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的地质成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的地质成因

峨眉山雄镇于成都平原西南隅,具体位置29º26ˊn 103º26ˊe。山林拔地而起,峰峦重叠,高插入云。千百年来,就以它雄、秀、险、奇的风姿著称于世。山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貌景观及典型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部分

(一)地层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达7490.32米。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前震旦系

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

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

震旦系

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

(1)喇叭岩组(zbl)下部浅灰色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顶部夹黑色碳质页岩,厚47.5米。

(2)洪椿坪(zbh)为浅灰色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

寒武系

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

(1)麦地坪组(Є 1m)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

(2)九老洞组(Є 1j)底部为一层黑色、灰色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其上为灰、深灰、黄灰色等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灰色页岩。该层页岩中含三叶虫化石。与下伏麦地坪组为平行不整合。

(3)遇仙寺组(Є 1y) 下部为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灰绿色粉砂岩及白云岩。上部为灰色薄层至厚层泥质白云岩、鲕状白云岩及白云岩。含三叶虫化石(古油节虫、莱得利基虫)

(4)大鼻山组(q2d)杂色(浅灰、紫红、黄、灰、灰绿)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细砂岩之互层。下部泥砂质教重,中上部钙镁质较重其中夹有多层紫红色岩、与q2 其中的紫红色夹层想对照,称“上红层”。

(5)洗象池组(q2——3x)灰色中厚至厚层致密细晶白云岩,炭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钙质砂岩,底部常见3~5米厚的浅灰石英砂岩,本层致密坚硬,常成绝壁,洗象池,仙峰寺一带的悬岩上部均由它构成。

奥陶系

分布于阎王坡、大乘寺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缺失下统上部以及中、上统。其下统分

两组,即罗汉坡组和大乘寺组。与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触。其岩性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粉砂岩等。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1) 罗汉坡组(o2l)厚159米底部为浅灰上午页岩及石英砂岩,夹多层竹叶状灰岩;下部为浅灰、橘红、紫薄至厚层白云岩夹浅灰色石英砂岩;上部为黄绿色、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白云质砂岩及结晶灰岩,发与波浪及交错层等构造。

(2)大乘寺组(o2d)厚148米以黄绿色及灰绿页岩为主、夹薄层砂岩,整合于o1l上。二叠系

主要分布于新开寺、清音阁、两河口、挖断山、雷洞坪、金顶等地。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上、下两个统。

(1) 梁山组(p1l)厚1—16米灰色,黄绿色及黑色砂质页岩夹灰质页岩及赤铁矿、菱铁矿组。

(2)栖霞组(p1q)厚282米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灰岩,白云岩灰岩及白云岩、易碎,富含方解石脉及沥青质。

(3)矛口组(p1m)厚346米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夹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纹层。

(4)峨眉山玄武岩(p2β)厚227米本区玄武岩底部常有一层灰色薄层粉砂岩,夹炭质页或透镜状煤层及灰色铝土质泥岩。

茅口灰岩的预面呈凹凸不平,具黄褐色色调,代表经过一个时期风化剥蚀作用。其上的煤系地层代表海岸沼泽,故二迭系上下统间为一平行不整合面。

本区玄武岩主要为黄绿色斑状玄武岩,暗灰绿色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三种,一般可见由斑状——微晶(柱状节理发育)——杏仁状的喷出顺序,均属大陆喷发性质。

(5)沙湾组(p2s)厚95米主要为暗紫色铁质凝灰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与黄绿色、灰绿色岩屑砂岩铁质粘土岩互层含菱铁矿结核。

三叠系

分布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主要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即含砾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以及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等。(1)飞(1)(t1f)厚198米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细粒岩屑砂岩,夹粉砂岩,粉沙质泥岩及中粗粒砂岩,含钙质结合,具大型斜层理,泥裂等,属河流及三角洲沉积。

(2)铜街子组(t1t)厚114米下部:紫色薄层细粒钙质岩屑砂岩与浅灰色灰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等)互层,在露头上紫色白色相间,十分醒目,极易辨认。岩层中波痕、斜层理、虫迹、泥裂等曾面构造发育,属滨海至浅海相。上部:紫色厚层白云岩,含玛瑙砾粗砂岩及薄层细---粉砂岩,属海滨沉积。

(3)嘉陵江组(t1j)厚169米下部: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中部:灰至浅灰色薄层灰岩及中厚层灰质白云岩互层,部分为紫色。上部:浅灰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及浅紫色膏溶角砾岩。属滨海相沉积。

(4)雷口坡组(t2l)厚426米本组地层主要发育于峨眉山东麓。由于岩石坚硬,通常形成峡谷地貌。如龙门峡、庙儿岗峡、张沟口峡等。下部为灰至深灰色薄层钙质页岩及白云质泥灰岩,本层底部常有一层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中部为浅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石灰岩及白云岩,夹有瘤状石灰岩及角砾状灰岩。上部为灰至深灰色中厚层至薄层状白云岩。顶部为深灰色膏溶角砾岩(约20~~40米厚)属浅海至滨海沉积。

(5)须家河组(t3x)厚520~~950米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北侧(川主)和东南侧(高桥----龙池)。在东麓高桥至龙门洞之间,由于峨眉山大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的破坏而大多缺失。底部为灰黑色页岩,薄层粉砂岩,夹多层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有人将此曾单独命名为“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