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孔乙己小人物的悲剧与无奈

孔乙己小人物的悲剧与无奈孔乙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的一生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剧。
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形象,孔乙己不仅代表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现状,更是展现了小人物在大世界面前的无奈和困境。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首先来自于他在社会中的地位。
他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没有金钱,没有权势,也未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只是一个身体瘦弱、面容憔悴的街头卖酒的人。
这种地位注定了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无法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他无法通过努力和智慧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一直被困在贫困的泥淖中。
其次,孔乙己的悲剧也来自于他自身的内心世界。
他是一个寂寞、孤独的人。
他没有朋友,没有家人,他的存在几乎被人遗忘。
他常常深陷于自己的内心痛苦中,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和安慰。
他在卖酒的时候,总是默默地倾听着别人的故事,却无法将自己的苦衷和内心的痛楚告诉他人。
他将自己深埋于内心深处,只能默默忍受一切的不公和不幸。
再次,孔乙己的悲剧还体现在他与社会的互动中。
他一直被其他人漠视和嘲笑,被当做是一个可怜的小人物。
他无法融入到社会中,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接受。
一个个嘲笑的目光、嘲讽的笑声,无情地打击着他脆弱的内心。
他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然而却总是遭受不公和冷落。
这种无尽的伤害和无法改变的处境,使他越来越绝望,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正如孔乙己一样,还有许多小人物在大世界中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他们是社会边缘的人,常常被忽视和遗忘,无法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
与大时代、大历史相比,他们的存在微不足道,他们的付出与贡献被无情地忽视。
他们的悲剧与无奈,是对社会现实的无声抗议,也是个体人性的无声呐喊。
然而,就在这悲剧与无奈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孔乙己的坚守和尊严。
尽管他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命运,但他从不放弃对于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他尽力经营自己的小小酒摊,在那破旧的小摊前卖酒,靠着微薄的收入为自己生存。
他坚持做着自己的事情,崇尚着人间至爱。
他虽然受尽了我们的嘲笑和鄙视,但他从不对社会和他人心生怨恨,他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
祥子——小人物的命运悲歌

祥子——小人物的命运悲歌英文对应:Xue xu dan( ANHUIXINHUA UNIVERSITY ANHUIHEFEISHUSHANQU 230088)摘要: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著名的小人物形象,祥子勤劳努力、有着靠自身努力实现自给自足的梦想。
但是,处在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下层悲惨处境中,最终走向悲剧命运:麻木不仁成为一具行尸走肉。
小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的悲剧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作家现实主义批判和人道主义觉醒。
关键词:《骆驼祥子》;小人物形象1.选题背景文学作品与社会制度息息相关,旧制度下民不聊生,于是便出现了文学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作家通过关注下层社会人物,描写其悲惨命运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一般而言,这类人物是受尽欺辱的下层官吏或普通劳动人民,无法掌控的自己命运,没有崇高生活目标。
《骆驼祥子》中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由一个积极的车夫变为一个麻木不仁的混混,他是老北京的小市民形象。
而祥子悲剧的根源,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关联,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对人的摧残。
《骆驼祥子》在国外的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2010年,孟庆澍详细论说了金译本的《骆驼祥子》在美国的发行情况,该文学作品的传播,有力改变了西方人对当时中国的固有观念,也让他们重新了解了当时的老北京人真实生活图景。
2015年林嘉新、陈琳对葛译本和金译本进行了对比,比较了其文本差异[1]。
《骆驼祥子》从1936年出版之后,对其解说众说纷纭。
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发展使得其研究视角也不断被拓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丁易认为,老舍的《骆驼祥子》是自解放以前的中国全部小说中较好的一篇。
王瑶说:“在他的作品中,这是最好的一部,虽然和社会背景的联系还嫌过于模糊”,这一番论述,既充分肯定了老舍小说的文艺成绩,同时又指出了其思想性的薄弱。
此后,樊骏、龙瑛宗等当代作家也对其给予较高评价。
1998年钱理群认为:“《骆驼祥子》是些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是老舍所有创作的一座高峰”[2],这是目前文学界的权威名家对《骆驼祥子》的最新点评。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小人物,通常是指在社会中地位较低、影响力较小、被忽视的人群。
他们的生活往往并不被重视,他们的悲剧往往也不被关注。
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悲剧人生,才构成了社会的一部分,而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关注。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从何而来?古语有云,岁月蹉跎,生活多艰。
在社会的阶级体系下,小人物的出身和环境往往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他们可能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受到教育的机会有限;他们可能因为身体残疾或其他原因而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他们可能因为社会的偏见而受到歧视和排挤。
这些种种,都使得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挫折和困难。
贫困是小人物悲剧人生的常见原因之一。
贫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使得他们很难摆脱困境。
他们或许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辛苦工作一辈子也难以改变命运;他们或许无法承受得起生病的费用,任由疾病摧毁他们的身体和家庭;他们或许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得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
贫困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梦想和希望,让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在当今社会,信息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小人物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他们可能因为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而难以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和生计;他们可能因为缺乏信息的渠道而无法获取到新的就业机会,被迫长期失业;他们可能因为缺乏人脉和资源而无法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渐渐沦为社会的边缘人群。
科技发展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和悲惨,也让他们的悲剧人生更加深刻。
除了物质上的困难,小人物的悲剧人生还经常受到精神层面的伤害。
他们可能深受家庭暴力和家庭纷争的困扰,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可能长期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挤,导致自卑和自闭;他们可能无法获得婚姻和家庭的幸福,孤独终老。
精神上的创伤使得他们的人生充满了不安和痛苦,也让他们的悲剧更加深刻。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让我们怎么办?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关怀。
他们并不是懒惰、愚昧或者是社会的废物,而是因为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才导致了他们的悲剧人生。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
他们是那些不起眼的人,默默无闻,小人物。
他们的生活不如一些名人那样辉煌,也没有像富人那样过着奢侈的生活。
他们的工作或许并不起眼,收入也可能不高,但他们仍然用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来支撑着自己的家庭。
然而,小人物的生活往往是悲剧的。
他们可能因为贫困而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
他们可能因为工作太辛苦而身体垮掉,或者因为某种原因失去工作。
他们可能因为疾病而负债累累,灰心丧气。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不只是因为他们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和苦难,还有他们所经历的心理折磨。
他们看到那些成功人士的生活,感觉自己的生活仿佛是灰暗且没有希望的,可能会痛苦不已。
他们可能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小人物们最大的悲剧是他们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无法摆脱自己当前的困境。
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无法改变任何事情。
即使人生再多坎坷和不公,我们也要学会不屈不挠,始终坚持下去,不要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赚取更多的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足。
我们也可以寻找其他的乐趣和爱好,来进行舒缓自己被调动的心情。
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家庭,让家人的爱和温暖充满我们的心房。
小人物的生活或许只是平凡,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存在。
他们应该保持勇气和希望,相信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和成功。
在逃避中毁灭,小人物的命运悲剧

在逃避中毁灭,小人物的命运悲剧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代表其后期风格与水平。
小说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小人物命运的坎坷和生存的艰难,真实地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读起来令人心情压抑、沉重,感到了无生气。
关键词:小人物毁灭悲剧命运《寒夜》是巴金先生一九四四年初冬在重庆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一间楼梯下面“小得不可再小”的屋子里开始动笔的,但写了几页就搁下了。
一九四五年初冬又接着一年前中断的地方写下去,后面三分之二的稿子是回到上海以后在淮海坊写成的。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深夜脱稿。
从动笔到完成,共两年时间,其间搬家一次,地点由重庆到上海。
这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继《家》之后的又一篇重要作品。
一、小说的基本情节及基调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和他的母亲以及妻子曾树生三人之间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命运悲剧。
作者想说明的就是在那个不幸的社会。
“好人得不到好报”这个道理,就是为了“控诉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那个一天天腐朽下去的使善良人受苦的制度”。
作品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小人物命运的坎坷和生存的艰难。
正如小说标题所写,作品展示给读者的是一种肃杀的冬夜逼人的寒气,就是在这种氛围下,主人翁一个个登场,又一个个逝去,让人感到暗淡的令人心情沉重的窒息。
后来,该小说经改编拍成影片,由吴楚帆主演汪文宜,反响很大。
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毕业的夫妇(同居关系),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里担任校对工作。
妻子曾树生在私立大川银行里当职员。
他们有一个十三岁的儿子,上寄宿制学校。
还有汪文宜的母亲,她从前念过书,算是云南昆明的一个才女,战前,在上海过的也是安闲愉快的日子。
抗战期间,一家四口,祖孙三代。
从上海来到四川。
他们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每况愈下。
家庭困苦的环境,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之间的纠纷,汪文宜夹在中间两头受气。
又要安慰母亲。
又要抚慰妻子,还得应付公司里的事。
浅析鲁迅作品中致力描写

浅析鲁迅作品中致力描写的“小人物”的原由在鲁迅的众多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小人物”形象,尤其在《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小人物形象,至今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鲁迅之所以描写小人物,在本人看来,在当时的社会中体制、封建思想的禁锢,迫使人物趋向失落、悲惨的境地还有着本质的内涵。
一、“小人物”的形象及悲剧命运1、“小人物”的出现预示着在沉默中毁灭鲁迅先生笔下的“小人物”往往命运悲惨,境地窘迫,或多或少透出着悲剧的根源,从人物一开始就似乎预示着苦难,预示着嘲笑、被冷谈直至死亡。
就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祝福》中的“祥林嫂”。
她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勤劳而善良坚强,但是命运却偏偏要折磨她,使她一生都处于不幸之中。
她先后两次失去丈夫,自己最疼爱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了去,然而在她的周围竟是冷漠与嘲笑,人们一次次地揭起她的伤痛,“她未必知道自己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最后她在“祝福”之夜,在鲁镇的街头冻饿而死。
可是不幸的是,就连她的死也成为一个错误,“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是一个谬种!”人物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人物最后到死亡,在描写周围人物的态度时,都是那么冷漠。
再如《阿Q正传》中的小人物阿Q,阿Q的命运不能完全概括为悲惨,而更多的是悲哀,实际上其命运成因与自己性格有很大关系。
而他最大的特点是有着一套精神胜利法,用自欺欺人的方法来战胜挫折和痛苦,阿Q的穷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可他却不敢正视自己,死要面子,和别人争吵,他会“瞪着眼睛到:‵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来骄傲于人,甚至到他被抓、被杀的时候,也没有清醒,法官叫他在死刑判决书上画押,画个圆圈,就是死到临头了,他还满不在乎,还一心一意要把圆圈画的圆,争个面子。
还有《孔乙己》里的主人公孔乙己,一个自命清高的读书人,一生穷困潦倒,却总以读书人自居,最后因偷书被举人打断了双腿,生活愈加凄惨潦倒,最后消失在了鲁镇。
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小人物的悲剧命运马雯[摘要]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出身贫寒。
为了帮助家里,安德森从小就干过各种各样的活,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学校教育。
1916年开始发表小说,最著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1919)、《鸡蛋的胜利》(1921)和自传性小说《讲故事者的故事》(1924)等。
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在工业化浪潮冲击之下失去旧有生活基础的乡镇普通人民的彷徨与苦闷。
[关键词]命运;美国梦;Nobody's tragic fateMa WenAbstrac:The American novelist Sherwood Anderson was born into a poor family. In order to help his family,Anderson had done various works without little formal school education. In 1916, he began to publish the novel. His most famous works is the short stories Winesburg, Ohio and The Triumph of Egg and Other Stories,and autobiographic novel A Story Teller's Story. His works mainly reflects the villiger s’ doubts and anguish that they lost original basis of life under the industrialized wave.Key words:Destiny;American Dream;引言鸡蛋的胜利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描写了一个怀有美国梦的父亲,试图利用鸡蛋发家致富,却经历了两次生意失败的打击,之后心里不断扭曲逐渐变为畸人。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小明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小城市里。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勉强能维持家庭的温饱。
小明从小就知道家庭的困境,所以他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小明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学生,从小就是班上的佼佼者。
他知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他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小明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尽管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他的家庭环境限制了他的发展机会。
他的父母无法负担他进入更好的学校,进一步接受更好的教育。
他只能在普通的小学中继续学习,每天面对着琐碎而沉重的课业。
小明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和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获得更多的机会。
他总是与胜利擦肩而过,无法获得他期盼的荣誉和奖项。
这让小明感到沮丧和失落,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进入了高中。
面对更加艰巨的学业和压力,他感到越来越疲惫和无助。
他看到一些同学通过家庭的背景和关系取得了优厚的资源和机会,而自己只能默默努力,等待着一丝转机的到来。
命运对小明似乎没有仁慈。
尽管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但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他只能选择放弃大学的机会,选择了一份勉强维持家庭开销的工作。
他看着一些同龄人环游世界、追逐梦想,而自己只能扎根在这个小城市,日复一日地过着相同的生活。
小明的人生仿佛被命运捉弄,他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努力不能换来应有的回报,为什么命运对他如此不公。
他开始消沉和自暴自弃,失去了之前的热情和激情。
小明仍然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开始寻找别的出路,尝试不同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尽管机会并不多,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些收获。
小明发现,人生困境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承受和磨砺。
他明白了努力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结果,但放弃肯定不会有好的结局。
他渐渐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学会享受小城市中的平凡和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人物的悲剧命运马雯[摘要]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出身贫寒。
为了帮助家里,安德森从小就干过各种各样的活,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学校教育。
1916年开始发表小说,最著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1919)、《鸡蛋的胜利》(1921)和自传性小说《讲故事者的故事》(1924)等。
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在工业化浪潮冲击之下失去旧有生活基础的乡镇普通人民的彷徨与苦闷。
[关键词]命运;美国梦;Nobody's tragic fateMa WenAbstrac:The American novelist Sherwood Anderson was born into a poor family. In order to help his family,Anderson had done various works without little formal school education. In 1916, he began to publish the novel. His most famous works is the short stories Winesburg, Ohio and The Triumph of Egg and Other Stories,and autobiographic novel A Story Teller's Story. His works mainly reflects the villiger s’ doubts and anguish that they lost original basis of life under the industrialized wave.Key words:Destiny;American Dream;引言鸡蛋的胜利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描写了一个怀有美国梦的父亲,试图利用鸡蛋发家致富,却经历了两次生意失败的打击,之后心里不断扭曲逐渐变为畸人。
作者利用简单朴实,口语化的叙事风格,却带有讽刺和象征的深层含义。
故事情节围绕与鸡蛋有关的事件发展,父亲的两次失败也就象征着鸡蛋的两次胜利,从而揭示出当时背景下乡村人民无法适应社会的转型,心理渐渐的扭曲。
一、小说简介《鸡蛋的胜利》(The Triumph of Egg and Other Stories) 是于1921年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
小说是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叙述的,讲的是他父亲的故事。
父亲是俄亥俄州的一个农民,一直以种地为生。
但是有了孩子以后,父亲和母亲决定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必须做一些“志向远大”的事情,不能再当农民了。
父亲先开了一个养鸡场,但是没有成功。
于是,全家搬到几英里以外的一个小镇上,改为开餐馆,最终也没有成功。
小说的前半部分是一个农村家庭苦难的奋斗史,后半部则是写作者的父亲企图用一个鸡蛋取悦他的客人,但是遭到失败。
二.悲剧形成的原因(一)母亲对父亲的影响《鸡蛋的胜利》的开篇处,我们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的眼光里看到父亲是一个生性豪爽、为人和善的人。
婚前他安于现状,过着自由快乐且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家庭的负担,只需每天完成完成农场里简单的劳动。
那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要在这个世界上为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努力。
但是,婚后的父亲开始变得野心勃勃。
母亲作为一名教师,必定博览群书满怀梦想,她虽然对自己没有要求过什么,但对父亲和“我”却有所期待。
美国梦的思想一直在母亲的脑海里,并且这种思想被灌输好人强加到父亲那里,因此想出人头地的激情占据了父亲的头脑。
于是母亲的怂恿促使父亲脱离农村并开始创办自己的独资企业。
在她的鼓动下,父亲开始了与“蛋”的第一回合的较量。
但是小鸡们却不争气,频频患病而死。
养鸡场在父母亲力尽艰辛经营了十年后而倒闭。
之后,他们搬离新的小镇,在母亲的建议下,父亲开始在比德韦尔镇的车站旁从事酒店生意。
在这偏僻的地方从事酒店生意,又是母亲的主意。
他们在正对火车站的地方,租了一个空店铺,因为母亲认为饭店开在这里肯定会赚的。
并且母亲决定将饭馆一直开到深夜,于是她晚上睡,白天照顾饭馆,招待顾客,而父亲晚上都在煮肉,他的野心被母亲彻底的激发了。
在长长的晚上,当没有什么事可做时,父亲有时间思考,他认为,以前他是一个不成功的人,他失败的原因,是他没有充分的振作,以后他要在生活中树立振奋的形象。
此后,父亲为了给店里的客人助兴,变成了公众逗乐者。
但是他的表演都以失败告终,不但没有得到客人的肯定与赞扬,换来的只是冷嘲热讽。
崩溃的情绪让父亲无力支撑,大哭一场。
而最终他还是失败了。
在整个过程中,母亲是父亲创业路途中不可忽视的的助推器,只是这样的助推器并没有促使他成功,没有帮助他们完成最初的梦想。
反之,更令人心酸的是其结果是十分悲惨的,因为他不仅没有获得外在的物质财富,更是失去了内在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因为母亲对父亲的心理特殊变化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正确的引导他走出心中的枷锁。
(二)小人物的性格羁绊母亲对父亲的影响只是浅在的外在因素。
而父亲自身的内在因素才是导致悲剧形成的主要因素。
父亲一开始是一个容易满足,没有太大进取心的人,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
他的种种小人物性格也加剧了他的悲剧命运。
首先,父亲是消极态度和投机心理的受害者。
乐观通常是伟人以及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失败,挫折是无可避免的,就像《鸡蛋》中提到的华盛顿、林肯、加菲尔德他们的成功背后也有着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被失败打倒,而是抱着乐观的精神态度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从头来过,才成就了他们一个个令人赞颂的伟业与传奇。
那父亲呢?第一次奋斗失败他就是已经变得沉默寡言变得沮丧了,抱着这种消极的态度怎么可能取得奋斗的成功?相反的它只是助长了父亲的投机侥幸心理。
在养鸡场里瘟疫死亡不断的情况下,父亲不是着力于寻找治疗方法,却对那些孵化出来的畸形鸡极为着迷。
他很多次这样想的,如果能饲养成活一只有五条腿的母鸡或一只有两个头的公鸡,他就会发财。
他梦想自己带着那些怪物到乡村集市上去展出并因此变富。
父亲心中的挫败感不断扭曲逐渐转向了投机心理,驱使着父亲成为一个投机主义者,指望靠一只五条腿的母鸡或两个头的公鸡发财。
作为一个小人物,父亲处理挫折调整心理和转化压力的能力远远不够。
这些性格弱点都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是走向悲剧命运的催化剂。
其次,父亲也受到了自身小人物狭隘,古板性格的局限。
虽然在第一次奋斗失败以后父亲的头脑中渐渐有了发财致富的思想,且美国精神缠住了他,他也变得野心勃勃,并且试图改变自己古板的性格来殷勤待客,表演把戏让大家取乐。
但当那个比德维尔年轻人进入饭馆后,他却认为父亲因为自己在那里闲荡而生气了。
父亲应该是抱着讨好客人的意图才对,怎么会这样?因为父亲根本是个不善于讲话、不善于交际的人。
他的意识里不知道怎样才能侍奉客人讨好客人,怎样让他们在小饭馆里感到欢乐。
他想要给年轻人表演把戏的时候紧张得不知道他的手该怎么放!他古板怯懦的性格完全局限了他美好愿望的实现。
尽管他已经认识到这些缺陷尝试改变并渴望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喜爱,但天生的交际能力、表现能力的缺乏阻碍着他使他无法成功。
也许,父亲最适合的还是做个老实勤奋的农场雇工。
父亲狭隘古板的小人物性格不仅阻碍了他的成功,而且使得他烦恼与痛苦,从农场雇工到鸡场主再到饭馆老板,父亲容易满足、消极被动、投机、狭隘,古板的性格一直阻碍他取得成功。
通常,我们会将小人物的失败和悲惨命运归结到社会原因中去,却忘记内因也是事物发生变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因此,父亲天生的这种小人物狭隘性格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三)畸形的美国梦与价值观在1918年,也就是故事创作背景中,美国已经完全成为世界化的工业强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结束,美国的社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处于转型期。
面临这种转型期每个人都受到了挑战,而人们的成功与否是以物质财富来衡量的。
每个人都希望能实现自我价值,这样,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物质财富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本身固有的一些美好的特质丢失了,造成了像父亲这样的心理畸形人,也造就了悲剧的发生。
母亲怀揣的美国梦希望在父亲和“我”身上得以实现。
母亲希望通过弃农从商可以摆脱贫穷,跻身上层社会,但是美国梦难圆。
夫妻俩花十年开办的养鸡场,最后只得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仅留下一些父亲视为至宝的畸形怪胎小鸡。
父亲把每只怪鸡放在一个瓶子里,泡上酒精,大老远地从养鸡场带到他们家的第二次倒霉的投资地—城里车站旁的小餐馆。
小餐馆生意清淡,门可罗雀,夫妻俩起早贪黑,绞尽脑汁。
父亲的第一招是向顾客展示他的哪些宝贝的畸形小鸡,“他宣称,这些畸形小鸡是很宝贵的,他说,人们就是喜欢爱看这些奇形怪状的东西”。
父亲企图展出他的那些怪胎鸡吸引顾客,结果恰恰相反,顾客一看到那些恶心的怪东西被吓跑了。
我们这时看到叙述者“我”己经开始把他的父亲作为一只活的怪胎鸡来展示,一个幼稚地相信美国梦的畸人。
父亲的最后一招是耍鸡蛋来取悦和吸引顾客。
他首先是学哥伦布想使鸡蛋站立起来。
根据叙述者,他父亲一开始就抨击哥伦布和蛋的传说: “那个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个骗子”,他父亲说: “因为他磕碎了鸡蛋的一端才使它站立了起来”。
这时父亲想做的事实上哥伦布用诡计做的事。
“经过半小时的努力之后,他真的成功地使鸡蛋站了一会儿,可他抬起头来却发现来客己不再看他的表演了”。
美国梦对那些天真诚实地循规蹈矩的人是不可实现的。
哥伦布在他的梦想的一开始就懂得这一点,而父亲却不懂。
但父亲并不甘心,他紧接着又耍另一个把戏,想把鸡蛋在醋里煮后塞进一个细颈瓶给顾客看,这时想成功的欲望己经使父亲变得疯狂和歇斯底里,他把鸡蛋煮了又煮,搓了又搓。
正当他准备发狠的时候,鸡蛋在他手中破碎了,顾客也走出了店门口。
美国梦彻底破碎了,父亲也完全崩溃了。
父亲只能轻轻地将鸡蛋放在了桌上,因为他已经感悟到是无法逃离这可怕的残酷现实的。
自己被一直信奉崇尚的美国精神击溃,美妙梦想幻灭,父亲此时已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失败和其不可避免性,这是父亲的顿悟。
原本质朴快乐的农场工人,由于受到美国梦的诱惑,如变成了一个孤独的,精神变态的畸人,这是悲剧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故事最后通过叙述者的顿悟揭示了一更深刻的主题。
作为父亲的儿子,我和父亲一样也只是一个时代的“畸人”,美国精神统治着父亲,同样也影响着“我”,“我”也会和父亲一样去追寻美国梦,继续着这个恶性循环。
诚如柏拉图所言:人类都好比是在洞穴里只看得到影子的迷途者,虽然能从洞穴的墙上看到影子,但却从不自问是什么创造出影子。
作为社会中“畸形人”代表之一的父亲,集中体现了战后迁徙到大都市的农民的心理历程,他们在工业高度发展的社会洞穴中感到无所适从,在冰冷的机器中沦为资本的奴隶,整日面对社会洞穴抱怨着挫折与失败,但却从不反思他们被抛弃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