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

合集下载

门诊医生常见肝胆胰脾疾病诊断与治疗

门诊医生常见肝胆胰脾疾病诊断与治疗

门诊医生常见肝胆胰脾疾病诊断与治疗门诊医生常见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肝胆胰脾是人体重要的消化系统器官,其正常功能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的污染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导致肝胆胰脾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本文将重点介绍门诊医生在常见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肝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肝炎的诊断与治疗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在门诊诊治乙型肝炎时,医生必须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疫苗接种情况、乙肝病毒感染史以及可能的高危行为等。

除此之外,还需进行肝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测等,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因。

治疗方面,可根据病情给予抗病毒治疗、护肝保肝等综合措施。

2.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脂肪肝是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主要由于脂肪在肝脏中的沉积引起。

门诊医生在诊断脂肪肝时,通常通过听诊、触诊等体格检查,结合肝功能检查、超声检查等辅助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变、控制体重、药物治疗等。

二、胆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胆囊炎的诊断与治疗胆囊炎是胆囊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的类型有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门诊医生在诊断急性胆囊炎时,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结果初步判断,辅以常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确诊。

治疗方面,早期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休息、液体饮食、抗生素治疗等。

慢性胆囊炎则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胆囊切除手术等治疗手段。

2. 胆结石的诊断与治疗胆结石是指胆囊中形成结石或胆管中有结石堵塞等情况。

门诊医生在诊断胆结石时,常需进行胆囊B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

针对无症状的胆结石,可以选择观察治疗;而对于症状明显或复发性胆管结石患者,常需要手术治疗。

三、胰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胰腺炎是指胰腺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的有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

门诊医生在诊断急性胰腺炎时,常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等检查来辅助诊断。

肝胆胰脾疾病的早期识别与治疗

肝胆胰脾疾病的早期识别与治疗

肝胆胰脾疾病的早期识别与治疗一、肝胆胰脾疾病的早期识别肝胆胰脾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系统器官,它们的功能受损会导致各种严重的健康问题。

因此,早期识别和治疗肝胆胰脾疾病对于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1. 肝脏疾病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对于物质代谢、解毒和能量储存等功能至关重要。

然而,在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酒过量和高脂饮食)以及长期药物使用的情况下,肝脏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常见的肝脏疾病包括脂肪肝、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

早期识别这些肝脏问题可以通过一些体征和常规检查来完成。

例如,黄疸、恶心、食欲减退和上腹部不适可能是某些肝脏问题的先兆。

此外,血液检测中异常指标(如ALT和AST)也可能是潜在问题的警示信号。

2. 胆囊疾病胆囊是消化系统中一个小而重要的器官,它用于储存胆汁,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释放出来。

然而,由于饮食不当和胆道结石等原因,胆囊容易受到感染和发生结石等问题。

早期识别胆囊疾病需要注意一些典型的症状,例如上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和呕吐等。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结石或其他异常情况。

二、肝胆胰脾疾病的治疗一旦肝胆胰脾问题被正确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1. 肝脏治疗对于轻度的肝脏问题(如脂肪肝),改变生活方式通常是首选。

这包括减少饮酒量、改善饮食习惯以及增加运动等。

对于更严重的肝脏问题(如肝硬化),药物治疗和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氧化剂和抗病毒药物等,旨在减轻炎症和保护肝细胞。

对于无法通过药物治疗解决的问题,肝移植可能是最后的选择。

2. 胆囊治疗对于胆囊结石引起的问题,如果没有明显症状,观察和改变饮食习惯可能足以缓解。

然而,在出现剧烈胃腹部疼痛或其他较严重问题时,胆囊切除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胆囊切除手术可以采用传统的开放手术或微创腔镜技术。

后者具有更小的创伤和更快的康复时间。

3. 胰腺与脾脏治疗由于胰腺和脾脏问题多种多样,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对于一些胰腺和脾脏肿块、损伤或感染等情况,外科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肝胆病学医学教学设计:肝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肝胆病学医学教学设计:肝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心理支持策略制定
1 2 3
焦虑与抑郁情绪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制 定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如倾听、安慰、鼓励 等。
应对压力与困难的心理辅导
教育患者如何积极应对治疗过程中的压力与困难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勇气 。
放松训练与心理调适技巧
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 松弛等,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
黄疸
皮肤、巩膜等组织黄染,是肝脏疾病的重要体 征之一。
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及意义
肝功能检查
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 转氨酶等指标,反映肝
细胞损伤程度。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如乙肝表面抗原、抗体 等,用于诊断病毒性肝
炎。
肿瘤标志物检测
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 等,辅助诊断肝脏肿瘤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应用
B超检查
肝胆病学医学教学设计:肝脏疾病的诊
$number {01} 汇报人:XX
2024-01-19
断与治疗
目录
• 肝脏疾病概述与流行病学 • 肝脏疾病诊断方法与技术 • 肝脏疾病治疗方法与策略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工作部署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肝脏疾病概述与流行病学

存在问题和挑战分析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
01
尽管教学内容丰富,但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病例方面仍有
欠缺。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02
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
培养。
教学资源有限
03
受限于时间和教学资源,一些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未能充分

肝胆专业知识

肝胆专业知识

肝胆专业知识一、胆囊和肝的基本概念1.胆囊:胆囊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位于肝脏下面和右上肋下方。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胆汁是由肝脏分泌,并通过胆囊集中储存。

胆囊在食物摄入后,通过肠道的激素信号,收缩排空胆汁,帮助消化。

2.肝脏: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位于腹腔的右上方。

肝脏有着多种重要功能,包括代谢、产生蛋白质、分解废物和药物、储存能量等。

肝脏还是人体内的解毒中心,可以将有毒物质转化为可排出体外的无毒物质。

二、肝胆疾病的常见症状1.胆囊疾病:胆囊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胆绞痛、黄疸、发热、恶心、呕吐等。

胆绞痛通常发生在饮食过油腻食物后,是由于胆囊排空不畅引起胆囊收缩。

黄疸是由于胆汁排泄不畅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而引起的。

2.肝病症状:肝病症状常常包括乏力、食欲下降、黄疸、腹水、腹胀等。

乏力和食欲下降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导致的代谢能力下降。

黄疸和腹水是由于肝脏合成胆红素和蛋白质的功能受损引起的。

三、肝胆疾病的常见类型1.胆囊疾病:胆囊炎是指由于胆囊内胆汁排泄不畅导致的炎症,主要症状为胆绞痛和发热。

胆囊结石是指由于胆囊内胆固醇、胆色素结晶形成的结石,可以引起胆囊梗阻和胆绞痛。

胆囊息肉是指在胆囊黏膜上形成的息肉,通常是良性的,但也可能引起胆囊炎。

2.肝病:肝炎是指肝脏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主要症状为乏力、黄疸和食欲下降。

脂肪肝是指肝脏内脂肪堆积导致肝脏功能受损,通常是由于饮食和代谢异常引起的。

肝硬化是指由于肝脏长期受损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引起肝功能受损和腹水积聚。

四、肝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诊断:肝胆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可以清晰显示胆囊和肝脏的病变。

血清学检查包括肝功能、肝炎病毒抗体、胆红素等指标。

2.治疗:肝胆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抗感染药物、止痛药等。

手术治疗包括胆囊切除术、肝移植术等。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中医内科学对于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肝胆系统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包括胆囊炎、胆结石、肝炎、肝硬化等,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质、情志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附于肝,贮藏和排泄胆汁。

当肝胆功能失调时,就容易出现各种疾病症状。

常见的肝胆系统疾病症状包括胁痛、黄疸、口苦、眩晕等。

对于胁痛,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有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肝胆湿热等。

肝郁气滞型胁痛,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所致,表现为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常伴有胸闷、嗳气等症状。

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型胁痛,多因久病入络,瘀血停滞所致,表现为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质紫暗。

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

肝胆湿热型胁痛,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蕴结肝胆所致,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黄疸也是肝胆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

阳黄多因湿热蕴蒸所致,表现为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

治疗以清热利湿、通腑退黄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蒿汤。

阴黄多因寒湿阻遏所致,表现为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脘腹痞满、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

治疗以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术附汤。

口苦这一症状,在肝胆系统疾病中也较为常见。

中医认为,口苦多由肝胆郁热或肝胆湿热所致。

肝郁化火者,常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头痛等症状,治疗以清肝泻火为主,常用方剂如丹栀逍遥散。

肝胆湿热者,除口苦外,还常伴有口中黏腻、舌苔黄腻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肝胆系统疾病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肝胆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实证研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一、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中医药的整体观念中医药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观念,即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

中医药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平衡,来维护肝胆系统的正常功能。

2. 中医药的病因病机观念中医药对肝胆系统疾病的治疗还注重病因病机观念,即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机,采用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进行干预。

比如在治疗肝炎时,中医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面的药物进行治疗。

3. 中医药的药物应用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有丰富的药物资源。

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芩、柴胡、山楂等,它们具有抗炎、抗病毒等多种功效,适用于治疗肝胆系统炎症和感染。

同时,中医药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来改善肝胆系统的功能。

二、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实证研究1. 中药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有研究表明,某些中药可以减轻慢性肝病患者的症状,改善肝功能指标。

比如乌梅、山楂等中药对于慢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以降低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等指标。

2. 中医药对胆结石的治疗胆结石是肝胆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药在胆结石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研究进展。

比如柴胡、枳实等中药可以通过促进胆汁分泌和胆道收缩来帮助胆结石的排出。

此外,中医药的中药汤剂和药物组方对胆结石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三、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未来发展方向1.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结合是未来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重要趋势。

中医药可以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提高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肝胆外科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及诊断培训学习ppt

肝胆外科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及诊断培训学习ppt
右上腹持续腹痛伴阵发性加剧
伴恶性、呕吐 寒战、高热:39°C以上
病情发展可出现低血压和神志改变 严重者可短期死亡
第十二页,共四十二页。
急性重症胆管炎
临 床表现 (Lin)
全身情况: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嗜睡,呼吸急促
T 39 ℃↑、心率增快
血压(Ya)下降、尿少
腹部体征:明显压痛、肌紧张 肝脏肿大,压痛和肝区叩击痛
• 大多数头孢2代和氨基糖苷类的胆汁浓度低于血清 浓度,不理想
• 急性胆道感染: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广谱青霉素。添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联用其他抗生素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二页。
治疗
肝胆外科感染的用(Yong)药方案
肝胆系统中、重度感染,推荐选用下列经验治疗方案(均 (Jun)经静脉给药): 方案1(广谱青霉素): • 哌拉西林(2~4 g,1/8 h)加甲硝唑(1 g,1/12 h) •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3.2 g,1/6 h) • 氨苄西林/舒巴坦(3 g,1/6 h) • 氨苄西林(2 g,1/6 h)加阿米卡星(0.6~0.8 g,1/24 h) 加甲硝唑(1 g,1/12 h)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1/6 h)
• 近年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感染率增加 • 混合感染率增加,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 厌氧菌感染率:差异很大,15%~90%,与病情有关
第七页,共四十二页。
胆道细菌感(Gan)染
胆道系统感染病原菌
• 厌氧菌不单独引起感染,与需氧菌共存
• 病情越复杂,混合感染越多,急性胆管炎多见
• 厌氧菌感染多见于曾接(Jie)受过胆道手术或其他操作的 患者
应选对G-肠道杆菌有较强活性、细菌耐药 性较少的广(Guang)谱抗生素
对重度感染和复杂病例,应联合用药覆盖 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

肝胆疾病病理生理学

肝胆疾病病理生理学

肝胆疾病病理生理学肝胆疾病是指涉及肝脏和胆道系统的各种疾病,其病理生理学在临床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肝胆疾病病理生理学为题,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肝胆系统的解剖结构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位于右上腹腔。

它由小叶单位组成,每个小叶都由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肝细胞组成。

胆道系统包括:肝细胞产生的胆汁经肝细胞内小胆管和小叶间胆管汇集成大胆管,与胆囊相连的胆囊管和最终通向十二指肠的胆总管。

二、肝胆疾病的分类肝胆疾病可以根据其起源、病因和病变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肝胆疾病包括:1. 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

2. 肝硬化:是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等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的进行性破坏。

3. 胆囊疾病:包括胆囊炎、胆结石等。

4. 胆管疾病:包括胆道结石、胆道炎症等。

三、肝胆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不同的肝胆疾病在组织学和功能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1. 肝细胞损伤和坏死:在肝炎和其他疾病中,肝细胞受到炎症因子、病毒感染或药物损伤等的影响,导致细胞损伤和坏死。

2.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肝脏持续进行纤维化反应,即肝纤维化。

当纤维组织沉积和增生过多时,会出现肝硬化,从而导致肝脏功能衰竭。

3. 胆汁淤积和胆结石形成:胆汁淤积是胆道梗阻、胆管炎症或肝细胞功能障碍等引起。

胆结石形成是由于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红素或胆盐沉积在胆囊或胆管中形成结石。

四、肝胆疾病的临床表现肝胆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病理生理学变化密切相关。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1. 乏力和体力下降:由于肝脏功能衰竭或炎症反应导致全身症状。

2. 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和胆汁排泄障碍引起。

3. 脾肿大:由于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和脾脏充血。

4. 腹水:由于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使体液潴留在腹腔中。

5. 胆石症状:包括胆绞痛、黄疸等。

五、肝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根据肝胆疾病的表现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学检查,可以进行综合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剂量:
口服:每次500-1000mg,每日2次 静脉:每日500-1000mg
知识要点
根据发病机制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 临床分型:急性、亚急性、慢性 急性药物性肝病最常见,分为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混合性、
亚临床性
诊断要点:用药史,肝细胞损害和胆汁淤积,停药后肝损害减轻 诊断困难时,可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国际标准 最主要治疗措施是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同时予对症支持治疗
口服:每次456mg,每日3次 静脉:每日465-930mg
治疗
熊去氧胆酸 作用机理: 增加胆汁分泌,抑制胆固醇在肠道内的重吸收和降低胆 固醇向胆汁中的分泌,从而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
常用剂量:
口服:每次250mg,每日3次
治疗
腺苷蛋氨酸 作用机理: 是人体普遍存在的活性分子,作为甲基供体参与体内重 要的生化反应,在肝内有助于防止胆汁淤积
造血系统损伤: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
其他脏器损伤
临床表现
亚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亚急性肝坏死综合征的特点是严 重的进行性肝损害,伴深度黄疸和肝硬化表现 慢性药物性肝病:包括肝实质损伤、胆汁淤积、血管病 变、肿瘤、肉芽肿性病变和间质病变等
诊断
明确的用药史(用药后发病)
临床表现
原发疾病的表现 肥胖 糖耐量异常/T2DM 高血压 血脂异常 微量白蛋白尿 高尿酸血症/痛风
辅助检查
人体学指标
身高、体重、腰围、血压
肝功能、HBV、HCV 、血糖、血脂、尿酸、24小时尿蛋白 影像学检查:首选B超 肝活检
临床诊断
1.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性每周<70g 2. 除外病毒性、药物性、全胃肠外营养等可致脂肪肝的疾病 3. 肝脏影象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象学诊断标准 4. 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肝酶持续异常 5. 肝脏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6. 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 压等代谢综合征 具备上述第1-2项和第3及第4项中任一项可能为NAFLD 具备上述第1项+第2项+第5项者可确诊为NAFLD
他汀类降脂药、抗氧化和抗炎制剂等
胆石症 Cholelithiasis
胆道统解剖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肝外胆管、胆囊及Oddi括约肌等 胆囊三角是由胆囊管、肝总管、肝脏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胆道系统生理
分泌、贮存、浓缩与输送胆汁
胆石症定义
胆石症是指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
胆石症分型
胆囊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
肝窦内皮细胞受损,可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
临床表现
急性药物性肝病
急性肝细胞性损伤
病理表现为坏死、脂肪变或两者均有
生化表现为ALT和AST升高(8-200倍ULN),ALP轻度
升高(低于3倍ULN),胆固醇正常或降低
临床表现为乏力、全身不适、恶心和黄疸,严重者表现 为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深度黄疸、出血倾向、腹水、 昏迷等)
肝细胞型 ALT峰值与ALT正常上限 之间差值 高度提示 提示 2. 病 程 停药后 可疑 无结论 与药物作 用相反 药物仍 在使用 无结论 8天内降低>50% 30天内降低≥50% 在30天后不适用 没有相关资料或在30天后 下降≥50% 胆汁淤积或混合型 ALP或TB峰值与正常上限 之间差值 不适用 180天内下降≥50% 180天内下降<50% 不变、上升或没有资料 +3 +2 +1 0 评价
胆囊结石
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结石
胆汁淤积为主者: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 糖皮质激素:谨慎用于有明显过敏特异质征象或肝内胆汁
淤积者
治疗
还原型谷胱甘肽
作用机理:
通过巯基与体内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结合,对抗氧化剂对 巯基的破坏,保护细胞中含巯基的蛋白和酶 常用剂量: 口服:每次400mg,每日3次 静脉:每日1200-1800mg
甚至肝癌
分类
分类 肝细胞性损伤 急性 胆汁淤积性损伤 混合性损伤 相关药物举例 氟烷、对乙酰氨基酚、四环素 同化激素、甾体类避孕药、氯霉素、红霉素酯 异烟肼、环氟拉嗪
亚急性
慢性肝炎 肝实质损伤 脂肪变性 磷脂沉积症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慢性 胆汁淤积
辛可芬、异烟肼、甲基多巴
甲基多巴、磺胺药、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 丙基戊酸 胺碘酮、己烷雌酚胺 甲氨蝶呤
非酒精性脂肪肝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定义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
伤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
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分型
临床分型 单纯性脂肪肝(Simple Fatty Liver)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0
-1 -2
有证据支持伴随药物致肝损伤(如再用药反应等)
-3
诊断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
肝细胞型 胆汁淤积或混合型 评价
5. 除 外 其 他 原 因
(1)近期有HAV感染(抗HAV-IgM)、HBV感染(抗HBc-IgM)或HCV 感染(抗HCV);有非甲非乙肝炎感染背景的证据;胆道梗阻(B超); 酗酒(AST/ALT≥2);近期有急性高血压史(特别有重要的心脏疾病)。 (2)重要疾病并发症:临床和/或实验室提示CMV、EBV或疱疹病毒感染。
最后判断:>8 非常可能;6-8 很可能;3-5 可能;1-2 不像;≤0 无关
治疗
最主要措施: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和可疑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 严密监测肝功能,及时发现肝衰竭征象
治疗
非特异解毒剂:还原型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水飞 蓟宾制剂等
肝细胞损伤为主者:甘草酸制剂、多不饱和卵磷脂制剂等
阳性
7. 可疑 再 用 阴性 药 反 未做或不 应 可判断
单用该药ALT升高≥2ULN 再用同样药ALT升高≥2ULN
再用同样药ALT升高 仍在正常范围 其他状况
单用该药ALP或TB升高≥2ULN 再用同样药ALP或TB升高≥2ULN
再用同样药ALP或TB升高 仍在正常范围 其他状况
+3 +1
-2 0
肝内胆汁淤积
胆管硬化 肝静脉血栓 静脉闭塞性疾病 紫癜性肝病
有机砷、氯丙嗪
氟去氧尿苷、福尔马林 甾体类避孕药 吡咯双烷生物碱、乌拉坦 同化激素、甾体类避孕药
血管病变
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
肿瘤
化疗药、免疫抑制剂、无机砷
甾体类避孕药
发病机制
可预测性: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所致,毒性与剂量成正 比,自暴露于药物到出现肝损伤之间潜伏期通常较短, 诊断相对容易 不可预测性:大多数药物肝损伤为不可预测性,与剂量 无关,潜伏期不定,诊断较为困难
治疗
药物治疗 (3)抗氧化及抗炎治疗 维生素E或维生素C 还原型谷光甘肽等 熊去氧胆酸 针对TNF-α的药物 益生元和益生菌
知识要点
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 可导致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等 与肥胖症、高脂血症、2 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腹部超声为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控制饮食、减体重、防治相关疾病是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罗格列酮)、
所有原因,包括(1)和(2)完全排除 (1)中5个原因排除 (1)中4个原因排除 (1)中少于4个原因被排除 非药物原因高度可能性 +2 +1 0 -2 -3
诊断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
肝细胞型 胆汁淤积或混合型 药物反应在产品介绍中已标明 6. 药物既往肝 损伤的报道 曾有报道但未标明 未报道过有反应 评价 +2 +1 0
α活性
治疗
药物治疗
(2)他汀类降脂药物
不明原因转氨酶持续升高和NAFLD患者可安全应用
他汀所致孤立性无症状转氨酶轻度升高(< 120U/L) 无需停用
合 并 慢 性 活 动 性 肝 炎 以 及 不 明 原 因 转 氨 酶 升 高 和 NAFLD的高脂血症患者亦可在保肝药物基础上应用常 规剂量
治疗
甘草酸二铵 作用机理: 在化学结构上与醛固酮的类固醇环相似,可阻碍可的松 与醛固酮的灭活,从而发挥类固醇样作用,有较强的抗 炎、保护肝细胞膜与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常用剂量: 口服:每次150mg,每日3次 静脉:每日150mg
治疗
多烯磷脂酰胆碱 作用机理:
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促进肝细胞膜再生;增加磷脂依赖 性酶类的活性;提供能量;分泌入胆汁,改善胆汁中胆固 醇和磷脂的比例,增加胆汁成分的水溶性 常用剂量:
初次治疗 提示 可疑 可疑 5-90天 <5天或 >90天 ≤15天 后续治疗 1-15天 >15天 ≤15天
无法计算服药至发病时间
初次治疗 5-90天 <5天或 >90天 ≤30天 后续治疗 1-90天 >90天 ≤30天
无法评价
从服药 开始 从停药 开始
+2 +1 +1
诊断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
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
宋志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药物性肝病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定义
药物性肝病是指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后,由药物本身或其 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
发病率逐年上升,年发病率1-10/10万人 临床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损伤,可进展为肝硬化,
30天后下降<50%或再升高
所有情况
不适用
所有情况
-2
0
诊断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