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步态研究现状
人体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步态研究现状

Cu r n e e r h s o at a a y i o u a o re te t x s e e o o o c d v c r e t r s a c e fg i n l ss n h m n l we x r mi e o k l t n r b t e ie y i
[ ywo d]E t mie; o o c; x se tn Ga Ke r s x e t s R bt sE ok l o ; i r i i e t
外 骨 骼 (x see n 一 词 来 源 于 生 物 学 , e ok l o ) t 是
骨 骼机 器人 是将 人 的智 慧 与机 器 的机械展 了 】 0 0年 “增 强 人 体 机 能 的 外 骨 骼 ”( x s e tn o E ok l o sfr e
c n o t o s f rl we x r mi x s e eo o o i e ie wh c e d s u s d i e i o t l h d o r me o re te t e o k l t n r b t d v c ih a ic s e n d t l y c r a .
H ma efr n e g nain E A) 究 项 u nP r mac mett , HP 研 o Au o
指 为生 物提 供保 护和 支 持 的坚硬 的外 部 结构u 如 , 甲壳类 和 昆虫等节 肢 动物 的外 骨骼 系 统 。人体 外
目[]自此 , 骨骼 机 器人 的开 发 与应 用逐 渐进 入 3, - 4 外
【 要】外骨骼机 器人 是将人 的智慧与机器的机械动力装置相结合 的一种机器人 , 摘 不仅可 以为操 作者提供
保护 、 身体支撑等 功能, 还可 以在 操作者 的控制 下完 成一定的功能和任务 , 应用前 景巨大。文 中阐述人体 下肢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引言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与下肢功能障碍问题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突出。
为了帮助患者恢复下肢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一种先进的康复技术。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这一领域中崭露头角,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康复辅助工具。
本文将探讨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应用前景以及机器人技术的挑战。
1.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是一种通过机器人技术将机械结构与人体下肢结合,实现康复治疗的辅助工具。
这种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随着现代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功能、性能和安全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进。
现阶段,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机械结构、动力系统和康复控制系统。
机械结构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人体下肢生理特征的深入研究,设计了与人体骨骼结构相似的外骨骼骨架,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和稳定性。
同时,采用轻质材料和模块化设计,使机器人更加舒适和灵活。
动力系统方面,目前主要采用液压、气压和电机等方式实现力与力矩的输出,并利用相关传感器实时监测人体肌肉力输出,以保持与人体行走协调。
康复控制系统方面,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患者行走姿态和力度等重要信息,并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来协调机器人与人体的动作。
这种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个体的需求进行自适应调整,如加强力量输入、改变步态模式等。
2.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应用前景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它可以帮助康复患者重新恢复行走能力,截肢患者可以恢复走路,下肢麻痹患者可以提高其行走速度和稳定性。
其次,对于行走工作环境极端困难的军事、消防和救援人员,该技术可以提供额外的力量和稳定性,减少劳动强度和防止意外伤害。
此外,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还可以在体育训练和娱乐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和保护身体。
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应用领域展望

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应用领域展望摘要:总结性的介绍了当前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对典型的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进行了结构和性能等的分析,并结合当前探讨了该装置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展望了未来的人体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能达到的科技水平。
关键词:外骨骼机器人助力1 现状人体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起源于美国1966年的哈德曼助力机器人的设想及研发,到今天整体仍处于研发阶段,能源供给装置以及高度符合人体动作敏捷及准确程度要求的控制系统和力的传递装置都有待大力投入研发和试验尝试[1]。
以下是近些年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1.1 日本外骨骼机器人HAL3 它由筑波大学研发,功能为:帮助人行走、起立、坐下等下肢动作的动力辅助机器“机器人套装(Robot suit)”HAL(Habrid Assist Legs),该机器人主要由无线LAN(局域网)系统、电池组、电机及减速器、传感器(地板反应力传感器、表面肌电传感器、角度传感器)、执行机构等组成,总重约17千克,设备较重,动力传动采用电机-减速器-外骨骼机构的方法。
能够根据人体的动作意愿自动调整装置的助力大小。
市场规划:将主要面向高龄护理、残疾人辅助、消防及警察等危险作业的用途,并且加强运动娱乐用途市场的开发力度,将针对各种用途进行HAL的设计生产[2]。
具体产品可见以下链接网址:/show/hkJUlIx1wbzsJMYV.html1.2 以色列:“外骨骼”助力装置ReWalk 埃尔格医学技术公司研发的“ReWalk”用一副拐杖帮助维持身体平衡,由电动腿部支架、身体感应器和一个背包组成,背包内有一个计算机控制盒以及可再充电的蓄电池。
使用者可以用遥控腰带选定某种设置,如站、坐、走、爬等,然后向前倾,激活身体感应器,使机械腿处于运动之中。
主要用来助瘫痪者恢复行走能力[3]。
动力传动采用电机-减速器-外骨骼机构的方法,运动模式主要是装置带动人体动作,装置的助力大小由控制系统设定,不能跟随人的动作意愿而随时改变。
国内外外骨骼机器人发展现状

国内外外骨骼机器人发展现状如下:国内发展情况:技术水平:国内外的外骨骼机器人技术都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
国内的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已经开始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如感知控制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外骨骼机器人在人机融合、智能控制等方面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政策支持:国内政府对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康复、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应用领域:国内的外骨骼机器人主要应用在医疗康复领域,如帮助截瘫患者恢复行走能力、辅助老年人行走等。
此外,在军事领域和工业领域,也有一些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案例。
国外发展情况:技术水平:国外在外骨骼机器人技术方面的发展相对更为成熟,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例如,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外骨骼机器人已经应用于军事领域,帮助士兵提高负重能力和行走速度。
应用领域:国外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相对更广泛,除了医疗、军事领域外,还在工业、救援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工业领域,外骨骼机器人被用于提高工人作业能力和降低劳动强度;在救援领域,外骨骼机器人被用于帮助救援人员搬运重物和拯救生命。
投资和研发:国外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和投资力度相对较大,许多知名企业都将外骨骼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研发。
同时,国外的一些风险投资机构也对外骨骼机器人领域的初创企业进行投资,支持其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
总的来说,国内外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都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但国内外的技术水平和应用领域略有不同。
国内外的政策支持、投资和研发都在不断加强,为外骨骼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张建中胡化增张广浩李峰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年第29期摘要:外骨骼机器人是可以穿戴在人身体外部的人机一体化机械结构,它与穿戴者一起行走,为其提供助力和保护。
详述了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并分别列举各领域的应用实例,分析了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设计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介绍了外骨骼机器人几种不同的驱动方式,并进行对比分析其优缺点,对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可穿戴中图分类号:TP2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8)29-0072-02Abstract: Exoskeleton robot is a human-machine integrated mechanical structure which can be worn on the outside of the human body. It walks with the wearer to provide assistance and protection.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lower limb exoskeleton robot in various field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design of the lower limb exoskeleton robot are analyz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different driving modes of exoskeleton robot, analyze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and forecas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lower limb exoskeleton robot technology.Keywords: lower limb exoskeleton; robot; wearable引言在自然界中,外骨骼是一种能够保护和支撑生物柔软内部器官的外部结构,比如螃蟹、蜗牛、昆虫等生物的甲壳。
2023年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具备人类肢体功能的机器人设备,能够提供动力和支持,帮助用户增强力量、灵活性和耐力。
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下面是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的现状。
1. 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研究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0亿美元。
这主要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导致的运动能力和劳动力下降现象,以及需求持续增加的残疾人群体。
2. 应用领域多元化外骨骼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工业生产、军事和民用领域。
在医疗保健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用于康复训练、行动辅助和老年护理等方面;在工业生产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用于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效率;在军事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用于提升士兵的体力和战斗能力。
3. 技术创新不断推动市场发展外骨骼机器人行业正处于技术创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研发人员不断改进外骨骼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使其更加轻便、灵活和智能化。
例如,采用轻质材料和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可以减轻外骨骼机器人的重量和增强其稳定性。
4. 市场竞争程度逐渐加剧随着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程度也逐渐加剧。
目前,市场上有众多的外骨骼机器人制造商和供应商,如Ekso Bionics、Cyberdyne和ReWalk Robotics等。
这些公司通过引入新产品和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5. 存在的挑战与机遇尽管外骨骼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成本问题,目前外骨骼机器人价格较高,限制了其在医疗保健和个人消费市场的推广。
另一个挑战是法律和政策的限制,特别是对于在工业和军事领域使用外骨骼机器人的监管程度需要加强。
总的来说,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外骨骼机器人将在医疗、工业、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外骨骼机器人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外骨骼机器人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通过机械设备与人体进行连接和协同工作的技术,具有增强人体功能、提升工作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潜力。
本文将对外骨骼机器人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2. 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外骨骼机器人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军事和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3. 市场应用分析3.1 医疗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它可以帮助残疾人恢复行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在康复训练中,外骨骼机器人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此外,外骨骼机器人还被用于手术操作和病人护理等方面,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效率。
3.2 军事领域在军事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以提供士兵的身体增强和保护。
其使士兵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承担更重的负荷的能力,这对于提高战斗力至关重要。
同时,外骨骼机器人在救援行动和灾难应对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3 工业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工作效率和工人安全保障上。
通过使用外骨骼机器人,工人能够完成更重、更费力的工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另外,外骨骼机器人还可以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保护工人的生命安全。
4.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外骨骼机器人市场存在着较多的竞争,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国际知名企业和初创公司。
国际知名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渗透和品牌知名度方面具有优势,而初创公司则通过技术创新和灵活性在市场中找到了一席之地。
5. 技术难题和挑战外骨骼机器人市场的发展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和挑战。
首先,外骨骼机器人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市场中的推广应用。
其次,外骨骼机器人的舒适度和适应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6. 发展趋势展望外骨骼机器人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外骨骼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8年29期研究视界科技创新与应用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张建中,胡化增,张广浩,李峰(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引言在自然界中,外骨骼是一种能够保护和支撑生物柔软内部器官的外部结构,比如螃蟹、蜗牛、昆虫等生物的甲壳。
由此,科学们提出了外骨骼机器人的概念-用于保护穿戴者并为其提供额外的动力。
比如家庭用辅助型外骨骼机器人可协助年老体弱者正常行走;医用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可使残疾人像正常人那样重新站立起来;军用负重式外骨骼可使士兵在携带负载的情况下依旧健步如飞。
由此可见,外骨骼机器人既有研究价值,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已成为国内外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1]。
1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研究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在仿生学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材料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突破,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
下面简要介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外骨骼机器人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助力型外骨骼机器人,主要面向健康人群,提高人的负载能力,用于军事领域,可增强士兵负重能力。
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出的HULC 型外骨骼机器人[3](如图1所示)。
它总质量约为32kg ,主要通过电池提供能量,蓄电池在充满电之后可使士兵在负载90kg 并以16km/h 的速度行驶的情况下行走一个半小时。
其特点是模仿人体结构设计而成,机械腿由钛合金制成,腿部的设计贴合人体运动,从而保证了穿戴者在运动时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第二类是步态训练康复型外骨骼机器人。
主要面向下肢运动能力受损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使患者通过训练以达到逐渐恢复下肢运动的能力,实现自主行走。
如图2所示,美国特拉华大学开发的一款名为ALEX 的步态康复机器人。
临床试验表明,患者通过ALEX 的步态训练,行走步态与正常人相似,在步长以及行走速度上都与正常人非常接近,证明了其有效性[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步态研究现状王楠,王建华,周民伟外骨骼(exoskeleton )一词来源于生物学,是指为生物提供保护和支持的坚硬的外部结构[1],如甲壳类和昆虫等节肢动物的外骨骼系统。
人体外骨骼机器人是将人的智慧与机器的机械动力装置结合为一体的机器人[2]。
美国于2000年开展了“增强人体机能的外骨骼”(Exoskeletons for Human Performance Augmentation ,EHPA )研究项目[3-4],自此,外骨骼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关注的焦点。
由于外骨骼机器人不仅为操作者提供了诸如保护、身体支撑等功能,还能在操作者的控制下完成一定的功能和任务,因此在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步行功能锻炼过程中的应用逐渐增多[5-7];此外,其在单兵作战装备【摘要】外骨骼机器人是将人的智慧与机器的机械动力装置相结合的一种机器人,不仅可以为操作者提供保护、身体支撑等功能,还可以在操作者的控制下完成一定的功能和任务,应用前景巨大。
文中阐述人体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下肢外骨骼实现行走应具备的关节及其活动度,介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态控制的基础——正常步态分析,详细论述了目前控制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行走及步态稳定性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下肢;机器人;外骨骼;步态中图分类号:R-05,R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66X(2012)01-0062-06Current researches of gait analysis on human lower extremity exoskeleton robotic deviceWANG Nan,WANG Jianhua,ZHOU Minwei.Department of Overseas Chinese,Guang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Military Command,Guangdong 510010,China【Abstract 】Exoskeleton robotic device is a kind of robot that combines the intelligence of human with the mechanical power of machine,which can not only provide protection and support for operators but also accomplish certain functions and missions under the control of operators.In this paper,relative key factors of lower extremity exoskeleton robotic device techniques are introduced briefly such as the joints and the range of motion (ROM)which the lower extremity exoskeleton should be equipped,the normal gait analysis which is the basis of gait control of the exoskeleton robot,and then the major walking control methods and gait stability control methods for lower extremity exoskeleton robotic device which are discussed in detail.【Key words 】Extremities;Robotics;Exoskeleton;GaitDOI :10.3969/j.issn.1674-666X.2012.01.010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0B010800006),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0J-E311)作者单位:51001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华侨科(王楠);脊柱外科(王建华);医务部(周民伟)E-mail :115989930@综述研发等军事领域也获得了广泛应用[8-9]。
对正常人体行走时的步态分析是人类下肢外骨骼设计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10-11]。
由于人体下肢外骨骼需要辅助人体的承载并跟随人体一同活动,故对外骨骼的设计必须考虑外骨骼与操作者之间动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且应与人体下肢具有相同的关节活动度。
因此,分析正常人体下肢活动特点及行走时的步态是设计下肢外骨骼并实现行走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设计下肢外骨骼应具备的关节及关节活动度,然后通过人机互动操作外骨骼,并对外骨骼机器人步态的稳定性进行控制,从而完成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的仿生设计。
1关节及其活动度正常人体下肢的主要大关节包括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其余和行走相关的关节包括膝部的髌股关节、足部的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等。
关节的运动主要是沿着3个相互垂直的轴所进行的运动,包括沿冠状轴的前屈和后伸运动、沿矢状轴的内收-外展运动以及沿垂直轴的内旋-外旋运动等,而关节活动度就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是正常运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之一。
髋关节正常活动度为:屈曲130°~140°,后伸10°~30°,内收20°~30°,外展45°~60°,内旋30°~45°,外旋40°~50°[12]。
膝关节正常活动度为屈曲120°~150°,一般伸直0°,有时过伸状态约为5°~10°,当膝关节屈曲时,股骨两侧髁后部进入关节窝,嵌锁因素解除,侧副韧带松弛,膝关节可绕垂直轴作轻度的旋转运动,内旋外旋各10°左右[13]。
踝关节正常活动度为背伸约35°,趾屈约45°,在跖屈时,足可做一定范围的侧方运动,约30°[14]。
为了简化研究过程,降低分析难度,根据正常人体行走时下肢运动的习惯,设计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至少应包括髋、膝、踝关节[15]。
从生理角度分析,髋、膝、踝关节对于稳定有效的行走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髋关节主要用于摆动双腿,实现迈步并使上肢躯体前倾或者后仰,以便在步行过程中起到辅助平衡的作用;膝关节主要用来调整重心的高度以及摆动腿的着地高度,使之与地面的状态相适应;而踝关节则用来与髋关节相配合以实现支撑腿和上躯体的移动,并调整脚掌与地面的接触状态,从而完成步行过程[16]。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应具备的自由度和活动度需要根据正常人体下肢关节的功能来设计[17-18]。
髋关节主要实现大腿的大角度运动、腰部的转动及躯干的弯曲,需根据髋关节活动度设置屈伸、收展、旋转3个自由度;膝关节实现小腿的大角度摆动,需根据膝关节活动度设置屈伸1个自由度,膝关节旋转可忽略;踝关节实现足部围绕踝关节的上下大角度屈伸及左右小角度旋转,需要设置2个自由度。
但出于安全因素方面的考虑,外骨骼机器人的关节活动度应略小于正常人体的关节活动度。
2正常步态分析正常步态即正常人体采用最自然、最舒适的姿态行进时的步态。
它应具有3个特点:身体平稳、步长适当、耗能最少[19]。
Grabiner等[20]认为,正常的步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支撑期稳定性好,摆动期足部放松,有足够的步长,膝关节在支撑期吸收震荡且积蓄能量,在摆动期能够带动小腿和足部运动。
步态分析是外骨骼机器人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技术环节[21-22],它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正常步态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有助于外骨骼机器人的步态机理研究、步态控制及行走稳定性控制方法的研究等。
在人体正常行走过程中,1个步态周期是指从一侧脚跟着地开始到该脚跟再次着地。
通过对正常人体行走步态的研究,1个步态周期可抽象出3个典型步态时相:单支撑相、双支撑相及摆动相。
Chu等[23]通过正常步态分析得出不同步态时相时髋、膝、踝关节角度及扭矩的动态变化,为该研究小组设计外骨骼机器人提供参考。
赵凌燕等[24]以健康男性青年为对象,对人在行走过程中髋关节的旋转运动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扩展广义Sigmoid 型函数的方法进行模型化描述,结果表明,身高和行走速度对髋关节运动幅度有显著性影响。
王西十等[25]基于膝关节的解剖特征,得出膝关节在矢状面内运动时的运动协调约束方程,为建立人体下肢生物动力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赵彦峻等[26]在对外骨骼机器人进行前期设计及后期仿真过程中,根据行走步态各个时相不同的运动特点,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如拉格朗日方程)分别对不同的时相建立不同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成功设计了具有辅助士兵承载能力的人机一体化下肢外骨骼。
3外骨骼机器人步态控制外骨骼机器人具有多关节、多驱动器和多传感器的特点,它与其它机器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与操作者之间形成一个人机耦合系统,操作者处于系统回路中,与外骨骼有物理接触[27-28]。
因此,步态控制及稳定性控制的研究成为外骨骼机器人仿生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
对于步态控制,目前主要有操作者自行控制、肌电传感器控制[29]、灵敏度放大控制[30]等方法;对于步态稳定性控制,则主要有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系统控制、模糊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PID)控制[31]、零力矩(zero moment point,ZMP)控制[32]等。
3.1步态控制3.1.1操作者自行控制对于下肢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可以采用上肢的活动来控制外骨骼机器人,从而获得下肢功能。
归丽华等[33]认为,上肢和下肢具有相似的运动轨迹,只要测量出上肢的运动,就可以通过机械装置换算为下肢的运动。
作者借助这种上臂运动可控制外骨骼同时运动的方法,成功研制出能量辅助骨骼服NAEIES系统。
Johnson等[34]设计一种运动辅助装置,在瘫痪、截肢、下肢麻痹患者的手部安装开关,将不同的手指运动对应下肢相应关节的活动,达到一对一映射,从而获得下肢行走功能。
这类控制方式使操作者可以自行控制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活动,充分利用了人的智能,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操作者在行走时上肢不能进行其他活动等。
3.1.2肌电传感器控制对于下肢仍有部分功能的患者,或需增强正常机能的士兵等,可采用肌电传感器控制,在操作者下肢皮肤表面安装传感器,通过提取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信号、分析EMG信号与肌肉力[35]、关节扭矩[36]的关系、提取运动模式特征、识别动作模式等过程,进而达到控制外骨骼机器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