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外耳道真菌病科普宣传PPT课件

外耳道真菌病的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定期复诊,确保病 情得到良好控制。
外耳道真菌病 的常见误区
外耳道真菌病的常见误区
真菌感染无关年龄:任何年龄段都有可 能感染 真菌感染非传染性:不会通过接触或空 气传播
外耳道真菌病的常见误区
真菌感染需及时治疗:尽早治 疗可避免病情恶化
预防外耳道真 菌病的常见方
真菌感染的原因:外界真菌感 染、身体免疫力下降等
真菌感染的症状:外耳道疼痛 、瘙痒和红肿、耳屎异常增多 等
如何预防外耳 道真菌病
如何预防外耳道真菌病
保持耳朵清洁:定期清洁耳朵、避免使 用石棉棒等物品
避免潮湿环境:保持耳朵干燥、减少真 菌滋生的机会
如何预防外耳道真菌病
加强免疫力:合理饮食、适量 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何治疗外耳 道真菌病
如Hale Waihona Puke 治疗外耳道真菌病通过药物治疗:局部外用药物、口服药 物等 保持耳朵清洁:及时清除耳垢、清洗耳 朵等
如何治疗外耳道真菌病
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多吃辛 辣刺激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外耳道真菌病 的注意事项
外耳道真菌病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护 理
避免自行处理:不使用未经医生指导的 药物和方法
外耳道真菌病 的常见症状
外耳道真菌病的常见症状
耳道疼痛和不适 耳道瘙痒和灼热感
外耳道真菌病的常见症状
外耳道红肿和流脓
预防外耳道真 菌病的注意事
项
预防外耳道真菌病的注意事项
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 减少耳朵受到污染的机会
预防外耳道真菌病的注意事项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饮食 习惯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法
预防外耳道真菌病的常见方法
《新生儿真菌感染》课件

营养支持
保证新生儿获得足够的营 养,可给予适当的静脉营 养支持。
预防措施
STEP 02
STEP 01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新生儿护理
保持新生儿皮肤、口腔、 呼吸道等部位的清洁卫生 ,减少感染的机会。
STEP 03
提高免疫力
通过合理的喂养和护理, 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对于患有真菌感染的产妇 或医护人员,应避免与新 生儿接触,以防交叉感染 。
病因
母亲孕期感染
母亲在孕期感染真菌,可能通过 胎盘传染给胎儿,导致新生儿出 生后即出现真菌感染。
免疫力低下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 对真菌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 感染。
出生时感染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若母体阴 道内存在真菌,可能通过产道感 染新生儿。
环境因素
新生儿长期处于潮湿、不卫生的 环境中,容易接触到真菌,导致 感染。
《新生儿真菌感染》 ppt课件
• 新生儿真菌感染概述 • 新生儿真菌感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新生儿真菌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新生儿真菌感染的治疗与预防 • 新生儿真菌感染的预后与转归
目录
Part
01
新生儿真菌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新生儿真菌感染是指新生儿期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真菌侵袭而引发的 感染性疾病。
பைடு நூலகம்
临床表现
症状
新生儿真菌感染的症状多不典型,常 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 难等,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休克 等。
体征
并发症
新生儿真菌感染可引起多器官功能损 害,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心 肌炎等。
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严重时可 出现肺实变体征。心脏听诊可闻及心 包摩擦音。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PPT课件

根据免疫应答过程中是否出现抗体,可将免疫应答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类型。体液免疫是指通过抗体与 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毒作用,最终清除抗原的免疫应答类型;细胞免疫是指通过T淋巴细胞与抗原的直接 接触,激活细胞毒T细胞或巨噬细胞等,最终清除抗原的免疫应答类型。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ppt课件
• 病原生物概述 • 免疫学基础 • 病原生物感染与免疫反应 • 免疫预防与治疗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
01
病原生物概述
病原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原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的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 虫等。
分类
病原生物可根据其形态、遗传特征、致病特点等进行分类,如细菌中的革兰氏 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病毒中的DNA病毒和RNA病毒等。
抗体的概念
抗体是指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 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蛋白质分子,能 够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特 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 发生结合。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力取 决于它们之间的亲和力。
免疫应答的过程与类型
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应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感应阶段是指抗原进入机体后被识别和处理的 阶段;反应阶段是指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指免疫应答产生的效应物质与抗原结合, 最终清除抗原的阶段。
疫苗的研制与应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人工制备减毒或灭活的病原微生物或 其代谢产物,研制出各种疫苗,用于预防 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利用免疫学技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诊 断和治疗,如检测自身抗体、调节免疫功 能等。
皮肤病真菌感染课件

皮肤病真菌感染课件一、综述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皮肤病真菌感染,简单来说就是真菌侵犯了我们的皮肤,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这种感染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从脚部到脸部,从手部到脚部,都有可能受到感染。
而且这种感染不仅仅影响我们的皮肤美观,还可能引起疼痛和不适,甚至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更重要的是,皮肤病真菌感染是非常普遍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潮湿的环境、不洁净的卫生条件还是过度使用抗生素等,都可能引发真菌感染。
可以说这种感染无处不在,人人都有可能遭遇。
因此了解皮肤病真菌感染,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它,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皮肤病真菌感染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了解它的症状开始,皮肤病真菌感染通常会有一些明显的症状,比如红肿、瘙痒、起疱等。
当我们发现这些症状时,就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如何预防皮肤病真菌感染,比如保持皮肤干燥、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等。
皮肤病真菌感染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了解它、重视它,并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就能有效地控制它。
让我们一起学习更多关于皮肤病真菌感染的知识,保护我们的皮肤健康吧!1. 皮肤真菌感染的定义和概述皮肤真菌感染,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皮肤上被一种叫做真菌的微生物感染了。
你可能会想,真菌不是用来做酸奶、酿酒的吗?其实自然界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真菌,其中一些对我们的皮肤有不良影响。
当这些不好的真菌碰到皮肤破损或者潮湿的环境时,就会乘机而入,造成感染。
2. 皮肤真菌感染的常见类型和症状皮肤真菌感染,听起来可能很可怕,但其实很多人都遭遇过。
这种病并不罕见,而且通常是可以治疗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它的常见类型和症状,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它,从而及早发现和治疗。
这是真菌感染中非常常见的类型,你有没有试过脚趾间发痒,或者手掌某些部分感到不舒服?如果是可能是这些区域的皮肤接触到了引发感染的真菌,你可能会在这些部位看到红斑、水泡甚至脱皮的症状。
手癣和足癣有时并不严重,但如果长时间不处理,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微生物学第九章感染与免疫(共71张PPT)

二、免疫学(Immunology)
• 即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 索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 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可用以发展有效的免疫 学措施,实现动物和人类的防病、治病。
• 实际上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已经扩展到化 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等诸多学科 和领域。
可从一个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另一宿主个体 的疾病。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 ;环境因素。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
毒力(virulence) :某种微生物对一定宿主,在一定 条件下引起疾病的能力,亦称为致病性 (pathogenicity) 。强弱取决于侵袭力和毒素。
•根据刺激机体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细胞辅助 又可分为:
–胸腺依赖性抗原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绝大多数天然抗原属于前一种。
(四)、微生物的抗原结构
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等都是很好的抗原,由 它们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微生物抗体,一般都 有保护机体不再受该微生物侵害的能力。
微生物的各种化学成分如蛋白质及与蛋白质结合的 各种多糖和脂类,都可能是抗原,并可产生各种 相应的抗体。
• 现代免疫的概念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和更为复杂的内涵。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 。免疫细胞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适当应答,使之清除,执行免 疫防卫功能。另一方面,免疫细胞的不适当应答,或应答过高, 会致过敏性疾病;或应答过低,易致严重感染,对自身组织发生 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均会对生物机体有害。
② 复合半抗原:复合半抗原的分子量较大,有多 个抗原决定簇.一般的半抗原都属于此类,能 与相应的抗体发生沉淀反应。二硝基氯苯、多 糖类、脂质、脂多糖等都属于这类抗原 。
真菌PPT课件

光滑、湿润,
光滑、湿润,
一般为 乳白色
白色 念珠 菌
为多细胞真菌的菌落,由 丝状菌 许多管状、分枝菌丝体组 落 成
绒毛状、絮状、 可产生 粉末状、颗粒 各种色 毛癣 菌
状、石膏状。
素。
28
三、变异性与抵抗力
1、变异性
真菌易发生变异,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 传代或孵育过久,可出现形态结构、菌 落性状、色素及毒力等改变。
44
真菌感染的预防
大部分真菌基本都是通过孢子传播,因
此阻断孢子的传播途径,破坏孢子的萌
发环境犹为重要。
表皮破损、潮湿温暖环境、直接或间接
接触。
(黄曲霉的毒素作用)
45
真菌感染的治疗
局部用药(表浅局部感染)
全身用药(深部或全身感染)
皮肤科用药:5%硫磺软膏、咪康唑软膏、克霉唑 软膏、0.5%碘伏 口服抗真菌药:二性霉素、制霉菌素、咪康唑、
假菌丝由菌落向下生长,伸入培养基中,这样的菌
落称酵母样菌落,如白假丝酵母菌。
23
酵母型菌落、酵母样菌落
24
2、丝状菌落
是多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由许多疏松的菌 丝体构成。菌落呈棉絮状、绒毛状或粉末状, 菌落正背两面呈不同颜色。 其形态、结构、颜色常作为鉴定真菌的参考。 丝状真菌有形成圆形菌落的倾向,所以临床 癣类疾病常表现为环形或多环形。
致病条件
1、毒力:具有内毒素样活性的胞壁糖蛋白,烟曲 霉、黄曲霉致组织出血坏死。 2、粘附力:白假细酵母菌,芽管形成,粘附力增 强 3、抗吞噬作用:新生隐球菌荚膜可有效抵抗吞噬 细胞的吞噬作用。 4、改变宿主细胞功能:烟曲霉和白假细酵母菌的 热休克蛋白HSP90可与宿主细胞和血清蛋白结合使 之功能改变。
真菌感染ppt课件

诊断与治疗过程
病例一
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 为口腔念珠菌感染,采用抗真菌
药物治疗,同时停用抗生素。
病例二
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 室检查确诊为肺部曲霉菌感染,采 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调整免疫 抑制剂使用。
病例三
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 皮肤癣菌感染,采用抗真菌药物治 疗,同时对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
真菌感染PPT课件
目录
• 真菌感染概述 • 常见真菌感染类型 • 真菌感染的治疗 • 真菌感染的预防 • 真菌感染案例分析 • 结语
01
真菌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01
定义
真菌感染是指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02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真菌感染可分为浅 部感染和深部感染。
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特定人群的预防措施
总结词
对于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可以 有效降低真菌感染的风险。
详细描述
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身体虚 弱的人来说,更需要注意预防真菌感染。对于老年人来 说,保持室内干燥、避免长时间卧床等措施可以有效预 防肺部念珠菌感染。对于儿童来说,注意个人卫生、避 免接触患病人群等措施可以预防皮肤和口腔真菌感染。 孕妇需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避免感染霉菌性阴道 炎等疾病。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加强营养和护理,提高 免疫力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药物治疗的方案与疗程
治疗方案
根据感染的具体病菌和病情,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 量、给药途径和时间等。
疗程
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根据感染 的严重程度和病菌种类,疗程可能在 数周到数月之间。
《真菌性感染》课件

疫苗研究进展
新型疫苗的研发
针对常见真菌性感染,研究开发出新型疫苗,提高预防效果和降低感染风险。
疫苗临床试验
对新研发的疫苗进行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疫苗上市提供依据。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加强基础研究
01
深入研究真菌性感染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为防控和治疗提
供科学依据。
创新药物和疫苗研发
02
肺部真菌感染
肺部真菌感染概述
肺部真菌感染是由真菌 引起的肺部疾病,常见 的有曲霉菌病、隐球菌 病等。
症状与诊断
肺部真菌感染的症状包 括咳嗽、咳痰、呼吸困 难等,通常可以通过胸 部X线或CT检查、痰液 检查等进行诊断。
治疗与预防
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主 要包括抗真菌药物治疗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 触传染源、增强免疫力 等。
03
真菌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 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以初 步判断是否可能为真菌性感染
。
实验室检查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痰液、 尿液等样本进行真菌培养或涂 片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真菌 。
影像学检查
通过X光、CT等影像学检查, 观察肺部或其他器官的病变情 况,协助诊断。
对于某些易感人群,如老年人、儿童、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接 种相应的疫苗可以预防某些真菌性感染的发生。
04
真菌性感染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性
真菌性感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某些地区由于气候、 环境等因素,更容易发生特定的真菌感染。
季节性
某些真菌感染的发生与季节有关,例如温暖湿润的环境更有利于 真菌的生长和传播。
《真菌性感染》ppt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标本采集
根据不同疾病特点采集合适标本 浅部感染取病变部位鳞屑、毛发或甲屑,深部感染取 病变部位分泌物以及痰液、血液、脑脊液及排泄物等。
注意事项 ▲标本量充足:血液、脑脊液≥5mL,胸水≥20mL。 ▲采集的标本应在2小时内送检。 ▲尿液和粪便标本需用漂白粉预处理。
▲荚膜:如新生隐球菌荚膜对于该菌感染极为重要, 无荚膜隐球菌不致病 。 ▲抗吞噬因子:如白假丝酵母菌C3b和iC3b可竞争性 阻断补体调理作用,使该菌免于被吞噬细胞吞噬。 ▲侵袭性酶:如皮肤癣菌角蛋白酶以及白假丝酵母菌 胞外水解酶、脂酶和蛋白酶。
真菌致病机制:毒素
烟曲霉菌产生的烟曲霉素可直接引起组织或细胞损伤。 一些真菌毒素可引起真菌中毒症。 黄曲霉毒素(AFT)可诱发肝癌,杂色曲霉菌素、赭曲 霉菌毒素、展青霉菌素、串珠镰刀菌毒素等也有一定的 诱发肿瘤作用。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浅部真菌病预防:预防主要是注意个人卫生,若发病应及 时彻底治疗,避免继发感染或互相传染;
深部真菌病预防:去除各种发病诱因(如注意食品卫生)、 提高机体免疫力、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激素。
局部用药:复方硫酸铜、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灰黄 霉素、特比萘芬等药水或药膏。 全身用药:口服为主,目前主要使用伊曲康唑、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等新一代抗真菌药物,具有抗真菌谱广、抗真菌 作用强、疗效好和毒副作用低等优点。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显色鉴别培养
近年使用的新方法,其原理为不同真菌分解不同底物 而使其菌落显示不同的颜色,具有快速和准确等优点,目 前已用于假丝酵母菌的检测。
PCR:快速、敏感、特异,但不能获得菌株。 血清学检查 仅用于深部感染真菌病,如采用对流免疫电泳(CIE) 检测内脏真菌病的沉淀素、ELISA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特 异性真菌抗体、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组织中真菌等。
白假丝酵 母菌感染 引起的鹅 口疮
真菌感染类型
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 接触非致病性真菌及其代谢产物 所致。例如,链格孢菌、曲霉菌、青霉菌等可引起人荨麻 疹、变应性皮炎、哮喘等超敏反应。
荨 麻 疹
变 应 性 皮 炎
真菌中毒症(mycotoxicosis):摄入了产毒素真菌或其产生 的毒素,无传染性和流行性,常见于食入受潮霉变食品后 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中毒。
医学真菌学 Medical Mycology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 录
真菌感染类型 真菌致病机制 抗真菌免疫机制
1 2 3 4 5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真菌感染类型
致病性真菌感染:外源 性感染,引起皮肤、黏 膜、毛发、指(趾)甲、 皮下组织及全身性真菌 感染。
机会致病性真菌感染: 白假丝酵母菌、曲霉菌 等引起的内源性感染。
IRF3
AP-1
NF-κB
Inflammatory effects
Chemotactic effects
抗真菌免疫机制:固有免疫
皮肤粘膜屏障作用: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杀真菌
作用。例如,儿童皮脂腺发育不够完善,故易患头癣。
正常菌群拮抗作用:可拮抗外源性致病性真菌定植。 吞噬作用:真菌可被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吞噬, 但吞噬的真菌孢子不易杀灭。
本章要点
真菌感染性疾病种类及其感染或致病特点。 常见病原性真菌毒力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 抗真菌免疫机制及其特点 。
真菌致病机制:炎症性损伤
PAMP PAMP
TLRs
பைடு நூலகம்TLRs
真菌甘露聚糖、酵母 聚糖、孢子、菌丝等
TRIF
MyD88
TRAF3 IKKε TBK1 IRF3 RIP MAP3Ks
IRAK4 IRAK1 TRAF6 α IKK β
诱导单核-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血管内 皮细胞等产生促炎细 胞因子并引起组织炎 症性损伤。
▲ ④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直接镜检 ▲指(趾)甲、皮屑或粘稠液体先用10% KOH微加热处 理,使其稀薄、软化和透明。 ▲深部感染的分泌物、血液、脑脊液标本离心取沉淀物革 兰染色镜检。 常规分离培养与鉴定 ▲分离培养:皮肤、毛发先经70%乙醇浸泡2~3分钟杀死 杂菌,然后划线或点植接种于含抗生素和放线菌酮的沙堡培 养基。血液标本需先增菌后再分离,脑脊液离心取沉淀物分 离培养(丝状真菌25℃,酵母菌37 ℃ )。 ▲培养物与鉴定:菌体、菌落、菌丝、孢子等。 丝状真菌常用小琼脂块培养后乳酸酚棉兰染色镜检。
真菌感染类型
真菌毒素与肿瘤:某些真菌毒素与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 以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最常见,可引起肝癌、肾 腺瘤、胃和结肠的腺癌。
玉米和花生黄曲霉变
真菌致病机制:侵袭力
黏附因子: 黏附是病原微生物致病的第一步。例如,白 假丝酵母菌细胞壁中甘露聚糖或甘露聚糖-蛋白质复合物 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粘附于细胞表面。 侵袭因子:对抗宿主抗感染免疫力、有助于细菌在宿主体 内生存并进一步生长繁殖和扩散的产物。
固有免疫分子: 防御素(defensin)对真菌有较强的杀伤作
用,IFN-γ 和TNF等细胞因子也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
抗真菌免疫机制:适应性免疫
引起皮肤、毛发、指(趾)甲病变的浅部感染真菌未与机 体免疫系统接触,一般不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
深部感染病真菌侵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适应 性免疫应答。抗真菌特异性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但同时 诱发迟发型超敏反应。 ▲Th1细胞能产生IFN-γ、IL-2等细胞因子,可激活巨 噬细胞,增强其对真菌的吞噬及杀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