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繁技术
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及其优点

传基因相同、生理一致、生长发育正常、无病无毒的 群体植株。 2. 要求植株有高的光合能力或光独立生长能力(能利用 空气中的CO2作主要的碳源)。
二、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的优点
(一)缩短培养周期 通过人工控制,动态调整优化植物生长环境,为种苗繁殖
改一变、了 植碳物源无的糖供培给养途快径繁小,技即术植改变株培养表基成现分,为培养生基中长不再速含有度糖;慢、徒长、发育差、生理形态
以大豆、海棠、核桃、生姜、甘薯、香蕉等20多种植物为材料的植物无糖培养试验表明,无糖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可提高10%以上,培
异常、个体差异大、变异性增加、成活率降低。 养周期缩短了25%以上,生产成本降低了35%以上。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因而可使植株长势良好,生物量较有糖培养的显著增加,污染率明显降低。 一是植物体靠光合作用进行自然生长(自养) 无糖组培工艺的简单化,流程缩短,技术和设备的集成度提高,降低了操作技术难度和劳动作业强度,更易于在工厂化生产上推广应 用。 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又称为光自养微繁殖技术,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中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通过控制影响组培苗生长 发育的环境因子,促进植株光合作用,以更接近植物自然生长状态、成本相对较低的方式生产优质种苗的一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海棠无糖培养与常规培养的试验对照 二、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的优点
主要内容
一 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 二 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的优点
一、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
(一)提出
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 术是由 设施园艺与环 境控制专家古在丰树 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 末提出的,是一种全 新的植物组织培养技 术。
快繁的名词解释

快繁的名词解释快繁,又称简繁转换,是指将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或者将简体字转换为繁体字的一种文字处理技术。
在中文使用范围广泛的地区,如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简体字被广泛使用,而在香港、台湾、澳门等地,繁体字仍保留着独特的地位。
因此,快繁的应用成为了促进不同地区交流与理解的一个重要工具。
快繁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科学的支持。
早期的快繁技术主要依赖于人工转换,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错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快繁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提升。
现如今,快繁技术已经成为一项基于算法和语言学研究的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成果。
在快繁技术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识别和转换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般而言,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有些字形相同但读音不同,有些字形相似但读音相同。
因此,要实现准确的繁简转换,需要建立庞大的字库和复杂的转换规则。
这些字库和规则常常需要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得到完善。
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快繁的转换效果也得到了质的提升。
使用这些技术,可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快繁转换。
例如,可以借助大规模的文本数据进行统计学习,以发现简繁字之间的概率分布规律。
这种基于数据的方法有效避免了人工规则的繁琐和不完备,大大提高了转换的准确性和效率。
快繁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文字处理、信息检索、文化传播等诸多方面。
在文字处理中,快繁技术可以用于将输入的文本转换为用户设定的繁简体字形式,提供更加便捷的输入方式。
在信息检索中,快繁技术可以用于将用户输入的关键词进行转换,以实现更加准确的搜索结果。
在文化传播中,快繁技术可以用于将不同地区的文字内容进行转换,以促进跨地区的交流与理解。
然而,快繁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是完全确定的,因此在转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歧义或错误。
其次,由于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有时候简繁转换可能涉及到一些敏感词汇或文化符号,这就要求快繁技术在处理这些内容时要更加灵活和智能。
植物的离体快繁

4、褐变现象
概念 褐变: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由培养材料 向培养基中释放褐色物质,致使培养基逐 渐变成褐色,培养材料也随之慢慢变褐而 死亡的现象。
褐变原因
由于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将酚 类化合物氧化成醌类物质,会抑制其它酶 的活性,从而影响所接种外植体的培养。
减轻褐变现象发生的方法:
三个选择:
在培养基中表现的症状
外植体接触培养基部位长菌 外植体损伤部位长菌 外植体生长不良或表现出缺绿
防治措施
接种前的工作: 1、 接种室的灭菌 2、超净工作台的灭菌 3、 接种器皿、用具的灭菌 4、工作人员接种前应做的准备工作 5、 材料的灭菌
1、接种室的灭菌
• 接种室的地面,墙壁要擦洗干净灯灭菌
3、玻璃化现象
定义:当植物材料不断地进行离体繁殖时,有些 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往往会呈半透明水渍状,这 种现象通常称为玻璃化。 特点:外观形态有明显异常;体内含水量、矿质 元素、糖类、纤维、蛋白质等基本成分含量有变 化,一些酶活和内源激素含量有变化。
影响玻璃化苗发生的因素
1.培养材料:材料种类和外植体不同都有影响。
兰花的萌发
兰花的启动
兰花的增殖
兰花的分化
培养的兰花
五种器官发生方式优点、缺点比较:
(1)不定芽型:容易成苗,对培养基要求不 高,后代遗传性较为稳定,但取材受到一 定限制,仅限于具有明显顶端分生组织和 次生分生组织的物种。
(2)器官型和类胚体发生型:对培养基要求 高,器官发生条件苛刻。繁殖数量不如不 定芽型和器官发生型多,但遗传性稳定。
错
误
2、遗传稳定性
影响遗传稳定性的因素有: 1、基因型 2、继代次数 3、发生方式 4、激素浓度
快繁技术名词解释

快繁技术名词解释
快繁,是一项最新的信息处理技术,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庞大的知识和信息转换成简单易懂的文本,以便用户快速理解和提取信息。
它是一种处理正规语言文本和多种不同文本格式(如PDF,HTML等)的强大技术,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检索功能,使搜索和检索文本内容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快繁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文本处理,它能够智能化地分析文本内容,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关键词,从而实现文本摘要、情感分析、语义理解等功能。
它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中的关键词和词组,自动提取出潜在的主题信息,进行信息安全、内容分类和自动推荐等服务,从而实现对文本内容的高度深度抽取和挖掘。
快繁还支持自然语言处理(NLP),自然语言处理是一项技术,主要用于提取自然语言文本中的有用信息,它可以通过文本分析,识别语句中的实体关系,以及文章的语义结构,更加准确地实现文本的认知处理。
此外,快繁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客户服务、产品分析、智能推荐等增强性功能。
快繁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著的,它可以加速信息的处理过程,帮助企业更加有效地进行大数据分析,降低研究成本并提高研究质量;它还可以提高搜索和检索文本内容的效率,让用户更加轻松快捷地完成文本内容处理和内容挖掘任务。
快繁技术不仅是在企业数据分析、文本处理以及内容挖掘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同时它也是当今新兴的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在未
来也将被大量应用于人工智能、智能客服等方面。
快繁技术不仅能够加速信息处理,而且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文本分析和内容处理技术,从而有效提高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给企业带来更多有益的商业机会。
植物快繁新技术

04
植物快繁新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Chapter
植物快繁新技术的优势
繁殖速度快
繁殖材料丰富
繁殖品质优良
节省空间和时间成本
植物快繁新技术采用离体培养 、组织培养等高效繁殖方式, 比传统繁殖方式速度更快,可 大量快速繁殖优质植物。
植物快繁新技术可以使用各种 植物组织、器官、细胞、原生 质体等作为繁殖材料,不受季 节、地域限制,极大丰富了繁 殖材料来源。
THANKS
感谢观看
案例三
抗逆性增强
01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逆相关基因导入作物中,从而提高作
物对逆境(如干旱、盐碱、低温等)的耐受能力。
产量提升
02
抗逆性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逆境影响较小,能够保持较高的产
量和品质。
生态效益
03
抗逆性作物的推广种植,有助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
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植物快繁新技术可以通过无性 繁殖方式,保留母株的优良性 状,保证繁殖品质的一致性, 且可以避免有性繁殖带来的基 因变异。
植物快繁新技术可以在实验室 等室内环境中进行,节省了大 量耕地和时间成本,同时也避 免了自然环境下繁殖过程中的 病虫害等问题。
植物快繁新技术的挑战
技术难度大
植物快繁新技术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技术难度较大,需要掌握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 、遗传学等多学科知识。
繁殖材料选择和处理难
不同的植物组织和器官对于离体培养和组织培养 等快繁技术的适应性不同,如何选择和处理繁殖 材料是技术成功的关键,也是一大挑战。
设备成本高
植物快繁新技术需要使用各种高精密度的仪器设 备和实验室设施,设备成本较高,也增加了技术 难度和成本。
植物快繁

植物试管离体快繁——分类
腋生枝型
不定芽型
胚状体发生
植物试管离体 快繁应用
剑麻组培苗生产
植物试管离体快繁应用
人工种子制备
植物试管离体快繁应用
百 子 莲
珍 稀 花 卉 繁 育
老 虎 须
植物试管离体快繁应用
有 趣 的 挂 件
光自养微繁殖技术
• 光自养微繁殖技术(Photoautotrophic micropropagation)又称为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 Sugar-free micropropagation)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 中改变碳源的种类,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 源,通过输入CO2气体作为碳源,并控制影响试管 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促进植株光合作用,使试管 苗由兼养型转变为自养型,进而生产优质种苗的一种 新的植物微繁殖技术。
气雾培养法
• 目前,气雾培在生长上运用也将越来越多,生产科研 上都得以有效的证明,它是一种极具生长潜力的新型 栽培模式,不管是木本、草本、藤本植物都能使它的 生长发挥出最大的发育潜能,在不改变基因的情况下 ,实现作物栽培的速生优质与高产。大大提高了生产 效益,减少了管理投放,是未来农业中最为先进的栽 培模式。
内容摘要
• • • • 1.植物快繁的定义 2.植物快繁技术简介及应用 3.不同快繁技术的比较 4.前景分析
植物快繁的定义
• 广义快繁:“植物克隆”,包括传统的嫁接、扦插繁 殖、试管离体快繁及植物非试管离体快繁技术等。 • 狭义植物快繁技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将优良植株 的器官、组织或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在短时间内获得 大量遗传性状较为一致的个体的技术
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
• 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环控技术 基础上的一项新型育苗技术,离开了计算机 智能化自动化的控制就很难实现开放多变环 境下温光气热水份营养等发育相关因子的优 化与调控。也难以发挥自养潜能实现开放环 境的无糖培养,更难做到不受季节变化的周 年育苗。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快繁与脱毒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它能够实现植物的快速繁殖、脱毒和基因转化。
在植物学研究和植物育种领域,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将深入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快繁与脱毒技术及其应用,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领域。
1. 快繁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快繁技术是指利用植物体的一小部分组织或细胞,通过体外条件培养,实现植物的快速繁殖。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繁殖速度,缩短繁殖周期,是进行新种质创制、遗传改良和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快繁技术的主要方法包括离体培养、愈伤组织培养和微繁殖等。
1.1 离体培养离体培养是将植物体表层(如幼叶、幼茎)或内部组织(如胚乳、子叶)分离出来,移入含有适当营养盐和植物生长调节物的培养基中培养。
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和添加合适的植物生长激素,可以诱导组织分化和再生形成新植株。
1.2 愈伤组织培养愈伤组织是植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或损伤后,经过细胞分裂和组织再生形成的一种未分化的组织。
愈伤组织培养是利用这种特殊组织进行快速繁殖的一种方法,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和添加植物生长调节物,可以诱导愈伤组织再生形成新植株。
1.3 微繁殖微繁殖是利用植物的微小芽或胚珠进行快速繁殖的方法。
通过培养条件的控制和植物激素的添加,可以诱导微小芽或胚珠快速生长并形成新植株。
2. 脱毒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植物体内可能携带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因此会影响到组织培养的效果。
脱毒技术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出现的一种重要技术。
脱毒技术能够有效地清除植物体内的病原体,提高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繁殖效率。
2.1 生物脱毒生物脱毒是利用生物制剂对植物体内的病原体进行清除的方法。
通过培养环境中添加含有特定菌株或真菌的生物剂,可以促进植物体内病原体的清除和组织的健康再生。
2.2 生理脱毒生理脱毒是利用植物自身的生理代谢特性进行脱毒的方法。
通过调节培养条件和添加特定的营养物质,可以激活植物的生理代谢活性,加速病原体的清除和组织的再生。
第7章 茎尖培养和脱毒、快繁技术

7.3 快速繁殖技术(micropropagation ) 快速繁殖技术(
3. 快繁的一般步骤:
③ 试管苗的壮苗与生根:
• 一般要分成单苗 , 转移到盐浓度较低 、 不含细 一般要分成单苗, 转移到盐浓度较低、 胞分裂素, 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生根壮苗培养基, 胞分裂素 , 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生根壮苗培养基 , 至根、茎长到合适的长度,即可锻炼出瓶。 至根、茎长到合适的长度,即可锻炼出瓶。 • 问题:不易生根 ( 延长时间、 继代 ) ;易生根: 问题:不易生根( 延长时间 、 继代) 壮苗阶段不加生长素, 壮苗阶段不加生长素 , 试管外生根可减少费用; • 特殊方法:如马铃薯的小球茎法。 特殊方法:如马铃薯的小球茎法。
7.3 快速繁殖技术(micropropagation ) 快速繁殖技术(
4. 提高试管苗繁殖速度的措施:
① 选择合适的繁殖途径 ② 改良培养基: 激素 (腋芽 、 不定芽 、 胚状体 ) 等; 激素( 腋芽、 不定芽、 胚状体) ③ 改良培养条件 : 温 、光 、 湿度、 气体(有利气体、 湿度 、 气体 ( 有利气体、
7.1 茎尖培养
3. 茎尖培养技术: • 培养方法:固体培养、液体纸 桥培养(易愈伤化时)
7.1 茎尖培养
3. 茎尖培养技术: • 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要求: • 一般可用MS培养基,加少量的生长素(不 用2,4-D)和细胞分裂素;GA3有时对抑制 愈伤等有一定的效果。
7.2 脱毒技术: 脱毒技术:
3. 茎尖培养技术: • 材料消毒:在温室种植或田间种植的健康植 株上取枝条,必要时母株可用杀菌剂处理; 在实验室切取2-3cm长的芽,去掉较大的叶 片,进行常规的表面灭菌;
7.1 茎尖培养
3. 茎尖培养技术: • 茎尖分离:将灭菌的芽置放有湿滤纸的无菌 培养皿中,置体视显微镜下,依次用镊子或 解剖刀剥去叶片直至露出生长点,用锋利的 解剖刀片把带或不带叶原基的分生组织切下 来,直接接种到培养基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花基因工程研究起步晚, 主要是因为兰科植 物对根癌农杆菌或发根农杆菌不敏感, 缺乏合适的 表达载体, 而一些直接转移的方法如 PEG 介导和 电激法成功率不高[ 16] 。目前报道的兰花的遗传转 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 转化法, 其中基因枪转化法应用较多, 成功率也较 前者高一些。 211 靶材料
兰花遗传转化中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有潮霉 素磷酸转移酶基因( hpt ) 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 ( neo) , 选择培养中则相应地使用潮霉素(Hyg) 和卡 那霉素( Km) 作为选择剂 。兰花对普遍使用的一些
44
中 国生 物 工 程 杂 志
第 23 卷
抗生素如卡那霉素存在天然抗性, 因此常需要高于 500mgPL 的 Km 来筛选转化细胞[ 24] 。较低浓度的选 择压力导致假阳性率增加, 抗生素浓度过高又必然 对植物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Knapp 等[ 25] 报道使 用 bar 基因作为三个不同属兰花 ( Cattleya, Brassia, Porituenopsis) 转化的选择标记基因, 以 bialaphos 为 选择剂, 获得了选择效率较高的转化植株, 此选择 系统可用于各属兰花。You 等[ 26] 报道使用甜椒的 铁氧还 蛋白 类 似基 因( ferredoxin2like protein ( pflp ) gene) 作 为 选 择 标 记 基 因, 以 胡 萝 卜 欧 式 杆 菌 ( Erwinis carotovora ) 作为选择剂筛选兰花转化子, 结 果表明转基因兰花植株对胡萝卜欧式杆菌显示较
兰花是兰科植物的统称, 一种宿根性的多年生 草本花卉。兰科植物种类繁多, 全世界约有 800 个 属, 25000 个种[ 1] 。兰科植物大多为观赏类花卉, 有 极高的观赏价值, 有些种类如白芨、天麻等具有极 高的药用价值。由于兰花种子细小, 且需相关共生 菌共同作用才能萌发生长, 人工培育成苗率低, 而 分株繁殖周期长, 繁殖率低, 因此可以将优良单株 通过组织培养在短期内大批量扩繁, 获得品质优良 的群体。目前, 兰花是观赏花卉中依靠组织培养繁 殖种苗的最重要种类, 其组培苗的数量约占观赏植 物组培苗总量的 40% [ 2] 。成熟的组织培养体系是 进一步遗传转化的基础, 随着组织培养技术在兰花 中的广泛应用, 兰花的基因工程研究也取得了很大 进展。
兰花的培养方式包括固体培养、半固体培养和
液体培养三种。本实验室比较了固体培养和液体
培养对大花蕙兰圆球茎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发现利 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圆球茎增殖速度慢, 继代不及时 易分化出芽, 较适合于芽和根的分化培养; 液体振 荡培养增殖较快, 一般 10 天左右就可见每个圆球 茎周围又新长出 2~ 3 个小球茎, 可成倍地降低成 本, 大大减少兰花固体培养中常见的褐化现象, 但 生长不够健壮, 色淡, 质地较疏松, 玻璃化 比率较 高。杨玉珍等[ 13] 认为半固体培养 基( 减少琼脂用 量) 最佳, 圆球茎增殖量大, 色深绿, 健壮。作者认 为在整个快繁生产过程中, 可以采用上述几种培养 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即利用半固体培养或液体培养 进行圆球茎增殖, 利用固体培养分化和生根, 增加 繁殖系数, 降低污染, 减少成本, 利于大规模生产。
培养基中添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配比
和浓度对圆球茎增殖与分化起主导作用。在种子 萌发及芽诱导中, 生长素使用浓度范围较大( 011~ 510 mgPL) , 其浓度一般高于细胞分裂素, NAA 诱导 效果好于 2, 42D 和 62BA[ 16] 。大花蕙兰对 KT 的敏 感程度高于对 62BA 的敏感程度, 相同浓度的 NAA 下, KT 用量稍微增减即会产生明显差异, 低浓度的 KT 对圆球茎增殖有 明显促进作 用, 高于 011mgPL 则会抑 制其生长[13] 。而 卡特丽亚 兰的培养 中, 62 BA 对其圆球茎诱导及增殖却非常有效, KT 与其相 比效应弱得多[ 6] 。丁 兰等[ 6] , 彭晓明等[ 4] 报道, 降 低细胞分裂素浓度或适量增高生长素浓度, 促进圆 球茎分化, 尤其在无激素的培养基上, 圆球茎分化 率极高, 很快均匀分化出苗和根。
内的幼茎切段, 是组培快繁中常用的材料, 且容易 成功, 变异较小, 性状均一, 繁殖速度快[ 2] 。不论以 何种器官为外植体, 兰花组织培养基本都通过这样 的再生途径: 外植体 y 圆球茎 y 丛生圆球茎 y 分化 成苗。原球茎( protocorm) 为兰科等少数植物专有, 最初指兰花种子发芽过程中胀大的圆锥状胚, 本身 可以增殖, 以后能萌发出小植株。在兰花的组织培 养中, 从顶芽、侧芽组织和种子中萌发的植株器官 培养, 都能诱导出类似原球茎的胚性组织, 即圆球 茎( protocorm2like bodies, PLBs) [ 2] 。
高抗性, pflp 基因可作为兰花基因工程的抗性选择 标记基因。这对避免目前遗传转化中大量使用抗
生素对植物及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许多兰花遗传转化的报道中, 以 GUS 基因为
报告基因。GUS 具良好的稳定性, 灵敏度高, 易于 检测, 是目前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工作中使用最广泛 的一种报告基因[ 27] 。利用 GUS 报告系统已经建立 了石斛兰[ 18,20, 28, 29] 、蝴蝶兰[ 23, 30,31] 、大花蕙兰[ 24] 与文 心兰[ 32] 的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或基因枪直接
通过切割圆球茎可以加速兰花的繁殖与分化有很大影 响。杨玉珍等[ 13] 对大花蕙 兰进行了随机 分切、纵
切、碾压、井字型切割法研究, 20 天后观察, 随机分 切法虽操作快捷, 但有大量切割过于碎小的培养块 死亡; 纵切 法操作细致、费时, 但 圆球茎增 殖数量 多, 大小一致; 碾压和井字型切割( 底部不分开) 圆 球茎增殖时间可缩短, 可加快继代, 但单个继代圆 球茎增殖倍数减少。张菊野等[ 14] 除采用上述方法
外, 还采用了掰开法( 即将大丛圆球茎顺势掰散成 小丛或单个) , 以掰开法对圆球茎的损伤最小, 增殖
第 10 期
吕永杰 等: 观赏兰科植物组培快繁及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43
效果也最佳。Amaki 等[ 15] 对杂种兰圆球茎纵切后 却发现此种切割方式可促进其形成苗。 112 培养基
兰科不同属植物的最适基本培养基各不相同, 常用的基本培养基为 MS, KC 及 VW。杨玉珍在对 大花蕙兰进行增殖培养时, 发现 MS, 1P2MS, VW, KC 均可用于圆球茎增殖, 但以 KC 效果最佳[ 13] 。而蝴 蝶兰的组培快繁中则以 MS 居多, 效果也好[ 7~ 9] 。
第 23 卷第 10 期
中 国生 物 工 程 杂 志
CHINA BIOTECHNOLOGY
2003 年 10 月
观赏兰科植物组培快繁及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吕永杰1 李仕贵1* * 周晓禾2
( 1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 温江 611130 2 四川西周科技有限公司 成都 温江 611130)
摘要 兰花作为一种高档花卉, 近年来其组培快繁和基因工程研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综述 的观赏兰科植物组织培养内容包括外植体、培养基及培养方式等, 遗传转化内容包括靶材料、选 择标记基因、报告基因、启动子和转化方法等并总结了兰科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成果、最新进展 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兰科 圆球茎 组织培养 遗传转化
兰花遗传转化主要以圆球茎、愈伤组织或幼胚 作为靶材 料。圆球茎易 诱导, 转 化后也易 分化成 苗, 但圆球茎和幼胚遗传转化后易产生嵌合体, 不 利于鉴定筛选[ 18~ 22] , 且幼胚也不容易获 得。胚性 愈伤组织是比较好的靶材料, 遗传转化后不必经历 胚胎发生阶段, 可直接得到再生植株, 在此过程中, 非转化 细 胞 可 以 更有 效 地 被 去 除[ 18] 。Griesbach 等[ 21] 曾使用 花粉和 幼胚作 为靶 材料进 行遗 传转 化, 但只有幼胚产生了转化子; Belarmino 等[ 23] 使用 悬浮细胞为靶材料成功地转化了蝴蝶兰; Tee 等[ 22] 使用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及离体诱导的花序顶端 组织作靶材料对 石斛兰中的一个种 Sonia 17 进行 转化, GFP 的表达率都较高, 但后期培养中, 以花序 顶端 组 织为 靶 材 料轰 击 的 个体 成 活 率低 ( 低于 50% ) 。 212 选择标记基因及报告基因
Chia 等[ 19] 以 荧 光 素 酶 基 因 ( firefly luciferase gene) 作为石斛兰遗传转化的选择标记基因兼报告 基因。转化 3 周后的圆球茎切成约 2mm 的小块, 培养在含有荧光素的培养基 中, 并放于摄影2光电 倍增系统的暗盒中检测发光细胞。高倍解剖镜下
将发光细胞与其它细胞分离后继续培养 3 周, 该检 测2分离过程重复 3 次, 仅 8 个月即得到石斛兰转 化株, 缩短了筛选时间, 提高了选择效率。 213 启动子
蔗糖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首选碳源。曾宋君 等在蝴蝶兰[ 8] 、墨兰[ 11] 、石斛兰[ 17] 的组织 培养中, 以白糖、片糖代替蔗糖进行实验, 发现白糖与片糖 的效果比蔗糖 还好, 大大 降低了快繁生 产中的成 本。由于以糖作 碳源极易引起微生物污 染, 20 世 纪 80 年代末期, 古在丰树首次提出了无糖培养微 繁殖和闭锁型种苗生产的理念, 目前已为美、英、韩 等国家应用于生产, 但在我国的应用还较少。其不 同之处在于培养基中不再加糖, 组培苗由玻璃瓶内 培养改为箱式大容器培养, 输入可控制量的 CO2 气
转化体系。近年来,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GFP ) 作为 一种新型的报告基因开始在植物基因转化及基因
表达调控研究中得到应用, 并显示出较其他报告基 因更大的优越性: 无需底物、酶、辅因子等物质; 便 于活体 检测; 检 测时只 需光 照, 对细 胞 无毒 害作 用[ 33] 。由于兰花愈伤组 织较其他植物生 长缓慢, 且增殖率低, 因此使用对植物无毒害的 GFP 报告 系统十分适用于兰花的遗传转化, 在基因枪轰击转 化石斛兰后第 2 天即达到最高的表达率[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