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竞争分析

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竞争分析
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竞争分析

南京夫子庙旅游景区市场调查报告

南京夫子庙旅游景区市场调查报告 摘要:南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富有文化特色也在秦淮古老的土地上日益地凸现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夫子庙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在考察了夫子庙地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其作为旅游景点的历史背景、人文特色、商业价值,综述其现状对其深层次地开发利用和完善旅游市场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南京夫子庙旅游文化 为了了解南京夫子庙的历史和现状,在搜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析、整合、研究,以及对其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了展望。 一、历史背景 夫子庙地区是南京市的发祥地。据可靠史料记载,公元前472年,即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吞灭吴国之后的第二年,便指令范蠡于秦淮河畔长干地区(即包括夫子庙在内的老城南地区)修筑越城,秦淮河沿岸就此形成了人烟稠密的市场,具备了城市的雏形。自范蠡主持修建“越城”起,秦汉两代皆有所建树,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南移,尤其是东晋建都之后,夫子庙地区成为中华政治、文化的中心。两千余年的历史沉淀,使得夫子庙拥有的文化得天独厚。 1984年以来国家旅游局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对秦淮风光带进行了大力整修,恢复了明末清初的江南街市商肆风貌。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如今的夫子庙地区已经成为了集建筑、民俗、饮食、商业、文化于一体的南京市重要的4A级景区。近年来政府正在加快建设,向更高的方向努力。2006年,政府提出了三年发展计划,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整合景区景点资源,塑造南京的城市特色,促进南京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升南京的城市竞争力。 二、发展现状

夫子庙景区位于南京主城闹市之中,既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又是百姓日常安居地。景区中商、游、居已经形成了长期融合的局面,也成为了景区不可替代的特色。穿插于景区中的街巷开发成的新老商业街,尤其是夫子庙古建筑群一带,已经形成了有景点即见店铺的局面。商业街有两大特点:一是普通商品店与旅游商品店夹杂,并以销售服饰的普通商铺为主,旅游商品店仅为一些南京特色小吃店、南京土特产店、其他旅游品纪念店,数量上不足普通商铺的三分之一;二是这类商业街也是景区的一部分,其顾客群既有旅游者,又有当地百姓。旅游商品较为集中的传统的老牌商业街东市和西市,位于大成殿东西两侧。同时,景区中已经形成了几个大的专门市场,如花鸟鱼虫市场、小商品一条街、金榜日用品批发市场等。这类市场也都位于景区之内,但顾客群为当地百姓或小商品批发者。少数景区内的高档旅游饭店中也设有商品部,其出售的商品中有部分旅游商品,主要顾客群为消费能力较强的旅游者。各景点内均有自己的旅游商品销售处,以出售旅游商品为主,主要顾客群为各类旅游者。 目前的夫子庙地区,除了以大成殿为中心的泮宫地区以外,还包括了秦淮一水、桥梁五道、公园两座、古城墙一段、古城堡一处、影剧院三家、博物馆两家以及步行街、停车场、广场、街心花园、旅馆、饭店、商场等多处,提供了衣食住用、观光、休闲、娱乐的全方位服务,是一处名至实归已形成一定规模且蕴有深层次开发潜力的旅游胜地。 三、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 问题一: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景区的总体规划难尽如人意 对于旅游景区来说,现实性、功利性及审美性这三者之间矛盾是永恒存在也难以调和的,过于急功近利,追求近期效益对景区的整体规划起着破坏性的影响。夫子庙地区的景点目前处于大小商店、商场的包围之中,目之所及,商品无处不在。如此浓厚的商业气息将人文氛围淹没不彰,将原本一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变成了一个大购物场,降低了原有的高格调。尤其是,商业布局与一般商业街等同,商品种类繁多,吃、穿、用无不具备,更有质量低劣的清仓物资、来历不明的水货充斥其间,将这一地区降格为品味低下的杂货摊汇集区。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 国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闲暇效用的日益重视,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旅游经济的总体规模已经十分可观。1998年全国旅游总收入3439亿,占GDP的比例已达4.32%,相当于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3.17%。放眼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增势更为明显,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者人数13710万人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国家旅游局研究认为,再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将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根据这个宏伟蓝图,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入境旅游将达到1.35-1.45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20-750亿美元,国旅游收入1.9-2.7万亿人民币,届时旅游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相当于全国国生产总值的8%,中国将挤身世界旅游强国之列。 发展特点: 国旅游业以观光、度假为主,同时集体出游、商务旅游发展迅速,不可忽视; 国旅游市场仍以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短期度假为主,区域短线旅游十分活跃,且受经济条件制约,停留时间较少,但长途旅游有上升趋势; 国游客的消费支出仍较单一,具体体现在:实物性消费低于服务型消费。由于旅游半径的有限性以及旅游交通所占比重较低,单纯的景点经营业所占的比重仍偏高,以“吃、住、娱、行、游”为产业链的“大旅游业”仍有待发展。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人们对闲暇效用的偏好越来越强,人们希望能在旅途中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因而休闲度假旅游应是大势所趋;这也要求各个旅游地区发展旅游应“以人为本”,全方位地为旅客提供物质上、精神上的服务; 公务旅游、商务旅游及社会福利旅游等团体性出游不容忽视。由于各个事业、企业单位工作人员休假制度的日益完善,以及新时代下不同区域商务联系的日益频繁,使得这类福利性、集体性出游活动发展很快; 家庭出游、探亲旅游的发展趋势也很明显。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地缘、人缘为社会资本联系纽带的“关系型”社会,随着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显著增加,中上层收入家庭集体出游的频率有上升趋势,并且人们海外探亲(如华侨回乡访根等)也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开放而愈加方便。 (二)常熟市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分析 影响常熟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1.随着中国加入WTO,将会对中国旅游业产生利好影响:首先,中国加入 WTO,与服务贸易管制相关的条款将会被放松,旅行社的设立与管理的限制也更

旅游客源市场状况思考

旅游客源市场状况思考 旅游业是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多功能的经济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市场,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的原则。而旅游业的发展,不但取决于资源的丰度,还在于客源市场的可靠度。无论是旅游规划,还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营销,都离不开客源市场的研究。武夷山市是我国第四大“双世遗产地”,其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独具特色。随着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特别是文化旅游的持续开发与挖掘,使得武夷山市的旅游更显特色,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研究武夷山市的旅游客源市场,对其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旅游活动空间布局的优化,及旅游规划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旅游客源市场一般可划分为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和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两绝绝大多数。对于武夷山市来说,其国内客源占了客源总数的95%左右,国内旅游市场对武夷山市旅游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本文选择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作为研究对象。 一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武夷山市“双世遗”品牌效应的持续提升,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积极举办大红袍茶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围绕建设海峡西岸旅游的重要支柱,努力构建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经营体系,牢牢抓住机遇,着力突出旅游客源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人数持续攀升。 (一)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由图1可知:(1)武夷山市的游客以国内游客占主导。在总量上,每年的国内游客数量与游客总数相差不大,国内游客占总游客数量年平均约95.43%;在发展趋势上,国内游客与总游客的发展态势相近。(2)在2000~2010年的11年间,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在2003年和2009年都呈下降趋势。2003年上半年受到“非典”的影响,2009年上半年因为金融危机的波及和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等多重因素,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影响幅度大大超过2003年。其他年份因为相关旅游工

2019年南京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科技旅游是指与科技有关联,以科技过程或科技含量作为旅游吸引点的旅游产品和开发形式,形成集科普、生产与销售、观光、娱乐与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通过游览和观赏科技景点,达到身体和精神层面的愉悦是科技旅游的初始目的,而通过了解和体验科技知识,达到思想和文化层面的升华则是科技旅游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结果。科技旅游的类型主要分为自然科考游和人文科技旅游两大类,而人文科技旅游又包括工农业科技示范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场馆、大学科研机构等主要旅游场所。 目前,从国际上来看,科技旅游经过多年发展,产品已经处于成熟阶段,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拥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科技场馆,闲暇时到科技场馆参观,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进行科技知识充电,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国科技旅游发展也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在一些大型的旅游城市尤其是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已经先后开发了多条科技旅游精品路线,如北京中关村率先于年推出“中关村科技旅游活动”,上海建成了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南京科学文化发达,科技旅游丰富,科技旅游活动虽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但作为一个整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加快南京科技旅游的发展,还需要进行具体研究。 南京科技旅游的分析 (一)优势条件分析 1.科技旅游丰富,类型多样。是发展旅游的基础要素,只有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的存在,才能促成旅游活动的最终形成。作为历史名城和科教基地,南京的科技旅游相当丰富。不管自然科技旅游还是人文科技旅游都存在很大的优势。如汤山猿人洞等具有世界级的科考价值,专题科技馆种类多样,选择余地很大,尤其拥有一大批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和专门性的科研机构,科技更加显得独特和珍贵。目前开通的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南京市博物院等科技旅游专线已经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 2.分布范围广,可进入性良好。科技旅游分布范围较广,几乎遍布南京各个区县,尤其是科技馆和科研场所都分布在市中心及附近,地理位置明显,导向性好,且市内公交或旅游专线都能方便到达,为最大限度的挖掘客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对外交通来讲,南京已经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络,为科技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以本地游客为主,客源市场广阔。客源市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实现旅游供求平衡的重要机制。因此具有广大的客源就成了发展一项旅游产品的必备条件。根据对南京的科技旅游游客的调查,85%的游客均来自南京本地,来自本省外市的只占8%,外省的占了7%,说明南京的科技旅游主要立足于南京当地市场。 从总人口来看,根据最新的统计表明,南京目前的常住人口总数为596万,而流动人口的总数为176万,两者相加,南京人口总数达到了772万。科技旅游立足南京,客源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其次,理论研究表明,中间型年龄结构的社会发展稳定,是社会发展最优的年龄构成,有利于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从南京人口年龄结构来看,预计南京市到年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最高值80.36%。根据市场调查问卷显示,参加科技旅游的游客中,13—18岁的人数比例占调查总人数的43%,25—45岁之间的占总人数的34%,南京科技旅游形成了以青年为主的各个年龄阶段广泛参与的大众性旅游。

旅游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标志着中国旅游地理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始。 在讲当前热点之前,先简单说一下过去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哪些方面。根据有关学者对1998—2004年期间的论文进行统计梳理,发现期间我国旅游地理学者们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这一方面的论文比重占了42.16 %;另外关于旅游市场、旅游者行为、旅游影响、综述、旅游环境等内容的研究也有所增长,其他内容的研究则处于低迷状态。 根据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8-2009年核心期刊范围内以“旅游”和“旅游地理”为关键词模糊检索以及对《旅游管理》、《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2009年的论文进行梳理总结,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应该是旅游地理当前的热点问题: 热点之一:产业融合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一个热点,同时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其中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众多旅游学者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课题。 创意产业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业作为以满足人们愉悦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时尚产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创意产业结合,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途径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文化创意植入到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创意产业如何迅速与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从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与旅游营销等几个角度切入:旅游商品开发(特别是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旅游项目策划(主题公园)、旅游营销(节庆营销、影视营销——青岛啤酒节、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似水年华乌镇、印象)等。 总结: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论是对于旅游产业还是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见,作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结晶的创意旅游将是未来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对创意旅游的开发和研究,理所当然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关注的热点。 在这种产业融合中,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也是最近研究比较多的一个话题。这里就不做详细阐述,大家可以看看钱静的《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这篇论文。 热点之二: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即旅游环保问题(生态旅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人类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客观规律的无知与违背,致使许多景区生态环境恶化,加之缺乏科学有力的经营管理,人为地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十分严重,形势严峻,所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急需解决。于是很多旅游学者都开始关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但从近年来的论文研究方向上看,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以及分析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策略,这些文章或泛泛而谈或集合具体景区加以解

客源市场分析

客源市场篇 客源市场的定义: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说法,市场是一群具有相同消费动机,即消费需求;并且具有消费能力及支付能力的人组成。针对消费群体的差异性跟独特性,我们通常通过职业,年龄,家庭结构,地域性等对客源市场进行分类。鉴于餐饮自理住宿设施也是服务性产业,我们以广州市的餐饮自理住宿设施为例,针对这部分进行合理的分类。 空间地域性 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其独特的位置优势让当地的餐饮自理住宿设施得到极大地发展,同时也使得这块领域获得极大地经济收入。当时其客源市场的分布还是相对集中的,主要有: 1.港澳台同胞占绝大部分。鉴于广东省毗邻港澳台地区,中央政 府的政策扶持,使得港澳台地区与大陆的来往愈加密切。无论 是商业往来,还是回乡探亲,亦或是求学等因素,都极大加速 了港澳台同胞来广州。但是作为非长住的游客,广州是其必不 可少的旅游地,所以餐饮自理住宿业又通过各种渠道最大限度 满足游客需求,如公寓式住宿,小别墅或者乡间住所等都是符 合港澳台游客的心理需求。 2.外国游客所占比例也不小。“北上广”是赫赫有名的经济发达 地,中国具有非常大的市场,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及中国 文化知名度的提高,外国游客对中国愈加向往。广州则成为必

来旅游地,其中一些餐饮自理住宿设施是针对西方游客的需求展开设置,故其所占的比例也不容小觑。

3.本省游客,主要以非广州市游客为主。广州,深圳作为广东省 的典范,广州市在旅游设施及旅游服务方面在本省都是比较出名的。作为本省的游客,无论是家庭出游还是以学生为主要团体的穷游,餐饮自理设施都是较多人选择的。 4.其他。 年龄结构: 餐饮自理住宿设施一般有价格便宜,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个人喜好。故在年龄结构上也是比较有规律的。 1.30岁以下年龄段占绝大部分。这部分人群拥有的可自由支配 收入不多,在住宿方面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价格问题,餐饮自理住宿设施迎合其需求。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Chapter 4 旅游空间布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了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 2.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4.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 1.定义 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各区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2.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 空间布局包括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游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 空间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4.2旅游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 4.2.1 发展理论 1.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增长极又称发展极或增长中心,最先是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具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现点状分布,增长中心通过

各种渠道引起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增长中心不仅本身迅速发展,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该理论最先用于解释工业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渐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简言之,就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也称为据点式开发。 2.梯度理论 (1)梯度理论的内涵 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梯度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举例:北京,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上海,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由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周围呈递减分布。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规划布局时,考虑到旅游发展的梯度,遵循其发展规律。

2019年南京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2019年南京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9-09-03 来源:调查报告 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科技旅游是指与科技有关联,以科技过程或科技含量作为旅游吸引点的旅游产品和开发形式,形成集科普、生产与销售、观光、娱乐与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通过游览和观赏科技景点,达到身体和精神层面的愉悦是科技旅游的初始目的,而通过了解和体验科技知识,达到思想和文化层面的升华则是科技旅游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结果。科技旅游的类型主要分为自然科考游和人文科技旅游两大类,而人文科技旅游又包括工农业科技示范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场馆、大学科研机构等主要旅游场所。 目前,从国际上来看,科技旅游经过多年发展,产品已经处于成熟阶段,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拥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科技场馆,闲暇时到科技场馆参观,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进行科技知识充电,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国科技旅游发展也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在一些大型的旅游城市尤其是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已经先后开发了多条科技旅游精品路线,如北京中关村率先于XX年推出中关村科技旅游活动,上海建成了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南京科学文化发达,科技旅游资源丰富,科技旅游活动虽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但作为一个整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加快南京科技旅游的发展,还需要进行具体研究。 南京科技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条件分析 1.科技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要素,只有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的存在,才能促成旅游活动的最终形成。作为历史名城和科教

基地,南京的科技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不管自然科技旅游资源还是人文科技旅游资源都存在很大的优势。如汤山猿人洞等具有世界级的科考价值,专题科技馆种类多样,选择余地很大,尤其拥有一大批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和专门性的科研机构,科技资源更加显得独特和珍贵。目前开通的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南京市博物院等科技旅游专线已经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 2.分布范围广,可进入性良好。科技旅游资源分布范围较广,几乎遍布南京各个区县,尤其是科技馆和科研场所都分布在市中心及附近,地理位置明显,导向性好,且市内公交或旅游专线都能方便到达,为最大限度的挖掘客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对外交通来讲,南京已经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科技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以本地游客为主,客源市场广阔。客源市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实现旅游供求平衡的重要机制。因此具有广大的客源就成了发展一项旅游产品的必备条件。根据对南京的科技旅游游客的调查,85%的游客均来自南京本地,来自本省外市的只占8%,外省的占了7%,说明南京的科技旅游主要立足于南京当地市场。 从总人口来看,根据最新的统计表明,南京目前的常住人口总数为596万,而流动人口的总数为176万,两者相加,南京人口总数达到了772万。科技旅游立足南京,客源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其次,理论研究表明,中间型年龄结构的社会发展稳定,是社会发展最优的年龄构成,有利于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从南京人口年龄结构来看,预计南京市到XX年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最高值80.36%。根据市场调查问卷显示,参加科技旅游的游客中,1318岁的人数比例占调查总人数的43%,2545岁之间的占总人数的34%,南京科

旅游地理学重要文献

国外著名旅游地理学家推荐重要文献 杰弗里·沃尔(Geoffrey Wall) (in alphabetical order) 1. Ashworth G J, Tunbrdge J E. The tourist-historic city. London: Belhaven Press, 1990 One of the first texts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heritage and still among the best books on the topic. 2. De Kadt E(ed). Tourism: passport to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The first five chapters constitute one of the earliest and most incisive statements on tourism as it pertains to developing areas. 3. Graburn N H H(ed). Ethnic and tourist arts: cultural expressions from the fourth worl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A handsome book drawing attention to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through ethnicity and souvenirs. 4. Gunn C. Tourism planning. New York: Crane Russack, 1979 Although greatly modified in subsequent editions and perhaps superceded by other texts, drew serious attention to the need for tourism planning. 5. Mathieson A, Wall G.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London: Longman, 1982 The first book to provide a broad dispassionate perspective on the consequences of tourism. Although now almost 20 years old, still widely consulted. 6. McCannell D.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Schocken Books, 1976 An important although occasionally obscure book because of its attempts to provide a conceptual base for topics such as attractions, authenticity and semiotics. 7. McIntosh R W, Goeldner C R.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philosophies. New York: Wiley, 1972 A basic text which has stood the test of time and influenced many students. 8. Mowforth M, Munt I.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 new tourism in the third world. London:Routledge, 1998 A new book which is among the most perceptive of recent offerings and may stand the test of time. 9. Murphy P. Tourism: a community approach. New York :Methuen, 1985 Although the ecological analogy is somewhat overdrawn, an important document on tourism planning with greater emphasis on process than Gunn.

中国旅游目标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中国旅游目标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摘要 本篇论文以中国旅游目标客源市场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数据表及比对分析的方法对旅游目标客源市场进行区域结构分析和消费结构分析,研究主要目标客源市场的特征,并针对未来目标客源市场的开拓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中国旅游目标客源市场的区域结构是以亚太客源为主体、欧美客源为两翼的市场格局,消费结构是以餐饮、住宿、交通、游览等基本性需求消费为市场主体,购物、娱乐等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水平则相对较低。在中国旅游目标客源市场的未来开拓中,应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与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游览、购物、娱乐等消费水平,积极扩大非基本性需求消费的市场份额,继续巩固和发展亚太地区客源市场,对极具潜力的欧美客源市场进行深度挖掘,积极争取中东和非洲等一些潜在的旅游目标客源市场。 关键词:旅游目标客源市场;区域结构;消费结构;客源市场开拓。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tourism target source markets as research object, adopting statistical data sheet and comparing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sis regional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tourism target source markets, studying the main features of target source markets, and aiming at the discovering of future target source markets to bring up specific developing strategy. The regional structure of Chinese tourism target source markets takes Asia-Pacific sources as the main body , Europe and America sources as two rest sides of them, the consumptive structure takes basic demands such as the catering industry,accommod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touring etc. as the main body of markets. The consumptive level of the non-basic demands such as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are relatively lower than the other part of markets. In the discovering of Chinese tourism target source markets, should perfect the relevant services and facilities of tourism should be improved, rising the consumptive level of the touring,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etc., enlarging the market share of non-basic demand consumption, securing and developing the source markets of Asia-Pacific area, deeply discovering the very potential Europe-America source market and Mid-East, Africa tourism target source market. Key words:tourism target source markets; regional structure;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 discovering of source markets.

旅游地理文献分析

旅游地理文献分析 张欢 (宁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中外旅游地理学发展现状和学术动态,结果显示中国旅游地理学经过30年发展取得了较多成果,但还是落后于国外,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旅游地理学今后发展中应注意的三大问题。 关键词:旅游地理文献分析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旅游地理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区域、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并在世界各国发展迅猛,成果与问题相伴而生,这就需要涉及这一领域研究的先驱--地理学者发挥本学科在旅游地理学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1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旅游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所以要先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状况,然后在这个大背景下再分析旅游地理的发展。 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及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大百科全书)。从其定义可看出人文地理学主要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然而在当今,环境变化已是最重要的全球性研究主题,美国生物学家卢伯辰科认为“21世纪是环境(科学)的世纪”。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也理所应当地参与到环境变化研究之中,重点研究人地关系中“人”的行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就使得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走向以人本主义为主导的,重视社会人与社会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重点也从环境(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特别是自然人)的影响研究,转向人(特别是社会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地理环境)的互动研究[1]。 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并逐渐由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走向定性定量相结

四川省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第一:四川省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一、时间分布: 1、入境旅游者: (1)年际变化上,总体入境旅游数呈增长趋势。2008年有一个低峰期。2008年以后旅游者数量继续增长。2014年四川旅游总收入达4891亿首次实现千 亿级增长。 原因: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四川景点造成了巨大损坏,基础设施也有很大毁坏; 而且地震也给外国旅游者在心理上留下了安全隐患;2008年经济危机也打击了境外旅游者的积极性,在动机上造成了影响。2008年以后景点及其基础设施逐渐恢复。 (2)季节变化上,秋季最多,夏季次之,冬春季较少。 原因:四川多山,秋季自然景观变化多样,色彩斑斓;且秋季气候凉爽,适合旅游。夏冬季气候极端炎热或寒冷,不宜旅游。 2、国内旅游者: (1)年际变化:除08年外,呈增长趋势。 原因:基本与入境旅游相同。 (2)季节变化:春秋季最多,11月最少。 原因:春秋季气候宜人;且假期较为集中。11月即将入冬,天气寒冷,且没有典型的冬季景观。 二、空间分布: 1、入境旅游者: 来川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亚洲排第一、欧洲第二、美洲第三。入境游人数位居前的国家(地区)为: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

原因:入境旅游者最多的多在亚洲,因为距离衰减原则;英国、美国也为主要市场国,因为其经济发达,有经济实力;另外,市场国的分布也与这些国家(地区)的旅游产品营销程度有关。 2、国内旅游者: 最主要客源地为四川,重庆、北上广、云南、海南等也为主要客源地,江苏、浙江、广西、福建也有分布。 原因:四川、重庆等地符合距离衰减原则,节省交通费用;北上广地区经济发达,动力充足。 (第一题资料来源为:中国旅游年鉴;四川省旅游政务网;中国经济网四川经济2015-02-04) 补充说明:2014年四川省旅游经济情况简述(信息来源:政策法规处 2015-01-26 )2014年,我省共实现旅游总收入4891.04亿元,同比增长26.1%。我省旅游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三大市场呈现稳步发展的特征。全省旅游经济继续平稳持续健康发展,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旅游对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惠民生的作用更加显著。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国内旅游形势较好。2014年1-12月,我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35亿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838.34亿元,同比增长26.3%。 二是入境旅游稳定增长。2014年1-12月,我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40.17万人次,同比增长14.6%,外汇收入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2.7%。 三是出境旅游涨幅较高。根据我省旅行社组织出境记录,2014年我省旅行社共组织123.76万居民出境旅游,增长66.8%。 第二:结合旅游者决策的影响因素,阐述促进四川省旅游发展的主要对策和建议: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影响旅游决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因此在分析促进四川省

1994_2003年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文献及其评价_马秋芳

收稿日期:2004-09-06; 修订日期:2004-10-10 作者简介:马秋芳(197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E-mai l:mqf0714@https://www.360docs.net/doc/7014344394.html, 1994)2003年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文献及其评价 马秋芳,杨新军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通过搜集1994)2003年5地理学报6、5地理研究6等10种期刊发表的旅游地理文献,将10种期刊分为两大类,从文章的数量、基金资助、研究涉及区域、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国旅游地理10a 来的研究进展状况和特点。关键词:旅游地理;文献;地理期刊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5)01-0092-04 0 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急剧增加,高质量的论文愈来愈多,刊载旅游地理论文的刊物不仅数量在增长,版面也在不断扩充。刊载的旅游地理文献中,鲜有立足刊物视角研究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态势的论文,尤其缺乏对近10a 多种刊物的旅游地理文献的综合分析。基于此,本文选取5地理学报6、5地理研究6等10种国内主要地理期刊,对其1994)2003年刊载的旅游地理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试图找出中国旅游地理10a 来的研究进展状况和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旅游地理研究。 部分学者总结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郭来喜等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1];陆林对国外的5旅游研究纪事6(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等3种刊物和国内的5地理学报6等12种期刊在1980)1993年发表的文献作了分析,反映旅游地理学研究现状[2];刘锋将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划分为初始(1979)1985年)、发展(1986)1992年)和深化(1993年))3个阶段,并阐述了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成绩,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以及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述评[3] ;吴必虎等基于问卷分析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旅游地理学进展进行了研究[4];汪德根等研究了5地理学报6、5地理研究6、5地理科学6、5自然资源学报6在1980)2001年发表的旅游地理类论文,对其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5];张宏梅等对5旅游学刊6在1999)2003年发表的论文及其运用的研究方法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6]。基于前人研究,本文通过CNKI 清华同方和维普数据库对旅游地理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并查阅相关资 料,运用Exc el 和SPSS 等统计分析软件,对国内5地理学 报6等10种地理期刊的旅游地理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1 统计分析与比较 本文将这10种地理期刊分为两大类,以便更好地分析我国10a 来旅游地理研究特征:?类为5地理学报6、5地理研究6、5地理科学6、5自然资源学报6;ò类为5经济地理6、5人文地理6、5地域研究与开发6、5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6(原5地理学与国土研究6)、5干旱区地理6、5热带地理6。分别从期刊的载文数量、论文经费来源、文章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111 载文数量分析与比较 载文数量为指定时间内期刊载文的绝对数量。通过表1和图1可知:1)不同期刊登载的旅游地理文献在数量上呈现差异。两类期刊在1994)2003年发表的旅游地理文献数量的比例将近1B 8(101B 769)。2)两类期刊所载旅游地理文献数量都有一定增长,但增长速度不一致。第ò类增长速度快,而第?类增长不明显。故旅游地理文献总量增长与第ò类期刊旅游地理文献数量增长存在高度相关性。地理学期刊上发表的旅游地理文献总量逐年增长,特别在1998年后有一个快速增长(由1998年的60篇增加到1999年的101篇)。陆林对1980)1993年12种地理期刊(另包括5自然资源6和5山地研究6)旅游地理文献数量的统计结果是220篇[2] ,相隔近10a,文献数量增长到870篇。旅游地理文献快速增长的历程与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过程相匹配,得益于1998年后地理学者不断承担有影响的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第21卷 第1期 2005年1月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Geo graphy and Geo-Infor mation Science V ol.21 No.1Januar y 2005

2020年南京旅游产业调查报告文档

2020年南京旅游产业调查报告文档Nanjing tourism industry survey report in 2020 编订:JinTai College

2020年南京旅游产业调查报告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 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 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 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 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科技旅游是指与科技有关联, 以科技过程或科技含量作为旅游吸引点的旅游产品和开发形式,形成集科普、生产与销售、观光、娱乐与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通过游览和观赏科技景点,达到身体和精神层面的愉悦是科技旅游的初始目的,而通过了解和体验科技知识,达到思想和文化层面的升华则是科技旅游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结果。科技旅游的类型主要分为自然科考游和人文科技旅游两大类,而人文科技旅游又包括工农业科技示范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场馆、大学科研机构等主要旅游场所。 目前,从国际上来看,科技旅游经过多年发展,产品已 经处于成熟阶段,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拥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科技场馆,闲暇时到科技场馆参观,在放松身心的同

时进行科技知识充电,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国科技旅游发展也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在一些大型的旅游城市尤其是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已经先后开发了多条科技旅游精品路线,如北京中关村率先于XX年推出“中关村科技旅游活动”,上海建成了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南京科学文化发达,科技旅游资源丰富,科技旅游活动虽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但作为一个整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加快南京科技旅游的发展,还需要进行具体研究。 南京科技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条件分析 1.科技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 础要素,只有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的存在,才能促成旅游活动的最终形成。作为历史名城和科教基地,南京的科技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不管自然科技旅游资源还是人文科技旅游资源都存在很大的优势。如汤山猿人洞等具有世界级的科考价值,专题科技馆种类多样,选择余地很大,尤其拥有一大批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和专门性的科研机构,科技资源更加显得独特和珍贵。目前开通的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南京市博物院等科技旅游专线已经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研究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研究 木永顺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本文提出了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分析了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回顾了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ourism geograph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geograph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foreign tourism geography, development trend of foreign tourism geography, development trend of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发展;研究 Keywords: geograph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research 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括康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旅游地理学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 二、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根据本学科的对象和内容旅游地理学同许多相邻学科有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的关系。 1、与地理学的关系 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两者都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前提。从旅游活动的行为性质讲,它是偏向于社会文化的,因此旅游地隶属于人文地理学。但旅游资源的自然部分自然地理学也要研究,讨论自然旅游资源离不开自然地理学,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是一项产业,因此经济地理也要研究它。 2、与旅游学科的关系 可以认为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旅游学科的边缘学科。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等。都是旅游地理学的平行姐妹学科,他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来研究旅游活动这个复杂多面的社会经济现象。与这些平行学科比较,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特点是在空间上进行综合。3、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知识如园林学、建筑学、经济学、环境学、交通运输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古典文学、美学、心理学等。旅游地理研究这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三、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回顾 1.二战之前 旅游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富有阶层生活内容有了初步的规模,,随着价廉的组团旅游的出现参加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出游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这种情况下,旅游研究随之开始,地理学这旅游的研究在当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主要在关于地理环境的区域研究中撰写导游材料、旅行指南之外,最有价值的工作在旅游土地利用研究。且局限于小尺度范围。代表人物是麦克莫理。 2.二战之后至60年代 过去了的战争气氛、恶化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使得发达国家国内旅游需求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