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合集下载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导语: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大李杜”。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生平经历】家世背景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

自杜审言至其父杜闲,再到杜甫,杜氏在巩县已是四代八十五年。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杜甫所有古诗大全集

杜甫所有古诗大全集

杜甫所有古诗大全集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古诗,其全集包含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一、早期作品- 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解析: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那时他还是个充满朝气和抱负的青年。

诗一开头就问泰山怎么样啊,“岱宗夫如何”,这种提问就像我们今天看到一个超级厉害的东西,先发出惊叹的疑问。

“齐鲁青未了”,说在齐鲁大地上,泰山的青色绵延不绝,这就把泰山的雄伟写出来了,它的青色都能横跨齐鲁大地呢。

“造化钟神秀”,就好像大自然特别偏爱泰山,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到它身上了。

“阴阳割昏晓”更是绝,山的南北两面就像被一把刀割开一样,一面是早晨,一面是黄昏,把泰山的高大给写活了。

“荡胸生曾云”,站在泰山下,看到山上层层叠叠的云,感觉自己的心胸都开阔了,云就像在自己的胸膛里飘荡一样。

“决眦入归鸟”,瞪大了眼睛看归巢的鸟儿,这是在写自己全神贯注地看泰山上的景色。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可是千古名句啊,表达了杜甫的雄心壮志,他说自己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时候看别的山都变得渺小了。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人物,然后看其他人都不在话下一样。

- 原文:“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解析:杜甫和李白有过交往,这首诗就是写给他的。

“秋来相顾尚飘蓬”,秋天的时候两人见面,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没有定所,这是在说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到处漂泊。

“未就丹砂愧葛洪”,他们也想求仙问道,像葛洪那样炼制丹药,但是没成功,感觉有点惭愧。

“痛饮狂歌空度日”,说他们整天喝酒唱歌,好像是在虚度光阴呢。

“飞扬跋扈为谁雄”,表面上看是在说他们这样放纵不羁是为了谁呢,其实是在感慨他们怀才不遇,有才华却没地方施展,只能这样借酒消愁、狂放不羁。

二、安史之乱时期作品-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是中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杜甫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

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

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

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动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一个诗仙、一个诗圣,都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上下难分,文人相吸,他们之间一见如故的真挚友情也是名垂文学史的千古佳话。

李白与杜甫是在杜甫父亲的家中相识的,两个一遇便如知音般相见恨晚,当时的李白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不过是侵犯权贵被放至山林的默默无闻之辈,但是同为孤僻性格的两人却十分投缘,如同兄弟般珍惜彼此,一起喝酒作诗,十分畅快,在临行分别时还寄诗相赠。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杜甫,唐代杰出的文学大师,被人们尊称为“诗史之祖”,代表作品包括《将进酒》、《丽人行》、《赤壁怀古》等。

他的诗歌风格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常以社会现实为主题,表达人民的苦难和不公。

在古代文学史上,杜甫的位置不言而喻。

一、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的生卒年份为712年至770年,原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成都(今属四川),是唐朝文学的巨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祖父曾经担任过官职,曾祖父则是唐太宗的宰相,因此杜甫生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

杜甫早年曾随父亲云游天下,拜访诸多名士,使他对于历史文化有着较为深厚的认知。

不过,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连续多次赋闲,债台高筑,日子过得极为贫苦。

他在成都时曾经为了生计,做过军官、税官、民间医生等各种职业,总算保住了小康生活。

770年杜甫离世,享年59岁,葬于岳阳楼下。

二、杜甫的文学成就杜甫在文学方面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

他的作品包括诗、赋、文、序、碑等,尤以诗歌为最。

他的诗歌作品大约有1500多首,包含了社会民生、风景山水、政治历史、哲学思考等各个领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1、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多以现实生活为主题,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表现了很多市井百姓的苦苦哀愁,多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同时,他的诗中也充满了对宏大的事物的人文主义思考。

例如《将进酒》这首诗中,杜甫赞美了自己的才华和豪迈,表现了“壮志未酬”的激愤之情。

虽然这首诗有些自夸之嫌,但是却极具感染力和凝聚力,令人振奋。

2、杜甫的风景诗杜甫的风景诗也是他的经典之作。

他在诗歌中细致地描绘着风景的细节,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写作风格,赋予风景更丰富的意义和感情。

例如《登高》这首诗,集中了他所想所感,用艳丽的笔墨描绘出自然之美,表现了杜甫的感慨和惆怅。

三、杜甫被誉为“诗史之祖”的原因杜甫因其卓越的诗歌才华和独特的思想见解,被公认为“诗史之祖”。

首先,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反思,是对时代精神的卓越展现。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杜甫(AD712 - 770),又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史之冠”、“诗圣”。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国家政治、社会风气、人民疾苦以及个人命运的种种问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大家介绍杜甫的简介资料。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于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酸枣乡,他的祖先是早年随唐高祖李渊起兵平定天下的将军杜祁。

杜甫自幼聪明好学,曾经学过文、史、子、集尽书,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素养。

他二十岁的年龄时,便考中了进士科。

之后,他历任太常博士、校书郎等官职,但都未能使他满意。

唐玄宗开元年间,杜甫曾经担任过太原杂事参军,后来又因贬谪之事出走江南。

他的一生辗转于朝野之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

他悲天悯人,深爱国家和人民,反对腐败和压迫,终日苦思救国救民之道,因此被后人尊为“公侯百姓之尧舜,诗史文章之圣人”。

二、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有1,428篇。

其诗歌题材广泛,有山水田园之景,有历史传说之事,有政治军事之事,有个人生活之感。

其中,他的抒情诗和政治诗是其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表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社会阻碍和矛盾的深刻认识。

他的诗篇通俗易懂,融表现和思考为一体,能够准确地表达他复杂的思想和感情。

三、杜甫的政治思想杜甫的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责任和理想。

他深信“不为己者,天诛地灭”,将责任感视为一个社会精神的核心,主张国家应该尊重人民,解决人民基本问题,推行善良治国,并通过诗歌来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和怀念。

他同时又有崇高的理想,希望通过改革和创新,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社会。

四、杜甫诗歌的价值杜甫的诗歌价值不仅在于他的文学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思想和文化价值。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思考和关注,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和社会批判性,对后人依然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包括抒发个人哀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批判等。

杜甫生平充满坎坷和辛酸,但也见证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一、早年生活和文学创作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712年)年间,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家族曾经历过贫困。

他自幼好学,勤奋好问,尤其对文学充满热情。

早年的杜甫曾在家乡的私塾学习,后来经过多地游学,广泛涉猎古代经典和文史名著。

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赋诗写作,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二、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杜甫的文学创作极富个性,他的诗作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他关注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以及国家面临的种种难题。

其中,杜甫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田园诗和慷慨悲愤的政治诗。

他通过田园诗展现了对纯真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而他的政治诗则直接表白了他对当时政府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味。

三、一生的坎坷和困顿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困顿,他多次遭遇财产的损失和政治上的打击。

他曾因遭遇灾荒而家破人亡,也曾因揭露官员贪污腐败而受到迫害。

身世得不到认同以及种种磨难,让杜甫的心灵充满悲伤和忧愤。

然而,即使遭受了种种打击,他仍然坚持写作,坚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晚年的驱逐和离世杜甫晚年的生活被命运所压抑,他屡遭驱逐和逼迫,无数次地流亡和离散。

晚年的杜甫无家可归,备受疾病的折磨,在身心疲惫之际,他的诗作依然展现出坚韧和力量。

770年,他不幸去世,享年58岁。

然而,他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总结:杜甫是一位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伟大诗人。

他通过自己的诗作,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诗作承载了他的悲愤和抱负,展现出了他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尽管生活中曾遭受许多困难和不幸,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真挚热诚的诗歌海洋。

杜甫ppt课件

杜甫ppt课件
杜甫的思想和价值观
REPORTING
杜甫的儒家思想
儒家仁爱思想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仁 爱、孝道和忠诚,认为这些都是
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
儒家礼义观念
杜甫在诗歌中经常提到礼义,认为 礼义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规范和约 束,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至关重要。
儒家天命观
杜甫认为天命决定个人命运和社会 兴衰,因此他关注国家命运和社会 问题,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 进步和正义而努力。
02 03
诗句解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了狂风肆虐、茅屋被掀的 景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对广厦 千万、天下寒士安居乐业的向往。
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通过描绘个人遭遇 来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PART 03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对后 世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 之一。
杜甫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被 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PART 02
杜甫诗歌赏析
REPORTING
杜甫的诗歌风格
01
02
03
04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情感深沉,语言节 奏鲜明,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波
杜甫苦, 呼吁正义和人性。这种精神启示我们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关注弱 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独立思考
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和见解,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启示我 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权威 ,勇于挑战传统观念。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自幼聪颖好学 ,少年时游历于洛阳、长安等地。

杜甫个人简介

杜甫个人简介

被称为诗圣的原因
❖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 衰的历史时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 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 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 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 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 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 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 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示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 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 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 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 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 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对杜甫的评价
❖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 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白居易
❖ 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 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 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
❖ 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
杜甫பைடு நூலகம்介
❖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 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 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 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 友谊,继而又遇高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

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

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作品注释⑴闻:听见,看见,听说。

⑵“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

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也做剑南。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

涕:眼泪。

⑷“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

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

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

”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

”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

却看:再看,还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⑹白日:表现时光美好。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

作伴也作:与妻儿一同。

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

刘希夷《出塞》诗:“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

”此以下三句皆预拟将来的话。

⑻“即从”二句:写还乡所采取的路线。

即,是即刻。

峡险而狭,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

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

杜甫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

”——浦注:“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涂俱写情。

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按《太平御览》卷六五引《三巴记》云:“阎、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人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

”阆、白二水,即嘉陵江上游,杜诗巴峡,盖指此。

若长江中巴东三峡之巴峡,乃在巫峡之东,杜时在梓州,不得云“从巴峡穿巫峡”,注解多误。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1]作品译文在剑南忽然传起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泪水便浸湿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忧愁早已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简直欣喜若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启程还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洛阳。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时杜甫52岁。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

他听到这个消息,内心无比激动,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2-3]编辑本段作品鉴赏历史评价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3-4]文学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2-3]题解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前一年冬,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等地.广德元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平息.在战乱中漂泊受难、饱经沧桑,正流离于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心中激荡,难以自抑,狂喜之余,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句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南一带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初闻此讯,我止不住热泪滚滚,洒满了衣裳.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忽传",表现捷报来得突然,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冲开郁积已久的感情闸门."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唐朝置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蓟北",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满头白发的我,要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回归故乡.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旋即又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近,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巴峡",指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上游峡谷,非巴东三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祖籍在此.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洛阳",今属河南.杜甫籍贯河南巩县,三岁时移居洛阳,故常以洛阳为故乡.句后作者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评解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卒造状胜者.这一首即是最后一种情况.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这是"杜老生平第一首快诗",这应缘于大悲之后的大喜.多年郁闷,一扫而光,岂能不快?兴致勃发,挥毫作诗,焉能不快?杜诗一千四百五十首,言喜者不多.这一首一变其一贯的沉郁顿挫之风,性情溢于笔墨之间.前两联写闻捷讯之喜,后两联写还乡之心切,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狂喜之情的.一般来说,悲哀之情容易动人,喜悦之情难以描状.虽然这是一首律诗,但读起来毫无律体的束缚之感,气势如风驰电掣,节奏像瀑水急湍,全篇就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浑成,绝无雕饰妆点,真可谓情至文生,愈朴愈真.这首诗将久经丧乱的人们听到战争结束时的狂喜之情强烈地表达出来,因而千百年来不知打动了多少乱世中流亡者的心.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