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炮制学传统藏药部分(1).doc.deflate
红色中国风非遗系列之藏医药介绍PPT模板

历史渊源
藏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974年,在编纂《国家医药辞典》时,将西藏历史长、疗效佳的药丸“嘉齐敦巴(铁末之 七)”、“阿卡久阿(沉香十五)”、“吹汤日布”等收入辞典。同年成立了以藏医院老 藏医为主的8位成员组成的藏医研究小组,该小组在收集、整理“文革”期间失散和毁坏的 古代藏医典籍的基础上,开始总结藏医对几种疾病疗效明显的临床经验,通过藏医疗法和 西医检验相结合的诊治疾病的办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1992 年 11 月 , 西 藏 山 南 地 区 藏 医 院 与 中 国 藏 学 研 究 中 心 联 合 创 办 了 北 京 藏 医 院 。 1994年底,他们又在天津河东区中医院开设了藏医门诊。藏医独特的秘方,精湛、 良好的疗效,博得京津二地及国内外广大患者的好评。北京藏医院开诊近4年来,天 津河东区中医院藏医门诊开诊近两年来,先后诊治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患者30万人 1993年9月,《国家药物辞典》编委会、中央卫生部药物标准办公室及西藏、四川、 次。德国、意大利、以色利等30多个国家的医务工作者还到这里参观和学习。 云南、新疆等地的药物检验所的代表相聚在拉萨,召开了中国藏药标准工作会议,总 结了藏药厘定标准工作,对具有悠久历史、疗效显著的藏药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了论 证19。94年8月,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会后江苏省决定承担援藏项目中的藏 医院制药厂的扩建工程,拨款5300万元(约合660万美元)作为建设费用。所有这些 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藏医事业的重视和关怀。
历史渊源
藏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藏医学也有一定的发展 此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藏学家,诸如噶玛吉美吉森格、 喇嘛吉美赤列、太医乌坚丹增嘉措、多吉坚赞、扎康基 巧堪布强巴土旺、恰布巴当曲班丹、钦饶罗布大师等。 他们编著医书,传授医理,推动了藏医事业的继承和发 展。 在这些医学家之中,钦饶罗布大师功勋最为显著。 他曾广拜名师,研习显密经典、天文历算,熟谙《四部 医典》为主之医典,撰写了《根本续植株·医学海藏》、
藏医藏药简介

藏医藏药简介藏医药简介一、蔵医基础知识以藏族为主创造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简称藏医,易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五元学说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这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元素。
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型;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
(二)三因学说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
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
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
1、龙译成汉语是风,相当于中医理论的“气”。
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
龙一旦失调,就会出现心、肺、肝、胃、肠、肾、骨、胆、血液等器官机能的疾病。
因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下述的五种龙:(1)维持生命的龙(索增龙),索增龙,位于人体头顶部,运行的部位是咽喉部和胸部。
是维持人体生理正常活动,保持命脉正常运化的龙,它司人体的吞咽动作,呼吸运动、唾液分泌、打喷嚏、打饱嗝,使人的记忆力清醒,增强感官聪明而敏锐,还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如索增龙失调,则引起命脉发病,精神错乱,乃至死亡。
(2)上行的龙(紧久龙),紧久龙,是主气血上行的龙,位于人体胸部,并运行于鼻部、舌头和喉管部位。
作用是司语言,增气力,使人面色红润有光泽,充满活力,精神振奋,善于思考,若失调则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导致上半身生病。
(3)主消化的龙(麦娘姆龙),麦娘姆龙,是主消化的龙,主要位于人体胃脘部位,运行于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
功能是人体的消化机能,负责把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部分分开,补偿损失,并促使血液生成和成熟起来,若失调,消化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导致腹中生病。
藏药炮制特色及现存问题探究与讨论

藏药炮制特色及现存问题探究与讨论摘要:藏药炮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其材料固定,工艺的独特以及效果比较理想,在临床上越来越重视。
但是,藏药的炮制质量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严重影响藏药的发展。
所以,本文就藏药炮制特色及现存问题探究与讨论做如下综述。
关键词:藏药炮制特色;现存问题;研究进展藏药炮制是指将藏药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炮制等步骤,使其达到适宜的治疗效果和用药需求的过程。
藏药炮制的目的是提高藏药的药效、药吸收、药效稳定性和减轻毒性副作用,增加药物的降解和吸收速度,以及改善药物的药效时效性。
在临床上常见的藏药炮制方法包括炒制、酒制、煅制、奶制、蒸制等方式。
藏药炮制之所以闻名主要依据丰富内涵、工艺复杂和鲜明的特色等,但是,在实际的藏药炮制过程之中存在相应的问题,导致其无法满足藏药发展的需求[1]。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就藏药炮制特色及现存问题探究与讨论做如下综述。
1藏药炮制特色1.1炮制原料的特定性炮制原料的特定性是藏药炮制之中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在实际炮制过程之中,对原料的筛选十分严格,选用的药材必须是纯天然的。
除此之外,药材选用的纯正之外,还需要具备强劲的药效。
炮制原料的特定性仅仅只是这一点就将众多药材淘汰,炮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藏药的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同时也考虑到药物的特定性,从而保证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藏药中常使用多种原料的配伍组合来发挥药效。
这些配伍原料需要根据藏药理论和经验进行搭配,以达到特定的疗效和适应症。
藏药中使用的草药原料多为高山野生草本植物,如雪莲、藏红花等。
这些草药在生长环境、地理位置、季节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选择特定的草药原料进行炮制[2]。
1.2独特特色的炮制工艺在藏药炮制的过程之中除了炮制原料的特定性和药效具有直接的关系之外,其炮制工艺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炮制工艺是藏药独特的制药过程,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和材料处理,将药材转化为药物形态,提高药效和药物吸收率,同时减少对人体的副作用。
藏药的采集方法与加工炮制技术研究

藏药的采集方法与加工炮制技术研究摘要:藏药具有丰富的药用资源和独特的药理作用。
然而,良好的藏药质量和药效受到采集和加工炮制技术的影响。
因此,研究藏药的采集方法与加工炮制技术对于提高藏药的质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藏药的采集方法与加工炮制技术。
关键词:藏药;采集方法;加工炮制;技术研究引言藏药作为传统医药的瑰宝,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草药资源和深厚的药理学知识。
然而,要充分发挥藏药的疗效和保证其质量,必须重视藏药的采集方法和加工炮制技术。
本文将对藏药的采集方法和加工技炮制术进行系统研究,包括干燥处理、清洗与处理、切割与研磨、炒制与蒸制等环节,探索其对藏药药效的改善和提高。
通过研究,旨在为传统医学的发展和藏药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一、采集部位与时间对于不同的藏药,需要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和时间,不同部位和时间的采集会影响到草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质量,根据草药的特点和用途,选择适当的部位和最佳的采集时间进行采集。
采集部位的选择,一些藏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富集在根部,如藏红花、半夏等,有些藏药的叶部富含有效成分,如藏茶的叶片,一些藏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分布在茎部,如黄芪的茎,一些藏药的花朵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例如藏鸡黄的花蕾部分。
其次,采集时间的选择,不同季节采集的藏药含有的有效成分可能有所差异,通常在春季和秋季采集的藏药质量较好,例如,藏茵陈的最佳采集时间为4-6月和9-10月;在一天中,早晨或傍晚的气温较低,湿度较高,此时采集的藏药可能质量更好,避免在太阳直射下采集,防止有效成分的流失。
此外,选择野生藏药时,避免采集在受污染的地区,如道路旁边或工业区域,某些藏药属于濒危物种,采集时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此外,使用适当的工具进行采集,以减少对草药的损伤。
二、干燥处理采集后的草药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以保持草药的质量和保存期限,在干燥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和湿度过高的环境。
藏药知识

• 青藏高原是藏药的主要产地。 • 地球四大超净区之一。 • 青藏高原举世无双,素有“世界屋脊”、 地球“第三极”之称。
藏医和藏药,就是这块土地孕育出的中华民族医药奇葩
无可比拟的自然条件 • 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 • 地理地貌复杂,环境无污染等独特的自 然条件; • 不仅蕴藏着丰富多样的药用资源;而且 药用资源大多数为主产和特有,具有生 理、生态方面的特异性。
中柔重稳温钝腻六效源自五无中的土元,因为土元的属性为重稳 钝等,可治隆病的糙轻凉硬细浮特性)
藏药配伍
一、配伍方法:按味、性、效配伍的方法。 1、按味配方 2、按性、效配方 3、按化味配方 二、配伍原则 1、按君、臣、佐、使配伍原则 2、温和配伍原则 3、加减原则 4、寒热药性分别配伍的原则。
得天独厚的藏药资源
• 2、三因学说 隆、赤巴、培根 “隆”与五元中的“风”相同; “赤巴”为火; “培根”,“培”为水,“根”为土,与 水、土两元相同。 三因素依次大体相当于中医的气、火、津 液。
藏医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胚胎学 • 生理学 • 解剖学 • 治疗方法
胚胎学
• 藏医对胚胎的发育过程描绘很细致,对怎样受 孕、妊娠反应、孕期注意事项和分娩征兆的描 述,同现代医学比较接近。 • 藏医形象的描述胎儿发育过程中要经历鱼期 (水生动物)、龟期(爬形动物)、猪期(哺 乳动物),体现了动物进化过程的几个阶段, 即与人类的进化顺序相一致,在一千多年前就 有了比较科学和恰当的比喻。
• 佐太 “佐是炼制,太指灰、粉末,“意思是 煅烧成灰。通过把多种金属、多种矿物、多种 草药和汞一起反复炼制,使其毒性去净,从而 作为不少“珍宝药”的配伍成分,入药应用。 佐太在其中能起到“减毒增效”、“去毒存 性”的作用,从而使珍宝类藏药功效倍增。 • 金灰:藏医通过特殊工艺,将黄金炮制成灰黑 色的软泥,以配伍入药。添加金灰的藏药在功 效和贵重程度上非一般药物可比。古时,此类药物为
藏医药(非遗申报)

藏医药拉萨北派藏医药是藏医药的主要流派之一,“水银洗炼法”“仁青常觉配伍技艺”是独具特色的药物加工技法。
藏医“水银洗炼法”简称“水银加工”或“佐珠钦莫”,藏族人民把“佐珠钦莫”称之为藏药的宝中宝,是藏族历代名医把含有剧毒的水银经过复杂的特殊加工炮制后,炼制成无毒而具有奇特疗效的药中之王“佐塔”。
作为藏药材重要的加工方法和藏药实践的惟一精华,千百年来历代藏医药学者都非常重视该技术的实践与传承,并代代相传,使此技术至今得以发扬光大。
水银加工的实践方法始载于公元8世纪玉妥宁玛·云旦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中,并在珍宝药“仁青常觉”丸的配方中有较详细的阐述。
13世纪末,大圣邬坚巴·仁钦贝成功地进行了“水银洗炼”的冷热处理及祛毒等整个实践操作,并编著了《制水银论典》等著作,开创了藏药“水银加工”系统完整的实践操作,为“水银加工”的普及和弘扬作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后经贤者噶玛巴·让琼多吉、苏喀·年尼多吉、贡珠·云丹嘉措等著名藏医药学家的不断实践和传承,使这一藏医药文化的精粹得以世世相传,继续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水银洗炼加工后的“佐塔”是配制名贵藏成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在藏医药的使用中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了近两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应用面广,使用量大,是藏药中的极品,并具有延年益寿、强身壮体、减毒增效等功效。
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本品成方于公元8世纪,始载于藏医经典巨著《四部医典》,是根据藏医学原理,此方由一百二十多种西藏特有的天然动、矿、植物配伍而成,选用生长在世界屋脊特殊生态环境下的天然、珍贵、稀有藏药材,并采用现代科学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方法精制。
经一千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对陈旧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胆等疾病具有独特疗效,沿用至今,以它的独特功效,驰名中外,备受国内外医学专家和患者的高度评价。
藏医药有近两千三百余年的历史,是藏族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积累完善而形成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独特治疗方法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体系。
藏药讲解稿

谢谢大家 扎喜得乐
石榴 日轮 丸
【别名】十味石榴丸。 【国药准字】Z54020100 【配方】石榴 西藏梭子芹 小豆蔻 冬葵果 肉桂 天门冬 喜马拉雅紫茉莉 荜拨 蒺藜 红花。 【性状】棕黄色水丸;性温、味酸、甜、微辣、 气微;无毒性。 【规格】0.65*54丸/瓶,每10丸重3g。 【作用类别】泌尿类药,归肾脏。 【功能主治】温补胃肾。用于消化不良、腰腿冷 痛、小便频数、脚背浮肿,阳痿,遗精等症。
七味 铁屑 丸
【别名】“达西堆孜玛” 【国药准字】Z54020097 【配方】铁屑(诃子制) 寒水石(奶制) 藏 木香 广木香 甘青青兰 红花 柞驯膏。 【性状】黑色水丸;性凉,味涩;气香;无毒性。 【规格】1g×20丸/瓶;1g×20丸/袋。每丸重1g。 【作用类别】肝胃病类药,归肝胃。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保肝健胃。用于肝区疼 痛,肝脏肿大等症。
七味 红花 殊胜 丸
医保品种
【配方来源】《四部医典》后续论-散剂方 【国药准字】Z54020092 【配方】红花 石灰花 印度獐牙菜 诃子(去 核) 麻黄 藏马兜铃 毛瓣绿绒蒿。 【性状】棕褐色水丸;性凉、味苦、气微香;无 毒性。 【规格】100丸/瓶;1*36丸/盒。每丸重0.5g。 【作用类别】肝脏类药,归肝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保肝退黄。用于新旧肝 病,老伤引起的肝血增盛,肝肿大,巩膜大,巩 膜黄染,食欲不振等症。
二 相关产品讲解
十味 诃子 散
【配方来源】《四部医典》后续论-散剂方 【国药准字】Z54020117 【配方】诃子(去核) 茜草 红花 刀豆 小 豆蔻 多脉茵芋叶 柞驯膏 紫草茸 印度獐牙 菜 刺柏膏。 【性状】棕灰色粉末;性凉,味微酸、苦;气芳 香;无毒性。 【规格】45g/袋或30g/袋。 【作用类别】泌尿类药,归肾、膀胱。 【功能主治】清肾热,利尿。用于肾炎,腰膝酸 痛,尿频或尿闭,血尿,尿道结石等症。
藏药

番红花(学名:Crocus sativus)又称藏红花、西红花,是一种鸢尾科番红花属的多年生花卉,也是一种常见的香料。
是西南亚原生种,最早由希腊人人工栽培。
主要分布在欧洲、地中海及中亚等地,明朝时传入中国,《本草纲目》将它列入药物之类,中国浙江等地有种植。
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强大的生理活性,其柱头在亚洲和欧洲作为药用,有镇静、祛痰、解痉作用,用于胃病、调经、麻疹、发热、黄胆、肝脾肿大等的治疗。
中文名称:番红花外文名称:Saffron 别称:西红花、藏红花二名法:Crocus sativus L. 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百合目科:鸢尾科属:番红花属拉丁学名:Crocus sativus目录[隐藏]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长习性栽培技术主要用途药用价值文化喻义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长习性栽培技术主要用途药用价值文化喻义[编辑本段]形态特征番红花(图2)多年生草本。
球茎扁圆球形,直径约3厘米,外有黄褐色的膜质包被。
叶基生,9-15枚,条形,灰绿色,长15-20 厘米,宽2-3毫米,边缘反卷;叶丛基部包有4-5片膜质的鞘状叶。
花茎甚短,不伸出地面;花1-2朵,淡蓝色、红紫色或白色,有香味,直径2.5-3厘米;花被裂片6,2轮排列,内、外轮花被裂片皆为倒卵形,顶端钝,长4-5厘米;雄蕊直立,长2.5厘米,花药黄色,顶端尖,略弯曲;花柱橙红色,长约4厘米,上部3分枝,分枝弯曲而下垂,柱头略扁,顶端楔形,有浅齿,较雄蕊长,子房狭纺锤形。
蒴果椭圆形,长约3厘米。
花柱及柱头供药用,即藏红花。
[1]番红花(图3)完整的柱头呈线形,先端较宽大,向下渐细呈尾状,先端边缘具不整齐的齿状,下端为残留的黄色花枝。
长约2.5cm,直径约1.5mm。
紫红色或暗红棕色,微有光泽。
体轻,质松软,干燥后质脆易断。
将柱头投入水中则膨胀,可见橙黄色成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无沉淀柱头呈喇叭状,有短缝。
在短时间内用针拨之不破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绪论概述:藏药炮制学概念藏药炮制学发展历史传统藏药炮制方法要求:掌握藏药炮制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各炮制方法熟悉藏药炮制学的产生及各发展历史阶段的代表性人物和所著相关医书了解藏药炮制学学科发展现状及本教材大致的内容概况。
概述一、藏药炮制学概念:1 正确的辨认藏药药物(基础)2 总的炮制学理论基础(总指导或原则)3 各类药物进行独特的炮制操作二、藏药炮制学的研究内容1、采集2、加工:炮制方法按药物分类进行炮制加工处理的方法在不同医学者及其著作有不同的研究方式三、藏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目的)1 增强药物性能和功效;如手掌参用于滋补药方中时的炮制方法2 转变药物的作用功效;3 缓和或改变药物的锐利峻猛的性能;如大黄和亚大黄用于峻泻药方中时的炮制方法4 减轻或去除药物毒性(局部及药物整体毒性)如马钱子等藏药炮制学的发展历史一、藏药炮制学的产生:1 藏药炮制最早在民间的应用如酒糟治疗外伤等2 由苯教传承的观点兴饶祖师杰普赤西《治毒·万字符》有毒就有药的疑点问答已有对药物炮制方法3 由僧人创新的观点二、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藏药炮制学的发展1 藏文字的产生和应用开始了用文字记载藏药炮制学的历史2 由其他国家邀请医师,并所带医书进行翻译,以及各国医师共同著书等为藏医药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汉地马哈德瓦等大食嘎林诺《大小布秀母子》《大小零星外治术》3 有各种著作的诞生,以及波斯医生等在藏区行医而建立医学世系,促进了藏医药学理论的形成。
如“左若”医学世系“毕吉”医学世系等《月王药诊》——第一部藏药炮制学理论著作三、完整的藏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1 老玉妥·元丹贡布多次出国深造学医,吸取各国医学精髓,于公元725年左右在老玉妥于45岁时著成《四部医典》,标志着完整的藏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
2 《四部医典》以直接及间接的方式记载了多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形成了藏药炮制理论的根源《四部医典》中炮制学理论的讲述特点:1 对炮制学理论具有总的指导意义如枝干枝节为毒;叶柄为药叶之毒等2 在药物的制剂过程中讲述对药物的炮制方法如在滋补药巴桑母药油剂的制剂中手参要分别在水和牛奶中煎煮,加强其滋养作用等四、藏药炮制学理论发展时期1、公元790年赤松德赞时期到公元990年也协畏期间,有大译师所著译文医学著作和继而出现的本民族医学著作,很大的促进了藏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天竺医学家达玛拉扎汉族神医马哈京达“化身三子”《珍宝堆积》波斯医学家赞巴西拉哈2 、公元1420年至1456年间不断发展的藏医药,出现了南北两派医学,在不断的争议中各自保持自己的特色,丰富了藏医药理论,促进了其更大的发展3、南北学派各派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对藏药炮制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帝玛尔·丹增彭措大师:《晶珠本草》及医疗实践汇集《普明光库》却吉丹增成列著成《秘诀宝源》,详细记载了三百多种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及药方实践技能,对六百多种方药的制剂和配伍,炮制学技能方面做了详细介绍—更具有创新性贡珠·元丹嘉措汇集历代医学大师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所积累之秘诀著成《札记选编·甘露滴》《札记美饰·甘露药库》《藏医临床札记》(1976)钦绕罗布贤者著成《常用药方甘露宝瓶》和《药物性味配方表》,使藏药炮制实践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
藏药炮制学的发展现状:高原气候和地形的特点等为药物的生长及其多样性和独特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但药物的多样性又为药物鉴别和用药方面带来了困难,藏药炮制学发展较慢及起步晚,在木屑方面上存在较多的混乱在不断挖掘和整理相关书籍记载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方法等,是继承发展藏医药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迫切要求第三章藏药炮制学的特点和优势一藏药炮制的特点:1 通过各种方法能改变药物的性能及治疗作用等;2 炮制方法多,多种方法合用现象较多;3 炮制操作简便,且炮制后易配伍应用4 纯洁的因果观念和正确的思想意识5 独传秘诀,不易揭秘第四章藏药的各种炮制方法藏药炮制学最根本的常用炮制方法或加工方法有:储存方法、过筛、去毒法、去核法、清洗污垢、清洗法、拆或裂法、捣碎法、研细末法、干炒法、沙炒法、炒黄、焖烧、煅烧、酿法、制药膏、水煎煮、蒸煮、用火煮等十九种。
储存方法是指不能混入正要应用的药物中的异物和其残渣等进行清除后,选取完全要应用的物质进行储存。
(1)天冬、白狼毒—去除外皮和髓部后储存备用;(2)诃子:①采果实(藏历十月)去除果核储存备用②下泻治疗时的煎煮法、煅烧法和单纯烧法(长过筛是指将药物放入筛子内后分开粗细而清除灰土的一种方法。
①犀牛角和水牛角等在沙子中炒黄以后,要放入筛子中过筛,将沙子及石土等与药物分开;②自然盐类药要过筛将混有的尘土过滤;去毒法是指用刀和磨刀石等工具把不能入药使用的药物的外皮和毛刺等从药物上剥掉或刮去的方法。
①宽筋藤②马钱子:去外皮毛—在牛奶中煎煮—用清水洗;用于血隆上壅并时直接应用,不需炮制③孔雀等禽类药物:弃其内脏后放入牦牛肉中烤火去核法是指某些果实类药物只能使用其果肉部分而不能用里面核子时要去弃里面的核而只取其果肉应用于药物的一种方法。
①诃子:按采集时间采到果实后,去果核晒干备用;②葫芦:果实成熟时采集经晾晒的果实,切开去果籽,刮除柔毛,洗净外垢备用清洗污垢是指要入药配伍的药物表面有不干净的物质或油啧等时需要用热水或凉水或酒将其洗净的方法。
①铁等的油啧要煎煮而洗去外污②蛇肉:用清水洗净—浸泡于良酒中并过夜浸洗法是指利用水的浸润的性质将侵入药物里的毒物排出或净化的方法,是把药物在流动的水中洗涤或用较多的水反复清洗药物,以清除渣滓和消除其毒性。
①硫黄:②雪花石:清洗—煎煮—反复清洗(无泡沫为止)③手参:采集立即清洗;珊瑚放入碱化清洗拆或裂法是指用刀或锄头等将体积较大的药物切割成较小的多块药物,使之不易变质变坏而促进风干的一种方法。
①猫乳②檀香③水牛角、包卷茸等的炮制法捣碎法是指将石类药物等较硬的药或外皮坚硬的药物,或与其他药一起不易捣成细粉或不易控制药量时,先将其单独捣碎后去毒,然后将其研磨细粉后配药使用。
①磁石(青稞粒大小)②珊瑚(米粒大小研细末法是指根据治疗的需要某些药物要将其研磨成极细的药粉药面而配伍使用的方法。
有干研和湿研两种方法。
①麝香和藏红花等贵重药②卡擦药干炒法是指某些药物在医生用某些方法增强其热性势力时,对此药不用加任何其他物质而单独在铁锅等中进行干炒的方法。
这种方法又有微热干炒和仅有蒸气程度的干炒,直到不炒焦的干炒等几种不同的方法。
①金沙、②寒水石:已盐制的寒水石—单独干炒—浸泡入良酒中并包严沙炒法是指选取河水边的泥沙洗去泥土等使之干净后放入炒锅中,用大火炒至沙子末变色,然后将药物放入沙子中不断的搅和直到能闻到药味和稍微变黄等根据自己的需要掌握程度等,这种和沙子一起炒的一种方法。
如犀牛角等炒黄是指不用真实火焰而是利用火的热量将药物烧至使其颜色发生变化而成黄色或失去水分或湿润性而变干枯的一种方法。
如水牛角等。
焖烧是指把树木草本及粪类等任何药物放入密闭的烧火窖器中,经封住隙缝等规定操作用温火烧到一定的时间,使之不逸出药味并使坚硬药物变成碳灰的一种方法。
①杜鹃等树木类②水獭粪便等粪类药(黑冰片)③蒜灰药(色黑而光亮)煅烧是指某些药物为了消除其重而腻等湿润的性质,将其按规定操作直接放入火中烧至无烟冒出和用火烧到无烟而药物变得灰白。
此时不能吹风而等到凉开后收取保存。
①鹿角和贝壳等②海螺(用于干黄水的药物时,注:过程中不能挖)酿法是指某些药物经过水和火的作用或用其他物质处理后,根据药物自身性质在寒热不同的地方放入容器或其他物体中间,使其功效得以完全成熟和强化而用于药物配方中。
五根药惨入酒曲后在温热地方酝酿等。
制药膏是指树木草本类等药物为了只提取其精华部分配药使用,在药物中倒入适量的水煎煮后,按常规操作用纱布等过滤后倒入另一个锅中煮至真实形成药膏。
如渣驯和沙棘膏等。
水煎煮是指应用不失去药物本身水分的方法将药物温热化,用其他药物和应用类似的其他物质与药物完全混合后,为了增强效果加入水一起煎煮的方法。
①天冬:用于热病治疗直接应用;去除皮及髓部—水中煎煮—滋补时在牛奶中煎煮②白狼毒:黄牛等牛奶中煎煮;在良酒中煎煮;在良酒中放入野牦牛肉煎煮蒸煮是指用水的热度将药物本身蒸熟而使药物自身的药味流入水中,有时比药物本身还需要用其他水清洗落入水的药味等炮制药物的一种方法。
如金属类和石类药物的去毒方法。
用火煮是指不用将药物直接放入火中而消除其润湿油腻性质,也不是将药物进行焖烧后使其湿油的性能仍渗入药物自身的方法,是利用火力并采用特别的实践技能从药物中提取油脂的一种方法。
①雪蛙的炮制②孔雀肉的炮制方法思考题:1 煅烧和炒黄有什么区别?2 局部性的毒性和整体的毒性,可应用什么方法去毒?3 用水蒸煮和用火蒸两者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作用?第三章滋补类药物的炮制方法二滋补类药物的炮制方法滋补类药物的炮制,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的秘诀:(1)洗净药物(2)严格按各药物的炮制方法逐一进行(如水银炮制方法一样)麝香的炮制方法一、一般的炮制方法:去除外皮,并剥掉包有麝香的里层薄膜后直接用药二、用于滋补药的炮制方法:1、麝香要与黄葵子药物一起浸泡于山羊尿液中,可使其不失去药味或其芳香味而保存原有功效。
2、去除薄膜后将其浸泡在青稞良酒中片刻,取出迅速晾干,然后放在干净密闭的容器内储存备用。
石菖蒲和藏菖蒲的炮制方法:一、一般的炮制方法:采药后洗去污垢和药杆上的短草毛,并晒干后储存备用二、用于滋补药的炮制方法:石菖蒲和藏菖蒲、蔓菁子(芜菁子)、白亮独活(独活)等药物,用等量的劣酒中煮至烧开即可取出藏红花的炮制方法:一、用于滋补药的炮制方法:将藏红花浸泡在已过滤净化的溶酥油中,使之不丢失药味而增强滋补功效二、其他:1 一般用药的炮制方法:将尘土和杂草等清除干净后即可用药2 用于熏香药物时:置于磨药石糟中研磨,然后用水浸湿并捏成泥巴样要捏1个小时,然后又在良酒中捏1个小时,之后做成饼样中空形状晾干。
硫黄的炮制方法:一、一般用药的炮制方法:1、将无杂质的硫黄捣碎成豌豆大小后,在石菖蒲煎煮液(过滤取精者)中煮三小时,并在此药液中酿三夜后又烧开,然后将药液倒出。
2、硫黄装入口袋,置于自然流动的水中七天七夜,直至颜色变白而无硫黄味,此时已消除毒性可再次净化后晾干,并研磨成细粉后储存,备用二、用于滋补药的炮制方法:硫黄要在酥油液中煎煮即可炮制。
手掌参的炮制方法:1、手掌参挖出后立即用凉水清洗去毒;2、在三陪量的水中煎煮,煮至水干而药液渗入自身,可增强其药物的温热性质3、在四倍量的牛奶中煎煮,至蒸干渗入其中,然后在太阳下晒干(加强其滋补性能)。
(黄精和喜马拉雅紫茉莉也要用同样的方法炮制之。
)黄精的炮制方法一、用于热性病时采集后立即用清水洗干净切成小块,阴干备用;二、用于寒性病时,将外皮和髓部取出后在水中煎煮增强药物的热性;三、用于滋补时,在三陪量的水中煎煮,煮至水干而药液渗入自身,然后又在四倍量的牛奶中煎煮,至蒸干渗入其中,取出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