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高一地理 (11)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提炼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提炼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复习考点考点1 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类型: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

2、判别天体的三个条件:①宇宙物质存在形式②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③独立个体,不是某一天体的一部分。

3、天体系统级别:一共分为4级,(由低到高)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可观测宇宙是目前人类可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注:可观测宇宙≠宇宙)4、判别天体系统的两个条件: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二者缺一不可。

5、八大行星分类分类运动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6、太阳系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原因: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宜);②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原因: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③存在液态水外部条件:①太阳处于壮年,状态稳定;②地球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考点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的现象;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能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②太阳能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为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化石燃料(煤、石油等);直接转化成热能、电能。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由里到外)A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周期:11年B色球日珥和耀斑。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多与黑子活动相关)C日冕日冕物质抛射、太阳风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当太阳活动增强时,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极光(两极地区)等现象;②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影响。

(干扰大气中的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短暂的中断)③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5.1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课件 高一上学期 地理 湘教版(2019)必修一

5.1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课件 高一上学期 地理 湘教版(2019)必修一
植物群落
环境条件优越,群落结构复杂,组成群落的高 等植物种类丰富。 环境条件严酷,只有少数高等植物可以适应, 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 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 衣等熟悉的生物。
种群:同种植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植物群落: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各种植 物种群的集合。
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纬10°之间,全年 高温多雨 特点: 1.种类特别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2.高大乔木,具有板状根、茎花、叶大; 3.木质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绞杀植物附生; 4.季相:无明显季相变化,终年深绿。
一、主要植被
3.主要植被类型---森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特点: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花期集中在 春末夏初,群落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和附生植 物较少。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是非洲稀树草原中一种 非常奇特的常绿乔木。猴面包树树干粗大,直径 可达9米,最粗的树干基部圆周达50米,为世界 上最粗的树木之一。
在巴西高原东北部纺锤树特别引人注目。纺 锤树树干粗大,上下两端较小,最粗的地方直径 可达5米。纺锤树疏松柔软的本质部是一个特殊 的“储水室",一棵大树可储水2吨左右。早季来 临,绿叶纷纷凋零,红花竞相绽放,这时,纺锤 树就好似插着红花的特大花瓶。
一、主要植被
3.主要植被类型
森 林 : 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草 原 : 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荒 漠 : 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
一、主要植被
3.主要植被类型---森林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陕西省2019学年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陕西省2019学年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陕西省2019 学年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 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 分数 ____________、选择题1. 四川省地形多样,有山地、高原、盆地(含平原)和丘陵等。

读“四川省不同地形区的交通线密度1.四川省交通线路密度最大的地形类型是( )A.盆地(含平原)B. 丘陵 _____________________C. 山地 _____________D. 高原2.以下各因素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地形因素对交通线的选择和分布起决定作用B.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交通线选择和分布的主要因素C.地形条件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交通线路的走向产生影响D.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形因素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小2. 由世界银行委托撰写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世界不能采取有效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4℃,并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强烈消融,珠峰的冰川大量消融最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A. 致使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 _____________B. 致使河流中下游洪涝灾害频繁C. 南亚各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_______________D. 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 导致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 )①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 ②石油、煤炭等燃烧时大量释放温室气体 ③对森林资源的过 度索取 ④人类在使用冰箱、空调等电器时排放出氟氯烃 ⑤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A. ①④⑤B. ①③⑤C. ②③④D. ②③⑤3. 阅读下列漫画,完成下列各题1.能表示水资源危机的漫画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2. 漫画中的行为属于滥采导致耕地减少的是 ( )A. ①B. ②C. ③D.④ 3. 漫画中的行为会导致矿产资源短缺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4.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是洪涝等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半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半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

高一地理试题(必修2)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 小题,共48 分。

1.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题。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A. ②③B. ③④C. ④⑤D. ⑥⑦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资源环境承载力B.交通通达度C. 经济发展水平D. 人口密度3.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①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②有利于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③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④提高了迁入区的人口合理容量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下图为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题。

4.导致2015~2025 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低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数量减少B. 科学技术进步C.消费水平提高D. 耕地总量增加5.提高山西省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A. 发展地方经济B.限制对外开放C. 鼓励人口外迁D.降低消费水平读下图台湾省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题。

6.造成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 气候B. 地形C. 河湖D. 矿产7. 目前台湾西部人口数量(a 表示)、人口合理容量(b 表示)、环境人口容量(c 表示)三者的关系是 ()A. a<b<cB. c<b<aC. a<c<bD. b<a<c甘肃省永泰地区曾是一座宜居的古城,近几十年来,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严重,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城中的居民被迫外迁。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导致永泰城中居民外迁的主要因素是 ()A. 社会经济B. 宗教信仰C. 家庭婚姻D. 生态环境9.决定永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是 ()A.自然资源B. 科学技术C. 消费水平D. 开发程度下面图1 为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图2 为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题。

10.甲城市人口开始呈现正增长的时期最接近 ()A. ①B. ②C. ③D. ④11.若乙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只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影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B. 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C. 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D. 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少据中新网2019 年1 月10日消息,2019 年春节日益临近,铁路、航空春运抢票大战也日趋“ 白热化”。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时训练课时训练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时训练课时训练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训练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53秒,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飞船随后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下列描述正确的有()①太阳辐射逐渐增多②气压逐渐降低③空气密度逐渐减小④臭氧含量逐渐减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平流层C.大气中的臭氧可以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D.大气各成分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而改变气象探空气球是用来探测近地面到35km高空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设备。

图为气象工作人员准备释放的气象探空气球。

完成下面小题。

3.气象探空气球能够到达的最高大气分层为()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4.从北京气象台释放的气象探空气球,探测到的气象数据可信的是()A接近10千米高空,气温低于-30℃ B.23千米高空,降水量220毫米C.30千米高空,云量达到90%以上D.45千米高空,气压达到1030hPa天空中耸立着的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一样的云山,称为砧状云。

它是雷雨云的顶部冰晶结构,通常单体,呈马鬃状,因极像打铁的铁砧而得名,砧状云的形成与上升气流有关,雷雨时多见。

飞行员看到这种砧状云的时候一定要绕行,以确保飞行安全。

据此完成下题。

5.砧状云常出现的高度是()A.对流层底部B.对流层中部C.对流层顶部D.平流层6.砧状云常出现在什么季节()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民航客机在飞行过程中,机身后面往往会留下一个长“尾巴”(即飞机尾迹,又叫飞行云),有时这个“尾巴”又细又长且在天空长时间停留,有时又会很短且很快消失。

民航航线的位置和高度一般是固定的。

2024-2025学年教科版(2019)高一地理下册月考试卷117

2024-2025学年教科版(2019)高一地理下册月考试卷117

2024-2025学年教科版(2019)高一地理下册月考试卷11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的①地势高,离太阳近②太阳高度角小得多③云层厚,而且夜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A. ①②④⑤⑥B. ③④⑤⑥C. ④⑤⑥D. ①④⑤⑥2、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明显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A. 经济的发展B.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C. 死亡率上升D.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3、下列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B.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C. 加强国际合作D. 大量削减全球工业生产4、【题文】当大量民工流入后,台州市的人口金字塔最可能接近于下图8中的5、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引起岩石破坏,这种作用称根劈作用。

2018年7月,浙江省温州市某校师生在南雁荡山景区开展研学活动。

如图为根劈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6-8题。

研学者在该区域野外最多见的植被是()A. 温带草原B. 常绿阔叶林C. 针叶林D. 季雨林评卷人得分二、双选题(共8题,共16分)6、关于河流补给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B.黄河下游夏季河水补给地下水,冬季地下水补给河水C.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常形成春汛D.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径流量比较稳定7、图15中数据表示我国某地区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单位:米),读图完成23-24题。

图15(1) 图中()(2) 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有()A. 不可能有河流B. 有两座山峰C. 山脉南北延伸D. 冰川广布8、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2019学年度高一级第二学期期末试题(卷)地理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试卷满分为100分,答题时间为100分钟。

第Ⅰ卷(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小题每题各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答题卡内。

(本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与现在我国人口增长特点相似的国家是 ( )A.甲B.乙C.丙D.丁2.与其他三国相比,丁国 ( )A.出生率最低B.人口增长数量最多C.死亡率最高D.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读“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区两个地区的人口数据表”,回答3~5题。

3.A.气候 B.土地面积 C.地形 D.水源4.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计划生育措施有力,出生率下降B.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升高C.人口净迁出率大于自然增长率D.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下降5.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 )①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②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缩小地区经济差异③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④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读某城镇略图,回答6~8题。

6.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7.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甲处布局印染厂主要是因为其 ( )A.距离城市较远 B.位于河流下游C.地处盛行风下风向 D.靠近铁路8.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 )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D.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读甲、乙两图,完成9~10题。

图甲某城区地理要素变化图乙城市化过程示意9.图甲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某种重要现象,其成因不包括 (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B.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D.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10.图甲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图乙中的________阶段 ( )A.ⅠB.Ⅰ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右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读图完成11~12题。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

承载力 法
D.消费水平
近期( 2015年 ) 959
784
620
中期( 2020年 ) 959
784
620
远期( 2030年 ) 959
784
620
【课堂练习】
有些学者以每平方千米陆地可承载人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 渔猎时期为0.02~0.03人/平方千米,农业时期为40人/平方千米 ,工业时期为160人/平方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 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最短木板) 所能抚养的人口数量。
(3)、最短木板——当地最缺乏的自然资源 例如:西北地区的最短木板是水资源。
我国淡水资源最多约供养19亿人; 能源最多约供养18亿人, 空气最多约供养120亿人, 土地资源最多约供养16亿人,
仅考虑以上几种资源环境承载力情 况下,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约为多少?
D 13.甲处可能出现的是( ) A.生活质量提高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环境质量提高 D.生态环境恶化
讨论:我国人口多少才合适
考虑我国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很多学者研究过我国的人 口容量。早在1957年,人口学家马寅初提出我国的适宜人口数为7亿-8亿。1991 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 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
D 3.基于资源承载力分析,天府新区容纳
的最大人口规模约为( )
(万人 )
A.173.6万 B.959万
C.784万
D.620万
土地承
4.如果未来考虑引大渡河的水到岷江, 载力法
新区的人口承载力将有大幅度提升。这一 环境容
B 工程体现的影响环境承载力因素是( )量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实例:大量燃烧化石燃料、__砍__伐__森__林____ 等,导致___全__球__变__暖_____。 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 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2)不利影响: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甚至危 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否则可能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 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我国目前正在进行 的“沙尘暴”的考察和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农 耕和草原交接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了地表 植被,加上强劲的冬季风,使得我国西北、 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工程都要考虑对某一 要素的影响以及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 做出综合评价。
【提示】 左图反映了“全球变暖”;右图 反映了“臭氧层空洞”。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要点串讲知能突破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方法突破 巧记地质年代生物进化表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应重点抓 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 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 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提示:(1)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 代、新生代。 (2)古生代早期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中期 是鱼类时代;后期是两栖类动物时代,此时 植物是陆上孢子植物。 (3)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此时盛行裸子植物。 (4)生物的演化为由低级向高级,由海洋向陆 地演化。
二、教材P68活动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中生代末期的地 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正常值高出30倍, 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 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 爆炸,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 挡阳光射向地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无法 进行,恐龙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绝。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中 生代和新生代是重要的成油时期。 【答案】 (1)B (2)A (3)C (4)B (5)C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影响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A.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B.人类 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 C.人类作用于环境;D.环境反作用于人类本 身;E.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 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F.人类向环境排 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 差异性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 环境变迁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新课学前导航
情景导入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 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 的欧、亚、北美洲,与动物界 的恐龙一样称王称霸于世。至200多万年前, 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地球突然变冷,绝 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
化学 生物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不利于_生__物__生__存__ 的环境变化。
(2)两次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
时期
古生代 末期
中生代 末期
全部灭绝
部分灭绝
_原__始__鱼__类__和__古_ ___6_0_%____以上的海 __老__的__两__栖__类__ 生无脊椎动物种类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夏季降水集中,河流径流量大,容易形成水 害。如果上游用水量剧增,必然导致河流径 流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下降,影响城镇居 民生活用水。河沙开采过量,会引起河床堤 岸坍塌,河岸后退,进而引发水害。若城市 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海 水入侵,既破坏地下水资源,又使河流带来 的泥沙在海水的顶托作用下,在河口大量沉 积,使河流入海航道变浅。
___恐__龙______
海洋中50%以上的 _无__脊__椎__动__物__种类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图表解读 教材图3-1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据图分 析: (1)地球经历了哪些地质年代? (2)古生代生存的动植物分别有哪些? (3)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此时有什么植物存 在? (4)请归纳出生物的演化规律。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例2 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城镇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①处林区过度采伐森林→________→水土 流失→________→水害。 (2)在②处林区修建旅游设施和道路→ ________→水土流失。 (3)③处上游用水量剧增→河流径流量 ________→河流自净能力降低。 (4)④处河沙开采过量→河床堤岸________→ 河岸后退→水害。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答案】 (1)森林覆盖率降低(或植物减少) 河湖泥沙淤积 (2)砍伐森林 (3)减少 (4)坍塌(受损) (5)地下水水位下降 (6)泥沙 淤积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活动点拨教材透析
一、教材P67活动 如下表: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全世界感兴趣的问题, 除上面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之外,还有各 种不同的假设:如认为这与中生代末期强烈 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植物等条 件的改变有一定关系;或者认为与地球磁场 的变化、恐龙本身的蜕化、流行病等有关。 总之,恐龙的灭绝与其本身内在因素和与其 密切联系的外在因素(周围环境)有关。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5)题。
材料: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
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
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所以我们要
珍惜生命,爱护动植物。
(1)原始鱼类出现在( )
A.元古代
B.古生代中期
C.古生代后期 D.中生代中期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 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 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演化 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 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根据这几条线索充实相关知识就能使记忆牢 固深刻,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4)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 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5)既是地球上重要的造煤时期,又是重要的 成油时期的地质年代是( )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A.元古代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残留的遗体成为印在石头里的植物化石。在 这场大灾难中,唯有我国自然条件优越,一 部分银杏才奇迹般地保存下来,成为研究古 代银杏的活教材。 【思考】 银杏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活 化石”? 【提示】 第四纪冰期,气候突然变冷,绝 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唯有一部分在 自然条件优越的中国奇迹般地保存下来。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解析】 (1)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
空前繁盛的时期;中期时,出现了脊椎动物
——鱼类;到了后期,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
类。(2)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
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
在古生代末期灭绝,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故只有古生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3)古 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 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其中, 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 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4)解此题的关键是明 确地质年代顺序,各代动植物演化的特点。 (5)煤和石油是地球上的低等植物和低等动物 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地理环境要 素之一;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__改__造____ 自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_愈__来__愈__大___。 2.产业革命以来,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1)原因:人类对___自__然__资__源_____的大规模开 发利用。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例如:恐龙为适应环境向特定方向迅速发展, 但中生代的地形、气候多变以及植物的盛衰 与恐龙生活的习性形成重要矛盾,导致其最 后灭绝。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曾有一颗彗星 爆炸,使海水温度升高,造成生物死亡。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三、教材P69活动 对某个工矿企业进行调查时,应注意三个问 题:一是该企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二是该企业排放废弃物数量的多少;三是该 企业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思维拓展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的。人类活动影响 环境,导致环境的变化,反过来,环境又把 它所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这就决定了在 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时,要用动态 的、联系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 因此,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拟定进行时必 须考虑对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