风气候中国的中部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相对干燥。

这些地区气候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3. 干旱气候中国的西部地区属于干旱气候,降雨较少,气候干燥,土地肥沃。

中国东中西部的外贸比较分析

中国东中西部的外贸比较分析

中国东中西部的外贸比较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外贸重要的发源地和接收地。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外贸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发展态势、优势和劣势等问题。

一、外贸发展态势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态势差异很大。

以华东地区为例,其外贸总额始终高于其他地区,2018年达到1.9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2万亿美元,占全国的35.8%。

华中地区外贸总额与华东地区相比略有差距,2018年为1.44万亿美元,但其出口占比较低,只有26.8%。

西部地区的外贸总额显著低于华东、华中地区,2018年为0.99万亿美元,其中出口占比为21.2%。

二、外贸优势和劣势1. 优势各地区外贸优势不同。

华东地区一直以制造业出口为主,尤以电子、机械、纺织、服装及轻工制品等为主要商品;华中地区的优势在于汽车、仪器仪表等制造业产品;西部地区的外贸优势主要集中在冶金、石油、天然气、化工、能源等传统工业领域。

2. 劣势不同区域的制约因素不同。

华东地区外贸发展优势也凸显其劣势,比如过度依赖外贸,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华中地区的外贸出口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其出口产品的种类相对较少,缺乏竞争力;西部地区的劣势主要在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物流、信息化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三、发展对策1. 坚持内外贸并重,积极发展进口贸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2. 发挥地方优势、优化外贸结构。

在自身特色优势方面,力争在服务贸易领域更具优势;3. 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规则制定,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但也有各自的优势和发展的空间。

针对各自的劣势,需要加强创新和结构调整,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子分析-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分析

因子分析-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分析

确定公因子变量个数--主成分分析
确定m个主成份
1. 特征值: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 2. 根据累计贡献率:贡献率在80%~85%,但现实中这个标准 很难达到,所以一般累计贡献率应在70%以上; 3. 通过直观观察碎石图的方式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4. 综合判断,往往根据累计贡献率确定较少,根据特征值λ 确定又较多,应两者结合
3.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4.KMO检验
Bartlett球体检验的目的是检验相关矩阵是否是单位矩 阵,如果是单位矩阵,则认为因子模型不合适。Bartlett球 体检验的虚无假设为相关矩阵是单位阵,如果不能拒绝该 假设的话,就表明数据不适合用于因子分析。一般说来, 显著水平值越小(<0.05)表明原始变量之间越可能存在 有意义的关系,如果显著性水平很大(如0.10以上)可能 表明数据不适宜于因子分析。 KMO测度的值越高(接近1.0时),表明变量间的共 同因子越多,研究数据适合用因子分析。 通常按以下标准解释该指标值的大小:KMO值达到 0.9以上为非常好,0.8~0.9为好,0.7~0.8为一般,0.6 ~0.7为差,0.5~0.6为很差。如果KMO测度的值低于0.5 时,表明样本偏小,需要扩大样本。
原有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
SPSS提供了四个统计量可帮助判断观测数据是否适合作 因子分析: 1.计算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如果相关矩阵中的大部分相关系数小于0.3,则不适 合作因子分析; 2.计算反映象相关矩阵 以变量的偏相关系数矩阵为出发点,将偏相关系数矩 阵的每个元素取反,得到反映象相关阵。 如果反映象相关矩阵中的很多元素的绝对值比较大, 则说明这些变量可能不适合作因子分析 注:当原始变量个数较多时,所输出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别 大,观察起来不是很方便,所以一般不会采用这两种方法

中国城市化差异

中国城市化差异

中部地带城市化
• 中部———加快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完善城市 结构体系。 • 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正处于高速发展 阶段中期,部分省份大、中城市相当密集,已初步形 成城镇体系的框架 • 但部分省份城镇体系不完整,缺乏经济中心城市或 者承上启下的经济次中心城市,且城市空 间分布 过于分散。
The end,thank you!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经 发展 济 基础 因 素 产业 结构
发展基础薄弱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 较大,乡镇企业不 发达,生产力水平 较低,经济发展相 对迟缓 交通线路较少, 运输条件较差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 础较好,近代工业首先 出现在沿海
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 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 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 生产力水平较高
西部地带城市化
• 西部———以发展大城市为核心,推进西部大开 发。 • 从总体上来说,西部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处于高速发 展阶段的初期,城镇体系发育程度较低,经济欠发达, 人口素质不高,部分省区自然条件严峻,生态脆弱。 • 很多城市为资源开发性城市,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 施建设缓慢。
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差异
• 中部——应以国际国内城市职能分工为视角,加快 区域内外城市密集区整合,从大区域角度构筑以中 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城市结构体系。要进一步发 挥大城市的增长极作用,武汉、长沙、合肥等作为 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必须在进一步完善其产业结 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全球及中部 经济圈的视角,对其城市功能及产业发展方向进行 定位,积极承担区域性国际城市职能。在积极发展 大城市的同时,中部地区还应把小城镇纳入城市群 的整体发展中,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 西部——现阶段,应重点发展大、中城市。集中开发、集 中投资,依托中心城市,选择若干基础好的中等城市,重点对 其进行建设,增加其辐射力。目前,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前景 的城市群就是以长江中上游的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地 区和以陇海线上的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这两个地区城 市 群均位于与东部地区交通便利的区位上,并已具备相当 的经济基础。加快以它们为核心的城市群的发展,在西部 大开发中必然可起主导和先导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内陆 边境口岸,亚欧大陆桥沿线的城市建设。西部省区应更加 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投资比例,吸引东部传 统产业向西部转移,为此,国家也应加大对西部城市化发展 的扶植力度,进一步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张旭扬摘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㊂1990年以后,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且出现了南北区域分化等新问题㊂因此,为了充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必须合理调整现行区域政策㊂关键词:区域经济;东西差距;南北区域分化一㊁引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变成发展不平衡与不足之间以及人民对更好生活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㊂文章基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各省区的GDP数据,分析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对中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㊂二㊁东西差距呈现缩小趋势文章的东部区域包括北京㊁天津㊁河北㊁辽宁㊁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福建㊁山东㊁广东㊁海南;中部区域包括山西㊁内蒙古㊁吉林㊁黑龙江㊁安徽㊁江西㊁河南㊁湖北㊁湖南;西部区域包括四川㊁重庆㊁贵州㊁云南㊁西藏㊁陕西㊁甘肃㊁青海㊁宁夏㊁新疆㊁广西㊂文章按照中国东部㊁中部㊁西部各省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来测度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㊂(一)1995 2002年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㊂关于东西差距的大小和具体时间有不同的看法㊂(二)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2003 2018年)区域差距的扩大将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性以及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㊂2003 2018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中间有波动㊂先从2003年的59.57%上升到2006年的59.67%,而后缓慢下降至2011年的56.30%,2013年回升至58.18%,最后回落至2018年的55.35%㊂2003 2018年,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呈现缓慢回升的趋势,中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5.12%上升至26.39%;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5.30%上升至18.26%㊂这个时期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时期㊂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强现阶段对西部和西部地区的开放是国家的政策,有效地发挥了西部的资源优势,重工业优势,促进了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㊂三㊁南北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一)南北差距微幅缩小(1995 2013年)1995 2013年,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北方地区的开放程度加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㊁振兴东北地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南北差距保持了稳中微降㊂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59.41%下降到2013年的57.00%㊂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40.58%微升至2013年的41.76%㊂(二)南北差距急剧扩大(2014 2018年)2014 2018年,南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出现了急剧扩大的趋势㊂2016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首次超过60%,达60.3%;2018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达61.52%㊂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中南北差异是两个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盛来运等,2018)㊂四㊁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思考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尽管中国东西方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很大,还存在区域差异等新问题㊂尽管北部和南部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但仍低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属于中等范围㊂(一)区域差距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区域差距是长期的㊁绝对的,区域之间自然地理㊁经济基础㊁要素禀赋等不同,这必然会各区域之间存在差距㊂区域作为具有较强自组织能力的城市及其影响范围(安虎森,2004),存在资源㊁劳动力㊁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分布不均衡性(魏后凯,2011),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区域经济差距存在的客观条件㊂研究表明,东部地区通过产业转出也能够促进自身的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产业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孙慧文,2017),也有效带动了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地区的经济发展㊂(二)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差距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陈栋生,1988),但区域差距过大必然会阻碍整体发展,如果不加以干涉,先发展地区就会通过累积因果过程,自身发展能力加强,后发展地区的发展优势被削弱,形成马太效应(Myrdal,1957)因此,既不能放任区域差距扩大,也不能通过政府的强制性措施来消除区域差距(吴强等,2004),这就需要各地结合历史文化㊁经济基础等条件,调整区域政策,有计划地使区域差距缩小到合理的范围㊂五㊁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要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必须客观认识区域经济差距,及时调整现有区域政策㊂1.加强宏观区域政策的针对性;2.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3.建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4.建立完善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㊂参考文献:[1]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2]魏后凯,刘楷.我国地区差异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1994(4).[3]魏后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动趋势及其预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6).作者简介:张旭扬,湘潭大学㊂05。

高中地理必修3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高中地理必修3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能力迁移: 案例研究:
四川盆地
比 较 都江堰
吐鲁番的葡萄
吐鲁番盆地
C、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 产业比重最小
D、产业结构反映经济的优劣,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 比重越大
巩固练习
下列重要城市中属东部经济地带的是___A
A、北京、上海、南宁 B、重庆、武汉、南京 C、天津、大连、合肥 D、沈阳、长春、哈尔滨
巩固练习
可以作为东部地带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是__D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探讨: 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影响因素 自 地形 然 因 素 气候
自然资源
社 城市化水 会平 因 科技、教 素 育和文化
对外开放 程度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丘陵、平原为主,地势 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海拔较
低平,便于开发利用
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 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
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问题:1.工农业基础薄弱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交通落后 4.生态恶化
1.绿洲农业→提高单产、稳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
方向:3.发展交通→发展边贸、旅游创汇
4.开发能源→全国动力基地(能源、矿产、水力) 5.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①自然条件的差异 ②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 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 经济发展的差异
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东最高、西最低,差距还在扩大 ② 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东部快、中西部相对缓慢
与区域的位置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1.“资源的诅咒”效应,即资源丰裕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于资源贫乏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原因在于:(1)西部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能力低于东部。

虽然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是由于交通和技术的限制,开采成本高。

加之西部地区开采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益低,自然资源优势难以迅速转化成经济优势。

(2)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扭曲的要素和产品价格体系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价格优势相背离,资源利益的大量流失,使西部地区在工业化初期无法依靠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起来。

(3)地方与中央在资源价值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4)西部地区“竭泽而渔”式的开采;(5)产业分工及产业布局。

西部过分依赖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加工业,在东西部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处于低端水平。

2.文化传统与人脉资源从文化传统因素看,东南沿海地区是儒学文化和各具地方特色的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国际贸易和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居民较早地形成了商品经济观念,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也先于其他地区,因此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经商和办实业的意识较强。

教育事业较为发达,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程度高,当禁锢在他们身上的传统体制和政策被摆脱之后,他们个体的能量得以充分发挥,并又本能地走向国内外商贸市场。

而广泛分布在东南亚、欧美等国华人、华侨(原籍大多在东南沿海)以及由此形成的“人脉”关系,加速了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而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观念、意识。

即使在时代背景发生变化以后,惧怕风险、懒惰、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唯意志论等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计划经济思想依然存在,并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思维和行为定势,制约着西部地区的思想解放,增加了西部制度创新的难度。

3.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表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投资是推动东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而西部长期依靠国有经济支撑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国有经济的弊端是东西部经济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西部差异的比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同时,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拉大却成为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严峻挑战,因此,研究东西部发展差距形成原因并探讨缩小这种差距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东西部差异已经引起社会学者高度重视,本文试图分析差异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我国东西部之间呈现西部经济迅速发展,并且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大于东部,但就全国而言西部的经济增长水平仍然不高的特点。

我国东西部之间呈现近五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且西部的增长速度大于东部,西部从2007年开始处于平稳增长的特点。

1、我国东西部之间呈现西部经济迅速发展,并且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大于东部,但就全国而言西部的经济增长水平仍然不高的特点。

表一中国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总计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2005 88773.6 45626.3 52.4 16145.6 18.5 17645 20.3 7678.8 8.8 2006 109998.2 54637.1 50.6 20896.6 19.3 21996.9 20.4 10520 9.7 2007 137323.9 64876 48.1 27746.2 20.6 28250.9 21 13920.1 10.3 2008 172828.4 77735.5 46 36695.2 21.7 35948.8 21.3 18714 11.1 2009 224598.8 95548 43.7 49851.8 22.8 49686.3 22.7 23732.9 10.8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9年的统计年鉴整理)由表一可见:2005年东部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45626.3亿元,占全国的52.4%;到了2009年东部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95548亿元,占全国的43.7%;因此我们可知,与06年相比09年东部固定投资总额增长了1.09倍,在全国的比重下降了8.7个百分点。

2005年西部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17645亿元,占全国的20.3%;到了2009年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49686.3亿元,占全国的22.7%;因此我们可知,与06年相比09年西部固定投资总额增长了1.81倍,在全国的比重上升了2.4个百分点。

西部0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量约是东部增长量的两倍。

西部0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全国的比重增加的百分点小于东部减少的百分点,约只有东部的四分之一。

根据表一,我国东西部之间呈现西部经济迅速发展,并且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大于东部,但就全国而言西部的经济增长水平仍然不高的特点。

2、我国东西部之间呈现近五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且西部的增长速度大于东部,西部从2007年开始处于快速平稳增长的特点。

表二中国各地区房地产开发的投资额(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总计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2005 15909.2 9673.4 60.8 2232 14 2666.2 16.8 1337.6 8.4 2006 19422.9 11265.9 58 2894.8 14.9 3488.6 18 1773.7 9.1 2007 25288.8 14153.8 56 3901.9 15.4 4863.1 19.2 2370 9.4 2008 31203.2 16726.6 53.6 5292.4 17 6042.5 19.4 3141.7 10.1 2009 36241.8 18462.1 50.9 6620.4 18.3 7198.1 19.9 3961.2 10.9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9年的统计年鉴整理)由表二可见:2005年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是9673.4亿元,占全国的60.8%;2009年东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是18462.1亿元,占全国的50.9%。

与05年相比,我国东部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加了8788.7亿元,增长了0.90倍;其比重下降了9.9个百分点。

2005年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是2666.2亿元,占全国的16.8%;2009年西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是7198.1亿元,占全国的19.9%。

与05年相比,我国西部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加了4531.9亿元,增长了1.70倍;其比重上升了3.1个百分点。

我国西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倍数约是东部的两倍。

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全国的比重,07年是19.2%,08年是19.4%,09年是19.9%。

根据表一,近五年我国东西部之间呈现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且西部的增长速度大于东部,西部从2007年开始处于快速平稳增长的特点。

二、东西部差异的发展趋势1、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且发展速度大于东部地区平稳发展的趋势。

分析:根据表一资料,运用EVS3软件,可得东西部2011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回归方程:东部:y1=12294.18x1-24606735西部:y2=7803.45x2-15630819 ,其中(x1=年份;x1=x2)根据回归方程,可知2011年的东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116860.98亿元,西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61918.95亿元。

如图表三所示:表三预测东西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东部西部2010 104566.8 54115.52011 116860.98 61918.95(资料来源:由表一数据经EVS3软件得出)由表三可见: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东部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了58940.5亿元,增长了1.29倍;我国西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了36470.5亿元,增长了2.06倍。

2011年与2005年相比,我国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了71234.68亿元,增长了1.56倍;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了44273.95亿元,增长了2.50倍。

由此得出结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将保持继续快速发展,且发展速度大于东部地区的平稳发展的趋势。

2、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都有快速增长的趋势,而我国西部的房地产的发展仍然是较快速平稳的,且发展速度正在加快。

分析:根据表二资料,运用EVS3软件,可得东西部地区2011年房地产开发的投资额回归方程:东部:y1=2303.81x1-4609690西部:y2=1161.77x2-2326821 ,其中(x1=年份;x2=x1)根据回归方程,可知2011年东部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是23271.91亿元;2011年西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是9498.47亿元。

如图表四所示:表四预测东西部发地产开发投资额(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东部西部2010 18958.1 8336.72011 23271.91 9498.47(资料来源:由表二数据经EVS3软件得出)由表四可见:2010年与2005年相比,我国东部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加了9284.7亿元,增长了0.96倍;而我国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加了5670.5亿元,增长了2.12倍。

2011年与2005年相比,我国东部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加了13598.51亿元,增长了1.40倍;而我国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加了6832.27,增长了2.56倍。

由此得出结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都有快速增长的趋势,而我国西部的房地产的发展仍然是较快速平稳的,且发展速度正在加快。

三、对策措施1、西部的经济发展应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速度大于东部的状态,且要提高西部地区在全国内的发展水平。

以下是几个措施:(1)创造有利于宏观调控的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

一是尽快确立各类经济成份的市场主体地位。

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的要求,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边界,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解除政府与所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使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非国有经济成为合格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二是大力培育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

发展和完善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建立和发展技术市场与信息市场;土地市场由国家调控。

通过各类市场,使商流、物流和信息流,既按自己的特点形成和发展,又有相互协调和促进,共同构成统一的、现代化的大市场。

三是加快制定完整的市场法则。

抓好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秩序和打破地方市场分割等方面的法规制定工作,和国际市场接轨,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交易、平等竞争创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

(2)开发新的人力资源,提高西部经济发展水平。

提升西部地区科技力量和让公务员和各类科技人才进入西部经济流通领域。

公务员和各类科技人才队伍是欠发达地区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引导农民进入经济开发主战场的唯一力量。

他们的出现可以是西部大开发的速度大大加快。

(3)加大对西部国有工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援助。

西部是我国国有企业比重最高的地区。

国家的重大改革举措,如对一些负债过重的重点国有企业实行债转股、企业资产变现用于增资减债以及国家技术创新资金的安排等,应向西部地区倾斜。

在西部国有工业的结构调整方面,要加大对纺织、机械、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对有市场、有效益的技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2、我国西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应继续保持其发展速度加快的良好趋势。

以下有几个措施:(1)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在扩大内需中的重要作用。

西部地区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展区域。

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要把西部大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财政转移支付和扩大内需新增投资要继续向西部倾斜,重点投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领域,促进西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开发的平稳较快发展。

(2)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税改革。

开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抓紧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有序转移。

积极推进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探索边境地区开发和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3)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要求,积极做好协调,完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好各项任务。

西部地区要坚定信心和决心,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共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