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_2014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及趋势研究
2014 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2014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2015年1月目 录一、 综合分析 (1)二、网络就绪度分析 (10)(一)智能终端普及指数 (14)(二)有线电视发展指数 (16)(三)光纤发展指数 (18)(四)宽带普及指数 (20)(五)宽带速率指数 (22)三、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分析 (24)(一)企业应用指数 (28)(二)政务应用指数 (30)(三)居民应用指数 (32)四、应用效益分析 (34)(一)劳动生产率指数 (38)(二)技术创新指数 (40)(三)节能降耗指数 (42)(四)人均收益指数 (44)12014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2014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在2013年评估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指标体系调整为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20个。
本报告依据新的指标体系和采集数据,在测算结果的基础上撰写完成。
一、综合分析2014年全国信息化发展指数为66.56,比2013年增长了5.86。
其中,网络就绪度指数为60.94,增长了10.05;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为69.38,增长了3.05;应用效益指数为72.19,增长了3.11。
表 1 2013‐2014年全国信息化发展指数情况比较年份 网络就绪度指数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应用效益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2013年 50.89 66.33 69.08 60.7 2014年 60.94 69.38 72.19 66.56 增长量 10.05 3.05 3.11 5.86图 1 2013‐2014年全国信息发展指数情况比较数据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4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增长最快前十名的省份为贵州、重庆、湖南、浙江、北京、安徽、辽宁、宁夏、四川、江西。
图 2 2014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增长最快前十名数据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4年网络就绪度指数增长最快前十名的省份为辽宁、北京、青海、西藏、湖南、宁夏、四川、河北、广西、安徽。
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研究

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本文就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1. 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大规模农业生产可以直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达到经济规模效应,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已经开始实施大规模生产,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2.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现代化的农业需要先进的生产设备、设施和技术,因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各个领域都在逐步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现代化农业园区、农业物流网络、智能化养殖等设施在不断建设中,这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和效益。
3. 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现代农业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未来农业将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工程技改和推广应用。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5G、人工智能等)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应用的发展前景也愈加广阔。
4.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农业需要有高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作为支撑。
因此,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提升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通过技术手段和产业方案的升级,农产品生产减少了农药、化肥、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同时,相关认证与标准逐步往国际化水平迈进,为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1. 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将会赋能农业生产,未来农业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留意信息,优化生产流程,并建立了可追溯性、安全可靠的农产品供应链。
信息化正在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未来将出现各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系统,从种植到销售实现无缝衔接,加速了农业的产业化过程。
2014年我国农产品电商的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20212014年我国农产品电商的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12014年我国农产品电商概述 1.1我国是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大国 我国是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大国,2014年粮食“十一连增”,其他农产品产量也呈现增长趋势,据统计,2014年我国农产品产量达到19.46亿吨,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大国。
我国也是农产品最大的贸易国,2014年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超过1亿吨,进口大豆7140万吨,进口谷物(玉米、小麦、水稻)1952万吨,进口薯类(主要是干木薯)867万吨。
若将541万吨玉米酒糟作为玉米制品纳入粮食范畴,粮食进口量1.06亿吨[1].我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大国,每年消费大量的农产品,包括进口的农产品,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量也使我国成为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国。
由此,我国农产品物流量较大,但是相对全国全社会物流量来说,相对较小,2014年我国农产品物流额为3.3万亿元,占社会物流的比例仅为1.5%. 1.2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电子商务、农资电商、农村日用工业品电商、再生资源电商共同构成农村电子商务。
2003~2014年,我国粮食“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十一连增”,2012~2014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30多个月增幅超过城市,三四线成为投资热土,许多零售企业和电商企业下沉,2014年我国网民达到6.49亿人,普及率达到47.9%,手机网民达到5.57亿人,网民中手机占有者达到85.8%,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到1.78亿人。
2014年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得到飞跃发展,我国有各类涉农电商3.1万家,其中涉农交易类电商有近4000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1.3农产品电商是图书、服装、3C电商之后的新热点 20多年来,我国电商经历了图书、服装、3C三大电商热潮,现进入第四个电商热潮,这就是农产品电商。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一、高科技农业世界农业的发展证明,科学技术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
高科技的应用成为现代农业的首要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不断突破与应用,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
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
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
1.生物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核心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具挑战性的领域。
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将会出现重大突破,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成就,这将集中体现在新物种塑造、新快速繁育技术应用、新农业工厂构建、新人造食品和饲料生产、新能源开发和新空间领域拓展等方面。
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将推动现代农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不仅可以按照人们的需要创造家畜和作物新品种,从而使培育新品种的时间从20,25年缩短到3,5年,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用生物技术培育出来的海洋作物,可以实现使用海水灌溉,从而节约淡水资源的使用。
“分子农业”则是利用动植物分子遗传学和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实现商业上大规模生产蛋白质、药物、疫苗及酶等物质,用于预防和治疗人和动物的疾病。
由于利用植物生产提取类物质,易于操作和规模化生产,为农业发展的工厂化奠定了科技基础,它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
2.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农业领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开辟新的生物资源,拓宽农业生产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如通过工厂化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将形成非绿色植物的、不污染环境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研究开发可更新的纤维素、工农业废气、废液、废渣,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立单细胞工业及海藻生物技术产业等;在水产、畜牧、园艺温室及多年生果树栽培领域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人工创造环境,建设全过程自动化工厂,以达到高效率、高产值和高质量。
农业智能化和信息化

农业智能化和信息化一、引言农业智能化和信息化是当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智能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农业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概念、现状与发展、技术与应用以及存在问题与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现状与前景。
二、概念解析1. 农业智能化农业智能化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对种植养殖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并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 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相关软硬件设备,将各种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共享,并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并为相关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指导。
三、现状与发展1. 农业智能化的现状目前,农业智能化已经在种植、养殖、农机作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控制,通过无人机和无人船等设备进行农田巡查和病虫害防治,通过机器视觉技术对果蔬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级等。
2. 农业信息化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已经在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生产方面,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种植养殖管理,实现精准施肥、精准浇水等;在销售方面,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一体化。
3. 农业智能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未来农业智能化与信息化将更加融合。
一方面,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下,将进一步提高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在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支持下,将实现农业生产全链条的信息化管理。
四、技术与应用1.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智能化与信息化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智能化与信息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并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传输到云平台进行分析。
农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农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从古代人类依靠简单工具进行耕种开始,到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下面将简要介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1. 人工作物选择和种植优化:在古代,人们依靠传统经验选择和种植作物,随着科学的发展,开始使用遗传学、生物技术等手段对作物进行选择和优化。
农业信息化首次出现在种植的决策过程中,为种植者提供更准确的种植建议。
2. 农业生产数据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数据的管理和分析也逐渐引入农业领域。
农民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记录种植过程中的数据,例如土壤水分、气温、施肥等。
这些数据可以被分析用于预测种植结果,并提供更精确的决策支持。
3. 农业机械化的智能化: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设备开始配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实时收集和分析作业数据,并根据不同的环境需求自动调整农机的工作参数。
这提高了农机设备的工作效率和精度,减少了资源浪费。
4. 农业物联网的崛起:物联网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传感器网络、智能设备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农民能够实时监测和管理农田的环境状况。
例如,农民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和温度,并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农业生产。
5.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农业中的应用: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农业信息化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农业数据,农民可以根据预测模型来优化农田管理和作物生长。
智能化的农业设备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自动判断和处理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总的来说,农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智能化农业的转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信息化将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持和优化方案,助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学中的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科学中的农业信息化建设1. 引言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2.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和优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具体来说,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信息化:通过监测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参数,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2.农业管理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过程、农产品销售等进行高效管理,提高农业产业链的协同运作能力。
3.农业服务信息化: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服务,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农民收入增长。
4.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展农业科研数据挖掘和分析,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3.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众多关键技术,以下列举几个重要的技术方向:1.传感器技术:通过部署在农田、温室、养殖场等场所的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环境、作物生长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2.物联网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环节的智能化管理,如智能灌溉、智能施肥、智能植保等。
3.大数据技术:对农业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农业决策、市场预测、科技研究等提供数据支持。
4.云计算技术: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农业资源共享、数据存储、应用服务等功能,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5.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农业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4.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农业信息化研究

名目一、我国农业的困境1、自然资源的限制我国人均耕地亩,缺乏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淡水资源人均2200立方米迷左右,缺乏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2、农业市场的制约农产品的本钞票不断增高,许多价格高于国际水平,许多进口农产品的价格更低。
生产小规模与消费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买难和卖难同时存在,这确实是根基市场现状。
3、生态环境的制约农业不仅带来产品,而且对保卫生态也有特别大作用,然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4、农产品高质量制约无公害、有机食品需求的提高,以及农产品平安咨询题的发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劳动力质量制约农村劳动力素养相对较低,掌握新知识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都市化开展,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劳力大量减少。
为突破我国农业开展的种种制约因素,必须开展现代农业来提高农业效率。
二、农业信息化变更农业信息化将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治理、效劳等模式。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整个农业产业链进行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保粮食平安和食品平安。
目前要紧表达在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农业移动互联对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变更〔从农资销售、中介效劳、土地流转到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
1、开展现状1.12025年我国将进进农业时代农业是小农经济,农业是种植大户时代,而农业是现代农业。
当前我国每个农村劳动力的平均耕地占有量约为6亩左右,假定每户3-4个劳动力,那么平均每户的耕地数量为18-24亩。
依据我们测算,到2025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均耕地面积有瞧到达26.87亩,每户3-4个劳动力,那么平均每户的耕地数量为80-107亩。
因此,到2025年全国平均耕种规模可到达农业2.0的标准。
东北地区〔三省一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在农业规模化方面也领先于其他地区。
从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来瞧,东北地区市全国平均的3倍。
而黑龙江省更是在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人均售粮、人均粮食都居于东北主产区中的第一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卷 35 期
张 辉等 2004 ~ 2014 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及趋势研究
12583
服务提供新的手段和途径。农业部印发《农业物联网区域试 验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决定首批选择天津、上海、安徽 3 个省( 市) 开展农业物联网试点工程。以开展农业物联网应 用理论研究,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发展
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 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重点开发信息采集、 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在第 11 条“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提出“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第 12 条 标题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第 13 条中提出加强覆盖全国的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加快邮政系统服务“三农” 综合平台建设,同时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摘要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业政策具有调节农村生产关系、自觉运用农业经济规律、维护农民整体的长远利益、促进科技发展等多重作 用。该研究从 2004 ~ 2014 年我国出台的农业信息化政策入手,主要从各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研究期间的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方面进 行深度分析研究,在此政策背景下探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服务模式、信息技术、系统平台等农业信息化各方面的发展现 状,并对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政策;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 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 6611( 2014) 35 - 12582 - 03
提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提出: “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夯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提出“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 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 加快农业机械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等现代交易方式”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表 1 2004 ~ 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农业信息化政策
政策内容
提出“中央和地方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 有关部门要密 切跟踪监测和及时通报国内外市场供需、政策法规和疫病疫情、检验检疫标准等动态,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在第 5 部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中提到"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表 2 2004 ~ 2014 年期间的国民经济 5 年规划中的农业信息化政策
序号 1
2
3
时期
政策内容Βιβλιοθήκη “十五” 在第三节“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提出“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重视 信息网络技术在农产品交易、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应用”
“十一五” 提出“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农村邮政 和电信,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during 2004 - 2014 ZHANG Hui1 ,SUN Su-fen2 ,TAN Cui-ping2 (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206; 2.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e,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Beijing 100097) Abstract Agricultural policy under the socialist system adjust rur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conscious us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laws,and maintain the overall long-term interests,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multiple roles. The policy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uring 2004-2014 in China were analyzed deeply,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bout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resources,service model,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ystem platform were discussed,and the prospec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was forecasted. Key words Agriculture lnformatiz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trend
农业政策作为国民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一 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基本手段,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国政 府的广泛关注[1]。从发展农业科技的思路出发,将农业信息 化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相结合,使农业信息化提高到战略高 度。因此,国家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 代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以提升农业产 业质量。
“十二五” 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以信息共 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 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 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4,42( 35) : 12582 - 12584
责任编辑 徐丽华 责任校对 况玲玲
2004 ~ 2014 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及趋势研究
张 辉 ,孙素芬 ,谭翠萍 1
2
2
( 1. 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7)
在第 4 部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中提出: “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 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提出“从农业信息技术装备、农业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公用农业数据库、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快农业信息化 建设” 在第 4 部分“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中将“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主题,强调要“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 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又“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 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 提出“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发展农村信息化”
模式及推进路径; 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构 建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标准、政策体系; 构建农业物联网公 共服务平台; 建立和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创新机制和可持续发 展的商业模式; 适时开展成功模式的推广应用[3]。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自 2004 年起,农业信息化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相继 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涉及从基础设施建 设、信息资源、服务模式、信息技术、系统平台到人文科技培 养教育等各个领域,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了一系列的重大农 业信息化工程,如“金农工程”、“12316 三农服务热线”等,并 在项目、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该研究就 2004 ~ 2014 年我国农业信息化政策进行深度分析,探讨我国农业 信息化发展现状,并展望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未来。 1 2004 ~ 2014 年我国农业信息化政策 1. 1 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业信息化政策 2000 ~ 2014 年中 央一号文件中提及的农业信息化政策化见表 1。 1. 2 国民经济 5 年规划中的农业信息化政策 2004 ~ 2014 年期间的国民经济 5 年规划中提及的农业信息化政策见 表 2。 1. 3 相关评述 纵观 2004 ~ 2014 年农业信息化政策的变 革,政策目标虽不断调整,但是总的方向是从单纯的注重硬 件投入到农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信息资源建设并重; 从单纯 注重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投资并重; 从单纯运用互 联网到集成多种信息化技术; 从单纯提供信息服务到服务于 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的全过程; 从单纯注重投入到关
作者简介 张辉( 1990 - ) ,男,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农业信 息化。
收稿日期 2014-10-31
注应用效果和评价。尤其在 2012 年发布的中共十八大报告 中明确提出将信息化作为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 大战略,由此将“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 化”提升到同等地位,强调信息化对“四化同步”和新农村建 设的重大 作 用,为 促 进 我 国 农 业 信 息 化 进 步 指 明 了 发 展 方向。 2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2. 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2004 ~ 2013 年, 国家累计投入 870 亿元,为 20. 4 万个行政村和自然村开通电 话,为 11. 1 万个乡镇和行政村通网络宽带,通电话自然村的 比例达到 95. 6% ,通宽带行政村的比例从 72% 提升到 91% 。 全国乡镇开展信息下乡活动覆盖率达到 85% ,建成乡镇、村 信息服务站点共计 33. 8 万个。2013 年,全国电话用户净增 10 579万户,总数达到 14. 96 亿户,增长 7. 6% ,电话普及率达 110 部 / 百人。其中,移动电话用户净增 11 695. 8 万户,总数 达 12. 29 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 90. 8 部 / 百人,比上年 提高 8. 3 部 / 百人。截至 2013 年底,全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 率 97. 93% ,全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98. 62% 。 2. 2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农业信 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进入网络 化、综合化、产业化发展阶段[2]。随着各部门搭建了针对农 民需求的农业信息平台,农业生产、供求、管理、政策等各类 相关信息及时准确的提供给农民。至 2012 年,全国 31 个省 ( 市、自治区) 共建有 305 个涉农数据库,68. 59% 的县建有涉 农数据库,共计 8 147 个,涉及农业政策法规、农村经济统计、 农业科技与人才、农产品价格等方面。 2. 3 农业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农业生产全过程 随着信息 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合农业农村需要的信息技术向着农业生 产产前、产中、产后 3 个阶段发展,移动互联、无线传感、物联 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