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输出系统概述和输入输出方式
计算机组成原理(华科版)第七章 输入输出系统

第七章 输入输出系统
5. 外围处理机方式(Peripheral Processor Unit—PPU) 外围处理机的结构更接近于一般的处理机,甚至 就是一般小型通用计算机。它可完成I/O通道所要完 成的I/O控制,还可完成码制变换、格式处理、数据 块的检错、纠错等操作。它可具有相应的运算处理 部件、缓冲部件,还可形成I/O程序所必须的程序转 移等操作。它可简化设备控制器,而且可用它作为 维护、诊断、通信控制、系统工作情况显示和人机 联系的工具。 外围处理机基本上独立于主机工作。在多数系 统中,设置多台外围处理机,分别承担I/O控制、通 信、维护诊断等任务。有了外围处理机后,计算机 系统结构有了质的飞跃,由功能集中式发展为功能 分散的分布式系统。
2
计算机组成原理
第七章 输入输出系统
7.1 信息交换的控制方式
信息交换的控制方式一般分为5种类型。
1. 程序查询方式(Programmed Direct Control) 这种方式又称为程序直接控制方式,是指信息交 换的控制完全由主机执行程序来实现。当主机执行到 某条指令时,发出询问信号,读取设备的状态,并根 据设备状态,决定下一步操作,这样要花费很多时间 用于查询和等待,效率大大降低。这种控制方式用于 早期的计算机。现在,除了在微处理器或微型机的特 殊应用场合,为了求得简单而采用外,一般不采用了。
7
计算机组成原理
第七章 输入输出系统
I/O 控制方式
主要由程序实现
主要由附加硬件实现
程序 查询方式
程序 中断方式
DMA方式
通道方式
PPU 方式
图 7.1
外围设备的 I/O 方式
8
计算机组成原理
第七章 输入输出系统
第 6 章 输入输出系统

4. 对I/O系统的基本要求
• ⑴ I/O系统应面向操作系统,对用户透明。 • 例如:如何确定I/O系统的软、硬件功能分 配及操作系统的界面;如何连接外设;如何 建立外设与主存/CPU之间的数据通路;如 何支持I/O操作与其他操作的并行执行。 • ⑵ 尽量减少系统瓶颈,保证系统的信息流 量平衡。 • 信息流量: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送的信息量。
2014-4-22 30
目标
(2)信息逐渐稳定。 (4)接收信息。 (5)发出信息,表示 已经接收应答信号。
(8)复位应答信号。
6.2.3 总线的定时与同步方式(略)
• 总线上信号的有效期间由总线的定时信号确定, 总线的定时信号有同步、半同步和异步三种方式。 • ⑴ 同步方式 • 总线的各信号必须在某个时刻发出。 • 在同步方式下,总线上的所有设备的数据传输在 一个共同的时钟信号控制下进行。总线的操作的 所有信号与时钟的关系是固定的,主模块和从模 块之间没有应答信号。 • 同步方式适用于系统中各模块各种总线操作的速 度固定而且一致的场合,如CPU和存储器之间的局 部总线。
第 6 章
输入/输出系统结构
2014-4-22
1
本章学习内容
• I/O系统的特点及信息控制方式 • 总线及其控制方式 • I/O通道及其控制方式 • I/O处理机
2014-4-22
2
6.1 I/O系统概述 • 1. I/O系统的主要作用 • ⑴ 选择I/O设备 • ⑵ 控制I/O设备与CPU和主存之间的数 据传送以及对外设进行操作。
2014-4-22
27
常用的总线释放方式
• ① 用完后立即释放:每次总线操作完成时释放, 下次使用时需重新申请。 • ② 有新请求时释放:有其它模块请求时才释放。 如单机系统中的CPU。 • ③ 强占时释放:当有优先权高的模块请求时释放。 用于强制中断总线上的数据块传输操作。
总线和输入输出系统,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等

总线和输入输出系统,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一、总线的概念和作用1.1 总线的定义总线是计算机内部各功能部件之间传送数据、位置区域、控制信号的通信介质,它是计算机内部各功能部件之间的桥梁。
总线由数据总线、位置区域总线和控制总线组成。
1.2 总线的作用总线的作用是连接计算机各个部件,实现数据的传输、位置区域的识别、控制的执行。
总线的性能直接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数据传输的效率。
二、总线的分类2.1 按照功能分类根据总线连接的部件不同,总线可分为内部总线和外部总线。
内部总线是连接CPU、内存、Cache等部件的总线,外部总线是连接外设和扩展卡的总线。
2.2 按照传输方式分类根据传输数据的方式不同,总线可分为并行总线和串行总线。
并行总线是一次性传输多位数据的总线,传输速度较快;串行总线是逐位传输数据的总线,传输速度较慢。
三、输入输出系统的基本概念3.1 输入输出系统的定义输入输出系统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桥梁,负责将数据从外部设备传输到计算机内部或者将数据从计算机内部传输到外部设备。
3.2 输入输出系统的组成输入输出系统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输入输出接口和输入输出控制器组成。
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扫描仪等;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
四、总线和输入输出系统的工作方法4.1 总线的工作方法总线的工作方法包括总线的传输方式、总线的传输速度、总线的控制方式。
总线的传输方式可以是并行传输或者串行传输,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总线的传输速度取决于总线的频率和带宽;总线的控制方式包括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
4.2 输入输出系统的工作方法输入输出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的工作原理、输入输出接口的作用、输入输出控制器的功能。
输入输出设备通过输入输出接口与计算机通信,输入输出控制器负责控制输入输出设备的工作。
五、总线和输入输出系统的发展趋势5.1 总线的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总线的传输速度和带宽将不断增加,传输方式也将不断优化,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
计算机原理 第六章输入输出系统

1
2
3
为保证总线所传输的信息的有效性,总线 信息应具有单一性:在同一时刻至多只能有一 个部件向总线发送信息,但可以有多个部件同 时接收总线信息。
1. 总线电路: 输出挂在总线上的部件需通过“总线电路” 向总线发送信息。
总线电路由三态输出器件(TSL器件)承担。 input TSL control output
1. ISA总线:用于IBM PC/XT 微机系统,(8086),一共62根信号线, 其中20根地址线,8根数据线,4个读写信号,6个中断请求线,3 路DMA请求,还包括时钟、电源线和地等,总线带宽 8.33 MB/s。
2.EISA总线 (80386), 数据线扩展到了32位,带宽达到了33.3MB/s。 3. PCI总线:(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ion)(外围部 件互连) 总线频率为33 MHZ→66MHZ→133MHZ, 可以直接连接高速外部 设备。 同步时序总线,对地址信号和数据信号分时复用, 64根线,采用集中式的总线仲裁方式。 4.AGP总线(加速图形接口总线) AGP总线把主存和显存连接起来,不再走PCI总线。 5.USB总线(通用串行总线)主要用于连接低速输入输出设备。 带宽为1.5MB/s。
3. 控制总线CB(Control Bus) 控制总线用来传送各类控制/状态信号。
包括I/O读写命令,MEMR/W存储器读写命令,应答信号,总线请求与 总线使用信号,复位信号,时钟信号等。
4. 电源线
许多总线标准中都包含了电源线的定义,主要有+5V逻辑电源;GND逻 辑电源地;-5V辅助电源;±12V辅助电源。
2.计数器查询方式
在计数器查询方式中,总线上的任一设备申请使用总线时,通过 BR线发出总线请求。
计算机输入输出系统(I、O系统)概述PPT(53张)

l=n*(n-1)/2 n=4时, l =6 ; n=5时 l =10 2)非专用总线——即公共总线 总线数少,造价低,总线接口标准化、模块性强,易 于简化和统一接口设计,会出现总线争用,降低效 率。
3 按传递的信息类型分 地址总线AB 数据总线DB 控制总线CB
二、总线控制方式
研究对非专用总线在多个部件同时申请总 线时的裁决控制机构。
目的:采用何种办法来获得对总线的使用。
类型:<集中控制>总线控制逻辑基本上集 中放在一起的裁决控制机构。
<分布控制>总线控制逻辑分散于连到总线 的各个部件中时,称分布控制。
以集中控制为主,要求对各种控制方式 (串行链接、定时查询、独立请求),能画出 结构示意图,叙述获取总线过程,计算所需独 立线数及最长响应的时间。
3)特点: ①各部件使用总线的优先级可随计数器的工作方式的 改变而改变,灵活性强。
Ⅰ)计数器每次都从0开始计数,低编号部件级别高; Ⅱ)计数器采用循环计数时,各部件机会均等。
②可靠性高,但所需独立线数较多:2+log2n 最长响应延时计算
部件请求到发出代码的延时为一个时钟周期,收到代
码到建立忙电平的延时也为一个时钟周期。设初始计
第三章 输入输出系统(I/O系统)
§1 概述
一、I/O系统组成:包括I/O设备,设备控制器 及与I/O操作有关的软硬件。
二、I/O系统的主要功能:对指定外设进行I/O 操作,同时完成许多其他的控制。 包括:外设编址,数据通路的建立,向主 机提供外设的状态信息等。
三、I/O系统应面向OS设计
在高性能多用户计算机系统中,I/O系统的设 计应是面向OS,考虑怎样在OS与I/O系统之间进 行合理的软、硬件功能分配。
计算机组成原理输入输出系统要点

7.1 输入输出系统概述 7.2 程序查询方式 7.3 程序中断方式 7.4 DMA方式
7.1 I/O系统概述
7.1.1 I/O系统组成 输入输出(I/O)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控制与实现主机与外 界交换数据的软、硬件系统. 它包括输入输出设备、输入 输出接口(接口控制器)及相关控制软件,其中I/O接口是用 来连接主机与I/O设备的,三者的关系如下: I/O接口 数据线 数据线 控 数据端口 制 状态线 状态信息 I/O CPU 逻 状态端口 辑 设备 命令线 命令 电 控制端口 路 地址线 设备识别
CPU
命令线 地址线
控 制 逻 辑 电 路
I/O接口 数据端口 状态端口 控制端口 设备识别
数据线 状态信息
I/O
命令
设备
图7.1 接口与主机、外设间连接示意图
2.寻址
CPU欲访问的设备号通过地址线送至所有设备的接口, 每个接口均具有选址功能,只有当地址线上的设备号 与本接口的设备号一致时,相应的设备才能通过命令 线、状态线和 数据线与主机交换信息. 数据线 状态线
图7.1 接口与主机、外设间连接示意图
③端口主要分为三类:
状态端口:存放状态信息的寄存器,CPU对其内容只能读,如 80X86中用输入指令(IN AL,状态口地址)将外设状态标志送到CPU; 控制端口:存放控制命令的寄存器,CPU只能对其写,如80X86中 用输出指令(OUT 状态口地址,AL)将CPU的各种控制命令发送外设; 数据端口:存放数据信息的寄存器.
数据线 状态信息 命令
I/O 设备
命令线
地址线
图7.1 接口与主机、外设间连接示意图
4.传送数据及缓冲 (1) 接口中必须有数据通路,完成数据传送; (2) 接口应具有对数据信息传送速度的缓冲作 用,即能将数据暂存在“数据端口”中,以实现 速度上的匹配.
计算机基础知识什么是输入输出(IO)操作

计算机基础知识什么是输入输出(IO)操作计算机基础知识:什么是输入输出(IO)操作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处理数据的工具,而输入输出(IO)操作是计算机与外部世界进行数据交流的方式。
通过输入,我们可以将外部的数据传递给计算机进行处理,而输出则是将计算机处理后的数据传递给外部环境。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输入输出操作的基础知识。
一、输入输出(IO)的概念输入输出是计算机与外部环境进行数据交流的方式。
输入是指将外部数据传递给计算机,供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输出则是将计算机处理后的数据传递给外部环境,供人们观察和使用。
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输出设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键盘、鼠标和触摸屏等输入设备用于接收用户的命令和数据,显示器、打印机等输出设备则用于向用户展示计算机处理的结果。
二、输入输出的分类1. 人机交互输入输出:这种输入输出方式主要是通过外部设备与人进行交互。
例如,使用键盘输入文字、鼠标点击图标进行操作、触摸屏选择菜单等。
同时,显示器将结果输出给人们观察。
2. 设备驱动程序输入输出:这种输入输出方式是通过设备驱动程序进行的。
计算机通过设备驱动程序与各类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例如,打印机通过打印机驱动程序与计算机通信,将计算机处理的文档输出。
3. 文件输入输出:文件是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一种形式,也是计算机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
我们可以将数据存储在文件中,进行读取和写入操作。
三、输入输出的基本操作在计算机基础中,我们了解到输入输出操作的基本函数包括读取和写入。
读取是指从外部获取数据并传递给计算机进行处理;写入则是将计算机处理的结果传递给外部。
读取函数的基本形式如下:input(data):从外部读取数据,存储在变量data中。
写入函数的基本形式如下:output(data):将变量data中的数据写入外部设备,供外部环境使用。
四、输入输出的应用输入输出操作在计算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输入输出操作应用场景:1. 数据采集:许多科学实验、气象观测等需要收集大量外部数据,通过输入输出操作,这些数据可以传递给计算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输入输出系统》PPT课件

供选电路由于接口的功能和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因 此各接口电路中可能选择使用中断控制逻辑、定时 器、计数器、移位器等器件。
h
17
第8章 输入输出系统
二、I/O接口的组成
I/O接口组成框图
数据总 线
CPU
WR RD M/IO INTR
2、外设的分类
3 、外设的编址方式
h
3
1、外设的特点
第8章 输入输出系统
外设具有工作速度差异大、结构原理差异大、 时序独立、异步性明显等特点,处理的信息从 数据格式到逻辑时序一般不可能直接与CPU兼 容。
计算机与I/O设备间的连接与信息交换不能直 接进行,而必须设计一个“接口电路”作为两 者之间的桥梁,使CPU和外设协调工作,这种 I/O接口电路又叫“I/O适配器”(I/O Adapter)。
h
11
第8章 输入输出系统
二、外设与CPU的连接
外设接口通过总线与CPU连接。
CPU
接口
……
接口
DB AB CB
主存
外设
外设
CPU访问外设的实质是访问外设接口中的寄存器(端口)。
相比存储器的访问,CPU访问外设的过程是完全等同的, 不同的是所发送的读写信号有区别。
h
12
三、I/O指令格式
第8章 输入输出系统
第8章 输入输出系统
h
15
第8章 输入输出系统
一、I/O接口的功能
I/O接口的功能如下:
实现数据缓冲 执行CPU的命令 返回外设的状态 设备选择。 实现数据格式的转换 实现信号的转换 中断管理功能
h
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链仲裁
Device 1 Highest Priority
Device 2
Device N Lowest Priority
Bus Arbiter
Grant
Grant
Grant Release Request
• 优点:简单
wired-OR
• 缺点:
– 无法保证公平性 低优先级设备可能得不到总线使用权
Cmd+Addr Data1
Data2
• 就是处理器-主存储器总线也比它复杂
– 主存(从设备)需要响应时间 – 需要控制数据速度
典型的同步协议
BReq BG
R/W Address
Wait
Cmd+Addr
Data
Data1
Data1
Data2
• 从设备指示何时开始传送数据
• 实际传送开始后,按总线时钟传送数据
• 主板总线(行业标准或专门设计)
– 主板:连接各部件器件的底盘 – 应允许处理器、主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互连 – 应有价格优势:所有组件连接在一条总线上
单总线计算机:主板总线
处理器
主板总线
主存储器
输入/输出设备
• 使用一条总线:
– 处理器和主存储器之间通信 – 主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之间通信
– 总线授权信号的逐级传递限制了总线的速度
集中平行仲裁
Hale Waihona Puke 设备 1设备 2总线 仲裁器
授权
请求
设备 N
• 用于几乎所有处理器-主存总线和一些高 速输入/输出总线
最简单的总线模式
• 所有设备同步工作 • 所有设备以同样的速度工作 • => 简单的协议
– 只需管理源和目标
简单的同步协议
BReq
BG
R/W Address Data
• 应用举例:
– Apple Macintosh II
• NuBus: 处理器、主存和选定的少量I/O设备 • SCSI总线:其余I/O设备
三总线系统
• 主板总线连接到处理器-主存总线
– 处理器-主存总线主要用于处理器和主存之间数据交换 – I/O总线连接到主板总线
• 优点
– 大大减少处理器-主存总线负载
• 数据总线宽度
– 增加数据总线宽度,可用更少的总线周期传送相同的数 据
– 代价: 更多的数据线
• 成组传送
– 允许总线在多个连续的周期传输多个字的信息 – 只需在传送开始时发送一次地址 – 仅在最后一个字传完毕后才释放总线 – 代价: (a)增加复杂度
(b) 降低了请求的响应时间
并行总线协议
在当前总线事务的数据传送阶段启动下一总线事务的地址传送
– 按优先级仲裁或轮循仲裁
• 优先级仲裁:例如,救护车在道路上有高优先级
总线仲裁(续)
• 总线仲裁可以分为4类:
– 菊链仲裁:所有设备共用一个总线请求信号 – 集中平行仲裁:通过集中的仲裁器进行 – 通过自我选择进行分布式仲裁:每个要使用总
线的设备将自己的标识放在总线上。 – 碰撞检测:以太网使用。
– 当主设备准备好传输数据,主设备发出IRDY# 信号 – 从设备准备好传输数据,发出TRDY#信号 – 上述两个信号均有效时的时钟上升沿开始传送数据
• 主设备准备结束数据传送时,将FRAME#信号 失效
PCI 总线读事务
PCI 写事务
PCI 优化
• 尽量使总线有效传输
– 可采用类似RISC
• 总线占用
• 可通过主—从设备的安排来避免冲突:
– 只允许总线主设备发起总线事务,控制所有总 线请求
– 从设备响应主设备的读写请求
• 最简单的设计:
– 处理器作为唯一的总线主设备 – 所有总线请求均由处理器控制 – 主要缺点:处理器被卷入到每一个总线事务中
多个总线主设备
• 总线仲裁的基本要求:
– 某总线主设备使用总线前应发出总线请求 – 只有得到授权后,主设备才能使用总线 – 使用完毕后,主设备应通知仲裁器
5. 外部设备发现DataRdy为高,读数据,并发出Ack信号
6. 主存发现Ack为高,将DataRdy拉低,并释放数据线
7. 外部设备发现DataRdy为低,拉低 Ack信号,指示传送结束
增加总线带宽
• 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分离
– 地址和数据可在一个总线周期内传输 – 代价: (a) 更多的数据线, (b)增加了复杂度
• 外部组件互连总线 • 64位地址和数据线互用 • 主频66MHz,带宽528MB/s
PCI 总线的读/写事务
• 所有信号在时钟正边沿采样 • 集中平行仲裁
– 和上一事务重叠
• 所有事务可无限制成组传送 • 地址段起始于 FRAME#信号有效 • 第一时钟周期主设备发出cmd和address • 数据传送
总线类型
• 处理器-主存总线 (专用)
– 传输距离短、速度高 – 主存储器专用
• 保证主存储器-处理器之间的高带宽
– 直接和处理器连接 – 优化处理使之适应Cache块传送
• 输入/输出总线(行业标准)
– 通常距离较长,速度较慢 – 需要适应多种输入/输出设备 – 和处理器-主存总线通过桥连接(或通过主板总线)
• 优点:简单、成本低 • 缺点:速度慢,总线将成为系统瓶颈 • 应用: IBM PC – ISA EISA、PDP-1
双总线系统
处理器
处理器-主存总线
总线适配器
总线适配器
主存 总线适配器
输入/输出 总线
输入/输出 总线
输入/输出 总线
• 输入/输出总线通过适配器和处理器-主存总线相连:
– 处理器-主存总线:主要用于处理器和主存储器之间的通信 – 输入/输出总线:为输入/输出设备提供信息
• 地址、数据传送重叠 • 分时段 (或包交换)总线
– 将地址时段和数据时段彻底分开 – 分别进行仲裁 – 地址段产生一个标记和数据段对应
• 在现代内存总线上,应用了上述全部技术
高速总线
• 例如
– 图形显示器 – 高速网络
• 限制设备数量 • 数据高速成组传送 • DMA方式
– 专用数据缓冲
PCI总线
• 数据线 在源设备和目标设备间传送信息
– 数据和地址 – 复杂的命令
主设备和从设备
总线主设备
主设备发起传输动作 数据可双向传输
总线从设备
• 总线事务包括两个部分:
– 发起命令 (和地址) – 传输数据
• 主设备是总线事务的发起者:
– 发出命令(和地址)
• 从设备是总线事务的响应者:
– 若主设备发出的是读命令,则将数据发送到主设备 – 否则,接收主设备发来的写入数据
I/O Device
I/O Device
Memory
• 容易成为信息通道的瓶颈
– 总线带宽限制了整条总线的吞吐量
• 总线的最高速度主要由下列因素决定:
– 总线长度 – 总线负载的设备数 – 负载设备的特性
• 延迟是否差异较大? • 数据传输率差异较大?
总线的一般组成
控制线 数据线
• 控制线:
– 总线请求信号及数据接收信号 – 指明数据线上传输信息的类型
– 总线仲裁 – 通讯方式
• 总线举例
处理器和其他组成部分的接口
Processor
Interrupts
Cache
Memory– I/O bus
Main memory
I/O controller
I/O controller
I/O controller
Disk
Disk
Graphics output
Network
提高性能
降低成本
将地址和数据线分开 互用地址和数据线
越宽越快(32位) 越窄越廉价(8位) 多字可减少总线开销 单字传送简单
多主设备(仲裁) 单主设备
同步
异步
并行
串行
Tec-2000的总线设计
• 内部总线IB
– 发送往
CLK
Active
w_l
wait data addr
XXX
RDATA1
Addr 1 ADDR 2 ADDR 3
RDATA2 WR DATA3
多主设备总线提高事务数量
• 仲裁重叠
– 在当前事务时,为下一总线事务进行仲裁
• 总线占用
– 在没有其他主设备请求总线的情况下,某主 设备一直占用总线,完成多个总线事务
• 输入/输出系统设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扩展性,可恢复性等) • 性能:
— 访问延迟 — 吞吐量 — 设备和系统的连接关系 — 层次存储系统 — 操作系统 • 用户和应用也各不相同
输入/输出系统
• 设备用于人机交互 • 总线定义了交互的通
信协议/标准:
– PCI – EISA – SCSI – USB – Bluetooth –…
典型的异步协议
ReadReq
1
3
Data
22
4
6
Ack DataRdy
4
5 7
1. 主存储器收到外部设备发出的ReadReq信号,从数据总线读 到地址,并发出Ack信号。
2. 外部设备发现Ack信号为高 =>释放ReadReq和数据
3. 主存发现ReadReq信号为低,将 Ack信号置低
4. 主存读出数据后,将数据送总线,并将DataRdy置高
• 总线仲裁器在以下两方面取得平衡:
– 优先权:优先级高的设备应该得到优先服务 – 公平性:最低优先级的设备也不能永远被排除在总线服
务之外
• 总线仲裁方式:
– 集中仲裁和分布仲裁
• 集中仲裁: 例如,交通警察在路口指挥交通 • 分布仲裁: 路口没有交通警察,所有车辆先停下,确认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