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育习俗
潮汕的生孩子习俗

潮汕的生孩子习俗
潮汕地区的生育习俗丰富多样,且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习俗:
1.吃喜酒:孩子出生后,家人会设宴庆祝,邀请亲朋好友共聚一堂,
分享喜悦。
2.送红蛋:亲友会送来染红的鸡蛋,表示祝福和庆贺。
3.送衣物:亲友会送给新生儿一些衣物,通常包括婴儿的衣裤、袜
子、帽子等。
4.送金饰:有些家庭会给孩子送一些金饰,如金锁、金手镯等,寓
意着富贵和吉祥。
5.点香火:在潮汕地区,新生儿的祖父母会在家中点燃香火,祈求
祖先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6.起名字:新生儿的命名通常会考虑五行、八字等因素,以图吉祥
如意。
7.满月礼:在孩子满月时,家人会举行庆典,邀请亲友前来庆祝,
同时给孩子剃发、洗澡等。
这些习俗体现了潮汕地区人们对生育的重视和对新生命的祝福。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习俗已经逐渐被简化或摒弃,但仍有一些家庭仍然坚持这些传统习俗。
中国生育习俗

漫谈中国民间生育习俗(找到一篇,不知道有没有借鉴的用处)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为了自身的生存极力繁育自己的种群,新生命的不断诞生使得人类能够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人类的先祖们为了活着,不得不面对饥饿、战争、疾病与灾荒对于生命的挑战。
由于物质生存条件的恶劣以及科学的不发达,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远古时期是非常恶劣的,有相当多的成年人根本活不到50岁。
尽管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程度逐渐加深,生存环境也在逐渐的改善,但是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战争、灾荒和疾病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使人民遭受了无穷无尽的苦难,生存的艰辛依然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人类要想生生不息,使每个家庭的姓氏能够继续延续,早生早育、多生多育就是人类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
在这种状态下,新生命的诞生并顺理成长,便成为每个家庭的一件大事。
为了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几千年来人们在生育繁衍方面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俗规范和仪式,从男女结婚的开始甚至结婚前,这一套民俗习惯就开始在男女的生活中发挥影响。
一般来说,人类的生育习俗在促进母婴健康,保证种族繁衍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人的一生中,从其诞生来到世间,至死亡离开世间,各个不同的重要环节,都要举行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
新生婴儿到世间要举行诞生仪礼、确认男女在生理上已发育成熟要举行成年仪礼、男女建立配偶关系开始承担相应的家庭和社会义务要举行结婚仪礼等。
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人们特别重视传宗接代,由于新婚是孕育新生命的开始,所以民间在婚姻缔结之初就寄寓了求子的期待,古代男女婚配前要请算命先生看双方八字和属相,最重要的莫过于能否生子。
在男女婚嫁的时候,就举行“求子”的仪式。
如清代光绪年间《惠州府志·婚嫁》中所记广东惠州地区“妇至门必于亲好中取福寿兼全者扶之”,此“福寿兼全者”,就是所谓的“多子多福之人”。
这里的意思十分明确,“福寿全者扶之”,就是希望“多子多福”。
当新娘坐上花轿离开娘家时,轿前要有一人捧着烘炉火炭,上覆贴有红纸双喜字样的瓦片两丸以寓日后子孙繁衍之意。
苗族 生育观

苗族的生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怀孕和生育:在苗族地区,女性怀孕后,会进行一系列的习俗活动。
比如,苗族妇女怀孕期间信奉胎神,认为胎神能保佑胎儿健康成长,也能损伤胎儿。
因此,孕妇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避免触犯胎神。
2.诞生礼:婴儿出生后,会举行诞生礼。
诞生礼包括三朝礼、十二朝、满月礼、对岁等部分。
比如,三朝礼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仪式,就是杀鸡敬祖。
在这一天,婴儿的满月礼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祭拜祠堂、宴请宾客,还要进行命名仪式。
3.命名礼:命名仪式也是苗族生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苗族地区,婴儿的命名通常由寨老或家族中的长者完成。
他们根据婴儿的出生时辰、性别、家族传统等因素来为婴儿命名。
4.成长和养育:在苗族地区,婴儿的成长和养育是非常重要的。
苗族人民认为,婴儿的成长需要得到神灵的庇佑和家族的照顾。
因此,在婴儿出生后,家人会请寨老或巫师为婴儿进行祝福仪式,祈求神灵庇佑婴儿健康成长。
同时,家人也会为婴儿准备各种生活用品和营养食品,以保障婴儿的健康和成长。
总的来说,苗族的生育观强调了生命的神圣性和家族的重要性。
在苗族地区,生育不仅是家庭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
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和力量,通过各种仪式和习俗来祈求神灵的庇佑和祝福。
这种生育观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家族的重视,也反映了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传统节日的传统民间生育与生子习俗

传统节日的传统民间生育与生子习俗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民间生育与生子习俗。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家庭、亲情和后代的关怀,也彰显了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观念。
本文将以传统节日为背景,探讨中国人民独特的传统生育和生子习俗,包括生育观念、出生仪式以及儿童命名习俗等等。
一、传统节日中的生育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与生育观念紧密相连,生育被视为家庭的使命和社会的责任。
在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中,人们会加强家族纽带,传承后代血脉,强调家族延续的重要性。
例如,在春节期间,很多家庭都会以家庭团圆为重,亲人们聚在一起,表达对家庭幸福的期望。
此外,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也有一些节目和活动与传统生育观念联系紧密,如儿童的游戏和玩具,以及欢喜的儿歌。
二、生育仪式与传统节日的结合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中,特别是婚嫁和出生相关的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生育仪式,以祈求幸福和健康的后代。
例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活动中,有一种习俗是将几个婴儿放置在竞渡船上,相信这样能给婴儿带来好运和健康。
此外,在一些地区,人们还会选择在正月十五这一元宵节,来庆祝新生儿的出生。
在这一天,人们会摆设一桌丰盛的宴席,宴请亲朋好友,祝福新生儿健康成长。
三、儿童命名习俗的传统节日意义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除了生育仪式,儿童命名习俗也是家庭的一大重要环节。
传统上,人们会根据出生日期、生辰八字、家族情况等因素来为孩子取名。
儿童的名字往往寓意美好的愿望,如健康、聪明、幸福等。
由于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因此选择在传统节日中为孩子命名,被视为具有特殊的仪式意义,也被认为能带来更多好运和福祉。
四、传统节日与儿童教育除了生育习俗和命名习俗,传统节日还给予了中国儿童教育很大的影响。
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家长们会给孩子们传递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展示中国传统的美德、道德和礼节。
举例来说,在传统节日如中秋节和重阳节,家庭成员会一起包粽子、登高、祭拜祖先等,借助这些活动培养孩子的家族观念、孝道精神和团结意识。
中国各地生育习俗

中国各地生育习俗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为了自身的生存极力繁育自己的种群,新生命的不断诞生使得人类能够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人类的先祖们为了活着,不得不面对饥饿、战争、疾病与灾荒对于生命的挑战。
由于物质生存条件的恶劣以及科学的不发达,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远古时期是非常恶劣的,有相当多的成年人根本活不到50岁。
尽管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程度逐渐加深,生存环境也在逐渐的改善,但是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战争、灾荒和疾病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使人民遭受了无穷无尽的苦难,生存的艰辛依然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人类要想生生不息,使每个家庭的姓氏能够继续延续,早生早育、多生多育就是人类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
在这种状态下,新生命的诞生并顺理成长,便成为每个家庭的一件大事。
为了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几千年来人们在生育繁衍方面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俗规范和仪式,从男女结婚的开始甚至结婚前,这一套民俗习惯就开始在男女的生活中发挥影响。
一般来说,人类的生育习俗在促进母婴健康,保证种族繁衍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人的一生中,从其诞生来到世间,至死亡离开世间,各个不同的重要环节,都要举行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
新生婴儿到世间要举行诞生仪礼、确认男女在生理上已发育成熟要举行成年仪礼、男女建立配偶关系开始承担相应的家庭和社会义务要举行结婚仪礼等。
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人们特别重视传宗接代,由于新婚是孕育新生命的开始,所以民间在婚姻缔结之初就寄寓了求子的期待,古代男女婚配前要请算命先生看双方八字和属相,最重要的莫过于能否生子。
在男女婚嫁的时候,就举行“求子”的仪式。
如清代光绪年间《惠州府志.婚嫁》中所记广东惠州地区“妇至门必于亲好中取福寿兼全者扶之”,此“福寿兼全者”,就是所谓的“多子多福之人”。
这里的意思十分明确,“福寿全者扶之”,就是希望“多子多福”。
当新娘坐上花轿离开娘家时,轿前要有一人捧着烘炉火炭,上覆贴有红纸双喜字样的瓦片两丸以寓日后子孙繁衍之意。
潮汕传统生育风俗礼仪

潮汕传统生育风俗礼仪1. 引言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的东南沿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潮汕地区,生育被视为一个家庭的重要事件,因此有许多传统的生育风俗礼仪。
这些传统风俗礼仪不仅代表了潮汕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习俗,还反映了对新生儿和母亲的关爱和尊重。
本文将介绍潮汕传统生育风俗礼仪的一些重要方面。
2. 生育前的准备在潮汕传统文化中,生育被视为家庭的重大事件,因此在生育前需要做一系列准备工作。
首先是选定一个吉祥的日期。
通常,潮汕人会请专业的算命师为即将生育的妇女选择一个吉祥的日期和时间。
这个日期通常要避开一些不吉利的日子,如丧葬日、相冲的日子等。
其次,家人会一起参与筹备工作。
家庭成员会共同精心布置产房,以及准备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食物。
在潮汕文化中,亲友和邻居也会提供帮助和支持。
3. 生产过程中的仪式在潮汕传统生育风俗礼仪中,产妇在生产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仪式和仪态。
例如,在产妇即将生产时,家人和亲友会为她准备一碗热腾腾的姜汤或姜茶。
姜汤被认为有助于提供能量,并保持产妇的体温。
这个姜汤也被认为可以清洁产妇的身体,消除不吉利的气氛。
另一个重要的仪式是家人和亲友在产妇呼吸冲破最后一道难关时一起倒计时。
这个仪式象征着家人和亲友一直在支持并陪伴着产妇,给予她力量和勇气。
4. 新生儿的命名和接纳仪式在潮汕传统生育风俗礼仪中,新生儿的命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常,父母会请专业的取名师为新生儿起一个吉祥的名字。
新生儿的名字通常会包含有特殊意义的汉字,代表家庭的希望和祝福。
新生儿出生后,会进行一系列的接纳仪式。
首先,新生儿会被洗净,然后父母会为他穿上一套新衣服,这被视为给新生儿祝福和祝福的象征。
然后,在一个特殊的仪式中,新生儿会被展示给家人和亲友,大家会为他鼓掌和欢呼。
5. 满月宴在潮汕文化中,满月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满月时期象征着新生儿健康成长已经一个月。
因此,家人会举办一个满月宴来庆祝这个重要的时刻。
寝待月出生的寓意

寝待月出生的寓意
【最新版】
目录
1.寝待月出生的含义和起源
2.寝待月出生的寓意和象征
3.寝待月出生在文化中的影响和应用
正文
【1】寝待月出生的含义和起源
寝待月出生,又称待产,是指孕妇临近分娩时,在家中安静地等待新生儿的诞生。
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中国,并在中华文化中流传至今。
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孕妇通常会选择在家中分娩,因此,待产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分娩方式。
【2】寝待月出生的寓意和象征
寝待月出生的寓意丰富多样,既有对生命的尊重,也有对母性的敬仰。
从文化角度来看,寝待月出生体现了以下几种象征意义:
(1)生命的诞生:待产过程中,孕妇与家人共同期待着新生命的到来,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传承。
(2)母性的伟大:待产过程中,孕妇需要承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这体现了母性的坚韧和勇敢。
(3)家庭的期盼:待产过程中,家人对新生儿的期盼和祝福,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团结。
【3】寝待月出生在文化中的影响和应用
寝待月出生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生育观念上,还渗透到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1)生育观念:寝待月出生的传统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生育文化,使得孕妇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尊重和关爱。
(2)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寝待月出生作为一个重要的题材,被广泛运用。
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之母王夫人待产时,全家上下都为之担忧和祝福。
(3)艺术表现:在古代艺术作品中,寝待月出生的场景也经常被表现。
例如,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中,常有待产孕妇的形象出现。
生育畀利市的习俗

生育畀利市的习俗1.生育。
出嫁女生小孩(俗称“苏月”)三朝,男家就要做印糍、包粽子、买猪肉,备好鸡、酒与红鸡蛋等,整理成一条担,贴上红纸,向外家“报羌”(俗语,报喜)。
其后,女家又备上婴儿新衣服数套,孖带一条(四条带),以及鸡、酒与鲜鸡蛋等,整理成一条担,贴上红纸,给亲家“送更”(俗语,送礼、回敬),并看望生育的母子。
见到新妈妈后,畀一对穿红绳的利市,挂在颈上,分左右吊在胸前;而婴儿的,则一般放在肚面的衣服夹缝中。
女家亲属返程时,亲家母、新妈妈亦要各畀一对利市,以示感谢。
2.满月酒。
通常按习俗,婴儿满一个月之后就要摆满月酒庆贺,尤其是男丁,在封建社会中视为延续“香火”,后继有人,更为隆重。
满月酒除了宴请亲朋戚友之外,一定要请村、房、族中父老到场,一来表示尊重老前辈,二来表示主家为村、房、族添了男丁,有了延续香火这件大喜事而共同分享喜悦。
跟着,老妇人抱婴儿拜祭祖先。
宴饮时,主家老妇人先畀村、房、族中父老一对穿红绳并连结在一起的利市放进衫袋,有的人家还借此请他们给婴儿起名。
之后,主家老妇人与亲朋戚友依次畀新妈妈、婴儿一对利市,表示祝贺,并说“多子多福”、“三年抱两”等祝词。
现在,此习俗仍盛,不同的是现在普遍有电话,“苏月”不用三朝报羌,而是即时通知。
此习俗文章的时候,心潮起伏、翻滚,很久都不能平静,深深感到千百年来,罗定人民的祖先创造了这个习俗,经世代相传,不断修改、补充,形成了这个系统的畀利市的优良传统习俗,现在不但继承了下来,而且不断发扬光大,深感欣慰。
畀利市传统习俗核心只是一个字:情!亲情的情,友情的情,关爱之情……这一切,都从畀利市这个小小的行动中充分体现了出来,正如《爱的奉献》这首人们熟悉的歌中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珍贵,值得我们很好地珍惜、爱护、培育、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中国民间生育习俗(找到一篇,不知道有没有借鉴的用处)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为了自身的生存极力繁育自己的种群,新生命的不断诞生使得人类能够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人类的先祖们为了活着,不得不面对饥饿、战争、疾病与灾荒对于生命的挑战。
由于物质生存条件的恶劣以及科学的不发达,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远古时期是非常恶劣的,有相当多的成年人根本活不到50岁。
尽管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程度逐渐加深,生存环境也在逐渐的改善,但是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战争、灾荒和疾病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使人民遭受了无穷无尽的苦难,生存的艰辛依然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人类要想生生不息,使每个家庭的姓氏能够继续延续,早生早育、多生多育就是人类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
在这种状态下,新生命的诞生并顺理成长,便成为每个家庭的一件大事。
为了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几千年来人们在生育繁衍方面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俗规范和仪式,从男女结婚的开始甚至结婚前,这一套民俗习惯就开始在男女的生活中发挥影响。
一般来说,人类的生育习俗在促进母婴健康,保证种族繁衍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人的一生中,从其诞生来到世间,至死亡离开世间,各个不同的重要环节,都要举行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
新生婴儿到世间要举行诞生仪礼、确认男女在生理上已发育成熟要举行成年仪礼、男女建立配偶关系开始承担相应的家庭和社会义务要举行结婚仪礼等。
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人们特别重视传宗接代,由于新婚是孕育新生命的开始,所以民间在婚姻缔结之初就寄寓了求子的期待,古代男女婚配前要请算命先生看双方八字和属相,最重要的莫过于能否生子。
在男女婚嫁的时候,就举行“求子”的仪式。
如清代光绪年间《惠州府志·婚嫁》中所记广东惠州地区“妇至门必于亲好中取福寿兼全者扶之”,此“福寿兼全者”,就是所谓的“多子多福之人”。
这里的意思十分明确,“福寿全者扶之”,就是希望“多子多福”。
当新娘坐上花轿离开娘家时,轿前要有一人捧着烘炉火炭,上覆贴有红纸双喜字样的瓦片两丸以寓日后子孙繁衍之意。
此外如民间婚礼中的撒帐习俗本身也是一种祈子方式。
各种各样的祈子习俗在古代中国民间的婚礼仪式上比比皆是,这可以说是民间生育习俗的第一个程序。
男女结婚后,双方的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女儿和媳妇何时“有喜”,也即怀孕,这是生育中的第一个先兆。
未怀孕前,民俗中有生殖崇拜及岁时节日中的各种求子习俗,如北方地区的拜泰山娘娘、南方拜临水夫人,以及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拜送子观音等。
福建泉州旧俗元宵节时,娘家要为新婚女儿送上红、白成对的莲花灯和“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灯,寄以“早生贵子”的祝愿。
一旦确定了怀孕,无论怀孕妇女的父母,还是公婆、丈夫以及其它人,都会喜上眉梢,因为有了后代,就不愁家族的延续。
怀孕所以称之为喜,是与中国民间的传统观念有关。
中国人历来都认为“无后为大”,既然有后,有身孕,那就意味着后世有人,可以传宗接代。
同时也说明,娶来的媳妇是有生育能力的,这就为家族的人口繁衍报了喜。
由于中国封建的传统观念影响,得喜之中很重要的“喜”是在于有子。
虽然未经生产不可能知道胎儿是男是女,但是怀孕本身就意味着腹中胎儿是子,即便这次不是子而是女,下次也会生个儿子的。
喜的内容也就包容在其中了。
确定怀孕后,要有人要四处说喜,同时通知孕妇娘家,孕妇的娘家就开始为迎接新生儿的到来做准备。
四川自贡地区旧俗,妇女结婚怀孕后,娘家要为其准备产后的鸡、蛋、米和为即出世的宝宝准备鞋袜、衣、帽。
安徽含山的习俗是妇女怀孕期间,娘家要准备婴儿穿的衣被尿片等用品,婆家则于临产时炒“阴米子”即蒸熟晒干的糯米饭,再以铁锅烘炒,俗称“催生米”,以便生育后用开水泡食。
而在有些地区如广东惠州,首先要祭神拜租。
这有两个用意,一是向祖宗报喜,二是祈求诸神保佑。
妇女一旦怀孕,其地位、身价也会随之而提高,全家人会随着做出各种符合民间传统习惯的反应。
自怀孕开始,家中人会对孕妇采取保护措施,孕妇们的行为和饮食便受到一些限制,形成不同的民间风俗和“禁忌”。
多数的风俗和“禁忌”是对孕妇进行限制,例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要求孕妇用布围住额头,忌孕妇参加红白喜事,入生子人的家,伸腰,打哈欠,钉钉子,抬重物等。
另外,孕妇们还禁食“寒性”的食物。
这些民间“禁忌”虽然有些带有迷信色彩,但是,它对于孕妇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民俗新妇怀孕,俗称“病子”或“有身”,期间凡事需小心在意。
孕妇要注意营养,多从鸡鸭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
对于孕妇,古人是食养与胎教并重,还有“催生”之俗。
在食养方面,强调“酸儿辣女”,“一人吃两人饭”,重视荤汤、油饭、青菜与水果。
民俗孕妇忌吃兔肉,认为若吃了,产下的孩子会长个三瓣嘴,即兔唇。
这一说法流传范围极广,流传年代也颇为久远。
西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中就有记载“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见兔,令儿缺唇。
”此外各地其他孕妇忌嘴的习俗极多,主要有:不能吃狗肉,吃了狗肉的话,将来孩子爱咬人,吃奶时也爱咬奶头;不能吃生姜,否则生下的孩子会六指;不能吃麻雀(否则子女长大后会淫乱)以及一切凶猛丑恶之物(子女将来会残暴);忌吃螃蟹,这样生下的孩子才不咂泡沫流口水,又说吃螃蟹令胎横难产。
而台湾民俗则以为吃了蟹,生出来的孩子像蟹那样抓扭别人的手脚;忌食鸭子,认为吃了鸭子,孩子要生摇头病;忌食狗肉等“化气”的食物,民间认为“化气”食物会“化胎气”,易流产;有的地方还不许孕妇吃葡萄,怕胎儿长成葡萄胎;不能吃猪肝、鸡肝,否则会导致产后无奶或少奶等等,不一而足。
妇女妊娠期除有种种的忌嘴禁食之外,还有各类禁视的规矩,即规定不少物品和事物不能看,否则要生怪胎或难产。
如:孕妇不能看产妇分娩,不然自己将来要难产。
这条禁忌颇有点科学根据,因孕妇看到正在分娩的产妇的痛苦表情,听到产妇的叫喊声,容易造成一种精神压力,到自己分娩时可能会神经紧张,以致引起难产。
台湾民间孕妇忌见月蚀,以为见了月蚀所生子女身体不全,也是出于同类心理。
安徽徽州民俗规定,妊娠期间孕妇不能将裤子“张口”朝天晾晒,更不能晾在屋外过夜;不能看丧葬、尸体,不能看砌墙时开窗户、门户;不能看砌锅灶时开灶门、炉孔等。
由于旧时民间对孕妇流产、难产及生残缺儿和怪胎难以作出完全科学的解释,于是便附会出种种迷信说法以警示一般村妇,这样,除禁食、禁视之外,在行动举止方面也出现极多的清规戒律。
如:广东惠州地区忌孕妇在坟旁方便,认为脏污了土地神,出生的儿子会畸型;忌在家打钉子、补老鼠洞,认为怀孕期间钉钉补洞会损伤“六甲”,出生的孩子会缺唇(兔唇),或者会瞎眼、没屁股眼,这都是人们打补钉子补洞带来的恶果。
海南琼崖一带禁忌在孕妇房中的任何一处(如墙、门、床板、器具)钉钉等物,犯之,将来生出的孩子四肢不全;不可置刀于灶上,因孩子投胎时,须经灶君菩萨的允许、怀孕后,置刀于灶,那就是对灶君不满,灶神会将原答允送子的主意打消,因此产下的孩子多死婴或造成流产等。
浙江各地流行的孕妇禁忌有:不能跨越绳索,认为绳索像胎儿脐带.跨后要缠身难产;不能满屁股坐板登,否则胎位后坠形成难产;不能抱别人的孩子,说是抱过的孩子要生病,俗称“替胎”。
普宁习俗孕妇不应到神庙去,俗以为神灵是至高无上的,洁白无私,福佑下民,理应虔诚尊敬。
而受胎是亵渎的结晶,倘到神灵之前,是大不敬的事。
此外,各地民间还有其他一些习俗,如四川有忌在新夫妇交拜时堂屋侧置秤(生子驼背),孕妇床头不能挂有他项物件(将生孩子必骈指),等等。
这些禁忌规定对孕妇的言行举止是要慎之又慎,防之又防。
总之,让孕妇深居简出,谨慎生活,这是得喜后的“忧”,直到腹中婴儿出生后,这些谨小慎微的规矩,民间的传统才算告一段落。
我国古代很早就在胎教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传统医学对妇女孕期有怡情养性、实行胎教的规定。
《妇人良方大全》曰:“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温和,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视恶事。
”《正俗方》云:“怀孕妇人性宜宽厚,神全气和,不惟安胎,生子必温厚,古所谓胎教也。
”一些诗礼世家,更教育女儿、媳妇在孕期内“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实行古人所谓的“胎教”:要求孕妇行坐端正,多听美言,有人为她诵读诗书,演奏礼乐。
同时不可四处胡乱走动,不可与人争吵斗气,不可从事繁重劳动等。
民间习俗还很重视妇女孕期的保健,《胎产护生篇》“产前十忌”记载;孕后“第一最忌共夫寝,……善坠胎者更慎之……”《达生篇》云:“得孕后即宜绝欲,若再扰子宫,其胎或一月、三、五月必堕。
”张曜孙提出;“怀孕之后首忌交合。
……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而夭”。
可见民间生育习俗中已经很注意这点,如上海郊区旧时就流行有女儿孕后,娘家送分床铺的习俗。
妇女婚后第一次怀孕,孕妇的娘家闻讯后,一般在孕妇怀孕三个月左右,送一张单人床到女婿家,称为“送分床铺”。
暗指夫妇从此以后该分铺而居,以利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
“送分床铺”之俗限于女儿第一次怀孕,以后就不再也不必重复了。
在催生方面,民间习俗也是有很多规定。
所谓“催生”,多是指孕妇的娘家借此将婴儿出世后需用的东西送过来,或送他物寄托,希望女儿快生、顺产之意。
《梦梁录》云:“杭城人家育子,如孕妇入月,期将届,外舅姑家以银盆或彩盆,盛粟杆一束、上以锦或纸盖之,上簇花朵、通草、贴套、五男二女意思,及眠羊卧鹿,并以彩画鸭蛋一百二十枚、膳食、羊、生枣、粟果及孩儿绣绷彩衣,送至婿家,名‘催生礼’。
”孕妇临产的那个月叫达月,到了达月,娘家必送礼物以示催生。
催生礼,一般有衣、食两项。
衣有凡婴儿出生后所需用的衣服、鞋帽、包被、诞兜及至尿布都送上;食有鸡蛋、红糖、长面、桂圆、核桃等等。
因催生礼品丰盛,往往须用担挑上.有的地方干脆就叫“催生担”。
催生礼随民风乡情不同,各地自有特色。
福建泉州有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线面、鸡等物品到男家,俗称“催生”,祈望外孙降生顺遂的习俗。
广东饶平生育习俗规定临产前一日,娘家要备新生儿的衣服、鞋、帽等数套及各种点心食品(如麦包、粽子、红鸡蛋等)送至婆家,叫“催生”。
婆家收下服装和大部分点心食品,退回小部分,并将收下的点心食品,分赠给亲友、邻居。
东莞一带,旧俗若产妇遇到难产,婆婆请男巫到家来为媳妇解六甲。
届时用鸭蛋12枚,向天焚化元宝、冥镪,以求神明庇佑其孕妇及胎儿快生快出,也叫“催生”。
江苏高邮多送鸭,催生礼送上瞟肥不生蛋的鸭子,表示女儿生养顺利。
浙江温州在女儿临产时,母亲要送肉给女儿。
肉约一寸见方,切得端正,不偏不倚,烧熟送去,当地叫“快便肉”,以为产妇吃了,临产快捷。
杭州在清末民初时,孕妇产期将届,娘家要送催生礼。
送的有喜蛋、桂圆及襁褓。
预产期将到的那个月的初一,派人将上面各种物品送往男家时,要携带一笙吹着进门,以“笙”谐“生”,以“吹笙”表示催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