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对比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

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

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

②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15.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 C15. 相同点: ①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

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抒发的感情相同。

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

不同点:①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

杨词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

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

李诗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

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

②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

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李诗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其中包括:1、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的把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C项,“想象着朋友离去”错。

本句写的是:船走了,令人难以忍受,是摇橹传来的欸乃之声。

语文复习课件:《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附随堂练习

语文复习课件:《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附随堂练习

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诗歌形象比较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梅花绝句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问题:这两首诗的头两句分别写出了梅花绽放时的不同状态,请加以简析。

答案:陈诗的头两句写出梅花初绽,傲然独立,美艳动人的状态。

“独树春”表明梅花初绽,“惊起晓妆匀”五字写出了梅花的美艳动人。

风韵嫣然。

陆诗的头两句写出了梅花不畏寒风,遍开山中的状态。

“坼晓风”表明梅花迎风盛开,“雪堆遍满四山中”写出了梅花不畏寒冷,漫山遍野竞相开放的状态。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问题:概括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野步者形象。

答案:周诗描写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描写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诗歌语言比较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无题白胜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尽枯黄。

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

问题:你认为两首诗的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前一首含蓄曲折,后一首明快直接。

《观祈雨》第二句表面写农民吹奏箫管、表演节目,恭迎龙神,场面热热闹闹,其实热闹之下不难看出百姓的心急如焚,焦虑不已,语句表达比较含蓄。

后一首诗第三句用比喻形象描绘农夫焦急忧虑的心理,语言比较明快直接。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高三语文求同存异----诗歌的比较鉴赏

高三语文求同存异----诗歌的比较鉴赏

求同存异----诗歌的比较鉴赏纵观近年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不难发现,其题型由客观选择到主观表达,其内容由对一首诗的鉴赏到对几首诗的综合比较,呈现一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趋势。

而分析近几年(特别是2004年---2008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更会发现一种共同走向:提供多首(多为两首)内容相关的诗歌,要求考生阅读后对相同之处进行分析,对不同之处进行比较鉴赏。

很显然,其难度比直接分析一首诗有所增加。

这既是高考诗歌鉴赏题发展成熟的表现,更是对学生古代文学文化积累的更高要求。

总之,考题体现了一种考查方式的综合性、视野的开放性。

我们不妨先来看几组具体的高考诗歌鉴赏题: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浙江卷)(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 _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天津卷)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既然如此,在进行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时,我们主要关注对单首诗歌的鉴赏,也要在此基础上突破比较类诗歌鉴赏。

一、考查角度及设题特点。

经过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比较类诗歌鉴赏题设问角度并没有离开鉴赏诗歌的常规考点,其设问角度都是从体裁、意象、意境(气氛或画面)、炼字、思想情感、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异同的比较。

1.看体裁(2003年春季北京卷)(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

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____。

2003年春季上海卷)(1)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 _____诗。

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对比鉴赏,有答案有解析

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对比鉴赏,有答案有解析

(一)课内与课内1.(昆明)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问题。

(3分)【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

”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上面两首写秋天的诗歌,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诵呢请分别说明理由。

(3分)2.(宁波)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典故】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

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6分)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①伯夷、叔齐扣马而谏;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南安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二)课内与课外3.(河北)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5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注释】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答案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答案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答案一、1、答: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慨人生短促〕2、答:不能改为“桃花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假设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

“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另外颜色上也不合,红色鲜艳的桃花与惆怅的情感不协调。

二、1、参考答案一:“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好,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途中遇赦的快乐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参考答案二:“雁别秋江去〞一句更好,它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的登楼所见。

这一句写大雁辞别秋江而去,下句写君山为诗人衔来好月。

秋江好月,形象远比愁心好月鲜明,而且“江〞“月〞同属自然景物,对仗显得更为工整。

2、答: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假设置身仙境的情景。

三、1.两首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详细说明。

答:王诗定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

王诗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闲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风光的变化衬托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四、思想内容上:两首诗都写了空闺少妇的怨情,写了她们春光逝去、青春虚度的心理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但王诗中的少妇怨情的内涵要更丰富、复杂一些。

这里的少妇看到陌头杨柳返青,不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更懊悔不该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

高三冲刺诗歌鉴赏之评价对比题-教师版(含答案)

高三冲刺诗歌鉴赏之评价对比题-教师版(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评价分析题一、(201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6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dī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6分)参考答案: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从诗歌的谋篇布局以及表达技巧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

具体作答时,应先分析题干中陈廷焯对本诗艺术特色的评论,抓住“龙吟虎啸”“和缓”两个关键词,回到原词找寻相关词句并加以阐释。

二、(2020衡水五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尉wèi 佗tuó楼许浑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

[注]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

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

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

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

真题演练
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直接体现情感的词,却在看似平淡的叙述 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 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剥削。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 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 迫切地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于“朱门”的白面郎,需要买 地黄来喂马;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忍饥挨饿,而“朱门”里 的马却以地黄为食。诗人通过这些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 社会现实,表达了诗歌批判的主题。
真题演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艺术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结 合前六句中的对比手法分析精卫的形象。首先要找出前六句中的对比点, 如“终年”与“寸诚”的对比,精卫的微小诚心和填海的时间之久形成 对比,表现精卫复仇的坚决;“山石细”和“海波平”的对比,精卫力 量的渺小和大海的波涛汹涌形成对比,表现精卫抱负的远大;“渺渺” 和“区区”的对比,填海工程的浩大和精卫生命的渺小形成对比,表现 精卫命运的悲惨。据此分条概括出精卫的形象特征即可。
解读高考
高考考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一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或矛盾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 照比较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比,让读者分清好坏、辨别是 考点解读 非。运用对比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事物的 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这一考点合乎语文学科核心 核心素养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冲刺诗歌鉴赏之评价对比题-教师版(含答案)

高三冲刺诗歌鉴赏之评价对比题-教师版(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评价分析题一、(201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6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dī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6分)参考答案: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从诗歌的谋篇布局以及表达技巧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

具体作答时,应先分析题干中陈廷焯对本诗艺术特色的评论,抓住“龙吟虎啸”“和缓”两个关键词,回到原词找寻相关词句并加以阐释。

二、(2020衡水五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尉wèi 佗tuó楼许浑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

[注]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

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诗歌鉴赏——对比阅读答案第一篇:高三诗歌鉴赏——对比阅读答案高三一模追踪练习:诗歌鉴赏——对比阅读答案1.[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1分)【点拨】(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1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

2.(1)【解析】本题不同作者从不同视角来写金陵,但都有共同点,即伤心,伤心的原因相似,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解析】该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诗句表达了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要透过异找出同)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3.解析:这两道题有求同有求异。

内容相同,作者不同,写作时间不同;运用得表现手法相同,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异。

(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分)(2)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分)(这要求找出共同之处,分析细节的不同。

)4.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5.(1)【解析】从题目看,第一题是从两诗的共有词“月黄昏”切入,结合诗句明确统一词营造的相似的氛围,相近的心绪。

抓住题干里的有用信息,找他们的同,把对两首诗的有效比较结合起来,得出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分析:该问答案不唯一,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但一定要结合原诗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不能只答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

是个开放题,比较后选择自己最能说好的做答。

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第二篇:诗歌鉴赏(高三)诗歌鉴赏(高三)(一)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

唐时已不存在,唐人常用来泛指西北地区与唐为敌的部族。

唐代诗歌中,常以“破楼兰”代指平定边患。

(l)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_________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戌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2)第四句虽豪迈,却反映出戌边将士们的思归和厌战情绪:不把敌人消灭终归回不成家。

上述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分析。

(3)这首七绝将_________与人物情感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高度的概括力和_________的艺术风格。

(二)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年间,唐玄宗命王维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1)这首诗,作者重在写景。

“归雁入胡天”即通过抓住景物特征,点明出塞的季节是__________。

(2)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本诗中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_________。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试简要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效果。

(三)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四种景,运用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

第三四句写情,所抒的情与一二句的景,形成______。

(2)一个“欲”字,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其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试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四)欲与元八卜邻,先是有赠白居易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a b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c d注:卜邻,选择邻居。

(1)将下列四句依次填入abcd方框内,它们的顺序是(只填序号):__________。

①子孙长作隔墙人②绿杨宜作两家春③明月好同三径夜④可独终身数相见(2)“墙东”用“避世墙东王君公”典故,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首联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写两家结邻之宜行,后四句写。

(五)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这首诗的题目为“山中留客”,就全诗的内容看,“留客”的目的是。

(2)这首诗,作者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山光物态弄春晖”。

正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着力表现山的______,从万象更新的气氛中,渲染出_______________的意境。

(3)这首诗,诗人所写之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_________。

所采用的________的手法,使得全诗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六)晚次鄂洲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擎声!(1)这首诗题目中“晚次”的意思是__________。

二句中的“孤帆”和未句中的“鼓鼙声”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诗写诗人由于战乱,被迫浪迹异乡。

诗中,作者运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手法,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运用借景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 运用动静结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最后两句,把______________结合起来,使全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盂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陡有羡鱼情。

(1)这首诗前四句_________,紧扣题中“_________”,后四句,紧扣题中“”。

(2)三四句中,“济”的意思是________;“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三四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诗人西游长安时,写给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目的很明确,但在语言运用上却_____________。

(八)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更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1)这是一首赠别诗,但诗人从大处着眼,旨在_________,而不同一般送别诗的_____________。

(2)该诗用典贴切、自然,尾联用的是东汉窦宪大破匈奴立下卓越战功的典故,意思是___________,这在语意上,又和_________二句遥相呼应。

(3)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思想情操,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___________的精神,感情_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_____,读来有气壮山河之势。

(九)经五丈原温庭筠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1)从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诗。

从诗题和诗的内容看,这首诗是怀念________而作。

(2)从内容上看,前四句全是_________,仅用几组_________画面,便概括主要人物最后一百多天里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

后四句纯是__________,以_________为据,悲切而中肯。

表明诗人凭吊这位历史人物时的心情是十分________的。

(3)从写法上看,整首诗内容深厚,感情沉郁。

前半部分运用__________的写法,后半部分运用______________的写法,加深了读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诗人被罢和州刺史返洛阳时,在扬洲和白居易相逢,白居易写了一首诗相赠,刘禹锡便写了这首诗酬答。

(1)“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

试联系前面三句,简要分析说明诗人的心情。

(2)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

请联系“千帆过”、“万木春”,简要说明五六两句所表达的思想境界。

(3)五六两句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

简要阐述你的理解。

(十一)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1)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江边小村的物态人事及由此产生的感受。

首联即点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键词语,“幽”应理解成________。

颔联、颈联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

请根据诗意,填写下列表格。

事事幽物态人事(3)尾联两句,是否写诗人安居“江村”无忧无虑的满足之感?请简要说明你的理解。

(十二)山中寡妇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