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策略,可以帮助教师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多样化的音乐素材:教师可以在课上使用多样化的音乐素材,包括不同音乐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

通过让学生接触不同的音乐作品,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的多样性。

2. 听音乐的活动:在课上,可以安排一些听音乐的活动,如听音乐会、听录音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聆听不同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美好,并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3. 音乐鉴赏:在学习不同的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音乐鉴赏。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音乐的构成和演奏技巧。

4. 观看音乐表演:组织学生去观看音乐表演也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好办法。

通过观看专业音乐家的演奏,学生能够欣赏到高水平的音乐表演,并受到艺术的熏陶。

5. 创作音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通过创作音乐,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乐器让学生使用,如打击乐器、键盘乐器等。

6. 音乐欣赏活动:组织一些音乐欣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的美。

可以选择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欣赏和表达,如绘画、写作等。

7. 音乐比赛:可以组织一些音乐比赛,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才能和创造力。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和引导。

通过多样化的音乐素材、听音乐的活动、音乐鉴赏、观看音乐表演、创作音乐、音乐欣赏活动以及音乐比赛等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的美。

音乐教学中关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学中关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学中关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音乐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音乐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审美水平的提高。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指其对音乐作品的观察、分析、评价、感受和欣赏的能力,它不仅是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个人艺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一、加强音乐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学生的音乐基础教育是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是学生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从学生刚开始接触音乐开始,音乐教师就应加强对学生音乐基础的教育,包括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历史常识、音乐作品的分类、流派和风格等。

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有能力去辨别不同流派的音乐作品,分析音乐风格,懂得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二、营造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学习音乐不仅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对音乐本身有热爱和兴趣。

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音乐氛围,让学生能够在音乐中体验欢愉和美感。

通过音乐的演奏和唱歌,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慢慢地培养出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多方位引导,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学生听、看、发声的能力,它是学生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必备因素之一。

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方位引导学生,例如通过不同的音乐曲目、声音等给学生不同的听觉冲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观看音乐演出和音乐视频等形式来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和体验。

通过多方位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音乐,从而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鼓励比较,培养学生的批评能力比较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能够辨别美和丑、好和坏。

同时,学生还需要从比较中学习欣赏和识别音乐的特征,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和提高审美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发表对音乐作品的批评意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首先,要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

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和音乐情感等方面。

教师应该通过系统的音乐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音乐基础,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其次,要注重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方式。

音乐教学应该多样化,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音乐鉴赏、音乐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音乐会等活动,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另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和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让他们从音乐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的解读和演绎,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情绪,引导他们用心去聆听、用情去感受,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

最后,要注重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音乐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制作、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多元化音乐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操作能力,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感受音乐的美。

希望通过教师的努力和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展现自己,感受音乐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师工作计划——培养学生音乐审美与表现能力

音乐教师工作计划——培养学生音乐审美与表现能力

音乐教师工作计划——培养学生音乐审美与表现能力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音乐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因此,在新的学期里,我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以更好地完成音乐教育的使命。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水平。

2.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他们在舞台上展现自信。

3.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欣赏音乐作品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我会在课堂上播放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包括古典、流行、民族等。

通过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2.教授乐理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我会系统地教授乐理知识,如音符、节奏、调式等。

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如游戏、竞赛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乐理知识。

3.教授演奏技巧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我会教授不同的乐器演奏技巧,如钢琴、吉他、口琴等。

通过示范、讲解、练习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演奏技巧,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4.组织音乐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我会定期组织各种音乐活动,如音乐会、演唱会等。

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增强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计划与安排1.第一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乐理知识测试,了解他们的音乐基础。

2.第二周:教授学生基础的乐理知识,如音符、节奏等。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始教授相应的演奏技巧。

3.第三周:继续教授乐理知识,同时加强演奏技巧的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合奏练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4.第四周:让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中外名曲,了解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同时,继续加强演奏技巧的训练和合奏练习。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丰富人们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音乐选曲、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以及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音乐选曲的重要性音乐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曲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和音乐水平,合理选择曲目。

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旋律简单、节奏明快的曲目,如儿童歌曲和民谣。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如巴赫的《小奏鸣曲》和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等。

通过欣赏和演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学生能够学习和体会到不同风格和表达方式的音乐,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多样化的表演形式除了选曲的重要性,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可以通过合唱、独奏和乐团演奏等形式展示学生的才华和个性。

合唱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集体合作完成演出,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妙。

独奏则能够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个人风格,通过独奏表演,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并获得认同感。

乐团演奏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觉感知和合作能力,通过不同乐器的相互配合,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在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和演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感受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意。

同时,教师还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表演和互动,让他们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他们能够体验到音乐的乐趣和美感,从而培养其审美能力。

四、培养音乐鉴赏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和时期的音乐作品,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和情感表达等要素,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感知、欣赏和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一、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首要任务。

音乐教室应该布置温馨、优美的氛围,展示音乐作品和器乐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

此外,教室内应提供合适的音乐播放设备,播放优质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结合多种音乐形式进行教学音乐教学不仅限于传统的歌唱、舞蹈和演奏,还可以结合其他多种音乐形式,如音乐影片、音乐剧等。

这样能够拓宽学生的审美范围,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的欣赏能力。

通过观看音乐影片或音乐剧,学生可以体验到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

三、多样化的音乐作品欣赏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应该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包括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不同音乐作品的喜好和鉴赏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音乐创作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例如让学生编写歌词、创作旋律,或者进行音乐即兴演奏等。

通过参与创作的过程,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配合音乐欣赏材料和指导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配合音乐欣赏材料和指导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材料可以是音乐评论、音乐专辑书籍等,通过这些材料,学生可以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指导语可以是对音乐作品的介绍和解读,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理解音乐作品。

六、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表演和比赛音乐表演和比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小组表演或参加学校和社区的音乐比赛。

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音乐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一、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确保教学场所的舒适与安静,避免外界噪音的干扰。

在教室的布置上,可以张贴一些著名音乐家的画像、乐谱、音乐活动的照片等,营造出浓厚的音乐氛围。

其次,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学态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审美感受。

教师应着装得体、仪态大方,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热情和耐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高质量的音乐作品、音乐视频等,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得到美的享受。

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感受和欣赏音乐的美。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来吸引学生。

比如,在介绍一首歌曲时,可以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手的成长经历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如合唱比赛、音乐晚会、乐器演奏会等,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喜好,选择适合他们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小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欢快、旋律简单的儿歌;对于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流行音乐或古典音乐。

三、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每一首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可以通过让学生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如欢快的、悲伤的、激昂的等,让他们体会到不同情感在音乐中的表现方式。

同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理解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下面是一些策略,可以帮助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多样性学习: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接触和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等。

通过多样性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和欣赏不同音乐风格的美,并且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辨别和评价。

2. 聆听与欣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聆听与欣赏。

在聆听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并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美。

3. 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唱歌、合唱、合奏、舞蹈等音乐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

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韵律,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4. 音乐表演:学生可以通过音乐表演来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艺。

教师可以组织音乐表演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和创造力。

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音乐表演的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6. 参观音乐会和展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音乐会和音乐展览等艺术活动。

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音乐和艺术的魅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通过多样性学习、音乐活动、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只有学生对音乐感兴趣,才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开展互动与合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通过互动与合作,学生可以学习他人的见解,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3. 鼓励创新和表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音乐活动和音乐创作中发挥自己的创新和表达能力。

只有学生有机会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已成为音乐工作者探索和实践的任务。

关键词: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新课程体验设计
正文:
强调音乐的审美能体验,以苦为乐的审美价值为核心,已成为当今音乐课堂教学所应追求的首要目标。

如何把音乐本质还给学生,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已成为广大音乐工作者的任务,为此在音乐课堂中作以下探索。

一、组织教学设计,欣赏音乐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理产生一种“情感效应”,课堂与情感融为一体,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如在教学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时,播放(雨声、风声、水声、鸟叫声)让学生静静的听一听,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
学生:我听到了春雨的声音。

沙沙、沙沙
我听到了春风的声音。

呼呼、呼呼
我听到了流水的声音。

哗啦啦、哗啦啦
我听到了鸟叫的声音。

叽叽、喳喳
这样的教学紧扣住节奏的走向特点,不仅学生兴趣浓厚,爱玩好动的天性得以施展,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紧接着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启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大家争着回答问题,学生沉浸在“春天”的气息里,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只快乐的小鸟,用歌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音乐,在音乐欣赏中学生发现感受和体验了春天,感受了音乐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和表现的欲望。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体验音乐的审美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为了使全体学生亲自体验并参与其中,让学生自信地用演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

作为音乐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参与歌曲的创造,表现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需要,表现应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注重过程与方法,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其实质是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发展的重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把课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强调授人以“渔”。

如在让学生学唱《我的小绵羊》这首歌曲时,让学生感受歌曲旋律,但每一次不让学生机械重复地倾听和歌唱,每一次都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①教师范唱学生说出歌曲的基本情绪。

②播放音乐边听边欣赏音乐自由摆动肢体。

③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④学生哼唱旋律,教师唱词,注意感受歌曲的强弱规律。

⑤听歌曲录音,随教师手势一起划旋律线。

通过聆听——感受——表现等活动,引导孩子们对动物的兴趣和关心。

孩子们主动参与了音乐的表现,感受和体验了音乐美。

三、运用打击乐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自制乐器,使学生在自制乐器的教学中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通过自制、自编、自演的过程,通过这种创造性教学,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造就开拓型人才。

如:在编钟的设计制作上,采用古代湖北随县曾侯乙编钟的结构、形式以及夏代编磬的制作思维,在空酒瓶中加入水或者其它物体,使酒瓶的音高发生变化,而调制出我们所需的音阶,这样学生不但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了我国古代的音乐发展过程和物体的发音原理,而且在乐
器的制作过程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但提高了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更加促进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又如:利用打击乐器的外形特征教学生在家里制作。

有的学生会从厨房里拿来两个锅盖当“叉”有的拿脸盆、勺子当“锣”等等,这不仅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来源于生活,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对音乐的美在哪里?在音乐的教学从口口相传到电教化,乐器进课堂的情况下,什么样的课堂环节才能使学生不感觉是机械的,而是深深地感觉、体会表现音乐美,并从中摄取自然渗透的音乐知识,这要求我们高度重视音乐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做到既有基本的模式。

又有许多灵活的应变,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发展。

诚如乐圣贝多芬所说:“没有一条规律不可以获致更美的效果而破坏。

”只有超越了模仿,才能创新,教和学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生命。

四、获得美感体验,培养审美能力
美好的音乐作品能让人感到快感,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

有的教师对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情绪是欢快的,乐曲是优美的,抒情的,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

其音乐审美的本质是美感。

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物产之一。

从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

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

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是在感性直觉中沉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

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为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能力,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五、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舞蹈家,而是让学生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陶冶性情和品格。

因为兴趣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对所欣赏的音乐发生了兴趣,才能注意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这样才能达到美育的效果。

为此,认真调查了学生并分析了现行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发现,有许多内容不切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并不能为学生所接受。

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而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却特别强。

音乐教师应省悟自己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感觉思想内涵,同时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地认识音乐审美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教师与新课程》湖南文艺出版社
[2]、《音乐教育》浙江文联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