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现代文 (11)
2017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7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学语文选择题一、 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体裁是A. 五言古诗B. 五言律诗 C. 五言绝句 D. 杂言诗2.沈从文《边城》表现的地域风情是A. 闽东风情B. 湘西风情C. 赣南风情D. 北平风情3.下列诗人中,诗风苍凉悲壮的是A. 曹操 B. 陶渊明C. 李白 D. 王维4.下列作品中,借用了乐府旧题的一组是A. 李白《行路难》、杜甫《蜀相》B. 陆游《关山月》、李白《行路难》C. 曹操《短歌行》、陶渊明《饮酒》D. 王昌龄《从军行》、白居易《杜陵叟》5.下列作品中,同属于人物传记的是A. 《张中丞传后叙》《陈情表》 B. 《五代史伶官传序》《马伶传》C. 《李将军列传》《冯谖客孟尝君》 D. 《李将军列传》《马伶传》6. 《苦恼》《猎人笔记》《麦琪的礼物》的作者依次是A. 屠格涅夫、欧·亨利、契诃夫 B. 契诃夫、屠格涅夫、欧·亨利C. 欧·亨利、契诃夫、屠格涅夫 D. 契诃夫、欧·亨利、屠格涅夫7.下列关于作品、作者、体裁搭配完全正确的是A. 《报刘一丈书》——侯方域——书信体议论文B. 《论毅力》——梁实秋——议论文C.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书信体驳论文D. 《陈情表》——李斯——奏章8.关于苏轼《前赤壁赋》一文,下列表述错误的是44A. 是一篇文赋B. 文章的语言骈散相间,音韵和谐C. 文章在结构上采用的是主客问答、伸客抑主的方法D. 文章对景物描写体现出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9.关于《陌上桑》一诗,下列表述错误的是44A. 是一首汉乐府民歌B. 是一首叙事诗C. 诗中主人公是罗敷D. 是一首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10.下列作品中,属于记事散文的是A. 曹禺《日出》 B. 郁达夫《故都的秋》C. 茅盾《香市》 D. 鲁迅《灯下漫笔》11.冰心、郁达夫、徐志摩曾参加的文学社团依次是A. 文学研究会、新月社、创造社B. 创造社、文学研究会、新月社C.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D. 新月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12.下列关于“词”的常识表述错误的是44A. 词起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B. 词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C. 词有词牌,不同词牌有不同的押韵规则D. 词可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并以“豪放派”为正宗13. “天下为公”“狡兔三窟”两个成语依次出自A. 《礼记·大同》《冯谖客孟尝君》 B. 《季氏将伐颛臾》《李将军列传》C. 《冯谖客孟尝君》《季氏将伐颛臾》 D. 《李将军列传》《礼记·大同》1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是44A.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B. “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是韩愈、柳宗元C.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王维、白居易D. “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杜牧15.下列各句中,同时采用了对偶、夸张的是A.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共15分。
选择正确的一个)1.成语“分崩离析”出自( C )C.《论语》2.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倡明的政治观点是( B )B.xx、xx3.《秋水》中的河伯指的是(D )D.xx之神4.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是( B )B.韩愈5.所谓xx是指( D )D.xx授予官职的宫廷艺人6.《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谏议是指(C )C.xx7.朱自清《论气节》是一篇(A )A.演讲稿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D )D.《五代史xx官传序》9.鲁迅《灯下漫笔》发表在(B )B.《xx》周刊10.《选择与安排》选自(C )C.《谈文学》11.钱钟书的《论快乐》是(D)D.随笔12.培根是( C )C.xx唯物主义哲学家13.代表沈从文艺术创作高峰的一部中篇小说是(C )C.《边城》14.下列作品中,哪个不是傅雷的译作( D )D.《匹xx外传》15.《战国策》的最后整理编订者是( C )C.xx二、填空题(本题共10个小题,共1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6.春花秋月何时了,_往事知多少___?17.一生创作三百多篇短篇小说的法国作家莫泊桑被誉为"__短篇小说之王_"。
18.《故都的秋》中的故都是指_______。
19.选自巴金散文集《_____》的《爱尔克的灯光》,是一篇记叙文中的抒情散文。
20.《氓》是《诗经。
卫风》中的一首_______。
21.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______。
22.《从军行》的作者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_______。
23.《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诗、______。
24.欲渡黄河冰塞川,___将登太行雪满山__。
25.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诗人。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10分)26.谨库序之教谨:认真地从事27.公伐xx鄢xx:之于28.xx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二、表现手法:1衬托2象征3渲染烘托4以小见大5借景抒情6寓情于景7托物言志8寓理于事9明暗对比10景情对比1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12虚实结合(以虚写实)1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14以动写静(以静写动)15以静写动(以动衬静)16以乐写哀(以哀写乐)17对比映衬(正衬、反衬)18烘托渲染19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托物寓意)20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21白描工笔(正面描写)2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3联想想象(虚实相生)24以小见大(小中见大)25直抒胸臆(直接抒情)26点面结合(既有点又有面)27欲扬先抑(欲抑先扬)28伏笔照应(埋伏笔,照应前文内容)铺垫下文(为下文作铺垫)29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30设置悬念与埋伏笔的区别在于前者到后面有明确的结果,后者不一定。
悬念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如:叶圣陶《稻草人》“一条鲫鱼躺在桶里,留心看着稻草人。
”是悬念。
埋伏笔的结果在后面一定要点明。
如:曹雪芹《红楼梦》“宝钗扑蝶”是伏笔。
伏笔与照应的区别在于伏笔是预先埋下,照应则是事后点明。
如:“宝钗扑蝶”是伏笔,到了后面的“宝钗看到林黛玉身上佩戴的饰品和自己在佩戴上有所不同,觉得有重复之嫌。
”是照应。
31明暗对比: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变化无常,前后判若两人,其中前后的对比就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孔乙己》中先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肖像“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又侧面描写“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境遇。
3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如《孔乙己》中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肖像,侧面烘托掌柜的“笑”,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境遇。
34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如《变色龙》中正面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专横跋扈、看风使舵、趋炎附势,侧面烘托看热闹的人们对警官态度的变化,表现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甘肃省酒泉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大学语文自考真题(附答案)

甘肃省酒泉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大学语文自考真题(附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 《冯谖客孟尝君》通过“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的典型情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对孟尝君的言行描写在这里主要是()A.衬托;B.反讽;C.隐喻;D.类比2.《宝玉挨打》中,说“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分儿”这句话的是( )A.袭人B.林黛玉C.贾母D.王夫人3.冯谖三次弹铗高歌,说明了他()A.无才无德、志短性贪B.装愚守拙、巧于试探C.对现实生活不满D.喜爱唱歌4.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A.A.《庄子》B.《论语》C.《孟子》D.《韩非子》5. 下列诗作中,抒写新时期青年爱国深的是()A.《一句话》B.《再别康桥》C.《雨巷》D.《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6. 曾经荣获“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是()A.矛盾B.巴金C.老舍D.冰心7.《左传》是一部A.编年体史书B.国别体史书C.纪传体史书D.通史8.对“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舜这样的人总会去世,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天下没有人会长生不老的。
B.舜这样的人总会去世,他的寿命是有限的,而世人的过错是无穷无尽的。
C.舜这样的人是有限的,他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天下又没有人超过他的才能。
D.舜这样的人是有限的,人的寿命也是有限的,而世人的过错是无穷无尽的。
9.下列人物属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是()A.A.冯谖B.孟子C.庄子D.孟尝君10. 下列文章属于驳论性的奏议的是( )A.《谏逐客书》B.《驳复仇议》C.《留侯论》D.《答司马谏议书》11.从抒写的内容来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A.A.中秋词B.端午词C.重阳词D.清明词12.下列传记作品中,带有寓言色彩的是()A.A.《张中丞传后叙》B.《种树郭橐驼传》C.《马伶传》D.《李将军列传》(节选)1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是()A.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都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B.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是《雷雨》、《日出》和《茶馆》C.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指的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羡”、“建筑的美”D.沈从文的《边城》生动地展现了浙东小镇淳厚古朴的民风14. 在《张中丞传后叙》中,表现许远性格的方式是()A.在驳斥谬论中补叙事迹B.在夹叙夹议中抒情赞美C.抓住动人逸事进行补叙D.抓住典型细节进行描写15.《风波》《断魂枪》《苦恼》的作者依次是( )A.鲁迅、契诃夫、老舍B.契诃夫、鲁迅、老舍C.鲁迅、老舍、契诃夫D.契诃夫、老舍、鲁迅二、填空题(10题)16. 鲁迅,原名_________,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为_________。
专升本大学语文_现代文阅读

重点 难点 考点
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说明 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第一部分中作者对历史的剖析和鲁迅所指“第三样 时代”的含义。
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 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
1.这段话揭示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仍然是人吃
人的社会。 2.本段议论中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排比和比喻。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 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 使命!
1.这里的“厨房”、“筵宴”、“人肉的筵宴”各指的是什么?
二、学习要点
1.掌握鲁迅所指“第三样时代”的含义: 透视民众的病态心理(奴性心理),进而触及产生这种病
态人生的社会背景──“极易变成奴隶”的时代。引出对中国 历史的反省与批判——中国的历史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 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 第三样时代指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2.掌握本文所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 比喻:将中国文明比作人肉的筵宴,把中国比作安排人肉 筵宴的厨房。 排比: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 杀,降他的也要杀……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 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 反语:“古人的良法美意”、“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等。
1.从上面一段文字看来,作者所论证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快乐由精神决定。 2.总结这段文字的写作特点。 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横生,词彩精妙。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了一步。发 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 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 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 从此痛苦失掉他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 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 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 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在前面说, 人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2009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2009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默.不作声磨.坊蓦.然墨.守成规B.怦.然心动蓬.勃烹.饪朋.比为奸C.摇.唇鼓舌遥.望造谣.杳.无音信D.束.手无策宽恕.赎.罪述.而不作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防范兼收并蓄流离失所过尤不及B.配给染眉之急貌合神离旗开得胜C.企盼相机行事手疾眼快置若罔闻D.滞留曲指可数借古讽今昭然若揭3.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不管是修缮是重建,对于文化遗迹来说,要义在于保存。
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
何必要抹去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
吏何况,收拾起来的前夜的残梦,今日的游戏。
A.或即使仅是不是B.还如果仅是不是C.还如果不是只是D.或即使不是只是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是很难写出高的作品来的。
②这座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古塔。
,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
③任何人都可能被别人批评和议论,但必须是的和实事求是的。
④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着这个边远小镇的经济发展。
A.晶位侵蚀善煮制约B,品格侵袭善意限定C.品格侵蚀诚意限定D.品位侵袭诚意制约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活动”,旨在评选表彰那些为中国的扶贫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B.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精神领地,其他人不要以为凭借善良就可以随意闯入。
C.我深切体会到翻译在促进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巨大的D.嘈杂的拍摄现场本来鸦雀无声、一片寂静,大家都用眼神敬意地注视着这位敬业的老导演。
6.填人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A.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帆影点点的江面上波光粼粼,B.那儿的景色真美!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江面上帆影点点,波光粼粼,C.那儿的景色真美!六和塔在钱塘江边矗立着,江面上帆影点点,波光粼粼,D.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六和塔在钱塘江边矗立着,帆影点点的江面上波光粼粼,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7—10题。
(完整版)大学语文答案

大学语文答案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一)1【单选题】谁把王蒙的小说称为“骚饰体”?()A、韩寒B、汪曾祺C、莫言D、王一川我的答案:D2【多选题】下面关于王蒙的作品特点或语言说法,正确的有()。
A、是迸发性的B、语言感特别强C、幽默和机智D、豪放和细腻我的答案:ABC3【判断题】语言只是一种工具。
()我的答案:×4【判断题】人类进入长篇小说最辉煌的时候是进入了电脑写作时代。
() 我的答案:×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二)1【单选题】卡西尔认为,()让人有了文化的反应。
A、情感B、语言C、生命D、神经系统我的答案:B2【单选题】巴尔扎克能写很多故事的原因是()。
A、他脑中装着故事B、故事发生情节推动着他写C、写作是语言本身推着他走D、他将故事写在草稿纸上然后进行整理我的答案:C3【多选题】王蒙发现的语言的功能包括()。
A、浪漫B、工具C、产生意义D、煽情我的答案:ACD4【判断题】语言形成了感情。
()我的答案:×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三)1【单选题】在严打中,流氓罪可以叫做()。
A、言不尽意B、反面的东西C、言过其实D、狗屎化效应我的答案:C2【多选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个诗通过写(),让人感动。
A、送的人B、走的人C、画面让人想象出那个送的人D、画面映衬走的人我的答案:AC3【判断题】“忍剪凌云一寸心”是李商隐对唐朝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发出的。
() 我的答案:√4【判断题】语言的对和错都在于语言不讲对和错。
()我的答案:√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四)1【单选题】“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是著名作家()所说。
A、老舍B、巴金C、汪曾祺D、顾城我的答案:C2【多选题】下列是王蒙提出的有()。
A、语言创造了人B、没有语言就没有记忆C、语言的审美化D、提倡语言交际论我的答案:ABC3【判断题】在今天,语言勾连社会生活。
()我的答案:√4【判断题】语言需要遵循科学。
()我的答案:×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五)1【单选题】以下哪个词语填入“鬼灯一闪,显出()面”中,最能营造恐怖的氛围?A、狰狞B、獠牙C、桃花D、牛肉我的答案:C2【单选题】“语言的局限就是我们全部世界的局限。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章节考点汇总

本章考点归纳:古文5篇现代文4篇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804,26)
凶:
【正确答案:灾凶,此指饥荒】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1.
2.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26)
【正确答案:满】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1.
2.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
内:
【正确答案:通“纳”,接纳】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考点4、词语解释(重点,参考精讲课件)如:
例题
【正确答案:C】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01)【正确答案:D】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3.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02)【正确答案:A】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方法:例证法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804,36)
例题(1804,36)【正确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4. 张承志及其散文最重要的元素
广袤的边疆:雄浑荒凉或风景如画; 少数民族和他们的民族英雄; 历史遗迹以及作者以历史学、民族
学专家身份所作的直觉判断; 边疆普通民众身上潜藏的独特文化
传统和反抗精神;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4.张承志及其散文最重要的元素
对上述一切深深地热爱,对与此 形成对比的发达都市、资本主义 世界的极端蔑视和厌恶。思想的 力度和文字的优美完美地融合在 一起。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3.偏激一点,可以吗?
(1)偏激,源于对于信念执着。 (2)偏激的执着反思,正是张承
志文字力量的源泉,也正是张承 志最有价值的所在。 (3)一个健康的社会,是应当容 得下一点偏激的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3.偏激一点,可以吗?
对张承志英雄情结的评价:学界众 说纷纭,正面的和负面的都有。将这些 作了介绍后,给出自己的意见:张承志 的思想取向是二元对立之下的绝对一元 化。这其实就是一种思想上或文化上的 专制主义。如仅限于个体的宗教信仰尚 可,如用于现实的社会,必然为害无穷。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1.反思:知识分子的使命与价值
张承志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他的多重身份无论是否有内在矛 盾; 他对整个世界消费主义文化的厌 恶抵制——无论有无矫情;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1.反思:知识分子的使命与价值
张承志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他对信仰失落的焦虑愤怒和重建 信仰的坚韧努力——无论是否狂 热……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3.偏激一点,可以吗? 张承志的创作意向涉及以下方面:
对西方“列强”肢解中国阴谋的强 烈危机感;以《无援的思想》、 《清洁的精神》两本散文为主。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3.偏激一点,可以吗?
自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民族和文化 危机以来,先辈或者从西方引进救 国强民之道,或者试图通过改造传 统儒家文化使之“古为今用”,他 们都基本忽视了中华民族内部的异 质性文化资源,而张承志的着力点 正在此方面。
三、关于张承志
张承志(1948—) 回族,原籍山东济南, 生于北京。
著名作家 民族史研究者 油画家
三、关于张承志
1.张承志的英雄情结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蒙古历 史文化学者。 80年代初期,文学“英雄”——一个 在边疆戈壁荒漠和大河大山间寻找灵 感的强悍的雄性作家,他在《北方的 河》和《大坂》等小说里实现了这个 目标。
荒芜英雄路
张承志
王蒙:痛苦的张承志(节录)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执着的精神追求者、 一个精神领域的苦行僧、跋涉者,一个由 于渴望得太多而痛感着精神匮乏的严肃到 了特立独行,与俗鲜谐地步的作家的机关 凝神内精神矛盾激化的历程。他的读者越 来越不那么多,但影响却不可低估。
——《读书》1992年第7期
一、焦点问题
三、关于张承志
1.张承志的英雄情结
20世纪90年代,张承志的散文语言, 在保持以往的强悍、简洁、优美风 格的同时,又增添了一些来自宗教 著作的语言表述方式。这种语言品 格,是其他当代中国作家所没有的。
三、关于张承志
2.张承志的痛苦
痛苦根源于思想的内在紧张:
• 源于宗教信仰、民族立场和文化 背景的紧张
(3)自然生态与人化环境之间,即保持着 原生态的自然以及融入其中的牧民们与鄙 俗的社会生态之间的无形冲突。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3. 本文冲击力的来源:
在这种种矛盾冲突中,作者以 对比强烈的笔墨表达了他精神 上的选择,但同时也传达出深 深的无奈。
这是本文与同样写访古探幽的 游记散文最大的不同。
• 源于对中国的现实与文化的批判 和捍卫之间的紧张
三、关于张承志
2.张承志的痛苦
这双重的痛苦也许正是 他走向宗教和边疆的根本 原因。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1.反思:知识分子的使命与价值
张承志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他对普通民众的感情和身份认 同——无论是否有虚伪的成分; 他对发达帝国主义文明的厌恶乃 至仇恨——无论多么偏激;
五、同行的评价
他所写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从心灵里 来,因此他是最不堪忍受文字最终社会 化而被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消费的命运,他觉得他最宝 贵的东西受到了践踏。可是要求表达心 灵的渴望又是那样强烈,使他不得不忍 受遭遇谬误的痛苦。
五、同行的评价
这一类作家总是极其认真,严肃,因而 也便极其痛苦。他们对文学还抱有宗教般的 神圣情感,他们无法以游戏的态度对待,他 们也无法以实验的态度对待。他们将心灵凌 驾于一切之上,痛恨形式主义。张承志又是 其中尤为激烈的一个。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3. 本文冲击力的来源:
《荒芜英雄路》对读者心灵 的强烈冲击,来自于作者 刻意营造的多个维度的劲 悍的张力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3. 本文冲击力的来源:
(1)历史与现实之间,即往古英雄们的消 逝与现实的世俗存活的无形冲突;
(2)英雄精神与教条书写之间,即创造历 史的活生生英雄精神与拘束于各种条规之 中的“蛀书”式研究的无形冲突;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1.反思:知识分子的使命与价值
张承志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这一切,都给全社会树立了一 个标杆,一个文化、宗教、精 神、人性的标杆。
四、思想驾驭下的文字
2.张承志的系列文章
《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 《无援的思想》,《以笔为旗》,《热 什哈尔:拒绝现世的学术和艺术》
从其题目和其中的关键词,即可了 解张承志的思想和态度了。
选自王安忆《孤旅的形式》, 《文学自由谈》1993年第4期
六、思考与讨论
1.本文与一般访古凭吊的游记有何不同? 2.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与心态?他为什么
如此执著地探寻却又不屑于“研究”? 3.找出作者对“英雄路”、“黑泥巴”的
描写及对二者感受的刻画,分析其语言 特色与效果。 4.在一个高度世俗化的时代,人是否还需 要超越自身利益的宏大理想?为什么?
我突然看见了一条痕迹,有一个形状突然出现 了:峥嵘的怪石整齐地排成十米宽的一条宽带, 朝着哈尔嘎特左手的山顶伸去。青草枯干地刺 出石缝,荆棘刺网般缠绕着这条尖石带。路, 清清楚楚地静悄悄停在山坡上。我不能理解。 我惊慌地环顾四野,天地之间一片死寂。静得 像是一切都被抽空了。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2.充满雄强力量的抒情
1.文字的力量还是思想的力量? 2.需要执着,偏激?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1.两条线索
显在的叙事线索: 抵达——等待——出发——发现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1.两条线索
隐藏的情感历程: 空虚的精神——被血性蒙古人感动——获 得傲视世俗的精神净化与力量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2.充满雄强力量的抒情
朝圣心态:
对英雄——一种民族血性的崇拜:
英雄的时代结束了。 我只独自一人默默悼念英雄。我不干 那种事情——当年英雄帐下几十万战 士没有一个人屑于干那种事情,英雄 的道路如今荒芜了。
二、英雄的歌还是挽歌?
2.充满雄强力量的抒情
精神上获得的充实:
真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重访阿勒泰。 我也没有搞那个“科学研究”;因为我一 翻开资料就觉得有一种嚼英雄粪便的感觉。 我只是永远地怀念着阿勒泰大山,我清晰 地看见有一条雄壮的大河般的道路,山间 谷底奔腾蜿蜒。没有人知道它,只有我和 那些牧人想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