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合集下载

殷墟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殷墟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殷墟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殷墟,又称商代遗址,是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一处古代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经过多年的发掘研究,殷墟遗址已经被证明是商代最大的都城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国古都遗址。

殷墟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中国历史文化领域,而且在考古学和文物保护领域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殷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1. 开辟了中国考古学的新篇章殷墟遗址的发现,开启了中国考古学的新纪元。

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掘出了大量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反映了商代中央政权、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情况,成为了中国古代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基础。

2. 证实了《周礼》等经典记载商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商文化是周文化和汉文化的重要源头。

殷墟的发现,为考古学家们证实《周礼》等经典记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为中国文字的演变、商代文字的形成、象形文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出现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3. 关注和认识商代的重要性殷墟遗址的发掘推动了关注和认识商代文化的发展。

商代文化的研究对于探寻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身份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殷墟对考古学的重要意义1. 殷墟提供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殷墟作为商代都城的遗址,保存了大量考古遗址,尤其是大量的文物、器物、人类遗骸等,为考古学家们研究商代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2. 殷墟改变了考古学家的思维方式对殷墟的发掘研究,考古学家们开始注重对遗址内部特征的分析,并将考古分析与历史文献、地理和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这一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对于今后的考古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3. 提高了文物保护意识殷墟遗址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一级文化遗产,其重要价值与可贵性不言而喻。

广大考古工作者精细而认真地对待这一宝库,从而使文物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推动了中国文物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殷墟对中国的重要意义1. 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中国贡献商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安阳殷墟名词解释

安阳殷墟名词解释

安阳殷墟名词解释
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大型城市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

它是商代中期至晚期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安阳殷墟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安阳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安阳殷墟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如青铜器、玉器、陶器、玺印等,这些文物展示了商代时期的繁荣和文明。

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大量的殷墟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记录了商代时期的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除了文物和文字,安阳殷墟的建筑遗址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遗址中可以看到宫殿、祭祀场所、商业区等建筑遗迹,这些建筑反映了商代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风貌。

对于安阳殷墟这一古代城市遗址,人们一直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如何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和遗址,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们,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保护和利用安阳殷墟遗址的过程中,各方面都需要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遗址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文物和建筑的完好保存。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遗址的宣传和普及,增强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安阳殷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它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一文化遗产,努力传承和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

殷墟考古的主要收获和重要意义

殷墟考古的主要收获和重要意义

殷墟考古的主要收获和重要意义殷墟考古是指对中国历史上商朝的都城遗址进行系统的考古工作。

殷墟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学发现的最早、最大、最完整的一个古都遗址。

从1928年开始,对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

殷墟考古的主要收获和重要意义如下:一、对商代社会文化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殷墟是商朝的都城遗址,对于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深入的了解。

考古工作发现了一系列商代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等文物,这些文物对于研究商代社会的经济制度、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也是对于商代文化的重要见证,甲骨文记录了商代人民的各种活动,为了解商代社会提供了巨大的财富。

二、揭示了商代都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殷墟发掘的城市遗址,展示了商代都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

主要的遗址包括大殿遗址、宫殿区、殷墟核心遗址等。

这些遗址中,大殿遗址是最为重要的,是商王世袭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形制庄严,规模宏大。

大殿南边是大量的陪葬坑,发掘出的殷墟青铜祭器也证明了大殿的重要地位。

殷墟的宫殿区则是商王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规模更大。

三、对商代社会阶层和宗法制度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商代贵族墓葬,这些墓葬提供了对商代社会阶层分化和贵族生活的重要线索。

商代的社会结构以宗法制度为基础,贵族阶层享有特权,殷墟的发掘为研究这一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四、对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殷墟的发掘揭示了商代都城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商代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原貌,但通过对墓葬和遗址的发掘,可以了解到商代建筑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商代的城市规划呈现出罕见的正方形布局,周围环绕着高墙,内部分为宫殿区、居民区、商业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

殷墟的考古发掘为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夏商时期殷墟的考古发掘与文化价值

夏商时期殷墟的考古发掘与文化价值

夏商时期殷墟的考古发掘与文化价值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作为夏商时期的代表,殷墟在考古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殷墟考古发掘自20世纪初开始,至今已经有100年的历史。

在这100年中,人们通过殷墟的发掘和研究,逐渐深入了解了夏商时期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殷墟的考古发掘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很多启示和价值。

一、殷墟的考古发掘殷墟是夏商时期的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区,总面积达36平方公里。

20世纪初,一位美国传教士在殷墟附近挖掘到了一些青铜器,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在此之后,陆续有中外学者前来殷墟考察。

1918年,唐代书法家李约瑟带领的考古团队在殷墟中发现了一处王陵,确认了殷墟的历史地位。

经过多年的发掘,人们发现殷墟中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建筑遗址,这些文物和遗址为人们了解夏商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发掘出来的文物中,最有代表性和价值的是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是夏商时期的一种文字,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在殷墟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通过这些甲骨文的研究,人们逐渐了解了夏商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二、殷墟的文化价值殷墟对于研究夏商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殷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址,它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

在殷墟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这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殷墟的发掘和研究对于加深人们对夏商时期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夏商时期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它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仍然深远,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也非常重要。

殷墟的发掘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这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

最后,殷墟对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审美和艺术特色。

殷墟文化论文---精品模板

殷墟文化论文---精品模板

殷墟文化摘要:在传统的清明节假期中,我有幸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殷墟。

殷墟是安阳的最为著名的文化亮点,也是我国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

在对殷墟的参观之后,使我了解许多关于殷墟的文化,使我对殷墟的敬佩之情更加深刻,由此我也为能在安阳这个文化之都学习而感到骄傲。

关键词:殷墟遗产价值一.殷墟发掘和资料简史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

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

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

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1928年到1937年,为了寻找更多的甲骨而开始进行发掘。

中央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对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后来由于抗日战争而停止,1950年起又重新开始发掘工作。

1928年10月13日,受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委派,董作宾与临时工作人员开始对殷墟进行试掘,在18天的发掘中,共出土有字甲骨800余片及铜、陶、骨、蚌等若干,一个有别于传统史学与金石学的中国现代考古学时代由此开创。

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的李济担任史语所考古组主任,并于1929年春主持殷墟第二次发掘,这也是殷墟首次正式发掘. 1931年,国内首次将地层学原理应用于高楼庄后冈发掘,厘清了殷代、龙山和仰韶文化发展序列。

1934年至1935年,侯家庄西北冈商王陵区被发现,墓坑棋布、文物宏富,轰动学界.1936年殷墟第13次发掘,考古队员在一处编号为YH127的窖穴中发现了形状规整、数量庞大、积叠有序的甲骨,这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

殷墟的重大意义

殷墟的重大意义

殷墟的重大意义殷墟是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镇。

它是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早期城市文明的代表之一。

殷墟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商朝历史的佐证:殷墟的发现和研究为商朝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

在殷墟出土的文物中,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甲骨等,这些文物的出现明确地表明了商朝的存在,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有助于研究商朝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 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殷墟是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殷墟遗址中,可以看到城市的规划、道路的布局、建筑的结构等,这些都反映了商朝时期早期城市文明的初步形态。

此外,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如甲骨文,这些文字的出现不仅为中国文字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证据,也为研究古代中国文化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3. 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研究:殷墟的发现和研究为研究商朝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殷墟遗址中,可以看到不同规模的建筑和墓葬,这些建筑和墓葬的不同等级和风格反映了商朝时期社会中的阶级差异和统治阶级的权力地位。

此外,甲骨文的出现也为研究商朝时期的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如祭祀、宗法制度、贡赋制度等。

4. 艺术和技术的发展:殷墟出土的丰富文物反映了商朝时期的艺术和技术水平的高度发达。

青铜器是殷墟文物中最为突出的一类,从大型礼器到小型器物,展现了商代青铜艺术的魅力。

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中,不仅有精美的工艺和卓越的技术水平,还有丰富的图案和纹饰,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审美和艺术价值。

总之,殷墟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商朝历史的佐证,是中国早期城市文明的代表之一,为研究商朝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还反映了商朝时期艺术和技术的发展水平。

殷墟简介_精品文档

殷墟简介_精品文档

殷墟简介殷墟,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巷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

殷墟又称商城,是商朝的都城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它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开端,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里程碑。

殷墟发现于20世纪初,当时一位中国学者刘湾先生在此处发现了一些青铜器和陶器。

这一发现引发了全球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和研究热潮。

随后,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工作,殷墟的规模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出来。

在殷墟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文物和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发现于四号坑的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重量最重的青铜器,高约133厘米,重逾800公斤。

这座鼎铸于公元前13世纪,上面雕刻着各种动物和人像,不仅艺术价值高,更为研究商朝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除了司母戊鼎之外,殷墟还发现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文物,如殷墟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文字,它们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作卜辞和记录商朝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这些甲骨文的研究,人们对商朝的经济、政治、宗教和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殷墟的发现和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证明了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而商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商朝的成立意味着中国最早的封建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的形成。

殷墟遗址的发现还改变了人们对古代中国的先进程度的看法。

殷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精美的工艺品,展现了商朝在冶铸、制陶等方面的高度技术能力。

此外,商朝的社会组织和制度结构也显示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规模。

为了保护殷墟的遗址和文物,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安阳市成立了殷墟博物院,用于保护、研究和展示殷墟的文物。

此外,殷墟还被列为中国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遗产。

这些措施的采取保证了殷墟的保存和研究工作的延续。

总之,殷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它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殷墟的历史故事

殷墟的历史故事

殷墟的历史故事一、殷墟的背景概述1. 殷墟的地理位置殷墟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 殷墟的历史地位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重要古城,是商代中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殷墟的发现与考古发现1. 殷墟的发现•殷墟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西方学者与中国学者一起对中原地区进行考古勘探。

•1899年,瑞典考古学家李约瑟在考察时发现了殷墟,这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大发现。

2. 殷墟的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在殷墟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兽面纹玉器等,这些文物的出土对于研究商代文化和社会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殷墟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这些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文字记载,对于研究商代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殷墟的历史故事1. 夏商周三代•殷墟所在的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其前有夏朝、后有周朝,共称为夏商周三代。

•商朝的兴起与发展与中原地区的氏族联盟制度有关,商朝的首都就是殷墟。

2. 商代王陵与王公贵族•考古发现的殷墟王陵表明商代王公贵族的权势和地位,他们享受着丰富的财富和权力。

•王陵中出土的珍贵文物显示了商代王公贵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

3. 古代祭祀与卜辞•商代的社会生活中有丰富多样的祭祀活动与宗教信仰,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中就包括了祭祀和卜辞的记录。

•这些祭祀与卜辞记录中的信息不仅提供了商代社会的宗教观念和祭祀仪式,还对于研究商代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4. 商代的城市与社会结构•考古发现的殷墟遗址显示,商代时期的城市规模较大,规划有序,城内设有宫殿、庙宇、住宅区和手工业区等,体现了相对完善的城市规划。

•商代社会结构主要分为王室贵族、上层贵族、下层士人、商人和农民等,这些社会阶层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四、殷墟的研究与保护1. 殷墟的研究•自殷墟的发现以来,学者们对殷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古发掘,重要的文物和甲骨文成为了对商代社会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墟的文化价值和意义【2006-12-15 09:05:51】一、殷墟的范围与布局殷墟遗址位于太行山林虑山系以东安阳盆地与华北平原接汇带的洹河二级台地上,地处东经114°18′,北纬36°7′。

行政区划属河南省安阳市。

殷墟范围: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6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

洹北商城时期,洹北商城及其附近地带是殷墟的核心。

殷墟文化第一期时,洹北商城一带已被放弃(原因不明)。

小屯成为都邑的中心,建起了若干宫殿和宗庙。

居民点分布在宫殿宗庙区的外围。

殷墟文化第二期时,宫殿宗庙区的西、南两面修筑了一道深壕,进一步完善了殷墟的都城体系。

手工业生产进入新的繁荣期。

殷墟文化第三、四期时,深壕环绕的小屯及其附近继续发挥都城宫殿宗庙区的核心作用。

殷墟规模经过不断扩展,总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以上。

二、殷墟的自然与聚落环境殷墟所在的安阳盆地,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其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由130米逐渐降至80米左右。

发源于太行山区的洹河(又名安阳河)自盆地西南流入,先北行,再折而东行,最终注入卫水。

盆地西接太行山山区,南北两侧是海拔200米左右的低丘,东部与华北平原相接。

商代安阳地区的地貌环境,与现代相比有着较大差别。

就地势而言,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更为显著。

其时黄河在安阳东部自南向北流经。

漳河在殷墟以北约20公里处自西向东流经。

殷墟南部还有淇水。

上述三条河流与洹河一道,构成安阳地区的主要水系。

殷代安阳地区的气候,与现在相比偏于温暖和湿润。

据研究,当时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约高摄氏2℃左右。

一月份气温比现在高摄氏3℃-5℃。

三、殷墟的发现与发掘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刻辞,并推论这些甲骨刻辞可能是商代文字。

甲骨的出土地点最初被人隐瞒。

直到1908年,古文字学家罗振玉才派人查明甲骨实为安阳小屯所出。

这是殷墟遗址第一次被学术界所知。

1928年10月,学术界首次组织了对殷墟的发掘。

自此以后,除抗日战争期间外,殷墟发掘基本没有中断。

迄今已清理出商代的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多处居民点和墓地。

1999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殷墟保护范围的东北部,发现一座面积达4.7平方公里的城址,城内另有宫殿宗庙一类的建筑。

该城址现已被定名为洹北商城。

四、殷墟的分期与年代殷墟文化遗存是长时间堆积而成的。

比较通行的意见是:将殷墟文化定义为商代晚期文化,分为四期。

而将新近发现的洹北商城定义为商代中期文化,分两期。

由此,殷墟(含洹北商城)的古遗存与商王世系的关系是:洹北商城一、二期:绝对年代约当商王河?甲至小乙时期。

殷墟文化第一期:绝对年代约在武丁早期。

殷墟文化第二期:约当武丁晚期至祖庚、祖甲时期。

殷墟文化第三期:约当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期。

殷墟文化第四期:约当帝乙、帝辛时期。

五、殷墟遗址的主要文化遗迹(一)、宫殿与宗庙洹北商城的宫殿宗庙区(中商时期)位于洹北商城南北中轴线的南段,其范围南北约500米,东西不少于200米。

宫殿宗庙区中有宏大的夯土建筑。

其中经过发掘的一号建筑基址,是一座面宽达170余米、进深约90米的四合院,也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遗址。

小屯宫殿宗庙区(晚商时期)总面积70万平方米以上。

其东、北两面有洹河环绕,西、南以深壕与外面相隔,通过在河或壕沟的窄处设桥与外界交通,形成一相对封闭的格局。

该区域内探明夯土建筑基址百余处。

公开发表考古资料的有54处,其中53处系上世纪30年代发掘。

此53座基址自北而南被划分为甲、乙、丙三组。

据发掘者推测,甲组“可能是住人的”,年代最早;乙组“可能为宗庙”,年代次之;丙组“颇似坛的形式”,年代最晚。

(二)、居址现有的考古工作表明,洹北商城时期,至少城址的西北部和北部有比较密集的居民点分布。

晚商时期,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小屯宫殿宗庙区的外围。

各居民点大小不一。

各个居民点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例如小屯西地(殷代壕沟以外)的发掘显示,殷墟文化第二期时,该遗址尚处于创建阶段。

至三、四期时,居址进入兴盛时期,遗迹的分布范围明显向西、向南扩展,文化堆积增厚,遗存丰富。

居民点的发现和研究也表明,晚商时期的社会结构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宗族结构”。

(三)、手工业作坊1、铸铜作坊四处铸铜作坊分别分布于苗圃北地、孝民屯村西地、薛家庄和小屯村东北地。

苗圃北地铸铜作坊位于小屯宫殿宗庙区的东南约1公里许,是现已发现的殷墟最大的铸铜作坊,范围在1万平方米以上,是一处长期使用的大型铸铜作坊遗址。

该遗址分为居住区与生产区两部分。

生产区位置偏东,发现的遗迹和遗物皆与铸铜生产有关。

包括制模、制范、浇铸用的场地或房舍遗迹,熔炉遗迹,各式陶范及制范的工具等。

2、制骨作坊目前殷墟可以确认是制骨作坊有两处,即大司空村制骨作坊和北辛庄制骨作坊。

大司空村制骨作坊面积约1380平方米。

创自殷墟文化第二期,兴盛并沿用至第四期。

遗址中发现大量骨笄。

北辛庄制骨作坊发现一批贮存有骨料的坑和制骨用的工具。

骨料以牛骨和猪骨居多,部分取自马、羊、狗等动物。

还发现有青铜锯、钻、刀以及石钻、磨石等小型工具。

3、其它手工业作坊殷墟多年来一直没有发现较大规模的陶器作坊,仅零星清理过几座陶窑。

殷代制玉业十分发达。

小屯北地F10和F11两座房址可能与制玉有关。

这两座房址出土了一批石料和较多的长方形磨石残块,还发现部分玉石雕刻品。

(四)、墓葬1、王陵区的墓葬殷墟王陵区是商王朝时期诸王死后的埋葬地,是中国境内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最完整的王陵陵园。

其范围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

位置在洹河北岸今安阳市侯家庄村北,与同时期的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

1934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王陵遗址进行过多次发掘。

发现带墓道的商代大墓14座,祭祀坑数千座。

大墓分为东、西两区。

西区有四墓道大墓7座,单墓道大墓1座和未完成大墓1座。

东区有四墓道大墓1座,双墓道大墓3座和单墓道大墓1座。

通常认为四墓道大墓系商王王陵,双墓道大墓和单墓道大墓可能与商王配偶有关。

所有大墓都曾经被盗掘,文物所剩不多。

但劫余之物精美华贵,反映了高度发达的商代物质文明。

陵区内的祭祀坑绝大部分是人祭坑,坑中埋葬的主要是男性青壮年。

每坑数人至十余人不等。

总数达万人以上。

表明3000余年前的商代社会盛行残忍的祭祀之风。

王陵区还发现一部分陪葬墓。

这些墓葬通常位于大墓的旁侧或附近,通常有棺有椁,甚至有包括铜礼器在内的随葬品,有的还有殉人,但规模远逊于大墓。

死者身份有别于祭祀坑中的人牲,可能与大墓墓主有从属关系。

2、族墓地与族众墓通常所说的族墓地,是指商代宗族系统中,相当于姓族或宗氏以下分族一级的墓地,有时也称为氏族墓地。

各氏族墓地中,又有各家族(分族的分支,通常是几代人组成的包含若干核心家庭的大家庭)墓地的存在。

个别向氏族发展的家庭的家族也可能单独形成墓地。

殷墟族墓地的分布随着殷墟范围的不断扩大而扩展。

现已发掘的墓葬总数已达7000座以上。

族墓地中的墓葬没有真正的四墓道大墓,但有时可见双墓道大墓和单墓道大墓。

这些墓葬的墓主人可能为各族的“族尹”(族长),有的可能还在王室中担任一定职位。

3、奴隶墓殷墟居址中有时会发现一些埋有人架的灰坑和少量零散分布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埋入这些坑穴中的人架一般不见有棺。

个别以席裹身。

普遍没有随葬品。

这种草率的葬法反映了死者生前社会地位低下。

其墓主人很可能是就《左传》提到的“类丑”,也即奴隶。

4、瓮棺葬殷墟的族墓地极少发现儿童墓,相反却常常在居住区发现儿童的瓮棺墓葬。

所谓瓮棺,即以实用陶器装敛尸骨埋藏。

最常见的瓮棺是绳纹陶罐,有时也用瓮、盆、鬲、簋、壶等。

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部分俯身葬。

通常不见随葬品。

从发掘情况看,殷墟瓮棺葬所埋儿童多为非正常死亡的。

他们被埋在房址的夯基中或门道下,可能与修建房屋过程中的“奠基”或“安门”仪式有关。

(五)、祭祀遗存殷墟发现的祭祀坑,总数近3000座。

除车马坑较大外,大部分是面积2平方米以下的小型长方坑或方坑。

比较集中地发现祭祀坑的地点有:小屯宫殿宗庙区内的宗庙建筑(学术界普遍认为乙七基址为宗庙建筑)前;一些规格较高的建筑基址内;各族墓地中的大墓附近;王陵区。

其中王陵区的祭祀坑最为密集,总数在2500座以上,现已清理1487座(该统计数字包括一部分陪葬坑)。

主要集中于王陵区东区大墓的西部、南部和西南部。

多是长2米许、宽1米许的长方形坑,小部分为边长0.6~1.5米左右的方形坑。

两种坑都作有规律的密集排列。

这些密集排列的坑均可分成不同的组。

有的一排一组,有的数排一组。

同一组坑可能属于同一次祭祀活动。

祭祀坑的内容以人祭坑为主,也有少数兽祭坑和器祭坑。

最多时一组坑埋人数百名,通常为几十人或百人左右。

细分之下,人祭坑还能分辨分为全躯葬、头躯分离葬、无头躯体葬、无体人头葬4种。

以无头躯体葬最多。

埋入的死者有的系活埋、有的系砍杀后埋入。

多是青壮年男性,只有少数年龄在20~35岁之间的女性和6~10岁左右的儿童。

一般的祭祀坑都无随葬品。

仅少数坑(主要是全躯葬坑)例外。

兽祭坑内的动物包括马、犬、象、羊、猪、猴、鸟。

以马坑最常见。

埋马数量通常是一坑2~6匹,但多者可达30余匹。

六、殷墟遗址的文化遗物(一)、陶器陶器是殷墟最常见的文化遗物。

历年出土的陶器可复原者在10000件以上。

包括炊器、盛食器、盛贮器、酒器、杂器、明器等。

除普通的粘土陶器外,殷墟还出土有部分白陶、硬陶及釉陶(原始陶)。

有迹象表明,大部分硬陶可能自长江中游一带输入,釉陶可能也来自南方。

(二)、铜器(含铅器、金器)殷墟是出土商代铜器最多的遗址,总数约6000件。

其中大宗为兵器,容器约占其中的六分之一。

此外还有工具、车马器以及其它杂器。

举世皆知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妇好三联?等。

殷墟铜器绝大部分是用铜铅、铜锡、铜铅锡为主成份铸造的青铜合金。

只有极少数纯铜制品。

铜器的铸造方法是块范法。

铅器多见于殷墟第三、四期墓葬中。

以戈最为常见。

金制品最多见的是金叶。

(三)、玉器殷墟历年出土的玉器大约2600余件。

玉器原料以新疆和田玉为主,另有部分南阳玉和岫岩玉。

殷墟玉器涉及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器仪仗、装饰器、玩赏品五类。

多数玉器的色泽呈绿色、黄褐然、白色或棕绿色。

其次为灰色或黄色。

只有极少数黑玉。

殷代制玉已经有了一套从选料、开料、造型、钻孔到琢纹、抛光的完整工序。

玉器造型往往圆雕、浮雕并举,刻镂兼施。

勾彻挤压、细钻精磨。

其余还有:石器、骨器、牙器、蚌器、竹木器、漆器、皮革制品、编织品和车马坑。

七、殷墟遗址出土的汉文字殷墟出土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铜器铭文、陶文以及玉石器上的文字数种。

其中甲骨文占绝大部分。

据统计,迄今殷墟已出土甲骨卜辞约15万片,记有单字5000个左右。

其中约有1500个已为学术界识读。

甲骨文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等多方面,是研究殷代社会的珍贵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