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槽—地台学说
槽台学说简介

一、 槽台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 槽台学说的基本特征
三、 槽台学说的内部构造 四、 槽台学说的发展
五、 槽台学说的评价
一 、 槽台学说的基本概念
人们经过长期对大陆上不同地区的观察和对比, 发现有两类性质不同的地区: 一类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 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称为地槽; 一类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 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 区,称为地台。 地槽、地台是地壳的基本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 地壳活动性质和强烈程度,它们在地史演化中经历了 不同的发展阶段。
1883年,美国的丹纳(Dana)提出, 地槽是由于地球冷却不均匀的收缩而产生 的侧向水平压力造成的,随后发生沉积物 的褶皱与变质以及岩浆活动;并认为地槽 是在大陆边缘上发育起来的,在那里地壳 一边下降一边接受沉积。
目前,地槽的概念一般理解为: ①地槽具有两重性质:早期主要表现为 地壳上形成深坳陷,这种深坳陷可以被沉 积物所补偿,从而形成被巨厚沉积物所占 据的沉降带,也可以不被沉积物所补偿, 形成深海盆地;晚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 大的山系; ②时间上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 动的地带; ③地槽主要位于大陆边缘,少数位于两 个大陆之间。
⑸地台盖层构造变形比较微弱.典型的地台型 的褶皱构造比较平缓开阔,常常出现各种断续的 褶皱。褶皱缺乏长条形定向延伸的性质,有时很 难出现褶皱之间在走向上存在着直接联系;组成
褶皱的岩层缺乏水平定向的特性。断裂变动一般
也不强烈,且多为高角度的正断层,主要发育在
地台上的隆起区。在穹隆上断裂多呈环状或放射
A、地槽的概念
地槽的概念由美国的霍尔(Hall)于1859年提出, 他注意到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山区遭受强烈褶皱 的古生代地层,厚度比美国中部产状平缓的平原 区的同时代地层厚度大十倍之多,两者之间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他提出:阿巴拉契亚山是由那些 原来堆积在沉降槽地内的一套巨厚浅海沉积物变 形升高而成的,认为坳陷是由于沉积物的巨大重 荷引起的,并伴随发生岩层的褶皱与变质作用。 霍尔提出的地槽概念,把山脉和沉降带紧密地 联系起来,沉降地带是山脉的前身,山脉是沉降 地带的岩层褶皱而的。
第四章 地槽地台学说

二 地台的主要特征
⑴地台一般具面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大多数 呈不规则圆形、世界上最大的非 洲地台面积达二千万km2 。相比之下,中国 的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塔里木地台面积都 比较小。
⑵世界上主要的地台,在地形上大多 形成平原(如西伯利亚地台、俄罗斯地台、 北美地台)和高原(如非洲地台、澳大利亚 地台),地台整体高程比较一致,内部起伏 较小,相对高差不大,地台没入海洋的部 分往往也出现大陆架和海湾。总之,地台 的地形多反映出老年期的地貌的特征。但 中国的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其地形较为 复杂,平原与高原往往交替出现,在四周 还常见较高的山脉。
⑸地台盖层构造变形比较微弱.典型的地台型 的褶皱构造比较平缓开阔,常常出现各种断续的 褶皱。褶皱缺乏长条形定向延伸的性质,有时很 难出现褶皱之间在走向上存在着直接联系;组成 褶皱的岩层缺乏水平定向的特性。断裂变动一般 也不强烈,且多为高角度的正断层,主要发育在 地台上的隆起区。在穹隆上断裂多呈环状或放射 状分布,在长垣和短轴背斜上,断裂与褶皱轴向 可以平行、垂直或斜交等多种形式出现,并具不 同的性质。
⑶地台盖层的沉积组合是在相对稳定的构 造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组合和岩相通常不呈带 状分布。岩性一般比较单一,结构也较均匀, 在剖面上、平面上变化不大,在广阔的范围内 比较稳定,以砂质,泥质和碳酸盐岩为主,海 相沉积物居多,也有部分陆相沉积,或出现海 陆交互相沉积;沉积建造的厚度较小,且各地 差别不显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 整合接触;常见石英砂岩沉积组合、铝土铁质 沉积组合、石灰岩沉积组合、石膏白云岩沉积 组合、含煤沉积组合、红色碎屑岩沉积组合。
⑷地槽发展晚期,剧烈的构造变动使地槽中的岩 层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如紧 密褶皱、大型断裂和逆掩推覆构造以及由它们复 合组成的复背斜、复向斜、断裂带和褶皱带。地 槽褶皱带构造的另一特征是表现为线型构造,在 平面上一系列褶皱和逆掩断裂沿一定方向延伸, 与地槽总体走势一致;在剖面上褶皱和断裂紧密 排列,连续发育,不间断地布满在整个地槽褶皱 带;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褶皱轴面和逆掩断层面 向一个方向倾斜,显示了组成褶皱的岩层物质向 同一方向推移的趋向。
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大地构造与含油气盆地改

基底形成于寒武纪前的地台——(古)地台
(二)地台区
5、 特征
(1)升降幅度小; (2)沉积厚度薄 (3)构造运动不强 (4)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弱
6、 沉积矿产与含油气盆地
华北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 (三)过渡区
介于地槽与地台之间,具过渡性质
地台的双层结构: 上部为沉积层,又称盖层; 下部称之为基底
海底扩张学说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美国地质学家 迪茨(Dietz,1961)正式提出“海底扩张” 的概念,赫斯( Hess,1962)加以深入阐述。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
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 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
海底扩张学说
② 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 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 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 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1.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
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
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 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 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1、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南北向挤压
走向东西,在大陆上表现为横亘东西的山脉
2、经向构造体系——东西向挤压
走向南北,大体与经线平行
3、扭动构造体系
多字型构造——最常见、最基本 山字型构造 人字型构造 棋盘格式构造 旋纽构造等
新 华 夏 系 构 造
三、 板块构造
23大地构造学说

• 2)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大洋底部的海岭常被一 系列断层所错开。不过这同一般的平移断层不它一面向两 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形成一系列垂直断裂带,故 称为转换断层。水平断距常达数十、数百公里,甚至可达 1000公里。这类边界仅见于大洋地壳中。
20
• 3)海沟 trench——这一界线又常与俯冲带连在一起,即 当洋壳板块向两侧移动,遇到大陆板块发生碰撞 (collision)时,由于洋壳岩石密度大、位置相对较低, 自然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叫俯冲带(subduction zone)。
1
• 二 .地槽 geosyncline
• (一)地槽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 地球表面的许多长条形的褶皱山脉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亚
山、秦岭、科迪勒拉山、阿巴拉契亚、安第斯山等都有巨厚 的沉积,经对其岩石、岩浆活动、变质、构造运动 的研究, 证明早期均为强烈活动的坳陷地带,这种地壳上的狭长(上 千KM长,几百km宽)的相对活动的坳陷地带称为地槽。 • 地槽的发展过程: • 1.下降阶段:下降幅度最大的地方是地向斜,相对隆起的是 地背斜。 • 2.上升阶段:地槽回返阶段,早期为下降和上升相持,最后 全部上升,地槽区变成褶皱带,形态上是山脉。
8
• 2.地质证据 • (1).好望角的东西向褶皱山脉在海岸线附近突然
中断,而与它相当的构造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 找到; • (2).褶皱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以北东向横穿美国东 部,延伸至纽芬兰,终止于大西洋岸,而重新 出现于爱尔兰和不列颠; • (3).在加纳、象牙海岸及其以西,地层距今20 亿年的 地区和达荷美、尼日利亚以东6亿年的 地区之间有一清楚的界线,呈南西向在加纳的 阿克拉附近进入海洋
遗留在运动着的岛弧中的落伍者。
地槽·地台·地盾(认识我们的家园地球六)

地槽·地台·地盾(认识我们的家园地球六)地槽·地台·地盾(认识我们的家园地球六)地槽地槽是地壳上的槽形凹陷。
在地槽地台学说中,它是与稳定的地台相对立而存在的强烈构造活动带。
地槽和地台二者构成地壳的两种基本构造单元。
从1837年开始,美国地质学家J·霍尔在纽约西部进行了6年的地质调查。
他揭示出阿帕拉契亚地层在地质历史期曾经是一个边沉积边沉陷的凹槽。
1859年正式提出地槽概念。
1873年,美国地质学家J·D·丹纳肯定了霍尔的发现是正确的,并且把阿帕拉契亚长条状堆积盆地命名为“地槽”。
地球冷却后形成地壳的过程,最初是从大陆的腹地开始的,地球继续冷却的结果使洋壳收缩而形成塌陷,派生的侧压力在洋陆边界集中,使那里的地壳弯曲。
地壳下弯处的沉积盆地,就是地槽,也称地向斜;上弯处的剥蚀区称为地背斜。
地槽一般都是呈狭长带状,分布在大陆边缘或者在两个大陆之间,宽可达上百千米,延伸可达上千千米。
其发展过程中的地貌特征与现代大陆边缘基本相似。
构造变形强烈,普遍发育褶皱和逆冲断层推覆构造。
地槽的发育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以强烈下降为主,可导致地壳产生断裂,造成岩浆通道,堆积了厚达1万-2万米的沉积物,伴随有玄武岩喷发,即海底火山喷发。
第二阶段以强烈上升为主,一般从中央部分先开始伴随地槽的上升而发生海退,陆地渐增。
沉积地层发生强烈的线状褶皱,伴以花岗岩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
从板块构造学观点看,地槽总体上与大陆边缘的大陆坡相当,但并不相同。
地槽的演化反映了洋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进入20世纪,地槽理论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1900年法国地质学家奥格提出了原生地槽和次生地槽的概念。
1910年美国地质学家舒克特把地槽分为中间地槽、单地槽、复地槽、准地槽4类。
1935年,W·H·史蒂勒把位于大陆稳定地块和大洋稳定地块之间的地槽,称正地槽,又把正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
大地构造学-第3章-地槽地台学说

多出现在地槽形成的初期构造不稳定的环境下。
41
硬砂岩,也称杂砂岩,是一种暗色坚硬的岩 石,主要由各种棱角状岩屑(包括基性喷发 岩、浅变质岩、砂质页岩和凝灰岩等)以及 石英和长石碎屑组成,常含粘土杂基(15~40 %)。
硬砂岩主要是海相的,代表造山带的产物, 在稳定的克拉通地区通常没有硬砂岩。
42
24
地槽的主要特征
❁③地槽在沉积上往往表现为长条状的坳陷, 有一定的方向性,在地槽发育阶段沉积物 以海浅海相沉积为主,有时还可出现半深 海相和深海相沉积,沉积物分选性差,沉 积厚度很大,可达上万米或更厚。岩性、 岩相和厚度变化显著。地槽中常见一些特 有的沉积建造,如硬砂岩建造、硅质火山 岩建造、复理石建造和磨拉石建造等。
23
地槽的主要特征
❁②发展中的地槽的地貌与近代大陆边缘特 征一致:
• 既可以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阶,比较简单的大西洋型 大陆边缘,也可出现很窄的大陆架、起伏显著的大陆边缘。 • 已经褶皱的地槽在地形上通常成为山系,在地球表面形成一系列 大致平行的线状山脉。延续达几百公里至几千公里。特别是比较 年青的中、新生代褶皱隆起的山系。 • 现代地球上所见的许多雄伟山系,基本都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和 Alps-Tethys带,且都是中新生代地槽分布的范围。而古生代褶 皱带由于长期的剥蚀和破坏,一般山系较低,地形起伏不显著。
26
地槽的主要特征
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 积建造,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有韵律 地交互出现。
绝大部分为很规则的单调的砂岩和泥(页)岩互层,或夹有极少的 泥灰岩、灰岩; 单个韵律厚度较小,0.5-2m; 韵律底部较粗,向上变细,顶部韵律常有大量的各种象形印模和 沉积物的滑动痕迹。
第8章_大地构造学说

一,地槽区
(一)地槽区的发展过程 1,下降阶段 不均匀的下降,使地槽区成为由地背 斜和地向斜相间排列的狭长地带,初期 在地向斜中接受碎屑沉积并伴较小规模 的海底火山喷发;中晚期下降强烈,海 侵扩大形成碳酸盐岩沉积。
2,上升阶段(回返阶段) 初期地向斜局部回返上升形成中央隆起, 伴有断裂和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两 侧为山前或边缘拗陷,接受从中央隆起 剥蚀下来的碎屑沉积。后期各个地向斜 全部褶皱隆起上升,原来地背斜的地方 则形成山间拗陷并接受大量粗碎屑堆积。 最后地槽区全部上升,形成褶皱带。
3,浊流沉积和混杂堆积 浊流沉积即为复理石沉积 混杂堆积是产于地缝合线附近的一种成 分、岩性、时代各不相同大小岩块的堆 积。它是地缝合线一个重要标志。 4,蛇绿岩套 产于地缝合线附近,由成分与洋壳相似 的超基性、基性岩转变而成的含绿泥石、 蛇纹石等绿色岩石。它是地缝合线的另 一个重要标志。
5,双变质带 在板块俯冲带中,常出现低温高压变质带和 低压高温变质带对称产出的地质现象。 6,火山和地震活动
2)大陆板块之间的汇聚常形成碰撞带, 以山弧—地缝合线型(雅鲁藏布江型) 为代表。
3,剪切(平错)型边界 以转换断层为代表。
(四)板块运动与海洋演化 大洋发展旋回或威尔逊旋回:大陆裂谷 红海型海洋 大西洋型海洋 太平洋型海洋 地中海型海洋 地缝合线。
(五)板块学说如何解释各种地质现象 1,现代地槽 地槽可以发生在板块的不同部位,按性质 可分为冒地槽和优地槽,前者以大西洋 型地槽为代表,后者以太平洋型为代表。 2,造山作用
构造旋回:从地槽区下降,经过回返隆 起形成褶皱带,这样一个完整的构造发 育过程。
(二)地槽区的特征 1,巨厚的沉积建造 下降初期:下部陆屑建造和海底火山岩 建造。 下降中晚期:石灰岩建造。 回返初期:上部陆屑建造或复理石建造。 回返后期:磨拉石建造。
地槽—地台学说

地槽地台学说地台地台又称为陆台是大陆地壳的构造单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直径可达数百至数千千米是由地槽旋回转化形成的基本由两层结构组成下层为褶皱基底由强烈褶皱和广泛变质的复杂岩系组成
地槽—地台学说
பைடு நூலகம்
地台
地台又称为陆台,是大陆地壳的构造单元,是 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直径可达数百至数千千米, 是由地槽旋回转化形成的,基本由两层结构组成, 下层为褶皱基底,由强烈褶皱和广泛变质的复杂岩 系组成;上层为沉积盖层,由平缓的沉积岩层组成。 地台和地盾、沉积岩一起组成稳定地块。 基底在前寒武纪就结束地槽旋回转化的为古地 台,古生代以后形成基底的为新地台,一般在大地 构造学中所称的地台指古地台,新地台习惯被称为 褶皱系。
地槽
地槽是大陆地壳的一级构造单元,呈狭长带状,长达数百 至数千千米,但宽仅数十至数百千米,是地壳上相对活动的 区域,有强烈的构造变动,频繁的岩浆活动,因此也有丰富 多样的矿物存在。 地槽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在第一阶段有强烈的差 异下降,接受了非常厚的沉积层;在第二阶段反而有强烈的 褶皱上升,相成巨大的山系。 地槽主要位于大陆的边缘地带或两个大陆之间,现代位 于大陆内部的地槽褶皱带,在当时发育时,也是处于古代大 陆的边缘。1857年,美国地质学家霍尔(James Hall)定名 为“大向斜轴”,1873年地质学家丹纳(James Dwight Dana)正名为“地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基底在前寒武纪就结束地槽旋回转化的为古地 台,古生代以后形成基底的为新地台,一般在大地 构造学中所称的地台指古地台,新地台习惯被称为 褶皱系。
❖ 地槽主要位于大陆的边缘地带或两个大陆之间,现代位 于大陆内部的地槽褶皱带,在当时发育时,也是处于古代大 陆的边缘。1857年,美国地质学家霍尔(James Hall)定名 为“大向斜轴”,1873年地质学家丹纳(James Dwight Dana)正名为“地槽”。
地槽
❖ 地槽是大陆地壳的一级构造单元,呈狭长带状,长达数百 至数千千米,但宽仅数十至数百千米,是地壳上相对活动的 区域,有强烈的构造变动,频繁的岩浆活动,因此也有丰富 多样的矿物存在。
❖ 地槽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在第一阶段有强烈的差 异下降,接受了非常厚的沉积层;在第二阶段反而有强烈的 褶皱上升,相成巨大的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