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视频编码技术
图像编码技术综述

图像编码技术综述现如今,图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数字化时代,随着图像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如何高效地存储和传输图像数据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图像编码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图像处理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全面综述几种常见的图像编码技术,包括无损编码和有损编码。
一、无损编码无损编码是指在压缩图像数据时不引入任何失真。
它适用于那些对图像质量要求比较高的应用场景,比如医学图像等。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无损编码算法。
1. 无差异预测编码(PCM)PCM(Pulse Code Modulation)是一种最基本的无损编码方法。
它通过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然后利用离散量化将每个样本转化为一个固定的编码值。
PCM编码虽然简单高效,但是对于图像数据量比较大的情况下,需消耗大量存储空间。
2. 预测编码预测编码利用图像中的空间相关性,通过预测像素值,然后只编码预测残差。
它能够显著减少冗余信息的传输。
常见的预测编码方法有差分编码(DPCM)和自适应预测编码(APC)。
DPCM根据前一个像素估计当前像素的值,而APC则根据图像块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预测。
二、有损编码有损编码是指在压缩图像数据的同时,对图像质量进行一定的牺牲。
它适用于那些对图像质量要求相对较低并且要求高压缩率的应用场景,如数字广播等。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有损编码算法。
1. 基于变换的编码基于变换的编码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变换,以提取图像的能量集中部分,然后再对变换后的系数进行压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离散余弦变换(DCT)编码。
它将图像转换到频域,能够将图像的许多能量集中在较低频率部分,从而实现更高的压缩率。
2. 预测编码与无损编码中的预测编码类似,有损编码中的预测编码方法也是通过预测像素值来减少冗余信息的传输。
然而,有损编码中的预测编码方法通常会对预测误差进行量化和编码,以降低图像的质量。
编码就是一种典型的基于预测编码的视频编码标准,它在图像质量和压缩率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
视频编码技术-PPT

1.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2.视频文件格式 3.视频压缩编码原理 4.视频压缩标准
学习目标
掌握视频数字化方法 了解视频文件格式 掌握视频压缩编码原理(预测编码、变换编
码、统计编码原理)
理解视频压缩标准( MPEG标准 )
3.1 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1.视频相关的基本概念
所谓视频(video frequency ),连续的图像变化每秒 超过24帧(frame)画面以上时,根据视觉暂留原理,人 眼无法辨别单幅的静态画面,看上去是平滑连续的视觉效 果,这样连续的画面叫做视频。即视频是由一系列单独的 静止图像组成,其单位用帧或格来表示;
(1)本地影像视频格式
-MOV格式,美国Apple公司开发的一种视频格式,默认 的播放器是苹果的QuickTime Player。具有较高的压缩比率 和较完美的视频清晰度等特点,但其最大的特点还是跨平 台性,即不仅能支持Mac OS,同样也能支持Windows系列。
Avid Media composer非线性编辑软件支持该格式。
同步信号
)
地(色度)
S-Video四芯插头(座)
地(亮度)
2.视频的采集及数字化
视频采集卡的接口
莲花接头
2.视频的采集及数字化
视频采集卡的接口 IEEE1394接口
IEEE1394是一种外部串行总线标准,800Mbps的 高速。1394接口具有把一个输入信息源传来的数据向 多个输出机器广播的功能,特别适用于家庭视听的连接。 由于该接口具有等时间的传送功能,确保视听AV设备 重播声音和图像数据质量,具有好的重播效果。
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 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而能继续保 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
提高编码效率:媒体编码技术的优化方法(四)

提高编码效率:媒体编码技术的优化方法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编码技术的发展变得愈发重要。
媒体编码技术旨在通过压缩和处理媒体数据,提高传输和存储的效率。
本文将探讨一些优化方法,以提高编码效率。
一、声音编码技术的优化方法声音编码是媒体编码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编码效率,可以采取以下的优化方法。
1. 使用更高级的声音编码器:传统的声音编码器定律编码存在着数据冗余的问题。
为了优化编码效率,可以使用更高级的声音编码技术,如矢量量化编码或者子带编码等。
这些编码器能够更好地压缩声音数据,减少传输和存储的开销。
2. 使用自适应编码算法:自适应编码算法可以根据声音信号的特征动态调整编码参数,以适应不同的信号特点。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编码效率,避免了传统固定编码参数的局限。
二、图像编码技术的优化方法图像编码技术在数字媒体传输和存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编码效率,我们可以考虑以下的优化方法。
1. 使用更先进的图像编码标准:JPEG是一种传统的图像编码标准,但它存在着编码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提高编码效率,可以选择使用更先进的图像编码标准,如JPEG2000、WebP等。
这些标准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压缩图像数据。
2. 使用无损图像编码算法:无损图像编码算法可以在不丢失任何图像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压缩。
这种算法可以用于需要确保图像完整性的应用场景,例如医学图像或者卫星图像的传输和存储。
三、视频编码技术的优化方法视频编码技术是媒体编码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为了提高编码效率,我们可以考虑以下的优化方法。
1. 选择适当的视频编码器: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适合的视频编码器对提高编码效率非常重要。
目前最流行的视频编码器有和等。
这些编码器能够在保证视频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压缩视频数据。
2. 优化运动估计算法:运动估计是视频编码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优化运动估计算法,可以更准确地捕捉视频中的运动信息,从而提高编码效率。
视频编解码技术简介(系列八)

视频编解码技术简介1、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速度的提高,视频以其生动、直观的展现形式,成为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视频文件的大小庞大,需要耗费大量的网络带宽和存储空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视频编解码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原理、应用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视频编解码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2、原理视频编解码技术(Video Codec)是指将视频信号进行编码压缩存储以及解码解压,以实现电视、电影、视频会议等多媒体应用。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人眼局部视觉敏感性低、时空局部相关性较高的特点,通过去除冗余信息和减少不可感知的细节来压缩视频数据。
在编码过程中,视频编码器会对视频信号进行分解,分为空间域和时间域。
空间域编码主要是将画面划分为宏块,通过采样、量化、运动估计和预测等技术来实现压缩。
时间域编码则是将连续的视频图像帧进行压缩。
而在解码过程中,视频解码器会将视频编码器编码的数据恢复成原始的视频信号,再通过显示设备呈现给用户。
3、应用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应用广泛,几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视频编解码技术在影视行业得到广泛运用。
通过将电影放映在大银幕上,无论是画面质量还是音效体验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其次,视频编解码技术也应用于电视广播和视频会议等传媒媒体行业,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地观看电视节目或者远程参与会议。
此外,视频监控、视频聊天、在线教育等领域也都离不开视频编解码技术。
4、发展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视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此,视频编解码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首先,视频编解码技术将越来越注重画质的提高。
通过采用更高效的编码算法,提高视频的清晰度和真实感。
而且,高动态范围(HDR)技术也在逐渐应用于视频编解码中,进一步提升画面的视觉效果。
其次,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实时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随着直播、视频会议等实时应用的普及,对于高效率的编解码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外,随着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兴起,对于视频编解码技术的数据传输速度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了解多种媒体编码技术的特点与优劣(一)

多种媒体编码技术的特点与优劣在当今数字时代,多种媒体编码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媒体内容的传输和存储。
媒体编码技术是将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转换为数字数据流的过程,以便于在网络中传输和储存。
本文将从音频编码、视频编码和图像编码三个方面,探讨各种媒体编码技术的特点与优劣。
一、音频编码技术常见的音频编码技术常见的音频编码技术包括MP3、AAC和FLAC等。
MP3是一种流行的有损压缩音频编码技术,具有较高的压缩比,但会损失一部分音质。
AAC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音频编码技术,其压缩比和音质相对较好。
FLAC则是一种无损压缩音频编码技术,能够保留音频的原始质量。
特点与优劣MP3音频编码技术在音质和压缩比之间取得了平衡,适用于网络传输和存储。
然而,由于其有损压缩的特点,音质相对较差。
相比之下,AAC音频编码技术在保证一定音质的情况下,压缩比较高,适用于智能手机和流媒体应用。
而FLAC音频编码技术则完全没有音质损失,但占用存储空间相对较大,适用于对音质有严格要求且有足够存储空间的场景。
二、视频编码技术常见的视频编码技术常见的视频编码技术包括、VP9和AV1等。
是一种最为广泛应用的视频编码技术,具有较高的压缩比和良好的视觉效果。
VP9和AV1是由Google和Alliance for Open Media开发的新一代视频编码技术,具有更高的压缩比和更好的性能。
特点与优劣视频编码技术具有较高的压缩比和广泛的兼容性,适用于各种网络视频应用。
然而,由于其特有的专利费用,使用编码技术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
相比之下,VP9和AV1视频编码技术是开源的,不需要支付额外费用,但在编码和解码的复杂度上相对较高,对设备的性能要求比较高。
三、图像编码技术常见的图像编码技术常见的图像编码技术包括JPEG、PNG和WebP等。
JPEG是一种基于有损压缩的图像编码技术,具有较高的压缩比,但会损失一部分图像质量。
PNG是一种无损压缩的图像编码技术,能够保留图像的原始质量。
基础知识:图像处理与媒体编码技术的关系(五)

图像处理和媒体编码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业领域中,我们都会接触到图像处理和媒体编码技术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图像处理与媒体编码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图像处理和媒体编码技术的概念。
图像处理是指对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以改变图像的外观、增强图像的质量、提取图像中的信息等目的。
而媒体编码技术是指将多媒体数据(如音频、视频等)通过特定的算法进行压缩和编码,以减小数据量并提高传输和存储效率。
图像处理和媒体编码技术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图像处理和媒体编码技术之间的关系。
图像处理技术可以用来优化和改善媒体编码技术的效果。
例如,在视频编码中,图像处理技术可以用来去除视频中的噪声、提升图像的清晰度、增强图像的对比度等,从而提高视频的质量和观赏性。
另外,图像处理技术还可以用来进行图像的切割、分割和分类等操作,为媒体编码技术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优化编码的效果和效率。
另一方面,媒体编码技术也为图像处理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
媒体编码技术可以将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数据进行高效的压缩和编码,减小数据量的同时保持较高的画质和音质。
这使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例如,在数字电视、视频会议和医学图像诊断等方面,图像处理技术结合媒体编码技术可以实现更加清晰、细腻的图像和视频传输效果。
此外,图像处理和媒体编码技术还有许多共同点和相互影响之处。
首先,它们都是在数字环境下进行的处理和编码,因此涉及到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优化、数据压缩等共同的基础知识。
其次,它们都需要依赖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技术支持,例如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和媒体编码标准的制定。
最后,图像处理和媒体编码技术都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会不断深化和扩展。
综上所述,图像处理和媒体编码技术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视频与编码标准

多媒体技术视频与编码标准多媒体技术是指以数字技术作为基础,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集成展示方式。
而编码标准则是为了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将多媒体数据进行压缩和解压缩的一种方法。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从电视广播、电影制作到在线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等领域,都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支持。
而编码标准则起到了优化多媒体数据传输和存储的作用,使得多媒体内容能够以更高效、更稳定的方式呈现给用户。
目前,常用的视频编码标准包括MPEG-2、H.264/AVC和HEVC(H.265)。
MPEG-2是最早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之一,广泛应用于DVD和数字电视广播。
H.264/AVC是当前最主流的视频编码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在线视频平台和高清电视广播。
而HEVC是最新的视频编码标准,相较于H.264/AVC,具有更好的压缩性能,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视频内容。
在多媒体技术中,音频编码标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常见的音频编码标准包括MP3、AAC和Opus。
MP3是最早流行起来的音频编码标准,它能够在较小的文件大小下保持相对较高的音质。
AAC是一种高级音频编码标准,通常用于音乐和音频流媒体传输。
而Opus是一种适用于各种应用领域的新一代开放式音频编码标准,具有较高的音质和较低的延迟。
在多媒体技术中,还有许多其他编码标准被应用于图像、文字和其他类型的多媒体数据。
例如,JPEG是一种常用的图像编码标准,用于压缩静态图像。
MP4、AVI等是常用的多媒体容器格式,可以包含视频、音频和文本等不同类型的多媒体数据。
总结来说,多媒体技术与编码标准密不可分。
多媒体技术通过利用编码标准对多媒体数据进行压缩和解压缩,实现了高效的传输和存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和编码标准也在不断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观看和体验体验。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电影到电视广播,从网络直播到游戏,多媒体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视听娱乐体验。
图像视频编码的国际标准以及每种图像和视频编码的技术特点

H.261是ITU-T针对可视电话和会议电视、窄带ISDN等要求实时编解码和低延时应用提出的一个编码标准。该标准包含的比特率为p*64Kbit/s,其中p是一个整数,取值范围为1~30,对应比特率为64Kbit/s~92Mbit/s。
6、H.261
H.261标准大体上分为两种编码模式:帧内模式和帧间模式。对于缓和运动的人头肩像,帧间编码模式将占主导位置;而对画面切换频繁或运动剧烈的序列图像,则帧间编码模式要频繁地向帧内编码模式切换。
1)输入/输出图像彩色分量之比可以是4∶2∶0,4∶2∶2,4∶4∶4。
2)输入/输出图像格式不限定。
3)可以直接对隔行扫描视频信号进行处理。
4)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信噪比方面的可分级性适合于不同用途的解码图像要求,并可给出传输上不同等级的优先级。
JPEG-2000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优点就是感兴趣区(ROI,Region Of Interest)特性。用户在处理的图像中可以指定感兴趣区,对这些区域进行压缩时可以指定特定的压缩质量,或在恢复时指定特定的解压缩要求,这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有些情况下,图像中只有一小块区域对用户是有用的,对这些区域采用高压缩比。在保证不丢失重要信息的同时,又能有效地压缩数据量,这就是感兴趣区的编码方案所采取的压缩策略。基于感兴趣区压缩方法的优点,在于它结合了接收方对压缩的主观要求,实现了交互式压缩。
JEPG对图像的压缩有很大的伸缩性,图像质量与比特率的关系如下:
a)15~20比特/像素:与原始图像基本没有区别(transparent quality)。
b)075~15比特/像素:极好(excellent quality),满足大多数应用。
c)05~075比特/像素:好至很好(good to very good quality),满足多数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 视频采样格式
1)视频概述 (1)视频信号: 由多个图形和图像平面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构成的 有序图像序列。
(2)视频制式与扫描方式
信号制式: 扫描方式: PAL、NTSC、SECAM 逐行/隔行
(3)视频信号采样
Y:U:V(4:4:4,
PAL
216Mbps,
4:2:2, 162Mbps
4:2:0) 162Mbps
1.2 图像与视频压缩的基本技术
1)图像与视频压缩技术定义: 数据压缩就是一种研究如何通过计算机数 据处理,去掉庞大数据中的冗余信息,即空域灰 度冗余、时域灰度冗余、统计熵冗余、结构冗余 和视觉敏感冗余等,保留相互独立的信息分量的 一门技术。
2)图像与视频压缩技术的基础
(1)编码的熵冗余 适用范围是信源码字概率分布具有很强的不均匀性 典型的方法:Huffman编码、算术编码、行程编码 (2)空域灰度冗余 适用范围是空域相邻像素灰度分布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典型的方法:预测编码、变换编码 (3)时域灰度冗余 适用范围是时域相邻像素灰度分布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典型的方法:运动补偿编码 (4)视觉敏感冗余 适用范围是像素灰度的变化不被视觉所察觉 典型的方法:系数量化
2)视频信号采样
YUV 4:2:2采样格式
YUV 4:1:1采样格式
YUV 4:2:0采样格式
视频采样结构:
0 和255用于同步,1到154用于视频 对于亮度: 16 = black, 235 = white 对于色度: 128 = no chrominance
3)数字视频信号
(1)PAL制信号(625 行/帧,25帧/秒,50场/秒 ) 亮度信号: 864点/行,像素采样率为13.5Mhz 色度信号: 432点/行,像素采样率为6.75Mhz
625/50视频系统有效视频和空闲分配图
ITU-656数据和ITU-601数据对应表
PAL制信号(625行/50Hz) H信号
1)在第1场API有效视频期间(场有效V=0)H信号 2)在第1场VBI无效视频期间(场无效V=1) H信号 3)在第2场API有效视频期间(场有效V=0)H信号 4)在第2场VBI无效视频期间(场无效V=1)H信号
4:2:0格式宏块的结构
0 2 Y
1 3
4 Cb
5 Cr
帧DCT编码时亮度宏块结构
场DCT编码时亮度宏块结构
第三章
图像与视频数据压缩编码技术
3.1、图像与视频压缩基础:
1) 存在如下冗余:空域相关、时域相关、 视觉掩盖效应 2) 基本对策:
数据变换:帧内预测、帧间预测、DCT变换、 KLT变换、DWT变换、ZigZag扫描 统计编码:行程编码、Huffman编码 和算术编码等
25
ITU-601标准信号输出引脚定义
引脚名称 VD[15..0] VSYNC HSYNC DVALID FIELD PCLK
类型 输出 输出 输出 输出 输出 输出
信号电平 TTL TTL TTL TTL TTL TTL
信号定义 YUV数据线 垂直同步信号,高有效 水平同步信号,高有效 视频数据有效状态,低有 效 奇偶场指示信号,0为偶数 场 像素时钟信号
3.2、数据压缩技术评价方法
1)数据压缩比Cr = 压缩前比特数/压缩后比特数 2) 视频图像质量 (1)残差图像统计特性分析 (2)峰值信噪比PSNR
PSNR 10 log 10(
255 * 255 1 * M *N (X ij X ij )2
'
)
(3)人的视觉主观评价方法 3) 实现的实时性
3.3、数据压缩方法分类
压缩编码方法分: 无损压缩法:信息无损失 有损压缩法:信息有损失
3.4、统计编码方法
3.4.1信息量和信息熵 1)事件的信息量: I(xj)=-log2P(xj) HH (x ) (X ) 2)信源的信息熵:
H(X) E{I(Xj )} p(xj )log2 p(xj )
3)今后的新动向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Internet迅猛发展,无线通信也迅速在全球普 及。 (1) 标准的发展 JPEG2000( ROI )、MJPEG MPEG-4(对象编码) 低带宽,主要应用于视频会议 H.264 + MPEG-4 AVC=> JVT,AVS (2)应用的发展 视频和图像编码的目标从传统的面向存储变为现在的面向传输,面 临的问题是误码问题和带宽变化问题。 可扩展性编码的方法就是将视频和图像数据压缩编码成多个流,其 中一个可以独立解码,它称为基本层码流;其它的码流称为增强层,它 们不可以单独解码,而只能与基本层和它以前的增强层联合在一起解码, 用来提高观看效果。 可扩展性编码主要分为时域可扩展性编码、空域可扩展性编码和质 量可扩展性编码。在这些策略中,编好的码流可以按层为单位截断,具 有一定的网络带宽适应能力。
隔行VOP
top_field_first=0
逐行VOP
2.3.2 MPEG-4视频传输结构
编码输入端/显示端
1 I 2 B 3 B 4 P 5 B 6 B 7 P 8 B 9 B 10 I 11 B 12 B 13 P
编码输出/解码输入端
1 I 4 P 2 B 3 B 7 P 5 B 6 B 10 I 8 B 9 B 13 P 11 B 12 B
2.3 MPEG-4标准视频格式 2.3.1 MPEG-4视频采样结构
4:2:0格式亮度和色度样本的位置
4:2:0格式隔行和逐行VOP采样结构
To p Field B o tto m Field
B o tto m Field To p Field
Frame
tim e
tim e
time
隔行VOP
top_field_first=1
第二章
2.1 2.1.1 2.1.2 2.1.3 2.2 2.2.1 2.2.2 2.2.3 2.3 2.3.1 2.3.2
图像与视频信息的获取与表示
图像与视频表示 图像数据格式 视频采样格式 视频信号制式 视频传输格式(数字视频信号标准) CCIR-601视频信号标准 CCIR-656视频信号标准 ITU-656与ITU-601标准关系 MPEG-4标准视频格式 MPEG-4视频采样结构 MPEG-4视频传输结构
3)图像与视频压缩技术的分类与评价
(1)方法分类 无损压缩: 能无失真恢复原始数据 有损压缩: 能视觉近无失真恢复原始图像 (2)评价指标 衡量数据压缩技术优劣的指标: 压缩比Cr: 原始数据比特数/压缩后数据比特数 恢复效果: PSNR、主观质量 处理速度:每秒能完成编解码处理的帧数 是否可实现: 在限定的体积、功耗、成本和工艺条件下,是否可行
1.3 图像与视频压缩系统的组成
1)计算与处理硬件系统 ASIC、DSP、CPU 2)图像与视频捕获硬件 输入接口、视频AD和解码器 3)图像与视频输出硬件 视频DA、编码器和输出接口 4)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 VxWork,Nuclus,Linux 5)图像与视频压缩软件 MPEG-2、MPEG-4、H.264、AVS
GND
地
地
信号地
CCIR Rec. 601 数字电平
数字与模拟信号对应关系
EAV和SAV数据流定时
SAV和EAV数字同步信号结构
F = 0 for first field,1 for second field; V = 0 or 1 ( in VBI - vertical blanking interval) H = 0 in SAV, 1 in EAV; P0, P1, P2, P3 见下表
VBI内V和F
XY.0中的控制比特
2.2.2 CCIR-656视频信号标准
2.2.3
ITU-656与ITU-60标准关系
PAL 625/50视频系统H信号
NTSC 525/60视频系统H信号
SAV和EAV控制字节定义
SAV和EAV的状闲分配图
(2) 存储容量大小
图像是由一些排成行列的像素组成的,在计 算机中的存储格式有BMP、TIF、GIFD等。一般数 据量比较大。除了可以表达真实的相片,也可以 表现复杂绘画的某些细节,具有灵活和富于创造 力等特点。在打印输出和放大时,容易发生失真。
矢量图文件中只记录生成图的算法和图上的 某些特征点,容易进行移动、缩放、旋转和扭曲 等变换,主要用于表示线框型的图画、工程制图、 美术字等。 常用的矢量图文件有3DS(用于3D造型)、 DXF(用于CAD)、WMF(用于桌面出版)等。图形 只保存算法和特征点,相对于位图的大数据量来 说,它占用的存储空间也比较小。但是显示速度 没有图像快,打印输出和放大时,质量较高不会 发生很大失真。
(2)NTSC信号(525行/帧, 30帧/秒, 60场/秒 ) 亮度信号: 858点/行,像素采样率为13.5Mhz 色度信号: 429点/行,像素采样率为6.75Mhz
2.2 视频传输格式
2.2.1 CCIR-601视频信号标准
电视制式
分辨率
帧 率
NTSC
720×480
30
PAL、SECAM
720×576
PAL信号场同步分布
对于NTSC制信号(525行/60Hz) H信号
1)在第1场API有效视频期间(场有效V=0)H信号 2)在第1场VBI无效视频期间(场无效V=1) H信号 3)在第2场API有效视频期间(场有效V=0)H信号 4)在第2场VBI无效视频期间(场无效V=1)H信号
NTSC信号场同步分布
图像与视频编码技术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图像与视频压缩技术概述 图像与视频信息的获取与表示 图像与视频数据压缩编码技术 图像与视频数据压缩编码标准 压缩编码硬件及软件系统结构
参考文献
[1] 钟玉琢、王琪、贺玉文编著 《基于对象的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国际标准》, 科学出版社 [2] [美]Jerry D.Gibson著,李煜晖等译 《多媒体数字压缩原理与标准》, 电子工业出版社 [3] 吴玲杨,老松杨,魏迎梅 编著 《多媒体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