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乡村振兴个人学习心得体会15篇

乡村振兴个人学习心得体会15篇

乡村振兴个人学习心得体会乡村振兴个人学习心得体会15篇乡村振兴个人学习心得体会1为期7天的培训,主要学习了农村基层工作实务知识、浅析中国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模式探究、美丽乡村与农村经济发展、参观了梦想小镇、桐庐、现代农业创新园等地。

学习培训期间,本人结合自己乡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带着疑惑学,带着问题学,切实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深刻理解内涵,提高了认识。

在平时工作当中,我们经常听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村振兴战略等一些词语表述,但对美丽乡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特色小镇特在哪里、包含哪些要素、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有几种模式等等,认识上不清,概念上模糊,似懂非懂,通过本次系统的学习培训,让我们对特色小镇的基本定义、乡村振兴的工作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二是明晰工作思路,找到了抓手。

在培训期间,通过课堂学、点上看、互动问等多种方式,丰富了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一切以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为目标,在特色小镇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中要以产业为抓手,以旅游为带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结合本地优势,创出了特色。

从参观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几个点来看,各地都能结合当地实际,发挥山、水、人、文等资源优势,挖掘潜力,增加活力,打出了品牌。

结合我们乡镇实际,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小镇过程中,也将充分发挥苗木、生态养殖等本地产业特色,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发挥文化作用,建设真正的人文特色乡镇。

乡村振兴个人学习心得体会2xx的乡村振兴同样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同样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谓之“乡村综合体”,将带给我们各级干部怎样的考验?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也就是在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这五方面实施全面振兴,整体推动,激起乡村内生动力。

特色小镇建设对农村振兴的启示

特色小镇建设对农村振兴的启示

特色小镇建设对农村振兴的启示在当今社会,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了推动农村振兴的一种重要途径。

特色小镇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特色小镇建设对农村振兴的启示。

首先,特色小镇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村人口的流失,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的现象。

特色小镇建设不仅可以吸引农村留守人口返乡创业,还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通过建设特色小镇,可以提升农村的旅游业和乡村民宿业,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特色小镇建设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创业项目,推动当地经济的升级转型。

此外,特色小镇建设还可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例如,一些特色小镇通过打造农产品品牌,引进电商平台,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还可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许多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特色小镇建设可以通过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例如,一些特色小镇通过修缮老屋、保护传统手工艺等方式,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景点,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特色小镇建设还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城乡一体化成为未来农村振兴的重要方向。

特色小镇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等方式,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此外,特色小镇建设还可以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改善乡村基层治理机制、完善农村社会组织、提升村民自治水平等方式,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

特色小镇学习心得体会

特色小镇学习心得体会

特色小镇学习心得体会特色小镇是指具备独特特色、突出地域文化和产品优势的小镇,其经济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以特色产品为支撑,以旅游服务为保障,以文化传承为基础。

近年来,特色小镇发展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大亮点。

作为一个管理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特色小镇学习实践活动,对特色小镇模式进行了深入了解。

在这次学习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特色小镇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特色小镇能够有效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往往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空间有限。

而特色小镇通过挖掘独特的地方特色,将之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比如,我们去参观的某特色小镇,以传统油画作为核心产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油画材料的采购、油画制作、油画销售、油画品牌建设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这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推动了附近农业、物流等其他领域的发展,实现了产业的多元化布局。

其次,特色小镇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保护。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文化和手艺正逐渐消失。

特色小镇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传统文化的“展示舞台”,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比如,我们去参观的某特色小镇,以传统民俗文化为特色,通过举办各种民俗表演、民艺展览等活动,吸引游客、市民前来参观,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同时,特色小镇还可以通过开设工艺品制作培训班、各类文化活动等,培养更多的传统手艺人才,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再次,特色小镇能够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过去,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城市的资源和发展机会远远超过了农村。

而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能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比如,我们去参观的某特色小镇,以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为卖点,在城市开设了多家直营店,将特色产品直接送到城市消费者手中,实现了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互利共赢。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350字(内容格式8篇).doc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350字(内容格式8篇).doc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350字(内容格式8篇)乡村振兴心得体会350字篇1“乡村振兴专题研讨班”培训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对于平时忙碌于基层工作的我来说,能有五天时间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学习非常难得,弥足珍贵。

因此,我把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当成汲取养分的机会,不浪费每一分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这次培训涵盖面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一场头脑风暴,如在农旅融合、未来乡村实践、“两山”转换等方面提到的.一些新理念与发展模式,让人深受启发,为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打开了思路。

同时,培训也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如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与运营等方面解决了我们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者和践行者,肩负重大使命和责任。

回看柘岱口乡,如何补齐短板,发挥山区优势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确保各项工作抓出成效。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350字篇2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对照建设新农村的20字概括,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这次,有四句话不一样。

新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设定的新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最终目标。

始终关注农村人居环境,关注农民生活环境。

以人民为中心,让农民生活在美丽乡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念。

“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这一项,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这一重要内容。

从关心厕所卫生,通过“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这样的“小事”可以看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改变还有农民的幸福感越来越被重视。

振兴乡村的心得体会优秀5篇

振兴乡村的心得体会优秀5篇

振兴乡村的心得体会优秀5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和反思自己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从中获得更深刻的领悟,重视每次写心得体会的机会,是我们拓宽写作视野、提升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振兴乡村的心得体会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振兴乡村的心得体会篇1随着新冠疫情的卷土重来,以及国内大环境的变幻,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处在低迷时期。

我们要坚持两条底线,分别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大规模返贫。

20XX年我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目标,实现了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变。

为了保障我们的成果,我们要秉持着脱贫不脱政策的原则,继续发挥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持续推动我们经济的增长。

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农业问题,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中有保障我国的耕地面积总数和高标准质量农田全部用来发展种植业,限制林果业的发展。

毕竟我们要保障粮食安全,全球的大环境也不准许我们大批量进口粮食,这是由我国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决定的。

保障耕地面积的情况下,我们才会运用各种技术条件,比如说机械化种植、采取滴灌和喷灌技术,从发展粗放型经济向精细化方向转变,逐步实现农业稳产增产。

其次是农民稳步增收。

现阶段中国农民的收入大多数来自于小麦、花生、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产量收益,还有一部分收入,农民利用庄稼种植的空闲期间,外出务工,做点零工来赚取额外收入补贴家用。

乡村振兴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未来农民生产合作社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民合作社作为第三方联结农民和客户,村民可以入股农民生产合作社,以此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最后是农村稳定安宁。

农村的安宁能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挥空间。

近年来,扫黑除恶的盛行,的确使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维权意思也普遍提高,敢于运用法律的手段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厕所革命和美丽庭院的建设,也使得乡村变得更加的优美,令人心之向往。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4篇)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4篇)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乡村振兴心得体会》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的重要战略,也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

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我有一些心得和体会,分享如下:一、统筹规划,注重特色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统筹兼顾,不能只关注一两个方面的发展,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进行规划。

如地理条件适合发展旅游业的乡村,可以通过开展特色民宿、农家乐等项目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而资源丰富的农业乡村,则可以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统筹规划能够将资源合理配置,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注重人才培养,激发乡村活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对于乡村振兴工作至关重要。

而培养本地乡村人才更是乡村振兴的长远计划。

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等活动,提升乡村青年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激发乡村的活力和创造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乡村发展瓶颈。

乡村振兴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包括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

只有解决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才能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还要加强乡村网络建设,提高乡村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农村电商和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合力。

乡村振兴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的合力,需要形成多方参与、大众共享的局面。

政府要发挥桥梁和引导作用,加强政策支持和协调服务,激发乡村活力和创造力。

企业要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发挥自身优势,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农民则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发挥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加工。

以上是我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有所帮助。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力,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二)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的重要战略任务,我也深入参与了一些乡村振兴工作,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加强党的领导,落实政策措施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形成统一的行动力和意志力。

学习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学习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学习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精选14篇)学习乡村振兴篇1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

大学生则是人才当中最主要的力量。

大学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

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

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脱贫困。

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

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很多贫困地区,贫穷和落后与人才的匮乏和短缺不无关系。

贫困地区,受限于诸多的客观条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难以在一些贫困的农村施展才能。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贫穷,导致对于很多乡村在人才的政策和引入上也很缺乏甚至没有底气和勇气。

对于大学生的引才工作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

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

因此,加强人才工作,让大学生不断在乡村振兴上助力,往往就能决绝很多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

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

因此,决绝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

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

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

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

因此,真正要决绝农村地区人才的问题,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关于振兴乡村的学习心得范文(精选8篇)

关于振兴乡村的学习心得范文(精选8篇)

振兴乡村的学习心得关于振兴乡村的学习心得范文(精选8篇)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振兴乡村的学习心得范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振兴乡村的学习心得1“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

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

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

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

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

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

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

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

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

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

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心得体会
高速工业化、城镇化引发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农村人口外流、农地荒废等乡村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分流大城市人口,解决高速城镇化导致的“城市病”和“乡村病”,发展特色小镇已经成为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在打造特色小镇过程中,“千镇一面”、过度房地产化、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仍如沉疴旧疾般难以治愈,归根结底,这些问题皆来自片面思维的禁锢。

因此一定要在建设过程中警惕简单化、机械化、单一化思维模式,谨防陷入“镇”“区”“拼”三大误区。

特色小镇不能片面理解为“镇”,需“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打造多功能整合的“有机生命体”。

特色小镇不是单纯的行政区域划分,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的重要功能平台。

所以打造特色小镇,仅仅依靠自身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要整合周边资源,全域一体推进,依靠自身特有历史人文、自然风光等资源,通过龙头产业带动周围发展,达到“一点促全域,一村带十村”,“富一村带一片”的效果。

特色小镇不能片面理解为“区”,需“长短”结合,“以长补短”,打造既具有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精神又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的“田园综合体”。

特色小镇不是产业园区、景区,也不是新城区,既不能单纯地以工业制造为主进行园区开发,也不能盲目地以破坏
传统文化为代价进行千篇一律的景区建设,亦或过分依赖房地产扩张,将打造特色小镇简化为“造城运动”。

要深入挖掘当地历史人文、风俗、物产、自然环境的特色,找到当地的差异基因。

立足文化底蕴之“长”,补齐特色产业之“短”;立足高新科技之“长”,补齐全要素生产率之“短”;立足市场活力之“长”,补齐社区生活服务之“短”。

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精准全面的定位,兼顾历史的延续性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才能引领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不能片面理解为“拼”,需“上下”结合,“以上带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三生融合体”。

特色小镇不是简单的“产业园+风景区+博物馆+学校”的“大拼盘”,不是多样功能的机械相加,应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功能聚集区。

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创新模式,通过政府的号召力、凝聚力“以上带下”促进发展。

各地政府需要更好地吸引国企、科研企业、社会资本等多元主体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在深度挖掘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提升高品质、优服务、有特色的内容供给,才能将特色小镇的美好蓝图描绘出更多色彩。

特色小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承担着繁荣传统技艺,培育传承新人、发展当地经济等重要责任,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节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只要将特色小镇的特色亮出来、质量提上来、服务优起来,不要陷入“镇”“区”“拼”三个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