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工艺小试到中试放大之关键

合集下载

原料药小试工艺的中试放大

原料药小试工艺的中试放大
中试生产完成后的工作1及时清场生产文件回收桌椅的清洁各种可重复使用的生产工具的定置存放生产垃圾的清理生产现场的整理生产设备的清洁连续生产时的清洁换产品时的清洁最好是按照清洁验证方案的清洁方式进行清洁剩余物料的退库中试生产完成后的工作2废溶液回收溶剂存放在指定地点废固体按规定进行处理中试生产完成后的工作3及时总结找出小试和中试时的差异结合检验结果对中试做一个真实客观的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正式生产打下基础
1.
研究确定一条最佳的合成工艺路线:一条比较成熟的合成工 艺路线应该是:合成步骤短,总产率高,设备技术条件和工
艺流程简单,原材料来源充裕而且便宜。
2.
用工业级原料代替化学试剂:实验室小量合成时,常用试剂 规格的原料和溶剂,不仅价格昂贵,也不可能有大量供应。 大规模生产应尽量采用化工原料和工业级溶剂。小试阶段应 探明,用工业级原料和溶剂对反应有无干扰,对产品的产率
1.
经验放大:主要是凭借经验通过逐级放大(小试装置-中 间装置-中型装置-大型装置)来摸索反应器的特征。它 也是目前药物合成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2.
相似放大:主要是应用相似原理进行放大。此法有一定
局限性,只适用于物理过程放大。而不适用于化学过程 的放大。
3.
数学模拟放大: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放大,它是今后发 展的方向。
要任务是:合理设计化合物尽快完成这些化合物的 合成;利用各种手段,确证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测 定化合物的主要物理参数;了解化合物的一般性质, 而对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不作过多的研究。为了制备
少量的样品供药理筛选,不惜采用一切分离纯化手
段,如反复分馏,多次重结晶,各种层析技术等。
显然,这样的合成方法与工业生产的距离很大

在中试研究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基建设计, 制订型号设备的选购计划。进行非定型设备的设计制 造,按照施工图进行生产车间的厂房建筑和设备安装。

小试与中试的区分

小试与中试的区分

小试与中试的区分小试与中试的区分小试与中试的区分不仅仅在于投料量的多少、以及所用设备的大小之上,两者是要完成不同时段的不同任务。

小试主要从事探索、开发性的工作,化学小试解决了所定课题的反应、分离过程和所涉及物料的分析认定,拿出合格试样,且收率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预期要求,就可告一段落,转入中试阶段。

中试过程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釆用工业手段、装备,完成小试的全流程,并基本达到小试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当然规模也扩大了。

该过程也不乏创新、发明的內容。

如:小试中将一种物料从一个容器定量的移入另一器皿,往往是举手之劳,但在中试中就要解决选用何种类型、何种规格、何种材质的泵,采用何种计量方式,以及所涉及的安全、环保、防腐等一系列问题,这就不是简单的放大了,有时要解决此类问题也颇令人伤脑筋,甚至很难达到满意的结果,中试就是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釆用工业装置与手段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不仅保含小试中非常注意的物料衡算,也包括小试中不大在意的热量、动量的衡算问题……为进一步扩大规模,实现真正工业意义的经济规模的大生产提供可靠的流程手段及数据基础中试放大经验总结:热系数以及制冷剂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掌握其在中间装置中的变化规律。

得到更适用的反应条件。

5.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的确定。

要考虑使反应和后处理操作方法适用工业生产的要求。

特别注意缩短工序,简化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最终确定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

6.进行物料衡算。

当各步反应条件和操作方法确定后,就应该就一些收率低,副产物多和三废较多的反应进行物料衡算。

反应产品和其他产物的重量总和等于反应前各个物料投量量的总和是物料衡算必须达到的精确程度。

以便为解决薄弱环节。

挖潜节能,提高效率,回收副产物并综合利用以及防治三废提供数据。

对无分析方法的化学成分要进行分析方法的研究。

7.原材料,中间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工常数的测定。

为了解决生产工艺和安全措施中的问题,必须测定某些物料的性质和化工常数,如比热,黏度,爆炸极限等。

小试到中试到工业化生产

小试到中试到工业化生产

小试到中试到工业化生产小试至中试——经验分享(精华)小试至中试作者:碧野香飘作者简介:碧野香飘,男,工程师,从事医药合成原料药研发和中试车间管理。

现就职于浙江某比较牛叉的医药上市企业。

联系方式:QQ:*********一个项目从理论到车间产品,这个过程就是项目研发的过程,包括小试到中试放大全过程。

哥们搞合成搞了有些年头了,从合成的角度聊聊药品合成项目开发,小试到中试全过程,可以跟本行业前辈们共同探讨,提高我本人的业务水平。

也对刚接触这个行业或者是准备进入这个行业的同志们也许有些帮助。

(温馨提示:此文篇幅较长,达十一页之多,各位观众请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欢迎选择A、Give up and Delete it B、Continue to read it)。

刚接触时觉得这个过程那叫一复杂啊,根本摸不着头脑,只好跟着别人做,纯粹的实验室操作工。

时间长了做着做着就习惯了。

不过个人觉得新手上路还是先虚心的做好实验室操作工,扎实的基础和过硬的动手能力是所有搞研发人必备的技能,这个没有,那只能被人撵走了。

做多了慢慢的就从中摸出了门道,什么是研发,怎么才能做好研发项目,这之间是有蹊跷滴。

看到这里大家尤其是众多新手肯定会骂了,说就说,哪那么多废话嘛。

呵呵,我就喜欢罗嗦,不过如果大家耐不住的话,下面的东西就不用看了。

先吊吊大家的耐心,毕竟跟咱们的行业相关哈。

在开始之前,有个个人观点先与大家讨论一下:个人觉得,女同志大学毕业后不适合搞有机合成类的实验室工作,无论是企业的研究部门还是事业型的科研单位。

仪器分析也是如此。

原因如下:1、毒。

众所周知,化工合成行业以毒闻名,凡是实验室日常用到的试剂都有毒,其他不常用的也不见优势,女性的生理条件与男性相比较是不占优势,而且女性还承担着民族繁衍这么大的事情,自己搞搞就算了,总不能把宝宝也搭上吧,那代价也太大了吧。

我老婆以前就是搞气相的,接触时间不长,很快就让她换其他工作了。

女孩子搞这个,不适合。

有机合成反应的工业化放大

有机合成反应的工业化放大

浅谈有机合成反应的工业化放大在参照相关化学工业专业书籍及结合自身工作中的经验,介绍一种有机合成釜式反应器工业化放大的方法。

工业化放大的根本目的是在工业化装置上实现小试的收率和质量,可实际上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程度。

这种偏差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实验室装置与工业化设备,根据化学反应阶段,关键在:一、温度梯度、浓度梯度宏观上,工业化的温度梯度和加料方式与实验室相同,似乎温度效应、浓度效应也应完全一致,其实不然。

微观上,受混合状态(滴液未及时分散)不同,温度梯度与浓度梯度(滴液点处局部过浓,局部过热)存在着差异。

也就是说,工业化放大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滴液点处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的解决。

必须解决好以下几点:1、良好的搅拌。

使物料浓度、温度均匀分布。

2、将滴液导流至搅拌直径最大处。

在反应釜内不同位置液体的流速不同,其搅拌直径最大处即是流速最大处,也是混合最佳处。

这就要求我们在滴液口一定要设导流管将滴液引至该处或稍偏外一点。

3、减小液滴,实现好的分布。

小试往往优于工业化放大,这是因为在一定扩散速度的流体中,滴入小液滴较滴入大液滴更容易扩散。

因此在工业化装置中往往采用喷雾的方式滴加液体物料。

4、降低滴液温度减小局部过热。

滴液的温度不高于反应温度,较低的滴液温度能吸收一部分反应放热而减轻局部过热,对于避免因放热反应导致的局部过热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5、反应温度实行低限控制。

对于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来说,一般有一个最佳温度控制范围(如-95℃~-85℃),假设滴液点温度高于反应主体温度10℃,如在-85℃处滴加,而滴液点温度却达-75℃(过热了),副反应增加。

若反应主体温度控制在-95℃,滴液点处温度也不过是-85℃,仍处于最佳温度控制范围。

两者相比,反应结果差距甚远。

6、增加滴液中的溶剂量,增加热容,减小局部温度。

设滴液A组分稀释一倍,若对组分稀释一倍,若是一级反应的话,则在滴液点处反应速度也将减小一倍,又由于溶剂增加一倍,则滴液点处的热容也是增加一倍,这样理论上滴液点处的温度应为未稀释前的四分之一倍,因而减小了“过热”的可能和程度。

有机合成从小试到中试全流程剖析

有机合成从小试到中试全流程剖析

有机合成从小试到中试全流程剖析工艺研发感悟1----工艺意识首先从事工艺需要的三点意识:1、平行反应。

这点适合在工艺研发初期使用。

因为最初阶段,主要是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其中包括试剂当量,温度,浓度,反应时间等等变量,基于每次只改变一次变量的原则,所需反应数将是庞大的,尤其是在所要考察的变量较多的情况下。

此时平行反应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大大提高条件优化的效率,使你在短时间内得到最优条件。

2、stress test。

也就是破坏性试验。

这是在工艺初步完成优化之后,对工艺适用范围的一次检验。

因为在实验室和在工厂中每一个单位操作所需时间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去工厂放大之前,要在实验室中模拟工厂的放大条件。

找到一个稳定工艺的范围而不是一个点。

这样才能安全的去工厂生产。

3、spiking experiment。

也就是强化实验。

这是在上述两项都完成之后,对工艺性能的验证,例如spec设定是否合理,杂质是否能够除去等等。

在具备了这三点意识之后,就是微观的具体工艺如何优化的问题了。

工艺研发的不同阶段,决定了工艺研发的目标不同。

从研发早期到研发晚期,目标依次为:1、提高反应效率2、提高产品收率和质量3、减少成本4、提高规模化生产力5、减少废物排放在工艺研发之前,一定要明白自己研发工艺的目标,从而让自己的所有和工艺研发相关的活动紧紧围绕研发目标而设计,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而为了明晰自己的研发目标,则需要对现有工艺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判断,这些理解和判断由提问开始:1、工艺开发的阶段是什么?早期以交货为主,晚期以工艺研发为主。

2、时间有多少?根据时间的长短,来安排工艺研发活动的优先级。

3、现有工艺有哪些缺陷?路线是否合适?收率怎样?是否涉及到毒性试剂或者毒性物质?后处理是否方便?成本怎样?等等。

主要是找出工艺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根据优先级,逐条列出来。

在理解了上面这些问题之后,自己就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对原工艺也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接下来就是根据具体问题来设计具体的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

小试,中试到放大生产的常见问题及解决

小试,中试到放大生产的常见问题及解决

小试,中试到放大生产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把处方筛选和工艺参数筛选工作做充足,在生产出现问题时能够准确的判断解决问题的方向。

(例如关键辅料的加入量从少到多对制剂的影响;关键工艺参数(温度,时间等)的可行性范围,超出范围下限会怎样影响制剂,超出上限会怎样影响制剂等。

)充分了解和掌握原辅料的性质,熟悉小试和生产的设备(小试和生产设备原理最好一致)。

1.原料药待收集2.中药提取待收集3. 片剂片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湿法制粒压片法、干法制粒压片法、粉末直接压片法这三种,最常用的是湿法制颗粒压片法。

主要工艺步骤有粉碎、混合制粒、干燥、整粒、混合、压片和包衣。

粉碎:一般不会出现问题粘合剂:粘合剂溶液的加入量,从小试到放大,比例是更大还是更小?例如,小试粘合剂溶液用量是粉末量的10%,放大10倍后,一般是12%,还是8%?因为制粒系统或参数不一致,所以达到相应润湿度,需要溶液不一样,一般放大后需量略小。

如果是粉末添加,建议10%不要改变,根据制粒情况适量变动润湿剂的用量。

否则处方变动,对后续影响较大。

混合制粒:这是比较关键的步骤,也经常出现问题,首先要测试能够混合均匀的时间,混合不均匀,含量会不合格;其次,粘合剂润湿剂的加入量,和小试不是单纯的加倍关系,要摸索,加少了可能会造成细粉多,不成粒,流动性不好,加多了制备的颗粒太硬影响压片,或者物料结块影响收率;机器的搅拌和剪切速度以及时间要摸索,小试中得不到这些参数,这些参数也影响所制备颗粒的质量。

对于制粒完过筛,我遇到过特别腻筛的,因为物料本身原因。

粘合剂是水,比例是物料重的45%(经比例摸索得出较好的),制粒后过筛在中试放大特别堵(正常的24目),解决方式为,先过10目筛把物料颗粒整碎一点,烘干(水分3%以下)后再用24目整粒,效果良好。

目前做的缓控释制剂,由于本身API有液体,加入乙基纤维素后比较黏,用做粘合剂。

小试处方以筛完,放大中试怕粘合剂损失过多,还未找到稳妥的办法。

【中试放大】合成工艺放大“意外”多?那是你忽视了这21个细节!!

【中试放大】合成工艺放大“意外”多?那是你忽视了这21个细节!!

【中试放大】合成工艺放大“意外”多?那是你忽视了这21个细节!!在工艺放大过程中遇到的很多“意外”,都是可以预测的,如果小试时能多注意一些细节,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收集一些数据,对以后的工艺放大会有很大帮助。

▶试验采用的玻璃烧瓶,一般不会有腐蚀问题(玻璃不耐氢氟酸和可能分解产生氟的化合物、热的浓碱)。

但生产中物料和材质的相容性是必须考虑的,这也是GMP对设备选型的要求。

▶如果小试时能考虑做一下材质的腐蚀试验(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不锈钢或其它材质试片)就会节省以后设备选型时的时间。

▶简单测量一下滤饼的堆密度,有利于今后生产中对于产品滤饼体积的估算和设备选型,过滤的速度和过滤面积、滤饼的厚度都有一定关系。

典型的放大问题工艺放大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反应选择性改变,这会影响到产品的产率和纯度,这主要是小试的混合效果和生产不一致。

如果在小试已经评估过转速的影响,在出现问题时,就会快速找到原因,中试车间的反应釜都配有变频调速,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定合适的转速。

在放大中出现新的晶型也是常见的。

放大中,产品的分离也会出现问题,生产中对于滤饼的洗涤效果达不到小试的水平,杂质不能完全洗去。

带搅拌的过滤洗涤干燥三合一设备,在某些工艺条件下可以代替离心机,使用三合一设备可以过滤后直接加入溶剂洗涤和打浆,洗涤效果要比离心机好。

产生放大问题的另一原因是生产操作时间的影响,小试有必要进行时间延长对产品影响的实验。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蒸馏时间的延长,导致产物分解,发生副反应的情况出现多次。

放大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反应机理不理解,结晶和混合是最常见的三种原因。

在下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有很多问题是和混合和传热有关,但根本在于对于化学的理解,除了主反应,还会有什么副反应发生?什么条件下会促进副反应的发生?放大中什么会改变?这些改变对反应选择性会有什么影响?在生产实际中,目前反应釜的传热条件基本无法改变(可以通过控制加热、冷却介质和釜内体系的温差,加热/冷却的速度来减少局部过冷/热),混合可以通过转速和桨型的选择加以改善。

有机合成标准工艺规范小试到中试放大之关键

有机合成标准工艺规范小试到中试放大之关键

有机合成工艺小试到中试放大之关键在生产过程中凡直接关系到化学合成反应或生物合成途径的次序,条件(包括物料配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方式、后处理方法及精制方法等)通称为工艺条件。

一、研发到生产的三个阶段1、小试阶段:开发和优化方法2、中试阶段:验证和使用方法3、工艺验证/商业化生产阶段:使用方法,并根据变更情况以绝对是否验证注:批量的讨论:中试批量应不小于大生产批量的十分之一二、小试阶段对实验室原有的合成路线和方法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

在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批量合成,积累数据,提出一条基本适合于中试生产的合成工艺路线。

小试阶段的研究重点应紧紧绕影响工业生产的关键性问题。

如缩短合成路线,提高产率,简化操作,降低成本和安全生产等。

1、研究确定一条最佳的合成工艺路线:一条比较成熟的合成工艺路线应该是:合成步骤短,总产率高,设备技术条件和工艺流程简单,原材料来源充裕而且便宜。

2、用工业级原料代替化学试剂:实验室小量合成时,常用试剂规格的原料和溶剂,不仅价格昂贵,也不可能有大量供应。

大规模生产应尽量采用化工原料和工业级溶剂。

小试阶段应探明,用工业级原料和溶剂对反应有无干扰,对产品的产率和质量有无影响。

通过小试研究找出适合于用工业级原料生产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处理方法,达到价廉、优质和高产。

3、原料和溶剂的回收套用:合成反应一般要用大量溶剂,多数情况下反应前后溶剂没有明显变化,可直接回收套用。

有时溶剂中可能含有反应副产物,反应不完全的剩余原料,挥发性杂质,或溶剂的浓度改变,应通过小试研究找出回收处理的办法,并以数据说明,用回收的原料和溶剂不影响产品的质量。

原料和溶剂的回收套用,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有利于三废处理和环境卫生。

4、安全生产和环境卫生:安全对工业生产至关重要,应通过小试研究尽量去掉有毒物质和有害气体参加的合成反应;避免采用易燃、易爆的危险操作,实属必要,一时又不能解决,应找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尽量不用毒性大的有机溶剂,寻找性质相似而毒性小的溶剂代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生产过程中凡直接关系到化学合成反应或生物合成途径的次序,条件(包括物料配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方式、后处理方法及精制方法等)通称为工艺条件。

、研发到生产的三个阶段1、小试阶段:开发和优化方法2、中试阶段:验证和使用方法3、工艺验证/商业化生产阶段:使用方法,并根据变更情况以绝对是否验证注:批量的讨论:中试批量应不小于大生产批量的十分之一、小试阶段对实验室原有的合成路线和方法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

在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批量合成,积累数据,提出一条基本适合于中试生产的合成工艺路线。

小试阶段的研究重点应紧紧绕影响工业生产的关键性问题。

如缩短合成路线,提高产率,简化操作,降低成本和安全生产等。

1、研究确定一条最佳的合成工艺路线:一条比较成熟的合成工艺路线应该是:合成步骤短,总产率高,设备技术条件和工艺流程简单,原材料来源充裕而且便宜。

2、用工业级原料代替化学试剂:实验室小量合成时,常用试剂规格的原料和溶剂,不仅价格昂贵,也不可能有大量供应。

大规模生产应尽量采用化工原料和工业级溶剂。

小试阶段应探明,用工业级原料和溶剂对反应有无干扰,对产品的产率和质量有无影响。

通过小试研究找出适合于用工业级原料生产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处理方法,达到价廉、优质和高产。

3、原料和溶剂的回收套用:合成反应一般要用大量溶剂,多数情况下反应前后溶剂没有明显变化,可直接回收套用。

有时溶剂中可能含有反应副产物,反应不完全的剩余原料,挥发性杂质,或溶剂的浓度改变,应通过小试研究找出回收处理的办法,并以数据说明,用回收的原料和溶剂不影响产品的质量。

原料和溶剂的回收套用,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有利于三废处理和环境卫生。

4、安全生产和环境卫生:安全对工业生产至关重要,应通过小试研究尽量去掉有毒物质和有害气体参加的合成反应;避免采用易燃、易爆的危险操作,实属必要,一时又不能解决,应找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尽量不用毒性大的有机溶剂,寻找性质相似而毒性小的溶剂代替。

药物生产的特点之一是原材料品种多,用量大,化学反应复杂,常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渣和废物,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环境保护,造成公害。

三废问题在选择工艺路线时就要考虑,并提出处理的建议。

三、中试阶段1、中试与小试的区别小试与中试的区分不仅仅在于投料量的多少、以及所用设备的大小之上,两者是要完成不同时段的不同任务。

小试主要从事探索、开发性的工作,化学小试解决了所定课题的反应、分离过程和所涉及物料的分析认定,拿出合格试样,且收率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预期要求,就可告一段落,转入中试阶段。

中试过程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釆用工业手段、装备,完成小试的全流程,并基本达到小试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当然规模也扩大了。

2、为何要中试1)规模不同2)原料来源不同3)搅拌方式不同4)热量的传递方式不同5)反应器的材质不同3、中试放大的目的中试是从小试实验到工业化生产必经的过渡环节;在生产设备上基本完成由小试向生产操作过程地过渡,确保按操作规程能始终生产出预定质量标准的产品;是利用在小型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的过程,其设备的设计要求,选择及工作原理与大生产基本一致;在小试成熟后,进行中试,研究工业化可行工艺,设备选型,为工业化设计提供依据。

所以,中试放大的目的是验证,复审和完善实验室工艺所研究确定的合成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合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是否接近生产要求;研究选定的工业化生产设备结构,材质,安装和车间布置等,为正式生产提供数据和最佳物料量和物料消耗。

4、中试放大的重要性中试就是小型生产模拟试验。

中试试是根据小试实验研究工业化可行的方案,它进一步研究在一定规模的装置中各步化学反应条件的变化规律,并解决实验室中所不能解决或发现的问题,为工业化生产提供设计依据。

虽然化学反应的本质不会因实验生产的不同二改变,但各步化学反应的最佳反应工艺条件,则可能随实验规模和设备等外部条件的不同而改变。

一般来说,中试放大是快速,高水平到工业化生产的重要过渡阶段,其水平代表工业化水平。

中试放大是研发到生产的必由之路, 也是降低产业化风险的有效措施。

5、中试放大阶段的任务1)考核实验室提供的工艺路线在工艺设备、条件、原材料等方面在中试放大时是否有特殊的要求,是否适合工业化生产。

2)验证小试工艺是否成熟合理,主要经济指标是否接近生产要求。

3)进一步考核和完善工艺条件,对每一步反应和单元操作均应取得基本稳定的数据;进行物料衡算。

4)设备材质和型号的选择。

5)确定各步反应对传热和传质的要求。

放热反应中的加料方式,加料速度对反应的影响。

6)搅拌器型式和搅拌速度的考察。

7)加热/ 冷却载体的类型及要求(蒸汽、热水、冷盐水)提出“三废”的处理方案9)原材料、中间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工常数的测10)根据中试研究资料制订或修订中间体和成品的质量标准、分析方法11)确定所用起始原料、试剂或有机溶媒的规格或标准;一般来说,中试所采用的原料、试剂的规格应与工业化生产时一致。

12)消耗定额,原材料成本,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等的确定。

13)提出整个合成路线的工艺流程,各个单元操作的工艺规程。

小试工艺成熟后,必须完成工艺报告。

中试不单是小试的简单的放大,中试搅拌、传热、浓缩、过滤、干燥的过程均与小试不同,小试时尽量摸拟中试的条件去做,另外,切记每一步须做破坏性试验。

弄清中试的设备,物料的物化特性。

安全第一。

中试前小试跟踪、过程跟踪,有时候放大过程中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问题,你怎么都凭空想象不出来的,所以要仔细认真的跟踪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尤其是异常情况不要放过,否则非常麻烦。

修订并确定在中试设备条件下各步反应最佳工艺参数的适用范围,必要时修正或调整相关的工艺过程,严密观察在中试情况下(局部过热、反应介质的不均匀性)各操作单元中副反应及有关物质的变化情况。

6、中试放大的方法1)经验放大:主要是凭借经验通过逐级放大(小试装置-中间装置-中型装置-大型装置)来摸索反应器的特征。

它也是目前药物合成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2)相似放大:主要是应用相似原理进行放大。

此法有一定局限性,只适用于物理过程放大。

而不适用于化学过程的放大。

3)数学模拟放大: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放大,它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7、进行中试要具备的条件1)小试收率稳定,产品质量可靠。

2)各步反应的工艺过程及工艺参数已确定(如加料方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压力、终点控制,提取、分离、结晶、过滤、干燥等)。

3)对成品的精制、结晶、分离、干燥的方法及要求已确定(晶型、溶残)。

小试的3~5 批稳定性试验说明该小试工艺可行、稳定。

5)必要的材质腐蚀性试验已经完成。

6)已建立原料、中间体和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 质量标准。

进行了物料衡算。

三废问题已有初步的处理方法。

8)已提出原材料的规格和单耗数量。

9)已提出安全生产的要求。

8、中试要实现的目标1)通过中试制订产品的生产工艺规程(草案)(含每个单元反应与单元操作的岗位操作法及过程控制细则、产品的流程图、物料衡算及产品的原材料单耗)。

2)证明各个化学单元反应的工艺条件及操作过程,在使用规定原辅料的条件下在模型的生产设备上能生产出预定质量标准要求的产品,且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可靠性。

产品的原材料单耗等技术经济指标能为市场所接受。

4)三废处理的方案及措施能为环保部门所接受。

5)安全、防火、防爆等措施能为公安、消防部门所接受。

6)提供的劳动安全防护措施能为卫生职业病防治部门所接受。

9、设备的选择和工艺管路的改造1)根据小试的结果,在多功能、中试车间,对设备进行选择,首先应考虑设备容量是否适宜,设备材质、管路材质与工艺介质的适应性,是否耐腐蚀,加热、冷却和搅拌速度是否符合要求。

2)物料输送的方法(投料、出料、各步之间的流转),如何防止跑料、凝固和堵塞等。

3)离心、抽滤、压滤、提取、过柱、蒸馏、精馏等分离条件是否满足。

根据以上情况和其他工艺要求,对设备,管路进行适应性改造。

5)反应有无气体生成?会否冲料?如有必要,应加气液分离器,安装回流管。

6)真空度的要求?尾气及有毒气体的吸收?10、搅拌器型式和搅拌速度的考察在实验室中由于物料体积较小,搅拌效率好,传热、传质的问题表现不明显,但是在中试放大时,由于搅拌效率的影响,传热,传质的问题就突出地暴露出来。

因此,中试放大时必须根据物料性质和反应特点注意研究搅拌器的型式,考察搅拌速度对反应规律的影响,特别是在固-液非均相反应时,要选择合乎反应要求的搅拌器型式和适宜的搅拌速度。

按反应的均相、非均相等反应物料的性质和反应特点及小试工艺考察中对反应液混合要求的认知,初步选择搅拌的类型和转速,并通过中试考察搅拌对反应影响的规律确定搅拌的类型及转速(推进式、涡轮式、桨式、锚式、框式、螺式)11、反应条件进一步研究1)试验室阶段获得的最佳反应条件不一定完全符合中试放大的要求,为此,应就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如加料速度,搅拌效果,反应器的传热面积与传热系数以及制冷剂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掌握其在中间装置中的变化规律。

得到更适用的反应条件。

2)对热敏反应或对升温、降温时间要求苛刻的反应按中试实际情况,如反应釜釜体传热面积不能满足工艺要求时,则需用反应釜内置排管或蛇管或外接冷却设备的方式来调整传热面,使其尽可能满足相关工艺的要求。

3)要考虑使反应和后处理操作方法适用工业生产的要求。

特别注意缩短工序、简化操作、注重安全、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最终确定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

12、精制、晶型、分离、干燥等单元操作设备的选择与确定1)设备选择和确定的原则是该设备能满足实施工艺要求,得到的中间体/产品能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这一部分设备的选型将在收率、晶型、有机溶媒残留等方面对质量产生较多的影响。

(2)按FDA相关指导原则的要求下述的任何变动都要向FDA备案原料药制备过程中自最后一个中间体以后制造过程的任何变化,可能对原料中的杂质或其物理、化学或生理学性质有影响的任何变化。

3)凡在质量标准中对晶型有要求的产品,对中试时产品精制结晶工序的搅拌型号、温控方式、结晶速率,乃至结晶釜的底部的几何形状等都应进行研究与验证,以确保中试产品的晶型与质量标准相一致。

确保小试样品—临床样品/中试样品在晶型上的一致性。

4)凡含结晶水或结晶溶媒的化学原料药,对中试时产品的干燥方式及与干燥相关的工艺参数进行研究与验证,以确保中试产品所含的结晶水/ 结晶溶媒与质量标准相一致。

确保小试样品—临床样品/ 中试样品所含结晶水或结晶溶媒的一致性。

该类原料药在小试验时应对干燥时所采用的工艺参数进行考察,并提出所含的结晶水或结晶溶媒会发生变化的相关工艺参数。

13、残留溶媒中试过程中由于中间体/ 产品的产量比小试有几十到上百倍的增加,因此对干燥条件(包括干燥温度、时间、干燥设备内部的温度均匀性)进行考察是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