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合集下载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统计(附产业链、海洋渔业产量、海洋渔船数)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统计(附产业链、海洋渔业产量、海洋渔船数)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统计(附产业链、海洋渔业产量、海洋渔船数)海洋渔业是指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生产事业。

海洋捕捞属采集性工业。

海水养殖分为鱼虾类养殖、贝类养殖和藻类养殖三大类。

海洋渔业因离海岸的远近不同,可分为近海、外海、远洋渔业。

我国海岸线长、大陆架面积大,沿海有暖、寒流交汇,沿岸岛屿星罗棋布,港湾较多,滩涂面积广阔,这些都是发展海洋渔业的有利条件。

积极发展海洋渔业,可为人民提供大量的动物蛋白质,为外贸提供重要商品,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对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

海洋渔业行业上游主要为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所需的原材料和生产资料,包括水产饲料、渔船等。

海洋渔业行业下游包括流通行业和终端消费,主要以物流、电子商务、连锁商超、餐饮等行业为主。

我国海水养殖业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从零开始快速发展,1992年我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海水养殖生产国,并一直稳居世界首位。

同时海水养殖业在我国大农业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些沿海地区,海水养殖已经发展为当地农村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和渔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动力。

整体来看,我国海水养殖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五次浪潮,主要是指以“鱼虾贝藻参”为代表的产业突破所带来的整个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浪潮。

‘2018年全国海洋机动生产渔船221070艘,相比2018年减少1.09万艘,处于持续下降趋势。

到2019年中国海洋机动生产渔船约为21.24万艘。

在海洋捕捞渔船领域,2018年国内海洋捕捞渔船15.6万艘,到2019年下降至14.81万艘,但是在渔船吨位和功率上,有小幅上涨,2018年,海洋捕捞渔船总吨位从782.01万吨上升至797.88万吨。

海洋捕捞渔船总功率从2018年的1370.15万千瓦上升至1385.77万千瓦。

平均单只海洋捕捞捕捞能力有明显提升。

在海洋机动养殖鱼船领域,2018年国内海洋机动养殖鱼船6.51万艘,到2019年降至约6.43万艘。

民族海洋渔业调查报告

民族海洋渔业调查报告

民族海洋渔业调查报告民族海洋渔业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及范围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中国民族海洋渔业的现状和问题,调查范围为我国沿海地区的渔业生产和相关市场。

二、调查方法1. 采访:采访了多位渔民和渔业技术专家,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渔业生产情况、面临的困难等。

2. 调查问卷:发放了100份问卷,针对渔民和渔民家庭的情况进行综合调查。

3. 数据收集:收集了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对渔业经济和资源状况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1. 渔民生活状况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渔民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收入主要依靠渔获物销售,可支配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较为拮据。

2. 渔业资源状况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渔业资源已大幅减少。

调查显示,不少渔民反映鱼类容易捕捞到的减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捕捞。

3. 渔业生产现状调查发现,许多渔船装备落后,技术水平较低,渔获物损失较多。

另外,由于天气等自然因素的限制,渔业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

4. 渔业市场状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渔业市场逐渐走向非正规化。

渔民面临销售渔获物的门槛较高,价格浮动较大,限制了他们的收入增长。

四、问题分析1. 资源减少: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导致了海洋资源的减少,需要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

2. 生产技术滞后:渔船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影响了渔获物的捕捞效率和品质。

3. 生活待遇低:渔民的收入较低,生活条件拮据,需要提高渔民的生活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

4. 市场壁垒高:销售渔获物的门槛较高,价格浮动较大,需要建立健全渔业市场体系,提高渔民的销售能力和效益。

五、建议措施1. 资源保护:加强海洋资源保护,设立保护区域,禁止捕捞和环境破坏行为。

2. 技术培训:组织渔民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渔获物品质。

3. 政策扶持:加大对渔民的补贴力度,提高渔民的收入水平,完善相关社会保障措施。

4. 建立市场体系:完善渔业市场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市场体系,降低市场壁垒,提高渔民的销售能力和效益。

中国海洋环境概况

中国海洋环境概况
加强基础研究与创新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海洋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关键技术 突破。
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将进一步拓展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海洋环境挑战,推动全球海 洋治理体系的完善。
提升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能力
中国将加大投入,提升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能力,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促进海 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01 02
海洋生态系统研究
中国在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对珊瑚礁、红树林 、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
海洋气候变化研究
中国积极开展海洋气候变化研究,探究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平面上 升、海水酸化、极端气候事件等变化趋势及其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03
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建立海洋环境预警预报系统,对 可能出现的海洋环境事件进行预 警和应对。
海洋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01
02
03
强化陆源污染控制
加强对陆源污染的监管和 控制,减少污水、废弃物 等污染物排入海洋。
整治近海养殖业
规范近海养殖业的发展, 防止养殖污染对海洋环境 造成影响。
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受 损的海洋生态系统进行恢 复和重建。
CATALOGUE
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
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01
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制定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02 规范海域使用管理,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促进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

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渔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同时,由于过度开发与管理不当,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1.污染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不断进步,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被直接排放到海洋中,导致水体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2.过度捕捞由于我国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开发,不断有新的捕捞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投入,使得很大的一部分海洋生物资源被过度捕捞和破坏,导致海洋生态系统无法恢复。

3.海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强,海洋环境不断受到破坏,土壤和植被的消失,水土流失,海岸带的开发等,使得海洋生态系统的各种物种失去了栖息地与营养来源。

二、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对策1.建立科学的渔业管理体制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建立科学的渔业养殖管理系统,对过度捕捞作出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建立合理的开发和调控机制。

2.减少污染,加强环境治理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措施,监控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对违规排污的企业进行严格追究。

3.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宣传加强对环保知识和理念的宣传和普及,引导公众尊重自然、珍爱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重视科技研发,推进可持续发展强化科技研发,探索高效、能耗低、环保的渔业养殖技术,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综上所述,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明确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已经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珍贵的生态环境,才能同时实现渔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中国海洋渔场概况

中国海洋渔场概况


LOGO

LOGO
5、蓝圆鱼参 蓝圆鱼参系近海暖水性,喜集群,有趋光性的中上层鱼类,有时也 栖息于近底层。它既是灯光围网的主要捕捞对象,又是拖网作业的重要渔 获物。我国在南海最多,东海次之,黄海很少。 目前在东海区的产量在数万吨左右,有时可达10多万吨;在南海区 的产量更高,仅广东省就达数万吨。目前资源大体处于充分开发状态。

LOGO
南海
平均水深1212米 最大水深5377米

LOGO
2.主要渔获
种类多、潜力大。
主要渔获为蓝圆鲹(俗称池鱼,巴浪)、金色小沙丁(俗称横泽、古 鱼)、圆腹鲱(俗称海河)、鲐鱼、乌鲳、蛇鲻、金线鱼、鲱鲤、刺鲳、鲐
LOGO
一、远洋渔业和远洋渔业国家
远洋渔业一般是指远离本国基地到公海或到别国专属经 济区从事海洋捕捞生产,以及为其产前、产中、产后配 套服务的经济活动。 从作业渔场与基地港的关系来分:
大洋性渔业:渔场离基地较远,在200n mile专属经济
区以外的公海渔业和深海渔业。那里资源潜力较大, 依目前的捕扬技术有些海域还不能有效地大量开发利
LOGO
2、小黄鱼
小黄鱼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历来是中、日、韩三国的主 要捕捞对象之一。 目前小黄鱼产量主要依靠幼鱼来维持,这种状况不改变,资源将难 为持续。产量只为数万吨左右。

LOGO

LOGO
三、中国对虾
主要分布在黄海和渤海,是世界上分布于温带水域的对 虾类中唯一的一个种群,具有分布纬度高、集群性强、 洄游距离长的特性,是个体较大、资源较多、经济价值 高的品种,是黄渤海对虾流网、底拖网的主要捕捞对象。

LOGO
(二)黄海南部渔场(32°00′~34°00′N)

(完整版)中国海洋渔场概况

(完整版)中国海洋渔场概况

一、远洋渔业和远洋渔业国家
❖ 远洋渔业一般是指远离本国基地到公海或到别国专属经 济区从事海洋捕捞生产,以及为其产前、产中、产后配 套服务的经济活动。
❖ 从作业渔场与基地港的关系来分: ▪ 大洋性渔业:渔场离基地较远,在200n mile专属经济 区以外的公海渔业和深海渔业。那里资源潜力较大, 依目前的捕扬技术有些海域还不能有效地大量开发利 用 ▪ 过洋性渔业:是指远离本国沿海通过某种渔业协定或 合作方式,在他国的专属经济区内从事捕捞作业
南海南部的大陆架是一处较宽的大陆架,海域宽广,是在南海发展 远海作业的好渔场。
LOGO
南海
❖ 平均水深1212米 ❖ 最大水深5377米
LOGO
2.主要渔获
种类多、潜力大。 主要渔获为蓝圆鲹(俗称池鱼,巴浪)、金色小沙丁(俗称横泽、古 鱼)、圆腹鲱(俗称海河)、鲐鱼、乌鲳、蛇鲻、金线鱼、鲱鲤、刺鲳、鲐 鲹鱼类、单角鲀、二长棘鲷、青鳞、黄鳍马面鲀、白鲳、马鲛、带鱼, 大黄鱼、海鳗、海鲶、断斑石鲈、马拉巴裸胸鲹,大眼鲷,以及对虾, 褐梅鲷、金带梅鲷、扁舵鲣、白卜鲔、青干金枪鱼、康氏马鲅、飞鱼、 竹筴鱼、鹦嘴鱼、条纹胡椒鲷、鲻鱼、龙虾等。
LOGO
LOGO
5、蓝圆鱼参 蓝圆鱼参系近海暖水性,喜集群,有趋光性的中上层鱼类,有时也
栖息于近底层。它既是灯光围网的主要捕捞对象,又是拖网作业的重要渔 获物。我国在南海最多,东海次之,黄海很少。
目前在东海区的产量在数万吨左右,有时可达10多万吨;在南海区 的产量更高,仅广东省就达数万吨。目前资源大体处于充分开发状态。
季节性资源是构成渤海渔汛的基础。如春季的小黄鱼汛、带 鱼汛、鳓鱼汛等,但这些渔汛已因资源衰竭面不复存在,存 在的是对虾、蓝点马鲛、高的是中国毛虾,年产量 6—8万t,最高年产量曾接近13万t。三疣梭子蟹年产量约 万吨;海蜇1985年产量为2.0—3.0万t,渔期4—11月。 为保护渔业资源,除捕虾渔汛外,禁止拖网捕捞作业。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教学提纲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教学提纲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中国海域从南到北,共跨越37个纬度,呈现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不同的环境差异,鱼类种数的分布有南多北少的趋势。

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

(一)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渔业资源在我国已经记录有鱼类1694种,近海的虾蟹类600多种,沿海分布有常见藻类200多种。

经济价值较大鱼类有150多种,重要的捕捞对象有带鱼、鲐、鰺、鲱、鲅、鳓、鲮、大黄鱼、小黄鱼、鲆、鲽、鲳、鲷、笛鲷、金线鱼、鳕、马面飩、沙丁鱼、飩、鲨鱼、鳗鱼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有乌贼、柔鱼、章鱼、鲍鱼、扇贝等;节肢动物有对虾、毛虾、鹰爪虾、青虾、龙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各种藻类。

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我国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虾蟹经济类资源和经济藻类资源等。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1.鱼的种类多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37个纬度。

生物种类组成复杂,有冷温、暖温、暖水性种类,暖水性种类约占总数的2/3。

世界有2万多种,我国有近2000种。

2.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水冬季对流强烈,常带来营养物质,初级生产力越大,食物越丰富,为鱼类提供食物越丰富,鱼类生长、成熟就越快。

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3.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

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

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 7月产卵。

4.分布比较集中中国海域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种类,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限制,水平洄游范围较小。

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

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着一些暧水性的鱼类。

中国的海洋资源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海洋资源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海洋资源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态资源等。

海洋生物资源:
1. 中国地处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地带,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2. 中国海域内有大量优质鱼类资源,如黄鳍金枪鱼、黄花鱼、鳕鱼等。

3. 中国沿海地区常见的海产品还包括虾、蟹、贝类、海参等。

4. 中国南海是著名的珊瑚礁分布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珊瑚礁物种。

矿产资源:
1. 中国海域潜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尤其是南海地区。

2. 中国海域也有丰富的沉积物资源,如沙、砾、石等,可供建筑和造船使用。

3. 中国海域还有一定的金属矿产资源,如锡、铅、锌等。

能源资源:
1. 中国海域潜藏着丰富的海洋风能和潮汐能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2. 海洋温差能、海洋生物质能等也是中国海洋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资源:
1. 中国海洋生态资源丰富,包括海洋湿地、海洋自然保护区等。

2. 中国拥有许多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如黄海、东海、南海等,
是多种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3. 海洋草甸、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中国海洋资源的一些知识点,涉及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态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
中国海域从南到北,共跨越37个纬度,呈现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不同的环境差异,鱼类种数的分布有南多北少的趋势。

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

(一)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渔业资源
在我国已经记录有鱼类1694种,近海的虾蟹类600多种,沿海分布有常见藻类200多种。

经济价值较大鱼类有150多种,重要的捕捞对象有带鱼、鲐、鰺、鲱、鲅、鳓、鲮、大黄鱼、小黄鱼、鲆、鲽、鲳、鲷、笛鲷、金线鱼、鳕、马面飩、沙丁鱼、飩、鲨鱼、鳗鱼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有乌贼、柔鱼、章鱼、鲍鱼、扇贝等;节肢动物有对虾、毛虾、鹰爪虾、青虾、龙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各种藻类。

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我国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虾蟹经济类资源和经济藻类资源等。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
1.鱼的种类多
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37个纬度。

生物种类组成复杂,有冷温、暖温、暖水性种类,暖水性种类约占总数的2/3。

世界有2万多种,我国有近2000种。

2.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水冬季对流强烈,常带来营养物质,初级生产力越大,食物越丰富,为鱼类提供食物越丰富,鱼类生长、成熟就越快。

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3.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

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

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 7月产卵。

4.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海域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种类,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限
制,水平洄游范围较小。

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

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着一些暧水性的鱼类。

(三)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区的主要渔场
我国渤海、黄海、东海的主要渔场大致有:(1)石岛渔场,位于山东石岛东南的黄海中部海域。

(2)大沙渔场,位于黄海南部。

(3)吕泗渔场,位于黄海西南部,东连大沙渔场,西邻苏北沿岸。

(4)舟山渔场,位于舟山群岛东部,地近长江、钱塘江的出海口。

冷、暖、咸、淡不同水系在此汇合,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鱼群十分密集,为我国近海最大的渔场,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大的渔场之一。

(5)闽东渔场,位于东海南部海区。

(6)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位于台湾海峡南部,北起北槟岛附近,南至台湾浅滩以南。

(摘自《海洋开发与管理读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