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水质指标的意义
水质六项指标

水质六项指标水质是指水体中所包含的各种物质和生物的性质和数量,主要反映了水体的适宜程度和污染情况。
水质六项指标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包括溶解氧、浊度、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pH值。
以下将逐一介绍这些指标的含义、意义以及相应的行动建议。
首先,溶解氧是指水中氧气溶解的量。
水体中的溶解氧来源于大气中的氧气和水体中的光合作用。
溶解氧水平是衡量水体中生物生态状态的关键指标,对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如果溶解氧含量过低,会引发水生生物缺氧甚至死亡。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保护水源地,减少污染源,并通过增加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提高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其次,浊度是指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含量。
水体的浊度越高,代表颗粒物越多,使水变得不透明。
高浊度会影响水源的使用价值,并且降低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人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水源保护措施,如植被恢复、河道整治等,以减少颗粒物的输入,并使水体浊度降低到合理的范围。
第三,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氧气氧化所需的氧化剂的量。
COD主要反映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
过高的COD值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如藻类暴发性生长和水华。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水体的监测和管理,控制有机废水的排放,以降低水体的化学需氧量。
第四,总氮是指水体中各种氮形态的总和。
氮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元素,但过高的氮含量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暴发和水体缺氧等问题。
为了控制总氮的含量,我们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合理利用化肥,减少农药的使用,并进行生态工程的建设,如湿地人工修复等,来加强总氮的处理。
第五,总磷是指水体中各种磷形态的总和。
磷是一种限制水体生物生长的关键因子,过高的总磷含量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
为了控制总磷的含量,我们应加强农田和城市排水的磷源控制,合理利用农田的磷肥,减少废水的磷含量,并加强水体的生物修复,如通过放养草鱼等来降低总磷含量。
水质分析报告各参数意义

溶解氧
总结词
表示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对水生生物的呼吸和水处理效果均有影响。
详细描述
溶解氧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对水生生物的呼吸和水处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越高, 越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通常情况下,淡水中溶解氧应不低于5毫克/升,海水中的溶解氧应不低于3毫 克/升。
总硬度
02
水质分析参数概述
物理参数
浊度 描述水体浑浊度的参数,主要反映水体 中悬浮颗粒物的含量。浊度越高,表示
水体越浑浊。
pH值 表示水体酸碱度的参数,范围在1-14
之间。 pH值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 处理的效率有重要影响。
色度 水的颜色深度,通常由水中的溶解性 物质、有机物或无机物造成。色度过 高可能影响水的使用价值。
渔业用水水质标准
为了保证水产养殖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规定了渔业用水的各项水质指标和相应的标准。
水质安全与健康
饮用水安全
01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以保障居民的身体
健康和生命安全。
工业用水安全
02
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水质指标必须符合相关标准,以确
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
渔业用水安全
03
水质分析的目的
评估水体的健康状
况
通过检测水体中的污染物和营养 盐等指标,了解水体的生态平衡 状况,评估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 的安全性。
预测环境变化
通过对水质的监测和分析,可以 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趋势,为环境 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指导水资源管理
了解水质状况有助于合理利用和 保护水资源,为工农业生产和生 活用水提供保障。
研发新技术
鼓励和支持水处理技术的研发 和应用,提高水质改善的科技
水质检测9项检测指标

水质检测9项检测指标摘要:一、水质检测的重要性二、九项检测指标概述1.总大肠菌群2.耐热大肠菌群3.游离性余氯4.浑浊度5.色度6.臭和味7.肉眼可见物8.pH值9.总硬度三、九项检测指标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四、水质检测在生活中的应用五、如何保证水质安全正文:一、水质检测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水质问题,不断加强水质检测工作,以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二、九项检测指标概述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水质检测主要包括以下九项指标:1.总大肠菌群:反映水中肠道病原菌污染情况,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2.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水中是否存在热稳定性的大肠杆菌,与细菌性肠道疾病传播有关。
3.游离性余氯:衡量消毒剂在水中剩余量,确保水中的消毒效果。
4.浑浊度:反映水中悬浮物含量,影响水质感官性状。
5.色度:检测水中颜色物质含量,防止水污染。
6.臭和味:衡量水中异味的程度,保证饮水口感。
7.肉眼可见物:检查水中是否存在可见杂质,保证水质清洁。
8.pH值:反映水体的酸碱度,影响水生生物和水质稳定性。
9.总硬度:衡量水中钙、镁离子含量,对水质处理和工业用水具有重要意义。
三、九项检测指标的具体意义和作用这九项指标从不同方面全面评估水质状况,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居民等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水质安全。
四、水质检测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水质检测报告,了解家中自来水的水质状况,确保饮水安全。
同时,水质检测在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常见水质监测指标

常见水质监测指标水质监测是用来评估水体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成分的方法。
常见的水质监测指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物理指标:1.温度:水体的温度对水生生物的生活和繁殖有重要影响,也与水体的物理化学过程密切相关。
2.浊度:浊度是水体中悬浮物质的数量和大小,是判断水体透明度的指标,也是评估水质的重要参数。
3.溶解氧:溶解氧是水体中溶解在其中的氧气,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生活有重要作用。
二、化学指标:1.pH值:pH值是表示水体酸碱性的指示物,通常以0-14的数值表示,通过衡量水体中氢离子的浓度来判断酸碱性。
2.氨氮:氨氮是水体中氨和氨化合物的总量,是评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有机氮污染的重要指标。
3.总磷:总磷是水体中磷的总含量,是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藻类过度生长的重要指标。
4.总氮:总氮是水体中氨、氮酸盐、硝酸盐等各种形态的氮的总和,是评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氮污染的重要指标。
5.铁、锰:铁和锰是水体中常见的微量元素,超过规定标准可能会对健康和水体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三、生物指标:1.生物多样性指数:根据水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评估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
2.水生生物群落结构:通过调查水体中水生动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种群数量,反映水体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3.指示生物:一些特定的有机体或微生物可以作为生态系统健康或特定污染物的指示物,如指示藻、水蚤等。
4.细菌指标:检测水体中肠道细菌等致病微生物的存在,评估水体是否受到粪便污染。
总体来说,水质监测指标的选取应综合考虑水质问题的特点和需要解决的水环境问题,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水体的健康状况和可能存在的污染问题,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污水处理中需控制的主要水质指标及意义

污水处理中需控制的主要水质指标及意义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有效净化废水,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需要控制一些主要的水质指标,以确保处理效果达到规定的标准。
本文将介绍污水处理中需控制的主要水质指标及其意义。
1. 生化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即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污水中有机物被微生物氧化吸收的氧量。
控制BOD的目的是减少水体中的有机物质的含量,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过高的BOD值会导致水体缺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并对水生动植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 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即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在强氧化剂存在下,污水中有机物质被化学氧化消耗的氧量。
COD的控制可以评估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对于化学处理工艺的选择和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高COD值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并对水体的自净能力产生影响。
3. 总悬浮物(TSS)总悬浮物,即Total Suspended Solids,是指污水中所有的悬浮物质的总量。
控制TSS的目的是减少悬浮物质的含量,以防止水体混浊,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高TSS值会使水中氧气溶解度下降,影响水质的可见度,对水体生命的繁殖和鱼类的呼吸造成不利影响。
4. 氨氮(NH3-N)氨氮是指污水中溶解态和非溶解态氨氮的总和。
控制氨氮的含量对于保护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高氨氮含量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氨氮还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5. 总磷(TP)总磷是指污水中溶解态磷和非溶解态磷的总和。
磷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元素,过高的总磷含量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控制总磷的含量对于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维护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6. pH值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对于污水处理过程中pH值的控制很重要。
水质监测指标及其意义

水质监测指标及其意义1.温度:温度是水体中最基本的物理指标之一、它会影响水中的生物活动、氧溶解度和化学反应速率等。
高温水体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例如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死亡。
2.pH:pH值是水体酸碱性的度量标准。
酸性或碱性水体可能导致生物群落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pH值还能影响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的毒性。
3.溶解氧:溶解氧是水体中支持水生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水中的氧气来自大气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溶解氧含量较低可能导致水生生物的窒息。
4.水浊度:水浊度是水中悬浮颗粒物(如泥沙、污染物)的浓度。
高浊度水体会影响光的透过性,导致浸水植物的损失,并减少水中氧气的溶解。
5.溶解物质和化学氧化需求量(COD和BOD):COD和BOD是衡量水中溶解有机物质含量的重要指标。
高COD或BOD值表明水体中存在大量有机废弃物,可能导致富营养化和水体生态系统的崩溃。
6.总氮和总磷:总氮和总磷是水体中的营养盐指标。
过量的氮和磷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产生蓝藻爆发,并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7.重金属: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对人体和生态系统均具有毒性。
监测重金属含量可以评估水体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8.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如农药、工业废水和污水处理厂排放物等。
这些化合物可能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毒性和慢性影响。
9.微生物:微生物监测指标主要涉及水体中的细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如引起致命的水传播疾病。
有效监测和管理水质是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水质监测指标的评估,可以及早发现和解决水体污染问题,确保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
水质97项指标

水质97项指标一、引言水质是衡量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水质评估是对水体中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特定的水质标准。
水质97项指标是一套全面评估水体质量的指标体系,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探讨。
二、水质97项指标的分类水质97项指标可以根据其性质和对水体的影响进行分类。
根据性质,可以将其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
根据对水体的影响,可以分为污染物指标和生态指标。
2.1 物理指标物理指标主要包括水温、透明度、浊度等参数。
水温是指水体的温度,透明度是指水体透明程度的度量,浊度是指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2.2 化学指标化学指标主要包括溶解氧、pH值、电导率、总溶解固体等参数。
溶解氧是水中溶解的氧气的含量,pH值是水体的酸碱度,电导率是水体中电解质的导电能力,总溶解固体是水中溶解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总量。
2.3 生物指标生物指标主要包括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生物群落。
浮游植物是水体中悬浮的微小植物,浮游动物是水体中悬浮的微小动物,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底或水体底部的动物。
2.4 污染物指标污染物指标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物质等参数。
重金属是指具有较高密度和毒性的金属元素,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营养物质是指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
2.5 生态指标生态指标主要包括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指标。
结构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营养链等,功能指标包括生态净化能力、生态稳定性等。
三、水质97项指标的意义水质97项指标的测定和评估对于保护水体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1 环境保护水质97项指标可以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帮助识别污染源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通过监测和控制指标,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2 人类健康水质97项指标可以评估水体是否适合作为饮用水源。
合格的饮用水对于人类健康至关重要,而污染的饮用水可能导致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
水质分析中的常用指标

水质分析中的常用指标在水质分析中,有一些常用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水的质量。
这些指标包括 pH 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总溶解固体(TDS)和氨氮等。
本文将介绍并论述这些指标在水质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pH 值是衡量水的酸碱性的指标,它对水中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pH 值的正常范围是 6.5 到 8.5,超出这个范围的水可能对生物体造成伤害。
例如,过酸性的水会对水生生物的呼吸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pH 值也会影响水中溶解物质的稳定性,从而影响水质。
溶解氧是衡量水中氧气含量的指标。
水中的溶解氧来自大气和生物活动。
溶解氧对水中的生物体生存至关重要,包括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
水中缺氧会导致水生生物死亡,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监测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可以及早发现水体中的缺氧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复。
化学需氧量(COD)是测量水中有机物含量的指标。
有机物可能来自废水排放、农业和工业活动等。
高 COD 值表明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较高,这可能对水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对水样进行 COD测定,可以评估水体的有机物负荷,进而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来改善水质。
总溶解固体(TDS)是衡量水中溶解性无机盐的总浓度的指标。
这些无机盐可以来自天然的水源,也可以来自工业废水排放等。
高 TDS值可能会对水的味道、透明度和可使用性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在饮用水中高 TDS 值也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因此,检测和监测水中的 TDS 值对于保护和改善水质是至关重要的。
氨氮是衡量水中氨氮含量的指标,氨氮是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物,来自农业和工业废水。
高氨氮含量可能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导致富营养化和藻类爆发。
监测水中的氨氮含量可以帮助我们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污染物的输入,保护水生态系统健康。
综上所述,pH 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溶解固体和氨氮是水质分析中常用的重要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水的质量,及时发现水体污染问题,并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常见水质指标的意义1)PH:(7.5-8.5)①养殖水体以中性偏碱为好;②酸性水可使鱼血液PH下降,消弱它的载氧能力,使血液中氧分压减小,即使水中的溶氧高,也会造成缺氧症;③碱性过强的水体则会腐蚀鱼类的鳃组织。
2)氨氮:(<0.6其中NH3<0.1mg/L)①这里所指的氨氮是NH3和NH4+的总量。
②NH3和NH4+几乎所有的藻类都能直接迅速而且优先利用它们,其缺点是硝化作用消耗溶氧,特别是NH3,对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有强的毒性,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生长,损害鳃组织,加重鱼病。
③被认为是水体老化的重要因素,对养殖水体有不良影响。
④据欧洲水面渔业咨询委员会建议:鱼类所耐受NH3的最大浓度为0.025mg/L。
⑤三大来源:A:鱼类袋谢产物;B:残饵、粪便的分解而产生;C:水源污染外源性的氨氮过高。
3)亚硝酸盐(NO2-<0.05mg/L):水环境中亚硝酸盐超标同样对水生动物有毒害作用。
亚硝酸盐中毒后,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减弱,也就是说虽然水体中溶氧高,养殖对象也会出现缺氧症状,鱼类亚硝酸盐中毒分为两种:①慢性中毒:症状不明显,中毒较深的摄食量减少,活动能力减弱,鱼体消瘦,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②急性中毒:一般发生清晨,往往伴随缺氧症状同时发生,肉眼观察似缺氧浮头,即使注入新水,在短时间内也难解救,第二天更严重,甚至造成大批量死亡。
4)硫化氢(H2S<0.2mg/L):硫化氢对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有强的毒性。
在水体中硫化物总量一定时,PH下降,硫化氢增多,毒性也随之增强,会造成河蟹夏天上岸,及养殖动物的死亡。
有些国家渔业用水标准规定,渔业用水中不得含有硫化物。
5)溶解氧:溶解氧是水生动物最基本的生存基础:在一天24小时中,必须有16小时以上的时间大于5mg/L,任何时间不得低于3 mg/L。
2、如何掌握河蟹养殖池塘的池水肥度目前,在大多数养殖户的头脑里,“清水养蟹”是不变的真理,似乎养蟹池塘的水质越清、越瘦、越好,一旦蟹池的池水变肥就立即忙于换水,以防不测!然而,“清水大闸蟹”,不是“瘦水大闸蟹”,养殖河蟹池塘的池水保持一定的肥度对河蟹养殖是相当有益的。
据专家报道:中等肥度的池水养殖出河蟹的成活率、规格、产量均比一般清瘦池水养殖河蟹要高,特别是近年流行的河蟹颤抖病的发生也远比其他池塘低。
究其原因,适当的肥水可以是池水有足够的溶解氧,而溶解氧是河蟹生长、发育的决定因素。
蟹池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中等肥水的池塘中,浮游植物量较多,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也多,在水温较高的晴天往往可以是水中的溶解氧达到饱和状态,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水体中的河蟹食欲旺盛,活力敏捷,脱壳次数增加,饵料利用率高,抗病能力强,从而生长迅速。
池塘清瘦的蟹池,底质厌氧细菌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及有毒物质,使池水PH值降低,长期生活在这一水体中的河蟹食欲不振、脱壳不正常,易患病而生长缓慢。
池水的肥度一般按照池水的透明度来加以判断。
清瘦的池水指水色清淡,水中浮游植物量较少,池水透明度一般在40cm以上;较肥的池水指水色浓,水中浮游植物较多,池水透明度一般在15cm以下;中等肥度水界于上述的二者之间,水色肥而嫩爽。
如何调节河蟹养殖池塘的池水肥度呢?目前,许多河蟹养殖户采用换水的方法调节池水肥度,其实这不是最佳的方法,因为过多的换水浪费财力,流失了池水中的有效养份,带入有害物质,而且水位不稳定则河蟹洞穴变化频繁,部分河蟹迁移到水面以上,不摄食,不脱壳,形成“懒蟹”,同时换水也会刺激性早熟。
我们建议:一般对水色清瘦的池塘可以采用施肥的方法加以调节,在放养蟹种前15天,施肥肥水专家或肥宝;养殖中期,如遇水质清瘦,可施用追肥(肥水专家或肥宝、生物高效肥水素等),具体用量根据产品说明书,定期使用EM益生菌、EM调水王、博士系列超级微生物;如果池底淤泥较多,池水肥力较足,则要改底(底净宝、底改王、底改霸王、增氧型水底双改等)。
建议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海博士洁水灵、博士3号、复合芽孢杆菌等),以及天气突变时、投饵前使用粒粒氧。
3、如何使河蟹安全度过脱壳期今年三、四月份,河蟹养殖发生的问题很多,主要是脱壳不遂(眼睛、附肢脱不出旧壳),脱壳后软壳死亡,不脱壳死亡。
分析原因:一是整体蟹种质量下降;二是气候不正常;三是池塘环境不良或饵料投喂不当;四是亚硝酸盐偏高等等。
一般采取的对策:1.泼洒1-2次新硬壳宝,增加水体矿物质,尤其是新开塘口更需定期泼洒。
2.投喂鲜小鱼和优质蟹饲料,饵料中添加营养剂、维生素C、脱壳素等,增强河蟹体质。
3.加注新鲜水质,增加池塘水体,并使用改良底质和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
4.伤亡太多,建议补放一定数量蟹种。
(一)、河蟹是否要脱壳的判断:(1)检查河蟹体色。
脱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黄褐色)多。
而脱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
(2)看河蟹规格大小(以放养相同规格的蟹种为前提)。
脱壳后壳长比脱壳前增大20%,而体重比脱壳前增长了近一倍。
在生长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了体大、体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脱壳了。
(3)看池塘脱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脱壳后的空蟹壳,如发现有空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脱壳了。
(4)检查河蟹吃食情况。
河蟹在脱壳前不吃食。
如发现这几天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大增加,如未检查出蟹苗,则表明河蟹即将脱壳。
(二)、脱壳期间管理(1)每次脱壳来临前,不仅要投含有脱壳促长散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脱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比例,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
(2)发现个别河蟹已脱壳,可泼洒新硬壳宝,1袋用3-5亩1米水深。
兑水稀释后,全池泼洒。
河蟹脱壳同步性,第一次可能比较好,往后可能越来越不同步,建议:每10-15天泼洒新硬壳宝一次,(3)脱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
(4)为了河蟹有一个良好的脱壳环境,河蟹池塘应该设立投饵区和脱壳区,投饵区设于浅水区,脱壳区设于水草茂盛区,不应在脱壳区投放饵料,脱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5)清晨巡塘时,发现软壳蟹,可捡起放入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河蟹吸水涨足,能自由爬动后,才放回原池。
(6)脱壳期间要注意防病、治病。
4、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在水质调控中的应用二氧化氯是国际公认的一种高效消毒剂,其可以穿透细胞壁,有效氧化细胞内含巯基的酶,以及快速抑制生物蛋白的合成,因而其对水体微生物有很强的破坏与杀灭作胜败时,它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有效降解水体中有机物,且不产生氯反应,是水产养殖中的首选药物。
一氧化氯及其水溶液很不稳定,在受热和紫外光照射下会发生缓慢分解,因此生产上常将其制成粉状或液态状二种形态。
本文主要介绍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在水质调控中的应用。
一、灭藻蓝藻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藻类,适量的蓝藻可起到稳定藻相、维持微生物平衡以及提供饵料等作用。
但其大量繁殖(主要指微囊藻)往往会形成水华,严重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且死亡藻类分解后会产生羟氨等有害物质。
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施用硫酸铜或铬化合铜,虽然其杀藻效果明显,但毒副作用也较强,且短时间内大批量藻类的死亡易导致池塘缺氧,发生泛池、中毒现象。
笔者所采用的方法是发生藻类过度繁殖的池塘中,视情况连续施用菌毒清(1包/亩*米)2-3次,再施用一定量的水质改良剂,如解毒类(护水解毒安、解毒活水素等)、底改类(底净宝、底改王、增氧底改等)、微生物调水(复合芽孢杆菌,EM菌)等。
近几年,笔者对所在地区苏州、南京、常州等地区的河蟹池采用此方法,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施用后的第二天便可见到少量的死亡的蓝藻浮现水面,呈乳白色,大多数池塘三天后水面恶臭消失,蓝藻基本死亡。
二、灭菌二氧化氯作为一种高效广谱消毒剂,对一切经过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均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且不易产生抗药性,0.5ppm的二氧化氯5分钟后即可杀灭99℅以上的异氧菌,因此,二氧化氯比较适合地质老化、池水透明度低的池塘杀菌消毒。
这种池塘一般有机质含量比较高,普通的氯制剂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且易与有机质发生化合反应,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三卤甲烷。
二氧化氯还可运用在动物饲料方面的消毒。
笔者所在地区多数河蟹养殖者以冰冻的野杂鱼投喂,这种饵料虽然蛋白质含量较高,却极易败坏水质。
在投喂前采用2-3ppm的二氧化氯进行浸泡,可有较杀灭鱼体病原菌,减少水体中油膜的产生。
三、抗应激在暴风雨后,水产养殖动物往往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症状,如游塘、停食、活动能力差等现象,这其实是水产动物的一种应激反应。
这主要是暴风雨将外来病原菌带入池塘中,以及暴风使得池塘产生对流现象,池塘病原生物滋生繁殖所致,虾类养殖池拉网行为也会导致这种情况出现。
此时,我们可以在暴风雨后的第二天或者拉网后的第二天施用一定量的二氧化氯,同时配合内服一些抗应激药物,如维生素C等,一般隔天后能取得明显效果。
四、剥泥水草是河蟹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遮荫物和攀爬物,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养殖池塘中的水草都会出现“污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质的透明度以及草类的生长。
二氧化的强氧化作用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其与有机物、无机物反应有很强的选择性,能有效破坏水体中的微量有机物,如氯仿、四氯化碳、酚、氯酚、氰化物、硫化氢及有机硫化物等,氧化时不产生以散性有机卤化物,可很好地去除污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五、降氮活化后的二氧化氯在氢离子的作用下能够产生具有强氧化作用的新生态氧,能够迅速附着在微生物细胞表面,渗入微生物的细胞膜,与微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产生氧化分解反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氮的“硝化”;同时,这种强氧化氯可以作为一些降氮剂的辅剂,如二氧化氯可作为亚硝酸盐降解剂的辅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