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试析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试析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一、引言海洋渔业资源作为全球食物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渔业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其生产能力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人类的长远利益,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海洋渔业资源的生产能力,并探讨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二、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一)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的概念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海洋生态环境条件下,海洋渔业资源通过自身的繁殖、生长和补充,能够为人类提供渔业产品的潜在能力。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影响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的因素1、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渔业资源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水温、盐度、水质、海流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洋渔业资源的生长、繁殖和分布。
例如,水温的升高可能导致某些鱼类的生长速度加快,但也可能使其繁殖周期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种群数量。
2、捕捞强度过度捕捞是导致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捕捞强度超过海洋渔业资源的自然补充能力时,就会导致渔业资源的减少甚至枯竭。
此外,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如使用小眼网具、底拖网等,也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一步影响渔业资源的生产能力。
3、海洋污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污染物排入海洋,如石油、重金属、农药、塑料垃圾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会直接毒害海洋生物,还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影响海洋渔业资源的生产能力。
4、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生产能力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等都会改变海洋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渔业资源的分布、数量和质量。
三、当前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的现状(一)渔业资源衰退全球范围内,许多重要的渔业资源都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例如,大西洋鳕鱼、太平洋鲱鱼等传统渔业资源的捕捞量大幅下降,一些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渔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同时,由于过度开发与管理不当,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1.污染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不断进步,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被直接排放到海洋中,导致水体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2.过度捕捞由于我国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开发,不断有新的捕捞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投入,使得很大的一部分海洋生物资源被过度捕捞和破坏,导致海洋生态系统无法恢复。
3.海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强,海洋环境不断受到破坏,土壤和植被的消失,水土流失,海岸带的开发等,使得海洋生态系统的各种物种失去了栖息地与营养来源。
二、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对策1.建立科学的渔业管理体制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建立科学的渔业养殖管理系统,对过度捕捞作出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建立合理的开发和调控机制。
2.减少污染,加强环境治理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措施,监控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对违规排污的企业进行严格追究。
3.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宣传加强对环保知识和理念的宣传和普及,引导公众尊重自然、珍爱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重视科技研发,推进可持续发展强化科技研发,探索高效、能耗低、环保的渔业养殖技术,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综上所述,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明确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已经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珍贵的生态环境,才能同时实现渔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渔业资源枯竭如何可持续发展

渔业资源枯竭如何可持续发展渔业是人类获取海洋资源的一项重要活动,然而,长期的过度捕捞和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的威胁。
为了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调整渔业政策和鼓励可持续渔业实践。
一、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是渔业资源的重要基础,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为了加强保护,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区网络,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捕捞活动,保护重要的繁殖和生长区域。
同时,加大对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对渔业资源的破坏。
二、调整渔业政策渔业政策对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该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管理和监测,确保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合理划定渔业禁捕期和禁渔区,保护渔业资源的繁殖和生长。
同时,建立健全渔业许可制度,限制渔船数量和渔获物的捕捞量,防止过度捕捞。
三、推广可持续渔业实践可持续渔业实践能够有效保护渔业资源,降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压力。
其中,推广生态友好的捕捞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例如,引入渔业生态学的理念,采用选择性捕捞工具,减少对非目标物种的伤害。
此外,推广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技术,科学划定捕捞限额,确保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加强国际合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加强国际合作,分享渔业管理经验和科研成果,制定共同的渔业管理政策,建立跨国渔业资源保护机制。
同时,加强多边渔业组织的作用,推动各国共同管理渔业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这样不仅可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还能够保障渔民的生计,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唯有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后代留下美好的海洋环境。
可持续渔业保护海洋生态与渔业资源

可持续渔业保护海洋生态与渔业资源作为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海洋生态系统在维持地球环境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干扰,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与渔业资源,可持续渔业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可持续渔业的重要性、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一、可持续渔业的重要性1.1 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可持续渔业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
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不仅会导致渔业资源的枯竭,还会使捕食关系失衡,引发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通过采取可持续渔业管理措施,如设立渔业保护区、控制渔业捕捞规模和合理管理鱼类种群结构等,可以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1.2 提高渔业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渔业能够促进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传统的过度捕捞模式不仅导致资源的浪费,还会危及渔民的生计。
通过改变捕捞方法,如推广渔具选择、减少底拖捕捞等,可以提高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捕捞成本,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渔业面临的挑战2.1 渔业管理不到位目前,许多国家在渔业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缺乏有效的监测、评估和调控机制,导致渔业资源的管理不到位。
此外,渔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存在滞后性,无法及时适应渔业资源变化的需求。
2.2 捕捞者行为不规范捕捞者的不规范行为也是可持续渔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违规捕捞、非法渔业设备的使用以及捕鱼量超过规定限额等行为,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三、可持续渔业的应对措施3.1 强化渔业管理改善渔业管理是推动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关键。
通过建立科学的渔业资源监测体制,提升渔业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渔业资源评估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渔业执法力度,打击违规捕捞行为,引入经济手段,激励良好捕捞行为。
3.2 推进市场机制改革制定并推动可持续渔业认证和标准体系的建立,引导渔业生产者采取环境友好的捕捞方式。
渔业行业的困境与改进对策设想

渔业行业的困境与改进对策设想一、渔业行业的困境1. 资源持续衰竭: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海洋渔业资源正呈现逐渐衰竭的趋势。
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和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导致了许多鱼类种群面临灭绝甚至消失的风险。
2. 养殖环境污染:养殖渔业是渔业行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然而,养殖活动所排放出来的废水、废弃物和饲料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渔场生态平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3. 市场需求疲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市民收入增加,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健康要求更高。
然而,在当前市场上,一些不明来源、缺乏安全保障的渔产品滥竽充数,导致市民对于渔产品缺乏信任和消费意愿。
二、改进对策设想1. 管理与监测措施a. 资源保护与恢复:加强渔业行业的管理和监测工作,制定并执行合适的渔业开发计划,限制捕捞规模和力度,保护重要水域生态系统和鱼类种群。
同时,积极推动渔业资源的科学养殖和育种工作,增加可持续利用的机会。
b. 强化执法力度:完善渔业行业的法律法规制度,并加强对非法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和风险。
c. 提升监测能力:加大投入用于海洋环境监测设备、技术等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进行精确化、全面性的踏查与监控。
2. 提升养殖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a. 环境友好型养殖:推广使用环保型饲料、控制养殖密度、改进废水处理技术等手段减少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此外,通过建立健全的“三共治”(生产者共同体、政府部门以及第三方组织共同参与)模式,促进各方的合作,实现养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b. 科技创新推动: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培养和吸引渔业科技人才,利用先进的生物工程和遗传改良技术提高养殖品种的生长速度、抗逆能力和风味特点。
同时,应积极推广并应用智能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3. 提升市场竞争力a. 增强产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加强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从渔场到餐桌的溯源体系,并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法规,确保渔产品的质量安全。
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渔业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但由于过度捕捞、环境破坏等原因,许多渔业资源正面临枯竭甚至灭绝的危机。
为了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渔业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渔业资源的保护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渔业资源的保护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各国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力度。
通过限制捕捞季节、区域和方式等手段,确保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此外,还应加大对非法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根本上遏制非法捕捞活动的发生。
2. 推行渔业配额管理制度渔业配额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控制渔业资源的捕捞量,避免过度捕捞导致资源的枯竭。
政府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评估,确定每年的合理捕捞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对于渔船的捕捞行为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其遵守捕捞配额,防止超额捕捞的发生。
3. 保护渔业资源的生态环境渔业资源的生态环境对其生长和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保护渔业资源的生态环境是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对渔业活动的监管,减少渔业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积极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 维护生态平衡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渔业资源的灭绝将导致食物链的中断,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只有通过保护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
2. 促进经济发展渔业资源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保护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维持渔业产业链的畅通,还可以促进渔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3. 满足人类需求渔业资源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保护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确保人类持续获得优质的渔产品,满足人民的口粮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南海渔业资源发展机制研究

南海渔业资源发展机制研究南海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南海渔业资源,建立健全的发展机制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南海渔业资源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南海渔业资源的现状南海是我国最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渔场资源和多样化的鱼类种类。
据统计,南海每年盛产各类鱼类、虾类、贝类和藻类等海产品。
以鱼类资源最为丰富,包括各类金枪鱼、鳕鱼、鲈鱼、鲑鱼、秋刀鱼、鲷鱼等。
南海还拥有着丰富的虾、蟹、贝类等海产品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保有地之一。
虽然南海拥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但是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滥捕滥捞,导致南海渔业资源面临着严重的衰竭和减少。
一方面,南海渔业资源遭受过度捕捞的威胁,包括乱捕乱投、非法捕捞和大规模捕捞等行为。
由于海洋污染、气候变化和栖息环境破坏等原因,也导致南海渔业资源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了破坏。
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南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威胁到了南海沿岸地区的渔业经济和渔民的生计。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南海渔业资源,建立健全的发展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南海渔业资源发展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1. 制定合理的渔业资源管理政策制定合理的渔业资源管理政策是保护南海渔业资源的重要举措。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加强对南海渔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包括实施严格的渔业资源保护区制度、加强渔业资源监测与科学评估、设立渔业资源合理开发的配额制度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过度开发和滥捕滥捞的行为,确保南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发展现代化渔业技术发展现代化渔业技术是实现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进先进的渔业生产技术和设施,提高南海渔业的捕捞效率和渔业经济效益,实现渔业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
培养和引进一批具备现代化渔业管理和经营水平的渔业从业人员,加强对南海渔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推动南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发展。
中国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现状、主要面临问题及管理优化措施分析

中国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现状、主要面临问题及管理优化措施分析海洋渔业是指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生产事业。
海洋捕捞属采集性工业。
海水养殖分为鱼虾类养殖、贝类养殖和藻类养殖三大类。
海洋渔业因离海岸的远近不同,可分为近海、外海、远洋渔业。
一、发展现状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稳步恢复,除滨海旅游业和海洋盐业外,其他海洋产业均实现正增长,展现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202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全年增加值29641亿元,较上年减少6083亿元,同比下降17.03%。
202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全年增加值29641亿元,其中,海洋渔业实现增加值4712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的15.9%;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3924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的47.0%;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5711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的19.3%。
随着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海洋捕捞得到有效控制,海水养殖实现较快发展。
特别是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和水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对冲了疫情对冷链运输的影响。
2020年,我国海洋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4712亿元,较上年减少3.0亿元,同比下降0.06%。
我国捕捞产品产量主要来自于东海,其次是南海和黄海,来自渤海和其他海区的捕捞量较小。
近年来,我国捕捞强度超过资源再生能力,导致海洋捕捞产量逐年下降。
2019年,我国海洋捕捞产量1000万吨,较上年减少44万吨,同比下降4.24%。
二、发展问题及措施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不断衰竭的渔业资源与日益增长的捕捞强度之间的矛盾。
即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突出表现在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环境恶化,水产品不安全等方面。
渔场净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水产品疾病控制体系的确立,需要开发高效能的预防和治疗药剂;为防治养殖场的自身污染,要加大复合饲料的供给;建立高效的赤潮应对措施,普及赤潮防治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南海渔业资源丰富,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南海不仅是我国渔业面临的现实选择,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南海渔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捕捞能力过剩、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环境污染严重、远海渔业资源利用不足等诸多问题。
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加大对近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渔业立法执法力度,整合捕捞力量,引导开发远海资源,同时还需要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加大科技投入。
关键词: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我国开发和利用南海渔业资源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我国唐宋时期就有渔民远去西、南沙海域从事渔业生产,明代远海生产尤为盛行。
近年来,随着“六国七方”对南海领土主权的要求,使涉及南海的纠纷和冲突不断升级,渔业资源也成为周边国家争夺的焦点。
对我国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探讨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现状南海是一个丰饶的渔场,可以划分为位于北部大陆架水域的北部湾渔场,以及西、中、南沙礁盘区渔场。
由于年平均气温较高,水系组成复杂,因而呈现出热带海洋生物区系的特性,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物种多样性极高。
近年来,随着南海开发战略的兴起和国民海洋意识的提升,我国对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呈良好的发展趋势。
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不断增长,海洋捕捞产量稳定增加,渔业资源结构得以改良,海洋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等,具体概况如下∶1.1 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近年来我国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见表1)。
1.2 南海海洋捕捞产量近年来我国南海海洋捕捞产量呈稳定增长趋势。
根据2011-201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得知,2009年到2012年我国南海海洋捕捞产量分别为3 262 318 t、3 299 928 t、3 392 591 t、3 522 760 t。
其中2012年相比2011年增长了384%,其捕捞产量仅次于东海,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27.80%。
随着南海生态环境的改善及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的深度实施,我国南海海洋捕捞产量预计将持续增加。
1.3 渔业资源结构得到改良,资源数量趋于恢复随着国家到地方渔业管理监督执法体系的建立,捕捞许可制度、伏季休渔制度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相继设立,给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渔业生态环境。
南海区人工渔礁建设和增殖放流工作在改善了鱼类栖息环境的同时,也改良了渔业资源结构,使优质资源数量得到恢复。
以广东为例,2007年,对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惠州市、东莞市、阳江市和湛江市7个放流增殖海水鱼苗的效果监测评估结果表明,总回捕率达33.6%~55.0%,投入产出比高达1∶2.84~14.33[1]。
1.4 南海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南海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开发利用南海渔业资源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渔民海洋意识的提高和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以及相关政策的约束和监督,我国南海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改善。
据《2012年南海区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12年南海区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海洋倾倒活动及海洋油气开发活动未对邻近海域海洋功能造成明显影响。
其中,在海洋生物方面,通过对重点监测的河口、海湾、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结果显示,处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40%和60%,未出现不健康状态[2]。
2 南海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南海资源开发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相对于南海区所拥有的资源特点和面临的形势而言,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如下∶捕捞能力过剩、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远海渔业资源利用不足,科技支撑力度不够等。
2.1 捕捞能力过剩捕捞能力过剩是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据2012年南海区北部渔船调查结果显示,南海三省共有海洋捕捞渔船7.90万艘、377.25万kW,不计港澳地区流动渔船数量,业已超出南海北部陆区和北部湾约210万kW的最适捕捞作业量。
再加上福建省和越南北部在该海区的捕捞作业,目前南海北部沿海地区的海洋捕捞能力接近最适捕捞作业量的3倍。
(数据来源∶根据201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整理而成)2.2 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南海捕捞作业结构极不合理,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粗放经营”的老路。
在渔具选择中,多数渔民偏好以拖网进行作业,而拖网渔获选择性能最差,不仅兼捕幼鱼情况严重,还会严重破坏海底地貌环境,造成渔场老化或衰退[3]。
另外,刺网在南海的分布和使用也十分广泛,随着作业范围和船舶功率加大,刺网的作业网也在增大,网目也有越来越小的趋势,虽大大提高了捕捞能力,但对渔业资源也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2.3 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虽然2012年南海区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但《公报》表示,我国南海近岸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灾害多发等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相比2011年,2012年氮、磷等污染物入海量仍有所增加,入海排污口监测达标次数仍然较低,重点入海口海域环境状况较2011年未见明显改善。
2012年全年共发现赤潮16次,累计面积约741 km2,次数和面积为近5年来最高[2]。
2.4 远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长期以来,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都是重近海而忽视外海,当然,这跟我国捕捞技术及船舶装备水平的落后有很大关系,但这种开发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南海渔业的发展,造成了近海资源衰竭而远海开发不足的不良局面。
2.5 科技支撑力度不够在渔业生产活动中,素有“三分渔具七分技术”的说法。
但我国南海捕捞大多依靠从业人员的经验进行捕捞时间和区域的选择,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信息技术、助渔仪器等以科学手段指导和辅助捕捞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4]。
此外,渔具渔法落后,大多渔具均来自日本、台湾,江浙等地,应根据南海资源特点和近海资源开发利用的趋势,加大南海渔业科技投入,走科技兴渔道路。
3 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及建议随着南海北部近海资源的持续衰退及渔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要实现南海渔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近海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渔业立法执法力度,整合捕捞力量,引导开发远海资源,同时还需要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加大科技投入。
3.1 全力保护渔业环境凡适宜于经济水生生物生存、繁殖和生长的海洋和内陆水域均属渔业环境。
保护渔业环境的中心任务是采取措施防止、减少对渔业环境的污染,以维持渔业资源的正常生存繁殖。
保护渔业环境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控制废水污染物的浓度和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应经严格处理后方可排放入海;第二,有针对性地、人为的保护和改善鱼类栖息环境。
诸如设立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建设人工渔礁,人工孵化场等;第三,实行严格的休渔制度。
规定特定时间和特定水域不得从事捕捞作业,使渔业资源得到的保护和恢复。
3.2 加强渔业立法和执法各种形式破坏渔业生产秩序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有关地方性法律法规必须不断加以建立和完善。
同时加强渔政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改善管理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捕乱捕行为。
表“违法必究”之决心,树“依法治渔”之良好形象。
3.3 整合捕捞力量,引导开发利用远海资源以上分析得知,仅南海三省渔业开发已超过北部陆区和北部湾最适捕捞作业量,近海资源持续衰竭,但远海开发却远远不够。
引导外海渔业合理发展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逐步淘汰或整合小规模、小功率,低效益的渔船,建造大吨位,大功率,配备先进的新型渔船,并对运输船和冷藏加工等设施给予扶持和补贴,积极引导渔民由近海转向外海;第二,根据南海渔业资源的特点和现实发展状况,在控制近海捕捞强度的同时,适度放宽外海作业渔船的“双控”限制和休渔期限制,鼓励渔民去远海进行渔业生产活动;第三,加强外海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渔港整治和扩建工程淘汰功率小、效益低的渔船,以便有更多的功率指标建造适合远洋作业的大型渔船,使捕捞压力向外海转移。
3.4 加大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有计划地开展渔业资源种类的增殖放流,不仅可使资源品种结构趋于合理,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是对已损害渔业修复的一个重要举措。
以2005年广东阳江闸坡为例,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对闸坡捕捞日志记载的资料进行的估算显示,5种放流鱼苗待成熟时,回捕效益均超过相应投入的放流苗款,总回捕量为214.607 t,总回捕效益为660.49万元,是鱼苗投入的12.25倍[1]。
3.5 加大科技投入,走科技兴渔道路加快渔业技术研发与推广,走科技兴渔道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大对渔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尽快实现我国南海传统海域渔业资源的综合性考察,为南海渔业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分析;第二,要将渔业科学技术纳入渔业科技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攻克一批渔船节能关键难题和共性技术;第三,要加快渔业节能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建立和完善渔业生产能耗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指导、规范低碳渔业健康发展[5]。
参考文献:[1]唐启升.中国区域海洋学――渔业海洋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435[2] 纪岩青,陈瑞峰.《2012年南海区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南海区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EB/OL].http:///xwdt/hyxw/201306/t20130605_1223197.htm ,2013-06-05[3] 刘劲科,卢伙胜.我国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水产,2005(6):74-77[4] 岳冬冬,王鲁民.我国海洋捕捞装备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6):20-26[5] 黄晓南.关于发展低碳渔业经济的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2013(1):139-142Abstract:Fishery resources is abunda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sustainable developing and exploitation of it is not only a realistic choice to the problem facing fishery industry,but a strategic necessity for China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 andopening up,fishery indust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but also there have some problems,including surplus of capturing capacity,irrational structure of working,serious environment pollution,lack of utilization of unrestricted water,etc. To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South China Sea,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in aspects of promoting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trengthening law enforcement,Integrating capture force,guiding fishermen to develop the unrestricted water resources,making great efforts to release fish fries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Key words:fishery resourc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sustainable development;problems;strategies(收稿日期∶201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