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思维特点
物理是区分智商的学科学物理的人的思维

物理是区分智商的学科学物理的人的思维无论你是本科生,研究生,抑或是博士生。
学物理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至少学物理的人都会被别人认为是聪明的代表,你怎么看?首先,让我来评评智商,智商这玩意其实就是用来忽悠人,经过若干年的统计发现,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成功,所以这几年不提智商了,改提情商了。
因此,我个人觉得,能不能学好物理跟智商关系其实不是十分地大。
但是如果你觉得学习好就是智商高,那另当别论。
其次,物理的难学是因为物理是一门应用学科,不像数学是一基础学科。
应用学科的特点就是要应用到基础学科中学到的内容然后再去解决问题,因此它的难度自然也就比一般的基础学科要难。
特别是物理,如果你数学不好,你物理很难学好,说实话几乎没有一种数学知识是物理中用不到的,特别是大学物理,那些高等数学好象就是为了解决物理而存在的一样。
其实,就是语文学不好,你的物理也照样学不好,这个在初中就很明显了,许多学生做不对物理题就是因为把题理解错了。
英语好了对物理有一些帮助,比如磁铁的南S北N两极就是英文缩写,好多英语不好的学生甚至到了高中还经常把二者搞反。
第三,学物理也跟个人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物理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其中很多知识需要你思辨,怎样才能完成从感性到理性、从经验到科学的跃迁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
但有一点,想靠死记硬背来记住是不行的。
可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许多老师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是重复、重复、再重复,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就被扼杀了,甚至连思考都不会了。
这样想学好物理就难了。
因此,我觉得想学好物理靠的不是智商,大家都知道多元智能理论吧,也就是说人的智商可以分成九类,比如乔丹就是运动方面的智商很高,难道学物理跟人运动的智商也有关系?那么,要学习好物理怎么办呢?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起码学习不能等于记忆,学习是求知、探索的过程。
其次,要打好基础,也就说基础学科不能差太多,毕竟物理要读题,要计算,如果你专职研究物理,还得写论文,甚至写英文论文。
浅谈物理学科的思维特点

浅谈物理学科的思维特点作者:陈荣明来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年第12期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必须时刻注意联系实际,以期培养学生具有既能作抽象的概括,又能具体地应用、联系实际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物理思维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030-01物理学的研究。
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发现、概括,都需要思维的加工,与一般的思维过程相比较,在共性之中,物理学科的思维又有其个性。
对这种个性的准确了解和把握,有助于加强物理教学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一、模型化物理学科的研究。
以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内容。
对于那些纷繁复杂事物的研究,首先就需要抓住其主要的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的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典型”,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建立新的概念。
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的简化。
而抽象概括和简化的过程,也正是人脑对事物的思维加工过程。
模型就是一种概括的反映,就是概念,亦即是一种思维的形式。
把握好物理模型的思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所在之一。
然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模型占有重要的地位。
物理教学。
首先是引导学生步入模型这个思维的大门,适应并掌握这种思维形式,具备掌握物理模型的思维能力。
二、多级性任何一门学科,其内容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学科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在本学科内,一个物理问题的提出、解决,其后所牵涉到的问题,可能有许多个环节,问题的解决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往往需要分作几个过程、阶段或几个方面、几步。
须经历分析、综合的相互转换,往复循环,逐级上升。
本文谓此特点为物理思维的多级性。
一般说,物理思维的多级性,亦包括了模型的转换。
无疑,这种思维的多级性。
要求更高的思维能力,这是对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一次推进。
而对于步入新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水平,也是对思维惰性的一个冲击。
把握学科特点 培养物理思维品质

把握学科特点培养物理思维品质作者:黄斌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13期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握物理学科的思维特点,以加强物理教学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物理思维;学科特点;思维品质;能力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16-01物理学的研究,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发现、概括,都需要思维的加工,与一般的思维过程相比较,在共性之中,物理学科的思维又有其个性。
对这种个性的准确了解和把握,有助于加强物理教学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一、模型化物理学科的研究,以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内容。
对于那些纷繁复杂事物的研究,首先就需要抓住其主要的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的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典型”,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建立新的概念。
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的简化。
而抽象概括和简化的过程,也正是人脑对事物的思维加工过程。
模型就是一种概括的反映,就是概念,亦即是一种思维的形式。
二、多级性任何一门学科,其内容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学科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在本学科内,一个物理问题的提出、解决,其后所牵涉到的问题,可能有许多个环节,问题的解决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往往需要分作几个过程、阶段或几个方面、几步。
须经历分析、综合的相互转换,往复循环,逐级上升。
本文谓此特点为物理思维的多级性。
一般说,物理思维的多级性,亦包括了模型的转换。
无疑,这种思维的多级性,要求更高的思维能力,这是对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一次推进。
而对于步入新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水平,也是对思维惰性的一个冲击。
从开设物理课开始,便须注意不断地引导并培植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敏锐能力,鼓励学生勤于钻研、深于追究的思维品质。
三、多向性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只有一种办法。
物理学科创新思维及教学策略

物理学科创新思维及教学策略1. 引言物理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物理学科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创新思维的内涵与特点2.1 内涵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创造新的价值的能力。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发散思维: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案。
- 批判性思维:对现有知识和观念进行质疑,追求真理和真实。
- 系统性思维:将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 创造性思维: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2.2 特点- 开放性:创新思维不受限于传统观念和现有知识,能够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
- 灵活性:创新思维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
- 风险性:创新思维常常涉及到未知的领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 价值性:创新思维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3. 物理学科创新思维及教学策略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3.2 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实践性教学:注重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和体验。
3.3 教学策略- 问题驱动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 案例教学:分析物理学科中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 跨学科教学:融合物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物理学科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通过实施启发式、实践性、个性化和情境化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在物理学科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物理思维方法

物理思维方法
物理思维方法是指运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
的问题,这种思维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还可以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物理思维
方法。
首先,物理思维方法强调观察和实验。
物理学家在研究自然现
象时,首先会进行大量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理论,
从而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避免
主观臆断和片面认识。
其次,物理思维方法注重模型和简化。
在物理学中,为了更好
地描述和解释现象,科学家常常会建立模型,并对现象进行简化。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规律,从而更好地解
决问题。
再次,物理思维方法强调量化和数学。
物理学是一门重视量化
和数学方法的学科,通过量化和数学分析,可以使问题更加清晰和
准确。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用科学的手段来解决问题,避免主观
臆断和随意猜测。
最后,物理思维方法强调系统和整体。
在物理学中,研究问题常常是从整体出发,通过系统思考和分析,找出问题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问题,从整体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物理思维方法是一种重视观察和实验、模型和简化、量化和数学、系统和整体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物理思维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指导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1.知识深度,理解加深高中物理,要加深对重要物理知识的理解,有些将由定性讨论进入定量计算,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动能概念、电磁感应、核能等。
2.知识广度,范围扩大高中物理,要扩大物理知识的范围,学习很多初中未学过的新内容,如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光的本性等。
3.知识应用,能力提高高中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是自学能力和物理解题能力,并学会一些常用的物理研究的方法。
学好物理,我们可以从4大方面入手:1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也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1.1 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而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
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分析、综合方法应用更为普遍,如下面介绍的顺藤摸瓜法和发散思维法就是这些方法的具体体现。
①顺藤摸瓜法,即正向推理法,它是从已知条件推论其结果的方法。
②发散思维法,即从某条物理规律出发,找出规律的多种表述。
这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
例如,从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能的特点出发,推出如下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串联电路中,阻值大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大,阻值小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小;并联电路中,阻值大的电阻通过的电流小,阻值小的电阻通过的电流大。
1.2 物理思维的程序物理思维是将物理现象与物理实验所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从已有的理性认识上获得新的理性认识。
物理思维的主要程序是质疑与释疑。
① 质疑:质疑不是一般地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主要指观察者在充分运用了自己的知识却仍不能解释的,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物理学科的核心特点与地位

物理学科的核心特点与地位物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性: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物理学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大多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的。
因此,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理论性:物理学不仅依赖于实验,还注重理论的建构和推导。
物理学理论是对物理现象和实验结果的深入理解和概括,它能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预测新的物理现象,并指导新的实验。
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物理学的进步和革命。
3.精确性:物理学追求精确性和定量性。
它要求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物理学的精确性不仅体现在实验测量上,还体现在理论推导和预测上。
因此,物理学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4.统一性: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统一性和简洁性。
它试图用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来解释尽可能多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例如,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和光学等各个领域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框架下得到了统一和融合。
物理学的统一性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也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5.应用广泛性: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
它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还在工程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电子技术、材料科学、能源技术等。
物理学的应用不仅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也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物理学科具有实验性、理论性、精确性、统一性和应用广泛性等基本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物理学成为一门既基础又前沿、既理论又实践的自然科学。
高二物理学科的思维特点

高二物理学科的思维特点1.模型化物理学科的研究,以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内容。
对于那些纷繁复杂事物的研究,首先就需要抓住其主要的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的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典型”,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建立新的概念。
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的简化。
而抽象概括和简化的过程,也正是人脑对事物的思维加工过程。
模型就是一种概括的反映,就是概念,亦即是一种思维的形式。
把握好物理模型的思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所在之一。
然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模型占有重要的地位。
物理教学,首先是引导学生步入模型这个思维的大门,适应并掌握这种思维形式,具备掌握物理模型的思维能力。
2.多级性任何一门学科,其内容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学科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在本学科内,一个物理问题的提出、解决,其后所牵涉到的问题,可能有许多个环节,问题的解决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往往需要分作几个过程、阶段或几个方面、几步。
须经历分析、综合的相互转换,往复循环,逐级上升。
*谓此特点为物理思维的多级性。
一般说,物理思维的多级性,亦包括了模型的转换。
无疑,这种思维的多级性,要求更高的思维能力,这是对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一次推进。
而对于步入新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水平,也是对思维惰性的一个冲击。
从开设物理课开始,便须注意不断地引导并培植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敏锐能力,鼓励学生勤于钻研、深于追究的思维品质。
3.多向性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只有一种办法。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出发,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同一个结果。
还有一些问题则不同,并不只有一个结果存在,需要作全面的分析。
而解决这类问题所需要的思维过程,须是开放性的。
即依据一定的知识或事实,灵活而全面地寻求对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
这种特点,被称作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求异、发散是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的体现,要求个体具有能从常规、呆板或带有偏见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把思维从曾经历过的路上转移开来,以探求新的解决办法,又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去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物理学科的思维特点
物理学的研究,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发现、概括,都需要思维的加工,与一般的思维过程相比较,在共性之中,物理学科的思维又有其个性。
对这种个性的准确了解和把握,有助于加强物理教学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1、模型化。
物理学科的研究,以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内容。
对于那些纷繁复杂事物的研究,首先就需要抓住其主要的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的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典型”,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建立新的概念。
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的简化。
而抽象概括和简化的过程,也正是人脑对事物的思维加工过程。
模型就是一种概括的反映,就是概念,亦即是一种思维的形式。
把握好物理模型的思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所在之一。
然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模型占有重要的地位。
物理教学,首先是引导学生步入模型这个思维的大门,适应并掌握这种思维形式,具备掌握物理模型的思维能力。
2、多级性。
何一门学科,其内容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学科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在本学科内,一个物理问题的提出、解决,其后所牵涉到的问题,可能有许多个环节,问题的解决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往往需要分作几个过程、阶段或几个方面、几步。
须经历分析、综合的相互转换,往复循环,逐级上升。
本文
把此特点称为物理思维的多级性。
一般说,物理思维的多级性,也包括了模型的转换。
无疑,这种思维的多级性,要求更高的思维能力,这是对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一次推进。
而对于步入新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水平,也是对思维惰性的一个冲击。
从开设物理课开始,便须注意不断地引导并培植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敏锐能力,鼓励学生勤于钻研、深于追究的思维品质。
3、多向性。
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只有一种办法。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出发,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同一个结果。
还有一些问题则不同,并不只有一个结果存在,需要作全面的分析。
而解决这类问题所需要的思维过程,须是开放性的。
即依据一定的知识或事实,灵活而全面地寻求对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
这种特点,被称作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求异、发散是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的体现,要求个体具有能从常规、呆板或带有偏见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把思维从曾经历过的路上转移开来,以探求新的解决办法,又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去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而且,在思考中能灵活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转换,全面地把握问题,细心地权衡哪些思维是有利的,哪些思维是正确的。
4、表述的多样性。
物理问题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表述物理规律,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公式表示,还可以借助于画图像。
有些问题还可以用各种图示。
概念的表述,亦有类似的
方式。
每一种表述,都是一种语言,同样是一种思维。
这种表述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首先对思维的方法要加以选择、优化。
选择和优化是对思维的批判性品质的表现,也是思维灵活性品质的表现。
物理教学,就需培养学生选择表述方式的意识,学会并掌握物理语言,准确地运用适当的语言思考、论述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5、思维的转换。
思维的转换是物理思维的又一个特点。
它要求个体及时地更换自己的思维方向,转换思维的方式,改变语言表达方式,以更简捷、有效的方式进行分析、综合。
研究对象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转换等是常见的。
思维的转换,既是物理思维的特点,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甚觉困难的又一所在。
思维的转换,是思维的灵活性品质的体现,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培植这种品质。
6、假设与验证。
为着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所必须经历的步骤,一般说有如下四步,即发现问题、认清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而其中的假设与验证是思维过程的中心环节或关键环节。
在解决有多种可能的问题时,结论与假设有关的,必须加以验证。
验证假设的思维是人的认识深化的过程。
验证的方法,可以是间接的方法,即推理的方法,也可以是直接的检查,即知觉的方法。
但无论以怎样的方法来作验证,都直接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7、等效思维。
等效方法的运用,是物理思维的又一个特点。
所谓等效,即效果相同。
例如矢量的合成分解、等效电路等属之,都是简化复杂问题的方法。
把复杂的对象等效作一个模型,以便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去处理。
这种等效处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思维。
8、实践性。
物理知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许多知识是实践观察的总结。
就其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技术这一点讲,物理知识是非常具体的、通俗的。
而就其概括实践来讲,无论是初级经验的概括,还是高级科学的概括,它又是那么抽象,既具体又抽象的特点,要求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必须具有相应的特点。
一些论述需要作抽象的概括,而另一些论述则必须考虑到现实状况,作联系实际的思考。
脱离实际必然导致思维的谬误。
因而,在物理教学中,必须时刻注意联系实际,以期培养学生具有既能作抽象的概括,又能具体地应用、联系实际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