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机制
建立健全创新驱动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创新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源泉,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健全的创新驱动体制机制,是保证创新活力不断释放的关键。
近年来,中国不断探索和完善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努力构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技术创新加快转化应用,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的重要保障,只有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才能激励企业不断创新,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
我国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侵权成本,鼓励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来增加核心竞争力。
同时,还加强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市场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创新需要更好地与市场对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我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作出了努力,不断推动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财政投入和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技术转移转化、支持创新型企业等。
三、加强国际创新合作创新的发展是全球性的,各国之间开展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不断促进全球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我国积极加强与国际科技和创新合作,加强创新国际合作网络建设,拓展了海外合作渠道,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
同时,我国也在努力构建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全球治理架构。
四、培养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国居民人口数量众多。
其现有的制度保障使得中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国家大力推行强国人才战略,营造了良好的职业环境,支持各类人才来华工作、创业和研究开发,提高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新时代,我国应巩固现有的成果,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建设。
我们应积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更好地利用国内外资源、建立领先的攻关、交流、人才培养等机制,大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让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竭动力。
细胞运动的驱动机制与调控

细胞运动的驱动机制与调控细胞运动是细胞生物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它在多个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细胞运动的驱动机制与调控涉及复杂的细胞内外信号调控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参与各种生物学过程的正常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胞运动的驱动机制和调控。
一、细胞运动的驱动机制细胞运动是细胞内部结构调整和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涉及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细胞骨架、胞外力传递和运动蛋白。
其中最为重要的驱动机制有以下几种:1. 细胞骨架的重塑细胞骨架是细胞内部的支架系统,主要由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组成。
细胞运动中,这些细胞骨架网络发生动态变化,驱动细胞向特定方向的迁移和定向运动。
微丝的聚合和解聚以及其与细胞内膜结构的相互作用是重要的驱动机制之一。
2. 胞外力的传递细胞内的力传递主要通过细胞间质和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通过连接细胞质骨架和外界基质的整合蛋白,细胞可以感知外界信号并在其作用下进行相应的运动和调整。
3. 运动蛋白的参与细胞运动的关键步骤中,运动蛋白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肌动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以及马达蛋白等可以利用ATP等能源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参与细胞的收缩、排列和推动等运动过程。
二、细胞运动的调控机制细胞运动的调控是细胞内外信号通路调控网络的结果,各种信号因子和分子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1. 密集粒大小酶介导的信号通路细胞内浓度梯度的形成和调控对于细胞运动至关重要。
密集粒大小酶(GTPase)介导的信号通路在细胞运动中起到调控作用。
例如,Rho 族GTPase通过激活并参与微丝动态重塑过程,从而影响细胞的收缩和伸展。
2. 靶向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节许多细胞表面受体和靶向因子通过活化特定信号通路来调控细胞运动。
例如,巨噬细胞趋化因子(chemokine)通过结合与表面受体的活化相应信号传导分子,参与细胞的定向运动。
3. 细胞-细胞和细胞-基质间的相互作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与基质的相互作用对细胞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能源转型的规律、驱动机制 与中国路径

能源转型的规律、驱动机制与中国路径能源转型是指将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替换成可再生能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规律和驱动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政策: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能源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政策的设定和实施将影响能源市场的竞争与投资方向。
比如对新能源企业的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扶持等能够有效促进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2. 技术创新: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是能源转型的必要条件。
新技术的出现将推动行业整体发展,降低新能源的成本和提高效率,从而取代传统能源。
3. 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新能源的成本相对于传统能源较高。
但随着新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推广,成本也在逐步下降。
当新能源的成本足够低廉时,就会被更多的企业或个人选择使用,从而推动新能源市场的发展。
4. 全球环境意识与压力: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际社会对于“绿色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为了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能源的发展。
中国的能源转型路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政府引导: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转型,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
比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建立了多个新能源示范区等。
2. 技术创新:中国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就,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技术的应用领先全球。
3. 经济效益: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比如在一些风能和太阳能项目的竞标中,新能源电站的电价已经低于燃煤电站。
4. 全球环境意识与压力:中国已经在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上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因此也在推动新能源的发展。
总之,能源转型是全球性发展趋势,随着政策、技术、经济和环境因素的不断发展,新能源将更加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成为未来的主要能源来源。
水文动力学驱动机制

水文动力学驱动机制自然驱动机制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引起水文动力学变化。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能和地球自转。
太阳能的辐射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的形式进入地球系统,加热大气和地表,引起大气循环和气象现象,进而影响水循环和水文过程。
太阳能的分布不均匀性导致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水文条件存在差异。
而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表面存在昼夜变化,日照时间和日辐射量的变化也是水文动力学的重要驱动因素。
除太阳能和地球自转外,降水也是水文动力学的重要驱动机制之一、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地表径流和土壤中的水分变化。
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降水量和分布不均匀性导致了地表水资源的丰缺以及水文过程的不同。
温度是水文动力学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水的蒸发和冻结,从而影响水循环和水文过程。
高温条件有利于水的蒸发和蒸散,增加了蒸发的速率和量,降低了地表和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低温条件则有利于水的冻结和蓄积,增加了地表径流和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温度的季节性和年际性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非常显著。
地形起伏是水文动力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地形的高低和起伏决定了水在地表的流动方式和路径。
高山、山地和平原的差异导致了地表径流的分布和水文过程的多样性。
地形的高度差还引起了大气的垂直运动和地形降水等气象现象,进一步影响了水文过程。
除了自然驱动机制外,人为驱动机制也对水文动力学产生重要影响。
人类的活动改变了自然水文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改变了水文循环和水文过程。
人类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活动导致了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影响了地表径流的生成和分配。
水库的建设和管理改变了自然径流的流量和时间分布,调节了地下水的水位和补给。
人类的取水和排水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影响了地表和地下水的动态和水质。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也会对水文动力学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水文动力学驱动机制包括自然驱动和人为驱动两类。
自然驱动机制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球自转、降水、温度和地形起伏。
建立健全创新驱动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建立健全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对于国家和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分别对如何建立健全创新驱动体制机制进行探讨。
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在创新驱动方面应承担主导作用。
首先,政府应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和福利,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科研工作。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研发和技术创新,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此外,政府应建立起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和监督,打击科技创新的不端行为,激励创新者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行创新。
另外,政府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者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对于创新项目,政府应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对创新成果进行保护和监管,防止知识产权被侵犯。
只有创新者感到知识产权得到保护,他们才会更加愿意投入精力和资源进行创新。
从企业层面来看,建立健全创新驱动体制机制需要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
为此,企业应提高科技研发投入比例,增加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构建起完整的研发体系和创新链条。
企业还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享研发资源和创新成果,形成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
另外,企业还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才。
企业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为科研人员提供丰厚的待遇和福利,激励他们投入到科技创新中。
企业还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奖励机制,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思路和创新项目,激发全员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对外开放,借鉴国际创新先进经验,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与国际创新企业的合作和交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科技创新竞赛和评奖活动,展示自身的创新成果,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投资者。
总之,建立健全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对于国家和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与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与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以其高效、可持续的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首先,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主要包括需求驱动、供给驱动和政策驱动。
需求驱动是指农民、农业企业和市场对新技术的需求促使农业技术创新的进行。
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和挑战,如粮食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
供给驱动是指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高等院校等机构通过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满足市场和农民的需求。
政策驱动是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如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其次,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科研创新、企业创新和农民创新。
科研创新是指科研机构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企业创新是指农业企业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的改变。
农民创新是指农民在实践中总结和创造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落地和应用。
这三种创新模式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此外,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农业科技园区、农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等机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园区是将科研、生产、培训等环节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机构,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平台和支持。
农村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组织的经济组织,通过集体经济和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技术创新的开展。
农业产业化是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深加工和营销有机结合的模式,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市场和经济动力。
对于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例如,以色列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模式被公认为世界领先水平之一。
以色列在干旱地区通过开发先进的灌溉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高效节水的农业生产。
同时结合信息技术和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科技创新的驱动机制研究

科技创新的驱动机制研究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才能保持国家的竞争力并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然而,科技创新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多方面的努力来推动。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的驱动机制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
一、政府引导机制政府作为促进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需要发挥其引导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特别是在关键领域进行重点扶持。
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这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这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产学研协同机制产学研协同机制是指政府、企业和学术界之间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通过相互协作和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
政府可以提供科技经费和技术支持,企业可以提供实际需求和资金支持,学术界可以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这种机制的核心是协同创新,合作是创新的源泉,只有通过共同的实践和努力,才能获得更好的创新成果。
三、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市场竞争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推动企业发展创新型生产方式。
同时,市场机制还可以为创新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研发。
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开发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这种市场机制的优势是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创新才能长期获得市场领先地位。
四、产业集群机制产业集群机制是指各企业之间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形成的一个相对密集的产业群体,通过共享资源和技术优势,提高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能力,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相比独自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大幅减少企业的成本和资源浪费,并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这种机制的优点是提高了企业和地方经济的整体效益,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共享资源。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机制及其应用价值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机制及其应用价值生态系统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初级阶段向成熟阶段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生物种类的组成、物种的丰富度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发生变化。
这一过程由各种外部或内部因素驱动,这些驱动机制既可以是自然因素,也可以是人为干预导致的。
一、自然因素的驱动1.逐渐变化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改变是自然因素中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例如,气候变化、风化作用、地球物理学、水文学等诸多因素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
它们逐渐改变着生物群落内的栖息地、食物来源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比如,在气温逐渐升高的地区,一些耐热植物的生长可能会优于其他品种,这种差异会在演替过程中达到顶峰,后来逐渐稳定下来。
2.群体内部因素群体内部因素也是自然因素中驱动生态系统演替的重要力量。
当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体数量逐渐增加时,它们对该系统的影响也将逐渐加强。
在长期的演替过程中,这种影响将产生渐进性的变化,即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例如,某些物种可能会发展出适应复杂环境的特殊结构或生活方式。
二、人类干预的驱动近年来,随着人类的迅速发展,我们的干预导致了许多自然演替过程的加速和改变。
在这些情况下,演替过程可能会超过正常的自然演替速度,并在生态系统继续发展之前引入彻底不同的物种组。
因此,人类干预所带来的驱动因素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土地利用变化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到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例如开发农业和工业必须在某些地区进行。
这些活动中涉及大量的土地开垦和水资源的调配,这些都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发展,加速或减缓生态系统的演替。
2.化学和物理污染人类活动还会产生化学和物理污染,这些可以影响生物种群。
其中包括一些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这些化学物质会逐渐渗入生态系统中并影响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群落结构,使演替过程偏离正常方向。
三、应用价值生态系统演替对研究生物多样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旅游驱动机制研究——基于引力系统角度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也取得飞速进展,旅游和休闲已成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小康生活的标志之一。
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由当初的观光、寻祖逐步向休闲、度假、购物、会展、商务旅游等多元化的现代旅游形式转变。
城市是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旅游活动1,城市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决定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城市旅游和城市,必须对城市旅游发展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
二、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类型研究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城市旅游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和消费者对城市旅游的态度的转变,城市旅游的研究成为热点。
保继刚等对珠海市旅游发展驱动机制模型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得出主题城市、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别是周边大环境是珠海市旅游发展驱动力的结论。
彭华借鉴利珀提出的人的需求+ 吸引物+ 信息的旅游吸引系统,提出了由旅游消费牵动和旅游产品吸引构成,并由中介系统和条件支持系统所联系的城市动力系统结构模型。
龙江智、保继刚运用推拉模型分析了大连、深圳、珠海旅游发展动力,指出每个城市旅游目的地都存在相应的主导驱动机制,主导驱动机制因时因地而不同,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着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转变主导的驱动力。
龚伟对国内城市旅游驱动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得出吸引物驱动论、需求驱动论、城市发展驱动论、系统驱动论、驱动阶段论几种观点。
彭华、冯进松、代媛媛和梁晓冬分别对汕头市、桂林市、郑州市进行了实证研究。
王旭科在其博士论文中阐述了城市旅游发展的体制动力模式、市场动力模式、形象动力模式和社会动力模式,并以泰安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2本文主要从引力系统角度进行研究。
二、城市旅游发展引力系统分析
城市旅游的发展是众多因素的合力共同推动的结果。
城市旅游地的生命周期规律比一般旅游地要复杂得多,其影响因素也更加复杂多变。
这里把影响旅游发展的吸引力因素分为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
1、旅游景点
虽说现代旅游的观念认为,城市旅游的发展不必拘泥于传统意义上对旅游资源的限制,环境、文化、形象、机制等都可以成为无形的旅游资源,但传统意义上的具体化的资源依然是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载体,应予以积极保护和深层次开发,谁也不能否认一些高质量的旅游景点对城市旅游的重要启动和促进作用,如洛杉矶迪斯尼、深圳锦绣中华、珠海园明新园等。
3
2、城市区位与基础设施
区位条件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条件。
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直接影响游客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年四峰,李东和.国内关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02)
3唐承财,钟全林,李小霞.城市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分析及案例实证[J].沈阳大学学报,2007(19)05
的选择,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吸引性也影响着游客的选择。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旅游开发的基本前提,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 服务水平高为城市在激烈的城市旅游竞争中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包括: 住宿设施、饮食设施、购物设施、交通设施( 含城市对外交通与景区内部交通) 、娱乐设施。
城市区位和基础设施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条件。
3、城市环境与城市形象
良好的城市环境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基础, 有利于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
旅游地的形象是旅游地对客源市场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是旅游地的象征,是召唤旅游者前往旅游地旅游的旗帜,同时也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和认知印象,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形象的竞争。
故城市旅游地的形象对于整个城市旅游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城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在游客心中的形象。
城市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一般指城市设施环境、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等; 而城市软环境则包括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五类环境。
目前城市硬环境建设主要在城市基础环境的建设,为旅游者的衣食住行、购物、娱乐、学习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城市硬环境; 软环境建设包括高效廉正的政务环境; 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规范公平的旅游市场秩序; 和谐的人文环境,良好的精神文明, 惬意的生活环境等五大环境建设。
软、硬环境共同筑起城市的形象和品牌。
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美好形象有利于城市旅游的发展。
4、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强城市发展的实力和促进相应的硬件基础( 如酒店、交通等) ;同时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高级化发展、营造自身区域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 以及对旅游作为新兴产业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等条件,使城市有能力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了旅游业的飞跃性发展。
5、对外经济联系
城市大多是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其活跃的经济活动吸引商务旅游者前来进行商务、业务等活动。
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越是广泛而持久,就越能形成持续的广泛吸引空间; 对外联系和大流通的强度越大,引力也越强。
6、城市政府推力
城市旅游日益成为激活人气、拉动城市消费需求的基本力量之一,所以政府为经营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以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 1) 政府在建设城市环境和塑造城市形象上起主导作用城市旅游环境建设过程中, 政府扮演着导演的角色; 政府可为城市旅游提供公共产品,包括对城市旅游地的形象进行策划、营销,城市旅游建设信息,提供制度保障,促使城市旅游市场规范运转等。
( 2) 政府可以解决城市旅游负效应旅游业不仅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鹅,而且也会弄脏自己的巢。
由于旅游的不当发展和旅游本身的发展导致对城市旅游区本身和周边地区产生不良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问题。
当地政府被认为是制定目的地旅游发展政策最重要的权力机关,旅游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引导、推动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如对城市旅游景点的旅游量进行监督,严禁旅游景区超载,并引导旅游者分流; 对于因城市旅游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如因城市旅游对基础设施的压力,噪声、大气、水体污染, 生活垃圾, 社会经济的变化, 确有必要的城市旅游用地的增加等,政府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予以妥善解决。
( 3) 政府可促进城市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转变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进行调整,即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可以通过高水平的策划和管理得以延长。
通过高水平的政府策划、营销和管理,可以转变城市旅游发展的驱动力而使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
4
7、事件吸引是旅游吸引物中的一种类型。
有人根据旅游吸引物的吸引性质,将旅游吸引物分为场所吸引物和事件吸引物,若旅游者到一个地方旅游主要是或仅仅是为了这一地方发生的事情,这种吸引就是事件吸引。
如果一个地方本身具有丰富的场所吸引,又发生着吸引旅游者的事件,那么它的总体吸引力会大大增强。
8、旅游口碑来自于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评价,良好的旅游口碑不仅有利于吸引游客重游,还可通过这部分游客的宣传,吸引新的潜在游客。
旅游口碑也是一种非物质性旅游吸引。
5
9、城市文化氛围
各城市由于历史沉淀、传统习俗、思想观念等的差异,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人文氛围,具体反映在服务文化、社区文化、环境文化和娱乐文化等之中,通过人们的观念行为给予游客不同的感官感受。
上海就是一个文化氛围较为独特的城市,李海瑞( 1996) 的研究发现,上海最令外国游客感兴趣的不是其引以为豪的万国建筑博览,也不是豫园、玉佛寺,而是上海人,他们认为上海人思维活跃、开放,易于理解和接纳外来的新鲜事物,是中国人中最容易与之沟通的群体。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香港每年都会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呼吁其市民齐心协力发展香港旅游,其用意也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6
三、总结
综合以上,城市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影响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复杂多样,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要合理利用各部分的作用,从而实现城市旅游正确良好的发展。
4唐承财,钟全林,李小霞.城市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分析及案例实证[J].沈阳大学学报,2007(19)05
5钟韵,彭华,郑莘.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初步研究:概念、结构、要素[J].地理科学,2003(23)01 6保继刚,刘雪梅.广东城市海外旅游发展动力因子量化分析[J].旅游学刊,2002(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