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
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特定的价值观、思想观点和思想倾向。
它涉及到作者对社会、人生、道德、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和定位。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世界观和人生观:文学作品往往反映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括对人性、人类命运、生死、幸福、苦难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作品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可以是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人道主义等不同的观点。
2. 社会理念和历史观:文学作品可以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观察和揭示,展现作者对社会问题和历史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理念可以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不同的立场。
3. 道德价值和伦理观:文学作品往往涉及到对道德问题和伦理观念的探讨和反思。
作品中所展现的道德价值可以是善恶的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等问题。
4. 美学观和艺术追求:文学作品中也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表现方式的选择。
作品中所呈现的美学观可以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不同的美学理念。
总的来说,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包含了作者对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和艺术观的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思想倾向。
它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等方面的
表现。
文学作品是作者审美意识形态的具体呈现,同时也对读者的审美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与文学审美反映的特征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与文学审美反映的特征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对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它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源于社会现实,而且反映了社会的意识形态。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不仅仅是因为其艺术性和美感,还因为它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即作品所体现的意识形态。
在文学审美反映的特征方面,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重要凭借。
如果一篇文学作品只是单纯描述一个事件或情节,那么就难以达到审美的效果。
而如果作品能够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并通过一些情节、人物等来体现这一主题,那么读者将会更易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意义。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作品的主题不仅仅关乎文学本身,也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例如,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作品常常从生存、尊严、国家等方面体现人民对社会的期望和思考,而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个人情感经验的追求和反思已经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主题。
其次,人物形象也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不仅仅是作品中的主要行动者,还是作者表达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媒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人物形象不仅仅是作者所创造的,也代表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反思。
例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价值和尊严,这种情况的反映就象征着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和自我救赎。
最后,语言表达也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具有不同于日常语言的特殊性。
通过语言的艺术性表达,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传递给读者。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字句和形象等也能够反映出作者对理性思考、美感追求、以及社会问题的关注。
例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家通过采用具有民间口味和地方特色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社会中普罗大众的关注和愿望。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给文学下一个定义,似乎是文学理论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本课程的最开始,我们已经接触到在文学理论模式中存在的两大思维类型:一是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的类型,即从一个先验的预设前提出发去推演出一个普遍的理论体系,企图以此去统摄与解释纷繁多样的文学现象;二是历史主义的文学理论建构类型,即重视文学知识生成的特殊性与历史条件。
同样,对文学的定义同样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历史主义两大类策略。
本质主义的文学定义方式寄望于以某一种或几种属性(如审美愉悦、形象反映、陌生化的语言形式等)贯穿人类所有的文学现象,把文学定义为体现这一种或几种特定属性的现象。
我们已经知道,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都是特定视野的产物,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
按照这样的定义方式,那些更符合某一理论家本质主义文学定义的文学活动就更容易进入他的法眼,而那些不符合这一理论要求的文学现象就会成为被排斥和被批判的,甚至从被这种理论划在文学活动的范围之外。
比如按照某种极端的浪漫主义文论,即认为文学就是对作家个体内心情感世界的表现的说法,在论述文学活动本质的时候,很多摹仿伦体系中的极具价值的文学活动可能就被放到相对次要的位置,那些更多地表现作家内心的作品就会成为浪漫主义文论视野中的文学范本。
很显然,浪漫主义文论的思想基础是浪漫主义思潮。
相反,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看来,那些能够展示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能提供一种大多数人幸福生活前景的文学作品相对于只注重表现作家个体内心世界的文学作品就具有更高的价值。
而这种理论我们很清楚地就能看到它的阶级立场。
艾布拉姆斯认为:“一个有待探讨的领域,假如没有先在概念作框架,没有达意的术语来把握它,那么这个领域对于探索者来说就是不完善的——它或者是一片空白,或者是一片浑浊,使人无从下手。
我们常用的补救方法,就是寻觅一些物体,以其类似的特性来了解新的领域中感觉不明显的方面,以较为熟知的事物来说明相对陌生的事物,借有形的事物来论述无形的事物。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通过使用文字来表达情感、思想和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审美形式。
文学可以将世界表达得流畅、生动,而审美意识形态就是文学所表达的审美观念、文化特征和价值观的集合体。
传统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包括几个属性,例如情节、语言、格调以及文学中的文化内容。
情节指的是文章由开始到结束的整体发展,故事结构围绕着主角的行为变化,在审美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叙事,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语言表述指的是作家在文章中使用的华丽、有针对性的语言,来表现主角的思想感受、情绪变化,也可以表现情节中角色之间的关系转变。
格调是指作家在表达文章内容时使用的方式,可以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而文学中的文化内容则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文化主题、思想以及现实社会现象等。
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具有主题性、激情性和实用性,并且在情节表述、语言表述和格调表述中都具有创新性。
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炮儿》等小说,表现出了它们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绪变化,以及个性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洞见等;《青年》杂志则以报告文的形式表现出了文章的实用性,让读者更好的理解现实社会的发展变迁,从而启发人们改变现状,作出新的选择。
总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可以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上表现出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感,以及时代语境中
的文化主题和社会观念,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受和价值取向,为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文学概论 第四章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3、文学话语的审美表现 、 自由的审美心境。阅读文学作品不带具体功利性,心境平静、 自由的审美心境。阅读文学作品不带具体功利性,心境平静、 放松,让想象自由生发展开。 空能纳万境,静能了群动” 放松,让想象自由生发展开。“空能纳万境,静能了群动”。 文学话语形式具有审美性。体裁、修辞等。 文学话语形式具有审美性。体裁、修辞等。 文学话语的词、句含义丰富:含蓄、含混。 文学话语的词、句含义丰富:含蓄、含混。 文学话语展现的形象具有审美性。 文学话语展现的形象具有审美性。 文学话语表现的思想情感的审美性。 文学话语表现的思想情感的审美性。
3、文学的含义 、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 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艺术:艺术家通过媒介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活动。 艺术:艺术家通过媒介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活动。 文学是人们用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活动,包括诗歌、 文学是人们用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活动,包括诗歌、 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从马克思主义文论角度强调文学和社 会文化关系的一种观点。 会文化关系的一种观点。
刘勰《文心雕龙》:人“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夫 刘勰《文心雕龙》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西方18世纪以前 文学也往往是在文化含义上使用, 世纪以前, 西方 世纪以前,文学也往往是在文化含义上使用,没有被 称为“美的艺术” 称为“美的艺术”。 高尔基:“文学是人学”。“文人”。“文以载道”。 高尔基: 文学是人学” 文人” 文以载道”
《文学概论》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ppt课件

PPT课件
36
文本赏析
陶渊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王维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陶渊明
PPT课件
37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中的理性
➢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 程,与形象方式相对
➢ 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又依赖于 理性的力量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 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 暗与光明相共。”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PPT课件
43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也是认识的
➢ 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 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 识因素
PPT课件
44
文本赏析
30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功利性
➢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 地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interestedness)
➢ 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把 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 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PPT课件
31
文本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 “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特征论” (1982、1984)
相关文章
➢ 《关于文学特征的思考》 ➢ 《文学与审美》
PPT课件
23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钱中文
➢ “审美意识形态论”(1987)
➢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以感情为中心, 但它是个感情与思想的结合;它是一种虚构, 但又具有特殊形态的真实性;它是有目的的, 但又有不以实利为目的的无目的性;它具有 阶级性,但又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及全人类 性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 后评:天生本色,含蓄之功! ❖ 初读之,啰嗦。
❖ 再读之,便觉得很有味道了。
❖ 诗妙处于不道破注视鸳鸯旳人此时所 想何事,所怀何情,而篇外之意却不言自 见。
❖ 企业破产法生效日近,国家不再提供避风 港,三十万亏损家企业将被淘汰。
❖ 中国旳
❖
企业破产法
❖
悄悄地
❖
悄悄地
❖
逼近了
❖
生效期
❖ 国家
定风波
苏轼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眸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文学旳审美含义
❖ 1、它专指具有审美属性旳语言行为及作品 ❖ 2、它把文学与哲学、历史、宗教等其他作
构化、意义旳丰富性 ❖ 2、文学活动旳理性 ❖ 文学活动旳理性与科学活动旳理性旳区别:
存在方式不同(蕴藏于文学形象之中,存 在于形象旳背后)、非概念性(不可言说、 模糊性)
(三)情感与认识
❖ 1、文学活动旳情感性 ❖ 2、文学活动旳认识性
❖ 人世旳承担过分沉重,起早赶晚, 收入支出,挥霍着我们旳才干, ❖ 在属于我们旳自然界,我们竟一无全部, ❖ 啊,蝇营狗苟使我们舍弃了自己旳性灵! ❖ 向月亮袒露胸怀旳这浩瀚旳大海, ❖ 能够无休止地呼吼而此刻已经消歇旳风, ❖ 正像熟睡旳花一样自在, ❖ 对于这一切,我们却格格不入, ❖ 无动于衷.
❖ 民国年间,军阀韩复榘斗大旳字识不得
一升。但他在任山东省主席时,却爱冒充 斯文,到处刊登“演讲”。他在齐鲁大学 旳一次演讲,就是一篇难得旳奇文.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描写 的细致入微、深入曲折的程度,都是其他艺术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视连续剧等)无 法相比的。因此,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在 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 抱或排斥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美、 丑、悲、喜、崇高、卑下等),都可以当做审美 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读者的诗意的过滤。
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从目的功能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岳飞 的《满江红》
•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 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 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 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 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 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 (一)审美的含义
• (二)审美实现的条件 • • (三)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审美的含义
•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 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 照、感悟、判断。 换言之,审美是对事物 的情感评价。如感觉花很美(视觉),感 觉某首乐曲很好听(听觉(,感到某部小 说很动人(心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审美实现的条件
主体心理层(观照—感悟—判断)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
历史文化的积累
客观对象层(美、丑、崇高、卑下、悲、喜)
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多层面协同的过程
• 主体心理层:“审”的愿望、要求和必要的 能力,以及主体心理功能的活跃。 • 客观对象层:包括美(美感)、丑(厌恶 感)、崇高(赞叹感)、卑下(蔑视感)、悲 (怜悯感)、喜(幽默感)等。 •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在审美活动中,孤 立的事物若与主体各个方面的条件缺乏契合,那 是无所谓美不美的。 • 历史文化的积累: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 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502班学生姓名:谢佳敏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本文将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探究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内涵表现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无功利,是指人类的文学活动不追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康德认为“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有任何利害的。
”“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就会是很有偏心的,而不是纯粹额鉴赏判断了。
”1这一“审美无功利说”承认了美感的无功利性,而否定了它的功利性。
而王国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的观点,就深受康德审美无功利论的影响,无论是对于“文以载道”的旧文艺工具论,还是对于同时期梁启超等人服务于政治改良的新文艺工具沦,王国维均表示了不屑。
他提出美之性质在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
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日‘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
”2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中国古代的“虚静”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虚”是摒弃一切杂念,“静”是指停止的,没有声音,“虚静”就是虚空宁静,进入一种无功利的创作境界。
刘禹锡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
”就是说当创作者进入犹如佛门禅定的离欲状态时,万千景物可以返照于心,作者可以捕捉到生动的景象,然后用文词表现出来。
陶渊明的《饮酒》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就是在某个时刻,进入了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传达出“静穆淡远”的美感,这就是无功利的境界。
但是,如果由此而认定文学是无功利的,那就片面抹杀了文学同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的关系。
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还存在着某种功利性。
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就带有功利化的倾向。
孔子是这种文学风教论传统的开创者之一,其《论语·阳货》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他强调《诗经》的风教作用。
而《礼记》也指出:“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诗”的创作,本身是无功利的,但是却间接的承担起了“教化”的任务,因此带上了功利的色彩。
这种“风化论”在后代也进一步演化出“文以载道”等相关理论。
同样的,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乐用一体”。
“诗人的目的在于既给人利益又使人愉悦,或把快乐与实用融为一体。
”功利论在要求文学服务于社会实际利益方面,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是片面突出教育或者别的因素而扼杀了快乐因素的话,文学的特性也就可能失去了。
比如明清的八股文,只是有利于公正选才的考试文体,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学术、思想方面的价值。
封建统治者是为了禁锢思想,利于统治,应试者是为了考取功名,创作是纯粹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其内容空疏,只一味精通程朱理学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
这样的创作,是不可取的。
由此看来,我们不能片面地说文学是功利的,或者非功利的,因为任何非功利的背后都存在着某种功利性,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这一点正是从目的层面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学既是形象的又具有理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指作家以感性经验为基础,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通过形象的生成、运动、组合和创造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俄国文艺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曾经说:“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现实世界中,看到某一事物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
他当然还没有在理论上解释这种事实的思考能力,可是他却看见了这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特别的东两,他就热心而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事实,把它摄取到自己的心灵中来,开头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形象,加以孕育,后来就使它和同类的事实和现象结合起来,而最后终于创造了典型。
”3因此,文学创作最綦本的和最初的思维方式常常是形象的。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也说过“从来不是从观念,而永远是从形象出发。
”形象是文学本身的存在方式,是依靠直觉呈现出整体性世界。
但文学只靠形象是不够的,还需要理性。
表面上看来形象与理性无关,它并不需要概念化地判断、推理。
但实际上,无论是作家创作还是读者欣赏,都有理性因素的介入。
具体来讲,构思主题、收集素材、选择对象、安排情节、寻找结构、推敲语言,都围绕着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把握。
而读者的阅读与欣赏同样也是建立在其对纷纭世相的判断把握的基础之上。
可以说,使用语言来呈现形象,选取形象来表情达意,本身就是理性的某种展现方式。
4如中国古代文论家刘勰所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强调“思与境偕”,就是说文艺的思维方式是和具体的事件、物象联系在一起的,化思维为景象,化情思为景物,寓思于景,用各种“象”来说理,作者不能直接把自己的思想见解像口号似的喊出来,而要在不知不觉的描写中让这些思想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5这就要求诗人把理性的意图隐藏在艺术形象之中。
又比如贾平凹的《丑石》中,先侧重于“形”,写丑石的丑,后侧重于“质”,写丑石的美。
先具体而后抽象,先弥散、简朴而后凝集、深邃。
作者写在众人眼中一无是处的“丑石”,在天文学家来后,变成了一块“美石”,设置了一个跌宕的突转,用昔日之丑来反衬今日之美,从而提炼出“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的哲理性认识。
这正是作者通过理性构思所设计的,若没有先前多方面铺垫它的“丑”,又如何起到后面出人意料的作用呢?当然除了对于情节的提炼,结构的安排进行构思需要理性,对主题的开掘与评价也需要理性。
其一,从人才学的角度看,文章中的丑石应该说象征着作者所要赞颂的一种人,一种思想。
看到这块丑石,我们就会联想起那些具有真才实学,却默默无闻,至今尚未被“伯乐”发现的人们,就会联想起那些曾蒙受不白之冤,却仍自强不息忍辱负重跟命运拼搏,为国为民立功的人们。
其二,“美”与“丑”,这是一对观念形态的孪生兄弟。
在天文学家的心目中,“它是以丑为美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是一定条件下物极必反的科学哲理在丑石问题上的反映。
文章中的丑石,它被埋没时的“平凡”与被发现时的“伟大”,就存在着相对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这就是“伟大”出于“平凡",“平凡”之中包孕“伟大”的哲理。
这篇散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思考,人们可以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品味而深切地领悟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所以,文学中形象与理性是不可分割的,在形象中蕴含理性,正是审美形象的一个特征。
三、文学既是情感的又是认识的文学是诉诸人的情感的,它要通过情感的共鸣让“整个人类的声音在我们心中回响”。
《尚书》提出“诗言志”,认为诗歌是作者的情感和志向的表现。
六朝时钟嵘《诗品序》认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诗乐舞是表达人的情感的方式,是因为情之所至,所以“形诸舞咏”的。
陆机在《文赋》里也提出了“诗缘情”的观点,主张诗是表达人的情感的艺术样式。
而英国诗人华兹华斯也提出“诗是强烈感情地自然流露。
”他的朋友,诗人科尔立志也认为:“有一个特点是所有真正的诗人所共有的,就是他们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共有的。
”他们都认为诗是作家、诗人思想感情的流露、倾吐和表达。
同时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无疑也包含着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认识不仅意味着客观理智的反映,更力图透过客观现实存在认识社会历史的真相。
比如茅盾的《子夜》“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以全面的表现。
”文学的认识与情感是不可分割的,文学的认识多以情感评价的方式表现。
巴尔扎克对他所生活的时代的认识,是通过对法国社会各色人物命运的描摹,通过各种社会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描写,通过环境氛围的烘托,暗中透露出来的。
可以说,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情感评价渗透在具体的形象世界中,从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理解。
由此可见,通过形象的世界,文学的认识与作家情感态度完全交融在了一起。
四、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如此看来,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集中地体现为,在无功利、形象、情感的世界中隐含着功利、理性和认识。
换句话说,就是文学具有审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审美的属性要求文学摆脱经验现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显示出某种独立品格;而意识形态属性又主张文学始终属于社会现实。
于是在文学中就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背反:它始终既是审美现象,又是社会现实,这看似矛盾的两者成为文学无法割裂的一体两面。
具体看来,在这双重的属性中,审美属性总是直接和突出的,而社会属性总是问接和隐蔽的,文学正是在对审美品格的追求中间接暗示了它的意识形态意蕴,离开了审美性,也就没有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然而如果更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审美意识形态不仅意味着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叠加,审美行为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某种具体存在方式。
许多看起来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归根到底是在对现实的限度和生活的可能进行质询。
参考书目:1: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9页2:《文学与形式》赵宪章,南帆,方克强,汪正龙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第13页3: 《黑暗的王国》杜勃罗留波夫4:《文艺美学新编》寇鹏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第113页5:《文学理论与鉴赏》郭久麟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