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素芬走在农业信息化的前沿

合集下载

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京郊休闲农业的发展

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京郊休闲农业的发展

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京郊休闲农业的发展
孙峥;王文生
【期刊名称】《农业网络信息》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休闲农业作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京郊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农业多功能性得到极大拓展,不仅为农民提供新的增牧点,而且有利于当地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保障,将信息化建设理念、休闲农业发展策略、地方资源特色紧密融合,开拓创新,利于确保京郊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全面发展.
【总页数】6页(P143-148)
【作者】孙峥;王文生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26
【相关文献】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北京郊区农技推广信息化 [J], 罗长寿;孙素芬
2.京郊休闲农业园发展提升研究 [J], 谢婷;徐勤飞
3.现代农业背景下京郊观光休闲农业产业提升研究 [J], 田彩云;郭心义
4.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 [J], 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
5.京郊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J], 朱立波; 韩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市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分析

北京市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分析

<AA7 年第 7 期
北京农业科学
的市场技术等多种信息; 平谷县利用北京市 科委的信息平台建立了平谷县大桃信息网络 项目, 该项目包括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和户外 大型显示屏, 使果农和客商直观及时了解市 场行情; 怀柔县率先与市农科院信息所合作 开通了农业远程教育系统, 为广大农技人员 提供实时直播教学, 内容为该县急需的各种 农业实用技术及当前农业热点问题。 总之, 经过最近几年的建设, 各郊区县均 已具备了上网条件, 信息快速路的基本模型 已经架好, 更迫切需要的是大量的适用、 实用 信息以及对农民的信息化普及教育。 分析与建议: 网络建设初具规模, 但不足之处是各个 网站 (主要是各个单位) 之间, 缺乏一个统一、 规范的服务标准和信息共享协议, 尚处于各 自为战的状况, 因而造成了各网之间缺少沟 通、 信息资源无法共享、 项目重复建设、 各网 站的数据量 (信息量) 小、 投资主要用于购置 硬件而造成硬件资源浪费 (硬件量多, 但受经 费制约, 性能只好弃最好而求其次) 、 设计不 够精细和规范、 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 信息的 时效性差的现状, 建议由政府牵头, 统一制定 农业信息网络规范或原则, 将现有的农业信 息网络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重新进行 资源共建, 形成北京市农口上下贯通、 资源共 享、 统一对外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以促进首 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 农业数据库的建设现状与分析 建立数据库是发展信息事业的一项基本 工程。目前北京市建成的农业数据库主要 有: (7)北 京 市 农 林 科 学 院 信 息 所 建 立 了 《北京市农业科技资源数据库》 《北京科技成 、 果数据库》 《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数据库》 、 等 《果 <A 余个数据库。目前处在建设中的还有 树、 蔬菜植物保护数据库》 、 《 设施栽培数据 库》 等。

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与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分析

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与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分析

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与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分析作者:孙素芬龚晶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第21期摘要:分析了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必要性,概况了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形式,并结合2012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提出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几个主要领域。

关键词:农业科技情报;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中央1号文件中图分类号:F303.2;G35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1-4948-04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and Servi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alysisSUN Su-fen,GONG Jing(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tech Information,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Beijing 100097,China)Abstract: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research were analyzed,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 of it were summarized. Several major area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research which serviced for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at were combined with in 2012 the No. 1 document in Central Committee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telligence;service;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 No. 1 document in Central Committee2012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多通道精准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农业

多通道精准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农业
育移动系统开发和个性化 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及农业生产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 , 实 现科技推广 、 决策辅助 、 病害诊断 、 生
产管理 、 信 息交 流共享等 功能 。在此基础上 , 通过 建立基地进行示 范推广 , 在资源整合 、 需求 对接 、 人才培养 、 院区合 作 等方面 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的模 式创新。
1 . 1 平 台概 述
农村建设的网上农 民科普书屋 J 、 湖南省建立 的“ 两端两 网、 扁平化” 的农业农村 信息服务 平 台 、 海 南省 开发 的休 闲农 业手机信息服务平 台 、 黑龙江省农 业高校创建 的科技信 息 服务协同模式 等 , 都为农 业信息 服务的研究 与应 用作 出了 有益的实践 。但从总体上 看 , 当前信 息服务平 台建设主要 以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2—1 3 0 2 ( 2 0 1 5 ) 0 7— 0 4 7 5— 4 0
关键词 : 农业信息服务 ; 信息资源 ; 精准 ; 语义关联 ; 智能诊断
中图分类号 : F 3 o 2 . 4 ; S 1 2 6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带动了农业信息服务年来 , 从 中央到地
平台的总体架构如 图 1所示。在 开发思路上突出应用导 向, 针对用户在生产决策和生产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 , 围绕计
信 息用户获取信息的便捷 程度 为 目标 , 开发建设多通道 、 精准 化农业 信息服务平 台, 力求通过制定标准 、 整合资源 、 开发系 统、 搭建平 台, 解决农业信息服务供 求不对称 、 信息获取成本
多通道精 准化农业 信息服务平 台建设

以北京市大兴 区安定镇农业信息服务示范基地为例
孟 鹤 ,罗长寿 ,孙 素芬

让农业专家与农民网络面对面

让农业专家与农民网络面对面


的愿 意
个 现 实是


它需 要 的是地 方 政 府 相关部 门

库 建 设 和 维 护 的部 门 负 责 人 忆中


在 她 的记
还有


更 多的农
为 此 设 立 专 项 资金 民 的 电脑 室

建 设 免 费 开 放给 农
有好 几 年 的时 间 都 是 在 整 理 各种

民并 没 有 意 识 到 掌握
维普资讯
本刊 记 者


让 农 业 专 家与农 民 网络 面 对 面

只 有在 农 村 大 力宣 传 农 村信息化


实 际 困 难 通 过 管 理 员 的帮 助 他 利 用 网


可 以通 过 网 络 向 在线 的专家提 问


如果

让 农 民们 掌 握寻 找先 进 科技 的 方 法

的重 要 性
协调 下

在 北 京 市 科 委 等 相关部 门 的

如何 让 农 民可 以更 加 方 便
快捷 地


般就会 组 织 专 家 实地考察


并发布
目前
包 括 爱 农 信息 驿 站 在 内
获取 他们想 要 得 到 的信息




直 以来就

解决方 案
的很 多服 务 于 农村信 息 化 建设 的 网 络 服 务 站 点 相 继 在 北 京市各 级 乡镇铺设 开 来
“ ”

门 的娱 乐 部 分
包 括 电影

农业发展“科技”打头

农业发展“科技”打头

2017年第3期13乡村视野农业发展“科技”打头陈春秀团队在农户帐篷内孙素芬指导农户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本报记者 何 亮 实习生 张 宁有这样一类农业科学家,爱将科研做在田间地头,用勤劳和智慧扶农助农,书写现代科学在农业发展中的辉煌成绩;也有一类农业科学家,身居一隅却指导万家灯火,用信息科技传播农业知识,成就先进技术在农业进步中的重要力量。

他们在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点上发力,改善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种植产量,不断实现技术、品种、装备的创新,支撑产业发展,提升农户的收益……他们就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着力培养和引进的科技人才、创新队伍。

孙素芬:怀抱正能量带队做科研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与经济所的会客厅,孙素芬气喘吁吁地推门而入,一脸歉疚。

挂在脖子上的参会证还未顾得摘下,握手时仍在表达歉意:“刚在会上做完发言,让你们久等了。

”岁末年初,孙素芬异常忙碌,匆匆见面的一个小时,她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干练:发长不过肩,语速快、反应快、动作快,一枚党章佩戴在胸前,平静的表情里透露出一种力量。

可能是她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信息与情报研究的职业习惯要求及时的反应,也可能是作为女性管理者——与生俱来就具有关爱他人的天性,孙素芬有一种气场、一种人格魅力吸引着年轻人聚在麾下,有一种情怀、一种理想用信息科技服务“三农”。

在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孙素芬带领这样一个团队:4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占在全所80%的比例,其中90后的“小鲜肉”就有36人。

他们有活力、有朝气,同时也能拼硬骨头、敢打攻坚战。

做科研,一个重要职责是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尤其是在农科情报这方面。

“为政府决策服务要能够时刻把握动态,及时作出反映,市农委或市科委有时突然空降任务,要求三天之内制定方案。

”孙素芬在采访时告诉记者,承接紧急任务已成家常便饭。

面对任务,孙素芬给出的团队配置是清一水儿的博士、博士后。

“他们每人都负责一个方向,别看团队年轻,却能快速、高效地完成上级分派的任务。

工 程 进 展 - 北京农村远程教育网(智农天地)

工 程 进 展 - 北京农村远程教育网(智农天地)

工程进展一、远程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情况1.吉林省启动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12月10日,“北京——吉林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暨吉林省农民远程教育站点开通新闻发布会”在长春市隆重召开。

吉林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广臣、总工程师王立臣、星火处处长张印才、计划处处长罗镇锋、吉林省农科院副院长杨志刚和省委、省政府信息处等领导以及省内有关地、县科技局领导参加了会议。

吉林是我国北方的经济大省,经济作物、农作物等都比较丰富。

由于自然与历史原因,吉林省农村中的信息传递还显得比较落后。

经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北京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中心合作,吉林省引进北京市先进的农村远程教育模式,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建了两个农民远程教育示范站点。

12月10日,农民远程教育站点开通,每个站点都坐满了前来学习的农民。

一位正在观看的农民在接受新华社的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方式直观,我们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对我们学习新的科技成果很有好处。

而且想学什么,就点播什么,方便又实用。

”(新华网、《解放军报》网络版 12月11日)吉林农民远程教育站点的开通,改变了吉林以往的农业信息传递与农业技术传播的落后方式,解决了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为吉林农民打开了一个联系北京先进农业技术的窗口,也为吉林本地农业科技知识与农业信息的传播开通了一条高速的信息之路。

2.加强冬季农民培训冬季是一年中农民的空闲时间最多的时期,也是对农民进行培训的最佳时机。

因此,入冬后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对我市农民的冬季培训工作。

首先,我们制定了农民冬季培训计划,包括课件制作与农业专家讲座都进行了相应调整,并加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新的演播室建成开通后,应郊区农民的要求,我们即进行了果树冬季修剪、果园标准化生产等直播讲座。

另外,我们向各区县二级农村远程信息服务中心下发了“关于做好2002年冬季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督促各分中心充分利用冬季农闲的大好时机,根据本地区的信息需求状况,参照中心的信息服务内容,制定出相应的远程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SNS助力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浅析

SNS助力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浅析

SNS助力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浅析曹金源;王文生;孙志国【摘要】近年来,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信息源与信息接收者之间信息传播不够顺畅等问题.SNS以其吸引力和功能特点,能够促进农业知识的传播,有助于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在概述国内外SNS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原因和现状,从用户需求和SNS平台功能方面探讨SNS对解决这一问题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农业SNS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期刊名称】《农业展望》【年(卷),期】2013(009)003【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SNS;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作者】曹金源;王文生;孙志国【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1 SNS发展概述近年来,社会化网络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在国内外发展迅速,带来了互联网的又一次革命。

甚至有评论认为,SNS堪称Web3.0时代标志,为互联网用户带来了全方位的体验提升。

SNS的发展基于“六度分隔”理论和“150定律”。

六度分隔 (Six Degrees)指的是一个人和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联系人不会超过6个,即最多通过6个人即可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150定律”指的是人们可以维持的稳定的社交关系人数最大值约为150。

因此,在关系日益复杂、人脉愈加重要的社会中,SNS有其独特的发展空间。

在国外,SNS网站以Facebook(2004年2月)、Myspace(2003年7月)和Twitter(2006年6月)为代表。

2012年2月,Facebook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集资规模50亿美元的上市申请,10月用户数量突破10亿,2011年净利润达到10亿美元,年营业额37.1亿美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素芬走在农业信息化的前沿
记十七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孙素芬
作者:庞博
在北京市的区、县,如果提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孙素芬的名字,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了不起”,“不容易”,“咱农民的贴心人”。

朴实的农民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语言和动作表达着对她的敬意。

孙素芬,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她长期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农村信息咨询服务、农民教育培训等工作,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民远程教育领域的青年专家。

二十多年来,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全部投入到了农业科技信息事业中,为北京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京郊农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先后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五四”奖章、北京市巾帼十杰、首都发展现代农业“十佳”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这些用心血、汗水换来的成绩和荣誉背后,凝聚着孙素芬对党的忠诚和献身“三农”事业的拳拳赤子之心。

孙素芬出生在革命军人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并没有使她产生天生的优越感,父母亲革命思想的熏陶使她很小就明白———“自己吃的粮食是农民千辛万苦种出来的,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够忘记农民的艰辛。

”所以在中学毕业时,她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北京农学院的农学专业,立志要投身农业科技事业。

从此,她与“三农”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大学毕业后的二十多年中,她到农村当过中学老师,主持编辑出版过农业科技期刊,从事过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开展过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她都兢兢业业,积极探索着农民致富的路子。

在为“三农”服务的实践中,孙素芬发现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愿望非常迫切,她敏锐地认识到,农民只有将科技知识、技能应用到生产中,才能脱贫、增收、致富,但由于农民在继续教育上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因而开展起来还比较困难。

如何开辟一种全新的培训农民的模式?通过不断的调研、学习和论证,最终,她找到了一条能够有效的服务“三农”、培训农民的新途径,那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上的支撑。

在她的努力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于2001年建成了“北京市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中心”。

中心综合集成应用卫星网、互联网、通讯网、有线网等传播网络,开创了“一人授课,万人受益”的远程教育新局面。

由于农民参加远程培训不受时空限制,大大减轻了农民进城学习的负担,推动了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

该工程于2002年被列为北京市政府60件实事工程之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信息产业部等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北京模式”,现已推广到全国20个省市的300多个地区,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在京郊农村建立的卫星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已达436个,覆盖了北京郊区的所有乡镇,并延伸到重点村、示范园区、农业企业和行业协会,成为北京地区对农民进行培训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最高的培训方式之一。

2003年“非典”期间,孙素芬邀请相关专家为农村乡镇医务人员开办远程防治“非典”课堂,培训农村乡镇卫生站的基层医务人员1200名,克服了“非典”肆虐的危险时期人员不能集中培训的困难,防止了参加培训的医务人员交叉感染,使他们安全顺利地奔赴“抗非第一线”。

2006年5月,美国白蛾在北京周边有暴发趋势,针对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的多媒体培训资料匮乏的现状,孙素芬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与北京市林业保护站开展远程直播培训,通州、房山、门头沟等区县有5000多人参加了培训,为科学防治美国白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建设信息传播体系的同时,孙素芬清醒地认识到,信息资源是整个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基础及核心。

为了进一步提高北京市农村信息资源的实用性,孙素芬以整合资源、避免重
复、协调发展、实施共享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充分发挥信息所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于2003年启动了“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项目。

经过近4年的建设,资源中心已发展成为包含12大数据库群,近200个数据库,为北京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头。

为更好的发挥“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在基层农村的辐射作用,2006年,孙素芬积极与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合作,组织实施了“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郊区共享工程”。

现已在京郊密云县建立了“密云新农村信息资源中心”,实现了“数字化农业科技文献资源”、“专题数据库资源”、“多媒体课件资源”等信息资源在密云县18个乡镇334个行政村和北京市80个新农村试点村的共享。

目前,此项工程正逐步在北京市大兴区、通州区全面展开。

现在,经过孙素芬的不断努力,她带领的农业信息团队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已推广农业科技成果1500多项,累计培训农民近200万人次;创建的北京地区农业门户网站———“北京农业信息网”,已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农业网站之一;建立的北京市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为京郊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