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齐鲁文化资源 铸造区域特色品牌论文

合集下载

文化齐鲁作文范文

文化齐鲁作文范文

文化齐鲁是指山东省传统文化中对鲁国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山东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线的中部,素有“齐鲁大地”的美誉。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文化齐鲁是中原文化、儒家文化、孔子文化和鲁文化的综合体现,其贯穿于山东人民的生活、思想和行为中。

文化齐鲁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鲁国时期。

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其国君鲁班提倡儒学思想,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奠定了基础。

鲁国历时800多年,直到战国末期被齐国所灭。

在这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鲁国的文化得以繁荣发展,其传统文化影响了整个山东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齐鲁。

文化齐鲁的代表之一就是孔子,他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为我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孔子所提倡的仁爱、中庸、忠诚、勤劳等思想在文化齐鲁中得到充分体现。

孔子还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方法,被称为“孔子思想”,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体现了文化齐鲁的特点。

文化齐鲁还体现在传统艺术方面,如山东曲艺、雕刻、磁器、书法、绘画、剪纸等。

这些艺术形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从中可以看出文化齐鲁的深厚底蕴和精神追求。

比如,山东曲艺以其诙谐幽默、善于反映现实、弘扬正能量的特点,成为山东地区广为流传的表演艺术形式;山东雕刻以其娴熟技艺、精细工艺、丰富题材、传承经典的特点,成为山东传统艺术中的瑰宝。

文化齐鲁的传统美食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如鲁菜、泰山菜、威海菜等,都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渊源。

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加工工艺、丰富的营养成分、鲜美的口感而成为山东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文化齐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山东轻工、重工、农业、渔业、造船、保健等领域的发展成果,并展现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包容开放的文化内涵。

作为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文化齐鲁,让其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发扬光大。

淄博齐文化之美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淄博齐文化之美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淄博齐文化之美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淄博,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齐文化,作为淄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传承和创新,是保护和弘扬齐文化的关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淄博齐文化之美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结合。

一、齐文化的传承齐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淄博积极致力于对齐文化的传承工作,通过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展示等方式,将齐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后人。

首先,在淄博市内,有许多历史建筑得以保留和修复。

例如,齐文化广场是淄博市中心的核心区域,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成为展示齐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广场上的雕塑、景观等元素都呈现出淄博历史文化的特色,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齐文化的魅力。

此外,淄博还设立了多个博物馆,如淄博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等,这些博物馆不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还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齐文化的知识。

这些努力使得淄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齐文化的创新除了传承,淄博还通过创新的方式,将齐文化注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使得淄博的历史文化更加活跃。

首先,淄博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齐文化节、齐文化艺术展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同时也刺激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齐文化节上的表演、展览等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文化表演,也有现代的艺术作品,打破了传统的狭隘认识,为齐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其次,淄博还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齐文化的创新传承。

当地的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成为了推广淄博齐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设计师的巧思和工艺师的技艺,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焕发出新的创意和魅力,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齐文化。

三、淄博齐文化之美的结合淄博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不是孤立的,二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传承齐文化的工作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在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中,才能寻找到创新的方向。

传承保留了淄博齐文化的根,让后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如何将其延续下去。

齐鲁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创新策略研究

齐鲁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创新策略研究

齐鲁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创新策略研究作者:单春晓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通过对齐鲁民俗文化和相关产品的考察,整合民俗文化元素与产品设计元素,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改良创新,研发标志性的齐鲁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对品牌的创新和发展提出相关整合设计策略。

关键词:齐鲁民俗文化;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创新中图分类号:TS26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181-01齐鲁民俗文化历经千年积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承载了齐鲁人民的审美情感、造物智慧和伦理思想,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内涵。

一、建立齐鲁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观念建立齐鲁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观念最重要的就是明确这一品牌的核心价值。

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基础来对产品内容提炼和整合,塑造一个整体的品牌形象,才能得到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情感上的愉悦感。

品牌观念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是齐鲁民俗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

齐鲁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这些集观赏性、纪念性、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收藏价值的民俗文化产品,集聚着齐鲁民间工艺者的创作智慧和发展潜力。

传承和发展齐鲁民俗文化是弘扬齐鲁优秀历史文化必须坚持的道路;二是齐鲁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形成了一批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比较高的民俗文化品类。

近年来,“好客山东”品牌声名鹊起,以“文化山东、豪气山东、礼仪山东”为品牌的诉求点,实施联合推广的方式,以传统民俗文化为重点,并注重品牌内容的提炼和整合,打造了品牌核心价值;三是齐鲁民俗文化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已然成为全省各地富有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成为齐鲁各地的文化复兴与经济结构调整中新的生力军。

各个地域的文化特征明显,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风格也有区别,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齐鲁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现状目前,山东省大部分民俗文化专业村及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已建造了自身品牌形象,但是这种品牌形象来说相对独立,并没有进行横向性的联系。

关于齐鲁文化的区域性研究报告(7)

关于齐鲁文化的区域性研究报告(7)

关于齐鲁文化的区域性研究报告(7)齐鲁文化的区域性研究报告(7)齐鲁文化,又称为山东文化,是在西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一门独立的文化,它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和历史传统。

齐鲁文化以山东省和部分周边地区为主要表现形式,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齐鲁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习俗、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这种文化的主要特征在于它具有浓郁的民族情怀和神秘而古老的历史传承,以及独特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齐鲁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山东半岛地区曾经是一种相对繁荣的文化。

齐鲁文化的影响力在西汉时期就开始显现,不仅在当时流行的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体现,而且还吸引了当时文人学者的注意,并对当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鲁文化的文学作品古老而丰富,经典著作如《乐府》、《诗经》、《后汉书》、《史记》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优秀代表作品。

在古代文学中,齐鲁文化的文学影响力极大,其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成就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可磨灭的。

齐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独特多彩的,其中最著名的艺术类型包括齐鲁民歌、皮影戏、茶壶艺术、诗歌画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山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代表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

齐鲁文化的传统也是非常丰富的,它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民俗习俗、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方面。

山东半岛的宗教传统主要是以道教为主,而在民俗习俗方面,齐鲁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传统的民间习俗包括按摩、渔家乐、抓鱼、游览、舞龙、进火、浴池等,都是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

此外,齐鲁地区还有独特的语言文字,其中最著名的是“齐鲁话”,它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齐鲁文化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文化,它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和历史传统。

齐鲁文化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合鲁商文化资源打造鲁商·周村旅游品牌

整合鲁商文化资源打造鲁商·周村旅游品牌
优 化 全 区旅 游 环境
周 村 古 商 城 保 护 开 发 工 作 作
年 来 , 周 村 区 投 入 巨 额 资 金 ,对
进 出周村 古 商城 的主 干道 新建 路 、
永 安 南 路 、 站 北 路 等 道 路 进 行 了
提 升 改 造 ,使 城 区 旅 游 交通 更 为 便 利 。周 村 古 商 城 对 全 区服 务 业
加 强 旅 游 服 务 设 施 建 设 近
进 文旅 融 合 发 展
周 村 是 鲁 商 发 源 地 ,周 村 古 商城 是 鲁 商 文 化 繁 荣发 展 的 历 史 见 证 。我 们 对 周 村 古 商 城 实 施 保
护 开 发 过 程 中 . 深 入 挖 掘 商 埠 文
三 、加 大 政 策 扶 持 力 度 ,
人 一走 进 古商城 ,仿佛 时光 倒 流 。 周 村 民 俗 活 动 丰 富 多 彩 ,亮 点 纷
功 夫 。该 片 区 在 核 心 景 区 以 北 . 重 点 建 设 旱 码 头 旅 游 文 化 广 场 等 项 目。在 完善 规 划 设 计 方 案 基 础 上 ,创 新 招 商方 式 ,加 大 招 商 力 度 ,力争 早 目启 动 实施 ,提 高 景 区整体承 载能 力 。
支 持 一 块 的 办 法 ,多 方 面 融 资 。 今 年 ,周村 区将 继 续 研 究 制 定 并 组 织 实施 有利 于 旅 游 业 持 续 健 康 发 展 的产 业政 策 ,加 大 招 商 弓 1 资 力度 ,适 时启 动 周村 古 商城 三 期
发 展 起 到 了极 大 的 推 动 作 用 。
为城 区旅 游发 展 的一 号 工程 ,党 委政 府 从 组 织领 导 、 资金 、政 策 等 各方 面 都给 予 了重 点 扶 持 ,形

齐鲁文化-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

齐鲁文化-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

齐鲁文化- 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齐鲁文化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

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使沂沭的旧石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

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

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龙山文化首先发现于章丘龙山镇,分布范围与大汶口文化大体一致,距今约3900~4400年前。

这两种文化(大汶口、龙山)的发展时期被认为是东夷文化的鼎盛时期。

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于鲁,以拱卫周室。

分封齐、鲁,标志着东夷文化向齐文化演变,宗周文化则在鲁国完整地保存下来。

齐鲁大地地图姜太公到了封地以后,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理”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

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推行重农抑商的周文化。

两种不同的文化使齐国和鲁国的人文经济趋于不同的发展方向:齐国的社会风尚带有明显的工商业氛围,崇功利,轻伦理,文化风气开放,注重实用;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文化风气保守,因循周礼,不思变通。

战国时期,以孟子二度游学于齐为契机,齐文化与鲁文化开始融合。

孟子在齐国居住时间长达十几年,他的学术思想受到了齐学的熏陶。

荀子在齐、鲁文化合流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荀子兼顾齐学,因而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学思想,同时又通过学术交流,把他的儒学思想在齐国文士阶层传播开来。

在诸如此类的背景下,齐文化和鲁文化走向融合,共同构筑了山东人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儒学的影响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由孔子开创,孟子、荀子等继往开来,而且在孟、荀所处的时代在周边的齐、卫、燕、赵、魏等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发展。

齐文化的文化品牌淄博的齐文化推广

齐文化的文化品牌淄博的齐文化推广

齐文化的文化品牌淄博的齐文化推广齐文化的文化品牌——淄博的齐文化推广淄博作为山东省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齐文化。

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为了充分挖掘齐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弘扬其精髓,淄博市积极推进齐文化的品牌推广工作,以此为载体,让淄博的齐文化走向全国 ja、 ja、 ja。

一、齐文化的独特魅力齐文化是源于齐国的文化遗产,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齐文化以尚德、尚武、尚斋、尚礼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中国文化瑰宝中独树一帜。

二、淄博的齐文化资源淄博作为齐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拥有丰富的齐文化资源。

首先,淄博境内众多文物古迹,如山亭、南山、兹山等,见证了齐文化的历史底蕴。

其次,淄博还有一批重要的文化遗产,如齐鲁剧院、齐鲁画院等文艺团体,他们以文化艺术作品的表演、展示为载体,展现了齐文化的精髓。

三、淄博的齐文化推广与传承淄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齐文化的推广与传承工作,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划,积极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

首先,建设齐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打造齐文化的品牌形象,加强对外宣传和内部培训。

其次,举办齐文化节、齐文化讲座、齐文化展览等系列活动,增加人们对齐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

此外,加强齐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构建起以齐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四、淄博齐文化品牌的效果和影响淄博的齐文化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影响。

首先,通过宣传和推广,淄博的齐文化品牌得到了更大范围内的认可和知名度。

其次,齐文化的推广使淄博市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此外,淄博还通过齐文化的推广,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

五、未来淄博齐文化的发展方向未来,淄博的齐文化推广将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和手段,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加强齐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同时,淄博还将进一步加大对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力度,打造更多的齐文化体验项目和旅游景点。

合二为一的齐文化与鲁文化

合二为一的齐文化与鲁文化

合二为一的齐文化与鲁文化齐鲁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和力量源泉。

为了进一步弘扬齐鲁文化,构建精品文化项目,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联合推出了“齐鲁文化系列”讲座。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民教授在《齐鲁文化概说》讲座中,提出了齐鲁文化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对于认识齐鲁文化和接受齐鲁文化具有特别的意义——从“一山一水一圣人”到“多山多水多圣人”很久以来,人们常常以“一山一水一圣人”来评价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地位。

最近,又有一个新的表述,就是“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

这三句话或者说三个形象,非常精确地概括了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贡献。

“一山”是指泰山。

泰山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景观雄伟壮丽,还因为泰山本身是用中华文化堆积的一个文化的大山。

泰山不仅高大,而且是文化的一个高山。

自上古以来若干帝王,包括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炎帝、黄帝,尧、舜、禹,以及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等等,这样一些古代帝王,都是把泰山作为他们祭祀天地的场所,进行封禅。

封是祭天,禅是祭地。

为什么这些古代的帝王历来把泰山作为祭祀天地的地方?因为人们认为泰山及其周围这一带,是古代帝王成就事业的发祥地。

中国原始民族齐聚东方,围其故土,木本水源。

所谓的东方主要是在泰山周围这一带,泰山就好比是根。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面,泰山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之根。

再说“一水”,这个水指的是黄河。

黄河在山东入海,不仅仅是因为在山东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了“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这样一种气势,还因为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山东的这段黄河,是整个黄河入海的地方,是黄河的归宿和依托。

山东的黄河沿岸这一带,实际上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

考古界在这个问题有一个共识,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山东地区,这三个地区晚期的新石器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很密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齐鲁文化资源铸造区域特色品牌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1-012-01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将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在山东省政府今年的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把建设文化强省作为重点战略。

而把山东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离不开“品牌”这把利器。

良好的品牌是一笔无价的资产,而如何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牌品,成为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资源开发品牌竞争区域特色品牌
一、丰富的齐鲁本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况
(一)丰富的齐鲁本土文化资源
传统上齐鲁文化是区域性文化,但其影响力远播四海,在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至于文化资源,除了具有自然属性特点外,还具有抽象方面的文化属性。

本文主要从作为物质存在的有形文化资源及作为精神存在的无形文化资源方面论述可利
用的、具有齐鲁特色的现实本土资源。

山东有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遗迹及文物。

如古迹、碑刻、人物故居、革命历史纪念碑等。

山东各地的文化设施与资源设备的建设也相当的完备,很多地方有自己标志性的建筑,各地图书馆数量众多,戏剧院等各种公共娱乐设施都达到一定的现代化水平。

齐鲁自古以来就是孔孟故乡,同时也是礼仪之邦。

通过文学、
艺术等体现出的审美资源也是数不胜数。

如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

民俗风情方面,有千佛山庙会、在清初兴起的济南药市会、淄博灯会等。

许多口述的神话也是来源于我们的齐鲁大地,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齐鲁作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其留下的物质、精神文明远远不止这些,还等待下一步的发掘及研究。

(二)齐鲁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对文化资源的利用较早,但目前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落后,与自身丰富而较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其次,精品不多。

虽然有精品力作,但是总体上缺乏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加工和制作水平不高,缺乏原创性或个性,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链,缺少深度创意,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一)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广大群众拥有了较高的购买力,具有消费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我省传统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将成为国内外消费者的重要选择,因此应积极把握机遇,努力加快齐鲁特色文化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

齐鲁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风格迥异的鲁文化和齐文化,成为我国地域文化中的两朵奇葩,加上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我省的开发潜力是具体大的。

(二)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山东有丰富的特色文化品牌资源。

泰山、“三孔”等是
在国内市场及海外市场最为出名的旅游景点之一,齐文化、聊斋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等等也都是尚大有开发潜力的特色文化资源。

此外,烟台的葡萄和葡萄酒、潍坊的风筝、淄博的周村烧饼等,都是极具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丰富的特色资源决定了我省成功打造特色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竞争可以给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深远的影响。

但是我们在品牌竞争意识方面普遍不强,品牌竞争的成败,关乎我省经济发展的快慢及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成败,加强品牌竞争刻不容缓。

依附齐鲁大地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三、如何依附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强势竞争力的特色文化品牌
(一)搞好我省文化资源研究发掘工作
拥有如此丰厚的文化资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一方面,如果没有科学严谨的研究做基础,盲目地开发,其文化价值会被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宝贵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那就意味着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省政协委员刘德龙提出的“摸清齐鲁文化资源的家底”工作,是我们做好开发利用工作的必要前提。

(二)树立品牌战略的意识
对任何企业和产业项目来说,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强势品牌,成
为保持战略领先性的关键。

目前强化品牌意识是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领导要备加关注的紧迫任务。

我们要加强品牌的使用意识、品牌的保护意识和品牌的发展意识。

(三)依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许多非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在地方区域扎根立足,但是由于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条件,使他们的发展历程举步维艰甚至停滞不前,这样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不但达不到应有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还使我们的特色文化被趋同。

因此要充分的依附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杨君,林曦.贵州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研
究.2008.
[2][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
[3]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郭玉兰.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省.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08).
[5]聂晶磊,王秋艳.区域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与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