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开发
推进南海外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进 一步加 强污染控 制和治理 ,提高资源增殖 放流 、海 洋牧场建设 等渔业 资源环境养 护修复工作 的力 度 ,加强 大型工程
对 海域环境 影响评价 和监督管理 ,努力使 区域经济 发展和水生环 境改善相 协调 。二 是共同建立养 护南海渔业 资源的部 门与地 区间的合作机 制。南海 生态环境和 水生生物 资源的保护 是一项 系统 工程 ,农业 部渔业局作为 该项工作 的主管部 门将 着力加 强与南海周 边各省市 区人 民政府 、各有 关部 门的沟通 协调 ,共 同推进南海水 生生物 养护 工作 。三是开 展全
中阅 水 2 0 1 3 '  ̄ 2 J 0 ] 5
聚一 堂共 同商 讨 推进 南海 渔业 可持 续
发 展 的 总 体 方 针 和 工 作 思 路 。 财 政 部
科教 文 司副巡 视 员宋秋 玲 、农 业部 科 教 司 司 长唐 珂 、渔 业局 局 长 赵兴武 出
席会议 并讲话 。
党 的十 八大 报告 明确提 出 ,提 高 海 洋 资源 开发 能力 ,发展海 洋 经济 ,
源 的开 发远远 不够 。主要 原因 ,一 是水产捕捞 、养殖及加 工的生产设 施装备整 体落后 ,制 约了渔业 向南海深海 、外海 发展 ;二是南海航 程远 、海 况复杂 、补给 困难 ,渔业生产 面临涉外 风险和 自然 风险的双重压力 ,安全保 障问题十分 突 出;三 是科研力量 薄弱 ,产业 优化升级 迫切需要 增强科技 支撑能力 。今后一段 时期农业部将 重点围绕调 整海 洋渔业生 产结构 和海区生产 布局 的战略 目标 ,着 力提高渔 业装备水平 ,增强渔 业综合生产 能力和 国际竞 争力 ;着力 加强水生生
来 自农业 部渔政指挥 中心 、南海区渔政局 、有关地 方渔业主 管部 门的代表 ,以及 中国工程 院的院士 、各大水产 院 校 的专家学者 、水产企业 的负责人 ,从专业 角度 分析指 出了南海渔业 资源开发 利用 的重要 意义和迫切需 要 ,并为未 来 南海建立可持续开 发利 用的系统体系建言献策 。
南海渔业资源和渔业管理

南海渔业资源和渔业管理南海是一个重要的渔业资源区,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
南海的渔业资源主要包括各类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和贝类等。
这些资源对于地区国家的渔业发展和人民的生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南海渔业资源和渔业管理的简要解释:1. 渔业资源丰富:南海的生态环境和海洋条件提供了良好的渔业资源生长环境。
南海有着丰富多样的鱼类资源,如鲔鱼、鲭鱼、黄鳍金枪鱼等,以及对热带海洋环境适应性强的虾类、螃蟹、贝类等。
这些资源是地方经济、食品安全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由于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南海的渔业资源面临着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的威胁。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南海沿岸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渔业和保护区的划定、控制渔业捕捞量和期限、禁止破坏性捕捞方式等。
3. 国际合作和管理机制:南海渔业资源的管理是一个跨国的合作问题。
相关国家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建立了一些管理机制和政策规则来管理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例如,南海各国进行了渔业资源评估和监测,签署了渔业合作协议,加强信息共享、执法合作和互惠措施等。
4. 遵循国际法和准则:南海各国都承认国际法,在渔业资源管理中致力于依法管理和合作。
根据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公约(UNCLOS),沿岸国有权制定和执行管理措施,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南海还涉及与渔业有关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恢复和环境监测等问题,这些都是国际法和准则所关注的内容。
5. 渔民权益保护:在南海渔业资源管理中,保护渔民合法权益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相关国家通过制定渔业政策、提供福利保障、开展培训和教育等,努力改善渔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并保护他们的渔业权益。
综上所述,南海是一个重要的渔业资源区,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通过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国际合作和管理机制、遵循国际法和准则以及保护渔民权益等措施,可以实现南海渔业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推动地区国家的渔业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
适合我国南海的人工鱼礁现状及发展综述

适合我国南海的人工鱼礁现状及发展综述【摘要】南海是我国重要的海域之一,人工鱼礁的建设在南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南海人工鱼礁建设现状、我国南海人工鱼礁发展现状、南海人工鱼礁的优势和挑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目前,我国南海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保问题和生态平衡等。
本文提出了一些关于我国南海人工鱼礁发展的建议,以期能够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
南海人工鱼礁的建设对于我国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增加产出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未来能够加大投入和研究,为南海渔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南海、人工鱼礁、现状、发展、优势、挑战、建议、总结、展望、我国1. 引言1.1 背景介绍南海是我国重要的海洋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问题,南海渔业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逐渐开始探索人工鱼礁建设的途径。
人工鱼礁是利用人工结构物模拟天然礁环境,提供鱼类栖息、产卵和避敌的场所,从而增加渔业资源的生长量和品质。
在南海地区,人工鱼礁的建设不仅可以扩大渔业生产规模,还可以改善渔民的生活条件,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南海人工鱼礁建设,成为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南海人工鱼礁建设现状、我国南海人工鱼礁发展现状、南海人工鱼礁的优势、挑战以及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全面了解南海人工鱼礁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为我国南海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意义南海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领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但长期以来受到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逐渐遭受破坏。
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在南海地区建设人工鱼礁,可以有效提高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和繁衍场所,有利于恢复和增加当地海洋生物的种群密度和多样性,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人工鱼礁建设可以有效改善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渔业生产的质量和数量,为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佛山渔业发展现状

佛山渔业发展现状佛山位于广东省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东临南海,素有“海上明珠”之称。
由于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佛山的渔业发展迅速,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佛山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于南海和珠江口一带。
在南海,佛山拥有广阔的渔场,主要包括黄浦、龙江、咸水洲等渔场。
这些渔场水质优良,海域面积广阔,适宜各类鱼类及海产品生长,被誉为中国最重要的渔场之一。
此外,珠江口也是佛山渔业资源的重要来源,拥有丰富的河口湿地和渔场,孕育出大量的鱼类、虾蟹等海产品。
佛山渔业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渔业产量稳步增长。
近年来,佛山渔业产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佛山渔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了10%以上。
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渔业资源的丰富,使得渔业从业人员不断投入生产,渔业设施不断完善,从而推动了渔业发展。
其次,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渔业技术的进步,原来单一的捕捞渔业逐渐不再是主导,而逐渐发展为多元化的渔业形态。
佛山的渔业发展中不仅有传统的捕捞养殖活动,还有现代化的水产养殖园区,通过引进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和设备,发展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提高渔业产能和产品质量。
再次,渔业加工技术不断提升。
佛山的渔业加工业在渔业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延长产品的保鲜周期,必须加强渔业加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目前,佛山的渔业加工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例如运用低温技术进行冷冻和冷藏处理,将产品保鲜期延长到数月甚至几年,并能保持食品的原味和口感,这使得佛山的渔业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有竞争力,而且还能出口到海外市场。
最后,佛山的海洋渔业与旅游业相互促进。
由于佛山地处南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风光明媚的海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海洋旅游的兴起为佛山的渔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一方面,渔民可以通过捕捞新鲜的海产品来满足游客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海鲜食材;另一方面,渔民还可以将自己的船只改造成观光游船,为游客提供海上观光和垂钓等服务,从而增加了收入来源。
适合我国南海的人工鱼礁现状及发展综述

适合我国南海的人工鱼礁现状及发展综述人工鱼礁是人类根据自然环境和渔业资源的需要,在海洋中建造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它能够提供生活空间和食物,为海洋生物提供理想的繁殖和生长环境。
南海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区域之一,人工鱼礁对于南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南海的人工鱼礁现状及发展进行综述。
目前,我国南海地区已建设了多个人工鱼礁项目。
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中国海南岛以及广东、广西等沿海省份。
人工鱼礁项目的建设主要以海上浮式人工鱼礁为主,包括呼伦贝尔、文山、深圳等地的人工鱼礁。
海南岛的人工鱼礁项目规模最大,数量最多。
截止目前,已建成的人工鱼礁的总面积超过了2000万平方米。
人工鱼礁的建设对南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人工鱼礁提供了一定数量和规模的适宜生活区域,为南海渔业资源提供了理想的生长和繁殖环境。
人工鱼礁促进了渔业资源的集聚和繁殖,有效增加了南海地区的渔业资源量。
人工鱼礁还可以增加渔区的物种多样性,丰富海洋生态系统。
南海人工鱼礁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人工鱼礁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建设周期长、成本高。
人工鱼礁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破坏底栖生物的生境和水质环境。
人工鱼礁建设还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南海人工鱼礁的科学研究和管理。
要加强对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的调查和监测,了解人工鱼礁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要加强人工鱼礁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根据不同的渔业资源需求和海洋环境特点,科学选址和建设。
还需要加强人工鱼礁的管理和监管,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确保人工鱼礁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人工鱼礁对我国南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南海地区已建设了多个人工鱼礁项目,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对南海人工鱼礁的科学研究和管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南海人工鱼礁的持续发展,为南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南海渔民权益保护的困境与对策

我国南海渔民权益保护的困境与对策由于我国立法不明确导致渔业权制度供给不足,南海争端持续影响南海渔业环境的地缘政治矛盾,海事行政管理未充分考虑渔民特殊身份等原因,现行立法与制度已难以适应和满足对我国南海渔民权益保护的特殊需求。
我国应通过完善渔业权制度,明确我国执法机关在涉外刑事案件中的执法地位,并加强与周边国家刑事司法合作,确立海事行政救济制度与行政管理制度等措施,建立我国南海渔民保护的特有原则。
标签:南海渔民;权益受侵;权益保护渔业被世界公认为风险最大、死亡率最高的产业之一。
南海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是我国传统的渔业生产作业区域,“南海开发,渔业先行”是我国发展南海的重要方式。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渔业建设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维护南海渔民权益不仅关系到部分渔民的生存及渔区社会稳定问题,也关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关键之所在。
一、我国南海渔民权益保护困境现状及原因分析近年来,我国南海渔民权益保护现状恶化,渔民收入锐减,生活缺乏保障。
南海开发与保护之间失衡,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渔民赖以为生的水域使用权变得十分脆弱。
渔业立法不健全,导致渔民地位及权利不明确,渔业资源流转受阻。
周边国家对渔民频频实施侵权行为,致使其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遭受严重的侵害。
海事行政管理未充分考虑渔民特殊身份,管理体制与补偿机制不健全,使得渔民权益保护流于形式。
基于我国南海渔民遭受非法侵害的现状,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并积极寻求对策,以维护南海渔民的合法权益。
(一)我国渔业权制度供给不足我国立法不明确导致渔民渔业权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物权法》第123条明确规定,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明确了捕捞权和养殖权属于用益物权。
但《物权法》并没有具体确立渔民作为渔业权的主体,使得物权法在调整物权关系时无法起到“定纷止争,物尽其用”的作用。
另外,渔业权的取得方式不明确、不具体,《物权法》和《渔业法》没有合理区分养殖权和捕捞权的属性,这使得渔业资源权属关系模糊。
南海区渔业生产情况汇报

南海区渔业生产情况汇报南海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优越的海洋气候条件,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南海区渔业生产情况,及时掌握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特进行本次渔业生产情况汇报。
首先,南海区渔业资源丰富,拥有多种优质海产品资源。
据统计,南海区海域内分布着各类鱼类、虾类、贝类等海产品资源,其中包括黄鱼、鲈鱼、对虾、青蟹等品种,种类繁多,产量可观。
这些海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也为外地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海产品。
其次,南海区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不断提升。
近年来,南海区加大了对渔业生产的投入,加强了对渔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动了渔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同时,南海区还积极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渔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使得南海区渔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再次,南海区渔业生产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渔业生产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为了保障渔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南海区加大了对渔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了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治理,有效防止了污染物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同时,南海区还建立了健全的渔业保障体系,为渔民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和保障措施,确保了渔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
最后,南海区渔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多年的努力,南海区渔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提高了当地渔民的收入水平,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南海区渔业产品的品质和口碑也得到了提升,为南海区渔业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南海区渔业生产情况良好,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完善的保障体系和取得的显著成绩。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渔业生产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渔业生产水平,为南海区渔业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中地理南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高中地理南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南海地理位置独特,资源丰富,对于南海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建议:
1. 加强保护南海环境:南海海域生态环境脆弱,必须加强保护。
建立海洋保护区、禁渔区等,限制捕捞、破坏环境的行为,并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保护,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2. 控制过度捕捞:过度捕捞是南海渔业资源枯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加强渔业监管,限制捕捞量,实施渔业休渔制度,恢复和保护渔业资源。
3. 发展可持续的海洋能源:优化南海海域的风能、潮汐能、波能等海洋能源资源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海洋科学研究:加强南海地区的海洋科学研究,了解南海的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为南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5. 推动跨国合作:南海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需要加强跨国合作,共同管理和保护南海资源。
加强国际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共同开展渔业资源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合作项目。
6. 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南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以发展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科技等海洋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南海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南海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促进跨国合作,发展可持续的海洋产业。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南海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开发
渔科1112 韦娟 2011250038
[摘要] 南海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是我国渔民的传统生产作业区域。
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频频发生渔事纠纷,由于相关服务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加之周边国家对我国渔民进行劫掠打击,本区域渔业生产增长乏力,并趋向衰落。
南海渔业资源开发管理不仅涉及南海生物资源主权权利的保护,而且对于南海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为了保护南海的渔业资源,我们要注重南海的渔业资源养护与开发。
[关键词] 南海渔业资源养护开发
引言
在我国四大海区中,南海面积最大、且生物物种最为丰富。
因其种类繁多,繁育、生长季节长,年龄结构简单,资源更新快,具有鲜明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可持续利用性。
然而,在捕捞强度盲目扩大、近海工业污染严重等情况下,近海渔业生物资源日趋衰退。
本文主要论述了南海的渔业资源养护与开发。
体现南海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一、南海渔业资源的现状
南海诸岛位于中国海南岛东面和南面海域,总面积约164.74km2。
其中东沙群岛约1.74km2,西沙群岛约10km2,中沙群岛约150km2,南沙群岛约3km2。
共有珊瑚礁构成的岛、礁、滩、沙和暗沙200多个,是我国海南等省份渔民的传统渔场。
南海主要渔区可分为四个区间: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近海区域;北部深海区域;南沙岛礁区域;中南部外海区域。
由于南海渔业资源多年来不均衡开发利用,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近海区域渔业资源过度捕捞业已衰退;北部深海区域渔业资源保有较好状况,具有一定开发潜力;中南部外海区域将成为未来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区域;南沙岛礁是目前渔业资源合作开发中争议最大的区域。
[2]
二、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开发
2013年9月6-7日,由中山大学环南中国海研究院、南方国际友好联络会主办,海南国际友好联络会承办的首届“南海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在海口市召开。
这次会议围绕南海区域合作与发展问题,从海洋策略、海洋经济、跨国网络、海洋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3]这对南海的渔业资源的未来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与东盟共同开发南海渔业合作机制的建立
东盟是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
目前,其成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文莱、菲律宾、印尼、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十国,周边韩国、日本及中国台湾也参与到南海诸岛海域的渔业资源开发中,东盟各国的渔业资源极为丰富,但渔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为了良好解决南海争端问题,中国以共同开发南海渔业资源为突破口,十分重视与东盟各国的渔业资源合作。
中国-东盟及南海周边国家具体构建的南海渔业合作机制探讨:
1.成立南海地区渔业资源合作开发与共同保护管理组织。
随着北部湾近海大量渔船集中作业,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与渔业资源衰竭严重,中国政府已多次强调南海渔业资源合作开发、共同保护、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自1999年在南海北纬12度以北,开始每年有两个月的禁渔期;2002年开始,围绕南海,中国大陆增加了2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香港设立5个海洋保护区;2007年,台湾在东沙群岛建立海洋公园。
同时,中国省区间也相继展开共同开发和保护南海渔业资源的合作,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
2009年,中国大陆与台湾签订了《海峡两岸海洋与渔业学术交流与合作意向书》、《两岸共同制定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养护方案意向书》和《推动海峡两岸渔事纠纷调解备忘录》,进一步促进两岸政府间及民间在渔业领域的合作。
2011年,“两广”签署了渔政管理协作协议,深化南海北部湾渔业资源在开发中的加强合作与管理。
同时,为了降低近岸捕捞强度,恢复近岸渔业资源,可将近岸捕捞强度转移到外海区。
2、可持续建立中国与东盟多层级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南海渔业发展。
2000年12月25日,在北京签署《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和《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2004年6月30日正式生效,这是我国第一次签署海上划界协定,同时也是第一次在海域划界后就渔业问题签署渔业合作协定。
2001年中国与印尼签署《谅解备忘录》,2004年中国和菲律宾在渔业合作方面设立“渔业合作联合委员会”。
在相关《渔业协定》实施过程中,中越、中菲等渔业纠纷、抓扣渔民事件时有发生,2009年中国实施“渔政护航”,使南海北部湾海域渔业资源的开发得以稳定发展。
中国农业部南海区渔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联合公安边防海警,在农业部、外交部、公安部、总参谋部联合协作下“北部湾海上联合监管机制”,为我国沿海地区渔业监管带来了新的思路。
[2]
3、大力推行民间合作模式,实现南海渔业资源共同开发与养护。
南海渔业资源“共同开发”是中方所倡导的原则,区域渔业组织主要依据南海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渔获量,以及对渔业资源调查与养护的贡献进行限额分配。
越南、台湾在南海大洋性鱼类——金枪鱼的捕捞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越南超配额进行捕捞。
如果南海大洋性渔业资源将来也实行共同开发与管理,中国大陆地区将因没有历史渔获量记录而处不利地位。
同时,由于南海渔业和主权之间的关系,要有更加长远的规划,可考虑大力推行民间合资、合作模式,通过民间合作来处理与东盟及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更加侧重各个击破,找到共同诉求,寻找盟友,可从单边到双边再到多边。
(二)两岸合作开发管理南海渔业资源
未来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将放在中南部外海海域。
然而,一方面,由于该海域远离大陆,作业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周边国家外来侵渔形势严峻,作业风险较高,使得南海中部外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并非一帆风顺。
因此,两岸共同开发养护南海渔业资源是解决南海渔业开发困境的办法[4]。
具体规划如下:1、两岸设立南海渔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定位
设立南海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是鉴于两岸渔业优势互补,并基于目前两岸富有成效的民间合作,开展在南海中南部外海的渔业资源合作。
该公司的运营目的是增强中国开发南海渔业的总体实力,保障两岸渔民在南海的合法权益,体现中国南海渔业的存在,维护中国南海的海洋主权。
2、两岸设立南海渔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方式
两岸海协会和海基金可以组织各自实力较强的渔业公司协商谈判,订立《南海渔业合资开发合同》,规定双方按比例出资,合作成立南海渔业有限责任公司。
3、投资估算
目前国内海洋渔业公司的注册资本各不相同,金额从一亿元人民币到数十亿人民币不等。
对于设立南海鱼有限公司的投资估算,应从南海渔业资源现状。
捕捞作业方式以及所需购买的渔船。
渔具等设备和日常办公需要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4、设立地点
南海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总部可设在香港,以充分利用《香港公司条例》中公司设立程序简便、资源来源不受限制等优惠规定,避免减少政治因素干扰而致使
计划夭折。
该公司还可考虑在大陆北京或广州和台湾台北或高雄设立办事处,以便扩展业务。
此外,两岸还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南华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最大程度的支持和鼓励,从而使公司能够顺利设立。
三、南海渔业资源的未来趋势
南海渔业资源的未来趋势决定于南海周边渔民和国家行为体两大因素。
其中,渔民的行为受到国家行为体的政策,也受到国家之间的合作。
从21世纪以来渔民在南海的捕捞行为,以及各国有关渔业合作的相关努力来看,南海渔业资源的衰减趋势在中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然而,南海周边国家和介入南海地区的区外大国能够关注日益紧张的南海公共资源的保护问题,而不是主权争端上争锋相对,那么南海渔业资源和其他海洋资源的夺取开发势头将会被有效的遏制。
[5]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南海问题或许会有更为乐观的发展趋势。
这也让我体会到南海渔业资源团队的海洋梦:“我们希望通过在科研上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将南海的渔业资源情况搞清楚,回答‘在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南海到底能容纳多少渔船’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整个团队的海洋梦。
”[6]
结束语
南海争端一直都在继续,这对南海渔业资源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不可谓不利。
此时,人们意识到南海渔业资源的持续衰减,开始了同各个国家在不同方面对南海渔业资源的养护和共同的合作开发,这对南海渔业资源的未来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周欣超.“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开发”会议综述[J].《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12年卷第2期,2012-06-30
[2] 黎祖福、吕慎杰.南海渔业产业现状及与东盟周边国家合作机制探讨[J].中国水产养殖网,2013-12-19
[3] 姜娜.人文交流与区域合作-“南海合作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第36卷第一期,2014-01
[4]褚晓琳,傅崐成,CHUNG Yu-Chia. 两岸合作开发南海渔业资源规划研究[A]. 《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12年卷第2期[C]. 2012
[5] 鞠海龙. 南海渔业资源衰减相关问题研究[J]. 东南亚研究. 2012-06
[6] 康明乐.南海渔业资源团队的海洋梦[N].中国海洋报,201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