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的氧疗
经鼻高流量氧疗在急危重症患者中成功应用的早期影响因素分析

急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医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的呼吸支持方式能够改善氧合,缓解症状,减少呼吸做功,降低插管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临床最常采用的供氧方式是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法,比较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而这两种方法对急危重症患者治疗效果非常有限。
在ICU中,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患者经常需要机械通气,然而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可造成患者支气管痉挛、肺泡和气道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导致患者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升高。
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 -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 HFNC)是指一种具有相对恒定吸氧浓度(21%~100%)、恒定温度(31~37℃)和湿度的高流量(8~80L/min)吸入气体的治疗方式,可以促进气体交换,改善氧合,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同时还增加患者舒适性及依存性。
近年来在成人ICU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HFNC应用成功的早期影响因素,期望为临床早期、正确应用HFNC,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提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急诊ICU(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EICU)2017 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后立即使用HFNC患者的电子病例资料。
根据最终的呼吸支持方式将患者分为HFNC组(HFNC成功组)和机械通气组(入院后予以HFNC治疗,因氧合维持欠佳,最终调整为机械通气,为HFNC失败组),具体操作标准需要结合临床医生的判断;再将HFNC组根据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纳入标准:①年龄318岁;②入院24h内使用HFNC®氧合指数[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300mmHg。
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②住院时间W48h③Pa O2/Fi02^300mmH g④入院即刻进行机械通气;⑤各项实验室指标不完善;以上满足任何一项均可排除。
第四版危重病医学课件-第十三章+氧疗

氧中毒临床类型
❖ 眼型:即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形成。常见于早产儿 接受高浓度氧疗后,表现为永久性失明,与PaO2 高及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
❖ 神经型: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见于高压氧 治疗,特别是气压 >2.5ATA时。 典型表现为吸氧后发生意识丧失、抽搐和癫痫 大发作。
第二节 高压氧治疗
第二节 高压氧治疗
❖ 概念:在一个密闭的加压舱内,给病人吸人超过1 个大气压的纯氧的治疗方法称为高压氧 (hyperbaric oxygen,HBO)疗法。
❖ 1887年valenzuela首创,至今已成为临床重要的辅助治疗 方法之一,广泛用于急救和危重病学领域
❖ HBO治疗的病种已有一百多种,涉及临床各科,尤其在心 肺脑复苏、神经、心血管、感染、中毒、减压病、气栓症 等临床疾病治疗中效果较显著。
四、并发症
❖(一)高碳酸血症
▪ ①严重COPD吸入高浓度氧气;
▪ ②慢性低氧血症者存在通气/血流比例低下的肺区域。 ------用低浓度控制性氧疗可减少这一并发症。 ❖(二)吸收性肺不张 :吸入高浓度氧气(>60%)时,氧气 迅速弥散入血,如相应肺泡得不到氧气补充可发生萎陷。 ----防治方法:①Fi02不要超过60%;
▪ 无低氧血症的高危病人 虽无低氧血症,但随时有发生危 及生命低氧血症的高度危险,如麻醉手术病人、昏迷、 严重呼吸道感染、大出血、贫血及各种危重病人
二、方法
(一)非控制性氧疗
氧浓度不能精确控制常用于通气功能正常或有轻度 抑制的低氧血症病人及有发生低氧血症高度危险的 病人。
❖ 1.鼻导管、鼻塞、鼻咽导管给氧法 ▪ 常用氧流量 2~3L/min,FiO2一般为25%~35%。 ▪ 鼻咽导管法在相同氧流量的情况下可增加吸入氧浓度。 ▪ FiO2=21+4×氧流量(L/min) ▪ 吸入氧浓度不恒定,受氧气量、鼻塞的密闭程度或鼻导 管的位置、潮气量、呼吸频率的影响。
《危重患者的氧疗》课件

注意事项
鼻导管应定期清洁,避免 堵塞;同时应密切监测患 者的血氧饱和度,避免过 度氧疗。
面罩吸氧法
适用范围
适用于低氧血症且病情较 重的患者。
方法描述
通过面罩将氧气送入面部 ,使氧气通过口腔和呼吸 道进入肺部。
注意事项
面罩应选择合适的大小, 确保密封;同时应定期检 查氧气流量,确保合适的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危重患者氧疗的重要性
提高血氧饱和度
危重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如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可能出 现低氧血症,即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不足。氧疗可以通过提高 吸入氧浓度,使更多的氧气进入血液,从而提高血氧饱和度 ,保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供氧。
血氧饱和度是反映血液中氧气含量的重要指标,对于危重患 者而言,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对于防止器官功能衰竭、减 轻病情和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部,与红细 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 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满足身体对氧 的需求。
氧疗的分类
氧疗可以分为高流量 氧疗、低流量氧疗、 持续低流量氧疗和高 压氧疗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氧疗适用 于不同的疾病和病情 。
高流量氧疗适用于呼 吸衰竭、窒息、CO中 毒等紧急抢救情况, 通过提高吸入气体中 的氧浓度,迅速纠正 缺氧症状。
案例三:重症肺炎患者的氧疗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低流量氧疗
重症肺炎患者通常存在低氧血症,低流量氧疗可以改善缺 氧症状,同时避免高浓度氧疗对呼吸中枢的抑制。注意观 察患者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详细描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长期缺氧,需要长期氧疗来改善生活质量。应选择低流量吸氧,避免高浓度吸氧对呼 吸中枢的抑制。
危重病人氧合监测与氧疗护理要点

危重病人氧合监测与氧疗护理要点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危重病人的护理越来越重要。
危重病人的氧合监测与氧疗是危重病人护理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危重病人氧合监测与氧疗的要点,旨在提供护理人员正确护理危重病人的指导。
一、氧合监测1. 非侵入性血氧饱和度监测非侵入性血氧饱和度监测是危重病人氧合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及时掌握病情变化。
在进行非侵入性血氧饱和度监测时,护理人员需注意正确佩戴传感器,保持传感器与病人的皮肤紧密接触。
2. 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气分析是评估病人氧合功能的重要方法。
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可以准确测量病人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为调整氧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在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时,护理人员需注意采血点的选择和操作方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无创呼吸机监测无创呼吸机监测是危重病人氧合监测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无创呼吸机监测,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呼吸频率、潮气量等指标,及时调整氧疗参数。
在进行无创呼吸机监测时,护理人员需确保呼吸接口与病人的面部或鼻部良好贴合,避免气漏现象的发生。
二、氧疗护理1. 氧疗装置选择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氧疗装置。
常见的氧疗装置包括鼻导管、面罩、湿化器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病人,选择合适的氧疗装置可以有效提高氧疗效果。
2. 氧疗流量控制根据病人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控氧疗流量。
一般来说,低流量氧疗适用于稳定的病情,高流量氧疗适用于急性氧合不足的病人。
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病人的氧合情况,及时调整氧疗流量,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 氧疗时间控制根据病人的需要,合理控制氧疗的时间。
长时间的氧疗可能导致氧中毒、干燥等不良反应,而过短的氧疗时间则可能影响病人的氧合功能。
护理人员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氧疗计划,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 氧疗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氧疗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包括清洗氧疗装置、更换湿化器水、检查氧疗管路的通畅性等。
危重患者的护理问题气体交换受损名词解释

气体交换受损(Gas exchange impairment)是指人体内发生气体交换功能障碍的情况,通常表现为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危重患者的护理问题气体交换受损名词解释是指在护理危重患者时,如何应对气体交换受损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针对这一主题,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危重患者的护理问题。
1.危重患者的护理问题在护理危重患者时,气体交换受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危重患者往往存在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气体交换受损。
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也会对气体交换产生影响,如心力衰竭、休克等。
护理人员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气体交换受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2.气体交换受损的危害气体交换受损会导致机体内氧气供应不足,二氧化碳排泄不畅,最终引起组织缺氧和酸中毒。
这对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容易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严重后果。
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气体交换受损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保障患者的气体交换功能。
3.护理问题的解决策略针对气体交换受损的护理问题,护理人员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护理措施。
首先是呼吸护理,包括氧疗、呼吸机辅助通气等。
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肺部听诊等生命体征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还需要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障气体交换功能。
4.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护理危重患者时,气体交换受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护理人员高度重视。
针对气体交换受损的护理问题,我认为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气体交换受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为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危重患者的护理问题气体交换受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护理主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护理人员需要全面了解气体交换受损的危害及解决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有效保障患者的气体交换功能,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ICU患者呼吸治疗技术

ICU患者呼吸治疗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的患者病症。
为了有效治疗和管理这些疾病,医疗专业人员需要熟悉和掌握各种呼吸治疗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ICU患者呼吸治疗技术,以及它们的应用和效果。
一、氧疗氧疗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向患者提供高浓度的氧气,可以改善组织缺氧的状况,减轻呼吸困难。
在ICU中,常用的氧疗设备包括氧气面罩、鼻导管和氧气头盔等。
氧疗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一般的缺氧患者,可以使用低浓度的氧气(24%~28%)进行治疗;而对于重症患者,需要使用高浓度的氧气(>40%)来满足其氧合需求。
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是ICU中常见的一种呼吸治疗技术。
它通过机械装置代替患者自主呼吸,为其提供正常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
机械通气设备主要包括呼吸机、呼吸回路和人工气道等。
机械通气可以分为辅助通气和控制通气两种方式。
辅助通气是在患者主动呼吸的基础上,辅助其呼吸工作,提供一定的通气支持;而控制通气则完全由机械装置控制呼吸参数,患者处于被动呼吸状态。
机械通气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个体化调整。
呼吸机参数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气流速和吸呼比等,需要根据患者的肺功能和氧合状态来设定。
三、无创通气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是一种通过面罩或鼻罩等装置,将正压气流送入患者的肺部,以改善通气和氧合功能的技术。
与机械通气相比,无创通气不需要插入气管内管道,减少了气管创伤和感染的风险。
无创通气适用于一些轻至中度呼吸窘迫患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等。
通过调整正压通气参数,如PEEP(呼气末正压)和压力支持水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状况。
四、气管插管与人工气道管理对于一些严重呼吸衰竭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和人工气道管理。
气管插管是指将一根管子插入患者的气管内,通过机械通气来辅助或控制患者的呼吸。
ICU患者氧气疗法管理

ICU患者氧气疗法管理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指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中专门用于治疗重症患者的区域。
在ICU中,氧气疗法是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氧气疗法的原理、临床应用和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ICU患者氧气疗法管理的内容。
一、氧气疗法的原理氧气疗法是指通过给予患者纯氧或高浓度氧气,以满足机体组织对氧的需求,改善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体内氧分压增高,从而增强氧在体内的弥散,提高氧供氧需比,改善机体组织的缺氧状态。
通过氧气疗法,可以有效缓解ICU患者因病情导致的低氧血症症状,提高机体对氧的利用效率,促进病情恢复。
二、氧气疗法的临床应用氧气疗法在ICU中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低流量氧疗法:适用于轻度缺氧患者,通常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患者低流量的氧气,以提供合适的氧浓度,维持氧合状态。
2. 高流量氧疗法:适用于中度至重度缺氧患者,通常通过高流量氧疗装置(如高流量鼻导管)给予患者高浓度的氧气,以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
3. 高压氧疗法:适用于严重低氧血症和组织缺血缺氧的患者,通过将患者放置于高压氧舱内,给予高压氧气治疗,以提高组织的氧合水平。
4. 氧合器辅助通气治疗:适用于呼吸功能衰竭或氧合功能衰竭的患者,通过机械通气结合人工氧合器的使用,实现对患者呼吸和氧合功能的辅助治疗。
5.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的氧疗:适用于需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氧气疗法,以提供机械通气和合适的氧合。
三、氧气疗法管理良好的氧气疗法管理对于ICU患者的康复和治疗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管理要点:1. 氧气浓度的监测:在进行氧气疗法时,要定期监测患者的氧气浓度,确保其在治疗期间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常见的监测手段包括血气分析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2. 患者状况的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如氧中毒、呼吸抑制等。
危重患者的滴定式氧疗

危重患者的滴定式氧疗氧疗发展是现代医学的重大进步之一。
不仅奠定了重症医学专业的基础,而且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COVID-19大流行期间,得益于机械通气或非机械通气性氧疗,很多病人得以生存。
但在一些氧气供应受限的地区,很多患者本可避免死亡,却因缺氧而死于急性低氧型呼吸衰竭。
然而,氧疗并非完美无瑕。
18世纪晚期,动物模型证实高浓度给氧,即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气可造成严重肺损伤。
20世纪早期研究表明,持续暴露于FIO2≥0.7的环境对机体是有害的,尤其是高浓度给氧且同时存在机械通气诱发的肺损伤时,损害更大。
组织内氧过多引起的高氧血症(血液氧含量增加)可能同样有害。
一项来自50家重症监护病房36307名重症患者的大规模观察性研究表明,PaO2与住院死亡率存在U型关系。
过去20年,重症医学总结了重要的经验教训,机体从病态调整到正常,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机体损伤。
因此,对于目标性治疗,“l ess is more”策略可能会减少相关损伤甚至无损伤。
同样,氧疗也是许多临床研究的方向,在研究中将病人随机分配到特定PaO2或Sp O2或SaO2组。
Oxygen-ICU临床试验(纳入434名成人重症患者)和HyperS2S 临床试验(纳入了442名接受机械通气的脓毒症成人患者)均提示,高氧血症和机体高氧可造成潜在损害。
虽然这两项研究存在局限性(样本少及意向性分析存在主观偏倚),但均证实高浓度给氧目标或者更高的氧气供给,病死率更高(Oxygen-ICU临床试验:20.2%vs.1. 6%;HyperS2S临床试验43%vs.35%)。
另一方面,LOCO2研究(纳入205例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提示低浓度给氧目标同样造成机体损害,但28天死亡率无显著差异(3 4.3% vs. 26.5%)。
保守氧疗组中有5例发生肠系膜缺血,但自由氧疗组中无肠系膜缺血发生。
同时,与LOCO2研究相比,最近ICU-ROX 试验(纳入了965例机械通气成人患者)显示,初始28天内非机械通气时间并无显著性差异;HOT-ICU试验(纳入2928名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患者)显示90天死亡率或者不良事件无显著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性缺氧
1.概念:组织性缺氧指组织细胞生物氧化过程障碍,利用氧能力降低引 起的缺氧。 2.发生原因:见于组织中毒,细胞损伤,维生素缺乏等。 3.发生机制:①组织中毒,如氰化物中毒时;②细胞损伤,当大量辐射 或细菌毒素作用时,线粒体损伤而导致细胞利用障碍。 ③维生素缺乏, 例如硫胺素(维生素B1),尼克酰胺(维生素B5)和核黄素(维生素 B2);④组织需氧量过多,如剧烈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和需氧量增加而 引起相对缺氧。
氧疗的历程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医学家开始系统观察 氧疗对慢性低氧血症的疗效。 从70年代开始,氧疗渐渐进入家庭。 8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制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分子筛制 氧机的研制成功以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家庭氧疗开始成 为许多疾病出院康复期病人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和预防病情 急性发作的生命保障手段。
(3)低浓度给氧:FiO2<40% 对所需氧疗的患者均应用低氧浓度给氧, 对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更应如此,以减少缺氧纠正后对外周化学感受器 的刺激减少,导致呼吸抑制或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2.FiO2计算 计算方式是依据给氧的途径和方式不同而异; FiO2=21+4X氧流量 公式适用于所有非氧浓度控制装置的FiO2计算如鼻 塞、鼻导管给氧等。
缺氧时,氧疗则是解除组织缺氧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
氧疗的历程
18世纪80年代,人类发现氧气的存在,之后便慢慢的认识到 氧在生命运动中的机理,氧气逐渐被利用到各种疾病的治疗 中。
1798年,著名医生Beddoes在英格兰创办了肺病研究所,并 开始了氧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尔丹用氧气成功的治疗了氯气中毒, 引起医疗界的轰动,氧疗被确立为一种疗法。 1924年,霍尔丹给受伤士兵吸氧,战伤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使人们对氧疗更加重视。之后,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制氧技术的不断发展补给氧气慢慢成为医院的重要常规治疗 手段。
氧疗的时间方式
1.持续给氧
①长期持续给氧:15~24h/d,持续数年,主要用于COPD, 纠正低氧血症,降低肺动脉压,降低COPD病死率,延缓向 肺心病方面发展等疾病。 ②短时间持续给氧:用于各种急性病的发作期间,持续氧疗 直至病情完全缓解。
氧疗的时间方式
2.间断给氧
①必要时给氧:有些慢性疾病的缺氧是间断发作,如哮 喘和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这时的氧疗可根据病情必要 时给氧。 ②夜间给氧:COPD的患者夜间低氧血症发生率高,引 起患者睡眠障碍,予以夜间给氧助于睡眠,减少低氧血 症的发生。
4.病理特征: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的变化为,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 和度,氧容量和动脉学氧含量正常由于血流速度缓慢,一方面血在毛细 血管床通过时间延长,氧向组织弥散的量增多,氧被细胞利用,而静脉 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降低,导致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另一方面单位 时间内毛细血管血流的总量少,氧向组织弥散的总量少,导致组织缺氧。 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增加,皮肤.黏膜发绀。全身性血液循环障 碍导致肺水肿.休克等严重病变,甚至导致死亡 。
3.循环障碍性缺氧:心力衰竭、休克、心肌梗死、末梢循环衰竭、心肺复 苏时,均应积极应用氧疗。
五.氧疗的途径和方法
氧疗途径分呼吸道内、外给氧:
1.呼吸道内给氧:氧气直接由呼吸道输入供氧的给氧方式。 (1)鼻塞:氧气通过鼻塞,经有上呼吸道进入肺内;特点操 作简便易行、经济、安全,对患者无损伤、易于耐受,一般 情况下疗效可靠。 (2)鼻导管:途径与鼻塞相同,但因鼻导管插至部位较深, 病人耐受程度不及鼻塞,导管容易被鼻咽部呼吸道分泌物和 胃肠道反流物所阻塞,若不及时发现去除,影响疗效。
血液性缺氧
1.概念: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和红细胞数减少,使动脉血氧含量降低或氧 合血红蛋白释放氧不足,引起的供氧障碍性缺氧。 2.发生原因:由于贫血、血红蛋白性质改变引起的。 3.发生机制:①贫血时,由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减少,使其携带氧的 数量减少,毛细血管处氧分压降低,导致氧向组织弥散速度减慢,供给 组织的氧减少。 ② 血红蛋白性质改变:a.高铁血红蛋白症, b.一氧化碳 中毒。 4.病理特征:贫血性缺氧时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均正常,而动脉血管 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均降低,静脉血液的血氧含量,血氧容量,血氧饱 和度及血氧分压均降低。
一.氧疗的概述
氧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必须物质,是维持脏器功能的 基本条件,氧气疗法是危重病人救治中不可缺少的 手段和措施
合理应用氧疗,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氧疗在危重病救治中的作 用,减少不合理氧疗给人体带来的危害。
氧气由呼吸道吸入,进入肺内,与肺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进行气 体交换后,再由血液运输至机体的各个脏器和组织、细胞水 平,以维持机体各脏器的正常功能。
氧疗的途径和方法
(3)面罩:可分为开放式和密闭面罩法.开放式是将面 罩置于距病人口鼻1~3厘米处,适宜小儿,可无任何不适 感.密闭面罩法是将面罩紧密罩于口鼻部并用松紧带固定, 适宜较严重缺氧者,吸氧浓度可达40%~50%,感觉较舒 适,无粘膜刺激及干吹感觉.但氧耗量较大,存在进食和排 痰不便的缺点。
FiO2控制与计算
1.FiO2控制 临床上按FiO2高低可将氧疗时的氧浓度分高、中、低;
(1)高浓度给氧:FiO2>60% 除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慢性肺部疾病患者 均能应用,如心肺脑复苏、急性肺水肿、急性左心衰、肺间质性纤维化 等。 (2)中等浓度给氧:FiO2 40~60% 对二氧化碳潴留的COPD患者仍应慎 用,引起氧中毒的机会明显减少。
4.病理特征:组织性缺氧时,血氧指标变化为动脉血氧分压、血红蛋白 氧饱和度、氧容量和动脉血氧含量正常,但细胞不能利用氧,导致动-静 脉血氧含量差减少。因为静脉、毛细血管中氧含血红蛋白浓度增加,所 以动物皮肤、可视黏膜呈鲜红色或玫瑰红色。
三.缺氧的评估
1.具有缺氧的病因:上述的各种病因和因素。 2.具有呼吸急促或困难的临床表现:呼吸频率异常增快 (>28~30次/分),气喘、气促、端坐呼吸、伴或不伴呼吸 困难,如张口呼吸、潮式呼吸、甚至呼吸停止。 3.发绀:主要原因是血液中的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大部分缺 氧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绀,一般出现在口唇、甲床等末梢循 环较丰富的体表部位,严重时也可出现在周身任何部位的皮 肤和黏膜。 4.动脉血气分析与脉氧饱和度(SpO2)监测 是目前诊断缺 氧最可靠的依据,也是判断组织缺氧程度的主要方法。一般 PaO2<80mmHg或SpO2<90%就提示缺氧,指标越低提示缺 氧愈重。
氧疗的途径和方法
2.呼吸道外给氧: ①氧帐:将病人的头部或者全身置于含有较高浓度的帐篷内, 以提高吸入空气中氧浓度的方式,提高FiO2,对患者无损伤, 是较好的给氧途径 ②高压氧:是指将病人置于高压氧舱内,在2~3个大气压下 给予纯氧,以增加氧在血液内的物理溶解度,主要用于缺氧 不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如一氧化碳中毒等。 ③血液内给氧:是从静脉内输入 过氧化氢溶液,以求增加血液内 的氧浓度。
氧疗的监护
1.重视病因 氧疗不能替代病因治疗,是为病因治疗争取时 间和创造条件,在氧疗的同时不能放松病因的治疗。 2.保持呼吸道通畅 是氧疗的前提和保障。在氧疗前及过程 中,应随时预防和去除呼吸道阻塞的因素。 3.药物或机械方法增强呼吸动力 对自主呼吸减弱的病人, 在氧疗的同时,应配合呼吸兴奋剂和呼吸机的合理使用,以 解决呼吸动力障碍。 4.选择适当的FiO2和给氧途径 在氧疗过程中,应根据发生 缺氧的机制,选择切实有效的给氧途径和合理的FiO2。Biblioteka 循环性缺氧
1.概念:由组织器官血液量减少或流速减慢而引起的细胞供氧不足,称 为循环性缺氧。包括缺血性缺氧和淤血性缺氧。 2.发生原因: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见于心衰竭,休克等。局部性血液循 环障碍见于栓塞,血栓形成,动脉狭窄,局部淤血等血管病变。
3.发生机制;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时,心脏输出血量减少,局部性血液 循环障碍时,单位时间内从毛细血管流过的血量减少或变慢,弥散到组 织细胞内的氧减少。
乏氧性缺氧
1.概念: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血氧含量减少,导致 组织供氧不足引起的缺氧。 2.发生原因:①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如高原、高空等 ; ②喉头水肿等呼吸道狭窄或阻塞疾病; 3.发生机制: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或外呼吸功能障碍造成肺 通气。 4.病理特征:动脉血分压、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均降低, 氧容量一般正常,因组织利用氧的功能正常,动-静脉血氧 含量差降低或变化不明显。乏氧性缺氧(严重通气障碍)时, 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增加, 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并反射地引起呼吸中枢兴奋, 代偿性呼吸增加。
缺氧或低氧血症的程度判断
临床上的缺氧与低氧血症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定义,病人 可能有缺氧,但并不一定有低氧血症。低氧血症的程度判 断主要依据PaO2或SpO2(也可以用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轻度低氧血症:SaO2>80%,PaO2 50~60mmHg,无发绀 中度低氧血症:SaO2 60~80%,PaO2 40~50mmHg,有发绀 重度低氧血症:SaO2<60%,PaO2<40mmHg,严重发绀
氧疗纠正缺氧的机制
氧疗是纠正缺氧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氧疗纠正缺 氧的主要机制并不在于去除缺氧的原因,而是通过增加吸入 气的氧浓度(inspired fraction of oxygen,FiO2)以提高氧在 血液中的物理溶解度,间接提高血PO2纠正缺氧。 因此,并不是所有类型的缺氧应用氧疗均 有效,如解剖性动-静分流和贫血、中毒所 致的血红蛋白减少或变性等引起的缺氧, 氧疗的作用就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